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冠心病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应用于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文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消毒隔离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7%(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冠心病;专科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价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风险问题,开展一系列有效的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管理行为[1]。冠心病住院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较多且多为老年人,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医院在冠心病的专科护理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住院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WHO对冠心病的诊疗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且知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合并肝肾功能衰竭、严重肺部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者。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3.12±6.34)岁;病程为3~10年,平均病程为(6.12±1.43)年。对照组中患者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4.09±6.15)岁;病程为3~12年,平均病程为(6.34±1.5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对症处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1)人员培训:组建由科室护士长与专科护士若干名组成的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冠心病专科护理特点、护理人员综合情况,进行分层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及沟通交流能力的系统培训与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水平与临床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强化护理人员对各类急救药物、仪器设备及冠心病风险评估办法等专项知识技术的培训与考核,建立详实的风险管理流程与工作指引,并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护理管理研讨会,总结、分析现有护理风险,并提出整改措施,制定风险应急处理方案,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2)护理模式:实施小组管理责任制、患者床旁责任制、护理层级管理片帮制度。一名专科护士负责3~5床患者,在病房巡视时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结合患者的既往史、年龄、心理活动、意识状态、心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排便情况等全面评估,对中高危患者增加护理巡视频率。在各项护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操作目的、意义及相关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各类留置管道确保固定妥当,且通畅性良好,最大限度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夜间巡视时注意观察患者胸闷、出汗、失眠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及时报告医生,立即予以心率、心律及血压等监测,尽早进行对症处理与治疗。(3)仪器管理: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仪器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职责。所有医疗器械均应详细填写使用及维护登记表,确保各项仪器正确使用且功能始终处于完备状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仪器操作培训,并组织进行各类仪器使用流程与仪器不良事件预防处理能力学习和培训,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均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方法。(4)药物管理: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药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类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副作用、主要用途、用药方法、剂量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对于容易混淆的药物,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并实施“五常法”管理,确保药物正确区分和使用。用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介绍药物名称、用法及用量、预期效果、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处理办法等。用药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嘱患者及其家属切勿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或者自行拔除输液设备。对于需要静脉应用硝酸甘油者,尽量使用输液泵给药,以确保滴速恒定,以免滴速过快导致不良反应。用药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体温等,并密切询问患者的感受,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5)安全护理:完善病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病房地面、物品及空气清洁消毒处理,确保室内干净整洁、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卧床患者均予以设置床栏,并确保报警铃在患者伸手可触及的地方,以免患者坠床;卫生间、走廊均加设扶手,维持病区地面干燥整洁,加设地面防滑措施及防滑提示,以免患者跌倒。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告知其下床活动、如厕等均需有人陪护,以免发生意外。对于便秘患者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嘱其切勿用力排便,以免腹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衰或者心脏骤停。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建立完整的翻身制度及压疮评估表,以免动态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并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例如予以睡气垫床、应用减压贴及皮肤保护剂等,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1.3观察指标统
计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科室自拟护理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按照不满意、基本满意与非常满意等3个等级进行评价;对护理文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消毒隔离四方面进行跟踪评价,每项均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χ±s)描述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描述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以老年人群较为高发,故冠心病患者除原发病症状外,还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脏器功能衰减等,临床专科诊治过程中风险因素较多。针对冠心病专科诊疗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应从这些方面展开:①护理人员管理:针对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开展分层专科护理培训,有利于提高其护理风险识别防范意识、专科护理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监督管理机制,能够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2]。②医疗设备管理:冠心病患者常需留置各类监护仪器,但在使用过程中因患者翻身、出汗等,导致电极片移位、松动或导联线折叠而影响监测结果。通过对仪器设备进行专人管理,确保仪器处于功能完备状态,是确保其使用安全的关键[3]。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仪器设备使用技能培训,能够更好地发挥监护效果,确保使用安全性及有效性。③药物管理:冠心病患者用药种类较多,加强药物管理、用药识别、用药指导及用药监测不仅是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同时也是确保用药效果的关键。④患者安全管理:开展坠床、跌倒、压疮及管路滑脱等风险识别、评估及预防管理,维持住院环境安全是确保住院安全、维持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措施[4,5]。⑤风险应激处理:针对风险事件开展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能够将风险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维护患者及医护人员双方的利益。本研究对12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结果显示,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风险事件明显减少,护理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在冠心病专科诊疗护理中开展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顾志莉,聂明卿.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监护病房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83-84.
