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合作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合规意识。一是强化学习。召开合规建设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省联社相关会议精神,引导教育员工
强化合规经营意识。组织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省联社《致全省农村信用社各级高管人员的一封信》、《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的通知》,向全体员工发出《合规经营操作倡议书》。二是落实责任。实行班子成员包点督导制度,明确包点责任制,重点对加强内部管理工作的11项要求进行抽查,对全员学习情况进行闭卷考试,确保每位员工吃透领会文件精神。三是巩固提高。采取集中学、分散学、岗位交流学、互动式讨论学等形式,把内控管理制度办法、金融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案例作为学习培训内容,重点提高员工对基本制度的熟悉程度。
二、加强对管理层的管理,增强表率意识。合行把支行行长、副行长和会计主管作为合规管理的重点,一是全面落实责任。逐级明确管理层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风险防范责任体系。二是全面实施一线工作法。合行班子成员、部室经理分别与支行建立1-2个联系点,联系时间为一年,坚持每月到网点调研和检查内控执行情况。三是强化工作纪律。把支行班子成员监控由“八小时之内”延伸到“八小时之外”,各单位负责人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严格请销假制度,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目前,已对两名未执行24小时开机制度的网点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并罚款1000元。
1、专业协会型。主要以特色产品为依托,以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为手段,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合作。*发展村马铃薯专业协会,*年将种薯“花525”进行了国内商标注册,定名为“龙发”牌,短短几年,发展村的种薯通过协会远销*、*、*、*等地,20*年入会农户和协会签订订单,种植种薯4万亩,全村1,200口人,人均仅此一项收入达6,000多元。
2、能人创办型。主要是发挥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联合农户创办合作组织,形成规模生产优势,其特点是灵活、便于联合,带动作用强,农民愿意接受。*管君亭利用自己多年从事棚室蔬菜种植的优势,吸引本村多数农户种植棚室蔬菜,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3、股份合作型。体现在农民资本的联合和劳动的合作,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双泉乡龙丰村借助列入省机械化试点的机遇,利用国家和省投入的大型农业机械,20*年建立了股份制农机合作社,集约化种植面积达80%以上,同时,为周边村屯开展有偿服务,带动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4、市场集散型。就是立足特色产品生产,通过组建合作组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品销售优势。*大豆批发交易市场、二龙山土产站,通过完善收购市场,带动了大豆生产的发展。二龙山土产站在收购大豆时,与农民合作,20*年10月——20*年4月,共购销大豆2万余吨,为农增收20万元。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
一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推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供销合作社的职能有了转变,明确了发展方向,使之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宣传不到位,思想认识不高。由于宣传不到位,有的地方乡村干部特别是农民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致使积极性受到影响,阻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的发展。
二是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大,发展不平衡。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扶持。多头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宏观调控乏力,发展不平衡。
三是多数处于初创阶段,发展数量少,规模不够。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还仅限一乡一村,规模小、实力弱、作用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开拓市场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连接农户紧密程度不够。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缺乏管理和正确引导,部分协会没有章程,机制不健全,组织与会员的利益关系不明晰,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与农户的关系不够紧密。
五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环境不够好,制约发展因素。受规模、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同时政府扶持经济发展给予的优惠政策,合作组织也很少享受到,加之办事环节多,程序繁杂,服务滞后等问题,都在制约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 经济效益 专业化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农业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产业,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加强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建设,所以,我国当前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专门的农村合作社,力求对农村的经济起到带动的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起农村合作社,可以将购销大户以及技术专业户和加工大户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构建这一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是秉承自愿、民主的基本原则,并且为农民提供统一的知识服务,让农民懂得更多的播种、种植技术,以促进农业产量的稳步提升。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智能化的时代,所以信息技术应用得十分广泛。农村合作社专门建立起了一个网络销售的平台,实现了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在这一销售网络平台上,可以将生产、种植以及销售等一系列的环节结合在一起,并且进行紧密的衔接,这样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将所种植的农产品销售出去,经济效益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并且也减少了农户和企业之间的纠纷,将资源得到最大化的配置,实现了利益互补,对于农业产业化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也起到了提升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政府、农户以及企业之间,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结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方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所以,对于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来说,建立起更多的农村合作社,可以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立起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让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更加简便,让企业的销售变得更加快捷,政府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裨益。
一、坚持特色发展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应该建立在当地农村特色的基础之上,从特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基础,并且围绕特色产业以及拳头产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链条,将当地最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充分的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具有当地风格的农村合作社。农民在合作社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但是不单纯的采用资金的方式入股,而是采用技术、经验等多种形式入股。采用集约化的运作方式,这样才能够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建立起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还要积极的推动科技的发展,实现科技兴农以及科技惠农等发展目标。在农村合作社的内部,应该不断地提升其自身的科技含量,为实现科技发展之路打下重要的基础,真正的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以带动我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农村合作社行业自律意识及规范制度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起农村合作社之后,可以起到对整个行业进行自律以及规范的效果。这样,也能够间接的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受到农民素质的影响,经常会产生自发性以及趋同性的特点,这样农业就会产生较大的起伏。而在建立起专业合作社以后,农户之间以及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就可以实现有序化的竞争,对于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维护的作用,整个行业朝着蓬勃向上的趋势发展,营造出更加健康的环境。所以,建立起专业的农村合作社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虽然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相信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自身的职能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帮助带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更好的完善,而在过去存在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纠纷,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产品在合理的经营环境下,正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是极有帮助的。通过对农业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对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坚持农村合作社规模化发展
