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大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工商管理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验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课程实训重复度较高。目前普遍采用的仿真实训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企业管理实践,整合不同课程的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下进行管理工作实际操作,从而对工商管理的相关业务有真实的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仿真课程相对缺少在真实场景下的一些隐形或无形规则的限制,导致学生对同一规则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离预期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2.实习基地开发过程中,主体责任不明晰,企业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基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加上企业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模式落后、主体责任不明确、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应法规和政策的支持、用人单位直接效益少等原因,造成用人单位接纳实习积极性偏低;同时,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和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内容,导致实习时间和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简称FH)发展时间较早,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倾向,而且能灵活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综合来看,其实践教学体系成功之处如下:首先是实行模块化教学,增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的对接;其次是实践教学目标多元化,如要求具备独立完成专门实验和应用研究的能力、了解专业知识的在企业文化背景下运作模式、实现工学交替等。第三是企业和学校深度结合的“双元制”,FH注重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程参与,强调校企协同育人。学校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进行教学,将职后教育向职前教育延伸;学生需要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毕业论文采用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真题真做”模式。最后,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是解决企业实践管理问题的高手、能手和巧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进
1.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工商管理的学科特点与学生接触管理实践的有限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所构成的整体。今后需要根据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理念,整合、优化现有课程实践资源,将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重构、耦合成创新与创业与实战演练模块、企业综合运作模块、企业子系统的基本运作模块、管理方案设计、企业基本认知能力等五大模块。
2.采用网格化管理,强化第二课堂对实践教学的支撑。结合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各个专业指导平台和学校网络教学系统为基础,组织本专业的知识竞赛、暑期社会实践、专家学术报告、征文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为师生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活动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积极推进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学生活动的开展,为相关的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3.创新产学合作机制,建立“四导师”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首先在专业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优化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其次,以现有的行业商会合作为基础,努力开拓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在实现点的拓展的同时实现面的扩张,逐步完善“3+1”教学改革。最后,建立“四导师”模式,如图2所示,明确相关主体在实习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改革薪酬和职称评定制度,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激励,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实现。校企双方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共同组织参与对学生校外实习的考核、管理与监督。为此,可以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以构建CIPP为基础,细化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影响评价、成效评价和可持续性评价等一级指标的观测点,对实习质量进行全过程、全员和量化管理。
4.改革考核体系,推行MOOC,加强职业能力拓展,构建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借鉴德国“学习负担”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导向,强化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引入“N+2”考核模式,细化课程考核指标,强调考核的过程管理;在毕业论文方面,要求论文的切入点不要“宽而泛”,而要“小而实”,立足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实习工作相关的、在日常管理中接触到的小型问题,多开展应用研究。
建立基于数据中心的数字校园统一平台
该校有两个校区,一个在房山良乡镇,一个在航天桥,多校区联合办学也是一个特点,因此需要在融合方面做一些工作,主要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基于以上背景和学校情况,北京工商大学确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一是解决多校区办学问题,二是解决与大学核心业务融合问题。
据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方德英介绍,根据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工作要求,该校这几年做的工作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是基础设施部分,持续投入,推进实现“三通”的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实现阜成路校区和良乡校区室内外无线网络覆盖。
第二是构建了一个数据中心,打造服务云,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两平台”建设。建立基于数据中心的数字校园统一平台。建成学校数据中心,实现信息技术对学校主要业务的大部分覆盖,形成贯穿教学、科研、管理等基础数据库。
