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夏至祝福语范文

夏至祝福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夏至祝福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2.冬至到来,温馨将至;冬至到来,快乐将至;冬至到来,真爱将至;冬至到来,幸福将至;冬至冬至,平安将至;冬至到来,健康将至。

3.冬至阳生才两日,欣逢伯氏绂麟辰。——无名氏

4.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5.冬至到了,你看阳光正在灿烂的咧嘴笑,寒冷和冷漠都会消散的。

6.烦恼忘了,心放宽了,笑容“至”不住;爱情深了,情谊真了,甜蜜“至”不住;心气高了,精力旺了,运气“至”不住;朋友多了,祝福到了,幸福“至”不住;冬至时节,一份祝福送给我至亲至爱的\'朋友,愿你忧愁忘了,好运临了,快乐“至”不住。

7.冬至到,送上一盘用真情煮熟的爱心饺子,让平安载着她,直到你面前。愿这盘饺子储存所有的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切真情,让幸福快乐永远对你微笑。

8.吃着饺子,过好日子;看着短信,找找乐子;保暖锻炼,注意身子;天气寒冷,迈开步子;饮食均衡,管好肚子;笑口常开,多赚银子;遇事心宽,不出乱子;送上祝福,幸福一辈子!祝冬至快乐!

9.抗寒防冻通知:冬至寒潮势大,冷空气大举南下,北风呼呼咆啸,各位同志请有衣添衣,有帽戴帽,有脖围脖,有套戴套,情人可互相拥抱,欢迎去当大灯泡!

10.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

11.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今日冬至,太阳开始回来了,春天也越来越近,愿我的短信及我的祝福能象这冬至的阳光,为您驱走严寒,送去温暖。祝冬至快乐!

12.雪花飘飘冬至到,祝福短信不可少。送你一碗平安馅的饺子热热身,送你一杯健康牌的热茶暖暖胃,送你一栋幸福小区的房子享享福,冬至快乐。早安,朋友们。

13.送一片雪花,净化你的苦恼;送一丝寒风,拂去你的烦恼;送一块寒冰,封住你的失意;送一缕暖阳,释放你的美好;冬至到了,送你一个祝福,祝你顺利安好,事业走高!

14.冬至到了,愿友情的炉火温暖你的心怀,真诚地问候陪伴在你的身边,诚挚的祝福让你开心无限。天冷添衣,愿你冬至快乐,幸福健康!

15.站在冬至的门槛,掀开祝福的门帘,凝望思念的窗台,牵挂的月亮爬上来,快乐的星星在摇摆,烟花照亮了你的幸运,伴着你笑容的盛开。好友冬至快乐。

16.不管大家有没有吃饺子的习惯,都祝愿所有人冬至快乐,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度过这个愉快的节日吧!

17.冬泳的人,可曾想到用雪的光焰沐浴!晶莹闪烁的土地哟,我是走向我的来世,还是回到我的前生?我时常冥想着这场雪的边缘,那黑白相间,为一切征程划定的界限。

18.天冷要盖好被子,饿了要填报肚子,再忙也要找点乐子,再累也要照顾好身子,微笑是最美的样子,快乐是最好的日子,冬至祝福一段子,愿朋友幸福一辈子!

第2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关键词】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30-02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国家扶贫扶贫理论的内涵式发展。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学生脱离困境的素质和能力。摆脱贫困,实施“志智双扶”,必须引导学生做到智随志走、志以智强。

一、案例简介

杨某,男,2015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自广西某县城一个农村单亲家庭。从入校开始,该生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国家助学金申请过程中更是表现出极强的自卑、敏感和偏激。由于资助工作审核程序严格,杨某提交的认定材料因缺少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公章,始终未能通过认定,加重了杨某的焦躁心理,最终导致其误以为辅导员故意刁难。尽管军训期间已经做过先期的解释说明和补充办理指导,但仍未改变尴尬局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其更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自称贫困生,讲话做事畏手畏脚,战战兢兢,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严重影响其健康快乐成长和生活。

二、案例处理过程及效果

(一)案例处理过程

1.瞄准根本痛点,进行无缝沟通

鉴于杨某对资助工作程序的不理解及本人存在的误解,笔者在QQ上约其赴办公室进行谈话。在访谈过程中,首先耐心倾听了杨某的诉求,也清楚地了解到其因办理手续繁杂而欲放弃的想法。在详细解释了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告知其具体的办理方法后,利用共情的原理,阐明了自身大学期间也因家庭经济困难申请过助学金,更表达了想要帮助杨某的意愿,劝服其耐心补办相关证明,真正替家庭分忧,解决燃眉之急。

2.改变思维习惯,摒弃贫困标签

班级作为校园生活的基本构成单元,由众多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及价值偏好迥异的个体组成,若差异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包容,极易滋生摩擦和矛盾。鉴于杨某较强的“贫困生”自我暗示心理和资助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贫困生”标签化现象,为让杨某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尊严地受助,贯彻“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笔者在励志与感恩主题班会中明确声明,所有同学均要改变思维习惯,摒弃贴标签的陋习,要树立“人穷志不穷,缺钱不缺德”的思想、观念和信心。贫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它代表的是家庭经济状态,而非个人人格标签,我们的心理失衡往往囿于刻板印象,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撕下身份标签。

