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赞美教师的佳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教师的佳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赞美教师的佳句

第1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一、朗读中的积累

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说话中的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比如二年级下学期大部分课文是富有童趣的童话。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复述环节,鼓励学生多用课文中的词语、成语来复述课文的内容。达到在说话中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

1.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

2.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己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

3.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

四、了解大千世界,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

1.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

(1)如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优美词语很多,可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

(2)学生写作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用心体验,丰富语言积累的题材。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如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如春天组织学生搜集赞美春天的美词佳句,秋天搜集歌颂丰收的美词佳句。有切身的体验。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就会用心地去描述它,赞美它,歌颂它,学生运用语言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五、增加习作密度,在练笔中积累语言。

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

1.了解学生,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慧眼和细心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开阔其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

2.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语言。

3.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加一些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去仿写、续写等。

4.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运用积累的语言。

对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以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在积累中内化语言,在运用中活化语言,达到“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的境地。

六、扩大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课外阅读犹如一扇窗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就是在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

教师在推荐书目时,要做到有的放矢,按年段、性别、性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2.授予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笔记的写法。

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求,采用浏览、泛读、速读、精读等读书形式,并能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摘录、批注、写体会等不同的方法,从而深化对阅读的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提出积累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第2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一、 利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提升语言能力

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民情,人文景观比城市优越。农村地区由于地方小,人际关系简单,也没有城里人那么忙碌,人们的日常情感交流沟通也不丰富。如果有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自然社会等方面入手,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能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资源,提升语言能力。如:一年四季,学生每天在上学路途中经常会看到或发现一些奇观景物,“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这时教师一定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与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规范,使他们的语言受到良好的熏陶,这正是符合我们口语交际的主旨。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语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起到导航的作用,通过亲自示范参与学生的互动中,使表达能力更加有序,更加生机勃勃。如: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景点或古文化遗址后,结合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描述情景,小组合作,相互交流补充,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语言魅力的人选,表达自己对大自然风光的感受,既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挖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农村地区学生的知识面,要比城里的学生狭窄的多,这些因素限制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我在长期语文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农村学生也有农村学生的优势。比如,农村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情感体验等方面,并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接触自然机会多,对大自然的体验比城市学生深,可交际却限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结合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资源,开故事会、讨论会、演讲会、自我展示会,让他们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如《爱吃的水果》,我把农村学生能吃到的香蕉、柿子、梨、苹果等放在讲台上,这时全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同学们很快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利用原有的知识积累词语,他(她)们能有条不紊地交流出自己爱吃的水果,各自打开自己的话匣子交流爱吃的原因及品尝后的体会。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诵读、记忆好词好句,相互学习语言表达方式,从中挖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切合实际,提供学生喜欢的话题

第3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草原》教学案例

2003年10月,我对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中的第十二课《草原》进行了第2课时的教学,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每当老师读这篇课文,心中会想起一首诗来。诗中作者难以忘怀、不可割舍的地方,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去欣赏的。

2、老师朗诵《敕勒歌》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大草原的美丽和人们的热情?

2、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3、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1、 教师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草原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草原人民哪些风俗民情。

2、 小组之间表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语言环境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真情实感。通过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赏佳句:

1、 逐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 结合有关句子谈自己的见解。

(学生结合书中有关句子谈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说,尽量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塘说、写一些赞美的话……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四、 总结全文。

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阅读文章——想象表演——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原说、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

第4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素养;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教师对学生给予适度的赞赏,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奖励他们,激发学生自信心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学期笔者教七年级,本以为学生们进入中学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会加倍努力自觉学习。没想到半学期过去,学生依然没有改掉小学时贪玩的习惯。班上不少学生迷上了打乒乓球,早晨到校、课间十分钟、中午、下午放学后都忙着去打乒乓,有的学生甚至天黑了也舍不得回家,真可谓争分夺秒,学习的事早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尽管笔者下了禁令却依然屡禁不止。语文期中成绩出来了,笔者傻眼了:不少学生成绩下降,上九十分的学生人数居然比一班少了整整十个!光凭讲道理、板着脸教训或叫学生们互相监督,能扭转这个局面吗?怎么办?怎么办?笔者心急如焚!

绞尽脑汁思索良久,忽记起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就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笔者豁然开朗:作为教师,笔者不应当只是一味批评学生,应当多给学生一点赞赏,学会赞赏,习惯去赞赏,用赞赏在他们内心播撒自信的种子!

