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本文讨论了专业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之后专业英语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可行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文能力,充分满足专业发展对人才的英文技能所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改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为了培养建筑能源领域的全能型人才,教育部于2012年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节能技术以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传统的建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随着与国际的不断接轨,建环领域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是需要不断拓展与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专业人士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提升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关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1-4]。而在新的专业背景下,如何建立符合专业发展趋势的全方位的专业英语知识体系,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就成为了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会考虑专业的发展和转变,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过程改善和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环专业英语课程概况
1.课程内容分布和特点。专业英语涉及特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专业英语的学习需要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内容涉及专业所学的各个领域。传统建环专业英语涉及到了如图1所示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两个层面的内容。基础知识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而专业知识包括通风、空气调节、制冷、供热以及热源等相关设备和系统的讲解。
2.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内容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如上所述,现有建环专业英语的内容是根据传统建环专业,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背景而编纂的,因此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能源应用方面的内容设置。此外,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课时却十分有限。因此,用于各部分内容介绍的篇幅会受到很大限制,不能进行详细讲解,所以有必要对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2)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英语以各专业课程为基础,因此课程通常被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开展。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开展中间有大约两年的时间断层。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程度的下降。此外,学生在能源应用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加之中国学生在听力方面本身不具优势,此时进行全英文教学会使得课程变得艰涩难懂。可能导致学生集中力和注意力减弱。更甚,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下降。(3)学生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差以及不能和教师形成有效互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英语基础知识积累薄弱;另一方面是学生存在心理的恐惧和不自信,缺乏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此外,专业英语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准确掌握词汇的专业释义。因此,就需要学生对普通词汇的释义进行准确的引申和扩展。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
1.课程内容设置。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为了顺应城市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发展的趋势,并结合能源应用的专业特色。应该在已有内容基础上增设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储能技术;建筑中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等。以便于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受教学课时所限,在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后,需要对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从而保证能够系统完整讲授学生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英语知识。由于《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基础理论贯穿并体现于各专业课程以及能源应用领域中。因而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以不设单独章节,而是融合到专业课和能源应用案例中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回顾。
2.教学过程改进。考虑到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较差,专业英语储备薄弱的实际情况,加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会涉及到更多能源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双语教学为切入点,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手段,首先要以中文讲解作为铺垫,在充分理解中文材料的基础上学习英文新知识。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并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提前预习。尽管建环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毕业之后继续深造,获取研究生学历。因此,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讲解,还应该涉及学生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和养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巩固和提升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来入手,其总体思路如图2所示。由于专业英语以专业课程学习为基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英文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一方面要巩固相关的专业理论;另一方面要找出课程中存在的难点,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会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将讲授法与问答法相结合来开展。为了建立良好的专业英语词汇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交流能力,在课堂上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专业词汇的速学速记。为了巩固知识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单词速记竞赛来激励学生。为了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要求学生提前准备PPT,每次课安排4—6名学生进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课堂汇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进行英文表达,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专业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将普通词汇专业化,因此在课堂讲解中需要充分利用课本材料,进行反复和不断的练习,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习惯建立的目的。而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还会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并引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通过资料查阅、自主探究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结果汇总。
参考文献:
[1]杨兰兰.关于建环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06,(3):117-120.
[2]张仙平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4):97-100.
