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十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内部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由适应原来计划经济转变成适应目前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此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有所改变,这就给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分析了额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并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制度 改革
伴随着我国财经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事业单位无论是在预算编制上,还是在预算执行上都发生了改变,同时预算会计所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提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各项节约措施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内部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套事业单位预算制度体系。但存在于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事业单位面临深入改革的问题其实是顺应时事的发展现状,以便于全方位的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首先,要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事业单位会计逐步转为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次,需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相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政府公共开支界限不明朗,在事业会计制度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再次,需要扩大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活动和考核政府活动的费用与效率,政府会计应增加对国有股权、固定资产等的核算,合理确定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建立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并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采用相关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
(二)部门预算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首先,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人和支出,包括了预算资金的全部。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比如,基建资金现在是独立的会计核算,改革后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的综合预算。然而,由于基建会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其次,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方面的全部信息,还要提供资产时点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造成预算单位收支过程中资金流动及实物流动的相互脱节。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集中采购计划的商品和劳务一律由政府采购部门集中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逐步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大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将以财政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拨款数为依据,并且在总预算会计支出类内相应增设核算财政直接拨款的科目。
二、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制度约束力不足
内部财务预算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绊脚石,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内存在公款转私、公款炒股、挪用公款等问题,尽管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但当发现问题时,已经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想要挽回损失望尘莫及。除此之外,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投资机制,由于严重缺乏对外界环境与相对较复杂的经济业务等内容的预见性,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事业单位所造成的风险性,从而导致盲目、错误等投资现象出现,给事业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预算管理停滞不前甚至滞后等。
(二)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是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经费预算时所应用的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加上支出的范围相对比较小以及参考数据缺乏准备性等。严重致使单位在进行财务资金使用问题上缺乏统筹安排,内部支出表现出严重的盲目性,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好刀未能用在刀刃上”。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将财务预算作为可任意调整的一个对象,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内进行财务预算的严肃性与稳定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除此之外,就是未考核其执行的主要结果,造成预算缺乏约束性。
(三)会计信息体系有待完善
会计体系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财务报告作为机构利益相关者了解机构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必须要得到有效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同样也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存在的,所以,它的设计必须要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但是,目前事业单位所提供预算会计报告,还存在着不够全面、不够透明、不够准确的现象,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必须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四)单位预算缺乏规划性
由于受经济发展与财政赤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内部财务专项资金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操作尺度,同时预算编制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病危的到消除,或者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进行“切块”式的专项资金分配,造成其预算编制主观性过强,尽管其具有相应的分配基础,但其与实际的需求仍存在差距等,使得事业单位财务资金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等。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思考改革的建议
(一)积极引入权责制发生制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财经体制的改革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制度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出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运作情况,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进而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权责发生制能够反映出事业单位外部与内部资金的流向,令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更加清晰、透明,从而减少会计违规行为。 最后,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而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单位每项经济事项的完成状况。
(二)完善会计信息体系
要在对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报告项目、指标进行改进的基础,增添事业单位整体合并会计报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等, 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必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提供反映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的准确信息;二是能够把会计系统与预算、规划、债务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系统结合;三是能够进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且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 四是能够报告出有关政府产出以及政府方针政策推出之后后果的相关信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活动的监督