于是,笔者决定采取“发奖励卡”的形式对学生们各个方面的闪光点及时奖励。奖励卡上有笔者的印章,是不可以伪造的。学生们把奖励卡粘贴到笔记本上,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而且如同照片一样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笔者想用这种奖励的形式试试是否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及学习热情,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天早上,笔者微笑着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谈论了这个想法,他们兴高采烈,立即表示赞同。于是笔者和他们一起热烈讨论,共同制定了《奖励细则》:

一、奖励卡

1.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精彩、创新。

2.及时(有一定速度),认真完成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书写工整、正确、卷面整洁或书写比以前有进步。

3.学生们自愿一对一结成“师徒对子”(效果不明显的及时调整),学习好的同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受到帮助的一方有明显进步,体现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双方都可获得一张奖励卡。

4.单元测试、单元、期末考试成绩优秀(90分以上)或比以前有进步。

5.喜欢看课外书,每天认真阅读课外书一小时以上。

6.作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表述清楚,好词佳句多,书写工整。

7.听写、默写100分。

8.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背诵要求背诵的内容。

9.奖励卡上设有一些语文问题。如:谜语、趣题、故事、名人名言等,如果学生独立或经他人帮助解决了卡上的问题,最早告诉老师的,能再获得一张奖励卡。

10.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补充、完善《奖励细则》。

二、喜报

凑满5张《奖励卡》可以获得一张《喜报》,建议家长奖励1元。

三、奖状

凑满3张《喜报》可以获得一张《小奖状》,建议家长奖励2~5元;凑满3张《小奖状》获得一张《中奖状》,建议家长奖励6~10元;凑满3张《中奖状》获得一张《大奖状》,建议家长奖励11~20元。奖励的钱,老师会协助家长指导学生怎样合理消费。

笔者随即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们谈了自己的构思及具体操作方法,他们非常高兴,纷纷表示一定全力配合、积极支持。这下,笔者更信心十足了。

“老师,我背了《紫藤萝瀑布》,给笔者一张奖励卡。”“老师,我默写得100分。”“老师,我的家作一颗星。”“老师,我的回答精彩。”……几乎每节课后,都有学生围在笔者身边让笔者给《奖励卡》,笔者总是乐此不疲,微笑着鼓励他们:“真不错,老师真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哦!”学生们总是喜笑颜开,信心百倍地说自己会做得更好,一定会拿更多的卡。

为了燃起学生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在他们为获得成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时,笔者又常给他们一点点挫折感。批改习作时,笔者这样写评语:“文章构思新颖、内容具体,生病时妈妈怎样悉心照顾自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用上了不上好词佳句,老师很开心!如果细心检查,改正错别字就更好了。”当他们达到更高要求时,笔者又对他们发给《奖励卡》大加赞赏,使他们内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笔者以微笑和赞赏的目光激励他们,常使他们展开自信的笑容。

在《奖励卡》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每天不断演绎着新的精彩:胆小的学生敢举手了,作业出错率降低了,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多了,习作字数增多、好词佳句频率高了,书写越来越工整,连赵宇、罗新建这些听写总是错很多字的学生也能听写得100分了,单元考试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每一次听写、默写,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家作、课堂作业,每一次要求背诵,甚至每一次作文……这些学生们以前头疼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学生们最受欢迎的任务--在他们眼里,每一次任务,现在都成了《奖励卡》的代名词! “老师,你不要走嘛,下节课继续给我们上课,好吗?”“老师,我们好喜欢你!”学生们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自信,笔者也越来越开心。

学生们在《笔者与奖励卡》的习作中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力华很纳闷:“奖励卡实在太有魔力了,它让我们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调皮的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龙飞凤舞的同学……自从实施了奖励卡这条妙计后,他们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全变了,变得听老师的话了。”李春艳感慨万分:“现在我每得到一张奖励卡都好激动,毕竟这是我经过千辛万苦得到的劳动成果啊!我要好好珍惜它。我每得到一张奖励卡都会将它小心翼翼地粘到笔记本里,在旁边写出得到这张卡的日期和原因,它会是我最美好的光荣与回忆。”在王玲心目中:“奖励卡就像船桨拨动水面,让我们更快驶向成功的彼岸;奖励卡就像春天的绵绵细雨,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学生们都对《奖励卡》有着莫大的兴趣,都在为最终得到《大奖状》努力着、奋斗着。