规模化发展是当前农村合作社的前进方向。围绕规模化发展,我们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强化农民规模发展的意识,提高农民自觉组建较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多元发展。在兴办主体上,鼓励农民通过合作自办、能人牵头创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等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形式多样化。在专业范畴上,则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藏、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服务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经营活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专业广泛、类别齐全、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问题展开了论述,因为在农村建立起农业合作社是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通过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在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有帮助的。不但可以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能帮助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进一步的改革。我国农村广大地区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合理措施,这样才能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从农村合作社运行特点而言,缺乏长期性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在社会主义经济繁荣发展前景下,农村合作社经济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全国范围内来讲,多数农村合作社并未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成员并不是合作社产权的所有者,而产权所有者主体则大多是政府、供销社、企业等。第二,由于产权主体的区别,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不是以农民为主,而是由农村合作社的创办人决定利益分配方式,并制定相关的决策。例如创办者常常是董事兼经理,一切发展项目计划皆由其做主,普通的农民不具有决策参与权,农民的真正利益诉求被置之度外。第三,农村合作社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同时也导致了合作社的发展不能独立于政府之外,而是要受到其政策和管理的影响,依赖性较强。第四,合作社的财政管理水平低,没有健全的财政制度,成员大会或者董事会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延后或者取消召开,这些都对合作社的发展有着消极影响。农村合作社之间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相互之间的沟通程度较低,这也是其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国际发展的经验分析,当某种组织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而进行合作,合作社之间进行合作能够扩大规模效益,对于各自的功能也是互为补充的,更能维护好既有利益。国内的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尚未出现规模较大的合作体系,这与其区域发展不均衡有关,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合作社的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自下而上实行农村合作社的联合较为困难,大多数农民成员的意识也未达到这一层次,已经出现的联合社也是由政府干预的,具有政治化倾向的社团组织,而不是自发性的。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来支持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并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财政支出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鼓励农村合作社尤其是示范社项目的壮大,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改变了我国经济面貌和人民精神面貌,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断推进其稳步状态下的优化升级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样的视域下,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须得从理论建设、制度制定、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不断完善相关理论的建设,是提高农村合作社发展水平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国情又将该理论用于经济建设中,这是我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最为典型的方式,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也不例外。坚持将理论作为彰显农村合作社实现现代化完善的基础,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问题,对这一形式进行彻底改造,让农村合作社从较为封闭、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逐渐向着社会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前进。因此要在农业生产上深化改革,采取联合劳动方式,实现合作社之间的互利共赢。确立农民主人翁的地位是坚持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而在利益分配上就可以实现按劳分配,劳动者可以对其经营的领域实行自主管理,并按照其实际要求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行必要的投入。当然在理论建设中,还要突破关于国有土地利用的理论,必须和我国的农业实际相结合,将落后的农业散户生产方式改造为小规模联合经营形式,进行农民股份制分成也符合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不均衡的国情,这样还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其次,制度创新是农村合作社在市场经济视域下发展的外在保障。理论创新一定要体现到具体制度上,具体执行起来才有章可循。实现制度创新首先就要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将剩余的土地资源和闲置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将农村土地股份化,形成集体产权制度。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大面积耕地被闲置,土地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土地恰恰能成为扩展农村合作社的基础性资源,而资源也只有在流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所以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一方面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必要途径。自然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建立,表明自然村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农村合作社就能更加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同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就等于将土地资源按照人均分配,量化到了每位村民那里,这时土地虽是集体所有,但农民具有承包经营权,当合作社采用盈利方式使用土地时,就要与入股的农民一起分红。农村合作社实行股份制也是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方式。采用股东大会形式来实现民主合作原则,归属明确清晰、权责落实到位的现代产权管理制度更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此外,对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也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为村民供给生产或生活产品,和村民委员会之间也有交集,但是职能未经统一明确划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要重新明确农村行政机构的具体职能,突出其社会管理职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力度,而将发展经济的重任向农村合作社倾斜,为其提供必要的政治指导,实现政经分离管理。同时也要明确划分财务管理与决策程序执行的界限,提倡农民自主经营和资本所有相一致,在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基础之上,突出农村合作社经济职能。综合以上管理方式,在分配方式上就要切实贯彻以按劳分配方式为主、联合按股分配的形式。除去投入生产、组织管理、缴税和公积金以后,农村合作社的收入要在入社全员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同时也兼顾资产、管理、技术等要素,是对以往农村经济分配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最后,实现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创新是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势下,合作社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在制度的建设和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关键是要增强自身的实力,提高组织本身的建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要求。