由于事业单位监管不力所造成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失真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的监督力度十分必要。必须加强对预算活动的监督力度,并控制预算计划编制以及预算的使用的具体情况。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内全部费用的收入与支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避免预算以外的资金变动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确保单位资金管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预算情况的监督。对于其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四)认真规划事业单位预算目标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规划,对其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比如,在定期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此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此外,根据单位资金运行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化核算或者审批等,以确保单位经济业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属于现代会计中的一个分支,在行政部门中,预算会计是通过自身的活动为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预算会计的工作关系到单位的成本控制,可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收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意识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由于部分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致使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工作顺利的实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管理者意识的缺乏,致使预算工作未能和单位的工作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计划实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未能和企业的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诸多因素难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质量提升。
(二)预算质量较低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由于预算工作属于复杂的工作,需要会计人员谨慎对待。但是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未能充分的投入到预算工作中,致使会计人员难以做好数据的分析和预算工作,影响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质量较低,影响了预算的权威性,进而会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其主要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固定资产均为不计提折旧,但是在会计人员的财务报表中却无法反应固定资产的净值,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会造成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实际价值不符,继而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质量。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其难以精确的反应公共服务的成本消耗情况,从而难以正确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诸多因素限制着预算会计工作的实行,不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完善的预算考评体系
预算考评与奖惩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可以保证单位预算工作的合理实行。但是在我国行政单位的发展中,其缺乏完善的预算考评体系,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不到位,难以将考评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其预算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难以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公开,不利于行政单位预算的透明化,进而不利于预算的合理性发展。
(五)存在预算执行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预算执行问题,不利于预算会计工作的顺利实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申报较为笼统,具有随意夸大或者隐瞒收入的现象,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对人员或者资料掌握不全的现象,给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定额和定员方面存在不完整的现象,单位的支出预算普遍较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在无预算的情况下,存在对下属单位进行拨款的现象。诸多因素证明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效率的对策
(一)提升管理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中,由于管理者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致使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针对这种现象,企业的管理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发展。首先,管理者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以便可以提升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管理者要根据单位的发展计划,将预算制度和年度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预算工作符合单位的发展形势。最后,管理者要将预算工作和自身的发展形势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规范会计管理工作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由于会计预算质量较低,致使其难以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继而不利于单位的高速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并且要加强对资金结余的管理,以便可以更好的规范会计管理工作,使其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会计机构与人员的配置进行合理的了解和控制,以便可以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只有行政事业单位不断的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才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在结余资金的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同时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对于截留和挪用公款的人员,要严加惩处。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并且完善对资金的管理,才可以更好的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进而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明确会计准则,完善会计制度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可以更好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产生较好的认知。同时,管理者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形势,而且符合企业发展形势的会计体系。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由于其存在特殊的性质,致使其预算工作存在不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明确事业单位的归属问题,才可以更好的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改革会计制度,但是必须要保证会计制度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只有明确会计准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会计制度,才可以更好的将预算会计工作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完善预算考评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考评体系,制约了企业预算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处理预算与实际工作中的差异,同时在完善考评制度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升预算制度的公开化,以便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实行。管理者在预算会计工作中,需要不断的提升思想认识,并且要建立协调的沟通机制,以便可以保证预算会计工作考评制度的合理建设,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五)健全预算的编制方法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改革 经济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预算会计制度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随着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而发生了不断的改革,建立了一整套较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预算制度体系。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必然面临更深入的改革,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
一、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其中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属于单位预算会计。1998年,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国家制定并全面执行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各个行业的会计制度,自执行这些制度来,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步进行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预算会计模式初步建立。我国通过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及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方法,在财政预算管理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我国统一的会计约束制度,是全国预算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标准,它的每一次改革都会影响所有的预算会计工作发展。
