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与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亦无定势,随着笔记本电脑应用环境的不断延伸,只有将每个细节设计都精心打造,才能将冷冰冰的产品变成一件爱不释手的艺术珍品。
集合最新技术与时尚设计品位的Q320,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是一个可以和我们贴身相伴的密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Q320,随处可用Q320。
1、娱乐应用
130万像素摄像头,三合一读卡器以及对蓝牙技术的支持,大大拓展了Q320的商务及娱乐应用。
2、高清全景屏
开机时,一体成型的纯平无边高清全景屏使你观看屏幕时视觉更加集中。
润泽细腻、剔透黑亮的无边镜面窗口设计,更符合高素质人群对笔记本电脑品位的高标准严要求。
3、16:9 LED背光显示屏
显示屏的黄金比例使得Q320在观赏高清影片时不会出现让人头痛的黑边。作为全球最知名的LCD面板提供商,三星Q320 LED高亮镜面屏的色域范围可以达到真正广色域,亮度更均匀,而且在节能和环保性能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4、nVIDIA GeForce G105M显卡
Q320搭载的nVIDIA GeForce G105M首次采用55nm工艺,集成8个流处理器,比前一代同级nVIDIA GPU的运算速度快55%以上,无论是时下流行的高清影片欣赏还是3D游戏均能轻松应对。
5、动感晶边
Q320的侧边采用了靓丽的银色金属条装饰,使得整机的风格在时尚的氛围下也不失沉稳,商务大局观凸现。
6、吸入式光驱
为了获得更有效的移动性,Q320采用了制作成本更高的吸入式光驱,科技感更强。
7、紧凑的键格布置
在保持一定键距的前提下。Q320键格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加上较大的键帽设计。不但让使用更加舒适,也防止了移动使用中灰尘杂物的渗入。
定位高端而形象清新,既有别于日系电脑的线条外观,又不同于台系产品清一色的模具设计,整体设计轻薄中又坚持传承,这便是三星的风格。三星旗下的X系列和Q系列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在国内市场上也有着长久的历史和不错的口碑,Q系列则更是从2003年迅驰技术以来便一直站在超轻薄机型的制高点。最新的Q320承袭于去年的Q310,新的Q系列机型在轻薄的概念上进一步增强了商务元素,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我们对这款机器的评价是:对于商务人士而言Q320应当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商务设计和超轻薄三者平衡性做得最好的电脑。
Q320的整个机身采用了黑色钢琴漆喷涂设计,并在机身的侧面增加了银色的装饰条,风格偏向于时尚又不失沉稳商务,让这台电脑的俊朗外形在同级市场上无出其右。Q320的屏幕边框的最大特色就是细腻。整块高清全景屏幕观感非常直观、强调外部边框与屏幕的融汇统一,将消除以往外凸边框对用户视觉中心的干扰。不仅视觉感受和谐统一,关机状态下同样带来净利整洁、剔透黑亮的设计风格体验,一体成型的纯平面造型看上去更具档次。此外,吸入式光驱设计也很有意境,历来采用这一设计的笔记本很少,但是Q320不同,请记住,它是一台重视细节设计的电脑。
Q320绝对是13英寸级别上扩展性能最突出的机型――除了配备常规接口外,还包含了一个HDMI接口,对于商务人士而言,在高清开始普及的2009年这一接口的植入无疑是长线投资。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LCD面板提供商之一,三星电子本身就有对于液晶显示技术最深刻的理解。Q320配备的是一款13.4英寸的标准16:9比例LED背光液晶屏,LED屏幕设计让Q320更加节能环保,屏幕的亮度更加均匀,也让屏幕部分设计得更加轻薄――LED目前也只被为数不多的几大知名品牌所采用。从实际观赏高清影片片段来看,这一屏幕最明显的改善便是消除了屏幕上下的黑边,同时在色彩和亮度方面也体现出了三星自有品牌的技术优势。
Q320采用了标准的迅驰2处理器技术平台,因此在性能上远远超过市面上那些以轻薄而牺牲性能的便携本。最值得一提的是Q320采用了新一代的nVIDIA GeForce G105M显卡,这一显卡在性能上比上一代GeForce 9300M GS有一定提升,也远远超过GM45芯片组整合显卡。总体来看,在笔记本电脑设计趋近雷同的今天,设计师以对时尚风潮敏锐的嗅觉,打造出了Q320这样一台让人爱不释手的时尚尤物。而在轻薄时尚的外表之下,一流的硬件配置也与同级产品拉开了差距,细节技术上也做出了超前且实用的安排,从而形成了新一轮的技术领先。
PARAMETER
处理器
Intel Core2 Duo P8600(2.4GHz)
显示屏
13.4英寸HD LED高清全景屏(分辨率1366×768)
内存
2GB(DDR2 800MHz)
硬盘
320GB
显卡
nVIDIA GeForce G105M(GDDR3 256MB)
体积
326mm×228.5mm×33.2~36.6mm
重量
2.2Kg(含6芯电池)
参考价格
9888元
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关键词:艺术与科技大创项目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文简称大创项目)是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艺术与科技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基于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整合空间、艺术、媒体、技术与商业的视角,在空间环境设计、信息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等领域,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基础和创意创新能力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1]但是艺术与科技专业在教学中最难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学生通过虚构某个项目或是老师将真实项目的前提条件提供给大家,再进行设计的课题。而这些课题也只能停留在空想,很难得以实施出来。因此,这种设计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而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接受的同时,更加需要联系实际,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就提供给专业学生最好的路径。在项目实现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学习技术,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学生可以在项目中利用有限的经费实现自己的设计实物。一方面理解设计的不足,另一方面从材料——施工——制作都有了亲自的体验,对设计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校园公共基础设施的开发与设计——“云椅”》的大创项目我们可以完善教学中缺少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过程中的动手和创造。