3.加强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笔者在军训期间就鼓励杨某积极竞选班干,最终在遴选中其获得生活委员职务。经过数次的宿舍走访及非正式访谈,针对工作方式及人际交往方法的悉心指导后,杨某的处事态度逐渐变得亲和友好,行为礼仪也越发自然明朗。随着经验的积累,其工作开始渐入佳境,在常规宿舍内务检查、班费收缴及使用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及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已基本达到轻车熟路的状态。在随后的班级大讲堂活动中,杨某更是自告奋勇,勇于担当策划者;在学院技能大赛活动中其积极号召班长、团支书等争取分赛项承办权。经过各种锻炼,杨某在思想和自信心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综合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4.加强专业学习,强化技术技能

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阻断贫穷在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更是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笔者坚持鼓励杨某加强专业学习,强化技术技能,积极汇聚高年级优秀朋辈力量,为其探讨学习方法和经验提供平台,同时加强与科任老师的沟通交流,共同关注杨某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通过持续的关注和助力,杨某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最可贵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杨某不仅习得了励志感恩,更懂得了自立自强。

(二)案例处理效果

经过持续的教育引导,杨某的潜力得到极大发挥,一步步从消极懈怠到积极上进,从被动腼腆到主动开朗,从局促不安到落落大方,因资助和鼓励更加坦然乐观。入校以来,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校级奖学金3次;获得市级三好学生2次、校级三好学生3次;获得市级、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各1次;获得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区赛三等奖及学院细骨料筛、建筑CAD竞赛、建筑识图竞赛等多项奖励。

三、工作的反思与展望

(一)要做好个体案例甄别,坚持将个体引导和群体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日常工作实务中,要善于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方式,收集学生基本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焦点问题,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学生资助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不仅要做好个案甄别,同时要注重将个体引导和群体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的目标。

(二)要改变传统认知偏差,树立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并重意识

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使资助对象处于心理或经济条件的劣势地位。随着资助政策的逐步规范和完善,政府“刚性”帮扶政策的落实、监督、调整力度不断增大,精准扶贫更是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公共治理层面,资助过程也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但不可否认,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柔性”帮扶机制仍然比较缺乏,在精神帮扶方面还应在思想、心理、情感引导上下功夫。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认知偏差,树立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并重意识,在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全面关爱、重视服务、立足发展、促进和谐的特殊群体科学化帮扶原则。

(三)要丰富校园德育载体,注重感恩立德与励志教育和谐统一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教育事业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重点在立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生活美德;树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资助育人方面,要不断丰富校园资助育人载体,注重感恩立德与励志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成长故事树立优秀典型,构建学习榜样的文化氛围;通过公益劳动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志愿服务;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设置,进行学生成长成才辅助;通过寒暑假走访贫困家庭,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助力学生视野拓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通过丰富评奖评优体系,提升优秀学生感染力。

(四)要践行“志智双扶”理念,促进扶心扶志与扶能扶智有机融合

高校教要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践行“志智双扶”理念。“志智双扶”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将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与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资助育人,不仅需要政策保障,更需要智力支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唯有此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6)

第3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中英语 多媒体辅助教学

1. 引言

多媒体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它可向用户呈现文本、图形和声音等信息,用户还能与多媒体进行交互处理各种信息。由于多媒体技术强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与此同时,由于多元智能理论符合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论。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也需要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教师想要按照多远智能理论的要求开展多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首先由哈弗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不仅包括传统言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还包括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环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人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个体的各项智能水平发展不同,每个个体都有强项和弱项智能之分,不同强弱的智能组合形成了每个个体的智能特征,并影响个体学习的进度、方法和效果。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并主张“情景化”的评估方法,极大的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纠正了传统教育评估功能机方法。多远智能理论是对传统“一元智能”教育理念的突破,尤其在我国教育改革的环境中,多元智能理论消除了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困惑,启发了教师对学生教学和评价。

3. 多远智能理论对的高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一元智能”的突破,它强调学生智能结构的多样化、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征因素,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依据因材施教原则,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学生评价,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1丰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及形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作为教学内容,还能作为教学沟通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个体智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结合学生智能的可塑性,依据多元智能的要求,从多元智能角度切入教学。基于这一要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多媒体信息符号应尽可能包括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类型,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也需要结合动态、静态、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达到声像并茂的效果。只有多媒体网络教学内容以及程呈现方式实现多元化,才能为学生发展多元化智能提供途径,让学生更快地吸收和巩固知识。

3.2高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将学生作为主体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体角色,课堂教学已学生为中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并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开展教学。教师也需要认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特点主动完成学习,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加工知识信息,完成知识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理念,高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根据个性化学习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的学习计划,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实践活动。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还需要利用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让学生感受与机器人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3多媒体辅助教学要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多元智能化理论人为学生的每一种智能在整体结构中都有重要的地位,社会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同多元智能化理论也承认学生各项智能的水平存在差异,并要求课程实施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强弱差异水平,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实施教学原则,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提高外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让学生在多样化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智能并发展智能,将优势智能转移到弱势智能领域,用优势智能带动弱智智能发展。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需要依据因材施教原则,让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4. 结语

教育教学方法需要符合教育理论的要求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这要求教师需要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将用多元智能理论完善高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多元人才。

