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色彩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应用的范围非常的广,在设计领域也时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对色彩的需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已经完全不能脱离色彩心理学。虽然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色彩心理学,但平面设计角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色彩心理学的发展,更影响了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基于此,研究色彩心理学并科学的运用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色彩的介绍
色彩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中的光,是物体表面光反射所形成的产物。自然光是由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组成的。实验室里可以利用三棱镜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进而形成色谱,使光变成人眼能够看到的7种颜色,即红橙黄绿蓝靛紫。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色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色彩的亮度以及色彩的色相。其中前者通过日光强度以及物体的反射能力确定,物体表面光强与色彩明度呈正相关。光的色相由光的种类决定,也就是物体所能够反射出的波长光。正是因为世界有了色相,才脱离了单调的黑白,变得丰富多样化。虽然色彩本身是不具备温度的,但是色彩在进入人眼后,人会获得一定的主观感受,继而产生冷与暖的感觉。冷暖的主观感受是人在接触色彩以后,凭借自身生活经验所引发的联想。比如蓝色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大海,进而产生清爽的感觉,所以蓝色就属于冷色调;再比如红色总是会让人想到太阳和火焰,进而产生温暖的感觉,所以红色就属于暖色调。当然色彩的明暗度也会影响色彩的冷暖,高明度让人觉得寒冷,低明度让人觉得温暖。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将气候的变化与冷暖色原理相结合,并以此来调整室内装潢以及穿衣颜色,进而来调整自身的舒适度,也因此,受地域、文化内涵、生活环境以及穿着习惯等的影响,人们对冷暖度的认知也有较大的差别。当然,色彩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只有色彩的冷暖感,还有色彩的软硬感以及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软硬感通过色彩的强度以及彩度的不同来实现。明度高、彩度低的色彩会让人感觉到柔软;明度低、彩度高的色彩往往让人感觉坚硬。
二、色彩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色彩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不同颜色所能带给人在心理上的影响程度。进而有效避免颜色使用不当冲击人心理的产生不良情况。当然,现阶段的色彩心理学研究已经充分说明人对颜色的喜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性格,也更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彼此的内心活动。21世纪,社会发展速度飞快,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例如室内装潢就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合理的色彩搭配更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进而有效的提升商家的经济利益。再比如,平面设计也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人们的注意力更能被吸引,平面设计所想要实现的推广产品、传递信息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对色彩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还已经拥有了自身独特的色彩理论体系。例如,荷兰某大学利用平台化建立实现了色彩的研究,并已经可以细致的描述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以及对人感知的影响。再比如,日本通过研究调查,得出了人们喜爱颜色的排行榜应该是蓝、绿、白、红、粉。颜色的改变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刺激。例如,红色能够加大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提升人的兴奋度,升高人的血压。当然,红色还能帮助人们消除负面情绪,对改善抑郁症状也能够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橙色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不仅能改善人的思维,更有利于消化;黄色能够活跃神经系统,改善人的思维能力;少量的蓝色能够帮助人们放松紧张的大脑,在降压方面也能产生好的效果,但如果出现大量的蓝色调总会让人感到压抑。众所周知,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是色彩、图形和文字,因为色彩本身具备表情,因而配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平面设计的效果,稍有不慎,产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就无法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影响消费效果。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引入色彩心理学可以对设计师产生一定的科学引导,进而使产品包装、海报宣传等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加大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特征性以及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色彩对顾客的心理影响
在古代社会里,封建社会有着非常强的等级制度,服装的色彩是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以及身份的象征,社会里最低层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穿着亮丽色彩的。由此可见,色彩除了具备物理上的涂料所能代表的简单含义外,还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与历史时间、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严谨的社会等级被模糊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然而受到空间、民族、思想、传统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人们的色彩审美仍有着较大的区别。正因为此,即便是同样的一个色彩,在不同人看来,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及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某些民族而言,色彩的不恰当使用,可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以紫色为例说明,受传统思想影响,在日本人眼中,紫色是高贵、典雅的代表;然而罗马天主教认为紫色是苦恼与忧愁的代表;荷兰人甚至将紫色认为是毒药和不幸。由此可见,色彩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对产品使用色彩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产品投放地的实际情况、当地的风俗文化、色彩审美、色彩好恶心理等。利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作出详细的前期调研,以确保产品设计能够使用有效的颜色搭配,进而在投放之后能够产生良好的市场反应,最大程度的刺激消费行为。
