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月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绿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叶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
3、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金秋的微风和煦轻柔,金秋的蓝天白云飘逸,金秋的田野遍地金黄。
4、金秋十一月,漫山的枫红摇曳,给了生命最炫目的颜色。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劳社厅函〔2000〕18号)和《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劳动者制度工时的折算: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的文件精神,为便于企业执行政策,对劳动者日工资的折算统一口径,即:每月制度工时天数为20.92天。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计算:
由于每月制度工时天数改为20.92天,我市现行最低工资标准中小时工资标准,从每小时不低于2.3元人民币,提高到每小时不低于2.39元人民币,其它问题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三、本通知自2000年5月1日起执行
附件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
(2000年2月12日 劳社厅函〔2000〕18号)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你局《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关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用人单位安排职工工作,如何计发职工工资报酬问题。按照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270号)中关于妇女节、青年节等部分公民放假的规定,在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对参加社会或单位组织庆祝活动和照常工作的职工,单位应支付工资报酬,但不支付加班工资。如果该节日恰逢星期六、星期日,单位安排职工加班工作,则应当依法支付休息日的加班工资。
附件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2000年3月17日 劳社部发〔2000〕8号)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诗词;内容分析
一、巧用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候一句优美的古诗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就引用了李白《将进酒》里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教师发问,诗句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说来自天上?“奔流到海”又指什么?请大家对照黄河水系图寻找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对黄河的探讨研究中去。
二、善用诗词内容分析所学知识,帮助理解记忆
中国诗词里面有许多都跟地理知识有关,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是非常有用的。如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海拔的升高而导致气温的降低,再如李白的诗句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了我国河流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河流会有结冰现象,此时可联想到长江,再结合黄河与长江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后分开流淌在秦岭两侧,总结成新诗“一样俱从天上来,山南山北各不同。黄河已是冰塞川,长江依旧向东流。”枯燥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轻松又高雅的气氛中即领略到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古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判断地理成因、规律,深化知识
月,从古到今,它总是徘徊在人们瑰丽的想象中,那一弯淡淡的山月,那黄昏后的柳梢月,那霜满天的落月……总会留给人们一丝清新的诗意,交织其中的或喜悦或悠然或愁怅,总会随那淡淡的月光一起流泻在诗中吧。月的出现,创造无数清新可喜的自然景物,也是一个爱情鉴证吧,细细品味历代那与月有关的诗句,总让人感到爱的甜美芬芳。月是故乡明,总会升起缕缕的乡情。或是清新秀丽,或是雄浑壮阔,月,它总是一个给人以想象的尤物。
怀人篇
苏轼的中秋咏月词《水调歌头》已然成为千古名篇,那以明有开头,以婵娟收笔是那样的天衣无缝,望着那样的明月总会逗起人缕缕的思念,对兄弟朋友的思念,对情人的思念,总会如缕缕的白云飘过心头吧!
