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趣味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上午天气凉爽,我在教室里做了会儿练习,正当我揉着有些疲劳的眼睛走出教室的门,一看同学们都聚拢在跑道那边。我也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子路和宰予两个老对手,不知道是谁最先提的建议,又比上了。两个人正在跑道上并排蹲下,各就各位,准备赛跑。他们到底想比多长的距离呢?我沿着跑道往前看,闵损正在前面挥舞着双手,看来那儿就是终点了,他是负责在那儿判断谁快谁慢的。
我快速地数了数,从起点到终点有21棵树。嗯?难道比的路程是21×5=105米?怎么这么不正好?略加思索,我就知道了!树虽然有21棵,但中间只有20个间隔,每个间隔是5米,那么全长应该是100米,看来,又一次的百米大战要开始了。
起点这边,是冉有来主持的,让他这个男高音来喊起跑的口令真是再合适不过了。随着他一声令下:“预备――走!”,子路和宰予嗖地一声,一起射了出去。趁着他们在跑的时候,我稍加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冉有喊的是“走”呢?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走”就是“跑”的意思呀。
我们从后面看,两人开始时是不分伯仲的,不知道为什么,没多久子路就明显落后了。旁边的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觉得子路今天的表现有点儿不太正常,平时他在短跑比赛中,可是和宰予各有输赢的呢,可今天似乎差距蛮大的。还是言偃的一句话解开了大家的疑团,他是个老好人,大概和子路的关系也是班上同学中最好的。他说:“子路真是个牛脾气,昨天吃坏了肚子,拉了一天,今天还和宰予比,肯定是比不过的了。”
“原来是这样呀!”同学们纷纷点头称是。我哈哈笑着说:“要是拉坏了肚子,就不敢比赛,那就不是子路了。”
言偃冲着我竖起了大拇指,说:“知子路者,子卢也。”
我们正说着话呢,比赛已经结束了,闵损和子路、宰予一起走了回来。闵损说:“今天宰予赢得还真多,整整比子路领先了10米到达呢。”要知道,因为计时不方便,所以我们一直是以先到的人领先后面的人几米来表示跑步的成绩的,好在旁边有杏树可以作参考,倒也能够看出个大概来。
他们三个听到了刚才同学们的议论,子路倒没说什么,看样子他也知道今天自己的状态不是很适合比赛。
但宰予听到了大家的说法,觉得蛮不是滋味的,他对子路说:“你都拉肚子了,还找我比什么赛跑呀,你瞧,这样子就算我赢了,也不光彩,像孔老师说的,这叫胜之不武呀!”
子路哼了一声,说:“我记得上回在石门驿站住的时候,看守城门的老伯对我说,你的孔老师真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理想而有勇气的人。咱们当学生的,又怎么能轻易服输呢?”
这段充满勇气的话引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看起来似乎不是宰予打败了子路,反倒是子路大获全胜了一般。这让宰予心里更不愉快了,他想了想,对子路说:“要不,我们再来比一次吧,刚才我领先你10米,这次我就退后你10米也就是两棵树的距离,你在我前面跑,怎样?”
子路摇摇头,说:“我可不要喜欢在别人让着我的情况下比赛。”
遇到同学有争执,冉有最喜欢从中调和了。他对子路说:“你毕竟是生病了嘛,这样其实也是很公平的,再比一次,就是各凭实力比赛了。”
子路被说动了心,点了点头。于是,两个又各自蹲了下来,子路依然在刚才起跑的地方,而宰予则在他后面两棵树的地方,闵损依旧在刚才的终点站好。这样子,就相当于子路跑的是100米,而宰予跑的是110米了。那么谁会获得第一呢?我正在思考中,冉有已经下了口令,两人一溜烟又跑出去了。
猛然间,我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看看同学还正在大喊加油呢,我说:“不用看了,肯定还是子路输的,用数学的道理想想就明白了。看来,让10米还是不够的。”
同学们被我的预言吸引住了,转过头用半信半疑的目光来看着我,似乎在等我的进一步解释。可我没有再说什么,而是继续看着比赛。这时候,他们两人都已经到了终点,从我们的位置上看,成绩似乎非常接近,到底哪个先到的呢?大伙儿都以询问的目光看着走回来的闵损、子路和宰予。子路脸微微一红,朝同学们摆摆手说“不好意思,各位,我又输了。这回我可真是心服口服了,宰予都让我10米了呢。”
颜回摇摇头,说:“不是这样的,刚才你们刚跑出去,子卢就预言你肯定还是输的呢,他还说,让10米不对呢。”
在大伙儿的催促声中,我解释开了:“从表面上看,第一次宰予领先10米,那么他退后10米,好像两人到终点的时间就一样了。但我仔细一想,就发现并不是这样的,道理很简单,从第一次的比赛结果看,子路跑90米的时间里,宰予能跑100米,是不7那么,第二次跑的时候,宰予比子路后退10米,当子路跑90米的时候,宰予到了哪里呢?”