一大创项目的整体设计过程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到校园中很多地方缺少公共座椅,后来对整个校园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对于校园中一些公共区域、主干道、人流比较多的区域做了重点勘察并认真研究分析,他们发现在纵横的道路上寥寥无几地分布着一些公共设施,有的甚至被杂草掩盖,不仅导致路人无法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一定的帮助,而且会对部分美化的景观起到反作用,影响校园给人带来的整体印象。因此,这个题目成为大创项目的选题,为了改善我校校园中的公共设施而设计。首先,方案阶段。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气象”为特点来设想方案,经过头脑风暴对风雨雷电等内容的讨论,最后决定“云”为主题。在相继设计出的几套不同的方案中,有的从人坐的方式考虑的气球座椅到对人体各种休闲姿势的研究方案,还有从校园放置的位置到整体系列化的方案等。由于要进行实体的制作,结合相关的经费、制作工艺的难度,材料人工的费用等,经过市场材料的调研后,最终“云椅”成为确定方案,优美的曲线构成圆滑的轮廓,轻盈的体态变幻为稳重的座椅,纯洁的白色附着表面,既达到了休息的作用又点缀了略带沉闷的校园。其次,施工实施阶段。“云椅”主要材料为水泥,成本低廉。基本的流程是以钢筋为骨架,铁丝网附着其上,最后分层次的涂抹上水泥。在实践的过程中制作的过程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钢架的焊接必须在泥塑小样的基础上进行,在小样的制作过程中再进一步改良方案,小样的造型决定最后的大造型。请工人师傅焊架之后,铁丝网捆绑的一系列问题又出现在我们面前。网的疏密程度,决定最后水泥的附着。紧接着在调配水泥的工艺娴熟之后,水泥的的涂抹成了重中之重。由于整体的形状难以一次性把握好,所以要进行一层粗水泥的堆砌、成形,待其干了之后,调制略带稀释的细水泥进行第二遍塑形、磨平,最后表面抹上白色水泥腻子,抛光打磨平滑。白色的水泥表面显得纯洁干净,但似乎有些平淡,通过大家讨论后,为了增加趣味性与环境的和谐,主题的配合,在水泥表面用荧光油漆制作出疏密不均的宇宙星辰,同时在表面绘制星座符号等图案。最后,在制作工厂装车,运输到学校,在指定地点内完成安装,放置。历经9个月的项目终于落地完成。
二从此次项目中总结出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从而发掘实践课题;
生活是所有艺术的源泉[2]。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曾经说过:你们要问我如何取得灵感,其实就是我家窗口边的那棵树。他设计的圣家族教堂,内部的承重结构柱子和拱顶,都婉如由树干和树的枝叶拼接而成。作为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建筑中以自然为师,对自然的抽象表述,并且充满了对自然力的尊崇,透过建筑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3]。在现代的工业设计中,往往一个小的创意便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麻烦,如雷蒙罗维设计了超市的购物推车,解决在超市大量购物带来的不便。而这些课题,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生活方式的观察。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每个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观察生活的视角,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设计与施工是不能脱节的,好的设计没有配合好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是完成不了的。特别是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实践项目。因此,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和设计产生密切的联系。需要让学生体验每个实践过程和环节才能及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其设计作品。在多样的设计稿完成之后,实践流程如下:市场材料的调研——确定制作稿——泥稿小样——钢筋焊接——钢丝网制作——粗水泥堆砌成型——细水泥表面打磨光滑——表面装饰完成——运输——现场放置。每个环节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处理细节,完成他们心目中的作品.
3在实践中“整体设计”,统筹把握,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个项目都不是顺利成章的,总共3000元的经费,如何使用?校园环境的调研,问题所在的分析。设计方案成稿后,市场材料的了解,确定方案,制订施工计划直到整体施工,最后完成。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整体的思考和把握,计划规划,只有具备这样的“整体设计”才能最终控制经费,完成满意的作品。“整体设计”的思维方法更加适应于社会项目,真正了解材料和施工,具有实践能力的设计师,才能在项目中把握好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满足客户的品质和成本控制的需求。
三总结
大创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目的,主要是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创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客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专业的学习中更让其亲身体验项目完成所经历和研究的过程。学生真正收获的是比项目成果来的更加有意义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飞.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沿革和现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2)
[2]于轶文.艺术源于生活——结合艺术实践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关键词:数字技术设计艺术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
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
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注释:
①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55.
②廖军.视觉艺术思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p264.
③(法)马克·第亚尼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2.
