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守株待兔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笑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教师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使用的主要方法、手段之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面带微笑的讲授知识,这是营造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微笑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与学生更深层次上的交流。假如两个教师,一个总是面带微笑,与学生平等的姿态教学;另一位教师则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如何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假如你是学生,你会更喜欢哪个教师呢?答案可想而知。其实,教师的威严并不是建立在你的面部表情上,而是源于你的学识与修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要用微笑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激励学生。
二、创设悬念营造良好氛围法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悬念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例如在语文教学当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对话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课文的导入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有些教师不愿意去活跃课堂氛围,依然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课堂的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大胆创新,主动去活跃课堂气氛,设置一定的悬念与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爱思考,爱学习,爱反思,在悬念下产生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会学会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亦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例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的古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到底哪个小孩说的对,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之类的问题,引发同学深思,引导同学认真听讲。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辩论,活跃课堂氛围。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途径。用多媒体技术来使小学语文教学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完美结合,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火烧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图片,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再如,讲授《守株待兔》这样的成语故事时,可以做成精美的幻灯片,并且插入守株待兔的动画片等,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这一成语故事。因此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学习新的知识。
四、动手操作营造课堂气氛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要提高儿童的智慧要多多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可以使书本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感兴趣,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不会是简单的讲和听的形式,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可以让每个学生弄一个存放精美剪报的本子,把好词好句动手剪下来珍藏,在增加记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可见,只有将学习与动手和游戏结合,同学们才会对学习更感兴趣,这也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既调动了课堂气氛,由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小学课文中有一个关于杨桃的形状问题,假如没有亲自动手谁也不会切开他,就不会发现其中的五角星;又如《小蝌蚪找妈妈》,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养一只小蝌蚪才会发现与体会小蝌蚪进化成青蛙的过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曾这样概括新课程的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的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其最显眼的标志……因此,一堂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一、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事实证明,课内生成资源只有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产生。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持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位教师对学生动不动就训斥批评,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因此,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师生、生生完全互动,促成生成资源的形成。
二、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就是指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探索活动、自求积极发展的一种空间。有了这样的一个空间,学生才能充分去想象、去探索、去回味,从而发现问题和规律。在执教《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顺着学生们的思维,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获取新知,在自主探索中感悟“我”的人格魅力,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灵活弹性的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促进教学生成的弹性教学设计就是真正关注学生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在设计《守株待兔》一课最后说理教学环节时,我将原本设计的“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种直白、单一的问题改为有多元化答案的“农夫还在树桩旁傻等着,眼看庄稼全没了,你怎么劝劝他呀?”的提问,促成了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最终生成了精彩的“劝农夫”的一幕。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首先要精心设计灵活弹性的教学方案,再在课堂中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富有创造性的调整。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关键词】新课改;哲学观
1 理论与实践相依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二者相依相存,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新课改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教研与教学的严重脱节。表现为: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不能较好的指导实践,导致走偏走调现象。或通过了培训考试,有了理性认识,但疏于行动。无论是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后作业布置、还是检测考试、评价管理体系,领导及教师既无长远规划,也无近期打算,更无操作措施,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一切都在习惯中走着。新课改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教师不能守株待兔,被动等待。另一方面,实践中,管理缺乏引领,教学行为缺乏反思。这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巢臼里不能自拔。教师自己就应该是行动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对出现问题的分析、探究、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以提升到理论。
用先进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思考,提高认识、反哺理论,再到实践中去,这才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 继承中创新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转变、倡导,是否抛弃否定一切?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立合作、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是否排斥传统的教育教学?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中的精华部分也要简单的全盘否定吗?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是否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不敢讲不能讲?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不要?倡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综合化,是否排除必要的单元测验与试卷考试?如果我们失去了必要知识技能的达标,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会不会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倡导信息技术、现代媒体的大力推进,是否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难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就没有一点用武之地了?