针对内部结构的科学管理,首要任务是保证入社农民成员的主置不动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指出,入社成员中农民社员要占到80%,少于80%的农村合作社不具有登记资格。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同时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也要不断地升级优化,在《农民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了基本的组织形式,包括社员大会、理事会、监理会,实行内在监管机制,与农民社员之间利益直接相关问题要通过社员大会方可定夺。降低政府对农村合作社内部事宜的干涉,完善利益分配制度,确保农民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三、结语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 合作银行 转型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服务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民自主管理经营的金融服务组织,在农村社会生活当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变为合作银行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进行转化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的起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的起点实际上就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对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提出的要求。
第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已经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改进负债业务,扩大资金融入渠道的要求。在以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历程当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村民集资投入的股份。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生产需要引进的技术设备逐步增多,农民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当中,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而较少的村民集资显然不能胜任这一要求。第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产业务明显具有规模狭小,盈利能力偏低的特征。由于以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于乡村,资金的贷方规模相对较小,因此盈利能力有限,不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和扩大再生产所必要的资金支持。第三,以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内容显得过于单一。农民在获得更多的收入之后往往希望通过一定的金融服务机构获取更多的金融服务,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而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往往不能提供这些服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转型路径
经过前文分析,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的起点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经营范围,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的需要。这一起点实际上也构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的重要背景。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符合广大农民利益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转型路径。
业务转型过程。业务转型应当成为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的基本过程。业务转型需要直接改变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服务业务内容,并开拓金融市场发展所需要的业务内容。
首先,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在负债管理方面同现代银行接轨。我国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主要吸纳所在乡镇的农民的个人存款,这种负债业务管理模式明显具有行政管理之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特征和封闭性特征。转型过程当中,应当努力将农村社会经济体系当中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纳入主要的负债业务来源,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合作银行对非农资本的吸纳能力,保证转型过程当中具有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
其次,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努力开拓范围更广、形势更加多样的资产业务。信用合作社转型过程当中的资产投放业务改革,应当着重突出农村信用合作社原有的特色。根据我国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业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客观现实,沿着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客户,将资金沿着产业链逐步投向利润更广的非农产业。在农业产业化逐步加快的今天,农产品逐渐走入市场而产生的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已经逐步将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城市的非农产业经营结合起来,农业生产的地域联系将更加广泛,因此合作银行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资金贷放市场。
最后,合作银行应当拥有更加丰富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资金运营水平要求逐步提高的必然结果。当前农业现代化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商业结算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咨询服务等环节,提供更多的支持。合作银行应当努力吸纳更多的现代金融人才,为合作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转型过程中的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化过程中要完成的核心工作之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原本的管理制度往往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而显得相对僵化,服务内容十分单一,在转型过程当中,应当努力形成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
以公司制和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践过程当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独立、有限责任制度和管理体制科学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化成农村合作银行之后将面临城市金融机构的竞争,因此形成更加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合作银行面对市场竞争时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当中,应当首先明确自身的独立法人地位,减少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对信用合作社的贷款经营的干扰能力,保证新成立的合作银行能够独立地开展业务,决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方向。同时,在建立合作银行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保证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监督有力、管理科学的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方面的一大突出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掌握企业资金的所有权,但往往需要将资金的使用权和企业的经营权转交给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委托制度的形成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农村合作银行的重要步骤。