看大家不是特别明白,脆蹲下来,随手捡来一根树枝,在地面上画起来:
子路叫了起来:“原来我跑到90米的时候,宰予就又赶上我了。”
我说:“是的,那么接下来的10米呢?”
子路接着我的话茬说:“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俩是同时跑出去的,而我今天身体不行,同样长的路肯定是比不过宰予……明白了!”
宰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可不是故意占便宜的,看样子,我跑100米时他跑90米,并不等于我跑110米时他就能跑100米。”
明白了道理,两人相约等子路身体好了的时候,择日再比。
关键字:趣味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G633.6
1.前言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它的过程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师生情感,老师都注重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单一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近几年中职进行了课改,通过趣味数学选修课,发现学生上课兴趣很好,非常喜欢,参与积极。学生在趣味课堂上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比普通课堂高,在教学课堂上就应该创设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本文就根据趣味课堂的教学进行探讨。
2. 趣味数学课堂概述
2.1趣味课堂概念
所谓的趣味数学课堂就是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学生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学生生活,源于学生好奇之事,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对教学感兴趣,才会养成具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和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依据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究学习,才能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2.2授课主要内容简介
趣味课堂从与“学校数学”完全不同的视觉出发,通过猜谜题、做游戏、解趣味题等形式引出各类数学问题,内容包括一笔画、幻方、九宫格、火柴游戏、奇妙的数字、丢失的数字、数字填图、数学魔术等。
2.3课程亮点概述
趣味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有趣的活动才能吸引人,才会记忆深刻,因此本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性质,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巧妙的解答,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引人入胜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乐趣与数学的美,从而促进数学学科的学习。
3.趣味学习操作方法
老师要想更好地进行趣味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充满活力和生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努力构建一个趣味飞扬的数学课堂:
3.1设置问题情境 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的创设很重要,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定,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研究时,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鼓励和肯定,即使发现错误,也要用委婉的方式进行指导,对于一些没有用心或者不想动脑的学生不能进行指责,而是耐心的进行引导,并且采取一些激励机制,比如给学生奖品或者写到黑板上进行嘉奖等。
比如在讲解多边形外角和内角时,引入镶嵌问题情境创设,在讲课完成后,让学生研究多边形能不能镶嵌的原因,学生可能一时无从下手,无法产生兴趣,但是如果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对公共建筑或者家中的建筑进行观察,采集信息,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镶嵌,正五边形不能镶嵌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寻找多边形镶嵌规律。随着问题组不断进行推进,学生也就会一直有探究的欲望。
3.2转变观念,让真正意义的研究学习走入课堂
对于老师来说,课堂上需要讲的内容比较多,选修课虽然不是必修的课程,但是一堂课上需要讲授的东西也会很多,一些老师常常不重视选修课的讲授,一般是赶时间,赶进度,这样导致了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时间。这样长期就会导致学生不爱学习数学,老师也会觉得白费力气,吃力不讨好。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被动的接受学习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师生容易出现倦怠,学生的自主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也就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努力把趣味课堂进行融合渗透,真正的上一节趣味数学课,让学生和老师对数学有新的认识,激发起我们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
3.3充分重视趣味数学问题研究的过程
课堂探究受到课堂时长的限制,而且也受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所以难以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的内容研究。因此,在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正确的对待这些结果和过程,根据课堂上时长和内容进行趣味授课。
