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92-01
陶行知说过:“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性的心理特征,本质上是在特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之下产生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一旦产生兴趣,便会激起求取知识的渴望,强烈的欲望会驱动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使兴趣愈发浓厚,学会享受求知的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当中应注重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笔者下面谈几个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方式要灵活多样
1、用生活实例和现象导入
利用学生常见的现象,可唤起学生无意中积累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已有认识探究其原因,了解其本质的欲望和动机,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目的。如讲《速度》时,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摩托车比赛的片段,然后展示蜗牛在地面上爬行的场面,再出示交通路口,绿灯熄灭,黄灯闪烁,一位年迈的老人即将穿过马路正抬脚欲行的焦急场景。通过这样三个场面的对比,使学生很容易想到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很自然的引入速度这一课题。
2、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导入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巧设疑问,有意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情趣。比如讲《大气压强》时,将水杯装满水,用塑料片盖住杯口,将杯倒过来,问会有什么现象?学生众说纷纭,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可松手后的结果却让他们惊讶不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如讲《光的色散》时,可提出:雨后我们有时会看到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呢?简短的提问,便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愿望,急切等待老师揭开谜底。
3、由科学故事和史实导入
用科学史料中的实例来导入新课,其优势在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由匡衡“凿壁借光”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由前苏联的“萨特阔”号在水中沉睡17年之后由重见天日的故事引入《浮力》。由“王冠的真伪”引入《阿基米德》原理。由“贝尔和沃森”的故事引入《电话》等。
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实验教学是物理科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还为学生创设了新氛围。针对我校的实验设备较为齐备以及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尽量将书本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实验,带领学生在完成直观、有趣的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和进行力所能及的课外实验活动,并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有创新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讲授“研究光的反射定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在引入有关概念和归纳、解释了光的三个反射规律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教师问:光的反射定律除了刚才归纳的三点规律外,还有哪些特点?做法:实验台面已摆有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猜想、探索问题,然后分析、小组讨论回答。
这样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领会和理解,还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优化师生关系,巧用情感激励,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感情对教学有着积极地影响作用。因此要有意建立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辅助学生学习成功,让学生体验学习进步的快乐。
1、优化师生关系,巧用爱的迁移
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达到“爱乌及乌”程度。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快乐。
2、巧用情感激励,辅助教学成功
物理内容难度逐渐递增,物理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多少会遇到学习困难,出现成绩起伏现象。此时,老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赞扬;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在给予适度批评的同时,多给予鼓励和辅导,使学生学懂物理,帮助其学习成绩提高,让学生在成绩进步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在力学和电学后期的较难章节,学生极易出现成绩滑坡和学习情绪低落现象,这时,老师给学生感情上的激励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对提高学习成绩,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护自信心,稳固学习兴趣犹为重要。
四、及时评价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音乐课 参与意识 培养
1.引言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趋势。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发现法”,到我国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原则”,卢仲衡“自学辅导法”,顾冷沅的“青浦经验”,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音乐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收益。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重要因素呢?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2.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2.1 “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因素。
它可以激发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兴趣的培养,一靠强烈的求知欲望,二靠可见的成功喜悦。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在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拓展新的视野的同时,还必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在学习之后,饱尝丰收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扣新课标的要求,采用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含义,体会音乐的精妙之处,训练学生的乐感,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2.1.1 运用媒体,激发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教师应运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媒体创设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如在教学《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时,我首先收集了部分“国庆”盛典的录像资料及反映祖国改革开放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图片资料,在教学开始,先播发收集到的媒体资料,使学生对祖国富强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要“高歌一曲”来颂扬祖国,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
2.1.2 切合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往事的追忆,再迁移到教学内容。如在教学《难忘今宵》这首歌时,我首先提出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生日过得怎样?”由于这个问题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学生说得特别多的是自己生日晚会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我把话题引向《难忘今宵》这首歌,使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