[3]陈世强等.重构式建环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04-107.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实践
1、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各高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从某个角度而言,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会对学生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对教学体系的建立及专业的合理设置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特色。本文主要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作以下分析,以此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2、特色专业建设概述
从某个角度而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都得到一定提高。因此,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就是指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专业,其最终要体现的是人才的特色。国家曾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人才指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或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其是人力资源中具有高能力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特色人才的基本含义应是人才在能力方面的特色,而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特色及特征
3.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通过对学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办学传统、工程及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本人认为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应具备以下特色:
(1)具备对常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
(2)具备适应职业转型及拓展的通识能力。
(3)具备对复杂工程进行有效处理的综合能力。
(4)具备应用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对工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创新能力。
3.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1)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懂得对知识进行重构,能够较好地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有效变换,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2)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立足点,沟通热能动力、经济、环境、机械、管理以及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
(3)具备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能够对建筑给排水、燃气、暖通、建筑消防以及建筑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技术进行融合贯通,可满足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交通工具及建筑内的环控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等领域的要求,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4.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在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是互为铺垫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专业课进行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效率得到一定提高,应把所学知识的原理、特点、变化特性以及适用条件等方面作为讲解重点,而对于某些比较枯燥、繁琐的工程细节及相关的计算内容则应放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及实习环节中,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对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专业平台课,应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以使各专业课中的相关内容实现有效整合,这样就可科学提炼出共性问题。此外,需注意的是,不能把专业平台课误看作专业基础课,许多院校对专业平台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与专业知识脱节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如可把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程交替上或并行上,或者把专业平台课程放在专业课后,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各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地域特点等设立特色课程,以使自身具备一定的办学特色。
4.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师资力量是高等院校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当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经验丰富等师资队伍时,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各高等院校可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系能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能使教师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和社会联合,对教师进行培养。如可安排专任教师对合作单位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可聘请热力、燃气公司中的资深技术人员及优秀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3)鼓励教师加强进修学习。各高等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使自身的学术水平、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技能都得到一定提高。此外,学校还应派遣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科研机构等单位做访问学者,对于某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应资助其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训或深造。另一方面,还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国(境)进修培训、教育部出国(境)培训项目经费等。
4.3加强实践教学
(1)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对建筑环节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引起重视,并必须落实到位。目前,许多院校都是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而忽略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而相关调查显示,通过专业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一定增强,因此,学校应适当缩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课时,适当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以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队所学知识有一定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推行“4+X”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各高等院校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暖通空调行业等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进行X周的工程实习或课程设计等。此外,还可引导学生结合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以使毕业设计(论文)既能反映生产实践,又能对生产实践进行一定指导。这样通过“4+X”的培养模式,从而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4.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1)各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以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以使他们毕业后成为学校的青年教师,从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环境及实践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课题的研究及相关工程实践训练中,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增强,此外,这样还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就可有效提高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既能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又能使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更具目的性及方向性,从而可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440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随着经济和工程技术职业的全球化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外已引起广泛重视[2]。高等工程教育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认证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4]。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是湖南省重点学科,肩负着为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土建类人才的使命。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以现代工程教育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累积培养1 000余名本科毕业生。2014年,学校建环专业开始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筹备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合规,直接影响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对学校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供同行参考与指正。
一、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和工程教育的自身不足,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等工程教育新的改革动向。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水平和职业资格相互认可的重要措施。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都已建立了各自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或机构,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ASIIN),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和法国的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等,并且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向双边和多边国际互认演变[5]。
中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分别由教育部、建设部负责牵头主导。1992年起,建设部启动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工程管理6个工科专业的评估,开始探索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截至2013年,建环专业通过评估的高等学校有30所,约占该专业点总数的15%,进度缓慢。2006年开始,中国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方法,教育部先后对东南大学等8所高校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计算机专业进行试点认证,随后认证的学校、专业逐年增多。2014年已涵盖14个专业大类35个专业,扩大到100多所高校的近400个专业点[6]。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王志勇,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013年6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正式加入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会员,两年后经过审核可转正。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已与国际接轨,对于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及相关产业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中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7]。
二、目前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虽然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高等工程实践教学有弱化和软化的趋势。如何提高学生工程能力训练的效率,是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更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内涵要求更加贴近工程实践、贴近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必须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8]。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指出,中国的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三大不足制约了其良性发展:一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二是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三是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从整体上看,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建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必要的工程训练条件尚未得到很好的保证[7],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且内容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工程训练有关的实验课,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学生亲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综合性、连贯性。毕业设计作为工科教学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真题真做”的选题有减少的趋势。
(3)实习教学松散、实习过程“走马观花”现象普遍,实习环节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呈弱化趋势。
(4)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呆板,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
虽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建环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等都需要随之调整。学校“四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不断完善。
尽管总体条件还未趋于成熟,但湖南工业大学建环专业将坚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合理设置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技术培训、顶岗实训等方面深入创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目标,以通用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核心,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2]楼建明,鲍淑娣,傅越千.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11):340-343,421.
[3]韩如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4]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256-260.
[5]叶洪涛,罗文广,曾文波.基于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2(10):34-35,43.