第三是教育资源,开展“慕课”资源建设,推进网络教学环境应用。以课程为核心,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目标,心理测试,实现本科生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为师生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有: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确保网络安全;优化基础设施,为“三通”奠定良好基础;私有云系统平台建设项目完成;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平台实现升级改造;实现BB平台的引入与二次开发;建成虚拟与仿真的实验教学平台;建成开放式在线学习系统(校内MOOCS);建成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成统一流程平台(基于流程的学校OA系统);实现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建成学校数字资源云平台,“校园通”――数字校园一体化服务系统建成,围绕项目开展理论研究。
具体可以总结为网络安全、一页通、多媒体、数字资源平台、云桌面、云盘、协同办公等几方面。内容如下:
网络安全方面,学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确保网络安全。一是搭建了完整的数据存储、在线备份和远程容灾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按照计算机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建立起完整可实施的运维体系。二是实现日常网络安全监控与分析、安全事件审计、网络行为审计、漏洞分析与检测、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等保证网络安全无忧,预防危险发生。在运用常规设备防护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服务器实施集中管理。三是统一规划全校服务器IP地址,明确服务器管理边界,建立服务器DMZ区,所有服务器管理用户均需通过VPN登录实现对服务器管理。四是全校网页全部纳入网站群管理。
一页通主要是门户系统建设,通过门户系统,将学校主要应用系统集成到一起,并实现单点登录,从而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目前,已经完成服务器硬件环境搭建、门户系统框架设计、部分页面设计、系统集成统一身份认证的方案设计等。
多媒体方面,近年学校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教一楼多媒体教室和监控中心的建设,以及教三楼的多媒体教室部分设备的更新。年均投入及运维费约1万元/教室。
资源平台方面,借助云平台和云盘实现多校区教学、办公工作。虚拟桌面的引入,逐步可以使我们今后只需购置终端设备就可以了,使用、维护起来都比较方便,也解决了多校区的问题。
协同办公,关于办公软件OA系统,已经用第四套了,借助统一的工作平台,优化现有校园业务,把日常工作、业务、日程事件、会议、审批数据等实现网上处理。部分应用中实现信息在网上充分交流,提升事务处理能力。办事流程可见,办事记录可查。信息:足不出户,实时了解最新资讯;文档共享:积累无形知识资产,全员共享,卫生管理论文,方便查阅;自由协同:快速沟通,在线交流,权责清晰,富有效率;流程审批:在线处理,加快审批,过程留痕,可控高效。
与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主要有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系统、基于Moodle平台的程序设计训练平台、英语句酷批改网、MOOCs、图书情报等方面的内容。
BB平台
学校业务部门(如教务处)出台政策鼓励信息化与教学融合。Blackboard平台在2013年经过3次培训,在学校全面推广使用。从2014年起,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访问量和课程上传量作为申报本科教学优秀奖的参考依据。针对这个平台教务处有专门的《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教师使用手册》,评优秀教师必须在这里面要达到什么样的指标,上传多少资源量,在线辅导答疑的时间有多少,将这些作为一个基本的条件,督促教师应用这个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教务管理系统
跟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务管理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在教务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学校这两年把教学作为重点发展的方面,提出并实行千人大考。无论信息技术怎么支持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学校都想在最后这个环节把严出口。组织管理是靠信息技术支撑的,还包括验证。学校组织的千人大考,一个考场一千个人,作弊率确实大幅度下降。概言之,教务管理系统主要在培养方案制定、学籍管理、排课、选课、成绩管理、毕业审核、教学质量监控、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千人大考排考、考试题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国家级实验室
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系统实现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包括实验室综合管理、试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毕业设计智能管理、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毕业论文知网等方面。学校也有一个实践中心,是国家级的实践中心,提供一个虚拟的环境。这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英语句酷、MOOCs 也都通过政策吸引在教务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教师做慕课,特别是年轻教师参与比较积极,学校也组建了一个慕课的制作中心,这个中心就设在网络中心。从2014年到现在,大概有100多位教师制作慕课的时长达到3000多分钟。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体现有数据库建设、图书馆自助服务体系、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北京工商大学网络访问量统计等方面。例如基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学科评价、北京工商大学论文统计分析,从2011年开始以SCI、SSCI、Ei、CSCD、CSSCI等为统计源在统计全校科研论文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学校科研影响力的分析,为学校科研管理部分提供决策参考。完成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报告(1999-2011年)、北京工商大学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报告(1999-2011年)。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经济学
