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教研活动反思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研活动反思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研活动反思总结

第1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明确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意义与要求,我们运用自2000年以来县镇两级在我校进行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部分教师因课堂教学水平低而被确定为待岗教师的残酷现实,使教师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师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想站住岗位就得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广大教师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顺应教师需要把构建“双效课堂”工作列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突破口。组织教师在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解读》、《有效课堂》等理论书籍的同时,对学校制定的《开展“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考核细则》等工作方案制度以及构建“双效课堂”操作技术要求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学校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不仅是贯彻“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传承优势、夯实基础

我校自2000年起为了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开展了“强化思维训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研活动,形成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当堂测试、自我反思、主题交流、领导点拨”八位一体教研模式雏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在教研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引路、自主实践、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教研活动特色。在实施“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时我们把引导教师巩固发展校本教研活动成果作为“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根本性工作来抓。

1.典型引路。我们根据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要求,先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构建双效课堂”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学校业务领导把关指导,然后由教研组推荐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组内教师进行当堂测试,最后由业务领导与全体教师进行评课,进行主题教研经验交流。我们先后选择了数学计算、应用题教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教学;英语短语教学等课堂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凡是教师实施课程有困惑的课型,我们都分阶段在集体研究基础上,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使教师明确达到相应学科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2.自主实践。教师在“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中,进行自主实践是教师专业是否得到锻炼与有效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校本教研达到自主化的重要前提。在工作中,我们通过用教研计划管理规范教研活动主题,用教研制度规范教研活动行为,用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和主题教研相结合的方式积淀教师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措施,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进行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我调整、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使教师的不断学习与反复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夯实了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基础。

3.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借助学校教研组开展的“构建双效课堂”教研活动以教师自主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为研究主题,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共同合作、以强带弱、研究交流、反馈提高”的形式,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率、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分别采取了“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异上”等方式使教师在了解了他人对自己自主实践成果评价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之间在同伴互助中相互学习他人的先进、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技术。

4.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思考、总结、研究,进而甄别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所进行的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活动水平。一是日常系列的写教学后记;二是教研活动中的主题反思;三是走出学校观摩教学反思自我;四是进行教学反思征文评比。在写教学后记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后记的写法进行了全面辅导,对教学后记由过去的写总结,明确为写教学得失,写三维目标的落实,写教学对促进学生心智与情感发展的收获与不足等。在教研活动中的主题教研反思,主要是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的教研课进行主题鲜明、内容具体、规范科学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体现教学概况,过程得失及原因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走出学校观摩学习反思教学中,我们一是与先进学校结成联谊校;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到名校观摩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自己探索研究的成果,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反思征文竞赛中,首先由各教研组推荐本组的优秀教学反思参加学校评比,学校将获奖的教学反思推荐到全镇教研会上交流。通过坚持开展自我反思活动逐步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由过去单纯的教向重视研究教学转变。

三、研制模式、提高效益

我校在总结反思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得与失时,认识到一些已经被肯定的,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往往得不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甚至有的教师徘徊在原有的教学老路上不能前进。为此,我们在总结了学校以往的教学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数学计算、应用题、几何教学,英语目标教学等教学模式,并讲解印发到每一位任课教师手中,使教师能在新的教学起跑线上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避免了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保证了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效益。

四、精细管理、科学考核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管理中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在工作中,我们开展了“推门即听课,翻本即检查”活动,全天候进行教学管理。业务领导每天保证至少有一人在课堂听课。通过听课了解并指导教师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的自主实践研究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修改并完善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教师工作考核细则》、《教研组工作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通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对全体教师的工作业绩实行周通报、月小结,学期末进行全面考核量化的制度,提高了“构建双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2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关键词:制定;体育教研活动;九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48-02

一、适切化

一份好的教研活动计划最重要的是具有适切化。首先是计划有针对性,即教研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计划。如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从平时教学实践中归纳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教师自己提出的在教学中碰到的困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教研活动内容的重点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是计划有可操作性,在制定教研计划之前要对本组成员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前期教研的经验与成果等进行分析研究,确保研究内容与形式符合教研组和教师现有的基础,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最后是计划有实效性,主要看实施教研活动计划后能否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体质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等。