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1、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提供系统、全面的会计信息。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是负责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不是单纯的依靠政府供应的资金来发展,单位的资金来源也就不仅包括以前的财政拨款,而且还有事业单位的直接组织的收入,这样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使预算会计在预算资金方面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够系统和全面。编制部门预算时也需要预算会计提供系统、全面的会计信息,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对单位的长期资产记录不详,甚至有的固定资产不入账,导致出现了虚增资产、账目混乱的现象发生,预算编制部门不能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无法进行预算和实行“零基预算”。
2、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核算范围过窄,不能完整的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的新业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这两项制度使财政资金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并未随之作出相适应的改革,我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各地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3、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提供政府债务的全面信息。近年来,政府的现实债务包括政府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借入的外债和我国发行的大量国债,这些债务不能通过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完整的反映出来,不利于政府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预算会计制度未来的改革建议
1、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将会逐渐合二为一,发展为政府会计。扩大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全面控制政府资金的活动和投资效率,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编制部门预算应作为国家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收入和支出的分布情况。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将随编制部门预算的改革而发生,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统一预算管理,使政府的财政性资金得到更好的、更透明的利用。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行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采用直接付款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政府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又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适当扩大预算会计制度的核算范围,对于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新业务,应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中作出相应的补充规定,使预算会计核算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
3、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未来预算会计制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陆续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全面的引入政府会计。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在未来肯定要和国际接轨,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国际水平的财务报告制度。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在会计体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改革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借鉴国际高水平的经验来进行,才能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预算会计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海英.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科技信息,2008;0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政府集中采购;管理与对策
政府集中采购是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维护公共利益不受损失,节约财政预算资金,增强廉政建设,加强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政府采购资金的优化配置,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保护采购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实践积累,我国的政府集中采购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模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将相关办公用品、工程、服务以及货物等纳入采购机制中,从“政府采购”的概念中,我们知道采购的主体为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采购机构,负责本辖区的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所需办公物资的采购,做到采购资金专项管理,用途明确,账目清晰。政府采购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采购,另一种是分散采购,采购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种或者两种相结合的方式,采购资金主要是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相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这样可以能更好地做到节约资金,优中选优,加强宏观调控,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政府采购资金合理利用。
一、目前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集中采购中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集中采购的信息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有些地区的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在开展集中采购活动时,没有采取公开的方式进行,没有在政府采购监督的网站及有影响力的报刊向社会公开,很多采购事项都没有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来进行采购,很多有实力、有资质的供应商都无法获得竞争机会,这种招标方式缺乏公开性、平等性,同时也会影响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质量。我国目前政府采购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自从采购法正式颁布后,很多地区都开始推行集中采购的方式。如何能让这种态势转化成优势,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找到答案。现阶段,在集中采购实施的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突发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对采购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采购工作的有序持续高质量开展,所以,针对可能突发的问题,需要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不断完善采购机制。我国目前集中采购还不成熟,处于基础发展阶段,也就是一个转型阶段,从原本分散的阶段逐渐向集中阶段转型,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监督管理部门重点关注,明确集中采购的内容和规模。避免一些采购机构不遵守采购制度,过多实行分散采购,集中采购的公开招标性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要对集中采购公开这一关键点进行监督,没有在政府服务监督网站或报刊上向社会公开的,不能采取集中采购。要强调以规范为主,如果不严格执行相关集中采购的要求,那么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集中采购机构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种采购方式会增加政府采购的成本,对政府集中采购目标的实现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腾飞式发展,很多事业单位进行了内部结构改革和重组,不能全面认识到集中采购的重要性,一部分工作人员认为集中采购不再自己的工作范畴,所以整体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都没有明确的认识,把单位需要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报到上一级主管部门,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政府财政集中采购预算管理。这就会导致实际执行所产生的金额与政府采购预算出现偏差,最终导致政府采购不能有效执行。
(三)进一步加强采购文件的规范力度,尤其要明确产品清单,集中采购的范围和职能,明确公开招标的标准、数额和服务等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和职工之间,需要较好的配合,因为政府采购预算工作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只有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果不能有效地执行好预算采购工作,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悖于政府集中采购的原则和初衷,集中采购工作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需要所有部门共同配合,如果各部门不能重视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并很好地配合财会部门做好此项工作,那么财会部门做出政府集中采购的预算就没有理论支持,没有科学数据的支撑,政府采购预算也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发挥对应的作用。