预约体验热线:010-62118569 13810888950周静
设计思路
爱特米诺·尤比坤特智能家居体验馆在整体装修中运用了诸多艺术构思和高新技术科技产品,展厅区域主要分为:枯水走廊、客户接待区、视听区、多功能会议室、卫生间、地采暖盘管展示区、控制箱综合布线展示区等,将智能家居的概念以艺术和科技结合的形式,完美的展现在用户的眼前。
体验馆采用CANBUS总线控制系统,涵盖了综合布线、背景音乐、安防及监控、智能灯控、空调控制、地暖控制、电动窗帘、电动书柜、投影控制、远程控制等系统,功能体验区域设置如下:
枯水走廊:门禁智能控制体验
客户接待区:智能家居控制体验
试听区:智能影音控制体验
多功能会议室:智能会议室控制体验
走进体验馆
综合布线系统
体验馆采用信息箱集中安装,它是整个艺术智能家居的核心枢纽之一,展厅内的线缆终端集中到位于设备间的信息箱,采用集中控制的接线方式,占地面积小,外观整洁美观。
体验馆采用信息箱集中安装布置具有如下优势:
1.线缆、设备集中,便于安装及检查维修。采用35mmDIN导轨卡扣安装,拆/装方便。线路、设备集中安装,维修只需打开控制箱即可,避免盲目的在各个房间寻找检修点。
2.外观整洁美观。
3.更加安全。设备采用集中安装的方式,将可危及人身安全的市电部分,集中安装在箱体内,并做标准的防雷及接地处理,并在箱体外壳标准“小心有电”的标志,保证人身及使用的安全。
背景音乐系统
体验馆采用泊声背景音乐系统,具有高保真、立体声音质,Hi-Fi级音质效果,每路输出额定功率50W,可与任何一款高档音响音质媲美:内置音源、功放阵列及控制系统,通过控制面板即可实现对不同音源的直接、完全控制,不需要费心地往返于不同音源之间进行操作;支持不同房间独立控制音源:可以同时使用8种音源;每个房间可以独立选择FM电台、MP3、DVD/CD、电视等音源;与智能家居控制终端采用的是串口协议连接方式,智能终端、手机客户端和iPad客户端可以对其进行音乐选择,音量调节,声道控制,音效选择等等操作,相应的背景音乐主机操作将实时状态反馈到智能控制终端和其他客户端上,可与灯光,窗帘等设备一起定义组成各种场景。
体验馆内设置了18套场景,分别是“欢迎场景”、“会客场景”、“午后场景”等等。
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体验馆内设置了射灯、吊灯、LED灯带及彩灯等,射灯全部为点光源,可做调光,软启动,渐明渐暗的效果,让人的眼睛对光线会有一段适应的时间,真正的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设计。
在客户接待区、视听区、多功能会议室等区域设计了8种色彩、11种色温、220种效果,模拟了不同户型下多种调节方式,18种自定义场景控制,场景名称自定义,联动客户接待区:视听区、多功能会议室等区域次第开启灯光,并采用软启动/关断技术,灯光逐渐变亮变暗。在实际生活中,可做到从地下室到天台的分区域分时段智能灯控,提供7×24小时的贴心服务。
安防及监控
安防报警系统是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验馆内配置了一台16路防区安防模块和一台4路24小时防区报警模块,设有红外幕帘探测器,紧急报警按钮等。当有警情发生时,第一时间报警到用户手机里。
体验馆内安防系统按照美国金融级标准设置,门、窗设置报警探测器,并于摄像机联动,某探测器检测到报警后,距离该探测器最近的摄像机将镜头对准报警探测器所在区域,获取该区域报警时的第一手录像。同时智能控制终端会发出警报音,并将报警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监控摄像机的实时图像。
爱特米诺将安防报警系统从单纯的报警功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安防报警、视频监控和远程控制三大系统完美的融合起来,使您的安全得到金融级别的保证。
空调控制系统
体验馆配置大金VRV空调,与智能家居控制终端采用协议连接控制方式,智能控制终端、手机客户端和iPad客户端可以对其进行模式选择,风速调节,温度设定,开关等操作。
与其他高档公共空间内空调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协议控制,5种模式,18℃-30℃温度调节范围,3种风速控制,并可自动运行。爱特米诺智能控制终端和远程控制终端(android、IOS)与大金VRV空调完美无缝连接,让您充分体验大金空调的控制功能。
地采暖控制系统
体验馆采用的是霍尼韦尔地采暖控制系统,DT100的温控器。与智能控制终端采用RS485协议控制,智能控制终端、手机客户端和iPad客户端可以对其进行模式选择,风速调节,温度设定,开关等操作。
电动窗帘控制系统
体验馆的窗户和玄关处设有电动窗帘和电动卷帘,当室内光线比较充足时,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终端、手机客户端或iPad客户端控制电动窗帘关闭。当室内光线比较暗时,亦可以控制电动窗帘开启。窗帘控制的同时可以与灯光,空调等设备组成场景控制,完成一键开启或关闭。
电动书柜控制
在卫生间和会议室玄关处设置了一个电动书柜,通过智能控制终端、手机客户端或iPad客户端控制电动书柜移动,来遮蔽卫生间或会议室,既起到了门的作用,又具艺术性,科技性和现代性。
同时,电动书柜模拟了密室设置,书柜闭合时是一个完整的书柜,打开后可进入里边的会议室。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加入实物开门按钮(花瓶、书籍等)。
情景模式控制
智能控制终端除了可以设置离家/回家模式,围绕日常家居生活,还可以设置16个自定义场景:“会客场景”、“影院模式”、“会议场景”等。
客户接待区:“会客场景”,当有客人来访时,按下场景按键,接待区的灯光就会开启到预设模式,窗帘关闭,中央空调或地采暖打开等,给予舒适,安静的聊天环境。
视听区:“影院模式”,用户通过手机按下场景按键,灯光打到适合情境的亮度,窗帘关闭,投影幕布打开,投影仪和音响开启,让你轻松畅享电影大片。
多功能会议室:“会议场景”,用户通过手机按下场景按键,灯光关闭,窗帘关闭,投影幕布打开,投影仪开启。散会时,按下场景按键,灯光打开,同时窗帘开启,投影幕布闭合。
投影控制系统
多功能会议室和视听区设有电动投影幕布,通过智能控制终端进行智能控制。在视听区,当用户在iPad客户端按下“影院模式”,视听区内的灯光自动关闭,投影仪打开,投影幕布缓缓降落,电动窗帘关闭,音响开启,用户通过一键即可欣赏电影大片。在会议室,当用户在iPad客户端按下“会议模式”,会议室内的灯光自动关闭或者只开启其中一路灯光,电动窗帘关闭,投影幕布打开,投影仪开启。
远程控制系统
用户可以使用手机、iPad等客户端通过无线路由器对室内的灯光、窗帘、空调等设备进行单独控制,也可以进行场景控制。
【关键词】高科技/传统/思维模式/生活方式/艺术家/神秘性
在漫长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有现当今变化之快;如此地让人呼吸急促、脚步忙碌;如此地让人思维纷杂、生活善变;如此地让人靠近艺术而又远离艺术。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或归咎于高科技,一个促使人类社会身不由己地进入后现代状况的始作俑者和最大推动力。我们认为,高科技至少在人们对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家的神秘地位的看法上产生了颠覆性的破坏与消解。
1 高科技改变了人类的传统思维模式
历史与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之的认识也随之发展,这种发展是伴随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和视角的改变而发生的,尤其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不仅利用太空望远镜遥测几十亿光年以外的宇宙,而且利用物理、数学、生物的技术探索人类自身,引起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巨大变革,传统思维模式的大厦在科技的强光下愈发显出自己的委琐与卑微。人们发现,重要的不在于发现绝对真理,而在于向每一个、每一次相对真理靠近;不在于建立理性的堂皇宫殿,而在于同时让非理性的旗帜高扬;不在于过于高视人类自己,而在于认识到人类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一如太阳不是中心一样。
传统哲学认为,世界存在本质,人类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利用数学、化学、物理的方法,可以对之进行把握,从土、水、数、形式、理式、物自体、绝对精神,反映了人类的不懈努力。究其根本,传统哲学认为,必定存在绝对真理,人类要做的是“发现”。