给学生实施《奖励卡细则》,实则就是在不断赞赏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肯定、收获与赞誉。笔者坚持每天寻找学生的进步,寻找闪光点,及时用《奖励卡》嘉奖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愉悦时,也就体验到了自信,更体验到了做人的尊严。

赞赏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激励的作用,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的确,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美,是人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精神上的高级需求,这种需求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亲爱的同仁们,愿笔者们时刻记住这句话,关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例如,有位教师执教《荷花》一课,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好词佳句,并写下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他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心地交给学生,充分地信任他们。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冒”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挨挨挤挤”表示茂密、枝数多,像亲密的朋友挤在一起照相……我似乎看到许多文字如精灵般从书本中鲜活起来,在每个学生的想象中,具有生命的灵性。这种情感体验,已经与文章作者产生呼应了,甚至再现了当时作者对情景的感悟。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灵魂放在与学生相同的高度,与他们心心相通,学生会很自然地将自己内在的体悟释放出来。这样,学生、教师、文本都能在教学中交相呼应,共同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出生命的和谐。

二、 善于燃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语文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充满丰富多彩情感认识过程,灵动的课堂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内心充满激昂的学习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氛围,或运用磁性的语言,或借助直观的图片,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触景生情”,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我从读题入手,就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然后问道:

“谁能说说黄河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吗?”学生说:“我心目中的黄河气势磅礴、波涛非常汹涌!”“黄河在我心中是条长龙,它长达5464千米。”“黄河在我心中是位母亲,她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随后,我播放黄河奔腾不息的录像片段,并配上一小段《黄河大合唱》。)李白在诗中赞美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两句诗词!“黄河之水――” (学生大声朗读)

我接着说:“是啊,我们站在黄河的边上,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就令人胆战心惊!那么,又有谁能够做黄河的主人呢?拿起书,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燃情的语言再配上生动的画面,这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赞美黄河的情感,学生不知不觉就被带进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为这一课的教学开启了情感的大门,也为后面的激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三、 敏锐地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然而教学细节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控制,使其变成教学资源,从而让课堂闪烁智慧,充满灵性。一次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忽然有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后羿能把九个太阳都射下来,为什么他不把月亮也射下来,那样不就可以和嫦娥团聚了吗?”问题一提出来,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当时我反问道:“你们说后羿为什么没这样做呢?”一时间,学生的想法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出:“嫦娥在月亮上,万一一箭射去伤了她,怎么办……”不能这样做,因为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如果被射下来了,夜晚就只能一片漆黑了,百姓怎么过呢?”我趁热打铁,追问道:“由此可见,你们觉得后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民着想;他很善良,牺牲自己的幸福,换来人民的美好生活……”

这个意外的插曲,学生不仅更深入地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思辩的能力。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四、 重视学习内容的多维延伸

第6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一、核心概念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某一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进行探讨,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形成某一观点或达成某种共识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共同分担的勇气,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板块式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分层之后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经过分层之后的内容不是孤立排斥的,而是相联系步步递进的。这样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是一种比较突出而高效的教学形式。

二、板块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整体感知语文文本

“文本”就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拓展,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理解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搜集等积极性,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思维能力。在实施板块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先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加深对文章主旨的了解。如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端午日》教学中,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即阅读、品味节日气氛、整体感知文本。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感受到了端午节日的热闹,在进行整体感知文本这一项中,鼓励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让他们分别试着找出本文写了端午节这天会有哪些民俗风情。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有的小组实施“我读你记”的方式记录民俗风情,有的小组从文中重点句子寻求答案“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这一板块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

(二)透过相关词语,感知文本

与文本对话是建立了解文本意图、写作思路基础上的深度剖析,这时候的读者往往不单纯是以读者的身份进入到文本中,而是站在文中主人公的立场或对面进行阅读,达到“我”与文本合一的状态。一旦与文本中的人物或者编者对话,就会产生“如梦如实”“如你如我”的精神境界,文章的情感、主人公的命运就与学生联系在了一起。与文本对话,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做到与文本对话,有自己的感悟,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对话与感悟,获得见解、获得真知。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文中采用如画的笔墨描述了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作者笔下的冬天似乎不是那么冷清,反而还带了一定的暖暖情意在其间。在这节课的授课中,我将本节课划分为两个板块赏读重点词语、领悟作者的情感。在进行第一板块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知道“温晴”“摇篮”“安静”等词用得形象逼真,读了让人产生如在山脚下的感觉;在进行第二板块时,让学生进行分组竞赛阅读,看看谁阅读的效果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修辞、写作角度、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很多观点:“晒”、“睡”、“醒”一系列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安静祥和世界,在描述中作者并没有采用强硬的口吻描述,而是用了商量的语气,“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好像一个朋友在耳边温和而礼貌地和“我”对话,文字行间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和赞美。文中“慈善”一词用了拟人化的描写,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暖的一面,这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欢和感激之情。