[2]武翠翠.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4):102-103.
[3]杜春萍.探究风险管理应用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266-267.
[4]王璐,关鸿顼,毕明微,等.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J].今日健康,2016,15(2):249-249.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心理反应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型(粥样硬化)或动力型(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1]。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与长期或强烈的应激有关。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增高。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但持久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使机体内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产生持久而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内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跳过速、心脏负荷过重等,均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3]。
1心理反应
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并需要耗费一定的医疗费用,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2]。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其心理个性特征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外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为有雄心壮志,抱负很大,竞争心很强,为工作成就而努力奋斗,敢于承担责任,办事效率高,反应灵敏,常常感到时间不够,有压力,缺乏耐心,活动迅速等。其二是内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过于自我保护,比较固执、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这两种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烟、喝酒、爱吃甜食、食量偏大等。虽然这两种性格的病人个性表现不一样,但这两种个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处于受威胁状态。也就是他们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去就成为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诱因[4]。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医学家们经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3]:忧虑、空虚感、伤感的情绪、急躁,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沮丧、焦虑和失去信心,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对自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崔玉华说,医学研究早就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会出现抑郁情绪。因此,患者及家属不能将心肌梗死后的情绪低落视为正常现象。积极治疗与心肌梗死并存的抑郁情绪,不但能改善患者情绪,还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因此,要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2护理措施
2.1要和蔼对待病人护士要和蔼地对待病人,责任护士作自我介绍,给予亲切感,介绍病室环境给予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
2.2要随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护理工作者,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
2.3以下是几种帮助病人舒缓情绪的方法放松疗法: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雕刻、绘画、种花草、养鱼鸟或者看喜剧、听相声及轻音乐、学气功等方法,达到怡养心情,松弛的目的。疏泄疗法:教给病人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移情疗法: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2.4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2]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可学习绘画、写诗、做文章来陶冶情操,经常听听轻音乐,或者把烦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讲出来。
2.5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制度学会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制度,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总之,护理工作者应帮助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6.
关键词:肺心病;冠心病;综合护理;总有效率
肺心病的病因一般源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血管等慢性疾病,进而病理性改变肺功能及肺结构,导致肺动脉高压,最终引起右心室肥大、右心衰竭。该病通常高发于寒冷干燥的冬春,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1-2]。现将我院诊治的8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分布于44~79岁,平均(65.32±5.01)岁;病程持续4~19年,平均(11.01±2.53)年。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于46~77岁,平均(64.89±4.93)岁;病程持续5~18年,平均(10.88±3.00)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定时检测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并谨遵医嘱,保持卧床休息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观察病情 针对患者的不同程度病情,护理人员应该指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尤其是对不典型心绞痛患者的方案。通常一旦发现心绞痛的症状,护理人员应首先报告医生,并进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药物。如果患者症状依旧不能得以缓解,护理人员应考虑是否有心肌梗塞的可能,一旦发现有心绞痛的案例,应及时禁止吗啡类药物等抑制呼吸的止痛剂的服用。
1.2.2对于典型症状的护理 对于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讲,其通常伴有肺水肿症状,且部分患者即使已经控制感染,但还有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可能,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在加强巡视观察的基础上在病房内准备好氧气。一旦发现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应立即使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坐位双腿下垂。
1.2.3使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为了有效控制患者感染,并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应及时鼓励并引导患者排除积痰。通常适当的变换并加以轻拍背部可以有助于患者的排痰,必要时可以采用雾化吸入法湿化痰液,或者进行导管吸痰。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控制好病房的湿度。