四、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色彩心理学的实例分析
(一)产品包装类
色彩具备表情,可以像文字语言一样传递信息,进而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把握色彩语言,那么即使是毫无生机的产品,也有可能在转瞬间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人具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在看到某件物品色彩之后,往往会受到固有色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咖啡豆应该是棕褐色的,因此,如果把产品包装换成棕褐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蓝色、绿色或者是紫色),那么顾客就很难接受这种产品,甚至还会产生厌恶的感觉。当然,这种感性认识的产生也并不具备绝对性,还以咖啡为例,传统的咖啡豆不宜使用棕褐色以外的颜色包装,但是某些具备特色的咖啡品牌反其道而行却也能够产生非常好的销售结果。蓝山咖啡产自于中美洲牙买加蓝山,因为蓝山咖啡的名字中含有“蓝”,因此在包装上经常采用一系列的海蓝色,加之蓝山咖啡具备一种独特的酸味,就仿佛是从一片棕褐色海洋中脱颖而出的蓝色水滴,让人不禁联想到充满异域风光、闪耀着大海光芒的美丽的蓝山。当然,谈及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成功应用,M&M巧克力不得不提。早在1954年,M&M巧克力公司就已经凭借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而之后,该公司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在产品色彩上大费周章。该公司革新了自身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棕色巧克力的传统思维观念,逐步向市场上推广了包括红、黄、绿在内的多色巧克力,组成了七色彩虹巧克力。斑斓的色彩就像是舞蹈一般,用世界性的“肢体语言”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共鸣。对M&M巧克力公司的成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公司的巧妙之处在于将产品包装与人们追求快乐、开心、美好生活的一致的心理诉求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传统的棕色巧克力包装被给予了美丽、多彩的外衣,向人们传递出的信息也变得有所不同,艳丽的色彩让人们感知到青春、活泼、热情、调皮,不同的心理感受让产品与人们的生活以一种更为紧密的方式联系了起来。
(二)CIS类
标志是业的形象设计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因为具备独特、别致的形式,因而更能彰显企业的个性与魅力。如果用龙来描述企业的形象设计系统,那么色彩无疑是龙的眼睛。因此,企业在选择标志色彩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属性,自身所代表的企业文化,自身所推崇的宗旨理念等,只有充分的考虑了上述因素,企业的标志色彩才能够合理科学。如我们所见,餐饮行业都会将暖色调作为自身的代表色,如中式餐厅的红色、麦当劳的金黄色、咖啡屋的棕色、蛋糕店的黄色等,合理的颜色搭配能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感觉,也更容易在就餐的过程中感知温馨舒适的氛围。与餐饮行业不同,具备高科技含量的行业更热衷于蓝色,因为蓝色能够带给人理智冷静的心理感受,因此在电信、网通等信息行业公司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色彩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色彩甚至已经成为某些特殊含义的象征,人们在遭遇某种色彩的同时,就会自发地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抽象的共鸣,例如,绿色是生命与活力,红色是奔放,看到了黄金色就能想到麦当劳。色彩联想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具备的一种生理本能,能够被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外来文化所影响,进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企业在推广自身,宣传自身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联想心理,打造具备代表性的标志配色,争取在民众的心目中能够形成具备鲜明特色的企业视觉形象。
(三)海报招贴类
生活中,色彩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色彩合理的搭配能够让人心旷神怡,不合理的搭配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损伤,对于人的发展极为不利。对于平面设计中的海报招贴来说,色彩是当人第一眼看到海报之后,眼球所捕捉到的第一大构成语言。色彩对人眼球的刺激要明显优于文字以及图形两大要素。我们甚至可以说,海报之上可以没有图形,也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一定要具备色彩。色彩是设计师传达自身情绪、思想意图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跨越了文字、语言、地域、民族的更广泛的交流途径。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海报招贴的时候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色彩心理学,那么必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也将会给观看者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使它们产生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公益海报《树与生命》为例,作者并没有给予说明性的文字,但是人们仍然可以从僵直挺立的黑色、凋零下落的绿色中感知作者的意图:生命正在凋落,死亡正在逼近——开展环保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五、结束语
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色彩,不仅仅是物质的一种表达方式,更多的是设计师们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和寓意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元素。综上所述,人们日常生活中包含了缤纷的色彩,对于任何一个物品来说,可以没有图形或者文字,但绝对离不开色彩。色彩与人的心理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那么将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钢.论色彩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7).
[2]张鹤,杨梅.艺术设计色彩中对情绪心理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
[3]王楠.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品牌,2014(07).
