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生动、形象、逼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的热情。
二、利用媒体,落实目标
利用网络的有效教育资源,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为课堂服务,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从网上下载《赛马》的Flas演示,直观、生动地将赛马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边观看边用解说。不仅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赛马过程,而且动手、动脑、动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拟定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
三、利用媒体,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1)抓重点词语垂头丧气、轻蔑、目瞪口呆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2)分角色朗读第3~12自然段,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第一个重点,我在PPT中嵌入Flas,可以自定义出场马的等级,采取了直观演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演示、解说,加深理解。对于重点词句,以PPT红色字体出示,采用了学生朗读与直观演示、提问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以4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深刻地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态、心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利用媒体,创新发展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以及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二、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留出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实现良好的发展。例如学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如有一组积极地探究合作,说到帮助田忌取胜时这样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为他们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作者:王琪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罗桥中心小学
一、善用“歧路动态资源”——锦上添花
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面对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是好?我们来看一看笔者在执教《游园不值》一课时发生的故事。
课堂上,学完《游园不值》后,学生意犹未尽。于是笔者让同学们再入情入境地吟诵,边读边细细地揣摩诗意、诗境。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认为最后的一句诗可以改一改,我想,‘万枝红杏’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么?”她的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同学的一片议论声。笔者问:“为什么?”学生说:“我想,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红杏树一定开得十分灿烂,不可能只有一枝杏花探出墙来,所以我认为用‘万枝’不但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更能体现满园的春色嘛!”笔者把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同学,让大家讨论,很快学生分成两方。笔者有意地把认为要用“万枝”的一方规定为正方,把同意用“一枝”的一方规定为反方。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在课堂上激烈地展开了。“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有那么多枝的红杏伸出来。”反方的一位同学从实际出发先下手。“‘万枝’是夸张的写法,不一定非得有一万枝杏花呀!但是万枝红杏更能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而且作者找不着园子的主人心里肯定很失望,如果看到万枝的杏花更容易让作者从失望的情绪中转移出来。”正方的一位同学针锋相对。“我认为用‘一枝’才能表现出作者由失望转为欣喜的心情,而且我还看出诗人是一位性格开朗豁达、富有想像力的人。因为作者本来是想去朋友家赏花的,主人不在,屋门久扣不开,他很失望,但是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让他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能把闪光点放大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一枝红杏想象到春天万花盛开的。如果是‘万枝’,那就没意思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万枝红杏想象到春天到了。”他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一阵掌声。教学中,学生的个人观点“万枝红杏”就是一个教学资源,应该说,它完全偏离教学设计方向,出乎笔者的意料,但笔者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教学沿着更佳的轨道运行。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让课堂柳暗花明,锦上添花。
二、妙用“偶发动态资源”——化险为夷
课堂上的偶发性事件,大多会打乱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凡事有弊必有利。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如能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趋其利而避其害,扬其长而避其短,甚至以退为进,则可能“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关键词:学生 主体 发展 课堂教学 评价 以学论教
汉姆布林曾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鼓励学生用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风格;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牧师式”的关怀,体现一种对个体差异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哲学理念。
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谈论得更多的,却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少有教师能够抽出时间来,真正地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人之美——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探究学生个体差异的过程中,我们更缺少了对“普适价值”(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行为规则)的不懈寻求,没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而这恰恰是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毫无长进的关键: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却好像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怎样学习: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既关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一切价值标准甚至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学论教”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自由;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提倡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只讲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是先独立学习,然后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师生协作共同解决。教师的作用则是:每一堂课都交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通过教师全过程的引导,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标还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必须走出沿袭已久的单一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以教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观,即“以学评教”,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状况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来评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等的优劣得失。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发展,即便板书由学生来写,总结也由学生来说,这也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特别好特别棒的课。