第4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残疾人;贫困;资源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看,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种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值得帮助的人群”。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他们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条件,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陷入贫困的泥潭。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口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非残疾人口家庭的一半,他们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低保、临时性救助、邻里接济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口家庭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就目前而言,残疾人仍然是我国最困难的群体,而他们自身又缺乏满足需要的能力与途径,因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来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尽早摆脱贫困。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如今社会支持理论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同其他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及其实践理论一样,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协助工作者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指导工作者科学、合理地设定社会工作过程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手法与介入模式。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由于研究视角和目的的不同,研究者们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包括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正式支持是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等实施。非正式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针对其整个问题系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解决,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被重视并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它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网络这一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优势,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多效利用和资源共享。因为弱势群体一般是一个在社会资源拥有和分配权力上极度匮乏的特殊社会群体,非常容易遭受社会风险,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充分利用这个网络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以此来应对社会对他们造成的各种挑战与冲击。

二、贫困残疾人的致贫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两大变数的交织冲击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许多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既是一个社会性弱势群体,又是一个生理性弱势群体。因此,导致残疾人贫困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个人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限于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我国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残疾人扶贫救助还未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还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救助作为残疾人一种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内容应包括医疗救助、辅助器具、康复救助、生活、就业、教育费用补或减免助和法律救助等多个方面。而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缺口仍然集中在辅助器具、贫困救助、生活服务、康复与医疗救助方面。这就意味着我国大部分残疾人赖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层次的需求仍未得到有效的满足。

2.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低。残疾人不仅具有一般健全人的普遍需要,还具有作为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比如出行的需要。限于身体上障碍的,他们在出行、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需要借助一定的无障碍辅助设施,这是他们参与社会、摆脱贫困的前提与基础。我国的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法规对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缺乏有力的管制与监督,导致许多无障碍设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现有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使用率较低,被废止、挤占、损坏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城市中心地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无障碍设施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融入、参与社会的需求。

3.残疾人社区服务发展缓慢。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是残疾人在空间地域上的沉积点,也就是说,残疾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是社区,社区也是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最直接、最方便社会服务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社区建设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社区居委会下的社区残疾人协会作用不明显,社区内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又发展迟缓,社区残疾人服务工作总体上还比较滞后,难以满足残疾人社区救助、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生活服务等基本需求。

(二)个人因素

1.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渠道狭窄。我国大部分残疾人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学历都很低,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由于缺少教育和培训,他们总体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能比较困难,缺少一项赖以维持生活的劳动技能。受残疾人自身劳动技能和生理、心理障碍的限制,社会上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不多,使得残疾人的就业渠道非常狭窄,靠自己创业致富更是难上加难。

2.主动脱贫意识差。身体上的缺陷往往容易造成残疾人自卑、消极、封闭的心理,不愿正视自身的客观现实,自强自立意识差,缺乏主动脱贫意识。此外,由于社会上缺乏良好的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环境,导致那些原本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窘迫生活的残疾人,在碰壁之后开始滋生失败主义依赖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

3.家庭负担重。残疾人家庭较常人其家庭负担更重,它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需要额外的经济支出,如康复治疗的费用,这对于残疾人及其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此外,对于那些又病又残或重度残疾人来说,其本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自理能力,不仅给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将导致其家庭成员中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不得不放弃就业,在家照顾其生活起居。这对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建构贫困残疾人社会支持的实践模式

社会支持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扶助残疾人的一种日益重要的方式,在解决贫困残疾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透过社会支持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人尤其是残疾人之所以陷入贫困,是因为他们对整个社会的种种不适应,导致其极度缺乏所需满足自身各种需求的资源而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为他们尽可能的争取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资源,从而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摆脱贫困,实现自我发展。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贫困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社会支持网络工作、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社会支持网络工作和社区支持网络工作。

(一)个人社会支持网络工作

个人网络,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了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从关系的基础、互动关系的强弱来看,贫困残疾人的个人网络大致可以分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及其他援助者等,他们从不同程度、范围及方式上对贫困残疾人提供了支持与扶助。其中,作为最重要的自然网络,家庭在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向残疾人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情感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以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社会工作者为纽带,充分带动其亲戚、朋友、邻里及其他援助者,通过最合适的形式将他们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而有效的个人网络,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扶助。从而减轻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从前自卑、消极的心态,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发掘其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二)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

残疾人自助群体网络是指社会中一些有着共同的特征、利益或目标的社会群体,他们或是残疾人或是健全人,出于改变残疾人现有的不利状况而自发组织的一些自助团体,如福建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小组工作网络则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包括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如社会工作者。无论是残疾人自助群体网络还是小组网络,都对贫困残疾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助群体网络的资源,并通过专业手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到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从而使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实现最大化。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发挥小组工作的功能,根据不同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康复小组、支持小组、成长小组等,在小组互动中协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扰,增强自信、提高表达与应对能力、获得个人成长等。

(三)社区网络工作

第5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power industry also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the auxiliary service market manag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afe operation of power grid.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uxiliary service market and the grid frequency control under the power marketing environment.

