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第1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作者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优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倾倒,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山水的优秀诗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湾留存于今的诗作很少,现存诗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湾的诗歌深受当时吴中诗人诗风的影响,有着清新隽秀的飘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体现了他的这一诗风。

在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语点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异乡的羁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时的诗人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难道仅仅凭借这两个词语就能意会出作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愁苦的情绪吗?如果这样分析,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且看一两句的后面三个字各写的是什么:“青山外”“绿水前”。诗人由楚入吴,沿江乘舟而行来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所在。他为什么停船?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遣词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词的。他会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出来。如果诗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会选择一些更能表达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绿水”,这些亮丽悦目的景致是足以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的,也符合王湾清新隽秀的诗风。

而在颔联部分,作者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写出了春季到来,潮水上涨,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宽阔。春风柔柔地吹拂着,使船帆高高地悬挂着的景致。这是身处船上的诗人所见之景。在读到“潮平两岸阔”一句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两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写的,都是春水上涨,使人眼界开阔,内心顿生旷达之感。而“风正一帆悬”更是写出了诗人此时恬适自在的心情。悲伤之情,我想是无从而来的。

而最为有名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感。见到的是夜晚还没有消尽的时候,朝阳却从海边喷薄欲出;感觉到的是此时春天已经冲破了严冬的束缚,迫不及待地从旧年中走出,焕发着勃勃生机。“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残夜”和“江春”“旧年”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种动态的活跃之美。而这种时序的更替和新旧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写,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欣喜之感。往往人们在分析此诗的过程中,会从“残夜”和“旧年”这两个带有贬义的凄凉色彩的词语入手,而没有从全诗的感彩整体分析。想当然地认为羁旅在外的诗人在面对时序更替的时候,生发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联系在一起,更加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认为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我认为,此种理解是片面的。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如果此诗是写乡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铺垫是否太长了,直接写自己的乡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们耐心品味,对这两句诗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两句诗还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人生感悟的获得,会使诗人更加留恋江南,更加喜爱初春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身处异乡,但见到此种景致,定会使他萌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此时的诗人刚刚中进士,又赶上历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开元盛世时期,诗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离家在外,这时的诗人,是没有时间来思乡的。

《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张说在任宰相的时候,曾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试想,哪一个朝中要员会把写满思乡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悬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句诗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这些要素才会让张丞相把这两句诗悬挂于政事堂上。

第2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一、创设情境,品味意境

古诗词鉴赏一般都从诗词语句的情景描述入手,很多古诗词也都包含着情景描述的语句,但情景描述一般都较为生涩难懂,学生不懂具体情景描写,就难以理解诗词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类似的情形,引导学生们品味诗词蕴含的意境之美。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一课时,让学生们诵读全文并举手回答:苏轼想要通过这篇词表达怎样的情感时,学生们迟迟不能做出回答。原因就是部分学生无法根据词中的语句去体会词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月亮”是浪漫的代名词,能够让人想到中秋节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也能够代表一个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引导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人手里拿着酒杯,举头遥望明月,想要飞到宫阙,又恐惊天上人”的情景,再为同学们讲解了当时“苏轼外放到外地当官,但又想要为国出力”的实际背景,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出了苏轼当时“即使外放当官,但仍时时刻刻挂念朝廷、想念家人”的心境。

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们去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当时的心境,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们很快就能体会出诗人的心情以及诗词中描写的意境之美。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们代入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自主感悟,尊重个性

在创设出情景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进而使学生们产生对学习古诗词浓厚的兴趣。在这样创设情境和自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不仅能够充分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欣赏诗词描写的意境之美,而且对于提升学生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将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初中语文《十五夜望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诵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中的情形。有的学生回答全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时节,但我们可以从“地白”、“冷露”、“湿桂花”等词语,看出诗人描写的时节偏冷,也用“地白”一词点明了题目中“十五夜”,十五的月亮映白了庭院中的地面;也有的学生回答说诗的后两句直接点明了时间与气候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月明”就表现出今天晚上的月光皎洁,是月圆之夜的象征,而“秋思”一词,又点明了此时的时节正是秋天无疑。综合以上的描述,我鼓励学生们进一步思考此情此景下诗人的思想感情。虽然学生们对于情景的描述不同,但都较为贴切诗人此时的心境,正是“独自一人在外,月圆之夜思念家乡”这一感情。