而这一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改革目标描述中反复用了“过于注重”或“过于强调”的语句,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等,从中我们看出,此次课改要改变的是原来课程实施中片面的部分、极端的部分和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是在原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并非把原来的做法全盘否定。不是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实施中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把握好度,防止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确的思维是:弃其糟粕,吸取精华,在批判性的继承中发扬创新,“不是放一把火烧光”“不是洗澡时,把婴儿倒出去”。
3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意事物的内容,把内容放在首位,要反对单纯追求形式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当然,事物的内容总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善于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但我们的课堂却是自觉不自觉的轻视了内容,过重了形式,以至形式主义泛滥成灾。
反响最强的是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合作探究、问题讨论。可谓热热闹闹、掌声不断、精彩纷呈。也不考虑这样的合作、讨论是否有利于内容的落实到位?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否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说话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既无学习目标的制定,成员的分工,也无规则与流程,更无实质性的讨论,而成了一种漫山遍野的“放羊”,闹哄哄的一团糟而忽略了秩序。有些教师为了推陈出新,魔术似的手法层出不穷,却明显忽略了双基教育,这样的形式课,乐是乐了,笑是笑了,有用吗?
其次,是媒体课件的泛滥。不必要的、不合时宜的、过多地使用课件现象较普遍,特别是公开课、研讨课、赛课更是规定必用媒体课件,仿佛不用就不够新不是课。凡事,物极必反,我们也发现了五彩缤纷、目不暇接的课件把握不好,易喧兵夺主,令学生流连忘返,乐不思“课”,脱离了文本,冲淡了主题,也淡化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静下心来沉思默想的思维能力,结果弄巧成拙。所以新课改明确指出:我们既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也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它毕竟是服从教学内容需要的一种辅助手段,应防止技术至上主义。我们倡导的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为宗旨的教学技术运用观。
[关键词]积累;常态化;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73-02
每每翻开学生的测试卷,会发现在“积累”这类题目上学生失分较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对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存在问题――积累面窄
例一:(五年级)今年是龙年,明年是蛇年,各写出两个成语。一些学生只能写出一个。教材关于“龙”的主题单元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个别教师就认为题目超越了教材。
例二:填诗句,要么给诗的前半句,要求填写后半句;要么给诗的后半句,要求填写前半句,内容全部来自教材。这类题也有不少学生不会填,尤其是填写的诗句中有大量的错别字,从而失分也很厉害。
例三:填写关于勤奋和读书的名言。这些题的回答效果也不理想。答案有的是学生自创的,有的是学生凭着零散的记忆写出的似是而非的名言,稍微规范一点的,又有错别字。至于作者,几乎没人写,应该是学生不太清楚。
二、原因分析――关注教材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和复习时只关注本册教材,但教材中没有关于龙或蛇的主题单元,“语文天地”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一些学生平时看书积累少,不会写。
看来,责任在于教师,目光短浅;在于学生,平时阅读面窄,积累过的成语没有及时巩固。
三、应对策略――贵在常态
(一)一点带面
为了让学生广泛积累,教师要提供指导,提示积累的内容,指点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积累,以一点带面的方法去实施。
这学期教材第一单元主题是“龙”,除了积累文本中的带“龙”的成语,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龙”字的成语,并交流词意,按“龙”字所在位置归类。如排在首位的,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排在第二位的,有“来龙去脉、生龙活虎”等;排在第三位的,有“笔走龙蛇、老态龙钟”等;排在第四位的,有“车水马龙、望子成龙”等。教师可指导学生先口头交流,再抄写下来。
以“龙”为主题,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向课外延伸积累,找出带“龙”字的俗语,如“宁当龙头不做凤尾”“二月二龙抬头”等。教师还以“语文天地”中的“初显身手”为依托,让学生积累家乡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学生们通过查资料,了解“龙眠山”名字的由来,了解优质有机茶叶“龙眠春翠”的形、色、味。龙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写写其他生肖的成语,如“鼠目寸光、九牛一毛、守株待兔、打草惊蛇、牛头马面、亡羊补牢、猴年马月、杀鸡吓猴、鸡飞狗走、猪头猪脑”等,学生一边交流含有不同生肖的成语,一边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生肖说故事。在交流中,他们明白了成语的含义,享受着积累的乐趣。如一位同学的小姨是属“鼠”的,他笑道:“小姨鼠目寸光,我回家好好开导她。”同桌接道:“我表姐胆小如鼠,晚上上夜班,还要爸爸接。”……
二、循序渐进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积累广博的知识,首先必须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其真正体验“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现在的学生大多具备了拥有各种书籍的优越条件,我们应培养他们选择和筛选的能力,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心到、眼到、口到”,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要动笔写摘要,做批注。