[4]赵雪莲.色彩注意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
关键词:产品设计;色彩;心理学
1色彩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色彩能够创造价值,这是在日本色彩协会网站首页上的一句话。色彩的确能创造价值。经过研究,色彩通过其信息传播的特点,能够为产品或品牌提供多达40%的受众,并使消费者提升其75%的认知理解力。从价值工程法角度可以了解到,虽然色彩并不是影响产品价值的最主要因素,但色彩语言在诠释产品功能的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当产品成本固定时,产品色彩设置的合理性会和产品的价值出现正比的关系。色彩的作用对于产品来说,不容小视。在这个充满彩色的生活中,各种色彩会给人的视觉系统带来刺激感,从而使人们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色彩产生的各种感受、联想、记忆、喜好等丰富了人的心理情感。通过了解不同色彩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以及色彩效果的表现形式,会更有利于把握受众的喜好和色彩的心理反应规律,使设计者能够进一步增强产品的色彩设计的合理性,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这是基本的生理条件。同样的色彩在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同时,会有不一样的感知。比如患有色盲疾病的人对色彩的识别能力会比部分人更弱;当人身患疾病时,对于红色及和红色相类似的颜色时会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医生会对刚满月的婴儿用黑白图案做黑白筛查,从而可以检查其视觉、知觉的发育程度。众多科学家对案例的研究,进一步了解色彩与健康的关系后,得出了正确地运用色彩有益健康的结论。通过调查研究,一些医院开始使用积极的、对患者有益的色彩做装饰。比如妇产科医院的楼梯会用粉红色的油漆来缓解孕妇焦躁紧张的情绪。影响产品色彩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的因素外,文化、产品环境和流行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
2色彩的特点及其在产品中的应用
2.1色彩的对比和产品设计
人们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对色彩有着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文化对颜色的种类进行命名,还会对色谱进行不同等级的区分。同时,在不同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文化因素对色彩的认知、感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感觉对比就是指统一感受器官能够接受不同对象的刺激而使感受发生变化的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由于相互影响所表现出的差异即为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有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不同色彩的对比能够产生清晰度的变化和深度知觉的变化。伊顿分析了六种色相。将红、橙、绿、紫、黄不同色相无间隔的放入黑色的背景中,能够发现明亮的黄色是会向前推进的,而紫色则显得向后退,好像会融入背景中,而其他的色相空间效果会介于紫、黄之间;当背景色换为白色,颜色的深度效果就会发生变化,相反的,紫色会向前推进,其他的明亮色则会向后融入背景中。若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色彩的明暗度、冷暖色相、色度都会在比较中产生后退、前进的感觉。在色彩的这种前进后退感中,形成距离错视原理。这一原理,会运用在设计画面中,来加强画面的空间层次。比如,相同距离的两块广告牌,会出现醒目易见和模糊不清的两种效果。视觉上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两块广告牌的背景色和图形色的不同造成的。而这种差别又是因明亮度和色相的对比而产生的。色彩对比度强烈,同时明度对比也强烈的色彩搭配,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当色相对比较弱、可明度对比强的时候,也具有较强的色彩冲击力。所以说,拉开色相和明度的距离,就能够得到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所以说,在色彩的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好色彩的对比变化和统一调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对产品进行标志设计时,想要标志显而易见,就要考虑字体与背景色间的亮度比。字面和标志表面的色彩能够决定亮度差异。较大的反射比会产生良好的对照,可以提高可视度。例如,黄与黑、黑与白、白与蓝、红与白等,就是最佳的色彩组合。像变色龙、某些鸟类等为不被注意到,会尽可能地降低自身的可视度,通过自身的形状要与背景保持一致,还会利用斑点、条纹等,使自己更好地隐藏在环境中。人们通过对动物隐藏本领的研究,设计出了适合不同场合下的饰品、衣服等。例如部队的迷彩服。
2.2色彩适应和产品设计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从包装设计水平侧面反映出来。产品包装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销量有影响。人对于色彩间明暗的组合,会有不同感受。比如暗反应是指,当从明亮的地方一下到昏暗的地方,眼睛会从看不清周围到慢慢适应。反之,当人们适应白天的自然光的蓝白光,面对白炽灯照明时,会感受到明显的橙色光,但一段时间后,慢慢就感受不到明显的橙色了。这种感受就被称为色彩适应。有很多色彩适应的例子。比如鲜艳的色彩看久了就没有最初看时那样鲜艳。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为了吸引顾客和强调产品,通常会将色相中具有强烈的色彩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但是,当这种鲜艳的颜色使用的面积过大或频率过高时,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感受力就会下降。色彩的适应性就要求设计者在色彩的打配合处理上,要注意色彩适应性的规律,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加入具有新鲜感的东西,才能吸引受众,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3色彩恒温性和产品设计
色彩的恒温性就是指当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对于某种物体的大小、形状、亮度和色彩等方面的感受仍然保持稳定。例如,当红光找到白纸上,白纸显示为红色,但人们还是可以很轻易地分辨出原本是一张白纸。不论物体放置在光亮或者阴影处,或者戴上有色眼镜,人们还是能轻易地辨别出物体原始的样子和颜色。这一理论就是指色彩的恒温性,就是指虽然视网膜收到刺激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物体的原始状态还是会保留在人的大脑里。色彩的恒温性是一种生存策略,能将人的注意力放在第一次看到物体上。
3流行色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流行色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主要表现了某一段时间内广受人们欢迎的风尚。由具有专业知识的艺术家通过对设计的新意、色彩的和谐程度等方面判断一件事物的美丑,从而引起普通人的模仿。流行色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考虑了市场需求,并通过媒体的大量宣传,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产品设计中,将流行色与产品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特点,对于产品的设计有很大的利处。
4结语
色彩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人的情绪和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色彩对消费者的吸引是从感情上吸引的,而不是从理智上,并且比产品的内容和形状能够更快地吸引消费者。色彩的这些特点,就要求设计者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产品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和功能设计方面的长处,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使产品设计向新的方向发展。产品的设计包装和色彩是形影不离的。充分利用色彩带给消费者的不同心理效果,美化商品,使之达到消费者的期待值,最终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文东.色彩搭配原理与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吴琼.交互设计的域与界[J].中国美术馆,2010(2):89.