虽然学生们对于诗中描写的情景解释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于诗词大意的理解没有偏差,由此可见,鼓励学生们自主感悟,尊重学生们个性的体现,对于实际学习不仅提升兴趣,而且对诗词大意理解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链接生活,学用结合

想要进一步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学生们还要有相同的生活体验,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与此同时,也要试着运用自己学过的古诗词去描述不同的心境。而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们链接生活,并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这样才会将所学知识记牢,并能够融会贯通。

比如,我在带领学生们鉴赏苏教版初中语文《卜算子・咏梅》一课后,学生们学会了用诗词表达对梅花的敬爱,如用“俏也不争春”表现梅花不爱争抢、淡然处世的高雅姿态。接着,我带领学生们去公园观赏各种各样的花,要求学生们用学过的诗词来表达自己喜欢的花的不凡之处。有的学生喜欢的是桃花,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桃红富含细雨,柳绿更带春烟”来表达“桃花”与“细雨”结合的那种似说还羞的妩媚姿态;也有的学生说最能表现思念之情,若是思念自己的亲人好友,那么就要应景的说上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知识只有在熟练的运用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诗词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们只有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诗词的描述之美,才能熟悉诗词表达之法,也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诗词的意境之美。

第3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1.在古诗词景物描述中感悟自然,热爱自然。

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是古代诗词中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借助对壮美河山的描绘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及报国之情,同时也显现对大自然的喜爱。小学生对自然情怀的抒发,并没有那么深刻,而古诗词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自然的感悟能力。比如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词其实雄浑,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教师应该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诵,给学生一种仿佛站在瀑布面前的感觉,“疑是银河落九天”情境跃然眼前。又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在这样的诗句中体会到我国的江南美景,仿佛与作者感同身受,进而萌发“能不忆江南”的情感。

2.古代诗词是诗人们真实的心情写照。

从诗词的阅读与学习中体会到当时诗人写诗时的真实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怀,从诗词中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那些旅人情思、爱国情怀、友谊情深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源泉,学习语文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古代诗词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不故人”的诗句,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离别之苦,什么是朋友间珍贵的情谊,同时也会激发对友情的珍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学生读来会感受到思念家乡与亲人的那种落寞心情,在未来的生活中不管自己身处何方都必然会心存家乡及故人。

3.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个人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古诗词中包含祖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学习过程中更会有所感悟。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措施

1.注入历史背景知识,感受浓厚的人文情怀。

小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同时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些特征,在进行诗词讲解的时候,告诉学生诗人的背景、诗词创作的历史环境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在体会诗词内涵的时候,才会更准确到位。教师在课前必须查阅大量资料,将授课语言进行组织,明确教学目标。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应用十分普遍,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例如可以在课堂讲解开始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任务,使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思考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思想意识;最后,课堂上尽量保证师生互动,多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给予解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引入情景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第4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一、眼前景是实,已逝景为虚

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作者把这些事情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眼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词的上片虚写,是已逝之景,回忆从前幽会时,那充满希望与幸福的时光。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男女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到了眼前。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开始写眼前实景。“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回忆到现实,由虚景到实景,虚与实的结合,将山盟虽在、佳人无音的伤感遗憾和裂心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当前景是实,想象景为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想象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总的说来,诗歌的前两句属写景,后两句属抒情。就前两句的写景而言,首句的“暗飞声”写出了诗人闻笛的感受,实中有虚,尤其是“暗”字意蕴丰富;而次句的 “满洛城”则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诗人觉得这样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这句与前一句的“暗飞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让读者体会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酝酿和最终形成爆发的思乡之情的威力,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了。

三、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虚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入手落墨。以退为进,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情感表达更加含蓄,韵味悠长,耐人寻味。这种写法由于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句子:“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的朋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的角度去写,是虚写。“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正如《历代诗词佳句鉴赏》一书所言:“这虽然是作者对家人作出的设想,但这一设想在情理之中。有了这一层设想,思乡之情就更见其深了。”通过以上探析,可知“对写法”一般用来表现思亲怀友之情、离乡别家之意。只有表现上述情意,才有可能通过写亲友、家乡以及外物这样的“对方”,表现相同的思念之情、哀愁之意。