关键词: 电力市场环境;辅助服务市场;电网频率控制;分析

Key words: the power marketing environment;ancillary services market;the grid frequency control;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063-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电力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必须要使用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就电力系统而言,电网控制频率、各类辅助服务、无功电压支持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必要措施。下面就以此为基础,对电力市场环境中的辅助服务市场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

1 电网安全运行条件下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模式

基于经济学的理论,为了将竞争机制引入电力行业,提升整个电力企业的运行效益,需要根据现货的理论建立好电力现货市场,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大多集中在电力市场结构、模式与电价之中,对于其他问题的很少,对于辅助服务市场的研究很十分的匮乏。辅助服务即在引入竞争机制后保证电力企业供电质量与电网安全运行的措施,辅助服务包括整个发电机组的调频、调度以及电压支持等等,辅助服务市场的管理成效与电网的安全运行息息相关。

2 辅助服务市场的框架设计

辅助服务市场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电网的安全运行,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需要对电网运行的紧急状态进行科学的排序,考虑到紧急状态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要实现确定好决策机制,一般情况下,辅助服务市场的运作包括准备阶段,评估阶段以及实施阶段三个阶段。在准备市场之中,管理机构需要科学的预测到风险的发生情况,考虑到运营的各项成本,并根据实际的运行原则进行招标。招标完成之后,即进入评估阶段,在评估阶段之中,管理机构需要对整个电网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找出其中的不安定因素。评估完成后,管理机构即可对电网运行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在这一阶段之中,必须要制定好完善的协调战略,减少运行成本,提升电网运行的效益。

3 电力市场中负荷频率控制模式与实施方案

将竞争机制引入电力行业中,必须的条件就是电网的公平开放,这不仅要求具有工频的辅助服务价格以及输电价格,也要有负荷频率的控制模式和实施方案。与传统运营模式相比而言,辅助运营模式出现的负荷频率控制问题较多。在过去阶段,大所属国家大多实施电力的发、输、配、售的一体化服务,每个环节均由政府进行掌控和管制。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电力市场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的最终模式尚未确定,但是竞价上网的模式已经被接受。

就目前来看,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均存在着电力交易,即电力的交易会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输电网络,若电网仅仅只有一个网络,那么辅助服务的问题便很好解决,但是在情况复杂时,则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量、功率因素以及负荷特性参数进行确定。此外,还要考虑到几种类型的合同:

可变功率合同:可变功率合同即用户可以在合同的规定下改变供电功率,但是也可以将功率购买与负荷需求进行匹配。

固定功率合同:固定功率合同较为简单,即固定时间的固定功率,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这种情况很少存在。

负荷匹配合同:该种运行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负荷跟踪服务,负荷跟踪是辅助服务的义务,不需要用户来付费,在新型的运行环境下,负荷匹配合同的运行较为困难。

4 电力市场环境下自动发电控制(AGC)模拟分析

在未来电力市场之中,负荷跟随是辅助服务之一,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使用的也是发电与其辅助服务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来进行交易,在电力市场的变化之下,市场主体也会由配电公司、发电公司、输电公司与电网运营管理机构组成,电网运营管理机构是一种由不同类型参与者共同构成的一种机构,该机构需要对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进行协调,并采取科学的方式来检验电网合同交易的有效性。

AGC运作的基本框架。实施AGC的目标就是为了维护不同控制区域功率的交换值、保证系统拼合的合格、并保证发电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在传统模式下,AGC常常由集中机构来控制,这种集中机构能够实时的监测到电网的不同信息,再将任务传递至发电机组进行实施,这样即可满足控制目标。

在电力市场环境之下,必须要根据负荷合同的实际情况来实现AGC的运行,在实施AGC运行时,需要控制好区域误差,为此,必须要设计好科学的运行机制与AGC市场结构,在该种结构下模拟与分析AGC需要的信息,再根据度量值与合同数据进行计算,如果有参与者违背运行原则,必须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此外,电力企业也可以通过DSM技术来调整区域的负荷。与传统的运行模式相比而言,新形势下负荷点与控制区的交易数量较多,因此,需要建立好完善的合同数据通讯标准,度量市场参与者与ICA之间传递的数据,在交易量的增加下,结算工作也会不断的增加,为了解决这类技术问题,必须要建立好完善的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够实现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就现阶段来看,AGC市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交易:

电力库交易:电力库交易即将报价单提供至ICA,ICA在根据合同价值进行投标,在投标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照匹配机制。

双边合同交易:配电公司与发电公司需要进行谈判,并在制定好双边合同,市场参与者则负责进行通讯通道的建设与负荷跟随的实现,在整个过程中,配电公司需要对负荷进行连续监测,保证负荷能够满足合同的需求。

区域调控合同: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实际发电情况与计划偏离的情况,为此,必须要全面的进行区域调控,负荷的变化会导致频率出现变化,实际的变化情况则取决与系统频率与调速机的特性,调速机与频率的变化时同步的,具体的调控成本则需要根据交易量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

参考文献:

[1]IEEE Bibliography Taskforce on Engineering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ransmission Access,“Second Bibliography on Transmission Access Issues,”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vol.12,no.4, pp. 165, November 2007.

[2]M.A.B.Zammit, D.J.Hill, and R.J.Kaye, “Designing Ancillary Service Markets for Power System Security,” Systems and Control,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he U niversity of Syd ney, Technical Report EE-98007, June 2008.

