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惩戒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艺术是提高教学组织效率的关键之一。
体育教学的组织水平,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是由各教学部分、各教学环节组成,并在室外不同的教学场地进行,而语言是组织教学的纽带,要使各部分教学紧密衔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秩序井然,就需要借用多形式的语言活动来加以组织和控制,如教师语调的调控、语速的变化,通过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教师在语言上进行煽动和诱导,就能迅速地集合、组织、调动队伍,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使学生表层的学习动因转化成更高层的自主和自觉的学习,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教学活动能省时、省力地顺利展开。体育教师一节课上下来,即使他讲解正确,动作到位,但如果整堂课中没有一句生动、有美感的语言,那么他即便完成了教学内容,也只能是平淡的课,与学生很难形成有效沟通,要组织好一个情境化课堂氛围则是很难,因而不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此外体育课的随机性很强,教师要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针对课堂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改变往往会得到学生的肯定和喜欢。
语言艺术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点之一。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多因素决定的,诸如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知识水准、教学表达能力等。而我认为提高课堂中的语言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表达,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纪律的好坏、学习成绩的高低,乃至学生的成长,都同教师的教学语言密切相关。
一个有良好语言素质的老师,说出的语言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质量自然很高;相反教师语言素养不高,则往往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如果教师通过饶有情趣的描述,恰到好处地概括、点拨,能将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如果教师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可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击波,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师的语言深刻含蓄,富有启迪,就会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教师用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体育教学中的要求以及技术动作的过程,正如表2所示,用符合学生喜欢的类型特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就能创造一种“寓教于乐”情趣横生的课堂气氛,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反之,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言艺术是发展学生思维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影响思维,也体现思维。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能给学生以一种正面的示范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体育教师不但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准确、生动、鲜明的教学语言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综合、练习以至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考虑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勇敢之火,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为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恰当,批评不能信口开河,表扬必须考虑教学效果,用词既要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系统严密,含义深刻,并善于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恰当巧妙地运用提问、暗示、点拨、提示、比喻等语言来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展开,使学生听后既能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能在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也有所得。例如:可采用“看谁领先”“看谁夺冠“”看谁最快”等语言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既简明、又有力。
3语言艺术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工具之一。
体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造性,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而语言是育人的必要环节,体育教学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始终贯彻既教书育人的教育原则,善于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特点,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但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体育基础存在个体差异,就使育人成为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途径。从表1看到,学生最喜欢的课目是体育课,这为体育教师发挥语言艺术,进行育人教育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思维、心理与行为表现,把握好教育方法与时机,对症下药的运用语言,对于好的思想与行为,给予耐心的教育疏导。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准确、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具有针对性、幽默性的极具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调节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个性,真诚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与个性。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非常感谢xxx老师、xxx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xx》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XX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马元平同学、张乐同学、赵洁同学、王玥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相关的论文致谢样本·毕业论文致谢如何写·课程设计论文致谢词·博士生论文致谢范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信·本科毕业论文致谢·大专毕业论文致谢词求学生涯暂告段落,但求知的道路却永无停滞。三年的交大生活给予我许多珍贵的财富,教会我许多难能的品质。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十六字箴言将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断前行。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四: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六、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老X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日常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在我国高等学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评价结果已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
有些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奖惩为目的,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总结性的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常常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令教师觉得自己是在被动地接受检查,加之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方面的某些缺陷,容易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防卫心理,使评价难以收到促进和激励的效果。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缺乏规范性。
多数学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干部教师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但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由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指标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而做出的判断,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对评价指标的理解程度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结果,而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是属于主观范畴,不同的评价人员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的。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缺乏合理性。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较多采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是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指标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是很难准确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让大家去遵循,其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指标为导向,限制了教师2009/12总第335期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再加上评价人员来自各个专业,可能会出现在对非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的可信度降低,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而又不会抹杀其专业特点。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