四、客观景是实,梦境、仙境为虚

第5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来反映作者内心的思想和精神。学生要学会透过诗歌的语言文字看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悟到歌的情感和生命。通过仔细的阅读,深入的分析,学生会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和意图,进而形成自己的体会。学生要了解诗歌的情感通常就是思乡怀人、战争、送别朋友、安逸生活、壮志未酬、相思相知等。学生要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能够通过阅读从多角度、多视角地探究作者的情感,了解文章的主旨。

一、 了解题材

学生首先要了解诗歌的题材,了解了诗歌的一般题材后就会大概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因为诗歌一般都是通过某一种题材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的。比如咏怀诗多表达思念家乡或亲人的情感;咏史诗一般都是对历史过往的感叹和惋惜;边塞诗都是在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也都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表达出了深厚的情思。学生了解了这些诗歌共同的特点,在进行具体分析时就可以围绕这些特点来探究。教师要多引导点拨学生,使学生可以了解这些诗歌的题材,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二、 知人论世

不同的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学生要学会从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做到“知人论世”。学生对作者了解得多,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在阅读和鉴赏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围绕作者的生平、个性来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在他的作品中总会留下一些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掌握,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如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倾向了解了就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其作品。

孤立地进行诗歌阅读会增加理解的难度,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学生在平时应该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了解更多有关作者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认识背景

学生在鉴赏和体会诗歌中要结合历史背景,从时代特点来分析,做到融入其中。作者生活的时代会对作者的写作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作者诗歌中的外在表现。如果作者生活的年代国力强盛,那么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多是慷慨激烈、斗志昂扬的;如果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国力衰弱时期,那么他的诗歌往往会有一些悲凉落魄的情感,诗歌中的豪迈和雄伟也会少一些。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以作者生活的时代为背景,这样去理解诗歌内容会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要学会从内容意境来体味诗歌的情感,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生活的年代,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份子,积极感受,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融入其中,就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诗歌,避免独自猜想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从而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科学、准确。

学生要学会分析内容,借助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来理解和思考。通过对这些事物和情感的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在探究中逐步提高,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诗歌情感。

四、 分析形象

任何形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人物形象,有其性格品质的特点;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也有各自的特征。学生在鉴赏时,要紧扣诗歌中表现各自特点的词句,进而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其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诗中首联写到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任职三年,马很瘦,借以赞其清廉。颔联写他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他的书,表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看出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

再如杨万里诗“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描写的则是野菊的形象。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其原因是它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所以一直被文人们用来象征怡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诗中的野菊较之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不为媚俗而“香”,有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诗句从形象到气质刻画出了的野性。

第6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清明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清明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共同阅读清明节比赛演讲稿2021,请您阅读!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14月5日清明到了,爸爸、妈妈要带我和弟弟去山上给爷爷、奶奶扫墓。在去山上之前,妈妈准备了一些饭、菜和酒,爸爸带上了鞭炮、蜡烛、香和坟标。

我们到来了爷爷、奶奶的墓前。妈妈把饭菜和酒拿出来,放在墓碑前面。爸爸先把坟标插好,再把蜡烛和香点燃。接着,爸爸把香分给我、妈妈和弟弟。我们一家人拿着香拜爷爷、奶奶。我一边拜一边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保佑我考上大学。保佑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保佑弟弟快快长大……”这时,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很疼爱我,有好东西他总是舍不得自己吃,总是要让给我吃。现在,爷爷去世了,我都还没有孝顺过他老人家呢。想到这里我难过地想哭了。

拜完爷爷、奶奶之后,爸爸、妈妈开始烧冥币给爷爷、奶奶。冥币有一百万、一亿、两亿面额的。爸爸一边烧一边嘴里说:“这里有很多的钱不要抢,人人都有。”我听了忍不住笑了,说:“这么多钱,还用抢吗?”