积累是天长日久的事,它渗透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需要教师督促检查,分散推进。每天早读,学生集中积累教材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设计背书表,其中有“家长签名”一栏,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班内四人一组,竞争上岗,谁先背,谁就是背书小组长,背得多,背得早,红花多。每个小组形成整体,进行评比,相互督促,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中午或晚上,可要求学生主动看课外书,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课外书除了自己买的,还可以跟同学互相借阅,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画出精彩的词句,分类摘录其中的部分,学会在文本上写批注,写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能把平时的摘录消化吸收,每天课前五分钟,按学生座位四人小组交流课外阅读内容。如果热莩ぃ就由一人主讲,其余学生认真倾听,有时每人一句格言,或几个成语,形成惯例。教师也参与其中,适时评价,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活动激励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促进积累的进一步强化。
开学初,我发现学生们的书写明显马虎,似乎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于是,我利用一节课,把学生的摘录作业本拿来展览,让学生看看同学们都积累了什么,书写质量如何。然后,大家交流积累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得失,当晚以日记形式记录作业展览的感受。这样的活动一举多得。课上,我还提出了这学期的积累要求,不再仅仅是追求“量”,更要注重“质”。每个星期互相检查一次,举行读书交流一次。
读书交流会上,学生们或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综合活动,或介绍自己喜爱的书,或朗诵经典、散文,或背诵精彩片段、古诗。如学过“龙”字成语后,我在课堂上举行比赛,谁一口气说的成语多,谁就是优胜者。第二单元是以“书”为主题的单元,要求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背诵关于读书的格言。在活动中,在教师和同学的激励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师生互动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在巩固的基础上运用。
四、学以致用
经常有家长向我反馈孩子在家为写作而烦恼,我脱口而出,是因为平时阅读少,但家长立即进行了否定,说孩子最喜欢看书,每天都看。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牵肠挂肚,或者胡编、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我们班一直坚持写小组循环日记,把平时学校、班级或家里发生的点滴小事及时记录下来,既练笔,又进行了内心的倾诉。我也从日记中了解了班级动态,了解了学生的心声,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把材料的积累与语言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有了材料的积累,还需要写作方法的积累。如何开头、结尾,中间如何展开,如何写提纲,不同文体之间有何区别,这在平时阅读中要汲取经验。而语言表达也很重要,平时积累的精彩词句如何巧妙迁移运用,习作中怎样运用形象的修辞和成语等,这些都要考虑。
积累是阅读与写作的一座桥梁,同时积累又是阅读与做人的一座桥梁。学生从阅读中渐渐明白,要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拥有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
学生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效果就更好。只有常态化的有效积累,才能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历史 综合性学习 自主讨论
中学历史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形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各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整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实践能力的一种历史学习方式。基于综合性学习的历史教学,要求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相关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如何探寻一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学生自主问答中提出的一致关心或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团队或小组成员合作,经质疑、批判、探讨、倾听等过程,彼此沟通,最后形成对这一问题更新、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如何具体实施这一策略,对于历史综合性学习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从自主讨论法的理论意义、主要形式和实践反思等方面谈谈如何上好自主讨论课。
一、自主讨论课型的理论意义
(一)学科性质的需要。初中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一些高度不一致的领域,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历史授课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历史作为一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广博的知识背景的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与现实生活最贴近也最遥远,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因此,历史教学授课要求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意义。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是综合性学习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目标,开展自主讨论课是提高学生自主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高深的造诣,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他认为,做学问要主动,不能由别人取代。同样,守株待兔是等不来猎物的,等来的只有失落。
(三)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个体的辩证逻辑思维在7~11岁开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辩证思维水平不断提升。初中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现成的结论与解释,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往往进行审查。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通过研究指出:“青少年身心发生急剧变化,他们有‘求新’、‘求真’、‘求实’心理,有了较多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乐于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讨论法的主要形式