第6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助理制度,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辅导员作为专职的学生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的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多,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肩负各个管理部门的其他工作,任务繁重,单凭辅导员一人之力很难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服务与管理。尤其是新生入学初期,面对不同特点的新的学生,辅导员要在短期内熟悉学生、评定国家助学金、建立班团干部队伍、加强班级文化、学风、班风建设等,工作繁重,压力重大。如果设置辅导员助理,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的辅导员助理,即实施了辅导员助理制度,为新生工作更好的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实施辅导员助理制度有以下优点:

一、可以协助辅导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生的思想动态

辅导员助理身份是学生,与新生年龄相近、价值观、兴趣、爱好相似,都住在学生宿舍,这种优势利于与新生进行沟通,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帮助辅导员及时的掌握新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各种不稳定因素,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于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可以协助辅导员引导新生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便于新生迅速进入状态

辅导员助理都是大二学生,刚刚经历适应一年级新生生活,对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有自己深切的体会和感受,他们明白新生刚入学时最容易碰到的问题,可以再于新生接触的过程中向新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让新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取前车之鉴的同时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而且,大二学生对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能够给予一定指导,对于新生们感兴趣的社团、活动等都能够及时给予介绍及引导。

三、可以协助辅导员及时介绍院系、专业情况,便于新生专业思想稳定

由高中进入大学,新生在学习方法和专业认知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疑问,而同专业的学长姐对学校状况比较了解,能够积极介绍和宣传学校,帮助新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引导新生认识本专业优势,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稳定专业思想。

四、可以及时的帮助新生调整心态,协助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

新生刚入校,和班级同学都还比较陌生,面临环境和人际的双重陌生,新生的心理容易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辅导员助理能够以朋辈和兄姐的身份关心、帮助他们。平等的身份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谈心交流,更容易沟通情感,及时缓解新生压力。同时,辅导员助理本身就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在距离上更接近,更能够深入新生的生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辅导员助理由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这些学生本身有一定的特长,在担任辅导员助理期间,在帮助新生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他们能够充分锻炼自身素质,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成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然而在辅导员助理制度的实施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辅导员助理毕竟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对接受的任务剖析不清,不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与辅导员出现意见不同时,会使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上传下达中脱节;

其次,辅导员助理虽然方便与学生接触,但是也不能达到与全体学生接触的程度,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也只能把握班内部分同学的情况,再加上他们与学生之间相处过程中关系远近的不同,很容易使他们在协助辅导员处理事务过程中带有片面性,容易使在与辅导员沟通过程中带有自己的感彩,影响辅导员的判断;

再次,辅导员助理自我修养不够,工作中有时会将一些消极情绪和思想带到学生中,容易影响新生的思想认识;辅导员助理在工作中会有懈怠情绪,出现没有长性、不积极的现象。

尽管辅导员助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诸多问题出现,但是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积极的意义大于消极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要重新审视辅导员助理制度的定位及工作职责,建立辅导员助理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完善辅导员助理的激励机制。

一、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定位

辅导员助理的身份是学生,学习仍然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在保证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参与工作。对辅导员而言,辅导员助理要起好助手的作用,做好上传下达的联系人。因此在工作中要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准确地落实辅导员意图,配合完成辅导员布置的事务性工作,及时了解新生在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出现的状况并及时进行反馈。

二、辅导员助理的工作内容

辅导员助理的工作内容与辅导员工作密不可分,但是即便有了辅导员助理的协助,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仍然是学生工作中的主要决策者和实施人。为了更好的辅助辅导员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助理所能承担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工作,日常管理工中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和部分组织协调工作,配合辅导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及时、准确地传达辅导员老师下达的通知和意见,配合辅导员对新生在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风班风教育工作中的事务性工作,如表格的处理、信息的统计;

2. 及时了解新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情况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针对个别同学的思想状况,协助辅导员做好调查、了解和疏导工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3. 根据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适用于大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协助辅导员对学生早晚自习进行监督,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

4. 协助辅导员建设新生班团干部队伍,协助辅导员监督班委会、团支部工作。

三、学生辅导员助理的选拔标准

辅导员助理队伍必须是一只高素质的队伍,他们学习成绩要优秀,在学习方面要作为新生的榜样;思想要积极上进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辅导员布置的任务。因此,学生辅导员助理的选报的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学习成绩,身心健康,责任心强,工作踏实,严于律己,良好的群众基础;较强组织、管理能力,能够了解辅导员的管理意图,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四、辅导员助理制度的培养及激励机制

要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辅导员助理这支队伍,必须要用制度作保障,来规范辅导员助理的责任与义务,规范辅导员助理队伍的选拔和培养,激发辅导员助理的工作积极性,指导和规范辅导员助理开展工作,考察和评价他们的工作绩效。因此要建立和健全辅导员助理的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对辅导员助理要加强培训,夯实基础;建立制度、规范运作;有效激励,保持恒动力。有了科学完善的制度,并得到充分落实,才能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

1.建立培训机制。辅导员助理多数是凭自己经验和对工作的热情开展工作,缺乏工作方法。因此要建立辅导员助理培训机制,进行岗前培训,规范辅导员助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严格工作制度。

2.建立辅导员助理过程考核机制,分阶段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考评,及时总结表彰辅导员助理的工作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考核,对优秀者进行表彰,对不合格者及时更换。

3.加大辅导员对辅导员助理的感情投入。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关心、支持辅导员助理,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从而保护维持辅导员助理工作的热情。

4.完善辅导员助理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助理在学习外的时间参与了很多工作,因此要多多考虑他们的评优评奖、入党推荐等机会。推荐优秀辅导员助理优先入党或评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保障辅导员助理队伍稳定健康的发展。

总之,尽管目前在实施辅导员助理制度中存在一些不足,但这项制度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加快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助理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只要加强对辅导员助理的培训和管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那么这种制度的实施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 (2).