过了一会儿,爸爸开始放鞭炮了。我们在鞭炮声中下山去了。

我想虽然爷爷、奶奶离开了我们。但是爷爷、奶奶依然是最爱我的人。因为我的身上有爷爷、奶奶给予我的血液。我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争光。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先辈。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到了这个节日,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无锡为外婆扫墓。到了外婆的坟以后,我们每个人拿起扫帚或抹布,为外婆的遗像和墓碑擦洗干净。接着,我们放置了几束鲜花,几盘糕点及一些水果。最后我们再烧香,把折好的锡箔,纸钱和元宝烧给外婆,表达我们对外婆的思念与祝福,愿外婆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许多钱,幸福的生活。我希望外婆能保佑我有一个充满了光明的未来。此时,我不禁想起曾经与外婆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我在很小的时候,外婆还没有去世。那时的外婆虽然已经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但是很疼爱我,外婆那和蔼的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如今,外婆已经逝世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孔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远处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动听的曲子,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留下遗憾。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3外婆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时时挂念的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决定回到老家去给外婆扫墓。

在乡村田野的小道上几经颠簸,我们来到了外婆的坟前。看着外婆坟前散发幽幽清香的,悲痛便在心中酝酿开来。忘不了三年前那个黑色的日子,肃穆庄严地灵棚支了起来,苍凉凄厉的哭叫声划破了静寂。花圈、挽联,还有在寒风中摇摆的白色灯笼。满眼重叠的人影,满耳呜咽的哭声,几十米长的白布被扯成条条块块,戴在脖子上,捆在腰间。烛光闪烁,还有那惨白的孝衣。昏黄的氛围,大家已哭得泣不成声,稀薄的空气让人窒息……

外婆一生从没有与任何人吵过架、红过脸,什么都是替别人着想,别人做错了什么,她都帮别人找理由解释口头禅永远是一个“好”字。是她那份伟大的爱,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哪家缺了油盐酱醋时,会听到外婆的声音:“拿去用吧,没关系!”哪家孩子生病了,家长会按外婆的“旨意”:“抱过来我看看,你们找医生去!”邻里的一些人常会找她谈心,拉拉家常为她们疏通心中的烦恼。本来外婆的腰就经常疼,可当我去外婆家时,外婆总是忍着疼痛为我忙前忙后,还问我喜欢吃什么菜,要不要买什么东西。在外婆家里,总是我过得最开心最舒适的日子。妈妈让外婆别太惯着我,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可外婆总是笑着说:“没事!__难得来一趟,我心里高兴!”晚上,外婆会为我们准备宵夜,捧着那一碗香喷喷的蛋炒饭,我们都乐到了心里。

渐渐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前,泪水已模糊双眼,我在心底默默地祈祷:外婆,您在天堂一定要比我们过得好……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4“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气氛,给人带来忧愁和悲伤。我和老爸老妈因为思念家乡,便一起到美丽的乡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绚丽,生机盎然。让我们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郁郁葱葱的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呈现出一片白色。山间到处鸣响着鸟儿欢快清脆的叫声,蒙蒙的细雨如烟似云,轻轻地飘洒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我们欣赏着美景,兴致勃勃地前进着。这时,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他们在路边追逐打闹,在和煦的东风中放起了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吟诵诗句,这两个活泼的孩子给美好的春天平添了几分生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走进农家的花园,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惊叹。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压得花枝都弯下了腰。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来时往,盘旋飞舞,依恋着不愿离去。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树上发出娇柔的鸣叫,声音是那么和谐动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我们又来到田野,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田野上长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荣,又一度繁荣,春风吹来,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田野无边无际,一阵清风吹过,草儿低伏下去,显现出成群的牛羊,给静寂的田野增添了无限乐趣!今天,清明踏青让我体会到了农村简朴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农村是多么的美好,四月的乡村,到处呈现着别样的风景。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5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第7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鉴赏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

高考链接1:(2013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题: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解析:词人的自我形象要从“形”、“神”两个方面去分析。“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两句写其“形”,突出他“病”与“怪”。从“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两句写“神”,表现其坚强不屈。从写法上说,前两句是以细节描写,正面刻画;后两句是用比喻手法,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我认为答案还可以再详细些:词人直接描写自己的短发、长须、高耸的眉毛、凸起的颧骨,刻画病态怪异的外貌特征。词人把自己比喻成终南山石逢里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表现自己的坚强不屈。)

高考链接2:(2013年辽宁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竹 轩 诗 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解析:诗中写了竹轩及其周围的景物(有“柴门”,有“竹”,有“梅”,到了冬天还有“雪”),也写了诗人在轩中的生活(品茶,“暑天倦卧”“冬昼闲吟”),从诗中所写的这些内容便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形象