[6]毛羽刚,朱培栋,徐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计算机教育, 2014 (20):38-41.
[7]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 (6): 37-39.
[8]曾德伟,沈洁,席海涛.剖析专业认证标准与理念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 169-171.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WANG Zhiyong, LIU Changrong, KOU Guangxi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P. R. China)
【关键词】高校 环境艺术专业 人才需求
引言
为进一步推进本专业的教学进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来明确具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艺术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本文从市场人才需求的视角对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在构建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尽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内部设计项目的运作过程的接近和贴合。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及相关调研,本文将该专业的市场职位需求及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1.景观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主要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及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设计创新,提供设计思路,并完成施工图设计。这些设计师都是企业所需的具备美学、绘图、设计、文化以及造价预算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设计总监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制定产品设计策略和计划,并组织相关设计师进行讨论与分析。设计总监不仅要具备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组建产品设计团队,并拟定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以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挖掘团队成员的潜能,使整个团队充分发挥出合力作用。
3.销售设计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销售设计师既要了解销售理论,把握产品特色与卖点,又要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向客户提供整体设计方案。因此,纯设计目前更多的针对的是高端客户,而在我国高端客户较少,所以既具备销售能力又具备设计能力的销售设计师是环境艺术专业未来的一个重要职业。
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
环境艺术专业是综合了多门课程的艺术类学科,该专业注重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对学生进行绘画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多方面技能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室内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总体平面规划等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能力。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多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缺乏社会和行业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麻烦。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思路,将教学过程与企业需求职位的设计技能要求相结合。目前,设计公司一般针对不同的设计项目采用的都是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采取“专业+项目”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某一具体的设计项目,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教学工作,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结合企业需求,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完成不同的设计与管理环节,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设计技能要求及设计项目运作流程。
环艺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基于该目标,结合上述关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笔者认为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素质培养为基本点,通过对目前设计公司的调研,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进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际的设计项目,通过企业项目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文建立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以部分课程为例)
课程 学习任务 设计项目
家具设计 家具结构设计等 柜子、桌子等家具设计
陈设品艺术设计 陈设品设计及其方案实施 进行陶瓷、金属、纤维、植物陈设品的设计及制作,进行空间整体布局设计
环境规划设计 居住区、公共区环境景观设计 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工艺 建筑装饰材料构造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选用与建筑装饰结构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Photoshop、AutoCAD、Freehand或CorelDRAW等绘图软件的使用 结合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
2.项目化教学方法运用
为实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与设计项目流程的对接,笔者认为应遵循“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针,充分发挥项目化教学方法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以便于学生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图1 环境艺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流程
3.考核与评价
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考核与评价的创新,对此,笔者结合本文所提出的“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设计了环境艺术专业考核与评分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与评分方案
评价标准 考核内容 评分权重
小组成绩 方案设计 0.1
方案表述 0.2
设计成品展示 0.1
个人成绩 学生互评均分 0.2
教师根据设计内容、创新点及综合表现等评分 0.3
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包含项目设计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0%。教师既要对优秀作品予以表扬,又要对明显没有用心去设计的学生提出批评。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1.开设公共选修课
从环境艺术专业岗位需求来看,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还要掌握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知识。因此,高校应通过公共选修课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就业储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
2.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为“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提供项目来源,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所学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自身并未在企业内实践过,对环艺设计工作流程及任务等方面的经验十分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应为教师提供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或者聘请企业中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及项目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兼职,逐步培养出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论
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既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环境艺术专业教师能够结合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提出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校企合作与开设公共选修课三点保障该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论高职环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75-78页。
[2]袁媛、顾文芸:《高职院校中环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及所取得成效――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现代企业教育》2015年第2期,第202-203页。
实习方式:认识实习期间,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已建成的典型车间、建筑、节能建筑物等地点,采取实习指导老师讲解,工程人员指引等方式,完成人纲现定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上海百富勤空调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博物馆、上海世博园、节能示范楼。