苏轼与他的兄弟久不能团聚,在这中秋月圆之际想起久别的兄弟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而太多的月下思念情人的诗句,那总给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月下,有着多少美好的故事呢,这月下的等待又是多么的温馨难奈,似乎总是把那初恋时分的细腻的,清纯的情感如诗如画地映入诗句中了。“窗前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把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柔情悄悄地织入了这窗前的月光,独自一人凄凄的思念,月光也觉得寒了。窗前的月呀,何时能送来柔情如水共剪西窗的温馨。“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清新的图画呀!这晓风残月中又有多少相思呢!饱含了关切,饱含了思念,然而那总是一串凄婉的思绪,定是那晓风残月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月明人倚楼”在小楼上望着月儿长相思,那忠贞的思妇,那心中思悠悠恨悠悠绵绵的情总是和月光染成一片了。那月般美丽的人时时令人怀想,还有那“笛在月明楼”“秦娥梦断秦楼月”袅袅的笛音缭绕在薄纱般的月中,似乎是缕缕深情的思念,美好的姑娘心中都装了一些什么样的秘密?一曲《春江花月夜》多少绝美的月儿般的诗句,从月出到月落多么动人的故事,柔情缱绻地道出了“何处相思明月楼”这样的江月和着青枫浦上恋人们幽幽的悉怨,和着那洒满相思的淡淡的月光,汇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春江花月夜”不觉令人怀想那妇人美的容颜,不觉怀想那情郎的才气,怀想才郎心中无尽的相思。“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穿帘而来的月又丝丝缕缕地激起相思。是清幽的月的缘故吧,那梦是多么的甜蜜,如春风拂过心田,给人以美的感受。“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月光乍露穿云而来照在稀疏的花上,花园内是否有位古代的美女在等待情郎,而或是情郎在焦心地盼望中月惊花动,疑是情人到来的欢欣……“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多少精美的镶着月字的诗句呀,是月给人们的情思增加了浪漫还是人们的情思赋予月以诗意。那月光如水,总是柔柔地荡漾着相思,高楼下花园内,杨柳岸,窗前帘外,凡洒下月光的地方,总有人们的相思,这月,还有它清幽的光,定然是赠给有情人最美的礼物。
一、出示明确的活动要求,引领学生自学
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抓住文本线索,提炼出能辐射全文的纲领性问题,引领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审视文本。整堂课的活动要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落脚点准,能够引领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细细揣摩,在心灵碰撞中感受文本要义,领会文本内涵。
如教学《望月》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赏江中月,感受月夜之美好
1.轻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品味,画下令你心动的词句,可在相应的词句旁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品诗中月,体验月诗之内涵
1.读课文3-13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古诗句读一读,体会诗人借明月来表达的情感,并尝试把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2.你眼中的小外甥是个怎样的男孩?
3.小组内分角色对诗。
活动三:读幻想中的月,享受月儿之有趣
1.默读14-19自然段,用“■”画出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想想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会使我惊讶。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三个活动的设计都紧扣文本结构特点和本课“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到月夜之美”的学习目标。每个活动都是从学生的自读感悟开始,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拓展,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认识的升华。学生的展示、教师的引领穿插于课堂教学法中。可以说,本课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和安排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在课堂的有效活动中得以提升。
二、以朗读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读中感悟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获得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体验。而在活动导学下,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再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不敢太多,生怕过多的点拨、评价会淡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了教师富有感染力的优美语言示范,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升?
因此,在《望月》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让朗读贯穿全文。在教学活动一时,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仅用了四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学生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了。所以,在学生交流感受后,我就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齐读这一节,让学生真正感受月夜的美好。在活动二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学生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明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是中国的月文化。同时,我让学生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让小外甥积累了那么多有关月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让他沉醉。
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外显。读进去,读明白,学生才会有各自独特的体验。所以,活动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仍应是书声琅琅的。
三、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实现“双基”的落实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押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地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①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②通过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①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并同时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由现代作家赵丽宏先生所写的散文《望月》,我们和他一起去望月,好吗?②齐读课题。③指导读课题。(要读得轻一些,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月亮的不同读法,读得洪亮感受明亮,读得舒缓感受朦胧。)【设计意图】开始上课时,通过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看?做?)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谁在望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①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闪烁、船舱、沐浴、瞳仁、比喻、云絮、封锁、呵欠、外甥。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作者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一起望月时看见的景色,产生的联想和进行的对诗比赛。)
