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第1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放性结构

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所传输的有效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联结纽带”。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也不断丰富、更新,甚至出现了从未有之的“新介体”,其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哲学内涵出发来探究其根源。

从中介的词源意义来看,“中”有跟四周距离相等,在范围内,不偏不倚等含义;而“介”字主要是指在两者之中,如介绍,媒介,介质等。“中”与“介”连接在一起合成一个词组,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中间、媒介、联结的意思,人们一般使用其“在中间起媒介作用”的含义。

中介概念在黑格哲学体系中是最常用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用中介运动联系起来的宏大的“哲学大厦”。正如黑格尔所言:“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括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始点是“存在”,但“存在”不具有“本质性”的特征,只是事物外在的、丰富多样化的表象。而它的“质”隐藏在“存在”后面的“他物”中,“这种认识是间接的知,因为它不是直接在本质那里、本质中,而是从一个他物、从‘有’开始,并且要通过一条先行的道路,即超出‘有’之外,或者不如说进入‘有’之内的道路。由于‘知’先从直接的‘有’使自身内在化,它才通过这个中介找到了本质”。…即,“直接的有”是从“知”到“本质”的中介。

恩格斯把“中介”置于进化论和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下来理解。他认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也是一样的……,“非此即彼!”是越来越不够用了。……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转移……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同样也不知道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应在适当的条件下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方通过中介而相互联系起来。恩格斯把“中介”理解为“中间阶段”,“中间环节”,运动方式是“过渡”。

根据的哲学原理,我们还可以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来剖析中介的内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但同时整个世界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事物本质层面上表现出“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性质;而在事物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上,却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即“一分为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分为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事物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互相转化的动态变化中。对立双方的联系、运动、转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因此,只有借助于“一分为多”中的“多”。“多”即是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联结纽带,也是事物相互转化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事物多样性的外在表象)在这个意义上,“多”也就具有了“中介”或“介体”的内涵了,而且,这个介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上述的这个意义上而言,介体的开放性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其哲学上的先天性特征所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一个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已知的,是确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相对于确定的主体、客体而言,又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介体有多种选择。例如,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是一对一的面谈方式,可以是家访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聊天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选择的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介体”会不断涌现出来。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前所述,中介的本质就是“一分为多”中的“多”。从哲学层面上而言,介体本身必定不具有单一性、确定性与绝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欲作用于介体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有效信息,随着外在条件地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同时,中介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条件,为满足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需要而不断地组合与重构;始终处于运动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舍弃阻碍发展的因素而吸收发展需要的因素为己所用。简言之,“外力”的作用与“内力”的需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特征。

第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为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教育信息与新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为满足主体的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与更新。这种变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这一外力作用下完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特征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传媒载体的出现,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备开放性结构的直接原因。简言之,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进行沟通交流,而新传媒载体的出现,使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交流模式”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只有具备一种开放性的结构才能吸纳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式传媒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必须是开放性的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究竟哪条道路是最便捷的呢?究竟搭载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最高效的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以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整体概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形成“介体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思维。

第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新介体”不断涌现出来。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尤其是集中力量对“新介体”进行重点研究,才能为实践工作及时提供理论指导。面对“新介体”,不该回避,借用其优势为我所用。

第2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一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以至于在彰显个性、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今天,许多青年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这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造成当代青年职业责任性和道德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吸引力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就是生存活着,又不仅仅是生存、活着。因为生存、活着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活着。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与其生活密切联系,而且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畴之一。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遇,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知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后者则是主观的先验世界。胡塞尔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与作用点,是它唯一的基础。离开了社会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反思。人们终于认识到其不能独立、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而应回归到生活之中,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结晶。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文关怀的实践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对人文关怀的实践。“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赐鳓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凸显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非常可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的这一重要思想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所谓“人文关怀”,从最一般的意义去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给予真心、真诚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

