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雪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言语训练的严重缺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阅读教学在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深挖细究,放弃文本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点不赏析、不积累,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收获了思想上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却很少有好词佳句、布局谋篇等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读写不能紧密地、有效地结合训练。这样的语文学习,多年来主导了师生的语文生活,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但这种积累却是单调的、死板的,字词句的灵活应用极差:学生虽然阅读了一些文章,但阅读兴趣淡漠,阅读能力缺失,不会赏析阅读材料的特点:学生虽然写出了一些文章,但对写作的渴望不足,写不出真情实感,表达程式化。语言缺乏个性。
“学别人的文章就是为了写自己的文章”,这句话我没有考证出处,但我十分赞同,它道破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写自己文章的方法技能,学生就是要学到写自己文章的方法本领。因此,师生共同经营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堂。这种训练立足于课堂,凭借的是教材,主要方法是赏析文本语言特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也就是教师启发导引学生赏析文本在字词句段篇上的特色,用词用句、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从而积累好词佳句、写作的技巧等等,使言语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这种训练必须依托文本,连接生活,加强整合,注重多角度多形式,注重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感兴趣,为作者用词用句之巧妙叹服,为作者布局谋篇之独特称赞,萌发表达的冲动,激发写作的欲望。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平台,一个机会,一个情境,一个启发,学生的智慧便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听说读写的训练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语言特点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求高低也不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交替的、综合进行的,是一个从感知到吸收再到运用的过程。听说读写的训练在低年级侧重字词句,在中高年级侧重字词句段篇。现在以四年级上册“雪”单元课文《瑞雪图》教学为例,看看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瑞雪图》是作家峻青的佳作。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是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极好素材。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初读感知,即让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题材、写作顺序:第二个环节是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品读赏析语言特点。即让学生细读词、句。品味作者用词用句的独具匠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品析第二自然段写第一天白天下雪前,从时间词语“一清早、中午、黄昏时分”中体会描写上的条理清楚,从天气变化词语“布满阴云、刮起寒风、大雪飘落”体会描写上的特点突出,从修饰词语“布满了铅色的、凛冽的、呼呼、整整、鹅毛般的、纷纷扬扬”体会描写上的恰当、准确。品析第三自然段第一天夜里下雪时。重点从“大片大片、簌簌落落”体会对雪的形态描写,从“沙沙声、咯吱声”体会对雪的声音描写。品析第四自然段第二天白天下雪后时,从表达顺序上感知由远到近写雪的大而美,从具体语言描写上体会用词用句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这些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阅读、对比、替换等办法步步深入地体会作者对雪之美,美在形、美在色、美在感觉的描写。品析第五、六自然段时,则重在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第三个环节是感情赏读,让学生读全文,读优美的句、段,读出个性化理解。最后一个环节是读写运用,让学生交流积累的描写雪的好词好句,再联想本地区看到的雪,说一说或写一写雪的色、形、动、静等特点。
教师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学生就会有一个怎样的成长。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言语训练扎扎实实地扎根在课堂,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师生才能真正实现轻松高效的语文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达成,体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乐趣,享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震撼,才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使语文学习迈开读与写的双脚,抬头挺胸走路,让语文真正美丽起来。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拓展思维,分析、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身处逆境而不改善良的本性,执着为他人送温暖的品质。
【教学重点】
1.重点把握“我”自身的人性闪光;
2.理解流浪老人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流浪老人所具备的善良和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预习内容:解决生字生词读音,熟读本篇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
《好雪片片》是由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他描写的是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却没有磨灭善良的本性,肮脏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净的善意;油腻的双手,挡不住他温情的传递。循着那笨拙的双手,我们仿佛觉得那美艳的红色塑胶奖券封套,就是一簇跳跃着的火焰,烘烤在我们的心头。
话音刚落,有学生马上提出了异议:“老师,我们经常在街头看见各种乞丐,他们看起来衣衫褴褛,不是残疾就是重病,或是与亲人失联,但是背后他们衣着光鲜,腰缠万贯,甚至在自己的家乡盖起了小洋楼。”
还有的学生说:“乞丐应该由政府救助,不需要我们施舍。”
一时间,课堂陷入了沉思之中。
是啊,乞丐现象不论是在什么时代或者哪个国家,多少都有。
街头的职业乞丐我们也见识过:公交车上,一个流浪的艺人拎着音响,上车后,问一两声好,唱一两首歌,收一两块钱。
探讨到这个地步,我们似乎无法完成课文的教学要求了!
二、分析“我”的形象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作者林清玄既是阅人无数的作家,也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教师:好,谁能说一说,“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本文中的“我”是怎样对待文中的流浪老人的?
学生:第1节“在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
学生:课文第5节“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的全部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学生马上意识到了:“老师,作者他观察得很仔细!”