二、主题化

当前,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主题不突出,一方面充斥着大量日常事务工作,如布置学校工作、传达会议精神和文件精神等,呈现琐碎化;另一方面教研活动计划缺乏系统性和主题性,教研活动呈现点状化。为此,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系统设计教研活动计划,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站在教师和学校的角度去策划教研活动主题,满足老师成长的需要,为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奠定扎实基础。制定主题式教研活动一般流程为:确定教研活动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围绕主题,教师自我实践与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上公开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等)主题交流研讨形成共识,整理完善资料。如在开学之前,教研组长必须先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都遇到什么困惑或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具体情况初步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在正式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教研组长要再次深入教师之中,与教师座谈交流,掌握实际情况,明确教研方向。通过和组内教师共同商讨,确定更切合教学实际的教研活动主题。

三、目标化

有少数体育教研活动计划中的教研活动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一是教研目标随意性,没有详细目标,常出现随机性教研活动或教研目标;二是目标与教研活动不一致,目标成了空架子,目标不能发挥纲领性作用;三是目标过大、过空、不现实,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必须明确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具体目标,目标要清晰、具体、可操作,符合教师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发挥教研活动应有的作用。如主题为“细研教材,追求实效”――七年级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校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研目标定为:掌握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原理、动作技术关键点、教学重难点、辅练手段、学生易犯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等知识点,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细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为创建“主动有效”的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四、多样化

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教研活动内容除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课和教材教法研究外,要增加教案设计、教学策略与模式、专题学习、经验总结推广、同课异构等内容,做到内容丰富多样,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如围绕篮球急停急起3课次小单元教材内容,组织3名教师依次进行一个课次的教学,开展单元教学研究。又如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即同一教材内容由2名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与教学,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和教学来研究某一教材内容,为优化教学设计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研究载体。另外,在教研组织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如组成片级(校际)联合体进行教研,避免少数学校因体育教师少而无法开展教研活动的尴尬。再如进行网络教研,它跨越了时空距离,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开放、交流、研讨的学习平台,也为教师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共议化

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要充分调动组内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特点主动认领专题研究项目主讲人,教研组长根据组内教师认领情况,要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责任人和所有教师的任务,做到“齐参与,共议题”,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如制定某一主题教研活动计划时,规定教师就某个问题选择不同角度谈想法、思路、经验和见解,同时组内老师也可进行补充,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建议等。这样就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气氛,教师也不再只讲好话、不讲缺点,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有“思维的交换、思想的交锋”的教研活动,给予每位教师的是启示,也会逐渐形成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组内共享、形成合力的教研氛围,帮助教师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问题,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预研化

预研化就是要求对教研内容预先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研组长对制定的教研活动的内容要预先研究。教研组长是搞好教研活动的重要因素,体育教研组长的组织策划、专业引领、教学示范和人际沟通等能力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质量,所以教研组长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应有作用;二是组内教师也要对本学期教研活动内容预先研究,如参与教师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有所了解,要先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如果实验效果理想,就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实验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等待参与教研活动时与大家共同商讨、切磋,真正做到有备而来。

七、定时化

教研活动要做到定时定点,一般建议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如遇期中考试、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可适当拉长间隔时间,但每学期至少开展6~8次的主题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为开展教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学期的教研计划一经公布,就要一一落实,并尽可能做到按计划执行,不要随意改变计划(特殊情况除外)。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的体育教研活动要前紧后松,要抓紧前半学期进行研究课、公开课、展示课和教学技能培训等室外活动,如遇天气原因而无法开展活动,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学期结束前几周应安排相关的达标考查、考试、总结等教研活动,这样可确保教研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和有章可循。