(四)大部分行政事業单位在集中采购时,没有签订采购招标合同、招标方式、采购方式、采购项目的名称、预算金额、最高限价及公示,不符合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要求与权责发生制要求,采购预算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采购的重要依据,保障采购预算的科学性,才能够更好地保障采购执行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五)政府开展集中采购时,首先,相关的采购人员应该回避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供应商,不能为亲戚朋友开绿灯,从中牟利,有的采购人员在执行采购中,以权谋私,捞取回扣,其次,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的相关人员,由于自身对政府采购预算这一工作不重视,工作时态度不端正,工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执行政府采购预算。
(六)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采购的执行监督和管理还有待提高,没有建立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的回访和事中、事后监督,造成政府实际采购金额和预算金额存在较大的差额,浪费采购预算资金。
二、全面执行政府采购集中管理机制
(一)不断进行采购程序优化,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邀请有资质、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竞标,从中择优选择中标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审核,尤其要对必要的原件进行一一核对,采购机构可以利用中介结构或者是互联网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查询,对不符合招标要求和弄虚作假提供材料的供应商,要坚决不允许投标。在保证真实有效的前提下,不能要求同时提供纸质材料,这样能有效地提高采购效率,简化采购程序。严格执行采购活动要求,要采取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原则,采购人可以通过分包的方式履行合同内容,但是合同中必须要明确能够分包的内容,包括金额、比例等等,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政府集中采购的实施,也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资源、资金的利用率。积极推行电子采购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集中采购的科学化和系统化,采购机构相关人员需要定期给供应商提供电子采购文件,这样可以节省采购时间,节约采购成本,对保证金的收取、退还都要进一步规范,采购机构具有资金缴纳方式的自主选择权,包括支票、汇票、本票等,要有自主决定权,采购机构不允许对供应商采取硬性标准,如果收取投标保证金,采购机构的相关人员或者是机构应该根据相关约定,及时将保证金退给供应商。
(二)推进和完善服务项目。结合目前政府采购的需求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采购机制,应该将采購的标准不断细化和完善。政府集中采购的服务项目要明确,内容要细化,采购需求标准要由行政事业单位和集中采购结构共同决定,其他采购项目则可以由购买方提出,让财政采购资金能够有效使用。采购过程中,如果已经达到合同约定的支付条件,那么应该及时支付,不能以机构改革、人员、政策调整等理由延迟或拒绝付款,要建立和完善对供应商的利益补偿和损害赔偿机制,对由于采购人的原因导致政府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的,采购人要结合想阶段政府集中采购合同中的相关规定,给予供应商一定补偿,做到责任分明,使采购和供货双方都能认真地履行合同。同时要重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从上到下,都要明确认识到政府采购预算的重要性,形成采购预算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执行政府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对政府集中采购有正确的认识,激励他们认真对待预算管理工作。
(三)增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采取科学管理是政府集中采购能否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政府集中采购管理有效性,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结合所需购买的事项,可以采取合理的采购方式,可以是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相结合,针对属于集中采购范围的事项,可以进行集中采购,如果是没有在集中采购的事项范围内,那么可以采取分散采购方式,或者是委托采购,不论是那种采购方式,行政事业单位都要严格遵守政府集中采购的要求。这样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政府集中采购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深入研究预算方式,保障预算方式的科学性,通过对近些年政府集中采购预算数和年度执行数的情况分析,确定预算标准以及预算数。全面构建信息化采购系统,做好各项信息的录入与保存,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为采购系统提供支持,同时,要不断优化和强化内部监管体系的职能,将集中采购预算管理工作做得更加规范和透明,有关部门要全面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与管理机制相结合,才能够从整体上保障预算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样才能够夯实采购预算工作基础。
最后,政府集中采购的信息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公布(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进行采购时,如果涉及到供应商和采购人员存在利害关系,那么采购人员应该遵循回避原则,如果供应商提出采购人可能与其他供应商存在利害关系,采购人也需要遵守回避原则进行回避,只有这样,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四)集中采购活动应该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的特殊规定。采购人进行采购时,应该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优先考虑,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货物和服务编制采购预算,支持和鼓励采购单位进行产品创新与购买,在进行集中采购的过程中要有限选择技能产品,最大限度促进能源的优化配置,还要优先选择环保型产品,不得采购具有健康危害性的产品,坚持促进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吸收的原则,支持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
三、结语
关键词:预算制度;改革;影响
预算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区别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是多个方面的统一要求,不仅仅是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发展的需要,也是各部门各自维持正常运转、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因为现行制度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改革预算会计制度自然会对各非营利组织部门的会计工作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总体趋势是促进我国会计制度更加完善,便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资源高效配置,更方便与国际社会接轨。
一、改革预算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现行制度存在问题
之所以要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因为它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较为现行预算会计体制较为呆板、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公开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以收付实现制为例,我国事业部门一直采用这一核算方法,由于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采用收付实现制有比较方便快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部门内部发生的经济活动种类逐渐增多,数量也明显增加,实付实记的收付实现制的弊端日渐显露。现金的支付与收入登记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部门经济活动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业务,实收实付的记账方式显得太过落后,也更易导致错账,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十分必要。
(二)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非营利性组织的各部门财务处理工作日益重要,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无法避免的环节。经济腾飞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科学先进的预算会计制度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有效的管理其他事业单位,也能够保证各种公益组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采用先进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能确保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正义。同时,逐渐完善的经济体制也需要逐渐发展的会计制度相匹配,相互协调的体制和制度才能齐头并进,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科学的会计制度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各部门会计工作质量,整体提高各部门的财会工作水平,从而满足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旧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各部门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了离不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种单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各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部门,负责调配各种公共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真正体现了人民权益。事业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由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应当渗透到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包括财会部门的会计制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形式变化。服务型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公益机构需要接受来自社会大众的监督,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然而旧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信息向社会大众开放的要求,因此,对部门的制度进行调整改革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管理者时的官僚制度严重制约了公共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角色的转变,部门自身的维护和发展同样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