同时,应当着重提高农村合作银行的公司治理能力,构建比较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作为其基础和基本内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的建立,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的转化发展过程而言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意义。约束机制的构建主要体现于公司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而员工的激励机制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过程当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力。我国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相对于城市而言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地位最终将直接降低农村信用合作社和转型之后的农村合作银行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吸引力,适当提高管理人员和金融业务人才的待遇将直接促进更多的金融人才流向农村,进入农村金融服务系统,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村合作银行的转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农村合作银行的构建过程当中,应当形成更加明晰的产权结构,确保产权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监督约束机制能够形成。目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由村民集资入股形成,股权结构相对单一,因此不存在难以进行管理和产权结构不清,所有者缺位等问题。但伴随着合作银行的建立,将形成比较复杂的股权结构,不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能力将受到考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民,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又将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产权结构的建设工作应当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转化路径,还应当努力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将总体规划落实到转化的工作当中。
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尝试引进更加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实现银行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原本的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的管理过程往往不具有规范的形式和方法,这不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了解相应的信息,从而给制定相关政策带来了很大不便。电子化的银行管理能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财务工作和数据的透明化水平,同时更加迅捷的工作效率也能够为合作银行拓展业务,对金融活动的参与能力带来更加直接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应当规范银行的业务流程,保证银行能够在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的同时进行良好运转。在业务流程的调整和改进过程当中,应当改善以往农村信用合作社只重视前台服务,而缺乏比较良好的后台管理的问题。后台管理在银行提供各种表外业务和加强管理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促进意义。在继续做好前台服务工作的同时,应当努力建设更加完备的后台评估分析机构和后勤保障机构,评估分析机构是银行能够提供可靠的诸如信用评估、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估咨询等中间业务的重要保证。此外,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建设相关金融服务机构的过程当中往往缺乏相应的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不改变这种运作内容单一,服务环节欠缺的状况,就不能真正将农村合作银行的建设落到实处。
结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转型能够更加直接地为我国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持,缓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由于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有限问题而产生的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消极影响。合作社的转型和合作银行的建设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沿着科学的转轨路径,抓住工作的重点来实现。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新农村参与建设经营方略
一、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之前,供销合作社曾有着遍布农村、贯通城乡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服务网络,其职工队伍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镇农村,熟悉农村情况,与农民感情深厚,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搞活农村流通、助农增收和为农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中担负着重要任务。然而,随着流通业市场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供销合作社的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逐步萎缩,供销合作社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导致网络失缺、队伍涣散、市场丧失,越是农村经济活跃、发展相对较快的地方,其程度越为严重,因此带来了新的问题:农村流通业商品结构偏向利润较大商品、商品质量检查部门和单位检查不够、卫生条件不能令人满意、网络布点嫌贫爱富、价格秩序难以规范、商业道德教育缺乏等等。这些都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农为本,同民营流通网络相互借重、相互促进,共同壮大和繁荣农村流通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供销合作社振兴的经营方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供销合作社要发挥主渠道作用,经营方略必须有大的转变。供销合作社应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引导和帮助农民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1、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应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尽快扩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基层供销合作社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其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设施、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开放办社,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与农民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共同创办或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也应根据自身实际,自办或与农民及其他经济组织联办专业合作社。
2、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供销合作社要利用自身优势,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搭建平台,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引领流通服务型、技术推广型、储运加工型、综合服务型等产权清晰、股权多元化、服务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强指导,搞好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产权关系为基础,以利益连接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成新的联合性组织,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能力。
3、积极推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的发展。供销合作社应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整合和改造现有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发展各种新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坚持开放办会,广泛吸纳同行业各类组织入会,扩大实力,增强代表性。供销合作社应加强对各类协会的指导,提升协会的服务功能,加快协会的社会化步伐。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组建农民经纪人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中介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搞活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4、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是供销合作社经营方略转变的关键环节。应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结合社属企业改革改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产权多元化为方向,通过兼并、改组、改造、联合、重组、租赁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带动能力,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分别达到国家级、省级和全国供销总社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标准。供销合作社还应按照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围绕果品、蔬菜、棉花、茶叶、养殖、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辐射和带动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环保农业和品牌农业。
5、供销合作社转变经营方略,也应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基层供销社,应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站,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实用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培训,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应注意做好对农民经纪人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不断增强他们诚信、守法经营的意识。