[3]…安宁.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在食品包装的设计环节中,标志文字设计、图形图案设计与色彩的应用是其重要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而随着目前设计行业对于色彩心理学的广泛研究,色彩应用在食品包装设计环节的比重更是日益提高。所谓的色彩心理学,是指外界的色彩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刺激与象征,而人们在接受了这种外界信息之后,会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行为反应。例如人们看到鲜艳的红色之后会产生较为激昂的情绪,而看到暗淡的灰色之后则会偏于抑郁,这些都是色彩心理学的表现情形。
设计食品包装,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勾起消费者对此食品的消费欲,因而对于食品的包装色彩而言,就需要能够刺激消费者的食欲,那么从色彩心理学上讲,哪些色彩才能更好地为食品代言,成为所谓的“舌尖上的色彩”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讲述色彩心理学与食品包装的紧密联系,以及设计者在设计环节中对于色彩应用的考虑因素。
色彩在食品包装中的展现
食品包装的色彩将是消费者识别该产品的第一步,因而其色彩要能尽量贴合突出食品的特性,让消费者尽快对产品有所了解、产生认可,因为只有在接受并信任该产品之后,消费者才会进行购买行为。
而色彩在表现食品特性的过程中,往往会从形象色和象征色这两方面入手。所谓表现食品的形象色,即是使食品包装的色彩对食品进行一个形象的描述,例如西瓜口味的饮品可选择红色作为包装色彩,使消费者快速形象地对此类西瓜味饮品做出认知。而所谓表现食品的象征色,则是指某一色彩在被行内多次引用之后已然成为该产品的“代言色”,当人们看到这类颜色的产品包装就能会该产品做出初步猜测,例如看到白色包装盒的物品,人们就首先联想到药物。因此,食品包装的设计师必须从形象色与象征色这两方面综合考虑,为食品设计出能够反映其特色,并能让消费者快速辨别的包装色彩。
当然,市面上所存的食品包装中,多数包装色彩都不是唯一的,往往是由多类色彩混合搭配而成的,因而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搭配中也要关注于色彩的对比于调和。每一种色彩都有它的和谐搭配色,即只有当统一、和谐的色彩相互搭配之时,食品包装才能呈现出完整舒适的效果。
食品包装色彩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食品包装环节之所以注重色彩的选取与搭配,正是因为色彩心理学在消费者购物行为所发挥的微妙作用。早在1920年,瑞士精神病学家H.夏赫曾利用性格诊断法对色彩与人性格之间的联系做出了研究。在夏赫测试中,H.夏赫发现,可以根据人对事物的反应将人分为三大类:形状-色彩反应型、色彩-形状反应型以及色彩单纯反应型。所谓的形状-色彩反应型人群通常较为理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不受情绪支配,以形状认知为主;所谓的色彩-形状反应型人群则较为理性,即较为情绪化,在事物认知中多受事物色彩影响;而所谓的色彩单纯反应型人群,则更为情绪化,比较感情用事,情绪上极易失控冲动。
通过夏赫测试,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包装设计中所要利用色彩吸引的便是后两种消费群,即色彩-形状反应性和色彩单纯反应性人群。因为这两种人群更容易因为食品包装的色彩而被食品所吸引,使消费者从对色彩产生兴趣逐步到对产品发生兴趣。而对于食品包装色彩的选取则要在贴合产品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购物场所、购物时间以及购物方式(考虑到如今日益兴起的网购市场)。
色彩应用与食品包装设计其他要素的相互联系
选取合适的食品包装色彩只是设计工作的其中一步,如何做到食品包装的标志文字设计、图形图案设计与色彩相互协调融合,才是食品包装设计能够成功的完成的关键。
色彩的选取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贴合反应产品特性,而食品包装中的文字设计与图形图案设计也是出于这个目的。食品包装的标志文字便是产品的名字,包装色彩是产品的外衣,而图形图案则是这件外衣上的装饰物。美观和谐的食品包装就像打扮得体的少女,有着温柔秀美的名字,穿着婉约可人的衣裳,佩戴着与衣裳相符的首饰,而那些胡乱搭配、只顾单独美感不顾整体和谐的作品只会将消费者推到千里之外。在食品市场中,那些让消费者过目不忘的产品往往都是食品包装设计环节的榜样,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让消费者记住了产品名称,也让产品包装的色彩与图案成为了该产品最好的诠释。
总的来说,一项成功的食品包装设计需要消费者以实际购买行为给以肯定,而色彩心理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以通过产品的销售业绩加以反应。人们对于色彩刺激所带来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是由生活经验积累所带来的自然反射,也正是由于这种色彩对于心理的影响具有普遍适用性,食品包装的设计工作者才能从色彩角度加强产品营销。当然,例如夏赫测试中的形状-色彩反应型人群,由于本身对于事物认知较为理性,不易于受色彩暗示所影响,因而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对于其往往不会有明显作用。但是食品购买者往往是较为感性,情绪波动较大的妇女儿童,因而将色彩心理学应用于食品包装是具有显著效用的。
一、情绪障碍——情绪失控
无法分清什么时候应该发脾气,什么时候不应该发脾气。也无法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适度地发脾气。这一时期相应增加艺术实践课程(如色块拼贴),用从新组织的方式剪切和粘贴成有意思的色块,让学生感到“安慰”,且“比平常更放松”。
二、能力障碍——无心灵动力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无动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自卑感,最后厌学弃学。
缓解方法:针对这些现象可运用色彩的交替出现,调整色彩节奏,如在红色环境中学生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容易兴奋冲动;而处于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在客观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可以消除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的肌体功能提升心灵动力。
三、拓展障碍——没有耐心
只满足眼前欲望,安于现状,不敢冒险,没有信心,不能适应环境,没有信任感也不能被信任。
四、认知障碍——无自我认识,感情表达有障碍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了解自己的感情,对别人的感情也比较冷模,没有学习表露自己的情感,也无法了解别人的感情。
缓解方法:一些心理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体内色谱失衡或缺少某种颜色造成的。在我们体内有7种腺体中心,分布在脊柱的不同部位。每种颜色都能产生一种电磁波长,这些波长由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促使腺体分泌激素,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与肌体,达到缓解作用。
在心理学上,对于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现象。人们的颜色感觉容易引起联觉,因此,颜色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冷暖、远近、轻重等。红橙黄等色被称为暖色,因为它们像太阳和烈火,能引起人们温暖的感觉。而蓝绿青紫等冷色,象碧空寒冰,让人们觉得冷。颜色的冷暖更多是来自人对光的体验。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是不同的,紫光波长最短,红光波长最长。波长短即频率高,其能量不容易被物体吸收,所以让人觉得不容易通过高频光获取温暖,因此是冷色。同时,除了光源,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因为物体对这种颜色的光或光集更多反射或透射。如果物体对高频光吸收较多,就会呈现出低频光的颜色。高频光具有的能量比低频光高,因此暖色的物体多吸收了高频光获得了较多能量,更容易温暖。颜色的冷暖,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在学生的心里,决定于学生对它们所联系的具有同样颜色的实物的印象,或者受社会文化和个人理解的影响。
五、人际障碍
不会感觉别人的感受,缺乏同情心,进而无法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来改变别人的情绪,以增加自己的人际关系。
一、教育活动对于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是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今的博物馆教育中,除了最常见的讲解之外,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发展起来。如何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质量,成为了各个博物馆努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质量,除了使活动内容设置、活动形式等方面更多样化,在教育活动环境设计上也能做出更多的创新和尝试。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针对各个年龄层,但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一般会更着重针对青少年儿童。少年儿童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前途,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以少年儿童为主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区的环境设计进行分析。在环境设计中,色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丰富的色彩与各种环境设计协调结合,能让少年儿童心情舒畅愉悦,为他们营造一个具有满足感和色彩美感的教育活动区环境。