(四)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益性组织的工作性质是服务社会、管理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让最多的公民获益。这些相关部门的会计核算信息能够为其部门内部的工作情况提供基本的记录,便于管理者及时进行工作调整和制定新的工作安排,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的调配资源、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出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也非常必要。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重新确立会计目标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确立了新的会计目标。相较之前的核算目标而言,新目标不仅能够发映出部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还能发映出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程度。并且新的预算制度明确表示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部门的预算会计信息,而不仅仅只是作为政府以其他公益性组织的部门日常经济活动记录。这一新目标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只有确立了服务性的新目标、公开日常信息,才能彻底推动事业单位角色的转变,才能更全面的服务大众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公益性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新目标的优越之处在于,向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能够促进部门内部的自我净化和自我监督,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优化核算方法
在核算方法方面添加了“双分录”的核算方法,所谓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就是在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科目的资产、负债等会计业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入、支出等会计业务中采用较为简单的收付实现制这两种核算制度,当一笔业务的发生同时涉及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时就采用两种核算制服,即双分录核算方法。采用这一核算方法能够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准确性,既可以反映部门财务状况,又可以体现出部门对预算财政的执行力度。新天际的核算方法同时满足了计划和执行的管理要求,保证部门会计工作的质量,维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做出最有针对性的决策。同时又与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有所区别,突出公益部门的工作性质。
(三)增设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内容还包括对核算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会计记账的业务内容。例如将政府持有的债券股权等单列为一项,这样可以使政府行为更加明确,政府财政收入支出也会更加清晰明了,对国库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改革之前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国库资金收复做具体的划分,但是国库划拨资金或者税收等都会引起公益部门的资金大幅度变动,然而旧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详细反映政府拨款造成的资金变动,为日部门日常会计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容易造成实际发生业务登记与预算不符合。在纳入了政府部门的收支管理科目后,可以有效避免资金流通过程中环节接洽部分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部门预算会计工作的质量,也能确保向信息使用只提供有效并且精确的信息,助力管理者制定决策。
三、预算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核算制度的影响
会计核算制度按的改变对各个公益部门的会计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以权责发生质的引入为例,权责发生制本来是我国的企业会计采用的核算制度,但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来说在负责业务的处理以及跨时期业务的会计操作方面拥有很大的优越性。公益部门的会计核算制度向企业靠拢有助于部门的高效运转和合理管理。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首先就要在核算制度上靠拢,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在公益部门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非常必要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加强成本控制,有效进行资金管理,确保账面与实际资金流动相符合。也能够提高管理者对自己部门的资金状况的了解程度,便于其严密控制风险程度,避免无效损失。最后,权责发生制的引用能够为公益部门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加强政府对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
(二)部门单独预算的影响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的是为了监督资金流动,反映预算的执行程度,将各个门类的部门单独进行预算可以细化会计的记账科目,增加账面的准确性,也能够为信息查阅者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真实反映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程度。同时,部门单独预算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会计素养更容易得到体现。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清晰,部门对每个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更加具体。并且部门参与预算能够明确反映各部门的详细情况,能够为财政划拨的调整以及新时期工作规划提供有力依据。并且部门预算可以为单位整体工作计划提供详细的部门成果,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工作成果加总得到单位整体的工作情况,方便管理者对自己所管理的部门的整体管控,也为信息参考者提供了多种参考途径。
(三)引入新制度的影响
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内容还包括对新制度的引入,例如政府采购制度。顾名思义,政府采购制度就是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一套政策和办法,企业通过竞标等方式与政府的基建项目进行合作,通过由政府出资、企业执行的方式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或者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需的物资也可由企业直接提供,这种直接采购也属于政府向采购制度的规范内容。由于政府采购制度的引入,事业单位各部门进行采买的资金流动从支出到记账需要经过几个部门的手续,这往往导致显示资金流通与会计账面不符合。而采用政府采购制度之后可以将政府的购买行为集中管理、统一实施,有效避免账实不符的情况。另外,政府采购制度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公开程度、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公效率。
(四)新资金管理办法的影响
对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也要采用新的资金管理办法,这会对公益部门的会计核算产生不小的影响。以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为例,国库单一账户就是用于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管理的统一账户。这一制度使得部门资金流动更加规范化,会计人员的记录项目及包含了收入也包含了支出,对会计人员的操作要求更加严格,也提高了各公益部门的资金管理水平,同时也从内部推动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例如公益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从财政领取工资,人民银行直接划拨,并未经过部门内部的会计核算流程,这时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便无法满足部门各项会计业务发展的需要,更容易导致记账遗漏、错误等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是改革的必然措施。
四、结语
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不只是影响我国政府部门的会计工作,还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更对我国整体会计体制和经济体系有重大影响。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大,公众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全民监督的目标越来越近。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也会因为监督力度加强而更加严谨,工作效率会由于体制更加健全而提高。另外,由于新的改革措施涉及到细化会计科目,增设核算内容的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也会随之下降,责任更加明确,资金流动记录更加详尽。服务型公益部门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总之,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9):63-64.
[2]沈丽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56-57.
[3]韩晓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5(13):141.