1.2.4对药物副作用的观察 对于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而言,应该谨慎使用强心甙类药物,并加强对患者心率及心率变化的观察。如果发现有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的出现,护理人员应考虑是否有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的可能。如果该部分患者由于烦躁不安而夜间入睡困难,在没有医生许可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不能私自给镇静剂和催眠剂,否则会诱发并加重肺性脑病。
1.2.5注重日常护理 对于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讲,日常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通常食用易消化高维生素,且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果患者在使用利尿剂,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其多食用含钾丰富的水果。除此之外,为了预防因二重感染而导致的霉菌性口腔炎,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1.2.6心理护理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多病程较长,长时间的病情会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部分患者会出现失望、压抑、烦躁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并采用护理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而促进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
1.3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较为满意+满意)/患者总数×100%。
1.4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均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来进行表示,实施t检验,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18%,对照组患者为75.00%,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而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高发于老年人群,均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案例逐渐增多,并有持续走高的趋势[4]。虽然临床研究中对于二者并存的机理尚无统一定论,但一般认为,不能使用任何一种或两种病症的诊断标准来确诊,必须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下结论。二者虽然发病机理有所差异,但在某些临床症状的表现上较为相似,很容易混淆。尤其是二者共存时,误诊率和漏诊率有所增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确诊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必须详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以提供较为全面客观的病情。
除了临床上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外,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也至关重要,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过去由于医疗卫生水平和护理意识的限制,患者只能接受常规护理,其效果欠佳。近年来,人们开始加强对患者综合护理的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常包括观察病情、护理典型症状、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注重日常护理和心理护理等[5]。本文就我院诊治8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讲,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可以提高其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幼萍.8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厂矿医学,2007,15(03):131-133.
[2]李梅,李林,薛维成.5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体会[J].R床肺科杂志,2006,11(12):240-242.
[3]朱平,李少军,白炜.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2,14(09):158-159.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52岁,女36岁,患者年龄为45~88岁,平均为(56.7±6.25)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心绞痛25例,心肌梗死35例,心肌缺血28例。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病史、急性心肌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本次研究随机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的优质护理,详细介绍如下:
1.2.1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每天要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打扫,确保患者能在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中接受治疗。由于患者面对陌生的环境,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微笑对待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讲解,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日常生活护理中注意做好基础护理,对于卧床患者要及时辅助翻身和进食,在用药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体征的观察,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则应该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治疗,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1.2.2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由于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进行治疗,这容易导致医疗费用过高,一些患者由于家庭原因,容易出现精神压力大、恐惧、焦虑等情绪,继而会产生放弃治疗、轻生等念头。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倾听患者,并给予合适的建议,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致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1.2.3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医护人员对卧床治疗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医护人员通过选择最佳的康复锻炼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康复的内容,主要以患者的耐受性为宜,避免患者出现运动过度等情况。当患者进行日常的康复锻炼后,禁止在温差较大的地方进行沐浴,避免影响心脏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戒烟、戒酒,做到规律地作息,从而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
1.2.4饮食护理: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食谱,通过搭配营养食物,让患者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指导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多吃蔬菜和水果,促进肠胃蠕动和吸收,促进新陈代谢。
1.2.5安全服务:
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操作技巧的熟练度,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在进行护理之后要及时进行清洁消毒,预防出现交叉感染,对患者进行早晚护理时,注意保证患者床单整洁。此外,医院还必须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护理理念,保障护理服务的安全性。