1.备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确定研究的问题,对于研究问题的趣味性进行思考,找到一个适合的趣味研究课题;2.还要关注学生进行趣味学习时如何使用探究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如何进行交流的,活动结束后要对探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3.课堂上没有完成的趣味探究可以留到课下进行学习探究,并做好总结。
3.4结合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越碓娇萍蓟、多媒体化,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用更有趣更科学的方式展现出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学生能更直接地感知教学内容,也会获得更多的财富。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清晰的视角,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的演示,把书本中的知识用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现,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理解,也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书本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放视频片段,可以把数学内容引导入学生课题学习,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
4.总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随着趣味数学的研究深入发展,产生了一些关于趣味数学的优秀著作,同时趣味数学也受到了许多学生的青睐。因此,趣味数学作为我们学习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不管是当成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对素质能力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把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趣味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时间久了,会在趣味数学课堂上激发起大家的学习数学兴趣,也会有助于我们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静.趣味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践行研究.教学方法
[2] 梁振娜.诌议构建趣味数学课堂的做法.新课程研究
关键词:扑克牌;趣味数学;集合思想
扑克牌,除了是人们用来游戏、娱乐的工具之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学具运用于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轻松、高效,充满魅力。
一、认识扑克牌,渗透分类集合思想
1.认识扑克牌
课堂上我让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副扑克牌,让孩子观察扑克牌都有哪些花色?哪些数?分别有几张?一共有几张?我话音刚落,学生就积极地投入观察分类当中,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有了结果,一副扑克牌一共有四种花色:黑桃、红桃、方片、梅花;有A、2、3……J、Q、K共13个数,(在认数时老师进行了引导,在实际玩扑克牌时,A代表数字1、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并且每个数都出现了四次,是不同的花色,另外还有两张,分别是大王、小王;一共有54张牌。
2.渗透分类集合思想
我根据学生的展示,恰时进行引导,像刚才大家按扑克牌的颜色,把同一花色的扑克牌放在一起或把有数和没数的扑克牌放在一起就是对扑克牌进行了分类;54张牌就是一个集合;每副牌把“王”以外的52张扑克牌按红和黑两种颜色分开,这是两个集合;而按红桃、黑桃、方块、梅花来分,这又是四个集合;再如把“A”作为一组,或者“2”作为一组,大王、小王放在一组等都是在渗透集合的思想。
二、利用扑克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枯燥的数学知识,老师能巧妙把它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的游戏。
1.利用排队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以小组四人为单位,除去大王和小王,依次拿牌,每人拿一张,然后亮出各自拿的牌,拿牌最大的是大象,要学大象甩鼻子,拿牌最小的是小猫要学小猫叫,然后再按兄弟四人从大到小排排队,谁能快速说对自己是第几谁就赢,赢的一方四人的扑克牌归自己,最后谁手中的牌多谁是赢家。在不经意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也让学生熟练地比较了数的大小。
2.利用看谁算得对又快游戏,开发学生的速算潜能
速算游戏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他们的速算潜能。每人各出一张牌,谁能先直接说出两牌上的数之和、或之差就赢得这两张牌。如一张牌是2,一张牌是7,要直接说“9、5”。这个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速算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3.利用摸扑克牌游戏体验用数学的快乐
摸扑克牌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还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遵守规则,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先给学生讲明游戏规则:
(1)每人可以摸一张或几张牌。
(2)摸到的牌上的数与10比大小。
(3)比10大的要被淘汰,比10小的自己决定继续摸还是不摸。
(4)都不摸时,大家比结果,结果最大的人获胜。如果结果一样大,谁摸的牌少谁获胜。
然后我又找了两个学生上前示范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
师:开始摸吧!看你牌上的数与谁比?然后再决定摸还是不摸;不摸了,怎么办?(比大小)和谁比?(和10比)
师:谁被淘汰了?那你就不能参加下一轮比赛了。谁赢了?我采访一下,你第一张摸的是2,为什么继续摸?