高校合作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三大国家战略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国家战略。按顶层设计,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战略的核心,旨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走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瞄准战略核心,根据京津冀整体定位和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定位,有必要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教育不仅属于基本的公共服务,还承载着平衡人口有序流动以及为产业合理化布局持续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重任。朱永新教授指出,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创新的重要渠道,其协同水平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民进中央近期的调研发现:京津冀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受教育状况呈现梯次分布,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平衡,制约了三地产业布局、人才汇聚以及创新能力。北京地区集聚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但由于承载力限制,教育资源呈现饱和、外溢状态;天津教育资源优良,基本与本地承载力匹配;河北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合作,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于顶层设计层面的协同合作。例如:建立京津冀教育合作发展联动机制,开展定期协商,就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教师队伍的交流轮岗等进行顶层设计,调整教育发展战略等。[1]第二个层面则是相关机构(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所有学校、企业等)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据报道,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来,一批在京的高新企业、高校已开始积极与天津、河北的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天津、河北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仅北京大学就与天津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70余个;与河北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60余个。[2]
在当前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短期内难以迅速消弭的背景下,在三地区位差异以及相关的政策壁垒与体制壁垒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就近期而论,第二层次的合作尤其是京津冀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理应先行开展,并为第一层次的合作积累经验。换言之,高校间的协同合作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成立京津冀三校“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恰逢其时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不断推进。京津冀相关高校间有必要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对接机制,开展务实合作,合作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理论与政策问题,合作培养符合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人才,尤其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端经管专业人才,形成师资队伍交流互访新机制,增强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具开放度、更具发展活力的协同创新体系,由分别隶属京津冀三地的大学成立“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是大势所趋。
北京工商大学与天津商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分别隶属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学科设置、发展路径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各自独特的积淀与优势,完全可以在经济学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展开多层次、全方面的深入合作。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工商大学认为应主动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与兄弟院校携手共进,推进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4月8日,北京工商大学与天津商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商大学胜利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马晓河研究员、米建国研究员和孙久文教授,分别就“当前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京津冀一体化的机制建设”和“京津冀服务业一体化研究”作了主题报告。天津商业大学李海伟教授、河北经贸大学郭江山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周清杰教授、李丽副教授和熊文博士也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会议交流。三所高校的代表共同签署了“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合作协议,随后,三校“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具体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和工作重点等内容。
京津冀三校“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的合作框架
根据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与河北经贸大学“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达成的共识,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与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的院长、主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副院长,共同组成联盟理事会。联盟理事会主席由学院院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年,负责设计安排该年度联盟工作内容。主管学科建设的副院长负责具体落实联盟运行中的相关事务。2016年,联盟理事会主席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17年,联盟理事会主席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18年,联盟理事会主席为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联盟合作内容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方面。主要合作内容如下: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学术论坛,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进行研讨,联盟三方轮流召开。每年组织一次研究生学术论坛或论文大赛等活动,加强研究生沟通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关注(可与学术论坛同时进行,设分会场研讨或进行颁奖仪式)。建立师资队伍交流机制,可以举办教学论坛、相互授课,进行各系、专业和学科教师互访调研,共同申报课题,促进专业与学科建设。探索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相互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本科生、研究生跨校互认学分,共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探索联合申报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京津冀产业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吕巍.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合作―民进中央建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6-03-15.