八、制度化

在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之前,先要制定相关的教研活动制度与流程。如制定备课制度、主题教研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制度能确保教研活动顺利开展和教研活动的质量,也是执行教研活动计划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例如主题教研活动制度:在教研活动之前,首先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与背景,提出教研活动的期待目标;然后组织教研活动,通过主讲者和同伴之间的交流、争论取舍及汲取建议,提出基本结论,达到教研活动的效果;最后是提炼主要经验,反思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第3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一)建立组织,明确分工

进行教研活动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然后建立相应的教研活动组织,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规则,同时确定明确的分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可以将全校内所有的英语教师划分为一个或者多个教研活动小组,小组内明确分工。进行教研活动时需要设定以下职位: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问题员。组长负责对教研、讨论等活动进行组织、调控。记录员负责做好相应的记录,例如讨论情况的记录。发言人负责将具体的情况已经成果进行公布。问题员,主要负责将本组成员的某个方面的问题向学校提出。为了防止在发言环节组员发言时间过长,还可以设置时间控制员,控制小组成员的发言时间。

在教研讨论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规则。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还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为规则与活动规则。行为规则方面,小组成员都必须进行发言,同时还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与他人进行比较,内容包括了发言本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最后的成果等。活动规则方面,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教研和讨论活动,并接受教研以及讨论的成果,同时还可以进行相互辩论,问题员还需要在后动后,本组还存在的问题想学校进行反应。

(二)通过专题,积极反思互动

学校应该按照学校教师的能力定期制定相应的教研课题。如果学校没有确定教学研究专题,教研小组就应该自己设立符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形式的专题。

对教学前、中、后这三个过程都应该进行反思。农村小学在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无法赶上城镇小学,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设施。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唯一能做好的就是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而教研活动中也应该将反思放在教研重点上。教学前反思,主要是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够利用到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孩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较少,心思单纯,比较容易相信教师说的话。因此,要注意他们的个差异。同时,教研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要精心设计教案,并在小组间进行研究,探讨教案的可行性,并作出修订。教学中反思其重点在于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反思需要对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是否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然后作出改进。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要做记录。教学后反思,主要是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失进行反思,同时还需要制定出改进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写教学后记,以便于交流。

(三)及时的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

在每一次教研、讨论后必须要有相应的总结与记录,以便于分析、评价。评价要以过程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总结的内容需要全面,其内容要反映出教研、讨论活动所研究的问题、小组的观点、小组成员的发言情况、讨论的方式已经最后取得的效果。需要将教研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已经改进的策略进行交流。

二、反思教学教研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教师需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自我反思的本质上来说,它是对理论与实践的进行对比与分析,同时也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自我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进行反思教学教研策略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反思,才能够克服教学的被动型与盲目行,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让教师之间形成互助之风

在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还是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教师还要开放自己,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教研组中的各个成员要多进行经验交流。交流有着多个层次,浅层次的交流主要局限于各自信息与经验的共享。通过交流,教师能够从其他同伴那里获取各种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可以进行借鉴与吸收的。这样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少走弯路,促进自身的成长。深层次的交流则有专业会谈、专题探讨等多种形式。专业会谈是最具有生成性与建设性的,在专业会谈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具有价值的观点。专题讨论则是教师们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畅所欲言的探讨,一场有效的讨论能够让教师们学到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教研活动中,可以设置“课改聊天”这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想法与所遇到的无法解决的困难都说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想出办法、克服困难、分享经验。交流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够人云亦云,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能够为自己所表达的已经给出充分的理由;出现不同的观点,要进行辩论,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交锋,教师们从中进行分辨、鉴别;不仓促、轻易的做出结论,让教师们各取所需,强调个人意识、注重个体的体验与经验。

第4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一、关注实际问题,将教师卷入校本教研

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疑惑,产生的心理困境和迷惑,这些都是教师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并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结合这点,将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重点放在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方面。例如,“实践和综合”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一带而过,甚至是完全省略。让教师结合自己教学中所遇到困惑提出问题,然后才筛选出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因为这样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和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校本教研具有实际意义,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

二、依托课题,开展卷入式研讨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依托,围绕着课堂优化而展开,能够将多种教研类型整合,体现教研一体化的核心理念。为了促进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惯有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经验共享,共同发展,可尝试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全员参与,互帮互助