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学生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其教学成效最深切的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视学生为唯一的评价者。但过分强调学生评价所占比例是不恰当的,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不负责任的随便填写评价表格或打分,有些学生易于以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评价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其评价行为明显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
5.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缺乏反馈和沟通。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保障并提高课堂教师教学质量。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双向沟通,只是评价者向被评价者通报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只是一个分数,每个教师从结果中只能了解自己打了多少分,排队处于什么位置,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教师无法了解,从而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改进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为了克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尽合理之处,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和反馈的机制,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1.正确认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评价目的是受一定评价价值取向影响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对评价目的的不同认识。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向教师过去,关注教师已经取得的工作绩效。随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深入开展,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使传统的鉴定性、奖惩性的评价转变为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后者指向的是教师的未来,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和教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
各校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叫督导委员会,有的叫督导室、督导组,或督导处,多是隶属于教务处,个别也有的是自行独立部门。督导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督导评价工作方案和文件,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师教学质量及其他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把评教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规范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能否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所谓全面,是指凡是影响和决定教师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凡是反映和表征其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都要纳入评价的范围;所谓科学,是指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要尽可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客观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内在比例关系。
要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就应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直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带有共性的本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学科特点,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相对灵活的评价体系。
4.改革创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模式。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以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生成;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85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疑须有疑”,有疑才会有思,“思”使“有疑变无疑”,学习才有收获。笔者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论述了“问题”的生成与解决方法。
一、激发,给“问”以动力引擎,使“无疑”到“有疑”
课堂之“问”需要激发,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打破思维定势,营建需求失衡等方式实现。
如教学《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矛头指向”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具体如下:
学生在生成材料的过程中会发现,“启蒙运动”要同时反对教会神权和世俗王权两股封建势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便是由生成的材料创设出的新情境激发而来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引导,给“问”以探究过程,使“有疑”到“无疑”
引导,即把“问”引向深入,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是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即是思考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的关键所在。
比如,教师展示有关14―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状态的材料,如下:
材料一: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人教版必修3第26页
材料二: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
――人教版必修2第30页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三场运动在反封建方式和程度方面的不同,并引发学生思考阶级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逐渐摆脱了复兴希罗古典文化的旗帜和宗教的外衣,直接面对教会神权和世俗王权两股封建势力。
引导使“问”变成了讨论探究,书本上知识就变成了“活”的知识,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去探究,学习就不仅仅是感知的范畴,而是经由思考逐步走向理性的范畴。
三、指导,给“问”以技术支撑,使“有疑”与“无疑”不断回返往复
“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维模式的全新构建,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和转变了学习方式的重要标志。
(一)由课堂直接口头发问转向课前预习笔头发问
课前预习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维时间,笔头发问可以使问题的逻辑性更强,并且由个人单独发问转向集体讨论研究发问,集体讨论研究发现的问题更具典型性,更有思维含量。这两个转变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前学生预习后写出尚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然后在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部分问题,剩下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交给全班学生讨论解决。比如,《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一课中,学生小组讨论后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启蒙运动的原因?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启蒙思想的代表作是如何体现理性精神的?举例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何不同?
(二)学生评论、比较,教师示范、建议
学生之间的问题可以进行互相评论和比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示范,或建议,这样,“问”就更具方法性。如在比较“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时,学生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比较的角度,要求学生遵循同类相比的原则,并可结合具体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加以比较。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将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逐一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了中西思想的两大区别:一是西方启蒙思想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提出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构想,中国则没有提出;二是西方启蒙思想体现了法治理念,中国则是人治理念。通过比较,学生也理解了以黄宗羲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局限。
通过课前预习、笔头发问,学生产生了大量疑问;经过课堂集体讨论、相互,学生解决了部分问题,又留有部分问题;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学习就是在“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中不断回返往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转变了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过渡到了主动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绪贵.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5).
[2] 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3] 周安会.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2015(8).
[4] 刘海荣.探究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0).