1.2.6出院指导:
当患者康复出院前,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包括记录好患者的电话号码,以便日后进行随访工作,对患者讲解日常护理的重要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时用药,保持乐观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3满意度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设置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分成满意、一般、不满意三方面,其中满意: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护理感到满意;一般: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不满意: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出现医患纠纷。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系列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满意43例,占97.7%,一般1例,占2.3%;不满意0。对照组患者满意24例,占56.55%;一般13例,占29.55%,不满意7例,占15.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08-02
在临床上,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患非常多,且病患一旦患病,其死亡率较高,会对病患的血脂代谢等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容易出现血栓等情况。病患出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原因联合导致的。需要特别注意对病患进行相关的护理治疗,以达到改善病患疾病,提高病患生活质量的目的,对此本文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进展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
病患患有糖尿病会使其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严重影响,容易引发冠心病。已有研究显示,患有糖尿病的人数要明显少于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人数。一旦病患患上此类疾病将会使其冠状动脉产生缺血性坏死、糖基化出现沉淀,以及心肌出现纤维化等不良情况。
2 手术护理
若病患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会使得病患出现严重的缺血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治疗冠心病中主要运用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法。这种手术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病患的疼痛感,且造成的创口较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手术后的护理要求将会更高。在进行手术时,护理人员需要详细的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手术治疗方法的介绍,以及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严格对病患的血糖情况进行监测,在饮食方面为病患进行合理搭配,以免病患出现血糖方面的问题。在手术完成后,需要对病患的血肿情况、凝血时间以及心电图情况进行监测,若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进行治疗。
3 心理护理
通常情况下,患有冠心病的病患会出现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会对病患的疾病产生不良影响,会直接反应在病患的血糖、血压等相关数值上,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病患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多与病患进行沟通交流。鼓励病患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实现较好的心理治疗效果。在病房中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放松病患的心情,可以减轻病患的心理压力,建立信息,用积极地态度来战胜病魔。
4 运动护理
适量运动可以改善病患的糖尿病情况,若能够坚持长期活动,可以对病患的免疫能力和生理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终身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对病患的血糖起到改善作用,护理人员可以根据病患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病情等为病患设计合理、科学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一般可以选择进行如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跑以及舞剑等方面的有氧运动,以实现降低病患的胆固醇情况和血压等。
5 康复护理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许多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地重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患进行护理时,首先需要对病患的心脏功能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缓解病患的猝死情况和心肌梗死情况等。护理人员需要鼓励病患减少香烟的吸食、多食用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睡眠,减少精神受到刺激。若病患出现心绞痛等不良反应,需要及时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对病患进行有效的健康宣传教育,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饮食搭配以及足部护理等,提高病患的疾病预防意识,对生活质量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出院后,需指导病患多食用高纤维性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外出游玩时,需要随身携带相关的治疗药物,同时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6 重视病患的依从性
依从性主要是指病患通过医疗制度而出现生活方式、饮食方式以及服药等方面的改变。在对病患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病患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病患进行健康教育,简化治疗方法,同时还需要多与病患的家属进行沟通,取得家属的支持,多劝导病患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
7 讨论
目前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患而言,对其的护理需要对冠心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同时还需要对病患的血糖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此需要时刻对病患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病患的心肌是否有出现缺血的情况,病患的排尿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同时还需要注意合理、科学的为病患搭配饮食,多食用清淡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和盐分的摄入,多食用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参考文献:
[1] 郭云平.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便秘患者心脏突发事件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495~496
[2] 吴楠,李宾宾,顾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性治疗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83
[3] 张莉.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功能的影响[J].血管病综合治疗特刊,2011,5(7):785.
