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家园为话题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说真话 抒真情 作文教学
素质教育一再强化“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1]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个性的写作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这不仅仅是课程标准提供给作文教学的理性尺度,更是所有面对学生作文的人的共同呼声。
然而我们的学生却在作文当中不断地说假话。他们思维萎缩,想像贫乏,个性消隐,语言成人化,这都是对说假话习以为常而导致的灾难[2]。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存在种种弊端。
一、命题没有切入学生真实的生活
受“立意要高”这一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我国的作文命题严重忽略了创作主体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尊严,而导入了一种功利化、政治化和庸俗化的范畴。例如《一件小事》,教育学生要先抑后扬写一件小事并非小事。还有一类作文题目,如《变了》、《舞》等,以及一些寓意很深的漫画,这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很容易发生歧义。这种出题方式让我们的学生猜题就破费时间和功夫,哪还有精力来挥洒才情,发挥想像力呢。
二、思维禁锢,排斥个性和有创意的表达
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赫尔岑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我们的教育却反其到而行之。我们的老师时常告诫学生说,写作文首先立意要高,而所谓的立意高,就是只能写光明、积极、美好,不能写黑暗、颓唐、丑恶。如果你写“春天不好”,会被老师批“胡说八道”;写讨厌上语文课的作文不敢交上去;一封“朦胧情书”会让老师家长如临大敌。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旦不能体会情感诉诸文字的愉悦和文字给思维带来的触动,相反会被面目全非的思维包装弄得痛苦不堪。
三、对苍白造作的成人化语言视而不见
思维的迟钝和想像力的萎缩导致语言的贫乏和苍白。只要翻看一下我们的学生作文,就会发现,不管男女、不分大小,不论个性,从语气语调到语词造句都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春雨”象征“温暖”,“蜡烛”象征“人民教师”;“白”是“纯洁”,“黑”是“污浊”。他们要么就模仿成人的口吻空发议论,要么就套用名言警句故作深沉,或者就复制文人的风花雪月来无病一番。
怎样才能使学生每次的作文练习成为他们的心灵需要,诱发他们的写作冲动,使他们乐意写,有东西要写,其实做法有很多。
1.文题关心学生的内心体悟,抓准他们的思想脉搏。作文题目可体现辨证思维、人文特色,巧妙引导学生关注其成长历程,关注人生、社会,崇尚美德。其命题可以把“展示自我”作为命题的主旋律,如“学会理解”为话题。这个命题涉及到“自我”的内容,学生能有感而发,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作文命题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半命题“生活需要”,这个作文题目展示了有感性地感受生活,转变为理性地思考生活,学生写作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命题还可以关注自然,如以“风景”为话题。还可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如以“沟通”为话题。还可涉及读书内容的,如以“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为话题。
2.要重视、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激励个性和有创意的表达。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灵魂。作为写作主体,学生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写作也呈现多元化。从本质上来看,作文就是要反对模仿。刹住愈演愈烈的仿写套作之风,单凭“不准抄袭”的限令是远不够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实施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语本来就有贬义,意在指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若逆向思维,我们何尝不能赞扬那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追求立意的多元化。比如以“绿”为话题作文,可以写“我们的家园需要绿”,可以写“我们心中的绿意”(希望),可以写和平的象征“橄榄绿”,可以写国家的卫士“国防绿”……作文要创新,教师必须创设写作教学的新环境,营造写作教学的新氛围,拓宽审美体验的新视野,展示举一反三的新话题。
3.我们的写作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了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材料,亲自带学生融入大自然,再确定《春到双台河》、《摸鱼》、《打雪仗》等作文题目。学生有了生活体验,写起来就真是水到渠成,其乐无穷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学生“开源”“引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激励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我们的学生经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阅历太低,作文没有素材可用;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又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我校的语文老师长期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就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中,学生学会了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同学在无意中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寻找丢失的个性,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应该鼓励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只要这样,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才会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下面,介绍一些设置亮点的方法:
一、文体―――万紫千红总是春
高考作文“文体自选”,思维活跃、创意新奇的考生要尽显自己的文体优势,只要是表达内容的有效载体,只要能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都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例如,2004年高考中,河南一考生写的小说《爹和亲家公的生意》、河北一考生写的诗歌《舟的思索》、重庆一考生写的散文《诗人・明月・黄花》、云南一考生写的书信《父亲,我爱你!》、浙江一考生写的新编故事《上帝的账单》、江苏一考生写的谈话录《西安、南京:山与水的对话》,都是发挥文体优势的典范。
二、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
考生首先应在拟题上展现才智,使文章“眉清目秀”,为文章增添绚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好的题目应体现以下几种美学特征:(1)动态美,在标题中嵌入恰当的动词,使之具有动感,如《高扬两面风帆》《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带上自信上路》《找回失落的家园》等;(2)力度美,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抓住要害,达到一种无可辩驳的力度,如《沟通,勿轻视语言》《自信,但不能盲目》《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等;(3)含蓄美,将丰富的内容以含而不露的形式表现出来,留下回味的余地,如《宽容是阳光》《生命是一朵常开的花》《没有翅膀的飞翔》《飘香的时节》等;(4)古典美,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或是恰如其分地对一些经典词句进行改造,表意精当,含义深远,给人一种庄重深邃之感。如《矮纸斜行闲作草》《任是无情也动人》《此时有声胜无声》等。(示例都是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的标题)
三、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浔阳江边的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的是“先声夺人”之法,一开始就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写文章也应学习这种手法,精心刻画好“凤头”,收到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效果。
例如,“词,犹如一江春水,闪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弃疾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块又一块芳草地,仿佛梦的活水荡得我的心暖暖的。”(200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山水韵・诗词情》)