课文第7节“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是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且使得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又有学生回答:“老师,这个人通过买彩票来表达爱心。”
学生:还有第6节“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作者就是那小部分人。”
教师:接着看课文的第17节,大家一起读“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教师小结:作者从看到到观察,从同情到理解,从友谊到赞美(人的好本质)。
他同情这个流浪老人,他更愿意付出实际行动,让这份同情不只是脑海里纯粹的念想这一点,关注、关心、关怀,同情变成了友情,证明了他善良的至真、至诚。
三、分析“流浪老人”形象
1.第一个板块,是集中描写他的衣食住行。
教师:通过前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流浪老人的外表很怎么样?你认为流浪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学生:A.外表污秽:
(1)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第5节)
(2)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第8节)
学生:B.心地善良:
(1)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第8-13节)
(2)冬日里老人为“我”扣扣子。(第14节)
文中对这两个人物主要采用了哪种描法进行描写?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
明确: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第1-6节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
第7-15节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衣服、奖券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的缓慢、笨拙、艰困和态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显了流浪老人内心的美好、对善良的坚持。
教师小结:文章欲扬先抑,渲染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的形象,与后文老人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流浪老人物质上极度贫乏,精神上却高度富有!
四、理解文章主旨
1.你认为文中的“好雪”是指什么?它在哪里?说说自己的见解。
明确:
(1)文中的“好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2)“好雪”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受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2.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明确:起到点题的作用。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灵,看做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美,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心头,恰似好雪滋润大地,心灵之美滋润心田,使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
五、小结全文
那么,如何写出冬天景物的特点呢?
要写“声”。例如:“北风呜呜地响着,像是有一个人在山谷里扯着嗓子喊叫,整个天空,整个世界充满了这种声音。”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谷中北风“大”的特点。
要写“色”。例如:“建筑物像琼楼玉宇似的闪烁着耀眼的银辉。小路上就像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又仿佛妙手的画家为大地绘成了一幅白色、纯洁的图画。”
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又如:“一场大雪过后,天空像海一样蔚蓝,并且比海蓝得更晶莹剔透。千峰万岭,极目一望,尽是白色,闪耀着一片连接不断的银光。山顶上积雪未融,如白银宫阙;向阳的山头冒着乳白的烟雾,缭绕蒸腾,汇集成云朵;几朵悠闲的白云,一半镶在天空中,一半粘在山峰上,似乎是个安琪儿。”
蔚蓝、白色、银光、乳白,把雪后的天空、云朵、烟雾的色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写“形”。例如:“接连几天,又是雪又是冻雨。瓦檐下的冰挂非常的漂亮,有的像水晶柱,有的像钟乳石,有的像锥子;田野间的电线满是冰挂,弧形地垂着。冰挂在寒风的吹拂下,更是形态各异,有的似梳子,有的似抽象的雕塑,有的似瀑布……”
作者对冰挂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冰挂的形状描写得形象生动,使我们读了后,仿佛也到了冰天雪地一饱眼福。
要写“态”。例如:“一颗颗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样。它们在空中飘舞着,并不着急落地,好像舍不得离开天空似的,有的悄悄跳入行人的衣领里,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又如:“远处被雪裹住的山脉,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卧在那里。”
这些描写,使我们欣赏到景物的不同姿态。
要写“量”。例如:“这里的山峦的确很多,而且雪中的山峦别有韵味。举目顾盼,层峦叠嶂,高的,矮的,美的,丑的,险峻的,平缓的,各具千秋。不注意间,雪花像无数只飞蛾翻飞搅动,天地顿时成了灰白色,山林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铺天盖地而来。不久,远山近岭便是白茫茫一片。”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山峦的多,而且描写了山峦的态。
要写“味”。例如:“刚犁过的稻田,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汽袅袅。走近,用力呼吸,凉凉的空气中,含着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作者抓住了冬天早晨太阳照射,田地蒸腾的特点,写出了新翻泥土的清香。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活动,即使是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感情。他们的情感体验不同,表现在内心中的活动也就不一样。心理活动要抓住人物个性的特点,符合他们的性格身份。
二、心理活动并不单纯只是心理描写
1.除了直接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外,还可以借助人物的言语、神态、行动等描写方法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如,在《红岩》中描写“刘思扬不能拂逆同志们真诚的心,这些细小的关怀,给他增添了无限离别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人世间常有的那种离情别绪,而是深深的互相了解,同甘苦,共患难,用鲜血凝成的感情。刘思扬默默地用筷子拨动饭粒,掩盖内心的苦痛。忽然,他在碗里拨出了一团东西;把饭粒拨开,看清楚了,同志们悄悄在他碗里放了半只咸蛋。一瞬间,刘思扬抑制着的眼泪又涌流出来。这是同志们长期保存着的,秘密送进来的珍贵礼物……从一片羽毛,可以感到友情的温暖。刘思扬感到的是一颗巨大的赤诚的心。”
通过行动的描写来完成对刘思扬心理的刻画。当他感到痛苦时,“默默地用筷子拨弄饭粒”来掩饰自己的内心。当同志们用最简朴然而又最真挚的方式来送别他时,刘思扬的心中无比激动,也用自己最单纯善良的行为来表示,“回到老大哥身边,无言地脱下温暖的上衣,披在他瘦削的肩上。”刘思扬心中所想的通过他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此处无声胜有声”。
2.借助梦境,景物描写等间接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日本作家曾野绫子在《爱的破灭》中写道:“她觉得,自己仿佛坐在漆黑的井底,井底同样在下雪。这雪渐渐地把摄子周身埋没,把她冻僵。因为是雪,不能立刻使摄子窒息,然而,摄子孑然一身,无处可见希望的光芒。”