[4]郑芳.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5(04):80-81.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9-0054-02
1引言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背景下的一项必然进程。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会计体制加以完善,正视现阶段存在于会计工作之中如未能建立完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未能设置与预算会计改革工作相适应的会计科目以及资产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充分理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于自身产生的影响,采取科学策略对会计工作进行改进,力求适应改革趋势,提高会计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
2.1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合理化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与重要环节,提高预算管理成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而言,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政府的管理,而且还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资源配置合理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核算以及绩效评估水平,进而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与作用。
2.2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现阶段,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是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一项财务管理问题,这一问题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有力执行预算,因而财务管理能力无法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其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正是促进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一项重要途径,其不仅能够切实弥补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与财务管理实践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适应会计工作的全新环境,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步伐。
2.3有利于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
区别于其他性质的机构与一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承担重要公共职能的单位,因而其在展开预算会计工作时,需要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从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的重要转变[2]。在这一过程之中,预算会计工作由于涉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与管理以及内控工作,因而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与能力将获得显著提升,能切实改善预算质量,明确各项资金的具体用途与去向,从而增强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督效力,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工作的具体策略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对于社会各个行业均具备高度约束性与权威性,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应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应用法律来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约束与规范,充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下正常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各类预算会计问题。与此同时,应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预算会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主动学习和全面掌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从而适应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步伐,全方位提高自身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3]。
3.2构建健全预算制度
制度在规范与约束人的行为方面具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全的预算会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效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保障。因此,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这一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思想认识,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出发看待预算会计工作,做好相应顶层设计与全面规划,构建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预算会计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对预算会计报告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对预算会计项目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责任,从而打造权责统一的预算会计工作氛围。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建立与预算会计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责任制度与监督制度,以此形成对于预算会计工作的全方位制衡,增强预算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预算会计执行主体作用,进一步促进预算会计工作与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实现全方位接轨。
3.3优化会计科目设置
现阶段,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会计工作问题,在费用支出方面尤为突出:传统预算会计制度在费用支出方面设置了“专款专用经费内容”这一会计科目,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无法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资金使用状况。因此,为进一步适应预算会计工作改革进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会计科目设置加以优化完善,去除现阶段部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会计科目,合理确定会计科目类型,分类有序设置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管理、收入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管理项目,从而切实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率,减少预算会计整体工作量,最终实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引入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管理系统,实现对于会计科目的全方位高效管理,从整体上统筹各类预算会计管理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提高预算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同时,通过全方位的会计管理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财务风险。
3.4增强资产管理能力
财政是行政事业单位获取资产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金,行政事业单位都需要通过财政工作来获得。针对现阶段存在于资产管理之中的内部虚报固定资产这一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责任机制,严格规范固定资产上报行为,从而使得預算会计报表能够完整反映固定资产所具备的真正价值,有效防范与应对财务风险,提高预算会计工作的整体安全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意义 问题 完善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有利于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
在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核算实现了数据集中、信息集中与管理集中,各级机构处室的财务核算数据和经济信息都是直接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源头收集,省去了报表汇总和报送等诸多中间环节。这样一来使得在中间环节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督促了各级机构处室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设计的控制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的控制。
2、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资金会集中到一个中心的账户中去,这样就便于统一调配和调控事业单位各机构处室的资金分配。优势就在于当某机构处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时候,事业单位就可以很方便的把单位内部闲置的资金转移到需要资金的机构处室,这样做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化解了缺少资金机构处室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
3、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独立性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人员的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统一转到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中去,这样就改变了原来会计人员由各机构处室自主管理的体制,使会计人员与各机构处室之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大大降低了各机构处室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有利于消除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后顾之忧。
4、有利于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接受各下属机构处室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各机构处室的预算指标,对于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完全有权予以拒绝。所以该制度确保了所有开支均在事业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了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的约束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严格符合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预算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一核算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初始极端,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会计的企业内部监督制约。会计集中核算这一制度的初衷在于强化会计的内部监督制约,然而,核算工作人员只能参照会计账面来履行监督职能,无法参与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监督力度较弱,甚至只是一种表面化的监督,不能真正实现会计核算的初始目的。