1.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于患者入院后了解其病情严重程度、病程情况并评估其心理状态,对其存在的不良心理进行适当干预,用亲切、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流,消除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②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疗效及其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冠心病的认知度。③饮食控制:嘱咐患者戒除烟酒,做到少吃多餐,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和低脂肪食物,积极控制肥胖患者的体重;日常活动时应以散步、慢跑为主,冬天应减少户外活动。④病情观察:每日定时测量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出现异常时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⑤病房护理:每日开窗透气,室内温湿度应适宜,为患者营造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避免大声喧哗,以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和质量。
1.2观察指标血压临床控制标准: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100分为满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比较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血压控制37例,血压控制率为88.10%;对照组患者中血压控制25例,血压控制率为59.52%,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与冠心病均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程较长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冠心病并加速其进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度,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实施病情监测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予有效处理,避免酿成严重后果;通过饮食控制和病房护理可纠正患者的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保证其睡眠质量,以利于临床治疗。
男42例,女26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52±3.0)岁;所有患者通过临床表现、冠脉造影等明确诊断为冠心病[2],其中合并糖尿病的24例、高血压的34例、肺炎的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针对个体差异选择心理护理方法,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增强护患间的沟通互动。
2.2评估患者的心理特征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诸多因素可以诱发冠心病患者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社会应激以及吸烟酗酒等,其不良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否认等。
2.3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2.3.1针对焦虑的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呈昼夜变化的心律失常,频繁反复的病情变化,会导致患者心不定神不宁,情绪欠佳,睡眠质量较差,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对此,为患者讲述有关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的治疗原则、平时生活饮食中的注意事项,耐心疏导,使其对本病的发展及预后有深层次的了解,能调整情绪,消除或减轻焦虑状态,主动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增加抵抗疾病的信心。
2.3.2针对恐惧的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以夜间常见,昼夜节律明显,对于夜间安静睡眠状态下发病,患者尤其感到紧张,担心发病时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危及生命。诸如一些抢救的场面、一些医疗仪器对于患者就有一种恐惧的刺激,长期处于恐惧紧张的状态,会加重病情进展。对此,护理人员进行疾病一般知识宣教,教会患者识别疾病发作时的常见症状并及时发现,多与患者沟通,经常巡视病房,进行操作时熟练稳重,让患者从心里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以积极应对,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恐惧感。
2.3.3针对否认的心理护理
患者角色发生转变,从健康正常人到病人,部分患者不能适应角色变化,对自己的疾病不相信,不能意识到疾病的严重程度,过度相信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忽视疾病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不重视疾病的医疗护理,进一步加重病情,甚至威胁生命。我们应宣教冠心病的发展及可能预后,明确其严重性,有选择性的告知患者的病情,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病人,疾病的恢复需要医疗工作及自身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预后。患者转变了角色,明确了自己患病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灌输冠心病的可治性,强调冠心病发展预后的诸多诱因均可影响疾病的进程,从而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主动性,利于疾病的迅速有效恢复。
2.3.4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渐升高,患者亦是,医护人员应该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多方面的要求。在给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还应照顾到患者的心理需求,介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进程,告知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讲解常见急诊病例的诱因、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机制。让患者在身体接受治疗的同时,心理也接受一定的护理治疗,促进疾病的恢复。
3观察
指标培训进行调查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3d内进行护理满意度情况的调查;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恐惧及睡眠的状况,具体方法为:入院时所有患者进行焦虑、恐惧及睡眠状况的评分,经过住院期间的护理后,于出院当天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焦虑、恐惧及睡眠状况的评分,并记录分析;焦虑评价,依据1971年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对护理前后所有患者进行评分,焦虑程度随分数的增加而加重;恐惧评价,依据恐惧自评量表,对护理前后所有患者进行评分,恐惧程度随分数的增加而加重;睡眠评价,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护理前后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数低表示患者睡眠的质量较好。