一段环境描写把摄子孤独、寂寞、压抑,看不见希望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这段环境描写中只是出现两种简单的景物:井底和雪。井底让人感到黑暗,沉闷,望不到出路。雪又使人体会到冬日刺骨的寒冷。可以说,这正是处于爱已破灭中的摄子的真实写照。
三、描写要逐层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轨迹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怕什么有什么,祥子心里的惭愧与气闷凝成一团。顿时立住了脚,待在了那里说不出话来。他傻看着虎姑娘。她今天也异样,不知是电灯照的,还是擦了粉,脸上比平日白了许多;脸上白了些,就掩去了好多她的凶气。嘴唇上的确是抹了点胭脂,使虎妞也带着些媚气;祥子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奇怪,心中更加慌乱。因为平日没拿她当过女人看待,骤然看到红唇,心中忽然感到点不好意思。她上身穿着件浅绿色的绸子小夹袄,下面一条青洋皱肥腿的单裤。绿袄在电灯下闪出些柔软而微带凄惨的丝光,因为短小,还露出一点点白裤腰来,使绿色更加明显素净。下面的肥黑裤被小风吹得微动,像一些什么阴森的气儿,想要摆脱开那贼亮的灯光,而与黑夜联成一气。祥子不敢再看了,茫然地低下头去,心中还存着小小的带光的绿袄。”
祥子的心理随着对虎妞观察的深入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开始心里惭愧与气闷凝成一团――觉得非常奇怪,心中更加慌乱――不敢再看了,茫然地低下头去,“心中还存着小小的带光的绿袄。”展现了祥子复杂多变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心理描写一般只适用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作品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不是作者,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作者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示了小弗朗士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文章一开头,描写小弗朗士“不想上学”的想法,刻画出小弗朗士贪玩调皮的性格。走过镇公所布告牌的心理描写,说明小弗朗士对普鲁士侵略者并无好感。当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宣布最坏的消息后,这个本来还没有被战争惊动的孩子感到了极大的震惊,因而思想发生了突变,飞跃。这些心理描写,极其真切地表现了小弗朗士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对敌人禁教法语的极大仇恨。
关于心理描写的作文比较常见的失误大致也有四种,现简要指出并对其产生的原因探析如下:
1.心理描写内容与人物身份不符,作者对人物性格缺乏分析,凭自己的主观妄加揣测。
2.描写冗长,内容泛滥,与文章整体失谐。
3.缺乏技巧,写法单调,只会用“他心想”“我想”之类领起描写。这说明阅读少,缺乏借鉴。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
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②敬佩母亲。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⑧怀念母亲。(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2.思考不深入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例二:《晶莹的泪滴》[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学生答案]①祈祷女老师能够幸福。②祈祷女老师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美好的心灵。③祈祷所有的老师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
[失误分析]作者写女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对她的歌颂与赞美,更为主要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人间真情挚爱的思考,希望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的民族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文章在结尾处含蓄地传达出此意。而这个答案简单地停留在对女老师本身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3.层次不清晰
例一:《草丛》[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答案]①突出草丛不被忽略。②承接上文对草的践踏。③引起下文对冬天草丛的描写。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分析两次描写的作用,而这个答案没有按层次答题,笼统回答,答题的思路不清晰。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将草丛所遭遇的艰难具体化;②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了自己对草丛的伤害,既表现了草丛的卑微,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③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评分建议:三个要点,每点2分。)
4.答题不规范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学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儿子的追问。② 引起下文诗句,与之照应。③运用排比的修辞。
[错误分析]:分析作用题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而这个答案只考虑了形式忽略了对内容方面的回答。
[学生答案2]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雪的感叹。②与童年下雪的情景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雪的盼望。
[失误分析]这个答案考虑了形式和内容的角度,但在形式的角度方面忽略了结构的角度。
[参考答案]形式上:①照应题目“江南无雪”。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内容上:表达了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内容2分,“盼望”与“失望”各1分;“形式”4分,每条2分)
5.文本意识不强
例一:《花 事》[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
[问题]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试加以概述。
[学生答案]①要珍惜美丽的瞬间。②平静对待人事,凡事要看开一点。③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而伤感。
[失误分析]作者在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在文中都有相关的文字,只需稍作概述即可,而这个答案完全是个人的理解,脱离了原文。
[参考答案](1)美丽往往是短暂的,我们不应错过。(2)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些东西是无可挽留的。(3)爱情和婚姻时常割离,应当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4)对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无可挽留的事实,坦然待之。(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试作探究。
[学生答案]①形式上吸引读者。②因为那一段拉纤生活是我第一次体验人生苦难。③从拉纤的苦中体会到生命在于奋斗。