(三)从妙词佳句中读出“语文味”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味道”教出来,“语文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学好其他科目的重要提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语文味”,引导他们赏析精美的妙词佳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写的意境等。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些描写类的词语,如描写井的“光滑”,描写黄蜂的“肥胖”,写油蛉的“低唱”、蟋蟀“弹琴”;描写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等。在教这一节课时,我将本文划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引出“百草园”,第二板块引出“三味书屋”这一环节,第三个板块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在进行一个板块教学时,我让学生们分组合作,找出这个板块里描写性质的词语并试着分析其含义,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当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能进行有效理解和运用的时候,他们的“语文味”也就渐渐形成了,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积累,当教师的语文功底扎实后,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

(四)拓展阅读可少,变“旧知”为“活用”

第7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一、 得法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语言积累的主渠道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而大量的阅读需要以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基础。这一切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

(一)有效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优美语段。首先,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画出优美语句,认真读一读、品一品并在句子旁边做批注(三言两语写写自己的体会或感受),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品味、朗读,进行内化积累;其次,让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写得特别美的语段等,并引导按类摘记;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或选择认为最美的语句、语段背下来。

(二)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方法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

(三)探索有利于学生语言积累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理解、感悟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渐入佳境,诵读记忆,然后让学生带着作者的用语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向地从教材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积累丰富精妙的语言。

(四)教给阅读的方法。

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 ,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究 ,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 收益于课外,组织好课外阅读,达到小学生语言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我们班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摘抄本,美其名曰《朝花夕拾》,或《采蜜集》……规定学生每周背诵一个片段,每天学习一个成语,一周积累五个成语。要求片段训练紧扣教材、习作训练,内容师生互荐。除此之外,指导学生①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摘抄型读书笔记)。②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标题(归纳型、提纲型读书笔记)。③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评价型读书笔记)。

(一)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此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二)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 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最好也要分门别类,有目录,以便查找,使用。

(三)借助网络获取信息积累。这是目前最普遍,也是最高效的一种积累途径。

三、实行多种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一)推荐与自选相结合。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课外读物都了解,因此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留有空间让学生自己选书,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我要读”的乐趣。我以“小学生100本必读书目”为依据,挑选了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同时也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喜爱的书籍,我相信这些书籍会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不止,前进不息。

(二)和活动竞赛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使语言积累在活动中有声有色。教师特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自办小报,知识竞赛,即兴表演,编写童话……让学生在活动、竞赛中体会读书带来的乐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活动精神,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热情。

(三)读与写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深化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读和写的结合点,相机适量地进行训练。读到好词佳句仿写赞美词;读到精彩或典型片段仿写(可以仿其言、仿其格、仿其法);读到省略之处续写;读到可变之处变换写……学生子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自身的语言积累,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词汇,丰富了自身语言。

期望我们的学生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实验中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相信学生的积淀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作为终身反刍的“食料”,就会实现人的发展这一“质”的飞跃。这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8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1.调动文化储备,融入教学课堂,缩短对话距离

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生命的籽实是饱满的,生命的样式是斑斓的,生命的积淀是厚重的。在这样的文本面前,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可能感到力怯,感到莫名的威慑,从而进入不了文本的话语系统,进入不了作者或文本的心田。在这种状态下,将文化储备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仿佛为学生架起了拉近与文本距离的桥梁,为学生扫除了对话的阴霾。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下放名著”的课,他不是抢占课堂,从作者到背景,从电视剧到“红学”,从情节到形象去作大量的分析介绍,而是先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四个组的内容分别是:“我看贾府”、“走近黛玉”、“戏说熙凤”、“评说宝玉”,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成发言稿。这样学生们融合了各自的文化储备,拓展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背景知识,无疑为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准备了条件,使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增加了文化含金量。