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而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不断扩展。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婚姻家庭生活属于私人生活,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这是一种不涉及到他人的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教育生活化不是否定理论教育,而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超越。尽管理论教育对于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惟一方式,而且由于现代性境域下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呈现加速趋势,对生活教育的需求已显得日益紧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教育三原则,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场所要从学校逐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教育任务要从传递知识扩展到提升道德修养和培育生活技能;教育手段要从课堂教学扩展到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之中。生活教育的兴起回应了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倡导生活教育并非否定理论教育,而是针对现存教育方式的弊端和问题而提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它在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都承担着核心作用。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多方面品质的综合表现,素质教育因而成为一种深层次人格发展性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各种教育的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尤其是把这一融合的效果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中,只能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生活体验与生活关怀,感悟生活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而以青年为客体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体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深度关切。它的宗旨在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青年“成为生活世界中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有爱心的人、善于合作的人、意志坚强的人、一个诚实宽容、是非分明的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在生活中建构,在生活中生成。

1.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生活与幸福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但人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追求。我们反对低级的、肤浅的、世俗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主要是一种灵魂的善,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当代有些青年“灵魂空虚、精神颓废、价值真空、道德堕落、内心孤独、充满漂泊感、疏离感和不安感,感觉到负担沉重、烦恼无比和灵魂的煎熬,显然他们是不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去引导青年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在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如下功能:其一,培养青年学会过一种安静的精神生活。戒除浮躁,从生活中获得安宁,这是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前提。其二,培养青年具有丰富、真挚的生涪睛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积极的生活情感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是人的幸福之源。其三,鼓励个人化的幸福追求。作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的社会个体,我们可以启发青年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鼓励他们努力追求符合自己天性和意愿的生活幸福观,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生命的终极价值。

2.满足青年不断超越自我的需求

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总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价值,不断创造生活的完满与辉煌。青年更是如此,他们充满朝气和希望,活力四射。根据个体生活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发挥如下作用:其一,引导青年向世界(他人)开放,向“类和自我开放,保持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其二培养青年的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越意义和价值的宝贵精神。其三,培养青年的追问精神与能力,在追问生活、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严,完成精神的创造。其四,培养青年的哲学之思,使他们具有哲学的超越境界,这样他才能主动、自觉地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满足青年对人生价值实现不断渴望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价值正显著地让位于个人价值。青年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生活方式,强调个人价值,是世界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趋向。青年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应对青年的精神世界予以关切,应当为解脱人们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与热情,表达对青年生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更应当以理想的光芒给他们的生活以慰藉与照耀。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指向人而且为了人的教育。青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发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满足青年自尊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另一方面,自觉地创设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人性环境,为青年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

4.满足青年对新生活不断体验的需要

“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当代青年生活方式变化的突出特点。“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对象的亲身体验,因为体验是一切优秀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社会道德需求转化为自身品德的基础,是促成外在德育与内在德性成长需要整合的条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青年讲述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因为这是最真实、最有生活意蕴的体验,它可以帮助青年找回往日生活的感觉,再现生活的辉煌,坚定自己生活的信心,鼓励自己生活的勇气。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世界,在变革中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是每个热爱生活的青年的当然诉求。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要帮助青年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设一种新的情景。就是说,在宏观上,引导青年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微观上,帮助青年完善一个健全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使青年适应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

1.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把青年本身也作为主体对待

“权威意识的衰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演进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生活化的角度审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在教育关系上,“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否定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要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将人们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求它像原始社会那样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双主体观”,即“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主体性之间发展培育人们的主体性人格,而这一过程必然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实现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双主体观”要求以双向对话取代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的单向传播甚至居高临下的训导。对话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从而每一个主体在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和互相牵扯的过程中确认自我和他人。这种对话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规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时更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相遇。

2.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非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在现实生活之外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或主观构想另外一个世界。这样就难免造成对人和人的生活的异化,使生活的丰富性和现实陛遭到消解,使人物化或者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精神存在。以实践道德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指向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过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贴近青年本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青年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青年身边的小事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教育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能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

3.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从生活中取材,首先意味着对各种“宏伟叙事”的拒斥,应尽量避免直接向青年传授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应该不顾及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层次性、多样性来教育青年。否则,这一切将是无效的甚至是产生疏离感、逆反情绪的渊源。从生活中取材,就应该用青年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来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道德生活、增进个人幸福的目的。