杨有红,安徽黄山人,1963年10月出生,1999年7月获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9年底至2002年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3月至5月,在美国Qunnipiac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杨有红先后曾任北京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总支书记、院长,2008年11月北京工商大学原会计学院与原商学院合并后任商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商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有红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内部控制、会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分析、人力资本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内部控制方面,从2001年至今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刊物上发表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论文10篇,主持完成了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财政部重大课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典型案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目前主持北京市创新人才计划项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国家审计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如何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市属国有非上市公司外部董事与董事会运作机制的完善”等课题的研究。
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关系研究方面,杨有红教授认为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严谨的会计准则、财会人员对会计准则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为其保驾护航;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而是取决于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可靠应着眼于提高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编制环节流程的明晰、过程中的牵制和过程的可验证。在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方面,基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思想同源性与产生背景差异性的研究,提出内部控制系统应从控制机制和控制措施两个层面构建、控制中的反向制衡、将评价与纠偏贯穿于监督过程、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应采用强制披露和分步走相结合的做法等观点。
在会计准则研究方面,杨有红教授认为,科学严谨的准则和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生成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但是,财务报告服务于投资决策和管理控制功能是建立在报告使用者对财务报告信息透彻解读和分析基础之上的,而财务信息解读与分析能力的滞后严重阻碍着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与《企业会计准则(2006)》相适应的报表分析范示。为此,杨有红教授近两年先后在《财务与会计》等杂志发表了《揭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实面目》、《领会准则实质,确实提高报表质量》、《企业应注重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的对比分析》等论文,以案例分析手法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解读与分析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评述。
在博士后研究阶段,杨有红教授将研究方向定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的分配,并在《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刊物上发表了《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股权激励――观念创新与方案设计》、《EVA:构建人力资本分配新模式》等论文。提出界定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基础,并提出人力资本的资本所有权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人力资本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为其参与利益收益分配提供了充分条件等理论命题,并提出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导向的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系统构想。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论文关键词:二外学习,焦虑,性别差异,学习成绩,相关性
一.概述
(一)二外学习焦虑的定义
在二外学习的过程中,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者的资质、认知方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情感因素等不同,二外学习的效果也不同。Ellis(1997)曾指出,在学习结果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源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和情感状态。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出现障碍会导致学习的停顿(王初明,2001)。根据Horwitz(1986)的定义,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即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特定的情景,尤其是在课堂外语学习时产生的不安、紧张、忧虑、担心、自我怀疑等主观情绪。
(二)二外学习焦虑的外在表现
二外学习焦虑的外在典型反应可以是焦虑的一般症状,如手掌心出汗,心跳和脉搏加快。其进一步反应,如:听课时不爱抬头,避免与老师目光接触;回答问题时心跳加速,声音很小;甚至还会语言变调,不能正常发生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牙齿打颤;有时还会夹杂一些口头语,如“这个”,“那个”等;故意回避老师,逃课等。
二.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Horwitz(1986)借助德克萨斯大学学生的帮助与合作,设计了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FLCAS),以期能够满足测量外语学习焦虑的具体要求。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该量表的信度、效率和理论构成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学习焦虑与口语水平、阅读能力、听力水平以及写作前的计划时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如Gardner(1976)等人发现法语课堂焦虑与法语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刘润清和吴一安等人对中国14所大学340名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焦虑感与语言总成绩的相关系数是-.2825。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如Scovel(1978)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在某些方面对语言学习有“帮助”或“促进”作用。焦虑可以使学生保持头脑清醒、灵活。因为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与语言成绩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念,而且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还不多,所以笔者打算在此入手,进行相关研究。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二外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焦虑,状态如何?