在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爱情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高考链接:(2012年湖北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前两联是实写,通过三年任满马很瘦、为还债务把剑卖、任满车载全是书这些细节,说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后两联是虚写。颈联想象他冒雪远游边地,衣衫难敌风寒。尾联想象他到灵州后的生活,说明他深居简出,宁静脱俗。

参考答案: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然瘦弱,随身相伴的只有书。如今冒雪远游边地,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总结:1.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语言、神态、外貌、心理、动作(细节)等描写,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要从这几方面考虑。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的渲染烘托,选取意象的衬托等,鉴赏人物形象时这些方面也不能忽视。2.答题思路:先概括形象特点再分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

1.鉴赏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

高考链接:(2010年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使心伤。

题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突出了“凤凰”怎样的特点?

题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诗前两句用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的风格。三四句以凤凰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五六句以凤凰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才能出众和心怀天下的气概,此正是诗人理想的所在。后六句借写凤凰环境的恶劣,表达无奈与惋惜之情,也传达出诗人对自我遭遇的感伤。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未酬的悲伤情怀。

2.鉴赏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古典诗歌中对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描写,往往表达出诗人的审美情怀。今天读古诗,对诗中的那些平常事物,要把握其中积淀着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形象的特定含意。

高考链接:(2013年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 调 歌 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题: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解析:“兰”“蕙”“菊”三个意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高中阶段的古诗中(比如屈原的陶渊明的)多次出现。根据注释,作者这里引用屈原的诗句,撷取了“滋兰”“树蕙”“秋菊”等意象,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三个意象的内涵就不难了。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能象征品德、志向、气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志节和情操,不管自己如何失意,也决不会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总结:1.此类诗内容上多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手法上上往往是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2.鉴赏思路:先分析物象的特点,同时要关注它的经历、命运,处境、环境等,然后再分析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寄托什么志。

三、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景物形象,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成的画面形象和营造的意境。

1.单个景物形象

高考链接:(2013年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 寺 夜 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题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景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参考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2.多个景物形象组成的画面形象

高考链接:(2012年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解析:这道题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色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再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第8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一、故事激发兴趣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从前,有一个大诗人叫李白,一天,游玩到他乡,晚上怎么也睡不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思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才睡不着的(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时李白就随口吟出了这首诗.题目是《静夜思》……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比较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

1、目标定位不同。新课改明确打破了三维目标的排列,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验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课堂上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对字词的落实表面看来没有前一方法明确,但长远来看,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到,孩子们的想学古诗,在开始阶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诗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

2、学生的心理体验不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文字,老师在上古诗文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学生扫除文字的难关,总会有意无意地去关注字词的意思讲解,学生首先感觉到的是“难”,“搞不灵清”,等基本弄懂,兴致就全无了,再去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又必须另起炉灶。而且,老师讲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其实,古诗文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描写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读,不断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远,请再登上一层楼”所能表明清楚的呢。现在用故事引入法,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他们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发挥想象,建构起诗的意境。这时同学们头脑中出现的意境也许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又有何妨?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等手段去再次体验、建构。学习过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讲解,不必去担心怎样翻译成现代文,同学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背古诗文,知道个“大概”,不必作精确的口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压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有些学生不太好理解的诗句,就留着让时间来帮助他们理解。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统观念中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教为中心”的理由说它几十个不成问题。从“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老师是不应该受考试的束缚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宗旨,重在引导学生去体验,重在让学生朗读,感受古诗文的整体美、节奏美。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不同,故事引入法才真正显示出了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方面的特殊功用。

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文字,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主动求知,寓教于美。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我们可以按古诗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二、体味诗意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第9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中英诗歌;意象隐喻;认知;意义

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甚至这样强调意象的重要性,“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It is better to present one Image in a lifetime than to produce voluminous works)[1] 。然而,诗歌和隐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巴克拉德指出,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2]。简单说来,隐喻就是利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外一种概念[3]。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诗歌语言意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从我们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形式去认识和描写我们以前未知的事物,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文献中概念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4] 。“人们把有关联的经验组织成意象图式,然后再将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的经验,从而阐释隐喻的含义。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的感知抽象,人们通过这种抽象,将空间和身体体验方面的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5]。

一、中英诗歌中的意象隐喻

(一)中英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作为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常用简洁的语言来描摹景物,抒感。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意象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媒介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中英诗歌中皆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梧桐就是唐诗宋词中备受亲睐的意象。梧桐入诗最多的要数宋词,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在英语爱情诗歌中,仅仅表达爱情的意象就有很多种。比如:在此英诗中,