2.1.3 激励评价,激发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教师应尊重学生智能差异,采用激励性评价话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饱受成功喜悦。在音乐课堂上,我对学生表演、创造性的表现手法,不附和常规的推理、精彩的表述、丝毫的点滴的进步等都给予真诚的赞赏:如“你唱得很棒,你是小小音乐家,你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老师发现你真的很有创造力、想象力,你的才能使我佩服,你的乐感特别好……”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话语,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得到了肯定,就激发起更强的成就动机,增强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上进心,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推动了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热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激发兴趣作为音乐课堂中一种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尤其适应学生的心理。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这方面完全可以百花齐放,但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结合”:①将“激趣”与乐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②将“激趣”与音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等有机结合起来;③将“激趣”与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激趣”的教学效应,才能引导学生走上由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的坦途,从而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2.2 激感因素,是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
“情”指情感,也是学习的动因,是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认知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认知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知识训练往往通过情感这种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个性,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由此看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讲究情感激发的艺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感场,促进教学过程中微妙的情感效应的产生,让全体学生的心真正动起来,自觉、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方面,我的作法如下:
2.2.1 营造氛围,放松心情。
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要一味注重课堂纪律,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在这样状态下上课,学生怎么会快乐?学生的情感又怎能充分体现?学生又怎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上课时,我首先保持良好的情绪,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其次用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让学生不再怕我,敢和我贴近,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情感才能充分体现,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2.2.2 创设情境,诱感。
主要运用语言、实物、音乐、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时,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5・12汶川大地震”那动人心弦的部分镜头,让学生充分感受人与人之间那无私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歌曲的意境、感情、声音要求等方面的理解,步步深入学生心田,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歌曲的目的。
2.2.3 展开想象,激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这是激发学生情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手段。如欣赏《西班牙斗牛曲》时,伴随着激情、欢快、热烈的音乐,我播放了“斗牛”片段,营造一种音乐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作品带来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镜头中看到的斗牛士的动作外,斗牛士还可能有哪些动作?斗牛士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虽然有的学生的想象不合逻辑,有的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似乎不合情理,但这恰恰反映了学生所特有的想象力。正是放手让学生去展开想象,他们积极参与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对斗牛士的勇敢、对音乐的表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心理活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情感氛围,能有效调动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但,这其中要注意两点:①不要忽视情感的具体性,不要脱离学生感情天地的具体性。②要特别重视情感内化,让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2.3 激励学生产生“美”的因素。
“美”是人们产生愉悦追求的激励因素。音乐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运用音乐所表现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运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音乐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如一曲优美和谐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因此,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力求通过课堂教学整体构思的严谨巧妙、教学过程的张弛有致、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愉悦,感受美,从而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
如在教学《渴望春天》这首歌时,一开始,我运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创设美的氛围:在美妙的音乐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进而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春天的美,激发他们想去看看春天景色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对所学的歌曲产生热烈情绪。再如欣赏《牧民歌唱》时,我让学生在《牧民歌唱》的音乐声中欣赏蒙古草原风光片段,通过镜头与音乐感受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感受骏马奔驰的壮丽场面,感受牧民的美好生活,感受牧民歌唱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
由此可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美”的因素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体验音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使用以美激趣、以美激情、以美激乐时,还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整体优化的原则,防止单纯追求形式,耍花架子。
3.结语
综合上述,“趣”、“情”、“美”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当然,对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的探索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教学改革议题。由于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它永远处于“现在进行式”,没有终结,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燕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师范音乐教学之我见[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2]乔少伟,韩淑青.音乐教学与素质的培养[J].山西教育,2002,(07).