我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我曾尝试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自己阅读、思考,然后自己设计板书,如《陶罐和铁罐》《田忌赛马》《蛇与庄稼》《七颗钻石》等。因为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没有两个学生的板书完全一样,但80%的板书都能概括文章内容,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还很有创意,我们便在班上传阅。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小学乃至初中的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是老师教就是学生教,很乏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耗时少,效率高。作文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写、自改、互改、互评,师生配合,像大诗人陶渊明形容的那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的放矢才能立竿见影。
“以学论教”要求老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以学论教”不仅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对促进学生、老师的终身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文章好的题目和开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体育课亦是如此,一堂课开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人入胜的情景内容,并让学生充满遐想; 2、讲话时要充满激情;3、话语要妙趣横生,再配以“无声”的肢体语言。
二、精心安排和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所安排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足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游戏是首选内容。如:“小猴摘桃”、“小猫钓鱼”、“猫捉老鼠”等。这些游戏充满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光从题目上看,就能感觉出它的有趣了,而这些游戏又包括了奔跑、躲闪等技巧在内。但在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为游戏而游戏,也不能把一个有趣的游戏上得枯燥乏味,更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去玩。体育教师要不断地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增加要求,提高难度,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趣之中。
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无处不在,转化有困难的学生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中,教师不能埋怨学生笨。要鼓励,不能挖苦;要关心,不能歧视;要爱护,不能打击。当学生胆怯时,要安慰他,不要怕,老师和同学给你保护,当学生没有信心时,鼓励他别担心,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或不想克服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有一次,我在教学“运球”这一内容时,我先要求学生“原地拍球”,然后是行走运球,行走运球,大多数同学很快就掌握了,但个别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果把时间都用在辅导这几个学生身上,就耽误了大多数的同学,况且一节课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学会。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学有所得,又照顾到个体差异,我把教学计划做了调整,由“行走运球”改为“行走运球加原地拍球”,让掌握了运球技巧的同学进行行走运球,没掌握行走运球的同学配合那些人原地拍球,这样既保护了个体差异学生的自尊,又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四、及时点评和总结
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评价。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也有教师评价。对成长中的中小学学生来说,获知自己在学习等方面的任何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反馈对他们而言能增强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没有独立的、内化的评价自我的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来自他人的,如教师、父母、同伴等,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如:在一次游戏教学中,当游戏告一段落时,我停下来,让学生对刚才的活动进行评价。1、自我评价。四个小组中,为什么有的小组跑得快?找出原因。2、小组评价。找出自己小组的不足,进行战略调整。3、教师评价。教师把大家没提到或没想到的地方进行评价,表扬好的,然后还告诉大家,不论做什么事情,当做了一定时候时,就要进行总结,总结是为了做得更好。得到表扬的小组或个人更加兴致勃勃,没得到表扬的也受到鼓舞,不甘落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兴趣之中。
关键词 数学智慧;课堂设计;渗透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智慧课堂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教学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心创设游戏情境
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轻松惬意的活动中,就会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深深眷恋的快乐场所。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利用课件设计三个砸金蛋找奖品游戏。游戏规则:根据提示寻找奖品,砸对一个可获得奖品,砸错一个收回所得奖品。游戏一:奖品在标有2的倍数的金蛋里;游戏二:奖品在标有5的倍数的金蛋里;游戏三:奖品在标有3的倍数的金蛋里。做前两个游戏时,学生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把奖品收入囊中。正当学生期待着第三个游戏来临之际,我适时再次强调游戏规则。这时,想赢取更多奖品的心理效应,使得“3的倍数是个位上是3、6、9的数”的猜想油然而生。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发现不能只考虑个位上的数。这时,我顺势采用问题驱动策略:如果十位上的数字是1的两位数,哪些能被3整除?如果十位上的数字是2呢?你们有什么发现?游戏与奖励的双重诱惑,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继续深入探究。这样的游戏情境,好像给数学课注入一副兴奋剂,学生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二、细心打造操作环节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教师物化抽象、概括的概念,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平台就显的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儿童指尖上的智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深刻而持久地储存。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在生活经验里,相当部分学生认为任何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为打破这一认识误区,唯有让学生动手操作。而常规做法是设计几组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摆一摆,经历几次成功与失败,再对数据进行整理,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一安排看似天衣无缝,其实缺乏探究的导向性。