实习时间:2010年7月5日——2010年7月16日,共两周。
实习学生:龙盛梅
本专业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它主要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等
2010年7月5日,怀着一颗期待已久的心情,我们终于迎来了大一的第一次认识实习,从中我们学习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巩固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实习目的和要求:
《认识实习》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认识实习对本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专业设备从外观上有所了解,使同学们明确自己的专业范围,了解专业一些简单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调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认识实习,使我们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以至今后的就业对本专业的范围有所明确,通过现场管理体系和与工人,技术人员的接触,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同时要求学生在现场认真的参观学习,在参观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在今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使学习的目的和目标更加具有明确性。
实习内容: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实验室建设 管理体系
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实验室水平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既是高校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环境实验室是综合性很高的实验室,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环境监测实验,对其管理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国内外环境实验室建设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
一、国内外实验室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对国内外环境实验室的了解,其管理体系主要从管理机制、贵重仪器使用、实验室开放情况和使用制度、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
1.管理机制
各国实验室队伍的构成有所不同,但国外实验室一般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效率较高。如德国,一般实验室只有1~2个专职人员。实验室管理路径短、目标明确,管理效率高。而日本高校实验室只聘任少数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准备和收尾工作,充分利用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
2.贵重仪器管理
各个国家对大型贵重仪器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确保仪器的安全和使用效果。有些国家的高校(如美国)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但在德国,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有机会使用贵重科研仪器,相关实验室也不完全向学生开放。
3.实验室开放和使用制度
国外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如在韩国,除了公共的实验题目做统一的安排,其余时间都是采取开放式管理。既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能力,又避免了资源的闲置,使实验室的功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4.安全环保措施
国外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措施通常都很到位,总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例如,日本实验室对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实验室规定很多,包括有机溶剂回收;危险性操作贴警示牌。英、法、美等国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防火装置、火警报警器和红十字急救箱等,实验室还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
目前,关于环境实验室建设主要集中于环境实验室设备管理和环境实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环境学科教学实验的设置还在不断完善中。
二、环境实验室特点
各高校的环境实验室有相似特点。以中国石油大学为研究对象,经总结发现,在实验室整体建设和调整过程中,环境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环境实验室房屋布局分散,使用存在不便
环境教学实验室包括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微生物固体废物治理实验等各种专用教学实验室,另外还有配套的实验准备室、仪器分析室等,布局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科研实验室数量相对不足,利用紧张
环境专业目前科研方向多,科研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固废处理、微生物实验研究等多方向研究,同时,又承担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项目,而目前的实验室配备相对不足,对科研项目的开展造成一定难度。
3.环境教学实验室相对利用率不均匀
以环境监测实验室为例,一学年的使用率为20.58%,加上本科毕业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年使用率不足60%。而实验室利用率最高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半学年,除了常规的教学科研试验外,还要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试验,实验室使用明显紧张。
4.实验仪器、设备使用量大,资源相对不足
常用仪器设备,如天平,红外(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等,使用频繁,数量少,使用率高;有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等)用于多数环境研究实验,有时造成了实验室之间“抢仪器”的状态,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实验进程,也不利于仪器的管理和维护。
5.使用设备、药剂复杂,管理难度大
环境实验综合性强,涉及专业广,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与药剂很多。除了常规的化学实验、分析实验、生物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剂以外,还有很多专用设备及药剂。药剂种类复杂,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危险化学品,还有少量剧等高危害的物质。日常管理工作量大,责任重。
6.实验室人员少,任务重
三、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环境实验室的特点与不足,从学科发展大局出发,初步进行了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及探索。
1.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
针对现在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较少的情况,采取主任负责制,全员参与管理的模式。实验室主任全面主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设专职管理员和实验室技术员(专职实验师担任),负责日常管理,聘用部分研究生协助管理以缓解工作压力。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实验室管理多层管理机制。避免由于管理人员外出,实验室管理缺失状态,提高实验室运作和管理效率。
2.实验室仪器、药剂管理规范化
实验室的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对于不同的仪器设备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对玻璃仪器等易耗品,几乎在所有的实验室都要用到,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量,配备最常见的玻璃仪器,如烧杯等。仪器分类摆放,方便查找,避免浪费。易损耗的仪器及配件,定期检查和补充。
(2)中小型仪器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各实验室按规定借用,用后及时归还,并保证使用过程的维护,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仪器的闲置和浪费。
(3)大型精密仪器,专人负责操作和日常维护,项目较多时,须提前报计划集中使用。
对科研实验室而言,由课题负责人统计本课题使用的试剂及可能用量,统一领取。针对药剂复杂,危险大的问题,对于危险药剂的使用采取全过程控制,做好记录和标识,力争管理规范化。
3.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环境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剂种类繁多,为了方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档案,设置资源共享平台。按不同的类别、用途、属性、编号、登记和输入计算机,建立总账。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从投入运行到借用、调拨、报损、报失、报废等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分类、登记等工作,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利用网络,实验人员可以获取各仪器和药剂信息,不仅可以随时跟踪设备的动态状况,还可以准确地得到设备详细的资料,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登陆管理员界面对权限内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实行动态管理。