二、色彩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与色彩密切相关。对于色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色彩的调和以及补色效果等色彩所具有的奇特效果。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七色光谱,分析出各种色彩是不同波长的光。另一方面,德国诗人歌德则致力于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的研究,并于1810年发表了精神性色彩这一理论,这就是现代色彩心理学的基础。
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色彩。进入20世纪后,阿尔伯特·H·孟塞尔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等人建立了色彩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色彩心理学研究还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它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
色彩的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从中感受到它的情感。当人们累积的大量视觉经验与外来的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感,这就是色彩的心理,即由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如暖色调让人感觉热烈,冷色调让人感觉宁静,浅色调让人感觉轻快,深色调让人感觉沉稳。人类对色彩的感知,正是色彩心理学所研究的。色彩心理学对于环境色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博物馆教育活动区的环境色彩也需要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
有关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增多,人们将研究成果广泛应该于实践。例如,办公室墙壁使用冷色调,能使空间显得开阔,因为冷色调具有后退感,同时,冷色调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一些;医院将病房的墙壁刷成淡黄色或淡粉色,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使病人心情放松,从而更快康复;企业用蓝色作为形象色,有利于塑造诚实、稳重、先进的形象;电影中也常常通过颜色来营造氛围,在特定的场面使用特定的颜色。
研究表明,儿童大多喜爱纯度高的,也就是鲜艳的颜色。婴儿喜爱红色和黄色,4~9岁儿童最喜爱红色,9岁的儿童又喜爱绿色,7~15岁的小学生中男生的色彩爱好次序是绿、红、青、黄、白、黑;女生的爱好次序是绿、红、白、青、黄、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和生理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年龄越成熟,所喜爱色彩纯度越低[2]。
三、如何运用色彩心理学对教育活动区环境进行设计
对教育活动区环境进行色彩设计,可以根据该教育活动主要针对的年龄层来确定。在目前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中,针对青少年的活动仍然占据多数,因此在运用色彩心理学对教育活动区环境进行设计时,研究青少年的色彩心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德国学者的研究报告中显示,把小学教室的墙壁如果刷成橙色,对孩子们的友好相处更有利,实木颜色的课桌椅有利于孩子的情操教育,让他们形成美丑分明的直率的表达方式,培养丰富的情感。白炽灯比荧光灯更适合孩子房间的照明,有研究表明荧光灯有造成孩子软弱无力的倾向。如果使用蓝色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使精神集中。但将墙壁都刷成蓝色又会让人感觉寒冷。因此,蓝色可以作为点缀,在窗帘、地毯等装饰中使用。此外,与单色的墙壁相比,把墙壁刷成几何图案或抽象图案,对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着不错的效果。
(一)主体色调的选择
在具体的设计中,墙壁和地板是空间的主要色块,对墙壁和地板的用色直接影响活动区环境的整体效果。不同年龄段对色彩有不同的需求:
1、学前期(3-6岁)
这一时期是也被称为游戏期,主要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活动,可以多使用黄色和粉红色。黄色象征光明、活力和希望,可以安定情绪;粉红色则有着充满内在的温暖感,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使人心情舒畅。在环境中大面积使用这两种颜色,能够有温暖安全的感觉,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利于学前儿童更好地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
2、学龄期(6-12岁)
主要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活动,可以多使用绿色,尤其是浅绿色。绿色多使人联想到春天、嫩叶、森林、草原等,充满生机,令人放松,是安定、稳定的象征,能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在绿色调的活动空间里,能让孩子感觉置身于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春天,具有动感,更有创造性。
3、青年期(12-18岁)
主要针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可以多使用浅蓝色。纵观全世界,蓝色是最受欢迎的颜色,象征着和平、幸福和年轻。浅蓝色令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辽阔的海洋,能促进求知欲的发展,同时,浅蓝色具有稳定情绪的效果,可以使人的情绪平静下来,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安静的性格,增强自控能力。
(二)辅助色彩的搭配
在以此为色调的基础上,适当的使用其它色彩丰富环境色。在使用其它色彩时,要使其与基础色调产生对比与调和相统一的效果,保持环境色的和谐统一。对于青少年来说,鲜艳明快的色彩更能吸引他们,因此在与环境色搭配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纯度较高的色彩,使得活动区的环境更适合他们[3]。
1、类似色搭配
类似色搭配指的是色相环中90度以内的色彩进行搭配(图1),如橙色与黄色、绿色与蓝色、红色与紫色等。类似色调配色的特点是主体色调明确清晰,整体环境和谐,搭配起来不易出错。由于类似色搭配所选用色颜相相近,因此可以用改变色调的方式增加对比度,丰富环境色彩的层次。这种搭配方式能使环境显得更雅致、纯净,适合年龄段较大的孩子,或是需要安静和耐心的教育活动。
2、对比色搭配
对比色搭配是指与色相环120度到165度间的色彩进行搭配,如黄色与红色,红色与蓝色、蓝色与黄色等。对比色搭配的特点是对比效果明显,视觉效果丰富,能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但也不会使视觉受到太大刺激,整体效果易于让人接受。如果采取降低色彩纯度的方式进行设计搭配,可以使跳跃的环境变得沉稳,整体效果更和谐。
3、补色搭配
补色搭配指的是色相环中相对位置的色彩进行搭配,一般采用色相环中165度到180度间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这样的色彩搭配能产生最强烈、最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补色搭配能瞬间吸引儿童的目光,并使他们得到精神心理的满足。但使用补色时,如果两种颜色所占的比例过于平衡,会显得没有重心,缺乏美感。因此,在使用补色搭配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色彩的饱和度,调整两种颜色所占比例,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
结语
合理设置活动区色彩,能使少年儿童感受到较高的艺术韵味,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培养他们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良好的活动区环境,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活动质量。
综上所述,博物馆教育活动区的环境对教育活动的质量有着推进的作用。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运用色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就能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提供更好的活动环境,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让活动参与者能充分体验博物馆教育活动带来的知识和乐趣。