若做点技术处理,情形将大相径庭:每组小棒只提供两根,先提供两组不同长度的红色和黄色小棒,再提供两根同样长的白色小棒。实验一:把红色组里一根较短的小棒折成两段后看其能否与较长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实验二:把黄色组里一根较长的小棒折成两段后看其能否与较短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实验三:把白色组里的一根小棒折成两段看其能否与另一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学生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三次探究中,便可轻而易举地发现三根小棒拼成三角形的重要条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两边之和是不是越大越好?在实践与疑问的相互辉映下,学生的思绪涓涓流出。此环节的设计,好像给课堂注入一针催化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慢慢开窍,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三、用心设置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认知冲突如同思维的导火线,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因此,针对知识的拐弯点用心设置多重悬念,就像是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又一剂清醒剂。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课前设计一个扑克牌比大小游戏,一组是9、7 、5,另一组是8、6、4。让学生熟知比赛规则后教师与一学生进行对决,选牌时,学生当仁不让,选了9、7 、5那组牌。游戏进行前先让其它学生预测结果,再让学生先出牌,教师一一对应出牌(大牌对大牌,小牌对小牌,中牌对中牌),结果三局皆输。这时,教师顺势营造第一个认知冲突:要是教师调整出牌先后顺序,是否就不会输得这么惨?学生立马“计上心来”。尔后,教师设置第二个认知冲突:倘若进一步调换出牌顺序,是否有赢的可能?学生有的颔首低眉沉思,有的三五成群讨论,有的持着纸牌细细掂量……一句似不经意的话语,引得学生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探究;在学生深谙以弱制强、反败为胜的出牌顺序后,再次进行师生对决。此时,教师让学生再次先出牌,第三次设置认知冲突,学生发现所学策略用不上,于是领悟出以小胜大之前提,即让对方先出。就这样,一次次的认知冲突,紧紧地揪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几经辗转激起的涟漪把课堂一次次地推向,学生脸上也露出一种莫可言说的得意。
四、倾心设计练习题型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倾心设计富有思考性、层次性、拓展性的习题,才能使学生保持持久兴趣。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思维”飞起来的习题,如同给课堂注入一剂强心剂,激起学生的挑战热情。如《梯形的面积》,设计这一习题:“一个梯形的上底为4厘米,下底为7厘米,高为3厘米,求出它的面积。”学生练习后借助课件演示:梯形的高和下底不变,上底逐渐缩小再缩小直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诧异地发现运用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而当梯形的上底延长再延长直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学生又发现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还可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是为什么?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互相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这时学生又发现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还可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又是为什么?这样的习题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这样的习题如磁石般紧紧地吸引着学生走进数学殿堂,使他们流连忘返。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中职数学 目的 原则 有效方式
因为大部分中职生在数学基础方面较为缺乏,对学习数学相关知识也大多兴趣缺失。所以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钻研、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目的
所谓的创设情境指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创设一种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材料,进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协助中职生建设一个有助于数学课程学习的认知环境与心理氛围,激发中职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欲望与热情,提高其探究数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优良的课堂教学情境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一般,它可以吸引更多学生主动走入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之中,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有效地指导中职生学习数学相关知识,为实践课堂教学而服务。
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原则
教学情境需要结合数学教材的特点,创设出蕴含着丰富情境的教学氛围,将中职生相关活动有机融入数学课程专业教学里面。关注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关注兴趣的提高,进而养成主动学习数学相关知识的动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简明易懂的原则
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将情境表述得更为准确、有条理性,避免模糊、前后矛盾的情况出现,防止混乱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同时要注意让自己的语言更有启发性,应当让教学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而将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2.表现本质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应当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的本质充分表现出来,不然的话,所创设的情境不仅不可以引导中职生的思路走向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打乱课堂教学。
3.目的明确的原则
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要注意联系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围绕课堂教学的任务。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开放性、新颖性、趣味性,也就是说情境的内容应当是中职生较为感兴趣的方面,并且较为新颖,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中职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三、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方式
1.创设生活情境,提高中职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中职生实际生活学习之上,虽然我们常常会提“学数学”的讲法,但实际上却应当是“学习数学化”。建设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展现中职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情境,让数学实践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让中职生体会到教学的亲切与真实感,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比如在进行角度与弧度转换的教学时,由于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对于角的相关知识就有所了解,假设墨守成规地再重新讲解一次,肯定会影响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对教学成效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此节教学要点,向学生提出问题:“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很多都见过,甚至拥有过变速自行车是不是?但是同学们了解这种自行车变速的相关知识吗?”