第二,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事业单位的经营资金直接由其上级机构拨付,资金的去向和运营都必须及时地向上级单位报告。而在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资金由核算中心统一试用,相关的上级部门无法及时得到资金运用的相关信息,使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资金掌控有了一定难度。
第三,会计集中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但资金、实物、合同等仍由原单位保管,出现了账实治理分离的现象。会计人员常年在核算中心办公,无法及时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不利于各项财产的治理。一旦单位领导和报账员的治理意识薄弱,或因工作疏忽而未向核算中心提供真实情况,核算中心将无法知晓各单位的资产存在情况,致使核算中心的账务记录与单位实物不符。这种财产物资治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单位财产物资治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假如不加以解决,既违反了集中核算的初衷而造成资产的流失,又将成为新的腐败之源。
第四,完善的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一系列问题。集中核算的核算人员与相关处室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都不再由处室予以发放。这一方面保证了核算人员的中立客观的核算态度,另一方面却也使核算人员缺乏行使职能的动力。这一激励机制的缺失,核算人员与被核算处室处于相对立的位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双方关系不和谐,被核算处室不提供相应的核算数据信息,另一种就是被核算处室与核算人员站在同一条战线,沆瀣一气,仍然不能达到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
第五,认识层面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一种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在新事物的初始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总会存在各方面的不足和误解并且初期的管理也十分困难,因此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各方面的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单位的整体利益不顾。就事业单位领导层认识而言,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有些单位领导对会计核算中心缺乏了解,把会计监督与财务核算对立起来,造成认识上的错位,不理解和配合核算中心的工作;就会计人员而言,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中,也容易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放松财务监管,只要票据到位,能够及时处理业务,做完凭证,记完账,按时向统管单位提供了会计报表,工作就算告一段落,至于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如何,资产负债情况如何,经营情况如何,都漠不关心,难以对各被统管单位提出财务角度上的建议和意见,不能为统管单位经营管理、规避风险出谋划策。
2、出现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基建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经济发展
在我国,长期以来,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一些自筹基建资金部分不在基建会计账户中体现,造成基建会计无法准确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具体形式。另外,这种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相分离的经济关系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结构改变,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驱动力,我们必须逐步实现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
一、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的原因
(一)国有建设单位会计的存在违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在经济的发展势头和发展趋势,尤其重要的是国有单位会计无法顺应经济发展的大潮。国有单位会计的核算范围仅仅局限于项目的建设阶段,无法涉及项目运营之后的具体账目,从而使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失去其实际意义,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反应项目的总体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的存在违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制约和阻碍。
(二)加强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规定,基建项目必须在验收之后才会交付预算单位,这一规定使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没有交付之前无法计提折旧,这一结果造成基建项目中先完成与后完成的资产价值相等,对于短周期的建设项目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对于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的项目便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建设周期的延长,先完成的项目与后完成的项目可能已经相隔3~5年,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如果还对其进行等值对待,显然是不符经济常理了,也是不符现实逻辑的,而且还会造成基建项目资产与实际价值量严重不符,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面对这种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三)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防范债务风险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基建计划的一些周边项目如更新改造项目、附属项目、第二项目等等,其资金来源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些项目的资金从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形式逐渐转化为多方面的资金筹集方式,比较常见的有赞助资金、上级拨款、管理经费和借入款项等等。对于这些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目前事业单位还没有统一正规的核算标准与要求,这便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账户与基建账户的分离,事业单位账户对于支出的费用会直接列出,不能准确而完整的反应新增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相关的基建项目在形成其固定资产之后,便顺理成章的脱离了会计监督的范围,这便是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基建资金与事业单位的资金实行两头挂账,这便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会利用这个漏洞对资金进行套取、转移或者挪用,相关部门很难发现。或者发现之时已经形成事实,对资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对项目的进行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是防止资金和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措施。
(四)当前经济结构的要求
201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重要的转型阶段,进行经济改革势在必行,率先在上海建立上海自贸区为经济改革拉开大幕。而且,在当下这个效率优先,效益优先的经济背景之下,只要是适应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腾飞的举措,都应该不折不扣的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当前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相分离的经济形势是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可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时,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所以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阶段。
二、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的具体措施
(一)会计科目的合并和预、决算报表的合并
1.会计科目的合并
对于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很多具体科目是可以直接合并的,如基建单位的现金、固定资产、银行存款、材料、票据、工资、福利和其他的应付款项和应付票据等,它们的实质与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事业单位会计相应的科目是一致的,在这些方面基建单位会计可以直接与事业单位会计合并。但是,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非完全相同,针对不同的项目我们也应该适当的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以适应合并后的不足之处,这方面的问题相对复杂,应该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2.预、决算报表的合并
当前的预算统一为全口径预算,也就是说基建项目同时包含在部门的具体预算之中,这就为我们实现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提供了基础。如在2007年,我国将“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预算表”、“基本建设类项目支出预算表”和“其他来源项目支出预算表”进行了合并,这便为我们预、决算报表的合并提供了一个先例,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具体结合各种报表的内在性质,将一些性质相同的报表进行合并,为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提供便利和现实内容。
(二)强化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相关研究表明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实行并轨核算后,如果我们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相关核算,即用于构建的费用全部列为支出而对于耗用时间的资产不计提折旧,与此同时不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规定其净值仍然以原值进行体现,这必然会导致资产的虚增,这种核算方式是不科学的,会造成资金总额产生虚增,无法准确的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固定资产在形成并投入使用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固定资产必然会产生损耗造成其价值减少,因此我们想真实的反应固定资产的价值,就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资产折旧。
2.实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
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真实准确的反映固定资产的情况,我们必须对发生变化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盘点和账户核定,对固定资产的变化和流失进行密切的关注和合理的记录,保证账目的准确性。
3.实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的不断加强,为进一步增强资产的利用率,相关单位必须建立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以此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掌控,了解相关资产的去向和用途。