4数据处理
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两组患者护理
前后的焦虑、恐惧及睡眠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恐惧及睡眠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相应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不良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改善较明显。
5.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
提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危险因子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运动、饮食因素、吸烟等。营养的目的是通过膳食中各种营养素合理调整,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防止冠心病的病情恶化。
针对冠心病病人的现状,医护人员及时向家属宣传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及其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注意以下饮食的调理:
(1)控制总热量:热量的摄于应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工作性质需要,不能过高,以保持标准体重为度。鉴于冠心病患者常合并肥胖或超重,故应通过限制能量摄入或增加消耗,使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在发生冠心病时,热量摄入应控制,每天供能一般在4184KJ以内,护理人员嘱病人切忌暴饮暴食,避免过饱,最好少量多餐,每日4~5餐。
(2)控制脂肪:嘱咐患者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300mg以下,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应在1~1.5为宜,嘱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猪内脏、肥肉等。
(3)适量碳水化合物:据调查发现蔗糖消耗量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比脂肪消耗重要。肝能利用游离脂肪酸和糖类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故糖类摄入过多,同样可使血甘油三酯增高。糖类摄入过多可致肥胖,而肥胖是高脂血症的易发因素。糖类摄入量和种类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若以淀粉为主,肝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要比给予果糖或葡萄糖时低;增加饱和脂肪酸比例,则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给予蔗糖也有类似现象。果糖对甘油三酯的影响比蔗糖达,说明果糖更易合成脂肪,其次为葡萄糖,淀粉更次之。故嘱患者食用适量淀粉类食物,少食蔗糖和果糖。
(4)适量蛋白质:供给动物蛋白质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且病变越严重。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有降低血胆固醇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所用。嘱病人可多摄入豆制品以降低胆固醇的水平。
(5)控制钠的摄入:冠心病病人往往合并高血压,尤其在合并心功能不全时,由于肾血流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更应控制钠的摄入。控制每日钠盐摄入5g以下,水的摄入量也应适当控制。
(6)补充维生素:冠心病病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维生素能改善心肌代谢和心肌功能。
维生素C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胆固醇代谢过程中,均需要维生素C参与,如缺乏则胆固醇在血中堆积,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嘱病人多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深色蔬菜。
维生素E对心脏及血管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抗氧化作用。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的氧化,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氧利用率,使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增高,增加心肌代谢对应激的适应能力。嘱病人适量摄入鱼类、植物油、坚果、豆类等食物。
另外,在饮食中还需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如动物瘦肉及全谷类、豆类和坚果类、绿叶蔬菜。
(7)补充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钙、镁、铜、铁、铬、钾、碘、氟对心血管疾病有抑制作用,缺乏时可使心脏功能和心肌代谢异常。锌过多或铜过低时血清胆固醇含量增加。锌铜比值过高时,血清胆固醇也增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冠心病发病率高的国家锌铜比值也高。铅、镉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也有促进作用。嘱患者食用含黄酮类物质的食物,故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和镇静的作用。食用海藻类,如海带、紫菜、发菜、黑木耳等富含甲硫氨酸、钾、镁、铜、碘、均有利于冠心病治疗。
(8)补充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科缩短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在肠内与胆酸形成络合物,减少胆酸重吸收。因此,膳食纤维对脂质代谢、糖类代谢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作用。尤其以果胶、树胶和木质素等降胆固醇的效果最好。
(9)其他:如葱蒜挥发油等植物中的挥发油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能防止血清胆固醇增高,降低血液凝固性。其中柑橘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
在饮食护理过程中,还应指导患者调节饮食的花样,以摄取体内需要的多种不同的营养物质,特别应使个别患者克服偏食的习惯,嘱患者懂得自我调节饮食,以补充体内不足的缺少的营养物质,控制多余的过剩的物质摄入,这样才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应劝告患者戒烟戒酒,因二者皆为辛辣刺激之品,能影响肺脾的功能,进而影响疾病的恢复,甚至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医护人员有责任将其危害及时告知患者。以取得病人的协助,在平时工作中,经常宣传和指导患者饮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加强检查,经常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的过量饮食,曾有报道心脏病患者因饱餐而致猝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即使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处于好转,稳定或恢复期也不能忽略饮食护理,有报道的饱餐而致死亡病例中,有2例就是处于稳定恢复期,这是值得引以为鉴的。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我科CCU的89例医院感染病例。结果:89例患者在CCU住院期间医院感染1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12.35%。