一是精彩、巧妙地导入激趣。优秀的课堂导入能调节气氛,有利于良好课堂情趣的创设,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时,巧创情境,可以使学生以一种饱满的情绪期待课程的进行,为整个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比”,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你们知道人的身体上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这些生动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是生动、活泼的游戏激趣。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往往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尤其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情趣。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教完口算方法后,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看谁能又对又快找出得数。当帷幔徐徐拉开,黑板上出现了一棵翠绿的苹果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写有数字的苹果。这时的学生除了惊叹外,都高举小手,希望能被提问到。当学生的口算能力熟练时,便设计口算接力的游戏,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变枯燥的口算练习为有趣的竞赛。这样,他们不仅学得轻松,也学得愉快。
三是直观、形象的电教激趣。电教媒体融声、图、文、数据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地感知信息,使一些抽象陌生的数学文字变成可感知的具体形象。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有趣动画:很多美丽的大公鸡和不同颜色的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学生看了动画自然会哈哈大笑。此时教师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鸡和兔50只,它们的脚却有108只,这是为什么?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吸引并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去了。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积极思维,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思维能力,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是激烈、精彩的讨论激趣。讨论能集思广益,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某些疑难点适时组织学生讨论,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如学生在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提出了乘以“相同的数”为何要0除外?相同的数可以是小数吗?通过讨论,学生对分数的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协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地、灵活地实施激疑,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地实施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
(一)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之处来激励学生广泛地联想,灵巧地思考,严密地推理,精确地计算。
(二)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
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材料展示给学生。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事例太少,学生不易综合、总结概括出数学规律;事例太多,又会扰乱学生的思路,耽误教学时间。
(三)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
教师激疑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激疑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激疑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激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学生就能轻松的学习知识。组织操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安排。
2、操作设计要切实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知识的特点,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3、操作活动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
4、操作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揭示规律,以达到“明理”的目的。
5、组织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在教学的哪一环节中进行什么操作,要周密地安排。
6、要处理好教师操作和学生操作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操作的,尽可能指导学生去操作。
7、在学生通过操作,明确算理、规律后,要组织学生抽象、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算理、规律等,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因为共性的知识是科学,科学是可以复制的,科学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科技创新获得物质的极大丰富;个性的精华是艺术,艺术是不能复制的,艺术追求精神世界的和谐完美,通过心血浇灌的精湛艺术来祥和与净化学生的心灵。所以好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其追求的“教育境界”和讲究的“教育艺术”,因此教师只有受到学生的热爱,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有实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高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教学中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的激情投入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心理就必须适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关系,要创设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师生关系就必须架设在有充沛的感情之上,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地进入角色。但要让学生有激情,这就是艺术。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强烈的气场才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共鸣的门扉。激发学生“情商”,开发“智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要动情感人,每一动作做到恰到好处。其次教师在上课时除了激情高,教学语言还要简洁规范,生动形象,使其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感染力;同时掌握语言技巧、语调要做到抑扬顿挫。在课堂上,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同时使用,适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信息输出和反馈,教师还要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
二、课堂教学中要激趣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之一。所谓兴趣一般是指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人对该事物予以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有效手段。可见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和兴趣紧密相关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趣”的氛围呢?(1)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钻研教材,用一个充满情趣的新课导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一开始就吸收住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高效地学习,这就是教学艺术。如在《抛物线》这节课,用多媒体放映NBA球赛中姚明进球瞬间,篮球划过的曲线,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引入到抛物线的学习。《几种不同的函数模型》学习中播放巴依老爷和买买提对于租金讨论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租金问题引出课题,应用本节知识进行验证,判断是巴依老爷还是买买提胜,自始至终吸引住学生。(2)教师在课间灵活变换教学模式,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或让一个学生展示讲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或让学生一帮一讲解等,不让新课改教学模式化。
三、课堂教学中的激思启智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思维的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一法为主、多法相助”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课堂教学中先提出尝试问题,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设疑求思、以疑促思、思则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向教师提出问题,主动向教师质疑问难。课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题多变或归纳同知识点题型,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双边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引导。教师善于激趣引导,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搞好激趣引导呢?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后面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接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媒体激趣,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电视、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在教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我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播放《骆驼祥子》的电影给学生们看。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疾苦。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采用电视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通过活泼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更有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设疑激趣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可教时刻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方针,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可教时刻"正是符合"新课标"的一种成功做法。本文拟就如何创设"可教时刻"谈些看法和体会。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无疑比以往更深刻地影响了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热情,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阶段要学、乐学、会学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创设"可教时刻"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 什么是"可教时刻"?