师:如果生2摸的不是7和4,而是一张10,谁会赢?(生2赢,因为她的张数少)
生1:摸的牌有2、8。
生2:摸的牌有7、4或只摸了一张10。
接着四人一小组按游戏规则进行摸牌,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先偷看一下别人摸的牌,然后又调换自己摸的牌,就及时给学生引导,为了公平我们必须要遵守规则。
一、精心选择有趣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乐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给予传授知识,那这种知识只能是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了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因此所谓的趣味数学活动,应精心选择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形式新颖的内容。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谜语、古今数学名题等,不受教材、大纲的限制,只要能使学生觉得这些题难而有趣,又可以获得成功体验就可以尝试应用。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乐学
一些实验材料表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只能持续10~15分钟,稍大的孩子也不能持久。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儿童有意注意。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
(1)动手操作式。“孩子的灵感都来自于手指尖上。”以学生动手实践感知数学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感悟数学知识。如: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自己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的过程,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制作在卡片上,按一定的规律贴在黑板上。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展示、欣赏”等数学动手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活动文化,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创造的乐趣。
(2)情景模拟式。在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中,通过模拟表演可以使学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这样就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特征的认识、兴趣。如:在《体育中的数学》一课中,我创设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各类比赛的赛场中,我选择4个学生参加乒乓球比赛,安排比赛场次,进行实际编排。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比赛中场次的安排规律,体会到体育中蕴含的深奥数学知识,然后我要求学生邀请爱好特长相同的伙伴参加一种体育比赛,并排列出比赛场次进程,进行实地适时地应用。
这样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收集信息,亲身经历了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亲历了生活中体育比赛场次安排的场景,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3)学科综合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间的互相应用越来越广泛,“将数学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更有利于小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如:在《方向和路线》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乡村主要设施、路线的位置调查统计,然后交流绘制乡村平面图,最后请大家自己用日记的形式向同学朋友介绍家乡主要设施的位置方向、各种设施之间的路线选择及不同选择的路程长度区别。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既要用到数学中的方位知识、路程计算的方法,还要用到美术中的绘画、语文中的写作等知识,使学生形成了综合知识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同一事物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建立起联想,并有效地提出新设想或解决了新问题,就意味着联想产生了创造功能,利用这种创造功能,学生便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4)竞赛激励式。“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依据所选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赛场,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去争一争,搏一搏,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些多种教学方法都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使我感到趣味数学活动中各种因素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应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的、和谐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并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和发挥,全方位、多层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数学兴趣持久稳定。
三、培养学生去发现、去创造,掀起学生乐学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数学兴趣小组的目的之一。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我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侧重于理性的不足,为了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活动中,我先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到数学中蕴含着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彩纸对折——画出半个图形——剪开——展开,并尝试对折2次、3次剪出更漂亮的图案。再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创作,剪出汉字、人物、工具、数字等轴对称图形,选择好的作品展示,并启发学生说说创作意图。最后展示我国千百年来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物体,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后组织以《美丽的数学世界——生活中的轴对称》为主题的活动,去寻找创造,丰富轴对称知识。
一、创设情境,打造趣味气氛
创设情境是教师们惯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教学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复杂化的数学知识顿时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整个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这个知识点时,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手里有一个苹果,把它分给五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苹果的五分之一,老师这样说对不对?”这时,下面的学生像炸开了锅,说对的说不对的都有,教室显得非常混乱。于是笔者创设了一个辩论比赛,分为正方和反方,每方各派出2名代表进行辩论。正方说“我认为老师说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老师是把苹果分给了五个小朋友,也就是分成了五份,而每个小朋友分得一份,所以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苹果的五分之一。对方辩友,你们怎么看?”。反方说“我们认为老师这句话是错的,同学们请看我们在黑板上画的圆,现在我们把他分成了五份,(在黑板画圆,分成5个不相同等份)但是这五份一样多吗?”反方又继续说:“既然不是一样多,相同的道理,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也可能是大小不一,不一定都是五分之一,有可能这个小朋友得到是这个苹果的五分之二,那个小朋友得到是这个苹果的五分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老师说的是错。对方辩友你们觉得我们说得对吗?”正方:“对方的理解是正确的,感谢对方辩友纠正我们的错误。”
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非得要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在课堂的任何时间里,在本案例中,由于分数知识点的复杂性,学生们理解不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看法,笔者抓住个时机,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辩论赛的情境,通过这个情境,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并且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打造趣味数学课
前面提到由于数学的复杂性,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的趣味性、直观性。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打造趣味数学课,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教学效果。
1、课堂上多讲数学故事