每次的教研开始之前,先通知每个参与者研究的课例,让所有教师在活动之前都有所准备。在教学观摩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启发。最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汇总选择,挑选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进行全体的讨论,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例如,以“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为课例,课例准备的过程是参与的教师共同完成的,集体合作,精心准备;课堂反应良好,不再是教师单独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教研活动不再只是关注活动结果,而更加重视活动全员的准备过程。

2.全程参与,落实到每个环节

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校本教研,可以先观摩两节专题课,然后对刚才的专题课深入的探讨。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应用研究”,从课题研究的选择到课题的背景,到课题开展的设计,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分工协作,不再和以往旁观旁听一样,对于课题背后一系列的工作了如指掌。在课题的共同协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在课题完成的总结会上可以毫无芥蒂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而其他教师也能在参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畅所欲言。

在这种高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从思辨中获得独自一人学习的时候学习不到的东西,从其他人分享的经验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对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价值进行重新的定位。

三、有效发挥卷入式校本教研的作用

卷入式校本教研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的交流,把零碎散落的教师个体心得和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可以集体共享的专业的教学系统知识资源。每次的教研活动,都会安排一些骨干教师或者学科带头人参加,进行点评和分析,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研是促进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师们对课程理念的领会,对教学意图的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感悟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校本教研中会有很多新颖的观点涌现,为了保证对于教研成果的有效利用,最好对每次的课例进行录像,并做好文字记录,以方便回顾,还可以将资源上传互联网,给更多教育工作者共享,形成校本教研的资源库。利用这些丰富的真实教研材料进行反思,践行于教学,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教研成果。使学校真正地成为知识传播和升华的场所。

四、反思和完善

卷入式校本教研不仅仅只是一个提供多方参与的共同学习的活动,还需要坚持对后续行为进行反思和跟进的持续机制。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主要的成效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教研活动认识上的进步,其二,教研活动的行为方式上的改进。把教学研究共识转化为教学建议,把教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这才是教研的目的所在。教研活动不是随着一次活动的开展结束而结束的,还需要教研组的教师不断地反思和跟进,将教研成果进行实践,对实践进行观察分析,以检验教研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寻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答案,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思考,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第5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1.校本教研四级具体制度建设。

一级———校长、部主任、教研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三级————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2.西部农村中学校际协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研活动实施。至少开2次以上的研讨活动,以初三复习研讨为重点。

3.规范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要求,着力从6个方面来规范:

①每两周每位教师要求上校本研讨课一次。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听、评课。在学校规定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课、听评课同时进行。(至少2节课时间)

②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要提前通知教导处,并通知学校校级领导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开一次上交检查一次,每次上交的校本教研活动的资料要求规范,填写要完整。研讨课的老师在上课前经集体备课研究后,用专用备课纸备好课。

③教研组、备课组认真梳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研究问题的随意性,研究活动必须有针对性,研究必须有连续性,最终将问题上升为课题。校本教研活动围绕问题来展开,集体备课围绕问题备课,授课者带着问题上课,听课者带着问题听课,围绕问题评课。⑤校本教研活动过程步骤:

1.带着问题备课、围绕问题上课、围绕问题听课

2上课者反思

3教研组成员评课

4授课者对大家提出的建议反思

5教研组总结,下次活动安排。

听课之后要评课。评课要防止只唱赞歌,不提意见和建议的倾向。可坚持(123)原则,即每位听课教师(即评课教师)对上课教师所上的那节公开课进行评议,“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找出两条突出性问题,提出三条操作性建议”,以帮助上课教师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评课望参照评价量表进行。建议从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等方面来认真评课。交流要有深度。

⑥教学帮扶活动是教研组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指导教师的帮扶活动最终要体现在帮上,所以每月至少2次的听被指导教师的课。

4.做好《开展城市、农村等不同区域以校为本教研活动运行机制、模式与行为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工作。