这种绝对真理观首先遭到了马克思的激烈批判。的真理观告诉我们,不存在万古不变的、适宜一切现象的本质真理。同样,也不存在适宜一切美的现象的不变的“美的本质”。如果说有,那它就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理式”和“理念”一样地“绝对”了。我们在美学研究中追求的这一目的,正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方法论上的机械论的弊病。同时,绝对真理观更遭到了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力挑战。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学曾被视为精密的科学,有最大的普遍适应性,长期以来被人们尊奉为“绝对真理”。但随着罗巴切夫斯基空间几何学的创立,使它变成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严密性、有效性的真理了。尽管它雄霸几千年之久,事实证明,它远未穷尽客观数学世界的真理。现代数学的严密性、精确性也只是相对的。同样,在量子力学中发现的“测不准”定理揭示了当代量子力学的状况。它指出,“若将电子的位置计算准确,则其速度就不可计算。反之,若将其速度测准,则其位置就测不准”。可以认为,这或许是电子的客观性质,或许是实验手段的限制所致。即便是以后能准确把握它、认识它,但势必又有新的层次有待更深入地探索。罗素说:“相对论和实验都证明质量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快速运动而增加的”。而且,“量子论给了‘质量’概念一个更重大的打击”。这是由于放射现象引起能量减少,则一定伴随相应的质量减少。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认识变革,导致人类哲学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根本变化,美学上的古典美学的信条产生了动摇,艺术创作失去了坚定的信仰,理性的独霸地位岌岌可危,非理性乘虚而入。绝对的倒塌意味着相对的重建。比如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曾被人们奉为千年不变的圭臬.即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创作家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如路遥为写出《平凡的世界》而下到煤窑,艺术须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的真实生活,发挥文艺的“文以载道”、干预生活的功能。但是,高科技的极速发展对人类认识和知识的深刻推进,彻底打破了现实主义的独尊地位,艺术创作一方面继承发展“诗缘性而绮靡”的传统,表现出向内转、抒发个人情感的倾向,另一方面,艺术创作又不局限于此,而不停地容纳多样的手法、技巧,呈现出创作的多元化态势。
2 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社会结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社会的组成成分具有极强的单纯性,一个村落、一个庄寨往往由某一种姓氏的人员构成,而其他姓氏的迁入往往被视为“异族”的“入侵”,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组成成分的单纯性意味着强烈的排他性。在这种血缘氏族式的村落里,起重要作用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而是家族式的宗法和道德,因此,村人尊崇的不是后来的有科学技术知识的能人,而是富有生存、生活、生产经验的智者;村人推崇的不是急风骤雨的改革,而是敬仰源远流长的传统。可以说,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村落式的、经验性的、传统多于发展的,人们安土重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域上的距离一旦拉大则难以抹平,而时间却几近消融在庸常的日子里,斯宾格勒称之为“无时间性”。
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中国固有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在相对狭小、有限(人口和地域)的环境里,人们割断了与外界的更多的关联,埋首于自家的劳作,相对稳定、舒适的生活更能使人迷醉于“鸡犬之声相闻”的世外桃源。传统生活方式与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广影响有血缘关系,儒家主张入世而非出世,弘扬伦理纲常而少法治,氏族的血缘性以浓浓的“根”把人们纠结在一起,你的困难会压在我的肩上,我的快乐也是你的幸福,彼此间是没有秘密的,村落成了透明。另外,这还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关,人们信奉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谁会抛下整个大家族的多少殷殷日光而去冒险?有谁甘愿“古道西风瘦马”地放逐自己于天边?可以说,传统的生活弥漫着“休闲”,一旦别离可能就是永远。
但是,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击破了这种田园诗的生活,一切都散文化了。
高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时空观念和生活的休闲。最明显的例证是乡村的城镇化,而非相反。这已为政府的工作战略和社会的变化现实所证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矗立在原本生长庄稼的土地上,窗外的喧闹代替了“开门见山”,远处黄昏里淡淡的烛火已被迷乱的霓虹灯遮蔽,晚归的牧童的短笛在人声鼎沸中早巳不为人耳闻,袅袅炊烟云散而去,天空中不时掠过的是比小乌还小的飞机。城镇不再为某个家族垄断,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各色人等齐聚一堂,“远亲不如近邻啊”。年迈的族长只能无可奈何地拄了那柄磨得水滑的拐杖,到远而不远的一角目送晚霞的余晖。遥远的临近了,久远的恍如眼前,空间几乎不复存在,生离死别是昨日的美丽童话,因为我可以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相思已然淡化,送别的折杨柳悄然干枯,“多情自古伤离别”,如今,朋友、亲人、情侣大可含笑挥手,“断肠人”也可在某个准确的时间出现在机场。人们变得忙碌,却忙里偷闲。生活变得太快,工作压力太大,生存危机严重,传统戏剧的延时性和慢节奏变得不可忍耐,长篇小说的复杂情节和庞大结构简直成为累赘,奉若至宝的韵味淡了、消失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随风逝,影视文学异军突起左右了人们的视线和感官,长篇小说还能残存几日?迷人的网络虚拟地造就凡夫俗子为英雄,丑女摇身为靓妹,恶男变脸成帅哥。一切都那么容易,一切都唾手可得,崇高的理想、被压抑的欲望,实现了、渲泄了,让所有的情爱、仇恨、不满、狂欢、眼泪、愤世嫉俗在网上开放,在网上裸露。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称之为“无深度的平面化”。几种深度模式如能指与所指、意识与潜意识、符号与意谓、现象与本质,被取消了。人们不再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探求能指下面的所指,不再深究意识背后的潜意识,也不再追问符号的意谓,它们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抹平了,能指、符号充满诱人的快惑,现象与观象狂欢、意识与意识。如果说传统社会是无时间的社会,那么,高科技时代则是无空间性的社会,相反,时间却变得与传统中的空间一样重要。思想简短了,表达直白了,双效益的目标让人脚步匆匆、眼光茫茫。如果有人对你说“别写那些文绉绉的情诗给我!说吧,说‘我爱你’吧”,或许你早已不以为奇。
3 高科技改变了艺术创作家的神秘地位
高科技所导致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文学艺术上,其直接结果就是艺术创作家的神秘性的消失。
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高科技为人们带来的是心满意足。不可否认,在最大的范围内和最深的层次上,科技发挥了其雄壮的持续影响,导致现代性社会的产生,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舒适便捷的通讯网络、郊区的别墅和卓越的轿车、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哈贝马斯认为,人们不应该无视理性化之肯定的方面,在倾倒已经漂满肮脏泡沫的洗澡水的时候,不应该把法国大革命的启蒙性和激励性这个孩子一起泼了出去”。科学技术和理性在反对科学的权威统治之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科学技术和理性在推倒神学的偶像之后,却不正确地为自我树立了圣坛。