三、加强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发展迅速、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对供销合作社传统流通方式带来严峻挑战,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供销合作社应顺应当前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以建立高效、畅通、有序的现代流通网络为目标,整合经营网络,转变经营观念,创新经营方式,在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中提高服务水平。
1、加快现有经营网络的整合是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基础。供销合作社要依托现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现有经营网络整合,培育具有较强资本运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流通集团,进而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要立足化肥、棉花、果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业务,积极引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经营网络的战略性整合,逐步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农民、统一配送、规模化经营的网络体系。
2、加快基层网点改造步伐。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站以及基层社的“双代店”、综合商店是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应加快改造步伐,以农民小买小卖不出村、大买大卖有依托为目标,积极引进连锁、配送等新的经营业态,实现与龙头企业、现代流通网络成功对接,真正成为农副产品收购的前沿和日用工业品销售的终端,方便农民,服务农民。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25-01
所谓农村合作组织,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提高组织的专业化程度所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新时期背景下,农村经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他对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对于河间市来说,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的途径
1.1认清形势,深化改革
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深化认识,充分地意识到在农村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近些年来,河间市始终围绕着兴农富民的发展目标,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主导产业的同时,也不忘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因此,全市的经济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原本的生产方式与市场的变化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这对于农村经济向着更深层次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商讨下,决定在农村范围内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已经取到了较好的成效。
其次,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在农村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他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及时的捕捉市场的信息变化情况,及时的掌握信息的动态,并且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和服务,指导农民按需生产;其二,可以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进行联合,共同抵御和防范来自于市场和自然的两大风险,从而有效的实现大市场和小市场的对接;其三,它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合理配置,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其四,他可以促进农业市场的开拓。在原来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一些没有品牌并且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由于其规模较小,所以缺乏市场销路,但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由于生产的产品规模较大,所以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于产品的销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五,是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组织内部的成员可以针对农业技术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农村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和所要面临的困难,由于河间市目前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仍处于初期阶段,所以,仍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是组织的规模较小,不能起到充分的带动作用;第二是活动的资金短缺,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第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第四是带头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在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的前提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1.2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此提高认识,并且高度重视,将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工作摆上日程,并且对其加强领导和扶持,以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首先,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始终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重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制定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且认真的组织实施。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其次,省、市、县的各部门要形成合力,积极的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市政和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工作,不断的改进登记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机构应该将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贷款的额度。总之,各部门都要拿出可行的政策和方案,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
最后,各政府部门和新闻工作单位也要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从基本知识到重大作用,对于农村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方法、特别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如何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典型进行宣传。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民朋友了解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及好处,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39-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合作关系由松散到紧密,合作内容由流通到生产,合作范围由局部到全面的渐进式演变过程,形成了目前的地区间基本均衡,组织形式多样;专业协会多,合作社少;种植业组织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组织少;本乡本土多,跨域组织少的结构分布格局。在城乡统筹新时期,搞好组织创新,提升功能,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方式
1.以致富带头人牵头兴办合作组织。组织经营方式主要由一些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号召力的农村经纪骨干人才牵头,兴办合作社和有限责任公司,协调联合当地农民开展农产品综合性生产、加工、营销和服务。生产经济形式实行资本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特点是组织先进,生产相对集中,群众基础好,经济效益显著。
2.以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合作组织。组织和经营方式主要以龙头企业牵头,通过“订单”形式与基地广大农户结成公司加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产加销紧密衔接的产业化组织体系,龙头企业在合作经济组织中起到领航导班作用,外联国内外市场,内接基地与农户,并投放部分基础设施和产品收购订金。产品产出后,由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按“订单”直接收购。特点是专业化强,产业衔接紧密,经营形式独特,经济效益稳定。
3.以基层干部牵头兴办专业协会。组织和经营方式或开展系列化服务,走产教研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之路;或通过土地使用权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农民,从事种养加销生产经营活动,搞活一方经济;或发挥当地山水秀美、资源丰富、靠近中心城镇、毗邻龙头企业等环境和地位优势,创办民营庄园,开发种养业、商贸业和旅游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形成别具一格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其特点是:经营范围广,机制灵活,分布广泛,农民易于介入。