[2]操绪江,杜国锋.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模式探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4).

第7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福利多元主义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由我国传统二元结构导致的、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壁垒慢慢松动并逐步瓦解,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新的阶层,而“流动人口”就是这一新阶层的主力军。考察近些年中国城市取得的巨大发展,总会在成就与辉煌背后发现流动人口的身影。流动人口进城后,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业的一些脏重累的工作,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城市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中国加快实现城镇化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据有关调查,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化水平若提高到60%,则需要将约3亿人口转移到城市。可以断言,未来50年,我国的人口流动形势将更为严峻,流动人口的规模将持续扩大。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力图淡化户籍功能,促进市民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由合理流动。在此背景下,“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多及其所引发的教育、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日渐凸显,使之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如果说非常规化社会流动的基本机制是体制改革,那么,常规化社会流动的基本机制则将是教育。[1]虽然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根据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才能推动受教育者健康发展。就目前来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认真贯彻下,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及学校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与之相关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发展迟缓,成为三位一体教育整体中的两块短板。儿童的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习惯和情感、价值观等都是在家庭中习得并加以强化的,所以,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流动儿童因为其家庭实际情况及父母身份的特殊性,在接受教育方面具有与其他儿童不太一样的背景,存在一些困难,如父母收入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工作时间长,以致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导致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处于缺失或者至少是不完善的状况。

如前所述,教育在改变人的命运、提高受教育者择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第二代流动人口不再重复其父辈之路,完全融入所在城市,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实现多元参与,提高流动儿童教育福利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存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最初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彼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三大教育形式中处于基础而又关键的地位。流动儿童因其父母工作不稳定、居住环境不固定以及家庭条件不优越,而使其家庭教育受到很大影响,仅靠父母及亲戚支持已难以为继,必须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支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多元性。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它关涉第二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问题,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公平教育权的完全享有,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而言,都是无可厚非的。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保障他们公平的受教育权。目前,正在日益松动的户籍制度使得外来人员子女在迁入地公立学校入学的门槛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公平享有问题,而且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问题也将最终解决。但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因户籍问题带来的入学难等学校教育方面,更突出反映在家庭教育上。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一是社会分层化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不平等。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换句话说,社会分层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过程。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制约着社会公平。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社会人口分为十个阶层,其中农民中的流动人口属于第九阶层,几近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就决定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资源。[2]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导致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微薄,家庭支持能力弱化,从而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尤其是家庭教育,往往会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使流动儿童无法公平地得到家庭教育机会,享有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二是家居住所流动性大以及学校教育连续性差,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获得质量的不均衡。如前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三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某一方面的滞后与偏差都必将对另外两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导致流动儿童家居住所的流动性很大,这也使得流动儿童不得不经常更换就读学校,以致学校教育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随之增强。这种流动性与不连续性将对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入学延迟。北京、深圳等9个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要调查的结果表明,流动儿童超龄入学的比例为4.8%。[3]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滑坡,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地域差异性的存在,各地教育水平、所用教材均不一致,所以频繁流动使学生的成绩下降。无论是入学延迟,还是成绩下降,都必将加大家庭教育的难度,对家庭教育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家长期望水平高与支持能力低的矛盾客观存在,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实际效果的不理想。流动儿童父母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低导致现有工作地位低、收入不理想,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期待子女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故而普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水平存有较高期待。但不容否认,流动人口自身条件的诸多限制使得这一期待的实现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流动人口工作收入较低且不稳定,这就使其难以保证对子女家庭教育持续而稳定的经济支持,无法保障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均衡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时间较长,使其即使想辅导子女学习,也会因自身知识水平限制和时间限制而作罢。所以,流动儿童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较高期待与较低支持能力之间的矛盾,无疑将加大其家庭教育的难度,影响教育效果的实现。