5.召开校级课题的阶段总结工作会议,对课题实施情况作出监督。

6.陈家桥中学电子资料库建议筹备工作

电子资料库建设是提高备课组备课水平,教研组研讨水平的重要资源保障。为了作好陈家桥中学电子资料库建设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想法:

1.注意从网上搜集各地的中考题(要可修改)、单元练习题、自命题、月考题,半期、期末考试题。特别是中考题按类型分类整理。

2.根据平时的练习的错题情况,归纳总结学生的易错题。

3.单元专题复习(可修改)复习资料(包括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复习课件)

第6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 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 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 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 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 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

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 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 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 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民主、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 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 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第7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一、健全管理机制是校本教研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理论学习组”与“实践指导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结构充分考虑到职务、年龄、学科之间的优化,保证领导力量和教科研水平。

2.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大马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大马小学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成员学期工作要求》等相关

的制度。校本教研活动校长负总责,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使教研活动有章可循,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教师间互助与个人反思相结合是

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1.反思――将文本理论和专家理念内化为个体的理论素养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语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就这样,教师们在学习着、思考着,总结着,隐性的教育思想得以充分激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李莉娟、杜月霞两位教师的教学随笔曾获市一、二等奖。

2.加强教师间互助,实行教师间优势互补

教师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等。

(1)信息交换:我校把每个单周的周二放学后定为教研组同伴互助交流时间。教师把个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带到集体来解决、讨论。教师们在讨论中分析教学现象,交流教育教学方法,并把自己的或和他人的观点对比、提炼、内化。

(2)经验分享: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切实把握好新教师的“入门”关、青年教师的提高关、骨干教师的发展关。为了扎实开展这一活动,学校为青年教师找“师傅”,并签定师徒结对协议,规定学艺内容和要求。听课要求:每学期徒弟听师傅的课不得少于4节,师傅听课不得少于8节,听后共同探讨教学得失,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总之,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新思路、新方法,是一条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可发展之路。“路漫漫其修远

第8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关键词】反刍教研;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在专业引领下的全方位跟进看问题、回顾对目标、反省理经验的“反刍”教研管理体系是提升教研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行政指导和业务指导两条线,使“反刍”园本教研工作稳步进行、有章可循。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反刍”教研

这种课堂“反刍”教研活动,强调的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关系,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和研讨中,使大家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实践的验证,让教学思路越来越明晰,教学过程更精彩,教学效率更落实,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1.基本流程

确定课堂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研究目标、内容及形式第一轮课堂教学研讨第二轮课堂教学研讨第三轮实践展示、反思总结和验证。

2.案例操作

如2012年11月我们数学工作室开展以数运算为主题,进行了一次课例反刍式活动。

第一步:确定主题(2013年3月14日)

在研讨中梳理现有经验、清晰概念,反刍分析、建议教研活动中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分析活动目标,明确教研指向。

第二步:活动观察(2013年4月2日一天)

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探讨一下问题:

(1)回顾过去,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提出什么是数运算?

(2)归纳学前儿童加减云端能力发展年龄特点,指南中的解读分析。

(3)结合实践如何把握数运算的两个要点,确定下一次课例教研的执教主题和教师。

这个教研中的收获,可以分为两方面:在理论学习中,我们收集到了2个至关重要的材料――幼儿数运算的概念和怎么设计数运算的活动,明确了课例的方向,确定“数运算”内容和执教的老师,分别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反刍教学。

第三步:研讨跟进(2013年4月11日一天)

通过两节不同的数运算教学活动的展示,了解数运算教学活动的组织,利用数学工作组进行现场的“疑难解答”,进一步掌握数运算的要点。

第四步:实践反刍(2013年4月12日上午)

教学主管层面对研讨活动再次梳理、提升,梳理关于数运算的核心经验,进而研讨不止步于课例现场,将这一案研讨活动整理后,形成文本资料,并将课例向全园推广。

3.活动反思

课堂教学课例的“反刍式”教研活动是通过课堂实践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实践,最终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这种教研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和实践的作用,让教师在反思中反复多次地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下学会由模仿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构,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幼儿发展个案的反刍教研