2.男、女学生在二外学习焦虑方面有无差异,表现如何?
3.二外学习焦虑与学生二外成绩是否存在关系,怎样相关?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100名英语专业大四学生(2006级)。最终列入本次研究的受试学生总数为96人,其中男生为10人,女生为86人,参加受试的平均年龄为22.79岁。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二外学习焦虑问卷”,以及2009年第一学期二外期末考试成绩。
“二外学习焦虑问卷”是根据Horwitz编制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LanguageClassroomAnxietyScale,FLCAS)修改而成的一份调查问卷(问卷汉语译文转引自王才康,2003)。FLCA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可靠而有效地二外焦虑测评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一般性的外语学习焦虑,而不仅限于外语课堂焦虑(王才康,2003)。所以,FLCAS可以作为我们测量二外学习焦虑的工具。
3.数据收集与分析
向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00份,要求在课间填写。回收问卷98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数据录入之后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量表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反应方式从“从未有过”,到“很少有过”,“有时有”,“经常有”,“总是有”,分值分别为1、2、3、4、5。问卷结果全部输入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将所有反向问题第11,18,24,28,32题的分值全部变成正向,计算出该33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本次研究的Cronbach阿尔法系数为:.9032,这证明该量表适用于本研究的被试。之后,计算出每个学生的焦虑总分,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以下数据。
1.学生二外学习焦虑的基本状况
人数
平均值
中位数
众数
标准差
方差
全距
最小值
最大值
96
83.17
97.0000
103.00
16.838
283.5182
87
关键词 静态贝叶斯博弈 贝叶斯纳什均衡 古诺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寡头垄断在市场中非常普遍,这一类型市场的特点在于控制权被少数厂商所拥有。研究这种市场的数理模型首推古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寡头垄断市场中存在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之间的博弈过程,这一博弈过程以厂商的产量决策为主。该模型假定这两个厂商拥有市场的完全信息,每个企业的产量受到另一企业的产量的影响,而且它们同时决定各自的生产产量,厂商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来做出产量决策。
古诺模型自奥古斯丁·古诺在其发表于1938年的论文《对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中提出后,瓦尔拉斯、阿莱斯、拉封特和铁罗等经济学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丰富和完善。由于古诺模型的假设太过严苛,该模型的运用范围受到了许多限制,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一些学者许多学者通过放松假定来进一步扩大其适用范围。例如史旗凯(2004)为使假设更贴近实际,一方面将原假设“寡头厂商的边际成本为零”改为“寡头厂商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另一方面将原假设“寡头厂商进入市场的成本不变”改为“寡头厂商进入市场的成本递增”豍。还有一些学者以静态博弈的古诺模型为基础,将该模型拓展至动态的博弈过程,并试图发展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一般模型,例如张明善(2002)不仅引入了动态观点还将模型中的参与者从两个企业扩展为多个企业豎。另外一些国内学者将完全信息假设和产品的同质性假设放松为不完全信息假设和替代性假设(谭德庆,2004)豏。尽管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拓展了古诺模型的适用范围,但很少有学者从需求函数上对该模型进行该进。而实际上,厂商的成本函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还包括一些不可控因素,所以生产成本函数应为生产产量的非线性函数,本文基于这一假设对古诺模型进行拓展。
二、两个企业同时博弈的模型
在不完全信息古诺模型里,不同参与人的类型的成本函数不同豒。假设逆需求函数是p = a-q1-q2,每个厂商的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变。令ci为企业的单位成本,则企业i的利润函数为:
%ii = qi(a-q1-q2-ci),i = 1,2
假定企业1有两种单位成本:c1L和c1H,c1L
E(%i) = Pq(a-c-q-q) + Pq(a-c-q-q)
解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得企业1选择低成本时的反应函数为:
即 (1)
同理,当企业1采取高成本策略时,其利润函数的期望为:
求出反应函数为:
(2)
企业2采取低成本策略时,其利润函数的期望为:
其反应函数为:
企业2选择高成本时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其反应函数为:
联立方程(1)(2)(3)(4),就可得到均衡产量。
为了更具体一些,让我们进一步假
设,
。
则(1)(2)(3)(4)就变为:
通过上面的方程组可以得到贝叶斯均衡为: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另外一种不完全信息的贝叶斯均衡。这里的不完全信息指只有一个企业有两种选择。如果企业1知道自己的成本是低成本,即c1L = ,而不知道企业2的成本,但企业2知道企业1的成本是低成本。那么,反应函数分别为:
此时的贝叶斯均衡就变为:
如果企业1知道自己的成本是高成本,即c1H = ,而不知道企业2的成本,但企业2知道企业1的成本是高成本。那么此时的贝叶斯均衡就变为:
三、模型分析与结论
在不完全信息的两个模型里,当企业1知道自己是低成本时,与不知道自己成本时的均衡产量比较: >
企业2的比较为: < ,
而当企业1知道自己是高成本时,与不知道自己成本时的均衡产量比较:
企业2的比较为: > , >
上面的比较说明:如果一个企业对自己的成本了解的越多,就可以做出对自己企业最好的决策。同时,低成本的企业产量相对较高,采取高成本策略时的产量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当企业1知道自己的低成本时,会加大投入力度,生产高于预期的最优产量来占领市场,从而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而当企业1知道自己的成本是高成本时,一般都会做出保守的决策,生产较低的产量来盈利。企业2会根据企业1所做的决定来调整自己的产量。
(作者:罗超亮,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钟前朗,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史旗凯,史凯歌.破解伯川德悖论的新视角——修改前提下的古诺模型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
[2]张明善,唐小我.多个生产厂商下的动态古诺模型分析.管理科学学报,2002.
[3]谭德庆,刘光中.不完全信息动态二维古诺博弈模型及均衡.系统工程,2004.