长久以来,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都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人们对他们恭敬有加,崇拜无比,这一方面与艺术家的社会角色有关。在传统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空间中,人们把艺术视为自己的代言人,视为自己的知情者,人们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抒发心志,慨叹人生,他们所言正是人们所欲言而未言之事,他们所发正是人们所欲发而未发之情。另一方面,艺术家的的神秘性与人们对文字的迷信有关。人们盲目地相信,掌握文字和书写的人必定不同于常人,他们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他们的书写势必蕴含神秘的力量。维柯曾指出,土著人相信,诅咒某个人的名字等于诅咒那个人本身。罗素说:“语言也像呼吸、血液、性别和闪电等其它带有神秘性质的事物一样,从人类能够记录思想开始,人们就一直用迷信的眼光来看待它。野蛮人害怕把真名泄露给敌人,唯恐敌人借以施展邪术。
版画艺术的定义
版画(Pnnt),它是通过相关印刷技术手段将绘画内容通过不同材料而展示出来的种艺术表达形式。版画艺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印刷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拥有良好的印刷技术和优质量的印刷材料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版画艺术品,所以版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版画的定义其实是很复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版画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改变,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版画这一词的,而与之相近的是“雕版”、“印本”、“刻本”、“绣梓”等,版画这一词是二十世纪初通过日文而翻译出的。对于版画的定义,不同的定义能够有效的展示时代的背景和文化艺术含义,并且也由于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对导致版画艺术局限性。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版画技术中的刻印技术和印刷技术内容,并通过科学技术将版画艺术的价值良好的展现出来,良好的提升版画整体艺术价值。
科学技术发展对版画艺术的影响
在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的今天,版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版画技术在早期多数是运用印刷术和镌版术等技术进行印刷,随着纸墨技术的不断融入纸墨印刷技术更加受人们欢迎了。在版画艺术中科学性技术和经验性技术是相互定义相互作用的,版画艺术的派生是通过印刷技术来生产的,印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与材料质量息息相关的,材料选取的好,印刷技术就会更好的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版画的制作材料和技术更加科学和先进,这样对于版画艺术的发展也会起到相对大的作用,将传统单一化的技术模式延伸成多元化形式,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让版画艺术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技术字版画艺术中的运用
1.印刷技术
在早期印刷技术没有兴起时,很多艺术家和诗人都是将作品画在石头上,之后版画技术慢慢的演变成石版印刷形式。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不同,中国人喜欢将字写在石头上,而西方是运用石头做为版画材料,来制作版画艺术作品,所以东西方的发展方向也会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摄影技术已经渐渐的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在十八世纪中期有些艺术家就运用摄影技术来进行版画艺术制作,法国艺术家约瑟夫・尼伯斯,他是公认的最早运用摄影技术进行石版印刷技术人,他在早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最后他选择了犹太沥青这种材料进行平板印刷,犹太沥青可以在光线下会变硬并且颜色不会改变。他运用光线照射透镜,将光投放到暗箱中的感光沥青投影版上,之后在运用薰衣草油和摆设原油进行冲洗,并运用酸液腐蚀形成感光腐蚀版。通过这一方法尼伯斯制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也为版画技术开辟了一道良好的道路。
2.印刷技术
丝网印刷技术是通过雕刻而形成的镂空图案的漏版,运用刮板或是刷子施墨等材料将画印刷在纸面或是墙上,丝网印刷技术是属于孔版印刷范畴中的技术。丝网印刷技术是在十九世纪末由密西根的查尔斯-尼尔森・约翰得到了模板印刷机的专利,有效的将丝网印刷技术进行了推广。在九十年代后期,工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良好的推动了颜料材料的发展,在进行版画印刷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水性丝网法进行制作,很少运用有害的化学性颜料,这样使得印刷作品更加环保绿色化。随着印刷颜料的不断改进,相应的制作形式、印刷模式和印刷纸张也在不断的改变和优化。现今的丝网印刷机分为单色印刷、多色印刷、手动印刷和自动印刷等几种类型,并且也有几种特有的印刷机型,包括平面丝网印刷机、曲面丝网印刷机和静电丝网印刷机。
3.版画技术
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技术也不断的引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并且对版画艺术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有很多国家都运用了数码技术举办了相关的美术数码艺术展,并且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中也举办过数字版画展等活动。但是数字版画到现今也有很多的质疑,不过数字版画也在质疑中不断地成长着,通过不断的改进也对很多人所接受。在版画艺术中运用数码技术可以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形式打破,版画艺术家可以运用良好的形式进行创造,将自己的想法良好的展现出来,让艺术家更好的表达出自身情感。随着数码产品不断融入人们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了,数码版画可以将版画艺术良好的展示出来,良好的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也能良好的带动版画艺术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现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版画艺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版画艺术是跟随着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可以良好的呈现版画艺术的魅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版画艺术也在随之进步,并且可以良好的将艺术家思想良好的展现在版画照片中,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会影响版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2011年艺术普及教育设想
(节目部 陈琪 XX年年8月)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定位高雅。她不仅仅是一座展示典雅艺术的殿堂和国内外高雅艺术交流的平台,更担负着向大众推广艺术、吸引更多市民走入艺术圣殿、提高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使命。因此我们的艺术普及计划也越发显得意义深远。
根据中心的设施功能、结合中心2011年演出计划,同时对苏州及周边地区的艺术教育状况进行初步调查之后,拟定了这份《2011年艺术普及教育设想》。
首先,“艺术大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分为以下八类:(一)免费参观日;(二)经典芭蕾;(三)市民音乐会;(四)大师班;(五)名家讲坛;(六)梦想舞台;(七)新奇体验;(八)imax之旅。
所有这八类内容,都以推广高雅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扩大本中心的社会影响力为目标:
(一) 免费参观日
【内容】 引导群众参观科文中心,包括大剧院、演艺餐厅、电影城、陈列馆等。由技术人员展示先进设备。如有需要,可以增加观看演出时的礼仪介绍等内容。
【效果】 使更多市民了解科文,展现科文中心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市民们顺利、有序、正确地观看演出打好基础。