京外地区获奖名单
一、先进学校名单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高级中学
贵州省赤水市第二小学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学
二、先进个人名单
一等奖
安徽 徐晓玲 福建 林秀钦 广东 邓绍宏 广西 许媛 贵州 范本艳 河北 赵 欣 湖北 龚伦军 云南 杨红 浙江 范源清 顾俊芳
江苏 周国伟 王建忠 孟 军
二等奖
安徽 梁 好 福建 林 盛 廖友国 柯碧田 唐惠煌 庄春凤 陈建杰
广东 邓 旭 广西 许 媛 何 珍 冯 平 陈贺允
贵州 穆 菁 罗 艳 曾利和 河北 付会玉 赵 欣
河南 罗保爱 湖北 龚伦军 方莲英
湖南 王菊红 吉林 苏丽华 张 硕 李和义
江苏 陈 枫 束丽文 谢鸿瑾 山东 黄艳艳 程显龙 孙 娜
上海 刘金艳 四川 徐小琼 梁 岗
天津 刘 越 浙江 吴樟英 王军女
三等奖
福建 林 盛 肖婷婷 柯碧田 庄进平 杨苍洲 王建鹏 陈佳民 陈姗菁
康丽芳 许长安
甘肃 刘晓峰 王红萍 周根旺 广东 陈少贞 邓绍宏
广西 许 媛 陈贺允 冯 平 何 珍 贵州 王高良 陈 英 罗利琼
河北 郭海红 秦 梅 史建勋 河南 朱 丽 庄凤平 罗保爱
黑龙江 张雪梅 李翠敏 李 萍 湖北 万 晶 王凤英 张建新
湖南 黄明勋 吉林 李伟芳 王文娟
江苏 张 珊 辽宁 赵艳英
山东 陈立功 四川 梁 岗 徐小琼
云南 余晓洁 杨晓玉 重庆 卢 璐 唐 英
浙江 范源清 闻洪波 方祝发 宋伟仙 许伟泽
北京地区获奖名单
一等奖
白 敬 毕小芊 柴振荣 陈丽辉 程 芬 崔长友 崔 琳 邓丽群 范宝东 范秀清 冯 帆 高奇越 高 颖 龚学志 郭俊彬 韩沁彤 韩向华 郝梅梅 郝向荣 何丽芳 胡文杰 胡玉强 黄小梅 贾慧蓉 贾 婷 姜 畔 解 薇 康菁菁 亢学丽 李 超 李海燕 李海颖 李浩敬 李 婕 李 静 李 磊 李 晓 李学会 李永辉 刘海娜 刘 静 刘俊凤 刘 凯 刘 丽 刘 沙 刘 舒 刘学惠 刘一成 楼 桦 马文丽 潘雪飞 彭玉华 祁永博 秦山丹 任 荟 邵立平 沈景娟 宋 辉 宋子男 孙铁民 孙 薇 孙雪梅 孙雪巍 孙 艳 孙治英 唐 燕 陶小苏 田 虹 田 彤 佟会敏 王爱国 王长青 王东红 王建富 王 晶 王 静 王丽娜 王 楠 王荣海 王 瑞 王世华 王香玲 王晓菁 王晓菁 王晓静 王晓琼 王秀琴 王 艳 魏贺淼 魏 然 吴恭平 武 月 席蓉蓉 晏 洁 杨 洋 易 静 尹红芳 于淑敏 苑 静 张贝迪 张慧萍 张景芳 张留英 张伟华 张晓军 张彦华 张依雯 张玉梅 赵立伶 赵明勇 赵荣旺 赵鑫馨 赵 燕 朱 彤 庄春妹
二等奖
艾天燕 爱 丹 安晶卉 安欣颖 安雪飞 白凤稳 白秀梅 白雪梅 鲍 玮 薄淑红 蔡明艳 曹冬生 陈彩霞 陈海芳 陈金成 陈 瑾 陈立娟 陈丽辉 陈丽娟 陈 雪 陈玉梅 程 旭 仇凤霞 崔婷婷 代 莹 邓 晶 邓科军 狄永杰 丁 燕 董金凤 董淑萍 窦长颖 杜艳艳 段海娟 方春梅 冯 琦 付海红 高贵平 高海伶 高 静 高 梅 郭春梅 郭海波 郭红兵 郭新刚 郭迎滨 郭 颖 韩春霞 韩 鹏 韩晓慧 郝婉华 何 淼 何 伟 胡秀杰 胡 燕 黄 杰 黄小梅 黄秀英 黄 英 霍永跃 纪爱朋 贾娜娣 金 迎 康梦兰 赖妙琼 郎海英 雷米新 雷米新 李宝兰 李赤瑜 李东颖 李 端 李方亮 李国青 李海波 李海霞 李 浩 李浩敬 李宏爽 李建敏 李金梅 李金荣 李 静 李 黎 李 同 李雪玲 李雪梅 李雅娟 李 岩 李艳辉 李艳军 李燕云 李一佳 李 影 李永莲 李子路 厉江南 梁 好 梁秀敏 林翔宇 蔺玉松 刘东芬 刘凤艳 刘 福 刘洪发 刘鸿雁 刘 辉 刘建萍 刘进波 刘 军 刘丽娜 刘 敏 刘 铭 刘守宏 刘 硕 刘艳萍 刘 颖 刘元元 刘 震 路凤敏 路 宁 吕 媛 马 芳 马加良子 马立红 马 蔷 马稳盼 马稳盼 门卫华 孟祥阳 孟雪莲 孟 灼 闵 敏 那 敏 牛卫忠 牛彦芳 牛 彦 庞 晖 祁金花 祁有娟 钱磊俊 邱立君 荣 旭 茹建伟 芮爱忠 沙 莎 邵立平 申秀红 沈嘉煜 沈金瑞 沈景娟 石京丽 史天慧 舒 芳 宋丽荣 宋应富 宋正红 苏 晶 苏 珂 苏 娜 孙 浩 孙红梅 孙乐芩 孙佩琴 孙 萍 孙婷婷 孙治英 孙 忠 谭 强 汤 平 唐凤萍 田光华 田亚军 脱国梅 万 静 王 哲 王彩莲 王长青 王 超 王 琛 王翠菊 王桂凤 王 涵 王好生 王会红 王建华 王 建 王 静 王 娟 王 蕾 王 丽 王丽娜 王连长 王琳娜 王 楠 王 琪 王 茜 王 清 王群英 王世强 王栓保 王 维 王香玲 王小平 王晓燕 王 新 王雪丽 王亚玫 王彦军 王 英 王园园 王月青 王跃梅 王 蕴 魏秀娟 文春宇 吴 然 吴 双 吴 思 吴雅丽 夏换龙 肖光耀 熊丽平 徐 静 徐 平 徐学宏 徐峪森 徐志钦 薛长浩 闫立娟 闫艳华 晏玉香 杨 斌 杨海涛 杨 洁 杨 静 杨丽苹 杨 敏 杨 铭 杨松珍 杨小丽 杨秀艳 杨云华 姚静薇 殷 毅 尤 飞 尤晓宏 于大哲 于 澜 于丽萍 于姗姗 苑 静 臧超英 曾 莉 张爱军 张春梅 张改莲 张海燕 张 健 张 杰 张金朋 张 昆 张莉萍 张 利 张 庆 张 蓉 张如燕 张升军 张素艳 张 威 张文娜 张小刚 张晓红 张亚坤 张 艳 张艳霞 张 燕 张倚天 张 颖 张 芸 赵海娜 赵继莲 赵丽华 赵 琼 赵 蕊 赵婉丽 赵万超 赵雪娇 赵 艳 赵艳梅 赵燕武 赵玉娟 赵云红 郑红丽 郑云杰 周 蕾 周苏平 周卫东 周宗文 朱 红 朱建玲 朱 莉 朱 迎
三等奖:(略)
关于获奖名单的说明:
1.获奖名单中省份、人名均按拼音顺序排列。
2.如发现有错、漏等问题请与组委会联系。组委会将陆续予以更正。电话:010-82563556,电邮: 。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23-01
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效果非常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等等,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停滞不前。为了提升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分析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以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太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都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
2、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效率逐渐降低。虽然教师实施的教学方法逐渐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是限于简单的记忆单词,不能灵活的运用。
3、英语课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虽然我国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英语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只是流于形式。随着新课改明确提出:在小学教育中,每周不能少于四课时的英语,但是在相关研究结果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教育每周只有两节英语课程,有些更是存在用语文课以及数学课代替英语课程的现象。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部分家长也认为英语课程没有语文及数学课程重要,家长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只会导致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逐渐降低。造成英语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就把数学与语文课程永远摆在第一位,从而导致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发挥出作用。
4、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技能都会影响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水平还是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经过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其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不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都存在严重的差异性。第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不同,认知水平不同。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必须要把英语课程的地位凸显出来。小学生学习语言是最佳阶段,所以,英语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实施教学,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贯彻落实到教育政策的和教育计划实施当中去,只有把英语课程的地位凸显出来,方可让学生以后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承担起着责任,定时检查学校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应该使教材以及师资力量能够满足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需要。