考生以新奇的比喻开篇,将静态的、抽象的古典诗词比喻为流动的、形象的春水,出语新奇又切合“委婉、缠绵”的特点。接着引入宋代词人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句,展示文化底蕴,打造文章亮点,显示了考生开篇造势的本领。
四、立意―――听唱新翻杨柳枝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作文要“见解新颖”,这是为发展等级作文在主题思想方面定下的一个标准,它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事物,在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电视模特大赛中,5位选手脱颖而出,角逐冠军。在比分非常接近的情况下,最后一道题的回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问题是:“在聪明、富有、美丽三者之中,你选择哪一样?”四位选手选择了“聪明”―――这应该是大多数人会做出的选择,但选手龙蕾却选择了“富有”。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引起了评委浓厚的兴趣。龙蕾解释道,她所选择的“富有”,不仅指物质上的富有,还有精神的富有、感情的富有等等。这样的“富有”,能使她拥有聪明、美丽,也能使她更好地付出真情、回报社会。这一回答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龙蕾由此击败其余选手,夺得了桂冠。
龙蕾的胜利源于她对“富有”一词含义的深入挖掘,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文章主题蕴涵在具体的材料里,只有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才能提炼出深刻、独到的见解。如以“路”为话题作文,宜挖掘出生活之路、成长之路、心灵之路等,若只写我们脚下实实在在的路则较易落入俗套。再如以“有家真好”为话题作文,就可以把“家”理解为集体、社会、祖国等。
五、语言―――大珠小珠落玉盘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语言讲究文采,如珍珠美玉,既有闪亮的文采,又有丰厚的内蕴。例如,散文《猛虎与蔷薇》中写道: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我们知己的情怀;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给我们情爱的感动;合家欢喜,天伦之乐,给我们人间的温暖。这何尝不是情感的体现?”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蝉吟虫唱,风声雨声”,“涛走云散,潮涌星移”,“珍器古玩,诗文书画”等斑斓多彩的事物,层现迭出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使人浮想联翩……“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等千古流传的故事,彪炳史册的人物,令人应接不暇,让人真情涌动……排比中暗含引用,景物中暗喻人事,画面生动,内涵丰厚,语言鲜活,文笔流畅,丰富多彩的事物对人思想、情感的不同影响,揭示了“情感与理智”之间复杂的关系。
六、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结尾处追求诗的语言、诗的形象感、诗的丰富内涵,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例如,“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刘琨《微风过处》)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2.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辩论活动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3.举行生态文学类读书及摘抄交流汇报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阅读体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相脱节的二元对立学说。“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2.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辩论活动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3.举行生态文学类读书及摘抄交流汇报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阅读体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相脱节的二元对立学说。“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阅读体验:“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为什么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为人的心灵与自然是相通的。“下午和诗人们一起去去附近的树林散步。艾基夫妇就像两个孩子,在几乎所有花草前驻足不前,随手摘颗果子放到嘴里,要不就采个蘑菇尝尝,彼此嘀嘀咕咕。俄国诗人和土地及一草一木的关系,让我感到羞惭:中国诗歌早就远离大地母亲,因无根而贫乏,无缘而虚妄。”
阅读体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和动作描写,委婉表达对中国诗歌缺乏生态意识的批判。“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而且日益深入地蔓延到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道德领域、精神领域。生态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准则。”阅读体验:以小见大,令人警醒,说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人们观念改变的必要性。通过阅读、摘抄与鉴赏,学生们在与名家似乎是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些经典的句子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既感悟了文字的魅力,又提升了生态意识,对生态危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升华到理性层面。
三、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使之身体力行亲身感受
首先让同学们反省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使用塑料袋并随意乱仍,造成白色污染;不能节约用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地吐痰,不注意环境卫生;用完的书本、饮料瓶不放到可回收的垃圾筒里;乱扔果皮纸屑,不注意保持卫生;践踏花草,攀折树木,随意虐杀身边的小动物,如蜜蜂、蜻蜓、青蛙等等,使同学们认识到环保就在身边,环保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开设相关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观看环保题材的电影电视,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生态震撼。如:学校的人工草坪非常美丽。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草坪吗?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我说喜欢它,不仅因为它美丽舒适,更是因为我们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地保护草坪。于是我带领他们清除草坪杂物,做了一次义务劳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且我发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都很关注、爱护草坪的卫生。
我的学生尽管大多来自农村,可很多人自幼儿园开始,就被父母送进县城做寄宿生。周末回家的短短日子又基本上在电视机前耗掉了,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度还远比上县城里的孩子。因此,每一年的春天,我都要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点灯山上去踏青,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倾听鸟语,近闻花香。我们必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自带方便袋,决不污染环境;二是让每一位同学带一把小铲刀,用来挖小根菜、芨芨草等山菜。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们亲近泥土,温暖大地。当他们带着自己亲手挖的山菜下山时,表现得异常兴奋和满足,因为这远比从超市上买的要香得多,珍贵得多。我们的教育不只在于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而是要灌输一种观念、一种真切的人类生存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他和他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为生态和谐唱响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赞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良好的生态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苏雪林.沈从文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汪树东.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4]任栋,胡欣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制度分析[j].行政与法,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