O my love’s like a red,red rose, 呵,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蓓蕾初放正值花季;

O my love’s like the melodie, 呵,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乐曲,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融融奏响在我的心底。

“红红的玫瑰”,“蓓蕾”和“甜甜的乐曲”都是表达爱情的意象,都是诗人为了抒发对爱人那种质朴,深挚,火热的爱而做的隐喻。

(二)意象隐喻在中英诗歌中的应用

意象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早就开始普遍使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中就使用了意象隐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雎鸠和君子,本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种意象,但诗人把他们相提并论。雎鸠求鱼是自然界中的现象,男子追求女子,是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诗人把雎鸠求鱼这种熟悉的经验组合成意象图式,将“追求”这种意象图式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与其关联的男子追求女子的场景中。再如在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中,作者用意象隐喻的方式把乡愁写的是淋漓尽致。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之物,是一种感情,但作者却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之物化成具体之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较为直观的意象,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形象,作者把它们作为隐喻的本体,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英诗中同样不乏使用意象隐喻的例子,《未选择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诗歌的内容很简单: 诗人在林中散步,他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最后决定选择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但事后他又感慨万千。诗中的道路是意象,却可以有很多的理解,可以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的选择,比如,事业,婚姻。

二、中英诗歌中“月亮”和“moon”的意象隐喻

在中英诗歌中所呈现的意象中,“月亮”和“moon”分别是中英诗歌中比较常见的意象,一样的意象月亮,却隐含着诗人们不同的情感。

(一)唐诗中“月亮”的意象隐喻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唐诗中“月亮”的意象隐喻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月亮”的边塞意象隐喻。在唐诗中,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边塞”“明月”和“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中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就体现的是月亮这一意象所隐含的人们对出征战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们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还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从具体月亮的描写到抽象情感的表达。第二,“月亮”的离别相思意象。唐诗中不乏“离别相思月”,著名诗人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中的月亮就寄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月亮这一具体意象表达了诗人抽象的思乡情感。唐诗中最常见的是睹“月”思人,见“月”伤心,对“月”感怀。首推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写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而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她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与此旨意大抵相同的,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多情之月,明月楼上的思妇也是因撩人情思的月光所搅扰,不能入眠,而“愿逐月华流照君”,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二)英诗中“moon”的意象隐喻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往往隐含着诗人愁绪,伤感思乡的情感,而相对于中国人的望月抒怀,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将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看作人类亲密无间的伙伴,因此英语诗歌中的月亮意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鲍勃・图克(Bob Tucker)在《月亮,我的朋友》(My Friend, The Moon)中写道:‘我看见圆圆的月亮,今夜又来找人玩耍。它在地面寻找伙伴,因为天上无人将它陪伴。它从树梢悄悄溜下,月光似乎照亮了微风,月色随风翩翩而舞,仿佛是它用清辉涂鸦.’(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在这首英诗中,“moon”这一意象隐喻出轻松活泼的气氛,并不同于唐诗中伤感、多情的月亮,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可爱而淘气的月亮意象,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唐诗中的明月一般都以清冷、超脱的意象出现,而英诗中的月亮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在《天空》诗集(Sky Poetry)中写过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月的意象。有时,它像婴儿床边温柔的母亲,用柔和的光芒亲吻熟睡的宝贝(White Moon comes in on a baby face. / The shafts across her bed are flimmering.);有时,它是恋人眼中的银纽扣,铜硬币,青铜片,金徽章等,是他们共同拥有共同生活的见证(They looked long at the moon and called it. / A silver button, a copper coin, a bronze wafer, / A plaque of gold, a vanished diadem, / A brass hat dripping from deep waters.)。”英诗中的“moon”这一意象往往是贴近生活的事物,而唐诗中的“月亮”往往是忧国忧民,离别情思等抽象概念的表达。

三、结论

总的来说,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诗歌的灵魂和要素。意象隐喻是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诗歌美感的有效途径。诗人运用意象使诗句产生艺术魅力。在意象传达的过程中,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引起更加深刻和强烈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Ezra. Pound. A Retrospect.1913.

[2]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外国语学院院报,2000(12).

[3]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