讲数学故事也是数学教学艺术中的一种,丰富多彩的故事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中,枯燥乏味的知识在学生眼里就是有趣好玩的东西,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例如笔者在教学5的加法时,就给学生们讲猪八戒的故事:话说这天猪八戒去找吃的,很久才回来,孙悟空就骂他,呆子,你又去哪偷吃去了吧,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猪八戒说:“我先是在路上看到个梨子,后来走着走着又看到了颗苹果树,我又摘了个苹果。我又继续走,在河边捡到3个野果子,我都吃了。”“孙悟空说:那你今天到底吃了多少个果子?”“4个”,“5”个……没等笔者说完,学生已经开了口,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这个数学故事里。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不想知道猪八戒到底吃了多少个果子?这样,使整个课堂充满趣味,学生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2、多做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让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脑、动手、动口,多种器官参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课堂上多利用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
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提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新颖、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充满好奇而自己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激发他学习的欲望,有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数学课堂就变得有趣生动起来。例如在学到年月日的知识点时,笔者就问学生“有一个叔叔今年36岁了,小朋友,你们告诉老师,他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们回答“36个。”“不对,不对,老师说,他只过了9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几个他没过。”有的说“老师你算错了”还有的说“他自己不记得了”,笔者一一否认,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笔者就告诉学生“有这样的一些人啊,他们的生日和我们的不一样,老师今年就告诉你们为什么”。通过这样新颖的、充满趣味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也使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
四、总结
如何给学生打造一节充满趣味的数学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教师仔细琢磨和精心研究,利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情境艺术、多元化教学艺术、提问教学艺术等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快乐天堂,最终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参考文献:
[1]陈立新.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教学[J].新课程(中).2011(05)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一、表扬和鼓励是点燃学生数学兴趣的导火线
作为小学生,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好胜心,针对那些有把握取得成功的事情,学生的表现就格外积极,反之则消极。受此启发,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成功机遇,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有一些学生因为数学成绩差,课堂上不知怎样做他们只有紧张和畏惧。作为数学教师要把生硬的课堂语言收起来,把学生紧张的情绪消除掉,少一点点挖苦和讽刺,相反要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去表扬学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口伤人六月寒。表扬和鼓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在教材,实践在课外。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教材中也不乏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例子,教师一定要把那些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搬到课堂上来。这些事例能够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学生不感觉到陌生,他们能够说出个子丑寅卯,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收获的是水融,远离的是油水分离的尴尬。把数学的学习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容易接受,起点低但绝不庸俗,站位高却不感突兀,学习兴趣格外浓厚,还能收获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教师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里,哪些事物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开展一个搜集资料比赛,看一看谁找的事例多,比一比谁找的事例最恰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搜索实现知识的迁移,他们还会认识到数学的用处很广泛,同时也能找出众多疑问,然后在疑问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然后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和爱玩,数学教师要紧扣学生这一特征,力争让自己的教案设计得妙趣横生,从而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
在教学改革浪潮之下,教师不能总依赖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是优势要继续发挥,再接再励,需要改正的地方也要辞旧迎新,刷新教学观念,不要穿新鞋走老路,新酒瓶卖老酒。
新课标就专门强调,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就不能用陈旧的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理念要跟上去,教学手段要向现代化看齐,不要把自己想成知识的权威而高高在上,而应该当学生的好助手,为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而尽心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也不能一味呵斥学生,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在紧张的过程中,这是断不可取的。
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讲究和谐开展,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进行。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实践中获得知识,让他们大胆地验证,积极地发言,主动地学习。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轻装上阵,自信心十足,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倡导小组合作
新课程专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强调,学习方式要转变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让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时展,事半功倍。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优等生的才能得到了尽情发挥,中等生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在别人的帮助下也得到了发展,整个小组你追我赶,争先创优,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也均有发展。
这是一个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的过程,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一系列的合作交流构建了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学生始终处于积极自由活跃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针对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征,利用这个契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意识,从而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到动手操作中去,这样就会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变枯燥乏味为其乐无穷。
[摘 要]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从链接生活、提质减量、变通改形等方面入手,优化作业资源,增强数学作业趣味性,提升小学生数学作业幸福指数。
[关键词]作业 幸福 实践 多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61
数学作业一直是减负的重要对象,教师需要在数学作业设置上有所改进,既要确保学生训练的质量,还要尽量减轻学生数学作业的负担。只有优化作业资源,增强数学作业趣味性,才能提升小学生数学作业的幸福指数。
一、链接生活,提升作业实践性