[4]D.Leonard and K.Nishmun. Nonlinear dynamic in the Cournot Model without full information.Annals of Operation Reserch. 1999.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凡是玩过博客的人都知道,博客有很多的板块。就拿笔者在教学中创建的“美丽中国之嘉华博客”来说,主要板块有两大类,一是固定模板,如博文、微博、相册、邮箱、访客、留言、评论等;二是自定义模板,博主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置一些板块和链接,例如,笔者自定义设置了“班级博客链接”、“重要网站链接”、“嘉奖栏”、“通知公告栏”、“教材章节”、“每周互动”等板块。博客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每一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博文板块,是博客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的板块。博文可以是经典原著等学习资料、学生原创的作业和各种活动成果,也可以转载时政新闻或其他博客文章,供大家学习、讨论、评点。至于博客的特点,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功能多样,如前所述。第二,课程资料库。凡是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都可以搜集、分类并长期保存在该课程博客上,一届一届师生累积下来的资料无疑是一个信息储存量巨大的教学资料库。第三,无纸化教学,低碳环保。所有教与学的资料、学生作业均可以用电子版上传到博客,不再耗费大量的纸张。第四,透明公开,便于监督和管理。每位学生的成果、作业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其质量的好坏也是一目了然,每个学生可以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作业,甚至可以监督同学的作业是否是抄袭而来的。第五,时空互联,自由便利。博客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家庭联系,家长可以通过博客关注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表现。第六,更多互动,弥补课堂不足。博客板块上有评论、留言、答疑、校园论坛等栏目,弥补了课堂学习讨论时间的不足。第七,长期保存,随时调用。博客上的文章、学生作业和活动成果等,可以长期保留在网站上,也可以随时调用有关资料和文章,甚至可以永久珍藏,成为自己成长历程中的永恒回忆。
二、嘉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调查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很重视,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必要性。例如,“对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的设置,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1070份调查样本中,“非常有必要”占78%,“有必要”占20%,“没有必要”占1%,“说不清楚”占1%[1];可见,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的课程,在大部分学生心中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现实的课堂中,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和喜欢度却不是很高。据笔者调查,在“大学课程中,你比较喜欢哪类课程?”的选项中,“专业必修课”占12%,“专业选修课”占5%,“公共必修课”占3%,“公共选修课”占76%,“其他讲座”占4%[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属于兴趣和喜欢度最低的“公共必修课”,一方面,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必修课是学生不太喜欢的课程。如果教师不借助一定的平台和手段,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思想政治课程是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的。如果利用“博客”作为教学平台,创造网络教学互动的浓厚氛围,效果就大为不同。此外,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班级一般都是大班,其互动效果很难与专业课小班教学媲美。笔者利用博客教学,弥补了这一不足,发挥博客互动的优势,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关注、点评的浓厚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如何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如何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呢?笔者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分级管理,专人负责。博客分为三级:课程总博客、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课程总博客和班级博客均设博客管理员。博客管理员的职能主要是上传博客文章和资料,对博客及时进行更新,管理博客密码,保证博客的网络安全,对博客上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报告和处理。课程博客由老师和博客管理员共同管理。班级博客由班级博客管理员负责,带领本班同学进行管理建设。每个同学也可创建自己的个人博客,把自己的博客和班级博客链接起来。
2.制定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即课程评价标准、计分原则,“标准”就是指挥棒。任课教师根据学院、学生和所教课程的实际特点、价值目标,以及博客学习的特殊性,和学生共同制订了博客学习的评分标准,并公布在课程博客上。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自觉主动地去完成课程教学统一要求的任务和自愿完成的工作。教师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博客管理员给学生评分,每一个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评分标准计算考核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博客上显示的学习记录给自己打分,这样的分数真正客观公正,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笔者调查,“你认为本学期‘课堂+博客’的方式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吗?”结果显示:回答“能”占88%,“不能”占5%,“说不清楚”7%[1],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是可以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