(一)团体自主讨论。团体讨论也叫集中讨论,就是全班学生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问题上进行讨论。集中讨论适用于一些带有普遍性、大众性的问题,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或社会现象等,其特点是问题集中,针对性强,讨论过程容易控制,且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讨论氛围。
(二)小组角色讨论。这是小组讨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规定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具体而不同的活动角色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可以为那些犹豫不决、郁郁寡言的学生创造更多发言机会,树立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同时限制另一些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言的现象,磨炼他们的倾听技巧,使讨论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公平,从而保证讨论质量。教师可以以“师、生”的双重身份,扮演某一角色进入其中一组参与讨论,以便观察讨论进程,尽可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小组讨论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操作性更强,可以利用多媒体、演讲、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初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好竞争,乐于挑战,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穿插一些多样化的活动环节,如讲述人物小故事、视频欣赏、谈感想、历史小知识竞赛、诗词朗诵比赛等。通过在活动中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讲授“宋元文化”内容时就设置了一个“读宋词,品历史”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可以选择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一剪梅》两首风格迥异的宋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宋词朗诵,并推选优秀代表在班级进行朗读比赛。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在组内合作中都兴致盎然地大声朗读,他们完成沉浸在苏轼的气势磅礴、雄浑博大和李清照的委婉含蓄、孤苦凄凉的诗词中。
(三)自由辩论及分合式讨论。自由辩论是一种通过聆听、争辩、反驳等过程,两方唇枪舌剑地进行对话讨论,具有高度组织化特征的讨论方式。它一方面让学生练习如何准备完全支持自己观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另一方面让学生聆听强有力的反对观点,对学生提出挑战。应用自主讨论法能增强学生对问题及现象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分合式讨论是指先围绕问题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集中各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再针对小组提出的疑惑和存在的漏洞或每个组共同存在的困惑,组与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同学之间集中思考交流,最后解决问题、完善问题。实际上它是对小组讨论方式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普遍。
三、实践反思
(一)关于自主讨论法中教师的发言。实践证明,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保持沉默均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说得越多,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力越强,学生的依赖心理越强;保持沉默,容易使讨论陷入僵局。在自主讨论开始前,教师的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而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角色是听众,少说多听,不再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应把较多的讲话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如何使自己的发言起到控制和引导的作用,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对自主讨论结果的处理,制定科学评价机制。教师要重视对自主讨论结果的处理,应对学生的讨论作必要的归纳、总结,使问题的结论更明确、更有条理。教师的处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肯定正确的观点,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肯定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使他们真正信服;否定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的观点,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做到科学评价,全面且公正地考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状况,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加深学生对讨论题的理解,为理解和掌握其他方面的学习内容打好基础。
(三)关于对自主讨论教学组织的驾驭。自主讨论是不可预测的学习过程,学生主体的讨论行为和时间上都难以被教师驾驭,甚至会产生突发性教学事件。在一节课时间的前提下展开讨论,可能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组织课堂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自主讨论课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提前想好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教学重难点,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同时突出问题的价值性和开放性,最终实现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教育。例如在讨论“台湾”问题时,联系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与内地直飞航班的不断增加等现象,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如提出“我最想去台湾看?摇 ?摇”或者“台湾我想对你说?摇 ?摇”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台湾及台湾的历史,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文教资料,2006(16).
