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白杨礼赞教案范文

白杨礼赞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杨礼赞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白杨礼赞教案

第1篇:白杨礼赞教案范文

一、尝试性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新课改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给予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边学边想,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了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二、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中的质疑问难主要有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两种方式。“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激励创新。教师设疑,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其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可以获得答案。”这样一个导语,目的单一,导向明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探求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三、应引导学生逆向、发散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不但主张要顺思,而且要鼓励反思,这样学生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效应,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阅读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对范进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角度去思考。

发散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

四、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将会产生新的、奇妙的意境。

1.借助联想去理解、体味、再造意境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三种方式:①接近联想。如阅读郦道元的《山峡》,联想到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眼前呈现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情景。②相似联想。如读《白杨礼赞》,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③因果联想。如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的自身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

2.发挥丰富想象,品味作品意境

例如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脑海中应浮现出这样的景象:“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个老人倚杖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从而深刻地感受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

运用想象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地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和想象,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五、开展研究性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开展研究性阅读应力求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课本向课外读本的延伸;二是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三是边读边悟边总结。如在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就可以布置“走进李煜”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组织学生阅读李煜其他的作品。

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所知、所想、所能有展示的平台,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好的教案框架里面,使学生保持在热情、活跃、关注、期待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中。

2.善于捕捉新的或突发的信息,及时判断其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良机。尤其是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闪耀的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努力促进、及时鼓励那些“标新立异”的行为,尽可能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3.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自己制订方案计划,自行探索和研讨问题,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中。同时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提问的技巧,在关键时刻提出难易适度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维持学生学习的适当难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