[关键词]科技;外来语;科技外来语
中图分类号:F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24-01
1.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中韩两国的经贸往来频繁,科技交流和合作也日益扩大而且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著中韩贸易往来的快速发展。广东白云学院近几年蓬勃开展的“校企合作”,与诸多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生进入这些企业实习和工作,也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科技术语及科技外来语的特点及翻译特征。而科技术语中的外来语占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从分析韩国科技外来语特征及翻译入手,通过具体例子进行阐释论述,从而努力得出韩语科技外来语的特征及翻译特点,以服务于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
2 韩语科技文体的特点
2.1.出现大量专业术语
科技文体要阐明和解释某一专业、某一领域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内在的本质要求,反映科学认识成果。因而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2
例如:
1888年,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把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和活动照片结合起来,制造出每秒能拍摄48张照片的摄影机。
2.2.句子复杂、长句子较多
从韩国语科技文体的句子来看,复杂的句子较多,长句也居多。如修饰成分较多的单句、包孕句,以及由连接词尾
等构成的句子。究其缘由,这与韩国语自身语言结构特点有关。一般韩国语的长单句也较多,修饰成分较多。同时也与科技文体本身要求概括严谨、叙述全面、逻辑性强等方面密不可分。
例如:
1910年通用电器公司的威廉.大卫发明了能延长电灯寿命的钨灯丝。
2.3 无尊敬阶形式
一般的韩国语文体有显著的尊敬法和非尊敬法之分。如通过词汇的变化、助词等实现尊敬。如“ ”等
例如:
我早饭吃了面包。
爷爷早饭吃了面包。
而科技韩国语中不出现尊敬法和尊敬法,而用普通的基本阶“ ”进行结尾表达。这是由于科技文体基本以叙述和说明某一科学现象或事实为主要内容。
2.4.主语通常被省略或多为事物
科技文体韩国语与日常韩国语不同,除介绍科技发明的发明者外,大部分句子的主语为非生命体(人或动物以外)。这与科技文体的特征密不可分,科技文体主要介绍或研究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或创造,主要是说明文文体,多以非主语形式存在。例如:
纸常常与指南针、火药等一起被看作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传,于公元105年中国古史后汉时期的太监蔡伦发明了纸。汉语中的主语“蔡伦”在韩国语中“”充当了句子的状语。
2.5.被动语态使用较多
科技术语用于表达或描述科技发明。除非为强调某个事物由或者被某个人发明出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发明物作为主语,谓语动词大多采用被动形式或被动语态来表示。例如:
古代文明各国开启了青铜时代,希腊建立了铁器文明,罗马帝国开创了整理科学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时代。
2.6.较多使用过去时态
在科技韩国语文体中,大部分使用了过去时态。这是和科技发明创造已经完成有关,当然对于将来的预测,也可以使用将来时态。例如:
1940年4月尼龙长筒袜一经问世,仅4天内就火爆热销了400万双。
综上所述,韩国语科技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以上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下一步的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韩国语科技外来语的特征及翻译
韩国语科技外来语主要来源于英、日、德、法,而欧美居多,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英源科技外来语。韩国语科技外来语具有科技术语和外来语二者特征。即科技术语的严谨性和外来语的标记方法。韩国语科技外来语的翻译特点如下:
3.1.意译
意译即借助韩国语外来语标记法进行音译。 [Plastic]塑料
3.2.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
3.2.1.英语+汉字 [Card+读出器]读卡器
3.2.2.汉字词+英语 [终减速+gear]主减速器
3.2.3.固有词+英语 :[张+card] 一张张卡片
3.2.4.英语+固有词 :[Log+]对数值
3.3 缩语
缩语即英语转化来的外来语较多,专业术语较多,有时也会采用英文缩略语。字母词呈递增趋势由于字母词多是单义词,经济,简洁,便于交流,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语言系统中的一份子。近些年来,随着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字母词递增趋势明显。例如,MTV(Musietelevision)音乐电视
4.结论
通过对韩国语科技外来语的分析研究,探索出相关的特点及翻译特征。得出韩国语科技外来语既有科技语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同时也兼有外来语的意译、音译等特征。以期为下一步分析具体领域的科技外来语提供有力的翻译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俊植 孙东植,科技韩国语[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
[2] 富贵,中韩科技术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 谭小蕾,刍议日语科技文翻译[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M], ,1999.
[8] [M],,2003.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