【时间】 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9:30~11:00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支援】 客服部、工程部
【备注】 全年预计13次。暑假期间如有需要可在七月增加一次。11年适逢北京奥运会,八月暂不增加。
(二)经典芭蕾
【内容】 由《voyages》舞蹈团表演经典名剧选段。地点为科文中心大剧院舞台。
【效果】 给爱好芭蕾舞的普通市民、或是正在学习芭蕾舞的少年儿童创造欣赏高水准芭蕾表演的机会。古典的芭蕾与华丽的舞台结合之后的美,是练功房中无法体会到的。定期的表演利于品牌的树立。
【时间】 2011年三月起,每个月的第二或第三个星期日,上午9:30~11:00
【票价】 20~30元
【支援】 科文演出公司《voyages》舞蹈团
【备注】 2011年全年预计10次。
(三)市民音乐会
【内容】 以亲民的票价,邀请专业艺术家 / 团体来大剧院演出。演出形式可以包括交响乐、协奏会、独奏会、演唱会、舞蹈、话剧、戏曲等等。演出内容多选经典名段。
【效果】 降低高雅音乐的门槛,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欣赏到专业艺术团体高水准的表演,必能吸引众多的普通市民走进大剧院、感受音乐魅力、亲近艺术。【票价】 20 / 40 / 60 元
【支援】 苏州及周边的专业艺术家 / 团体
(四)大师班
【内容】 由国际、国内的大师级艺术家开设大师班,为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举行讲座、演示和现场指导(如XX年年10月的马友友大师班)。
【效果】 能够亲近大师、得到大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大师的从艺经历与人格魅力,可能将影响学生的整个艺术人生。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备注】 大师班的举办将根据大剧院演出计划来设计。2011年计划邀请话剧名导、昆曲名家、现代舞大师,期望举办2~3次。
(五)名家讲坛
【内容】 邀请省内外艺术教育家、艺术研究专家和艺术表演家,定期开设艺术讲座。对象为学生、教师、市民、青年艺术家,类别包括音乐、芭蕾、歌剧、戏剧等,教育方式包括讲座、视频、示范、互动。
【效果】 这是一个面向任何人的艺术讲坛。讲坛的时间和专题可以大致固定,形成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也可以结合大剧院的演出,安排有针对性的讲解,能提高观众对演出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如果在艺术考级(钢琴、芭蕾、古筝考级等)之前安排此类讲座,也必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
【票价】 20~30元(或免费)
【备注】 2011年举办4~6次名家讲坛。
(六)梦想舞台
【内容】 联系、组织和筛选苏州和周边城市的艺术爱好者、民间艺术团体,登上本中心大剧院舞台,进行交流表演。
【效果】 对于爱好艺术的学生和业余爱好者而言,大剧院的舞台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结合了“免费参观日”活动之后,这个舞台或许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梦想。给他们一个表演的机会,也就是给他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本中心在少年儿童、高校学生、普通艺术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和亲民度。
【备注】 每年举办1~2次。目前比较有可操作性的项目有:苏沪高校话剧社交流、苏州青少年器乐演奏交流、苏州中小学及民间合唱团体交流
【时间】 若涉及高校,则选择4月或11月(避开寒暑假),其他除避开考试期外基本无限制。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七)新奇体验
【内容】 对于一些特殊形式的演出(例如人偶音乐剧、影绘剧), 除了艺术家的表演外,演出使用的道具也会让少年儿童觉得新奇和神秘。在引进此类演出时,安排小规模的讲解会,让孩子们接触道具、亲身体验。
【票价】 免费
(八)imax之旅
【内容】 本中心电影城的imax影厅属江苏省首家。imax对绝大部分观众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因此计划结合中小学每年的春游和秋游,安排imax体验活动。据了解,联合院线的imax科教片有太空漫游和深海探险两类主题,每片时长约为40分钟,身临其境的震撼时空之旅寓教于乐,非常适合中小学生观摩。本文分页:(1)编辑推荐与《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2011年艺术普及教育计划》关联的文章:
| | | | | | | |
查看更多>>
【效果】 imax科教片欣赏+科文中心免费参观,大约需时2小时,加上科文周边的红枫林景观、湖滨新天地景观区和李公堤,形成了金鸡湖文化游。这样的春游或秋游结合了欣赏宜人景致、参观艺术殿堂、体验尖端的imax视听震撼三个方面,既安全、又高雅、又有科技含量,一定会受到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时间】 四月 / 十月
【票价】 imax科教片15元,参观免费。
本计划是一项公益事业,旨在为普及高雅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做出贡献。希望得到所有艺术爱好者、艺术教育家/单位、艺术表演家/团体的认可与支持。
如果您有兴趣关注本计划的最新进展和活动信息,或是对本计划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与我联系。
谢谢!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 ( sscac.cn)
陈 琪 maggie chen
节目部 执行
苏州工业园区观枫街1号
电话:0512-66606492 13913189985
email:maggiechen@sscac.cn
本文分页:(2)
编辑推荐与《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2011年艺术普及教育计划》关联的文章: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技术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依据李炳勤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0%,学生的学习占70%,剩余10%的时间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试评估时间。在教学中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与技术是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一、高效课堂的特点
高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高效性”,即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均有参与展示的机会。体现在高效课堂中的“我的课堂我做主”可概括为“生动”“互动”和“主动”。针对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本文就如何科学分组,确定目标,调动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训练,狠抓批改落实,从而打造高效课堂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高效课堂的要求
1.重视教学展示
展示是为了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验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但展示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的手段。如果单纯为了展示而刻意降低教学难度,难易不分,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在课堂上的展示要根据“学情”而定。
传统教学与高效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问题的“生成”,每个展示都不应拘泥于教师的设定,反之,学生在课堂上就很难“生成”问题。同时,在具体的学生展示中应避免以下几个问题的出现,如展示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展示的方式单一,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缺少深度等。
2.重视教学艺术