三、欣赏月下景色,感受美景
课文的内容我们理清楚了,下面我们和作者一道,去江轮的甲板上欣赏那迷人的美景。请同学们用心听,你从中仿佛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都记在脑海里。
1.教师配乐范读第二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
2.学生初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的美丽,思考:月光的美是怎样的美?①你认为用哪些词能说出这时江上景色的特点?(柔和、安详、宁静、静谧);②你还能用哪些学过的词语形容月光下的景色?(月光似水静影沉璧);③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月色的美?①月色宁静美。(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②月色灵动美。(出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③月色朦胧美。A.“隐隐约约”说明两岸的黑色剪影看不清楚,有一种朦胧美。B.指导朗读这句话,突出“隐隐约约、伸展、起伏”几个词语,感受朦胧美。C.理解“镀”字。将“镀”换成“染”比较,体会用“镀”更显得有光泽。D.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江两岸景色的美。
4.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交流朗读心得。
5.齐读第二段,把对月夜景色的感受融入其中。
6.如此美丽的月色,这样的夜深人静,你能从其他地方找一个词形容这时的环境和我们的心情吗?(强调环境和心情)①学生回答时适时解释“清幽旷远”。(联系图画,幽静、宽阔、辽远)②适时解释“沉醉”。你有过沉醉的感觉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沉醉?(指导用“沉醉”说话)
7.读3-5自然段,思考: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和小外甥沉醉在优美的月色中?②我们为什么会沉醉?(多媒体出示“月光,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的形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配乐,创设了月下江景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月色的静谧美好,激发了朗读热情。
四、吟诵月之诗句,体会诗情
皓月当空,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们如果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他们有的会吟诗作画,有的会饮酒助兴,甚至有的会轻歌曼舞,那文中的小外甥想到什么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好不好?
1.投影出示小外甥和作者背诵的古诗。
2.分角色朗读。①男女声分角色读。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分角色读。(师读舅舅)
3.看到后面有什么号?表示什么?那哪位聪明的小外甥接下去?(学生对诗)
4.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对着诗。此时此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5.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老师也搜集了一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家一起读(同时多媒体出示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6.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月亮天真、童趣,有时孤独、惆怅,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发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声声叹息,自读诗句,从诗句中,你能找到怎样的月亮。
7.写月亮的诗真是又多又美,不过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歌曲也很美哟,你们谁知道,唱一下:①指名唱写描写月亮的歌曲。②描写月亮的歌曲非常多,同学们请听。播放歌曲片断:《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亮之上(凤凰传奇)》
8.这些美妙的诗,这些美妙的月光,此时此刻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总结: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使旅途之夜变得其乐无穷,而且使文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有品位。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与月的交融,本环节紧紧抓住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点睛之笔。第一次在学生对诗后,第二次在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听完歌曲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中月,月中诗。
五、观察月亮图片,启发想象
过渡:当我还沉醉于诗的意境和月的清辉之时,聪明的小外甥却已经在想月亮像什么呢?
1.观察一组月亮的图片,展开想象,把你心中的月亮写下来,下节课与小外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写下了有关月亮的诗句,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等还有数之不尽的佳句,诗人之所以如此喜爱写月亮的诗句,无不是因为心中有太多无法诉说的情怀,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望向那一轮明月,亦或者是通过月亮寄托自己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人们对月亮的议论从未停止过,否则又怎会有后来的祭月,现在的中秋节,又因为是在八月份,所以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会”。再追溯到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月亮比其它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每每到了深夜,当人们仰望天空那皎皎明月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远在他处的家人,自然会期盼着能够得以团聚,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诗人喜欢以月亮写诗,只是为了寄托那份无法到达的思念。
同样的,在现代很多的家庭在中秋节这一天都无法团聚在一起好好吃个饭,迫于生活的无奈,好在现代的科技发达,可以用手机打电话或者视频,只是无法共进一餐,这是跨越空间的团聚,双方的思想和情绪都得到了释放。现在怼中秋节啊,都流行吃月饼,圆圆的月饼,并没有多么好吃,可能还有很多人讨厌吃月饼,但这个习俗是客观存在的,可能还会持续很久很久......
可见,人们对月亮的情感只会越来越深,对其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例如,中国的神舟五号登上了月球,随着科技的发展,月亮的神秘也将逐渐被揭开。我们从对月亮的情感探索深入到月亮本质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将充满神秘色彩的月亮探索完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 “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术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以趣入境知诗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 韩志勇.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