所谓"可教时刻"是指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那一时刻。,这一时刻,学生学习指向明确,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完全开启,思维异常活跃,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的状态,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愿学时刻"
二、 为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可教时刻"
它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分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指向学习目标;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可教时刻"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她体现了主动性原则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乐于探究;它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
三、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可教时刻"
1、创设情景法
根据具体地理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场景,使学生身处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乐学"、的氛围中形成"可教时刻"。具体方法有:讲故事、做游戏、开展竞赛、猜谜语以及运用谚语、诗词等等。如讲高山气候的特点时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学习长江时齐唱《长江之歌》
2、 联系实际法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理问题,如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应的地理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掌握这些地理知识,如国家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就可结合我国的资源分布来学习。
3、变换教学方法法
教师要适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阅读、自学、质疑、思考、讨论、练习、演示、竞赛等多种方式并适时变换,使教学富有节奏,充满变化,从而使学生脑、心、手齐动,形成一个个"可教时刻"
4、设问启发法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会使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此时学生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从而形成"可教时刻"。设问可在新课导入时运用,也可在新课进行时运用,可提出激疑性问题,也可提出激趣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
5、直观教学法
在继续使用演示、挂图、模型等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幻灯、录象、收音机、课件、互联网等,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可运用比喻、事例等手段,花繁为简,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形象。
四、 创设"可教时刻"的要求
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具体教学条件灵活选择、合理组合各种教学方法。
总之,创设"可教时刻"的实践,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能深入研究,积极应用,必能发挥其积极的显著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技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17-01
一门学科能否得到学生的关注和认可,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能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有关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完成各项学习活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就要在改变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导入
导入环节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一节课的导入环节,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效好坏,因此,聪明的教师就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精心设计导语,从而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为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流程顺畅提供了可能。
导入要针对教学目标来设计。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每一节课要明白讲授的内容是什么,要让学生重点掌握哪些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学习能力等,导入是为此而服务的。
导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情也不一样,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了解学生的差异,要能让学生接受,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导入发挥最大效能。导语要适应文体。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学习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学习说明文可以以趣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议论文应当以理导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导入要适应不同的课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的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方法要灵活多变,内容要因课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例如,新授课的导入要注意架桥铺路,温故知新;复习课的导入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探究课的导入要注意以奇激趣等。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精神快乐,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非常顺利。同样道理,在教学中,也需要这种良好教学氛围为高效的语文教学做铺垫。在传统印象中,教师往往是师道尊严的象征,是教育的权威,教师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学生不能有异议。比如,上课不准交头接耳,认真听讲,把笔记记完整,课下按时完成作业等等。教师的教是让学生服从自己,用教学的规则来严厉地教育学生,把自己和学生都放在了一个套子里,双方都被格式化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真实学习情感,素质能力被忽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为了学而学,不是出自自身对学习的兴趣、探究心理,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和谐的教学气氛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再做课堂的主宰者,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学习潜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科,乐于学习。教师要把威严抛开,和学生平等相处,做他们的朋友,没有了居高临下的俯视,更多的是平易近人的共同探讨,在学习上启发、帮助学生去建构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多给学生学习的自,张扬个性,让他们大胆去说,去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围绕学生组织教学,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师生之间能展开教学互动,教学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教与学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3.教学中要关注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授人以鱼"的角色,认为把知识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他们才能考出好成绩,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是应试教育的陈旧教学观,培养出的学生或许学习成绩很好,但是"高分低能"的教学结果值得我们深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备全面素质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宗旨。教师转变角色,成为"授人以渔"者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教学上要走教会学生学习之路。教与学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吕淑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为协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是学的前提,要通过学产生作用,两者互为作用,才能改变单一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的教学状况。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05-01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