高效课堂重视“学情”。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为完成教学进度,而是为了学生学会课堂内容。根据“学情”针对对象发问,就要做到既“求活”,又“求实”。课堂上的高效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学生个个活跃,个个精彩。这样,课堂上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打盹瞌睡的问题就能够得以杜绝。因此,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必须以高效为前提,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3.重视教学技术
技术性体现在教学工具――导学案的制作及使用上。导学案是学生行进的路线图、方向盘,是小组活动的武器。实践告诉我们,好的导学案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它必须承载着的教学目标,强化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它应是一个科学的知识“循环系统”,彰显教师的教学思想,保证能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把知识升华成一种经验。导学案强调知识间的阶梯关系,注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学习过程中寻找成就感。导学案在难度上、内容上、形式上可分为几个方面,即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和拓展类。总之,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学生成主演,教师成配角,还需要师生合演一台戏才更精彩。
三、具体的实施方案
首先,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学习。如按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特点等形成各小组,选出一名学生组长。任课教师需要提前2~3天准备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学生可灵活地在黑板上展示或者在课堂前半部分进行小组内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周密预习,为课堂自主讨论、小组之间的交流及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其次,在此种模式实施的前10分钟,各组进行小组间的自主交流和讨论。每组可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或者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者结论性的东西,供大家讨论,学习。
再次,学生自己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可以让一名学生对本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反思或整体性评价,教师评选最佳选题和优胜组。
最后,虽然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但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进行题型训练。
总之,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把握“生动”“互动”和“主动”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和组成兴趣小组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外,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与学生充分配合,重视高效课堂要求的教学艺术和技术,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科技创新的条件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定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6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我国学者刘丹对创新能力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创新能力不应该只是一个方面的定义,它应该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从内部因素来讲,创新能力是人类开拓精神的一种,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将信息归纳为生产实践的手段,并将其转化成为社会生产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手段三个方面。从外部因素来讲,得有使创新能力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指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基础,即创新的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科技创新以物质世界作为实现的主体或平台,它植根于客观上的实际需求和可能性条件,来源于现实生活。人类的创新能力都是围绕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来培养和发掘的。科技创新主体认识客体并改造客体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进行科技创新。正如马克思所说,“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有物质的形态变化”[2]。人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具有自觉的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促进下,人自身的其他能力得到提升并形成一种强大的综合力,进而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呈现出一个持续的变革、更新和创造的过程。人在人化自然过程发现自然界的某种有用物并使其成“资源”并产生经济价值。通过人类活动实现自然资源、人工资源的生产和占有。人的素质和潜能的提高,是科技创新能够实现的关键。科技创新活动不是重复的生产实践活动,它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力,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使人的本质全面呈现。科技创新活动是富有探索性和开拓精神的活动。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出科技创新主体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结,是创新主体各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物化的产物,它既真实地反映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也全面地、系统地展现了创新主体的各种本质力量。因而,科技创新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在客观事物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需求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并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对旧事物进行改造、改进的结果。
二、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性