从生活中取材,就意味着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

而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融入青年的具体生活中,真.正做到让青年“口服心服”。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的研究,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从生活中取材,还应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其内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4.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生活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平时被教育者忽略或者不太关注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具体环节、具体情境、具体事件纳入到教育视野,变成重新审视的对象,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设计等以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

第3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烈,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宽松的社会环境可以让“90后”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施展才华。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90后”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个性发展。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90后”在追求个性时,往往有些偏激,走上所谓“非主流”的道路,热衷于一些标新立异的文化与装饰。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意。“90后”大学生自信十足,喜欢独立思考、观察问题,独立判断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跟得上时代潮流。通过网络的学习,“90后”可以掌握书本上难以学到的更多知识,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成为知识方面的“杂家”。但是,“90后”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大多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总是喜欢特立独行,缺乏与同伴心灵上与情感上的深层次的交流。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应对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不足。

二、“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与整体素质。辅导员要时刻谨记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核心工作。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中的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是开展理论教育课程教学,还要让学生真正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处,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针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1.不断巩固思想教育阵地,加强党性教育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辅导员要开展基础的和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了解学生特点,从学生党员入手,深入贯彻十等一系列会议精神,增强学生的党性意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2.提高学生的自主与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目前,高校中的失窃、偷盗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屡屡发生,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团队与集体合作意识薄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强,辅导员应该根据新环境、新形势,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包括人身、财产,用电、用火,防盗,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安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的文明意识教育,在学校已制订好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订适合本班实情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早操、课堂纪律、自习等方面都能做到自律,养成良好习惯。

3.注重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多才多艺,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应注重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培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注重营造良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还要注重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关心他们的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更好地发展与成长。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力量,高校辅导员针对“90后”大学生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辅导员要根据对象的不同做出新的调整,形成一种适合“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作者:吕慧洁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定义的界定问题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前提就是对其定义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就要对其定义进行界定,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研究界主要有两个主要的观点,其中一个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环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影响,同时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方向具有决定作用。根据这一理解,产生了“四体结构论”,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其中教育介体包括方法、目的及内容,而教育环体就是教育环境。这四方面内容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于定义的界定,另一种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外部条件存在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就是教育系统要想发挥应有的功能,就要考虑到在环境的影响下教育系统的变化。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的界定,这两种观点明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大多数人都倾向一种观点,单纯地认为教育环境就是教育生态环境,将其育人功能完全地忽略掉。显而易见,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人对环境有创造作用。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体现出的是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主动的,也就是教育者及被教育对环境具有选择、改造、创造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发挥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界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影响作用,并具有独立性,也就是其环境对系统中的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等等,可以将其归结为外部条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教育主体对环境的作用,以此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定义的界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包括外部条件也有内部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研究,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有很多观点:其一,其环境具有综合性、广泛性、顺序性及可控性、直观性、感悟性、变化性;其二,动态性、广泛性、特定性及可创性;其三,开放性、复杂性及易变性;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许多对立统一的特征组成,比如抽象性与直观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等;其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大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特征即顺序性及综合性,本质特征为社会性及阶级性,另一个方面就是外在特征,主要有动态性、复杂性、广泛性、可造性及渗透性。

第5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第6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教育,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素质,更新观念

职业道德,净化心灵,转变,调整。中专生是处于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的过度群体,兼具两者的特征, 在思想观念上还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并未形成一定的模式,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各类院校都极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深入学生中,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向,探索思想教育的规律,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用关怀来造就成功的教育方法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界的大力推广,同样也将适用于思想尚未成熟的中专生群体

中专生能否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到中专合格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和未来。为此,中专生思想教育工作应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立足于提高中专生的素质,以新的思路调整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充实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在观念上、方法上实现思想教育工作向开放转变,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应有作用。

一、 调整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完善思想教育的内容。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当代中专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加大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如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方法刘思雨,来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有感情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主动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合理要求与实际困难,处处为学生着想。但是在爱护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任自由,否则将适得其反。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期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容,在新形势下,环境变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变了,教育对象的特点也变了,中专思想教育也必须随之转变。这种转变可从两方面着手:

教育目标要由以单纯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单一规格,向更明确、更全、多层次要求的方向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因此,高校思想教育目标,必须按着世纪人才需求来确定。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表现,还要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实现教育目标。如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课、国情、法律课、党团课、主题班会等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它的讲授,可以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在其它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思想教育窝于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实践证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一嗽而就,急功近利,应利用各种场合、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长时期不娜的教育工作,才能起到潜移软化的教育效果。

紧承时代步伐,加宽教育内容。中专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要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具有针对性,要将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吸呐近来,增加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内容。除了要继续抓好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主与法制外,尤其要重视加%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同时,还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开展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美育在提高人们审美素质的同时,能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能增%调控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思想教育方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意识。中专思想教育工作要树立为经济服务,为培养人服务的意识,要确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要敢于冲破旧思想传统的束缚,打破旧的不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要增%效益观念,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要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掌握中专生的思想脉搏和思想特点,摒弃思想教育中无效或效果不大的形式主义做法,把我们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中去。可以通过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观着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革命歌曲大合唱、组织参观纪念馆、听取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途径,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觉悟。但由于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参差不齐,其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精神状态各有差异。因此在注重整体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个别教育,因人而异。毕业论文,心理素质。毕业论文,心理素质。对后进学生应开展个别谈心的对话活动、注意疏导;重视情感交流、抓两头带中间;引导学生摆脱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学生辩别是非;启迪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毕业论文,心理素质。毕业论文,心理素质。

在教育方法上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交流。毕业论文,心理素质。过去,我们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受旧工作模式的束缚,习惯于用指令性%制性办法,却忽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否认灌输教育的重要性,但一味的搞单纯灌输,学生反感,效果不佳。因此,要改变这种状态,应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世纪的大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意识较%,他们对社会、对自身的成才目标,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实行对话制度(范文),定期与学生交流。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达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使学生主动的、愉快的接受教育。

3、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分层次教育,克服盲目性。具体方法是:一要坚持分层次教育。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思想教育,各年级分层次建立思想教育方法。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人素质起点高低及年龄、专业的不同,分别施以个别教育。二是要改变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的状况,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4、在教育形式上,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教育为管理创造思想条件,管理使教育效果落到实处。学校要使各方面的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就必须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范文)来保证。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范文)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毕业论文,心理素质。如思想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贯彻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以理服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系统的工程。单一的号召、说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做到以导为主,导中有禁,禁中有导,使教育与管理一体化。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 在思想教育实施途径上,要形成学校各级人员齐抓共管格局

建立健全科学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调控体系,以学工部(处)、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为主干,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网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党团组织及所有教职员工的力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诊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培养其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现在中专任课教师与学生脱离,这种现象必须扭转,要通过建立导师制或任课教师分工负责制等形式,使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转变思想中发挥作用。

发挥中专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中专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有分清是非的能力,有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中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使他们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发挥中专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也就是依据中专生自身特点进行教育。正确认识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中专生的心理、生理正处于成熟又不完全成熟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但情绪波动大;他们感觉敏锐,求知欲强,获得信息快,但知识面窄,经验局限,辩别力差;他们独立惫识强,自尊心强,勇于探索,但往往带有盲目性,易冲动;他们勇于冲破旧观念,接受新生物能力强,但缺少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他们追求物质利益而淡化精神追求,追求享受而抛弃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现阶段中专生的普遍现象,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第7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教育正日益成为思想教育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围绕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及所具备的内容的扩充性及趋异性特征,着重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希望有助于推动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能为网络思想教育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双向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计算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互联网也为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生活条件和网络生活空间,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李岚清同志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因此,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方法研究,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一、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及其特性

1、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

通过几年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深化了对网络思想教育内涵的认识。刘梅从技术特征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 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韦吉锋则从人的本质角度,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2、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教育是思想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扩充性