2.挖掘生活体验,补充间接感受,铺设对话通道

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所以要有教师介入,让教师也成为对话者,就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本不够丰富的阅历会有所增长,沉睡的体验回得到唤醒,躲闪的知识能得到复现,一句话,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示、启发、交流、澄清就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铺设了通道,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畅通,更便捷,更有收获。例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讲到洞天美景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这幅美景中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就像……就像……”“就像维那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像,这也就是所谓的‘残缺美’吧,是吗?”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自己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怕自己入画惊动了神仙,破坏了美丽。” 教师接着说:“就像冬天的一个早上,你推开门准备去上学,却发现满地是一尘不染的白雪,你站在门口,实在不忍心挪动双脚去破坏那洁白,是吗?” 在教师如此的点拨下,学生的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感受丰硕了,富有了,在文中的经典与细微处才会有独到的发现和体会,才能滋生出新的知识的经验,也才能更好更准地掌握与文本对话的主动权。

3.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理趣,形成对话企盼

第9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

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做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教室是你的家园,讲台是你的舞台,教科书是你领路的明灯,学生就是你可爱的孩子,每当新一年的学生来了,你会伸出双手欢迎,毕业了的学生你会含泪相送。你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才能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你教给了他们怎样做人,才使他们对社会有更多贡献。这些赞美的语言是教师精神的写照,也是我从教生活中的一面明镜,它时时激励我向前进。

十八的我,刚开始选择师范院校时,心里总有一丝不愿意和不甘心。认为教师就是“娃娃头”,每天和他们打交道,会很苦、会很累。不过一想起家乡父老乡亲,因为没有文化,只能卖苦力养家糊口,虽然他们特别勤劳,但是生活仍然起色不大;还有与我同龄和比我还小的人,也因为没有文化,外出挣钱难,有时在外面特别吃亏,但是自己有理却不知去何地讨回公道。看到自己亲人遭遇这样的困难时,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具备。我就想:我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自己苦一点,累一些都没什么,只要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人们创造一些财富,那我的选择是值得的。自从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后,我就上课时专心听讲,害怕自己所学的知识太浅薄,不能给学生上一堂满意的课,有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对于课堂内不能消化的东西,请人帮忙及时解决,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览室或图书室借阅图书,一看到书中有好词佳句,或好的篇幅、描写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赶紧摘抄下来,以备后用。因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

走上三尺讲台后,我在基层从教22年,这22年中,我总以师德六条要求自己,因为师德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还经常给自己充电。如:利用假期上函授大专、本科;有培训、听优质课、交流等机会,就尽最大努力地去参加,因为我知道,那可是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捷径。一有空闲,就翻阅《甘肃教育》等图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了解教育信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搭建平台。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学问多,还要在自己的言行上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上课时尽量照顾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后进生,如果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扫除障碍,使他们慢慢地在学习中一路绿灯。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我会采取谈心、家访等形式,彻底清除孩子们的心理阴影,使孩子们能身心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做学生不仅要学习成绩好,还要品行端正,品行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只有行得正,才能走得远;理想教育就是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决心、耐性和韧性;为人之道就是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善良、正直、诚信,说谎话、对人使坏就是为人之道之大忌。只要听到我曾任教过的哪位学生在某单位上班,当上了老总,或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就特别欣慰,因为在他们的成功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这也是我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初衷。在外行人眼里,小学教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头”,但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要当好这个“娃娃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人们也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说明: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立竿就能见影的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耐心上课、备课,备课的时候,也要做到两备: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备教材就是课堂中涉及的内容,不能有一丝马虎,一定要胸有成竹。备学生时对于学生的听讲、做作业情况也应该及时反馈。阅作业时出现的问题,老师要当面指正,绝不留后遗症。课后反思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在第二节课上当堂解决,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公正地接受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也不能以打骂育人,多用说服教育,只要学生的思想上想通了,那不用费多大劲,他的表现会让你满意。榜样教育就是对于本班内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暗示向某某看齐;或者是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老师的表扬鼓励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你也会渐渐发现,他在努力朝你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不犯错误,还会杜绝有犯错误意识的同学,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的纯洁、敏感而又透明,我们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对待学生一定要真诚,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性格、个人喜好等也要了解透彻,使老师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做事还要讲求效率、上课前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做事时要尽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老师的言行学生最爱效仿,若有不妥,不仅会成为话柄,还有可能被学生误解,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的工作繁忙而又琐碎,所以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绝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纰漏。作榻淌Γ只要给学生阳光、雨露,定期进行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最后会长成参天大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在选择的道路上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工作,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因为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阶,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教师要做稳石级,石级做稳了,学生可以放心地向上爬,凭自己的努力,能爬到多高就爬到多高,这是教师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这就是一名基层教师的心灵独白。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