(一)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辩证统一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行培养,以达到提高其艺术水平和审美力的目的。科学与艺术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即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艺术的熏陶能影响智力开发、集合想象力、启迪创造力,从而推动科学前行;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3]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或者说是整个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淀和升华。科技是理性思维和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艺术,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灵动创造。科技追求慧与用,艺术追求美,科技探寻自然规律,艺术感受世界形象。科技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普遍性、成果永恒性、意义深远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科技与艺术的交流互动,理性、感性、悟性的汇通互补,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对世界整体的立体认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艺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出自身能力,包括培养激发其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而科技创新须依靠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激发与互补,从大跨度联想中得到启迪,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因此,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是辩证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文活动和创新能力都是用感性认识作用于客观存在的行为活动,两者通过感性思维模式,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4]审美是审美个体将对美的感性构成能力作用于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新能力则是将人类对科学的认知显像成为客观存在,并对其进行认知表达和实践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感性的构成能力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审美活动与创新思维在内部构成形式上具有逻辑统一关系,都是由感性认识激发灵感,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然后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社会目标,将意识转化成为客观存在,并作用于生产实践。因此,二者在内部构成形式上具有逻辑统一关系。艺术教育注重形象化的认知模式,其核心是直觉,通过直觉的第一印象感悟,然后再真实地展现对美的认知。创新思维也依赖于第一印象的直觉感受。直觉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源的作用,与审美意识一样,直觉的感性认识往往是来自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因而具有真实性、形象化的特征。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感触的直觉是美和科学诞生的前提条件。因而,艺术教育和创新思维都依赖于直觉,且统一于直觉。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泉,为人类提供思维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行动计划和未来预见等,是人的活动和物质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增强实践目的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创新能力是对新的挑战作出创造性应答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源自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源自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延伸与发散,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两者密切相关且相互促进。
三、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理轻文的观念,阻碍了文理兼容、相互渗透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导致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呈现出“瘸脚现象”。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在加强对自身内在价值认知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外在功能,即艺术教育对教育的基础作用。艺术教育机构是发展艺术教育的保障。高校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在行动上,要建立一支专门的专业化艺术教育管理队伍,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来规划、督导和组织艺术教育的教研活动,将艺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互动
高校要实现艺术教育计划就应该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互动。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使不同学科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合理设置。首先,要完善艺术学科的课程设置;其次,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依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设置;再次,要依据“精选内容、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设置。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艺术知识的机会,从而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科研生活,进而激发其普及和传播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促进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交叉与互动,能实现客观世界的真善美,有助于人精神活动的知情意与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科学、伦理学、美学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人文精神浓、科学精神厚、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高的优秀大学生。”[5]
(三)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
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二是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艺术化。
(四)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
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大幅度提升,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改变过去以学生在短时期内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程度为标准的单一艺术教育评价方式,放眼大局,用长远的眼光来评估学生艺术教育的效果,将学生各项表现的综合评比作为其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这样既能使我们的教育目的锁定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同时也能给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课程上减压,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