由于此节课堂的导入结合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例,然后引导中职生对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开展理性化的研究,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但灵活、轻松,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所以可以获得活跃教学氛围、提高中职生兴趣的教学目标。
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变速自行车结构图的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学生很容易发现自行车后车轮上面的飞轮是决定车子速度的根本因素,即便各个飞轮的尺寸不同,然而飞轮转过的角度却是相同的,明白了这点,教师就可以很顺利地导入教学内容――角度与弧度的转换。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挑战性,不仅可以提高中职生注意力,而且也给予中职生一个开展合作、自主学习的平台。据有效调查结果显示:兴趣这种认识倾向蕴含着丰富的感彩。它以认识与研究某类问题的需求作为前提,是促进人去了解问题、研究真理的一种关键动机,是中职生在实践教学中较为活跃的因子之一。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项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与探究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例如在进行随机事件概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班上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学生又开展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承担抛硬币的责任,有的同学则专业负责记录抛掷硬币的次数,还有的同学专门记录硬币反面朝上的次数,让学生观察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概率与频率的不同之处与二者之间的联系,感受理论探究都是从这些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现象之中观察分析并通过理性思考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在下课以后,教师还可以分配小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到福利彩票贩售店进行观察,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些学生反馈观察的情况,指出在福利彩票贩售店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进行“走势图”的研究,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势图”是在彩票开奖之后才出现的,然后指导他们否定“走势图”这种伪科学,提升学生辨别能力。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中职生的好奇心
很多中职生在小时候就接触过很多寓言童话故事,这些小故事曾经带给他们许多欢乐,令其津津乐道,并久久储存在其脑海之中。而这些寓言童话故事很多时候就是他们的兴奋点,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这些寓言童话故事充分利用好,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用列举法计算概率的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可以引入田忌赛马的故事,先让班上的同学用几句话描述此故事,之后引出问题:假设田忌的马随机出阵,而齐王则根据马的等级来安排出阵顺序的话,田忌获得赛马比赛胜利的概率为多少?由于学生对此故事较为熟悉,因此很容易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将田忌可能出马的顺序全部都列出来,尝试着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也就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除了应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寓言童话故事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如在进行弧度制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一群学生骑着型号一样的自行车到郊外烧烤,到达目的地之后,其中一个同学骑着自行车继续往前骑了一段路,结果在路上碰上一只大狼狗,这位同学丢给大狼狗一个骨头之后就往回赶,而大狼狗却在原地喜滋滋地啃着骨头。这个时候,这位同学选择了0.05米的飞轮半径,0.1米的曲柄链轮半径,一分钟踩120圈的曲柄链轮的方式骑回目的地。这位同学出于好奇之心又约上其他同学回头找大狼狗。此时,其他同学选择0.06米的飞轮半径,0.08米的曲柄链轮半径,一分钟踩150圈的曲柄链轮的方式前进,那么谁最先赶到大狼狗所在之处呢?
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应用公式|α|=l/r(rad)。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有了学习的愿望及意识之后,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与原则,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恒. 课堂哪得新如许. 为有教学情境来[J]. 数学教学研究,2009(9).
[2]戴淑慧.“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0 下).