网络是个开放系统,网络的隐匿性使得上网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虚拟上网过程中,受教育者即使认同网上的内容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再虚拟上网。这种带有传承意义的虚拟行为,在更深的层面上深化了教育者上网的内容,造成了言论自由度大幅度的扩张,使新的理念、认识等有价值的东西, 在开放平等的关系中得到认同、肯定、传播,这在客观上添增了新的网络内容。同时,网络超密度、超高速的传输技术,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增量扩容,在扩张中也实现了网络教育的巨大效能。

(2)网络思想内容的趋异性

一般情况下, 网上内容趋异性是由网络教育者决定的。网络教育者可充分利用社会职责、话语权力以及其它方面的优势, 充分利用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 把各级各类教育网站建设得更好, 内容丰富多样。广大受众为满足认识启蒙、认识补缺、认识偏颇及认识超越,就需要上网寻找这方面的答案,这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它既是一种通过教育者表现出来的社会组织行为, 又是一种单个自组织行为, 二者的结合, 使受众完成了对网上内容的自主选择。受众上网, 一般说来是“求其友声”, 以求同性为指导, 但要实现这种求同性, 又必须以趋异性为前提。因此, 在网络思想教中,如何样解决趋异性与求同性这对矛盾, 是有待于网络思想教育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于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

1、坚持疏导方法。

网络思想教育,是一种社会组织行为。单个的组织系统必须服从整体组织系统的需要。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组织行为的目的是提高广大受众及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就必须科学设置网上教育的内容,上网的受众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主流社会。这种相容性,为网络思想教育者坚持疏导方针,提供了基础性的前提条件。在网络思想教育中,客观上要求网络思想教育者, 对受众思想认识问题,以及工作、学习、生活、家庭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尽可能做解惑析疑的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受众愿意接受网上教育,并保持受众思想趋上行为的相对稳定性,以发挥网络思想教育的更大效能。在整个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受众出现认识上偏差、反复、片面、偏激甚至错误,是经常存在,为了达到教育者的目的,必须坚持疏导方针。 转贴于

2、强化自我评判能力。

网络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显著的人为性。在网络思想教育中,人不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网络不仅是传播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培养人的知识技能的工具,而且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主体可以自主能动地进行选择,必然导致对行为主体的网络行为合理有序的困扰,特别是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种价值观念纷呈,不同文化意识相互碰撞,排斥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击下,网络思想教育中的知识滋长出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确定性和垄断性。由此可以看出,保证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教育正确导向,提高主体自我评判能力,必然有助于主体在虚拟化的自由环境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正确决策,对自我高度负责。

3、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机制。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已初具规模,接受和参与网络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工作机制上,高校若要推动网络思想教育健康发展,保证网络思想教育持续性和有效性,必然要求建立明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利用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用户操作规程和网络服务制度、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制度。所以,我们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特点,定期组织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察学习、交流取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骨干。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社团成员和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网络管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群体。

三、一点启示

互联网对思想教育就其特点来说是全面和深刻的。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交锋,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应对网络环境的思想教育理念、方法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造着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出现新问题、新特点。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将网络对目前和未来可能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对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在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受众在网络环境中创造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可以反作用于受众,重塑受众,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等特征上,都显示出网络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就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发展和改革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柄“双刃剑”,其负面社会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文化警觉,应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着眼,来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导向,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萍,张世梅,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M],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彭雪开,论网络思想教育的趋异性[M],长沙大学学报,2003(3)。

[3]彭雪开,论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扩充性[M],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4]张瑜,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M],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第8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经管类 研究生 学风建设

随着研究生扩招步伐的加快,高层次就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本应促进研究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从教育部的重要讲话和媒体的报导中,我们发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却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共同影响着研究生求学阶段的人力资本形成。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天赋、努力程度;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导师指导、所在学院学校的学风,学校学科基础等。在众多因素中,本文选取学院、学校比较容易掌控的学风建设因素为突破口,尝试探讨研究生学风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并介绍经济管理学院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学风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风是广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营造出“勤奋努力、积极拼搏、治学严谨”的学习风气,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对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如温校长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所指出的那样:“勤奋是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

学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是学风中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引起内在的矛盾思想运动,通过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过程。学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得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对学生治学精神的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直做人的目标等。