4.以生产要素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组织。组织和经营方式是在农民自愿、有偿、互惠互利、通力协作前提条件下,将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股份入股合作经营,组织开展生产性、经营性和服务性经济活动。经济组织内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财务,增收节资,开源节流。各股东全员参与经营管理和劳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特点是组织严谨,制度完善,行为周密,群体功能强。
5.以农技服务部门为依托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与经营方式是由县(市、区)、乡镇农业站、种子站、农机站、畜牧站等站所牵头,组建专业协会或研究会,创办或领办农业(垦)企业,承包或租赁农村土地、荒山、滩涂、水面和生态经济沟等,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吸纳农户作为会员并跟随一同生产经营,签订产品收购“订单”,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有偿提供生产资料和科技服务,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和劳动组织化程度,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共同实现科技致富。其特点是: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瞻性强,信息快捷灵便,社会化服务效果好 [1]。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促进农业基础自我强化。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深刻体会到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带来的基本解决温饱和逐步富裕安康的生活,但在土地划整为零、生产单位变小、民心民意不能完全统一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区域性整体基础建设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加大了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后,在巩固生产、方便经营和增加效益的作用下,组织社(会)员,投建农业基础设施,自觉维护合作组织自身利益,增强本地发展农业基础实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利国利民,造福一方百姓 [2]。
2.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独立走向市场,面临着势单力薄、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信息闭塞,难以全面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产品结构趋同,造成大起大落;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谈判地位不平等,高价买进生产资料,低价卖出农产品,利益大量外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连接市场与广大农户的中介组织,安排专门人员了解市场行情动态,及时向会员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与“订单”,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形成有效的利益对接,减少市场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避免因市场行情起伏变化给生产经营造成的巨大冲击和经济损失。
3.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在千家万户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的区域经济难以形成群体效益、规模效益和轰动效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在农村经济各产业布局上实行重大调整,在农民劳动组合上实行重大变革,在劳动成果积累和利益分配上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组织内部实行生产、加工、运销一条龙经营,并与城乡市场和龙头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单一产业生产经营格局,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分工分业。
4.组装搭建农业产业化平台。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过去一度形成的简单的“订单”式“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关系往往协调不好,难以相互平衡;受利益驱动,在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原材料上缺乏稳定性,农户为龙头企业生产产品上缺乏持久性,企业与农户在“订单”兑付上缺乏可靠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形式,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基地农户,对内统一安排生产,对外统一签订销售合同,用章程、契约、合同等法律文本形式规范和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企业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桥梁,解决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过去所经常发生的乱购滥销、价格大战等矛盾和问题。
5.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中国县及县以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原本就少,基层农科人员人均承担耕地和农民的技术推广服务任务繁重而辛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进一步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难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后,实行为社(会)员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将全体社(会)员的生产经营划分成若干类别,衔接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同一类别的社(会)员群体进行集中分类指导,从技术、信息、融资、生产、加工、运销等各方面向社(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建立起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官民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3]。
三、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措施
1.加快组织创新步伐。在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提倡放手发展,正确引导,形式多样,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地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增加农副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消灭贫困人口、稳定农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地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面对千家万户,政府调控乏力,农民心态渺茫,龙头企业无所适从等诸多难题。
2.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严格区分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界限,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大前提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以合作制形式,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及其相应的章程、制度和运行机制。突出自愿性,由广大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结盟,社(会)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杜绝强撮合,归大堆,穷过渡行为,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多种形式,多元化发展。组织内部分工协作,民主决策,社(会)员共同监督,群众当家作主,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自主经营,共同富裕。
3.营造宽松外部环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树立农民的主人公地位,多扶持,少参与,多服务,少干预,运用经济手段和政府导向作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完善给予有效的宏观指导、调控和服务。出台优惠性扶持政策,提供信贷、贴息、专项资金等项支持,形成一种共同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释放更大能量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条件。
4.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业务分工和利益分配关系,健全保障机制和利益保护机制。明确社(会)员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行为。正确处理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利益转让、价格保护、利润返还、预付订金、效益分成各项规则,实行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使组织与社(会)员之间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促进,共谋兴农大业。
5.壮大组织经济实力。建立对外联络机制,完善农副产品销售、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信息引导等服务网络,搞好内部生产和对外经营,赚取更多利润;逐步增加积累,强化资金支撑;管好风险基金,加强市场风险防范,调节供求关系;搞好利益分配,保证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规范管理成员入股资金,避免尘封、浪费或流失;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民主理财,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群体功能,保持组织的持久活力 [4]。
参考文献:
[1] 邓东升.邵武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210-212.