关键词:微时代;物流专业;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55 -02
一、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教学创新是在以批判性思维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继承、变革和超越。高职教育强调以生为本,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学创新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实现这一目标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一系列要素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变革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根据某网络做的关于使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调查,截至2015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 亿,微信客户达3亿。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无线通讯无死角的覆盖,各种微媒体逐步深度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微博、微信和APP 客户端发展之初,传统的教与学还尚能维持教与学的需求,但在微传播已经成为重要传播方式的今天,“物流专业课程”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高校物流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需要和喜好来进行教与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全国高校微信公众账号排行榜》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设计创新
构建微时代物流专业课程群,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我校物流管理科学已经完成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进化。现代国际物流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正在向着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方向飞速发展。物流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卓越领导才能、良好博雅人文素质的跨学科物流管理人才。专业课程设计是为现代物流行业的管理而设置,以智能物流兼容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与金融运作为特色,以促进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提升物流行业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专业设计理念,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运筹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国际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面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提供从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物流专业教学的课程多是以“仓储”或者“配送业务”统称,在微博、微信和APP 客户端发展之初也未尝不可,但在微传播已经成为重要传播方式的今天,“物流专业课程”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操作中,物流管理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其内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
以物流专业课《物流运筹学》课程整体设计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原则
首先按物流工作流程安排先后顺序:先采购再生产加工再处理库存再运输和调度,最后是整个任务的分配和安排。其次是根据难易结合,先易后难的原则排序。
(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选取6个模块,分别是
模块一:南京熊猫采购预测与决策问题(田忌赛马)
模块二:华格电子的生产管理问题(“丁渭修宫”)
模块三:华格电子库存问题(官府粮仓)
模块四:五星配送中心的调拨问题(“沈括运粮”)
模块五:小祥快运的路线优化问题(“刘姥姥迷路大观园”)
模块六:整数规划苏宁物流基地的指派问题(“运动员选拔”)
课程设计除了要针对学生的学情作出调整外,还要克服教材的问题,目前物流运筹学教材都是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的梅国平博导主审的这本教材。教材内容全面且权威但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本教材缺乏针对性。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首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并安排好各章节顺序(难易),其次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处理创新
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物流专业的教材匮乏且陈旧,案例或是相互抄袭严重或是都是几年前的旧案例,不能代表当今物流行业的最新行业发展趋势,严重影响物流专业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实践能力,还要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依然使用过时的陈旧的数据和案例资料来教学,当然无法满足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导致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社会的要求,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技能。
建议可以利用每日更新的微博或者微信工作号第一时间来了解物流行业的最新消息和动态,也可以把专业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上的一手案例作为课内外案例讨论的素材。要求学生在课程初期加关注并每天阅读刷新行业的一手消息,利用每周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本周行业发生的重点新闻或案例进行讨论和学习。
如:《物流时代》杂志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领导参阅的产业经济杂志。
如:中国采购供应链宫作坊领衔主教练宫迅伟老师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时常都会推出关于采购与供应链的国内外龙头企业的相关最新资讯和宫老师本人从业的一些经验和感受。
四、教学方式的创新- 引入VR技术,开发教与学真实体验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传统教育,他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来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从而形成学生的心理。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把授课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现代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与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学生只掌握知识本身,创新能力较差。
(二)多媒体教育
多媒体教育是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设备、中控系统、计算机等数字教学设计,配合使用教学软件(多媒体电子电子教室系统),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依据它所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如多媒体设置与管理存在不足、使用中忽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多媒体课件质量欠佳、课件资源较匮乏、教学评价缺乏等。
(三)未来教育模式
面向未来的预示性。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在改变教育方式的同时,开始融入了AR 增强真实技术、VR 虚拟、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是对多媒体教育的一个升华,弥补了多媒体教育互动性,体验感不足的一些缺陷,通过高新的科技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学习氛围。
五、考评体系创新
(一)拓展学分――激励储蓄
鼓励学生取得教学计划规定之外的拓展学分,目前我校的实践学分,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以及部分的物流专业的竞赛可以用来顶替学分,但是学分顶替的设定很严格,而且顶替的学分受限,一般在5个学分左右,还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学分拓展风气。建议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经学校认可的学科竞赛、学术活动、技能培训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发明创造取得一定物化成果或创新过程训练,经学校审定批准给予认定的学分。
(二)三位一体的考评方式
1.期末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50%,期中考试10%,期末考试40%三位一体的方式进行。
其中过程性评价的50%主要包括平时课内外的模块小作业和上机应用的实训大作业、课堂出勤等平时表现。课内外布置的任务每个学生尽量区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模块小作业和实训大作业部分的任务是每组学生任务不同(跟组号挂钩)。
总结:微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对老师“教”学水平,学生“学”的方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物流专业的教学创新点的突破,如何更好地应用于物流教学、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需要,更多教育研究者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存田.应用型本科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5,(01).