个案反刍式教研,以“幼儿行为矫正”为个案的立足点,以“幼儿的适宜性发展”为研究目标,结合我园市级课题《幼儿行为常规实践与研究》,进行个案记录,能提高老师观察、指导、反思等多方面的能力。在确定观察的对象,进行行为的追踪,回顾看最初的目标时,诠释一种个案反刍教研的理念。

1.基本流程

(1)确定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目标及采取的措施

(2)进行第一轮到第四轮的个案分享、交流,找出适宜方法。

(3)回顾观察和追踪时的方式方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刍教研。

2.案例操作

在对幼儿的特殊行为进行矫正和帮助的时候,我园开展个案反刍的教研,学期初确定个案跟踪的对象,制订采取的方法和达到的目标,下面以小班老师2010年9月―2011年2月的一份表格记录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步:个案观察

确定个案跟踪的对象,对案例进行描述、分析,制定预测达到的目标及指导策略。围绕大自然园区小一班×××抗拒上幼儿园开展观察和跟踪研究。

第二步:个案追踪

开展第一阶段的交流,针对个案对象的现状,教师阐述自身的观点,教研组反刍思辨,讨论就如何帮助×××建立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好感以及逐步喜欢上幼儿园,提出适当的调整指导方法。

开展第二阶段的交流,与前次活动比较反刍分析,找出问题所在,集体深层次研讨改进对策,并对下阶段个案跟踪提出新要求。

第三步:回顾交流

开展第三阶段的交流,和第一、二阶段活动进行比较,找出幼儿行为调整后的适宜方法,探讨如何巩固前期成果并扩大交往范围圈的指导方法。

开展最后阶段的交流,回顾最初制定的目标,在专业引领下由摸索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构,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师个案跟踪的水平和能力。

3.实践反思

通过这样一个参与式、卷入式的教研活动,每位老师对于如何更有效的观察、更有价值的进行个案记录,生成出了一个新的诠释。在此过程中,大家共同解读,共同建构个案记录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研究问题的“反刍”教研

教学研究问题的“反刍”教研,以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问题反刍对问题的本身现场进行梳理、录像监测,接着反思问题产生的过程,进行问题的再教研。

1.基本流程

(1)教研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体筛选问题,确定教研主题;

(2)明确问题产生的背景,制定教研活动的方案;

(3)第一轮讨论后教研反刍制的第三方人员进行思辨冲撞

(4)在另一组开展调整后第二轮实践,和第一轮活动比较,找出问题所在,集体研讨后梳理提升;

(5)反思总结和验证。

2.案例操作

以下是我园的一次问题教研,关于教研的有效性,截取其中的片段。

教研“反刍式”教研摘录

反刍主题:“乐在研中”――对幼儿数学新编研讨的教研活动

第一次教研活动组织记录

(1)分发“乐在眼中”教研前调查问卷。

(2)请三个老师分别准备“形、集合、数学区域”三方面的知识搜集。教学主管组织开展,请老师们谈谈使用幼儿数学新编教材的情况。

(3)请三个老师讲述观点报告。教学主管总结。

反刍分析、建议:本次教研采用了事先情况的调查问卷,使每个老师明确本次教研的主题,同时三位老师的不同的观点报告,更明确了老师对三个知识点。但本次教研后,我们思考老师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要点,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是否激发了,本次教研活动是否真正突出了教研的主体――老师,教研的量是不是过多等等问题。

在每个教师对本次教研的共同商讨后,引发另一次其他园区的教研。

第二次教研活动组织记录

(1)分发“乐在眼中”教研前调查问卷(中班的集合)

(2)请三个老师分别准备关于中班集合(内容、方法、区域的渗透)三方面的知识搜集。

(3)教学主管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请教师谈谈对关于中班集合的理解。

(4)请三个老师从不同角度阐述对中班集合的理解

(5)教学主管汇总本次教研。

反刍分析、跟进建议:第二次教研活动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进行量和质的调整,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研的研讨中,以案例的形式把中班的集合,通过案例的解读――教师的讨论――骨干教师的引领――知识梳理,使每个教师清晰中班集合的内容、方法和如何渗透到区域中,但二次教研后,似乎在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渗透到思想中还是存在欠缺。故我们对第三次教研进行了调整。