在这次的新课改的活动中,课程的开设就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呢?下面我就谈谈在这次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吧:
一、教师本人就应成为学生的活教材
古称教师为“文人文士”,“文”就是文静、文雅,或气宇轩昂,或恬静娴淑,仪表整洁,衣着得体,举手投足之间透出灵气、智慧,言谈举止之中展现出的是教师应有的个人魅力、胸怀与气魄,给人以一种美好的外在形象,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因此,在课余时,我会尽量地博览群书;在课堂上,有时我会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理;有时,我又会以当今及历史的知识,让学生体味知识的魅力、老师的学识;在课间与学生相处时,通过言传身教,我又会尽量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胸怀与气魄是多么的重要。
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正畅所欲言,谈如何理解英雄,如何认识,我也加入他们行列,讲了这样几个小故事:有如何指挥千军万马四渡赤水,甩掉了的围、追、堵、截;有为了人民,如何鞠躬尽瘁;随后又讲了萨达姆的“万人坑”;讲了康熙、乾隆时代的文字狱。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这是我在教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的一段“穿插”。将历史、现实和课文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适当地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适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让很多很多的课表现得活泼灵动。
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也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强调“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罗曼・罗兰也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正因如此,我会尽量用自己的爱心营造一片阳光,让学生们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并引导他们学会反思自己,不断进步。如与同学平时的交往中,我会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当看到他们有进步时,我会为他们祝贺;当看到他们的善举时,我会为他们送上真诚地赞叹;而当发现他们的不足时,我会暗暗地记在心里,力求寻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设置一种情景,去引导他们,去唤醒他们。同时,我还非常注重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有时,我会面带微笑看着他们;有时,我会用手轻轻拍他们的肩膀,以示欣赏;有时,我又会用眼睛关爱地注视着他们……
二、在课改中重塑自己的角色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纪。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因此,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了当务之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从“创新”着手:理念先创新、教材求创新、手段要创新,评价需创新。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教师,更要学会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探索、去创造,与新课程同成长,与学生同发展,在课改中重塑自己的角色。
因此,我认为教学首先是一种“沟通”、一种“交流”、 一种“合作”、一种“分享”。现在,教师要由绝对的权威者转向“平等的合作伙伴”。 新课改中的每一个音符,正在奏响教学生活这一华美的乐章。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做学生的师长,又做学生的朋友。
其次,教学是一种“互动”、一种“探索”、一种“引导”、一份“尊重”。 新颖别致的家园需要匠心独运的设计师,有思想碰撞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索、质疑、调查等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参与;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独特见解。
三、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个性化阅读将对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表达的形式不仅在于写,还在于说,在于情感、态度等的外显表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正因为人各有其独特之处,才使人类千姿百态,世界丰富多彩。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引导学生敢于对专家、学者进行质疑,敢于对书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向我这个老师挑战。我常会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
我在教学《陋室铭》一课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时说:课文的作者为追求高尚的品德,每天“调素琴,阅金经”,对此,你有何看法?在当今现实社会,我们也能这样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
如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去熟悉课文,把握人物角色,在表演(表达)中反馈理解。在学完《范进》与《孔乙己》之后,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演读并排演课本剧。为充实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受,在学完《变色龙》之后,我会让学生根据主题,续编故事。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用自己个性化语言表达出来,在学完《错过》《散步》等文之后,我会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阅读经验,谈自己人生中也曾有过的错过,或亲情、或感悟,甚至不满。
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你认为曹操是奸雄吗?”,“你又如何看待宋江所信奉的忠义?”,“现代的社会需不需要谦虚的美德?”“项羽和刘邦谁是真正的英雄?”,“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起来是否正确?”等等。
另外,我还会要求学生抓课文空白创设情景想象,转换角色介绍、仿说、复述等。
卡耐基曾说:“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被别人激励起来……这扇门是从里面反锁上的,人们应当能够培植自我激励----自我评价……与自信的气氛中学习和工作”。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信学习。
关键词:关爱核心;关爱方式;兑现承诺;父母义务;专项经费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74-01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父母为城市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孩子的至亲关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到川江小学支教的这一年中,感受到川江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不断凸显关爱、自信、自理、自强的特色。“活动环境生活化,环境布置情感化,教育器材自主化,校园生活家庭化”的川江经验已在全区推广。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关注,关爱照顾好留守儿童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是,反思留守儿童工作,我认为仍存在一些教育管理误区,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找到“走出误区”的路径。
一、确定关爱核心