[2]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
[3]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数学广角;搭配;数学思想;最近发展区
一、数学广角的编排和意义
册数 内容与课题 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册 *找规律:探索图案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有序思维第三册 *简单的排列:1,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简单的逻辑推理: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排列组合思想
简单推理能力第四册 *找规律:铺地砖花纹的规律等差数列的探究规律 有序思维第五册 *简单的组合:有几种不同的穿法?踢几场球?
*简单的排列:3个数字能摆成几个三位数? 排列组合思想第六册 *重叠问题:参加语文、数学小组的共几人?
*等量代换: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一样重? 集合思想
等量代换思想第七册 *运筹问题:烙饼、沏茶、卸船问题
*对策问题:田忌赛马 运筹对策论
优化思想第八册 *植树问题 化归思想
数学建模思想第九册 *数字编码 数字编码思想第十册 *找次品 优化思想推理能力第十一册 *鸡兔同笼 化归、数学建模思想第十二册 *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
数学建模思想人教版教材利用数学广角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数学广角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以解决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 数学广角的教学要求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三年级上册搭配问题课堂实践
(一)课堂教学要有数学味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教学的起点,如果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转,学生就得不到发展,只有让学生进入“数学化”的轨道,进行数学思考,学生才能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才能得到数学的发展,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第一种教学设计是“学习巩固式”的,环节多而实际内容少,只局限在能找到6种搭配方法即可,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会了没有?”;第二种设计是“探究发展”式的,环节少而内容饱满,它追求的是能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规律,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两种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知识容量少,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被,反而容易造成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多,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得不到尽可能的发挥;知识的容量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丰富,学生一个个新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是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思考,从摆实物模型(动作语言)到连线(图形语言),再到算(抽象成符号语言)的数学化过程,增强了课堂的“数学味”。
(二)数学思考要把握有度
课堂教学内容是“深”好,还是“浅”好呢?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时代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倘若内容平易,是不能创造性地展开思维能力的教育的。以低级的思维处理高层次的内容是可能的,但以低层次的内容培养高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教学内容也不是越难越好,应把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框架之内。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把儿童能够独立达成的水准与经过教师和伙伴的援助能够达成的水准之间的落差,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应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做到张弛有度。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有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要挑出一件上衣与一件下装搭配成一套衣服,最多有几种搭配方法?请小组摆一摆。(同学摆一摆,教师用连线的方式展示以上两种方法,并表扬学生能用数学的方法计算。)
②如果再加一件下装,有4件下装,又有几种搭配呢?
③如果有5件下装,6件下装,7件,8件呢?
④有五种点心和六种饮料,如果一种点心配一种饮料,又有多少种搭配呢?
⑤为什么是30种呢?”(用符号表示点心和水果,比如用圈表示点心,用三角号表示饮料)通过课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演示出来。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虽然部分学生刚开始的回答不让人满意,但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却提高不少。
(三)合理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用教材,结合“境材”(周围的环境资源)和“人材”增删、重组、包装“教材”,考虑“人材”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因此,恰当地选取教学素材,是有效课堂展开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将教材的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累积。
让学生探索两件上装与四件、五件……下装有多少种搭配?参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难度太大,如果基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个体探究,或许是这样;但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探索较难的、挑战性强的问题是可能的。在探索两件上衣与三件下装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时,学生已经历了从生活经验到数学化的过程,而两件上衣与四件、五件不等下装有多少种搭配问题求解的方法是一致的,学生利用这一方法完全有可能解决“难”一些的问题,何况,探索的本意不在于能找出多少种,更重要的是,经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较充分地感受数学的思想与本质规律。
“数学广角”虽然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的内容,但它的教学价值和后续教学中的意义不容忽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