总之,园本教研的过程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快乐的专业成长之路,在今后漫长的研讨过程中,我园将在这片沃土上继续以“反刍教研”为载体,努力创设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使每位教师的园本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我园园本教研工作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04

[2]周耀威.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

第9篇:教研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探索促进园本教研的有效策略”的课题研究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利用分层、分组的教研活动方式提升教师的设计和反思的能力

集中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学习有意义、教师的教学有意义,研讨集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极为重要。所以,我们采用了分层、分组教研活动方式对集中教育活动进行研讨,在不断的讨论与自我反思中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在活动设计上下功夫。教研组组织教师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以下简称《纲要》)、研究年段幼儿、研究教材、查找资料,从教材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定位、活动前的准备、到活动过程的设计都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教师们再根据班级实际,形成班级周、日计划,从而提高教师制定活动计划的能力。

其次,关注“二次备课”。根据教师的工作年限,把教师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再次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的调整,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不同年龄层教师的教学特色。

最后,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仅要课前反思,还要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做到一课“三思”。通过三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体、实践的研究者,实现自我对话。我园还利用大教研组这一平台,采用了集体反思与个人反思相结合方式,寻找每个活动的亮点和不足,通过互帮互助,较好的提高了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利用“辩论式”园本专题论坛教研活动方式实现教师理念升华

为了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我们采取了“辩论式”园本专题论坛教研活动方式,通过平等、开放、互动的方式表述自我观点,在不断争议、交流中辩清问题,解决问题。

如主题为“绘画技能与创造性表现的关系”的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在活动开始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呈现,预设两种观点,组织大家充分进行辩论、交流。在教师们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展示优秀美术活动案例――“动物打招呼”,让教师们分析、讨论达成共识,此时,教研组长再帮助教师在《纲要》中找到理论依据,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有了理论支撑之后又进行了实战演练,最后,由教研组长进行点评。这次活动,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深入的辩论、真诚的交流,达到思想的碰撞和理念升华,通过实际的演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利用案例研究为载体的园本教研活动方式培养教师问题意识

园本教研的根本是从教育实际出发解决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把握这一根本要点,使园本教研不至于徒有虚名,富有实效,我们以问题为核心,明确主题,侧重互动、加强交流。

1. 开展了以集中教育活动现场为载体的行动研讨。我们采取了“一人上多课”和“一课多人上”的课例研究运作方式,其基本流程:确定课例――集体研究形成教案――一人组织活动――集体研究活动中教案的实施情况及得失――修改教案――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开展活动――再次研究修改教案――再次教学。我们还对就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2.开展了以案例文本、案例实践操作为载体的研讨。我们采用呈现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集体讨论――总结评述的过程研究。如题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主题墙”的教研活动,活动前,老师上网查阅关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理念与实践方面的专著、经验文章,寻找理论支持。活动中,利用案例对比我园和其它园主题墙创设的关注点;寻找我园创设主题墙存在的不足,结合查阅的资料共同总结主题墙创设的特点,通过采取同伴互助方式,重新调整我园的主题墙,并进行展示、交流。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对自己班级的主题墙进行了重新创设。园长、教研组长和各班班长对调整后的主题墙进行了检查,教研组长还现场进行点评,做到了学以致用,真正解决了我园教师在创设主题墙中存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我园课题研究做到了人人都参与。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课题主研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落实学期研究计划,明确主研人员任务。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各式各类的系统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和专业知识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一系列培训活动,使我们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确保园本教研更具有实效性,我们采取了以下管理措施:

1.学年初,每位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学期末有小结,学年末有自查、互查及达成情况展示,激励和督促了教师不断成长。

2.青年教师每月一次活动展示,教研组组织观摩、评价、反馈,使每一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行政不定时抽查各班活动,将意见以书面和口头方式反馈给教师,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组织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