学生工作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保证育人方向的正确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创建优良学习环境,实际上包含着德育工作的内容。诸如: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三观”教育;举办学术讲座、名家讲坛、学术沙龙,倡导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育人环境,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在内涵和形式上是互相包容的,也是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常抓不懈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习特点

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很多研究不可能通过实验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利用精密仪器加以严谨的测算和估计。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在经管类专业体现研究生教学培育环节中:主要通过阅读文献、书籍,社会调查和调研,聆听学术讲座、掌握前沿方法论等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经管学院研究生教育尽量把研究生培养计划压缩,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能看到自然科学研究生在实验室中热火朝天的做实验的同时,也能看到经管专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处科技楼中勤奋读书、认真写文章的身影。

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普遍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值也比较高。我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中一半左右是调剂来的生源,其本科专业多数是非农业经济与管理类。一些学生在入校不久就立下了考博士的目标。在平时的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较强,他们对本专业怀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在学科科研上有所创新。此外,他们热切希望通过和名师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紧跟经济发展脉搏,并且将所学知识联系实践,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学院开展营造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活动时,需要结合本学院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经管学院的具体做法: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科研成果斐然

1.研究生学术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分管院长主持下,经管学院研究生管理条例《***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汇编》(以下简称《管理制度汇编》)颁布实施。本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例如:研究生的要求、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研究生课程学分修订等。结合条例的颁布,学院还召开了研究生导师会议,要求研究生导师增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心,突出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核心作用。

2.积极开展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多个环节可以增进其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即:看专业书籍、听学术讲座、专业论文的练笔。2007年度累计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36场次,其中校外知名专家莅临我校29场。为了更好地督促研究生拓展知识面,关注学术前沿,学院还制作了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讲座登记卡。学院基本上在每场学术讲座中,做到精心组织,严格学术讲座考勤制度。

3.组织第六届“经济学观察”活动,推动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

学院每年举办“经济学观察”学术征文活动。每年一度的经济学观察秉承着“崇尚学术、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努力方向,旨在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学院认真筹备:征文的通知拟定、案例选择、专家评审、论文格式修订,以及最后阶段的刊号批文和付梓印刷。学院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地向本专业学术期刊投稿。在2007年制定实施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中,明确要求研究生毕业前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

4.搭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沟通平台,创刊学院学术刊物“经世济言”

为了营造学院本科生较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专业认同感,搭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交流平台,领导带领经管研究会创建学院第一本学术刊物《经世济言》。刊物中既有博士生的鲲鹏宏言又有本科生的雏凤清音,使学生们面对瞬息骤变社会经济现象触觉更加敏锐。此外,学院认真推动研究生对外的学术交流,组织好企业参观调研,先后组织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虎头电池集团、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可口可乐等近十家企业,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运行和行业知识。

参考文献:

第9篇: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幼儿教育”硕士层面研究成果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各个方面。诸如特色教育、研究生教育、法制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女童教育。在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学者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评估、督导、以及教育财政等问题,如:教育评价:《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研究》、《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等,但整体上来说,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创业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博士阶层对“幼儿教育”关注

在CNKI网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为“幼儿教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999年到2010年)共找到155篇,其中部分文章在数据上传过程中重复上传,剔除重复文献后,共有112篇博士论文。从思想观念的整体上进行研究,高屋建瓴的把握教育学的脉络,如《幼儿教育的范式研究》、《幼儿教育的价值研究》、《幼儿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从隔离到全纳》、《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学生权益保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等。结合地域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发展比较前卫的国家为实体,实际进行论证,主要有澳大利亚,如《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等。

硕、博专业论文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之比较

与其他学科类似,幼儿教育学硕士阶段论文研究范围较广,可以说各个方面有所涉及。博士阶段论文其涉猎范围相对更加集中,但其研究更加深入。总体上研究相对较多、实证研究也多集中研究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国家、如美、澳、德、而不是各类国家均有所涉及。博士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为龙头,其导师各有其研究领域,在各自研究深入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如华东师范大学注重幼儿思想教育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在基础性教育方面有所侧生、西南大学则在教育理念高度方面有所加强。其各院校有其风格、特点,导师不同,研究方向各有差异。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