值得注意一点就是,家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白英语课程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转变教学观念。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进而影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提升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还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改革之后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知道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性,才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知道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知道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方能为学生以后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每项教育任务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素养。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不是单单背诵几个英语单词既可,而是应该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还是处于一个活泼乱动的阶段,集中注意力不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游戏。常用的游戏教学法有:看图片猜单词、单词接龙、听单词做动作以及背英文单词比赛等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度分析教学中不足的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只要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就可以更好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效果,促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剑宏.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 李 月.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师范生 教育法律素养 教育法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Survey and Research on Normal Students'
Literacy Situation of Education Law
LI Jing, GAO R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Abstract Education legal literacy is one of professionalism teachers should have, and is also one of professionalism normal students must have. Legal literacy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or the growth of normal students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ls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norm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ly weak literacy education laws, resulting in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e law school of their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emphasis on literacy training.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relevant degree course,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legal knowledge, the creation of good educational leg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normal students' self-improve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velop legal literacy educ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Key words normal students; education law literacy; education law
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日益朝法制化的轨道迈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①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下,像佛山市“女教师体罚小学生面壁磨嘴直至出血”、陕西省的“让50名学生轮扇耳光”等等这些教师体罚、变相体罚伤害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许多教师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一无所知。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较低,教育法律素养欠缺。
笔者认为,教师职前法律素养教育的缺乏可能是导致教师法律素养不足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为此,笔者对师范生教育法律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找到提升师范生教育法律素养的方法。
1.2 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认识、掌握和运用教育法律的能力或素质,其通常是通过教师掌握教育法律知识、具备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行为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行为。②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师范生教育法律素养现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就读师范专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笔者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选取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四种师范专业大一、大二的师范生进行了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设计问卷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研究,参考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问卷,自行设计本问卷。笔者主要从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律知识和教育法律行为三个维度来设计问卷,一共21道题,其中前20个为选择题,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2.2.2 访谈法
笔者在教育见习活动中,针对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日常违法行为,有意识地与周围师范生进行交流探讨,在轻松自在的交流环境中,使得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访谈结束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整理,以供论文分析需要。
2.3 研究数据统计