2.社会支持体系的优越性分析。所谓社会支持体系,是指若干关涉社会支持的、相互联系的,为促进受助者发展的一系列社会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系统的组合化以及支持维度的多样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传统做法,偏重强调家庭在其中的突出作用,而忽视其他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排除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支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流动家庭因自身支持能力偏弱,无力独自承担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重任,最终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水平低下。而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多元参与,突出主体的多样化,在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首先,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可以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家庭教育投入主体单一,流动儿童教育的所有开支均依赖父母的收入,偶有亲戚朋友的非常态化资助。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吸纳政府、社区、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津贴补贴等形式进行资金支持;社区可通过发挥邻里互助的强大作用实现支持;社会企业则可通过低费或免费提供相关教育服务,如家长培训等实现支持。其次,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保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投入。流动儿童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存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特性,使其在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难以保证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投入。而在社会支持体系下,社区则可通过设立社区咨询中心或社区托管中心对家庭教育实现支持,以弥补传统家庭在时间投入方面之不足。最后,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丰富家庭教育形式,扩充家庭教育内容。当前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多偏重于学习方面,父母将有限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更多地花费在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上,而忽视儿童的全面均衡发展,以致家庭教育形式单一化、内容简单化。在多元社会支持下,这一局面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政府将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形式,支持流动儿童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及科普活动;社区将通过加强社区文体、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社会企业更是可以发挥其服务提供方面的特长,以多样的特色服务丰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之必要性分析。如前所述,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流动儿童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受教育者,即流动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优于传统单一参与主体的支持模式,鼓励多元参与。首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改善目前家庭教育相对滞后现状的重要推手。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由于受流动儿童、儿童父母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发展已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流动儿童发展的需要,影响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进而也不利于打破阶层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贫困及低下社会身份在流动人口中的代际传承。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以多元参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社会企业的多元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资金、政策、时间、人员、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加大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家庭作为单一支持主体的现有模式,强化支持能力,提升支持水平,丰富支持形式,进而提高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其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追求。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思想,两千年前我国的先贤孔子也以“有教无类”来昭示教育公平的伟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也如影随形,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与不平等获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弱势群体,如流动儿童家庭,因为制度政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受到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文化排斥,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通过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的制度调节作用、经济扶助作用及社会扶持作用,增强流动儿童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分配。最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提高流动儿童福利的现实保障。社会福利是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内容和必然结果,是个体、群体及社会孜孜追求的理想并为之实践的目标,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4]流动儿童作为社会一员,对社会福利拥有无可辩驳的完全享有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相关福利的实现程度更能代表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而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流动儿童显然具有这种指标性意义。教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受教育者获取更高社会地位、实现常规社会流动的能力。通过多元支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强流动儿童未来的就业能力及择业竞争力,将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福利的实现。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设计:以福利多元主义为指导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是由一系列社会支持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由支持主体、支持客体以及支持媒介或支持介体几个要素组成。本文认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设计可以从支持主体、支持内容以及支持方式这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1.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支持主体维度的考察。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依照参与支持的程度及与支持客体的直接关系,可将其主体分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两大部分。社会支持的内部系统主要是流动儿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以及流动人群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以流动儿童家庭,从更广意义上来说,是以流动人群这一同质性很高的群体为指标进行的界定。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若要分析其支持主体,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流动儿童所在家庭,家庭成员尤其是流动儿童父母成为家庭教育支持当之无愧的首要主体。除此之外,还包括来自于流动儿童亲戚的支持。除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成员以外,本文将流动人口之间的互相支持也归入内部支持系统,这主要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流动人口家庭之间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家庭之间经常发生交互支持行为,就面临的某一共同问题,相互交流经验教训,相互提供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有鉴于此,本文所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内部支持系统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流动儿童所在家庭的成员以及一定地域内的流动人口家庭。

社会支持外部系统是相对于家庭内部,或者更广意义上是相对于流动人口群体而言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政府、社区、学校、社会企业。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政府,既包括提供具有普遍性政策的中央政府,也包括提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政策方案的地方政府。流动儿童家庭所在的社区距离支持客体即流动儿童最近,在支持效果的发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将可通过文体中心、娱乐中心等活动设施以及社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的供给,实现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作为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的学校教育,在支持方面具有的作用更是无需赘言,将起到促进或阻碍的直接作用。而社会企业则能够通过与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提供,实现支持。

2.政策支持、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支持内容维度的考察。除以支持主体作为设计社会支持体系的考察维度外,各大参与主体的支持内容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就社会支持体系理想化设计而言,针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所涉及的支持内容将不再限于单一的物质支持,而是要力争实现支持内容的类型化、多样化、丰富化。首先,政策支持是保障。政府提供的公共政策,将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提供指导,直接决定了各大社会阶层或各社会人群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及所能获得的份额,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对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各大主体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公共政策具有显著的政治性、权威性,这些特征也决定其供给主体只能是政府,政府通过对相关问题做出政策性建议实现支持。政策支持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资源分配、各主体的参与程度及方式以及一些具体的支持措施。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因其强烈的导向性,成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制度保障。其次,物质支持是基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收入过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导致支持水平低下。流动儿童父母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欠缺,多从事一些收入微薄的工作,这也直接决定了流动儿童家庭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更遑论参加有益于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班、培训班。这种情况下,对流动儿童家庭进行物质支持就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唯有提高流动儿童家庭的收入水平,增加流动儿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才能真正使其具有对流动儿童实施高质量家庭教育的能力。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津补贴发放、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社区通过邻里互助、免费咨询,社会企业通过低费、免费服务供给,都能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物质支持。最后,精神支持是必要补充。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一项内容多样、目标多元的复合性工程,不仅包括儿童的身体发育、学业进步,更包括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且在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更具重要性。流动儿童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往往会因父母职业、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户籍制度等原因,而受到社会排斥,对其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基于这一现状,各参与主体必须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比重,对其进行精神支持。尤其是流动儿童父母,在关注子女学业的同时,更要多花时间关注子女精神状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与子女的交流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疏解其遇到的心理问题,促成其心理健康发育。