[2] 赵耀.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探析[J].农业经济,2007,(11):61-6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施行,这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步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沟通农民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经营制度的重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近年来,辰溪县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辰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从事农业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及涉农服务部门自愿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为纽带,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成员收入,实行互助合作和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搞好服务的一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辰溪县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91家,对于辰溪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现状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由于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健全,发展成效不够明显。
辰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种植类中的水稻、蔬菜、草药、油料、柑橘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比如:水稻类有辰溪远大机械化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类有孝坪镇千里坪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庵乡蔬菜协会、长田湾乡高山蔬菜协会;中草药类有仙人湾乡仙峰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苏木溪乡鑫源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寺前镇桃花坪蕊鑫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油料类有桥头溪乡新森优质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庵乡鑫富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养殖类有生猪养殖、山羊养殖、家禽养殖、峰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比如:辰溪辰阳镇汪家桥永兴蜂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聚源生态波尔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类有辰溪永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城郊乡“梁红玉农业机械化服务合作社”、柿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不断增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龙头蛇尾”。一些专业合作组织轰轰烈烈成立,之后便没有“产、供、销、技术指导”等合作活动,表现为名存实亡,目前有6成的合作社没有运作。二是运行形式不够深入。合作的形式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技术方面和销售方面的简单合作,没有农产品深加工的合作,比如,辰溪县三家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产品的深加工,“金银花”生产的附加值低,市场价格不高,农户收益受到影响。三是组织化程度低。辰溪县9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有60%处于“小、散、弱”状态,专业合作社带动力弱、稳定性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四是专业合作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目前,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社91家,没有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尤其是同类的合作社也没有联合,合作社各自为战,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不能获得规模效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活跃在农业产业化过程,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在辰溪农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比如,孝坪镇千里坪蔬菜协会,组织会员进行蔬菜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的蔬菜除满足全县市场需求外,还远销周边县市;辰溪县仙峰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550户,拥有金银花种植基地2.6万亩,计划到“十二五”末,产地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成为当地的拳头产业。日前,“辰溪金银花”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金银花”生产的规模化更加有利。
3、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例如,千里坪合作社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服务,全面增强社员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有效保障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4、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5、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比如,2010年辰溪县罗子山乡罗峰村种植金银花收入达80万元,全村人平增收1000元;2011年全县共收获金银花生花6百万公斤,金银花各类产品的总产值可达0.9亿元左右。
6、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例如,千里坪蔬菜种植合作社坚持每月不定期组织社员开展3次集中学习,邀请县蔬菜办高级工程师及蔬菜种植能人讲解示范,同时,还通过县农业局、科技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和镇农机站的衔接帮助,邀请省农业部门专家现场指导,实现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和综合素质。
7、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如,锦滨乡马溪油茶苗木基地2012年有200万株苗木滞销,县政府积极通过媒体信息,为农户寻找买主,贵州一买主一次就购买100万株,解决了农户的困难。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三、发展壮大辰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路
1、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辰溪县要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运行不规范、发展意识不强、服务功能差的不足,尽快制定在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及管理政策,在组织原则、管理机制、利益分配和运行规范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把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使全县上下都来关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2、让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逐步壮大,服务作用初步发挥。例如,龙头庵蔬菜协会,已发展会员4000人,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加强技术骨干培养,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协会蔬菜年产值达4000万元,带动了1000多户会员致富。再如,千里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冲出重围,异军突起,成为辰溪县重要的蔬菜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委政府不遗余力的资金扶持与技术指导。为此,党委政府要继续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重要意义、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涉农项目,实行资金互助合作,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促进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县农业、科技、农机经营等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资金运转、市场营销以及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着手开展服务引导和业务指导工作,帮助合作社健全服务体系;要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融资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合作社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