笔者选取了杭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了180份问卷,回收了问卷17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9份,有效率为87%,符合样本数据要求,所得结果可以作为参考。获取数据后,运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得出相应的结论。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访谈结果,结合笔者的思考,得出以下数据分析:
3.1 师范生教育法律意识现状
3.1.1 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61%的师范生都认为教育法律与学习、工作、生活关系密切,25%认为关系不大,12%的人不清楚教育法律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是否有关系,还有2%的觉得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可见,师范生的教育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3.1.2 师范生维权救济意识现状
在遇到侵权行为时,师范生想到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的人只有13%,且在19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想到使用诉讼救济,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与学校协商,把希望寄托在和解上,而忽视了法律武器。
3.2 师范生具有的教育法律知识现状
3.2.1 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
数据显示,32%的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一点也不了解,59%的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了解一点,而9%的师范生对教育法律不太关心,不曾想更没有刻意去了解或是学习;“非常了解”比例为零。
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关注教育违法事件,大三占46%,大二占56%。其次是通过学校法制宣传,大三24%,大二22%。而出于自身需要积极主动了解的人数大三仅占12%,大二仅占10.29%。同样,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法律课程学习了解的比例也不高,大三仅14%,大二仅12%。可见,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都非常被动,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3.2.2 教育法律知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所占比重情况
数据显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老师把教育法律知识作为一个模块内容进行专题讲解的只有18%。65%的是提及稍许,还有16%的是完全没有涉及到相关内容。教育法律知识在这门课程中并非主要内容,学生从中所收获的相关知识也比较匮乏。
3.2.3 师范生对教师权利义务的掌握情况
在“对教师权利的认知”一题的调查中,只有14%的师范生能正确选出所有选项;58%的回答中包含了C选项这个错误答案,均认为老师“享有管理学生在校一切日常事务的权利”,其中6名同学只选了C项,说明这部分同学对老师的权利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剩下28%的同学虽然没有选择C选项,但是对教师的权利没有全面的认知。
在“对教师义务的认知”一题的调查中,65%的师范生答对了题目,选出了所有属于教师义务的选项;35%的师范生没有选对。且在这部分同学中,只选择一个选项的人数最多。
3.2.4 学校、教师与学生法律关系的认知情况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明确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法律性质是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确定学校事故责任的法理基础。所以,正确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法律关系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教育法律知识之一。
师范生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监护关系的人数高达50%以上,尤以大三学生为甚,为57%。根据《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教育、管理、保护关系。但师范生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并没有一个准确和明确的认知,而对这个关系理解的偏差,恰恰是导致很多违法行为出现的根源。
3.2.5 学校事故责任的认定与分担
学校事故,又称“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③
问卷中的案例事实很清楚:但是只有42%的同学选择了不需要承担责任,而45%的认为需要承担责任,还有13%的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笔者随意地挑选了选择“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发现有的同学是凭直觉认为不需要承担责任,有的同学是碰巧猜对。也就是说其实真正清楚这一法律规定,明确这一法律事实的人并不足 42%。
3.3 师范生对教师教育法律行为的认识
3.3.1 师范生对日常教育管理行为的看法
教师“不下课”在中小学里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数据显示,86%的师范生都反对教师“不下课”的行为,但并不觉得教师“不下课”是违法的。只有13%的师范生觉得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教师课间“不下课”的行为已经违背法律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3.3.2 师范生对惩戒行为的认识
对于罚站、罚跑等惩戒行为,49%的师范生都认为这种行为已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 31%的认为这是常用的管理手段,是正常的;还有20%的认为这种行为不尊重学生,但是没有违法。“体罚”一词对于师范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大部分师范生也都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相关法律规定了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虽然他们知道这一法律规定,但是对实际教学管理中的这些惩戒行为的违法性判断还不是很清晰。
4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法律素养比较薄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4.1 知法,不能悟法——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缺乏的系统、完整、全面的认识
一定的教育法律知识是提高法律素养的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保证,提高法律素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师范生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教育法律的基本常识,并不是完全的法盲,但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远远不够的。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的认识还处于迷茫陌生的阶段,对教育法律只停留在对教育基本法的认识上,没有一个完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知法是守法和用法的前提,只有对教育法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较强的教育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掌握教育法律知识,注重教育法律行为,运用教育法律武器。
4.2 明法,不能守法——师范生无意识违法行为较为突出
师范生并不是完全没有教育法律意识,大部分师范生都认为自己能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尽量不出现违法行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师范生在潜意识里都能做出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这说明,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掌握一定的教育法律知识,明白教育法律的法治性和权威性。然而,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又会不自觉地做出违法行为,如害怕学生受伤,出于安全考虑就不让学生下课,或者是用罚站,罚跑这种变相体罚的惩戒措施惩戒学生等等。