三、结论
经济改革的大潮已经掀起,从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方案可以看出只有改革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出路,而实行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必行之路,也是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l]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企业的会计事务需要准确而高效的进行,而且让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事务方面也提出了高要求,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事务核算效率,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吸引了众人的焦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方法、集聚资金为前提、促进财政收支有效管理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手段,它符合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是财政管理手段的一大变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对于促进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会计集中核算的含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和集聚资金,并在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开支审批权限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号,各单位的财政收入直接缴纳给国库,各单位的财政支出归财政负责。采用会计集中核算能够防止各行政事业单位私底下滥用财务职权以及现象的发生,各单位的财政支出要通过核算中心的审核,不符合相关制度准则的财政支出,核算中心将不受理。同时,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为资金调度提供便利,从而解决了资金管理分散、各单位账户林立等难题。
2行政事业单位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主要作用
2.1加强核算工作的监督力度
过去,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是自建账户,并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令我国的会计监督功能未能够完全发挥作用,我国多处行政事业单位都出现腐败等不良现象。而在行政事业单位构建了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将由受委托的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进行管理,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渠道单一化,杜绝了各种腐败问题的出现,大大地抑制了不良作风的影响。经过这一改变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完善、合理、规范。另外,还可以令我国的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所有支出事项都可以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的同时,为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良好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减少行政成本的投入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会出现随意、不制约地花费财政资金,以及收支记录混乱等情况。而构建了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后,受委托的专业会计核算中心将会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的核算和规划工作,这样不仅会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得以灵活调动,还方便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杜绝了行政事业单位随意花钱、乱开户头的现象,防止国家的财政资金不按规划随意使用到某一单位或领域中去,令财政资金能够集中地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行政成本的投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3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由于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过于杂乱无章,所以在收支平衡方面往往会过于重视收入而忽略了支出的平衡,会计核算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财政资金运用不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和监督,严重妨碍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工作的进程。因此,必须要借助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工作模式的优点,扭转这一局面,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从分散转变成集中,便于管理和登记,在进行财务工作的时候,能够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资源,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发挥本质的作用,不断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2.4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效率
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而言,因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为此,很容易导致会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而对于会计集中核算而言,核算中心的内控管理制度、核算制度比较健全,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加上电算化软件的普遍应用,各单位的会计业务归为核算中心统一负责,因此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核算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还按照要求建立了账簿、设定科目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统一性,有效防止了行政事业单位账目虚假、信息不实等情况出现。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的对策
3.1加强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工作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践时间尚短,所以在相关的法制体系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没有跟上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发展脚步。因此,需要加强某些地方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建设工作,完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令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进行会计工作和履行监督职能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某些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
3.2健全和完善会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
拥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会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和运行会计集中管理的前提,只有健全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才能让会计集中核算做到有法可依,依照规范来处理好各项日常事务。要健全和完善会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要做好对集中核算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能,提高会计集中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加强对其自身的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资产清查和申报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其中不准确的信息,要及时的处理。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进行盘查和核对,经过相关的负责人签字以后,才能上报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3.3加强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随着社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传统的核算型已经不能适应当下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思想,实现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过渡。将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管理。会计人员在做好销账工作的同时,还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处理好众多复杂的账目。会计人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实际运算指标进行核实,全面掌握各部门的资金使用进度。对于接收的预算支付申请,会计中心首先要确定该预算支付申请是不是符合条件,在确定符合条件以后才能统一批准并付款,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要予以驳回。同时,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制订好培训计划,根据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4理顺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对照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前期准备、项目建设进度、项目资金落实和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做到每个项目资金监管全过程记录,对进展缓慢的项目以函告方式,督促推进进度。严格按照项目实施单位申请―主管单位审核―项目申报单位会审―财政绩效管理部门问效核拨的顺序拨付项目资金,规范项目资金的拨付流程。通过不断优化完善会计核算的薄弱环节和工作流程,将对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重要作用。扎实推进财务专项检查“回头看”,开展会计基础、资金安全和预算执行情况财务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财务检查常态机制,提升规范化经营水平,也是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将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4结论
随着我国财务工作的完善,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促进财政的稳定以及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核算工作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会计集中核算方法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廉洁程度。为此,要加大对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峰.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2]任喜凤.浅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与策略[J].中国经贸,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