数学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有多维度联系,在作业设置时,要提升作业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认知接轨完成作业,这样可以降低作业难度,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教学完“三角形”后,我根据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高度契合,设计了这样几道课内作业题。
1.填空:①用木条钉一个三角形,用手拉一下,没有松动,这说明三角形有( )性,而且可以看出它的任意两边之和都( )第三边。②我们戴的红领巾要是按照角分类应该属于( )三角形,要是按照边来分类则属于( )三角形。
2.判断题:①看看直角三角板,它只有一条高。( )
②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钝角。 ( )
3.画三角形:找生活中三角形实际应用例子,画出三角形图形。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作业,并且都对这样的作业表示欢迎。
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大多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对这些生活味道浓重的作业充满兴趣,做起来自然会感到轻松自若。数学作业设计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而不是随便找教辅资料随便复制,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二、提质减量,落实减负政策性
教师要本着提质减量的原则设计数学作业。因此,教师要放弃机械作业、重复作业和惩罚性作业,优选典型作业,在减少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规范学生作业行为,真正实现提质减量。
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按照原先设计,我打算让学生完成六道填空题、十道判断题、四道作图题、四道简答题。当我把题目投放到大屏上时,学生都怨天载道。我仔细审查后发现,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训练存在重复现象。于是,我对作业进行了精简,最后确定了三道题。
1.填空题:①平行四边形两个邻角和是( ),四个内角和是( )。②梯形上底边和下底边( ),上下邻角和是( )。
2.判断题:①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
②当梯形两腰相等时,这个梯形为等腰梯形。( )
3.作图题:①画一个上底边长为3厘米,下底边长为5厘米,高为4厘米的梯形。②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高。
学生看到作业量大幅度减少,个个欢欣鼓舞,作业积极性暴涨。
虽然作业数量缩减六成以上,但训练重点一个也不少。抓住教材内容重点设计训练,训练针对性大大提升,效果自然也不打折。学生乐意,教师满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变通改形,增加作业多元性
数学作业主要以书面为主要形式,这种单一的设计,不仅显得单调,还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不妨从多个角度改革作业形式,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选做作业、集体作业等形式都可以借鉴。学生乐意接受,作业价值才能呈现最大化。
“因数和倍数”因为涉及内容太多,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训练,我在作业设置时,改变了作业形式。首先是口头作业设置,判断题:①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②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③个位上是0的数都是2和5的倍数。( )④5是因数,10是倍数。( )⑤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⑥15的倍数有15、30、45。然后布置必做题和选作题,主要是填空题和应用题。填空题:①一个数是3、5、7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 )。②三个数相乘,积是70,这三个数是( )( )( )。③一个数的最小倍数除以它的最大因数,商是( )。应用题:①三个班参与体育训练,人数分别为24人、36人、42人,要把它们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但各个班同学不能打乱,最多每组多少人,每班可以分几个小组?②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72,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如果是连续三个偶数,这三个数又是多少?最后是集体作业:每一个小组编制一套检测题,各种题型都要涉及,题量为四十分钟可以完成。虽然作业量并不小,但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却很快,效率也很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反映良好,没有感觉疲惫。特别是集体作业,小组分工明确之后,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并在训练中获得认知提升。
1.创设情境强化兴趣
新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教师要因势施教,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手法,如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方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要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越的课堂氛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生动、形象、诙谐,再配以得当的手势,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比如在教“平行四边形”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拿出已备好的4个小冰糕棍和小钉子,自己动手制成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便动手做了起来,很快都做好了。我让他们用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同学们边操作边观察,很快就做出了回答: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师:从刚才的做法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同学们异口同声;容易变形。师:它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同学们争相发言,气氛很热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便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它的实际应用。可见只有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才乐于接近它、探求它、了解它、掌握它,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2.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被动地习得知识,很容易遗忘。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能经过一定的重组或转换进入认知结构,就会改进知识的构成,延长保持时间。所以,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特别是新知识的学习中,应凭借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得出结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利用实物讨论圆周长的概念,如何测量周长,创设一种求圆周长的问题情境;(2)比较大小不同的圆,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3)动手实验,通过测量,得出数据,检验假设;(4)得出结论,圆的周长=直径×π;(5)应用结论。如何求一棵松树横截面的直径,如何求粮仓的底面周长,以及一些类似趣味性的问题如何应用结论来求得解决。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索新知的全过程,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长久保持的。
4.以动态情境激发学生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那么对于刚刚步入学校校门不久的小学生而言,其是很难达到基本教学效果的。这是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导致的,其是学生正常的必经阶段。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动态的、有趣的、色彩丰富的学习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还必须要具有易操作、易懂、逼真等特点,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出动态情境,让他们能够在自身接受范围内,主动地去进行知识的接收,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所以笔者选用多媒体,是因为多媒体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感官刺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感官的刺激来实现对知识的接收。例如笔者在进行“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将问题抛给他们“何为日?何为月?何为年?”经过多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一周为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月,而地球绕太阳一圈为年”,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真正感知到年月日的来历与规律。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攒射动态情境,不仅能够几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从而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