拥有一定教育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并不意味着就具有了相应的法律素养。素养的形成是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个人不断的内化和融合,并且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方面真正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素养。④师范生明法,却不能严守法律法规,杜绝违法行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法律知识没有得到充实、教育法律意识没有得到形成,以至于教育法律素养得不到提升。
4.3 懂法,不会用法——师范生用法意识薄弱,护法精神不足
具备良好的教育法律素养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法律意识和丰富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付诸于实际行动中。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师范生都能认识到教育法律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这表明师范生已经意识到了教育法律的重要性。但是,当遇到事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师范生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却非常少。这就说明,师范生的用法意识非常薄弱,他们不会利用教育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也没能坚决勇敢地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权威性的护法意识,护法精神也不够,体现出了教育法制观念的淡薄。或许是受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家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但是在现实的社会里,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仅仅靠协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不但会助长一些教育侵权行为的频发发生,甚至日益恶化,而且还会阻碍教育的法制化进程,不利于教育事业乃至社会的稳定发展。
笔者认为导致师范生法制素养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师范院校法制教育力度不够。师范院校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保障教育质量等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对师范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方面,师范院校却同其他高校一样,都强行划一地只开设一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来应付“法制教育”,这对从事教师职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法制教育”是在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疲于应付的过程中完成的,其效果是不能高估的。⑤正是由于师范院校对教育法律学习的组织工作不到位,才使得广大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不全面,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这也是导致师范生教育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2)教育法律课程的改进速度滞后。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大三教育法律素养的程度差异性不大。原因是学校教育法律课程的标准、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每一轮课程教学结束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改进,从而使得师范生的教育法律素养并没有随社会的进步而得到提升。
5 结束语
教育法律素养对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师范生来说,更是一项必备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是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合法实施学校教育管理和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条件。⑥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法律素养,有助于教育法律在今后教育活动中行动的切实落实,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机制的法制化进程。
(2)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还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 的模仿对象,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法律是一种制裁的手段,也是一种有力的自我保护的武器。师范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其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对待学生管理班级时,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从而避免做出违法行为。同时,在面对自身问题上,也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论文为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初等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11JJD880033);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基于初等教育视阈下师范生法律素养的培养”(B13JY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孙战民,陈鹏.浅谈从认知到行动: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2):72-73.
②⑥张涛.论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J].福建论坛,2008.8:79-82.
③ 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运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④ 张新.浅谈师范大学教育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07.7:101-102.
⑤ 董爱玲.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08(8)(总第206期):104-106.
参考文献
[1] 李叶欣.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缺失与教育法律素养的提高[J].教学与管理,2012(11).
[2] 张周光.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2).
[摘要]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仍然盛行,致使幼儿园课程改革举步维艰,陷入“囚徒困境”。无论从社会评价来看,还是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来看,继续实行小学化是当前幼儿园效用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建立以幼儿为本、反映本地特色的评价标准与手段,推行“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有助于改变当前幼儿园之间的博弈结构,促使幼儿园真正实行课程改革。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幼儿园课程改革;小学化。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