留守儿童不是困难儿童的代名词,可能更多的人会把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划等号,直观的认为他们就是弱势群体。时下,政府及爱心人士基本上是采用捐钱捐物为主的帮扶形式,忽视亲情的弥补,自信的建立,以及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无形地给留守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你就是弱势群体、困难儿童。可留守儿童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中各个方面的的佼佼者,他们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走出农村,在城市拼得一席之地。是他们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他们也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以及劳动所得的财富带回了家乡,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是缩差共富的有功之臣。我们在教育留守孩子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用他们父母在外拼搏、奋斗的成功案例来鼓励孩子,让他们以自己的父母为荣,从小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优良品质,切忌给留守儿童一种心理暗示——我就是弱势群体,理应别人帮助。
其实相比留守儿童家庭来说,那些因父母无一技之长或有生理、心理疾病而无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村孩子家庭,往往要宽裕得多。而这些孩子却因不符合留守儿童资格,享受不到留守儿童的特殊待遇,其实他们才是真正需要物质帮助的弱势群体。我认为政府应对留守儿童从年龄、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打工,离家里程的长短等作更明确的界定。
二、改进关爱方式
逢年过节,尤其是儿童节和春节,在尊师重教和送温暖活动的大背景下,也迎来了扎堆式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让部分双亲打工留守儿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他们阳光,他们灿烂——新衣服、新鞋帽、新书包、新文具、新玩具,还加一个大红包(最高的得到了3000元现金)。但是这些钱物往往是没有通过学校有计划的分配下捐给孩子的。当然,结对帮扶,尊重帮扶者意愿,无可厚非。孩子接受多多捐赠(如学校个别孩子得了六个书包),这不仅造成物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孩子与孩子之间新的不公平。原本是好心帮扶,却无意中伤害了另一群身心更渴望得到帮助的孩子。而得到资助的孩子领到钱物洋洋得意,长此以往,他们会懂得感恩与分享吗?一味给留守儿童捐钱捐物,只能让他们在性格上形成自私、守株待兔等不良品质,而未被定义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则心理上既羡慕又嫉妒,心理极不平衡,想方设法“争当”留守儿童。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否考虑以校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会,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再分配,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让各项资助发挥最大化的功能。
三、兑现“结对”承诺
目前,虽然有许多的人都在关心留守儿童,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人是迫于上级压力,完成任务似的才与孩子签订帮扶协议,但事实上从未履行承诺,甚至连关爱的电话都没有打过。这势必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呢?是不是在暗示孩子:大人说话不诚实,不守信用!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机关工作人员,不要一时冲动,要量力而行。特别提醒,各部门领导切忌平均摊派关爱指标,应主动自觉真诚的关爱留守儿童,尽量履行“结对”承诺。
四、强化父母义务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认真落实《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保障了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适宜的成长环境。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区参与、社会协助、家长配合的帮扶机制。这项关爱工程意义,从宏观讲,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看,直接受益者就是家长。可皇帝不急太监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家长,觉得孩子在家有人管了,误把爱心当亲情,自己当起了“翘脚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明显不够,甚至还有长期让孩子一人在家,不闻不问的,一日三餐没有着落,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政府应加大对父母履行义务的教育,仅学校办个家长学校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学校根本无力召集外出打工的家长学习,政府应加大力度建立起对这样的家长的管理体制,督促家长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五、设立专项经费
关键词:蚁族;高校挫折教育;对策
一、“蚁族”及其由来
“蚁族”一词源于北大博士后廉思的调查报告《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该群体高智、弱小、群居,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主要从事电子器材销售、保险推销、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工作,有的处于半失业甚至失业状态。该群体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主要聚居在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二、“蚁族”心理现状
“蚁族”生活条件差,社会保障缺乏,怀抱美好的梦想,却苦苦挣扎在大城市的昏暗角落,人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与预期相差甚远,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挫折感普遍强烈。研究发现,“蚁族”在强迫、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均分高于正常成人值,心理状况呈现亚健康水平。
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万“蚁族”,他们的聚居状态,群体间的认同等因素很容易将不良情绪广泛传播,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在就业压力持续严峻的时代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势必也会加入“蚁族”大军,面对种种挫折境遇。针对这一现状,高校作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深刻反思,不断完善,以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从而维护其心理健康,为社会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
三、“蚁族”现象警示高校挫折教育亟待加强
(一)对挫折教育的重视力度亟待加大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受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支配,重智力因素培养而轻非智力因素培育。在教育过程中重文化知识灌输、重分数,追求升学率、过级率、就业率等,而轻意志、情感培养,轻能力训练等。虽然近年大学生因遭遇挫折引发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甚至频频自杀的严峻现实使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但从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高校急需加大对挫折教育的重视力度,这也是“蚁族”对高校挫折教育的急切诉求。