关键词:教材特色 培养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代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根据学生创新意识淡薄、探索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状,同时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特点,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实用性、趣味性、探究性和人性化的特点。
新教材在设置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风趣活泼,图文搭配,生动有趣,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大量的“观察”“思考”“探究”“归纳”“讨论”“拓广探索”和“综合运用”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过知识的“探究--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新教材的每一章大都以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引入,风趣贴切的语言引导,向学生展示身边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引用真实的数据、图片等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例如:1、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认识初步”中,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村模型为章前图,从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图形中让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接着教材继续向学生展示一张张精美的、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其展开图,以设问、引导句、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建立空间观念。
2、八年级上册第十章《从数据谈节水》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在干裂的土地上奄奄一息的候鸟图片,视觉冲击强烈,震撼人心,以此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引出研究的问题。课后再附上“背景资料”、图片、表格,十分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用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以天上的星星比作“点”,以夜空中的流星划过留下的光线比作“线”,以太阳比作圆,以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非常形象;新教材介绍了大量的数学文明史:以我国宋朝数学家所著的《九章算术》记数法──来介绍有理数的运算;以尼罗河的泛滥谈几何学的起源;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概率与中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买彩票与中奖”的关系;以“建筑工人砌砖拉线”“木工师傅锯木板弹墨线”来介绍直线,非常生动。
在几何方面,新教材通过图形的观察、平移、旋转、相似、对称、折叠、翻折、展开等动手实践活动,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学会合情推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代数方面,新教材引入了打折销售、通信收费、出租车费、银行贷款、统筹运输等问题,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生活,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智慧、表达自己意见和倾听别人想法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充分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多做有创造性的习题,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解,开放性试题等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结构的独特性,流畅性,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程度较高,课堂空前活跃,大多数学生发言主动,教师组织教学很顺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基础不太好、性格内向、愿意在安静的环境下思考问题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多鼓励他们发言,或者直接安排这样的学生代表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得学生也参与到集体的学习中来。
在组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时,新教材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新教材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探究知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时展的需要。
四、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循环往复,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密切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互补性及递进性。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采用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并采用“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按照数量关系,安排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顺序关系,螺旋上升,强化方程和函数之间的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的认识,如:“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新教材淡化了几何、代数的分界线,融几何、代数、统计于一体,相互交错,螺旋上升逐步递进,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内容。新教材还关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准备,有利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梳理归纳,沟通联系,强化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创新能力的高楼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双基基础之上,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会出现创新的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回顾与整理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验数学的系统性。
但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由于中学生受到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学生所要整理、沟通的知识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做到小而精,提出的学习要求要明确,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整理;二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可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重视,有些学生则会在理解法则上有些模糊,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对学生已能熟练记忆的基础知识,再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分清类似知识点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三是在学生整理时,教师应适当给予一些帮助,学生的整理尽管是不完整或粗糙的,教师也应给予充分地评价,并结合学生的整理,取其精华概括出较合理的知识网络图。
五、新世纪的创造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而努力具备创造性教师的基本特征。
1.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光荣无比,责任重大。教师不仅要以自己对学业的创造性探索,为学生树立创造的榜样,还要对学生深挚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来影响学生,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创造性人才并非天外来客,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开阔的人生视野,才会有更高的人身追求,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