针对科研实验室相对不足的矛盾,在保证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利用教学实验室空闲时间开展科研实验,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4.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作的保障,也是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体现。参照1992年原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在学校原有相关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基础上,细化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等,兼顾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编制《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实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等;同时,在实验室计量认证的基础上,扩展质量管理体系,引入ISO9000标准,将使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文件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四、结语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关键,对实验室发展也至关重要。在建立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探索中,我们认识到管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不断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只是第一步,体系的完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同时需要共同努力来支持体系的顺利运行,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使环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仕杰,陈年友.实验室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104-106.
[2]刘杰,付永胜,龚正君.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构想[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24(2):89-91.
[3]高明松.借鉴日本高校实验室管理经验,加强我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38-139.
[4]Fetting J.Four-year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Germany[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41(2):55-59.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构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高校已经或正在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已被许多学校和企业所认同,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计算机类、汽车制造类、机械电子类等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而环境类专业在实施过程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并不多。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深入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从专业建设到教学内容的提炼再到教学过程,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结合人才需求的实际,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高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为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强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中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就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现有的高等教育,大多数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基础课,一般在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主要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第三阶段,专业课,主要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以当前现有的培养模式,部分专业课程放在第四学期,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这些课程学生掌握的并不理想。而一些现有的课程,如《仪器分析》、《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教材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内容仅占整个教材版面的1/10~1/7,甚至更少。同时教师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然后以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前面的理论。现在学生基础不好,多数主动性不够,同时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也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很难适应岗位需求。
这些课程,学生在做实验时所用的材料基本是实验教师预先处理好的,所用的试剂也是预先配制好的,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实验数据基本是利用课余时间分析,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有些学生实验做完了甚至还不知道实验原理是什么,样品是怎样处理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有的甚至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没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厌学。另外,学生基础理论薄弱,动手能力差,导致无法完成整个分析过程或者实验数据分析不正确。
教师只片面强调测定过程、检测原理和步骤的重要性,忽略测定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操作过程完成后,把实验数据带回去写实验报告,这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同组的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造成学生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不熟悉,不能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
为此,针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生生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一改过去照方取药的方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实验方案,将实验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职业技能。
开放性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在基础实验这一模块的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悉规范操作,因为这对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效率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尤为重要;而在营养成分的检测的实验教学中,更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在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单的填写中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因为数据是检测的灵魂,是实验结果的表达形式。在实际测量中所使用的测量仪器或方法不同,其测量结果往往亦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从学生接触分析仪器开始,每介绍一种仪器都明确指出该仪器测量的准确度。通过以上基础实验的训练,学生最终独立地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实验仪器的选择、洗涤、称量、溶液及指示剂配制、测定以及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等。
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思维才会有质的飞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会越来越完善,从而,形成技能。
由此采取两种形式来确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项目,即一,教师选择出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热门提出实验项目,经相关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他们就可以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了。对于新生通常先采取了第一种形式,教师提供备选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有足够时间设计实验方案,更好的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基础性实验。上课的方式以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为主,伴以讨论,教师答疑解惑,讨论结束后再安排充足时间,学生整理和改进实验方案。我们开放式实验不占用课内时间,而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即在课余时间定时开放实验室,并安排指导老师值班,其目的是监控实验室,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入二年级以后再选择第二种形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下,自主选择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完整写出实验报告等。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和独立操作的技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田丰.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2)
[2]刘昭明,黄翠姬,郑燕升等.化学化工类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