[失误分析]探究题的回答不能脱离原文的中心和主旨,这个答案没有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①纤道艰险使作者对那段艰难岁月刻骨铭心。②纤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赞叹。③征服激流、险滩的经历,让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认识和感悟。(每点2分)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6.概括意识不强
例一:《亲爱的麦子》[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语文]
[问题]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学生答案]:①有一种土壤般的质地和本色。②带有土地的精华。③平凡却又由人、天地创造的精品。④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提示要概括,而这个答案仅仅是对原文的摘抄而已,对麦子的美的概括有很大欠缺。
[参考答案]①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分)②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分)③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分)(意思对就可)
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问题]从文中看,“我”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加以概括。
[学生答案]①大雪纷飞的天气,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②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③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关键词]景物描写; 凸显 ;文学与美学
凡叙述性的文章,如小说,戏剧,散文,童话,寓言等,都离不开写景。文质兼美的景物描写,不但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各种情愫,使之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使文章达到文学与美学的统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学生写景呢?
一、 理清顺序,凸显层次美
自然界的景物,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花草虫鱼,都有其一定的存在顺序。顺序乱了,自己不知所云,别人也摸不到边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务必要教导学生先找到一种合理的写作顺序。景物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三种:
1.时间顺序。如朱自清先生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之所以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就是因为它是依树木开花的先后顺序行文的。
2.空间顺序。按空间顺序写景也叫“移步换景”,也就是随着作者观察点的移动,眼前呈现不同的景物,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写景方式。空间顺序,关键是先确定一个立足点,再一步一换景。如《济南的冬天》,在描写“雪后的小山”时,老舍先生就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先写山尖,次写山坡,最后写山腰的。
3.逻辑顺序。请看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概括描写北国雪景,再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来展现北国风光,这样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景物描写不但全面,而且层次分明。
二、巧妙结合,凸显和谐美
大自然之景,有静有动。动与静并非绝对,随着观察位置,角度的不同,一切景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写景,就要写出动与静的特点,动与静的变化。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此处写景可谓典范,作者先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写静态之景,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动态之景,这样动静结合,高低互补,阴阳协调,使全文熠熠生辉。
巧妙结合还需注意一个虚写与实写的问题,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此诗中,既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实写,又有诗人“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相像,让人在艰苦中看到希望。又如《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先实写眼前所见大海雄伟之景,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道出了自己的伟大抱负。
三、 善用修辞,凸显语言美
描写景物,要注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因为优美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要学会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连用。如吴伯箫《菜园小记》有一精美语段:“那些新芽呀,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光,发着笑,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仔细分析一下,这里就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还让人看到了新芽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多美的语言,多好的文字。作者同样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示了紫藤萝繁盛的生命力,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四、 调动感官,凸显情感美
1、描写梅花的诗句有很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描写了梅花坚贞孤傲的傲骨;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的是梅花姿态的优美和幽幽的香气;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的是梅花的幽香。
(来源:文章屋网 )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日。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节选自《郁达夫作品精选》,有删改。)
边读边悟:
这段景物描写很有特点。短文以《江南的冬景》为题,但文章并未从江南景色着笔,而是先从北国冬景入手,写出了北国冬天“门外面是雪深几尺”“风大若雷”的特点,所以到了冬天,北方的老人、小孩总是躲在屋里过着蛰居生活。这样描写,先让读者首先感觉到北方冬天风雪扑面的严酷和寒冷。然后,用“但在江南,可又不同”一句,引出江南的冬景:江南“冬至过后,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去坐着曝背谈天”,一派与北国不同的景象。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国冬景的对比来描写,更加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的特点,渲染了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由此可见,在写景时运用对比,能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济南的冬天
老 舍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节选自《老舍文集》 第十四卷。)
边读边悟: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