2.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鼓励赞扬学生的创新活动。首先是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变偏重已有知识的传授为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掘和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生存,学会自我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于书本或权威。
【关键词】新世纪 研究性学习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86
在使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编者在教材中着力解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转变学习方式。精美的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沿(研)途美景,令我们数学教师赞叹:“最美丽的沿途景色――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它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本文就从以下三方面谈一谈教材给予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影响与启迪。
一、图文并茂的数学形式饱含人文教育理念
新世纪教材具有独创性,它更加关注和重视把儿童的数学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认识丰富的数学世界。
1.丰富的数学含义。
教材中的主题图表达丰富的数学含义。如:数可以表示顺序或代号(一年级上册第4页):插图是一些小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既可以表示小运动员之间的顺序,又可以是一个运动员的代号。又如《0的认识》:教材采用三幅画面展示0的含义:(1)小猫钓鱼:0表示数量,一个也没有;(2)一把直尺:0表示起点;(3)温度计:0表示基准或界限。这些数学知识通过看图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儿童数学学习的动力。
2.灵活的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因年级不同而异。如:一年级上册第20页:《轻重》教学内容(见下表)。
中年段也是比较明确地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如“扶”着儿童走路一样: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实践活动”中,两个小朋友一个走步,一个测量每一步的长度,把方法寓于插图中,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高年段“放”手了,让儿童试着自己走路:如五年级下册第14页的“试一试”中,插图中有4个小朋友,旁注内容分别是顶点、面和棱的提示,要求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填表观察、总结。教材在“空间与图形”等内容的学法指导多是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让儿童学会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二、循序渐进的数学内容提供课堂教学模式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建构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
教材叙述模式下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有的是一个生活场景,有的是一段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独具现实意义。如“数豆子”“住新房”……接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解决问题,提供清晰的思路。
三、丰富厚重的数学情感迪筑儿童智慧人生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对此我们在新世纪教材中学习、感悟,重点领会和探讨下面两个方面:
其一,教材十分重视为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供条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焕发出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知识的自信心。如:三年级上册第46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周长)的主题图是在迎新年的时候设计黑板边缘的花边,计算花边的长度。黑板上醒目的大字“迎新年联欢会”,这样的主题情景贴近儿童生活,极易调动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通过对花边长度的计算,建立数学观念,促进他们探索数学的主动性。
1 教材的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安排
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或中间偏下区间的学生,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这类学生一般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参与意识、社会活动能力强,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稳定性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征,在教材的组织形式上,应强调通过学生的直接经验积累来掌握所学知识,即先对所学内容和环境等有感性认识,了解学习任务后再有目的地学习。这就要求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材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整体组织形式和单元组织形式。
单元组织形式采用案例的组织形式。
首先引入教学案例,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教学案例来表述教学目标,具体而直观,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产生学习的驱动力。然后,具体分析教学案例,首先,通过学生已学的知识或已积累的经验来分析和分解问题,找出以住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即新问题,然后针对新问题分别寻求解决之策,构建本单元所学新内容集,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的“需要为准、够用为度”。在新问题分析中,还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探讨与求解新问题。
教材的整体组织形式,采用“先分后总”的形式。先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根据课程各知识点的教学来设计,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虽然学生能学以致用,但一般缺少整体性,有必要将零散的知识串通起来。因此,在教材的最后部分还应设计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案例,将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理顺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提升学生整体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案例的安排上,应使相邻教学案例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重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先后学习的知识衔接起来。
2 教学案例选取
选取教学案例时,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取材,强调趣味性,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精心整理,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对挑选出来的教学案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将选好的教学案例逐个分解,找出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对照课程教学大纲一一检查,确保教学案例能覆盖课程所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将这些案例汇集起来组成教材的主体。
在案例选取时,还要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就业后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既要有体现课程学习的简单(独立)案例,也要有体现职业特色的综合案例,注重案例的层次性。对于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综合案例,可以根据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由易到难划分不同的层次,然后将其安排到不同的教学单元中。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方案,既体现学习的连续性,知识的连贯性,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习题设计与参考答案
