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的标准除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并做好教学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实施教学的过程。要实施好这一过程,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五点。
一、仪态大方,声情并茂
为人师表,更为讲究。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的“角色”中去。外表言行大方得体,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充分感染学生。还要随时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有时还需“手之舞之”,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学习。因为中学老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枯燥的说教是行不通的。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要有效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并辅以精简的导语,把学生带到一个生动直观的情境中。万事开头难,做好了开头,才有很好的发展。一节课开头作用重大,一定要做好做精,它关系到能否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都是偏僻山区的孩子,没有见过大江湖泊,因而精选了几幅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阔图片用幻灯片打出,学生立时活跃起来,加上精简的导语,效果更佳。比如,本课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诗人“以诗会友、一展才华”特有的一种方式,好似我们今天的“登擂比武”一般,没有能耐者是不敢下笔的。为此留下了不少的千古名篇。今天,我们有幸一起欣赏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它优秀在哪里?缘何有“第一”的称号?下面,我们就运用第一、二单元鉴赏诗歌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这首千古名篇。
导入干净利落,运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登擂比武”与“登楼赋诗”作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一下子就对“登高赋诗”这一形式有了了解,较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生动形象地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一般,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积极影响。
三、提纲挈领,条理明晰
面面俱到的教学是谈不上“高效”的。尽管我在教学设计中很关注这一点,根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本教学设计分为“整体初步感知—四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两个迁移拓展的加强与升华”三大板块,条理明晰,由浅入深。并紧紧抓住“四个核心问题”来讲解。一是“首联的情感之争”,二是“赏析名句”,三是“大小之辩”,四是“探秘诗魂”。由于“爱生心切”,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什么都想提醒学生,结果一堂课的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这应该是大部分教师的通病。其实这“四个核心问题”也应该有所详略,略讲一、三个问题,详讲二、四个问题,时间就充足得多。所以,该省的则省,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要让其充分自由发挥,要有博大的包容之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指归。
四、巧设问题,加强练习
注重问题的有效性、生动性、精简性。首先要力避“满堂灌”,“一言堂”。当堂课的重点知识要当堂消化掌握。最忌讳的是教师的提问不痛不痒、不着边际,动辄批评打击不同见解的学生。时间安排上,创设情境导入等约5~10分钟,讲授文本约10~15分钟,思考练习约20~25分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其次是重要问题的引导提问要生动、准确、精简。教师的提问不需要面面俱到,应把主动权留给学生。我在上杜甫《登高》一课时,导语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古今登楼第一诗?”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我从写景的博大和思想性入手。在思想性的引导思考中,我抓住这首诗起作用最大的诗句,设计了一个对比式的问题训练。通过播放幻灯片对两首诗作比较:
(幻灯展示)4.尾联两句算不算名句?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下面两首诗仅仅改动四个字,试比较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某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风起湖水北,凭轩涕泗流。
以某某为名写的:“风起湖水北,凭轩涕泗流”与杜甫诗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孰优?孰劣?学生在这一生动具体的比较当中,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登岳阳楼》一诗是古今登楼第一诗的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有效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与学中有着激情引趣,促进和谐发展的功效。
一、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导入
(一)创造情境放松学生心态导入。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心态自由、放松。学生的心态状况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自由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很难达到心态的放松,此时,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心态达到放松就显得极为重要。放松学生的心态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略显紧张或遇到阻力的时候,可以借助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心态,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动机导入。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虽然人们的许多学习是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长期的、有意义的、主动的学习将必然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更需要动机的推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情境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导入的一个重要层面便是“激发动机”。利用情境激发动机一方面在于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情境;另一方面在于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三)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生活发现导入。
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活即课堂,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课堂的导入是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等同于生活,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只有实现了生活加工的教学情境,才是遵循学生生命主体的,才能够在课堂教学导入中发挥其功能。
二、组织精准的语言陈述导入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采用谈话叙述导入是语言陈述导入的一种常用形式,直述导入的优势在于能够明确地向学生交代学习内容、学习要点,阐明学习任务或者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精准的语言,主动地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庐山,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二)设置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黄山有四绝,但这四绝中又以奇松堪称首位,那么黄山的这些松树到底奇特在哪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吧!”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三)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带给学生启发、激励,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例如:在教《老师,您好!》时,我就给自己的学生讲了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不同的老师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让学生自己先去感悟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通过故事,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教学所需要的思维情境之中,此时,教师适当地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知新”才是目的。
如:苏教版第七册《秋天》一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秋天的课文或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古诗和《秋姑娘的信》、《秋游》等课文,有的学生还能一口气把诗和课文都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渲染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状态的把握,因此,情境功能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渲染课堂的情感氛围,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情感的渲染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强调入情入境是课堂教学导入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并且渲染这种感情可以有许多方法,重点在于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进行灵活掌握,注重其实效性。
如教学课文《最后的姿势》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吗?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许多人在这场地震中丧失了生命,但是恰恰在此时,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感人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六)歌词、歌曲导入。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导入
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导入经常使用的方法,其功能自然是多元的。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导入的特点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以鲜活的形式为学生的直观感受以及情感调动提供帮助,应当说,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导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手段辅助导入新课最多的时候是用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感受教学资料。下面来看《雾凇》的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好,老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喜欢出去玩吗?平常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到哪儿去呢?
生: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去过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想知道是哪吗?
1.多媒体课件欣赏。(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特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
师:下面我就要带大家去吉林雾凇看看。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想想,你觉得吉林雾凇奇特在哪里?我们比比,谁看得最仔细。请大家做好准备,好,开始。
2.引导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许多雾凇的许多奇特之处,可是,这些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你可以结合刚才看到的,或从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学生讨论)
师:谁想把你发现的变化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找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