(二)挫折教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挫折教育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但由于挫折教育的复杂性,我国高校挫折教育从总体上看,其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蚁族”现象也是对此的一个佐证。反思高校挫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对提高挫折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高校挫折教育实效性何以不强?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是挫折教育整体机制不完善,运行不畅。挫折教育尚未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仅靠有限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少量的学生管理人员孤军奋战,尚未很好地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领域;其次,挫折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国内挫折教育研究的不足使挫折教育实施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带有随意性,所教即随想,也很少考虑个体的差异;再次,挫折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些挫折情境的设置和训练往往又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评估,过度突出的“痛苦性”、“磨难性”让大学生感到逃避和畏缩,产生抵触情绪;最后,挫折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不够深入,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帮助和爱,也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重要力量。
四、高校挫折教育对策探究
笔者通过对高校挫折教育现状及所存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考虑实施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提出以下教育对策及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一)基础保障:加强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纳挫折知识为必修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来进行的。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引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的观点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理智地处理问题,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高校要加强挫折教育的理论建设与教材建设,将挫折知识列为必修内容,以改变挫折教育始终游离于学校教育整体规划之外的窘况。使学生得以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问题的知识,引导他们认识挫折规律,掌握抵御挫折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必须摆脱一味说教、“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模式,而要广泛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切身实际相联系,使之更具说服力。
(二)强大助力: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马厩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大学生只有在砺炼中才能真正的坚强和成长起来。人为创设的挫折教育情境,带有虚拟性,会显得生硬,教育效果不一定理想;而社会实践恰好为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情境资源,现实性更强,教育更有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启了经验之门,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真知”,实践让大学生切身体会挫折、困难,接受磨炼。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挫折教育课内与课外的良性互动。
(三)专业指导: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许多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提供了帮助。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还存在着“静”多于“动”,“守”多于“攻”的情况,在工作中守株待兔,主动性不强,只有在大学生来咨询时才“出击”。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采用“走出去,迎进来”的办法,通过个别谈话、意见箱、网络、电话,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拓宽心理咨询的辐射空间,增强心理咨询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追踪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师资保证: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据中国医药报载,发达国家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每百万人中仅有3-5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由心理学研究转为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我国高校几百个大学生才配备一个辅导员,而且辅导员还担任着除思想教育以外的其他工作,在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无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另外,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很辛苦,责任很重大,而在待遇和受尊重程度上又被边缘化,致使他们从事工作的热情不高,队伍难以稳定。所以高校要提高此类教师的地位,保证其经费,壮大师资队伍。此外,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应由具备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来担任,但针对各高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要加大岗前培训力度,为教师多创造深造、进修的机会,以提高总体师资水平,形成“名师出高徒”的良好局面。
(五)探索创新:挫折教育的新途径构建
1.建立心理挫折“监控点”。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舍友相对是最为了解的。班级可以在每个宿舍推选一位热情开朗,具有服务精神的同学作为心理信息联络员,建立初级“监控点”。一旦发现宿舍成员遇到烦恼不能排解时,及时给予开导帮助,没有效果可向班干部上报(需征得本人同意),班干部可向老师沟通,形成由点及面的心理状况沟通渠道,使挫折教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行动,重点去帮扶。
2.设立情绪宣泄室。情绪宣泄最早是在国外一些企业里,为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与不良情绪而设立的。当员工压抑或受到老板斥责时,就可以对印有老板头像的沙袋或橡皮脚相向,后来逐渐演化成为情绪宣泄专门设立空间的一种形式。如宣泄室里设有沙袋、运动器械等。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为大学生设置情绪宣泄室,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内心积压的情绪及时缓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彼此有交流的机会,缓解其内心的压力,相互鼓励,共同走出负性情绪的阴影。
3.实施挫折分类专题教育。以系列讲座或其他形式针对“蚁族”现象、贫困生挫折现象、恋爱挫折现象、人际交往挫折现象、学习挫折现象等开展不同类别挫折现象专题教育,分析各种现象下挫折心理的形成,帮助大学生寻求不同类型挫折感的消解途经。如针对“蚁族”现象,可及早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引导大学生在就业时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对可能遭遇的挫折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学会积极自我调试,那么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挫折感就会相对减轻。
(六)陶冶熏染:校园媒体广泛宣传,榜样示范鼓舞激励
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介,使大学生对挫折的必然性、普遍性有深刻的认识,尤其多宣传在逆境中勇敢成长的大学生的事迹;多邀请有成就的学者、企业家等进行讲座,他们的个人奋斗史就是与困难、挫折不断斗争的过程,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鼓舞性与激励性。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黄咸强.高校挫折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3).
[4]张旭东,车文博.大学生挫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