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系统最多见,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结论 加强病情观察,加强基础护理,加强留置管道的护理以及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是预防和控制CCU患者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冠心病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原因;护理对策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为特殊病房区域,是冠心病监护和治疗场所,其患者病情复杂易变、身心及营养状况均较差,加上许多专科的先进监测诊疗技术均伴有侵入性操作,以及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这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影响预后,而且直接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CCU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针对我科2年来收住CCU的全部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及探讨CCU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我科CCU的全部病例89例。
1.2 研究方法:对我科2年来收住CCU的全部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并对病原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由病历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提供。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2年来共收住住院89例,感染11例,感染率为12.35%,男8例,女3例。40~60岁23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8.69%;60岁以上66例,感染9例,感染率136%。其基础疾病为急性心肌梗死15例,感染2例;冠心病心衰26例,感染3例;各型心绞痛44例,感染6例。住院时间为2~19天。
2.2 感染部位构成:下呼吸道6例次,占54.54%;上呼吸道3例次,占27.27%;泌尿道2例次,占18.18%。
2.3 病原菌检查11例感染病例中获得病原学阳性标本5例(45.4%),其中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泌尿道感染主要为大肠杆菌。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病情观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声,以利患者充分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示波的变化,护理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掌握病情变化规律,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双肺湿口罗音和咳泡沫样痰多在1~2天内得到控制,不伴有发热。如72h后仍有咳嗽,双肺湿口罗音存在并持续发热,有存在感染的可能。必须加强咳嗽和痰液性质以及体温的观察,详细交班,必要时做痰液细菌培养,查明致病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处理。
3.2 加强基础护理:加强营养,注意患者皮肤干燥、口腔清洁、完整以及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床单位整洁,注意保暖,以防上呼吸道感染。应用度冷丁、吗啡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协助并指导正确的翻身及叩背方法,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合理膳食,要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大便时切忌用力。
3.3 加强留置管道的护理:长期静脉输液患者,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每部位输液时间应少于72h,以防止细菌在穿刺处繁殖。深静脉插管者,每日用2%碘酊、75%酒精消毒局部1~2次,并更换无菌敷贴。动静脉穿刺时,穿刺点应选择易固定、易护理的区域,应由技术熟练的专业医生操作,可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有资料表明,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延长,总感染率及导管败血症的发生率增加[2],留置导尿关键是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的密闭,引流系统通畅及会清洁,尽量缩短引流时间,做好基础护理。
3.4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CCU患者病情相对复杂,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主要由护理人员完成,故洗手是杜绝交叉感染最关键的一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并重视洗手的正确方法,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3],采用七步洗手法。就各种治疗、护理物品包括床刷套、抹桌布、止血带等均要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杜绝未消毒而重复使用,同时,每日用紫外线照射病房1次,每次30~60min。室内地面、物体表面每日用500ppm有效湿式擦拭。每月对室内空气及物品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质量。应限制探视,以防将外部感染带入病室内。
4 讨论
医院感染的病种分布以急性心肌梗死居多,年龄分布以>60岁居多。此外,CCU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心内科普通病房患者。其主要原因与患者心功能减退,全身组织系统灌注不足,机体抵抗力差,致病菌易于侵入有关,提示冠心病的病情越重,医院感染发病率就越高,是感染高危因素;其次,本组患者年龄偏大,基础病情复杂,组织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力差,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由患者本身疾病特点所决定。本组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出汗较多,加之各种检查、治疗、侵袭性操作等措施的实施而使患者暴露机会较多,空气中含菌量亦随室内人流量增多而增加,从而增加了感染机会。同时,心绞痛和心衰时常用的吗啡、度冷丁等药物不仅可抑制呼吸中枢、影响患者咳嗽有效排痰,而且还影响呼吸道内有害物质的清除。另外,CCU患者病情重,卧床时间长,肺活量下降,咳嗽反射减弱,防御功能减退,当咽部细菌下移至下呼吸道时可致感染。
CCU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时大肠杆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说明CCU患者医院感染以外源性感染为主。危重患者无自理能力,其生活护理及各项治疗措施的实施完全依赖医护人员,消毒隔离不严格,医护人员及亲属手的污染都是引起感染的原因。
综上所述,分析C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了解病原菌流行病学,掌握其流行规律,对同时存在多种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保护,密切观察,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现代实用医学,2003,7(15):46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