3.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支持方式维度的考察。无论是内部支持系统,抑或外部支持系统,各大参与主体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都将通过不同的支持方式方能实现,所以,支持方式当然地成为另一考察维度。总体而言,支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两种。所谓直接支持,就是指通过对流动儿童家庭进行直接的帮助、扶持,显著提高其家庭教育质量的一种支持途径,内部支持系统大多属于这种方式。流动儿童的家庭成员与流动儿童朝夕相处,对流动儿童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故能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将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地作用于支持客体,即流动儿童,所以,无论是从支持效果与支持途径来看,都具有相当明显的直接性特征。就支持内容而言,物质支持无疑更具直接性。通过增加流动儿童家庭收入,提高经济支持水平,能够显著增强家庭对流动儿童的支持能力,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与直接支持不同,间接支持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对支持客体产生作用,外部支持系统大多属于此类。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社会企业,其支持作用大多还要通过流动儿童家庭,尤其是其父母,才能最终对流动儿童产生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主体也存在一定的直接针对流动儿童实施的支持,但无论是从支持数量、各自所占比重以及实际效果来看,间接支持都是外部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方式。若就支持内容而论,政策支持必须通过政策的良好运作、相关机制的配套运行、地方政府的切实执行、优惠措施的完全落实,才能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如果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运行不畅,设计再科学、合理、完美的政策也将违背政策制定初衷、偏离政策目标,难以发挥实际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较于直接的物质支持,政策支持更像一种实施依赖媒介、实际效果有待观察的间接的支持方式。

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地加以考察与推进,若将其构建比作修房子,则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犹如基石,支撑整个体系的构建,没有内外部系统的协调配合作为基础,根本无从谈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政策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如同建房的石材,它们的现实存在与不同组合使得社会支持体系这座大厦显得更为丰满而结实;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则好比粘合剂,将作为“基石”而存在的内外部系统以及作为“石材”而存在的政策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紧紧粘合在一起,使各要素紧密结合而成为系统。总之,在福利多元主义的视域下,流动儿童家庭、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等内外部系统要素应协调配合,以直接或间接支持的方式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政策、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福利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流动的规范化与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

[3]宋春.社会支持体系:农民工子女教育外部环境的建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8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价值观多元化

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冲突明显加剧。网络的普及带来大量信息资源,不断冲击着个体的意识形态。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大学校园的不断开放,大学生在此种背景下,思想和心理不断受到冲击,以致发生改变。加之市场经济强调效率、竞争和利益,使得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促使价值取向不断向多元化发展。

(二)价值追求物质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大众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碰撞过程中,个体利益、团体利益不断得到强化,导致了自私自利、金钱至上、损害公共利益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始终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严重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初衷与原则,导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忽视精神需要。这一现象也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大学校园中。利己主义、经济因素、金钱至上等观念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使得校园文化不同程度的呈现世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而这也直接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物质化。

二、高校辅导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教育引导

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因而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优势。一是通过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努力打造良好的班风,营造优良的学风,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和事要大力弘扬,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通过引导,让大学生懂得必须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是大学生的集中地,是大学生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地方。通过宿舍成员的互帮互助,自我教育,构建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内部成员以及宿舍与宿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同学们的共同认识。

(二)实践养成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生活,落到实处。高校辅导员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积极向基层群众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艰苦奋斗,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9篇:夏至祝福语范文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氟桂利嗪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临床急重症之一,其急性期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 CVS)是SAH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SAH患者的预后,SAH的治疗关键在于避免再出血及防治脑血管痉挛。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脊液置换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防治SAH后CVS,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于发病后24h内住院,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均符合1994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61±15)岁;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1~76岁,平均(62±1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脑血管痉挛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治疗或休息好转后出现恶化或进行性加重;②意识障碍呈波动性加重或进行性加重;③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④出现头痛等颅内压升高症状。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休息、脱水、降颅压、止血、脑脊液置换等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同时口服盐酸氟桂利嗪40mg,qn,持续4周。

1.4 临床疗效判定:治疗4周后,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做临床疗效评价。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无后遗症;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提高2~3级,生活自理;有效:症状基本消失,但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无效:死亡或症状、体征无改变者。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VS发生率比较:治疗组4例发生CVS,其中3例存在头痛、意识障碍,1例偏身感觉障碍;对照组12例发生CVS,其中4例存在偏身感觉障碍,其余8例意识障碍。治疗组CVS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5258,P < 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CVS是SAH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血管平滑肌收缩、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受损等均参与CVS的发生。脑血管痉挛一般在出血后3~4天发生,持续1~2周。持久的脑血管痉挛可引起脑梗死,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2]。CVS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分五类:①Ca2+通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通过抑制SAH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大量内流,激活平滑肌兴奋收缩致脑血管痉挛这一过程达到解除血管痉挛的目的。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及其合成抑制剂;③钾离子通道活化剂;④氧自由基清除剂;⑤基因治疗。

盐酸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能选择性阻滞病理损伤过多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对正常细胞内钙离子无影响[3]。通过抑制钙通道开放,减少脑细胞Ca2+内流,从而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同时还能抑制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尤其对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增强脑供血、供氧,抑制血管痉挛,并直接作用于脑干神经元抗缺血、缺氧造成的病理损害。还能降低SAH患者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病死率[4]。

本文结果显示,SAH发病早期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脑脊液置换能有效防治CVS的发生,降低致残和死亡率,疗效稳定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临床疗效评定标准[S].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2

[2] 牛平,尹普安. 脑血管病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国外医学. 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