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在设计习题时一定要正视这些差异,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设计多层次习题。在具体操作时,可将习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必做题,其实是基础题,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最简单的应用。一般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均会做;第二类是选做题,主要是应用题,检查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一般包含常见的技巧和经典的解题思路,对学生要求较高,主要针对想学精本课程的学生;第三类是思考题,主要是思维题,它不一定是最难的题,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范围可以适当扩大,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题型可设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操作题、简答题、综合题等,以便从不同的角度来检查学生。在题目的选取上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纸质资料和教师以往的教学积累。通过筛选,找出切合高职学生实际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典型习题。有些课程还可进行特殊处理,如计算机语言课程的习题可重复出现,在不同单元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办事的能力,使其掌握探索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素质。
教材配备的习题,应附相应的参考答案,而且要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提供多种解题方法。以某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辅给出比较完备的答案,现在,学生一般不擅主动思考,习惯于对着答案做题。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习题与参考答案分开。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加强编者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参考答案,以便教材再版时及时得以补充和完善。
4教学动态课件
关键词:应用物理学;建筑物理;“2+2”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特色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10-02
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隶属理学学科,是国内开办历史较早,开设院校最多的专业,从2004年安徽建筑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开设招生始,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安徽建筑大学这样一所拥有50多年办学历史,以工科为主、土建类学科特色鲜明的省属普通高校,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物理学专业特色人才呢?面对如何把应用物理学专业“办出特色、具有竞争力”的命题,我们在“结合”环节寻求破题。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与特色,我们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渗透土建类知识,赋予学生以本专业服务建筑行业的知识和能力。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和发展,该专业目前形成了以建筑物理为应用点,以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声环境等领域的设计、检测和研究为重点方向,构建了以“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特色鲜明的课程知识体系和“2+2”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应用物理学专业有两个稳定的方向:建筑声学和建筑节能。其中建筑声学方向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建筑声环境检测与设计等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建筑节能方向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建筑节能检测设计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我们探索出的应用物理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途径,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成效显著。专业办学至今培养的学生在建筑声学(室内外声环境)、建筑热环境、建筑光环境和建筑节能方面能力突出,特色鲜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2012年7月11日,《光明日报》(第16版高等教育)以“这样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本文从应用物理学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培养学生质量等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理念创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根据应用物理学专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转变教育思想,建立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土建类”学科齐全的优势,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建筑热工、建筑节能和建筑声学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凝练专业特色
根据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我校学科的特点落实“突出育人,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凸显特色”的人才培养原则,采取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2+2”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应用物理学专业教学计划。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创新型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建设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前2年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及专业平台知识教育,后2年注重专业方向课程知识以及实践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社会、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动态设置,保证知识的可扩充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2.加大应用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知识模块化建设力度,注重应用物理学专业教育的特色性。采取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教学模块。其中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具体包括:建筑声学(室内外声环境)类知识子模块、建筑热环境类知识子模块、建筑光环境类知识子模块和建筑节能类综合知识子模块。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拓宽知识面,构建以人为本的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3.加强实践教学,推动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知识实践应用。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生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新产品以及完成生产任务等途径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4.进一步通过跨专业选课,选读副修专业,实现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经过多年建设,《量子力学》、《物理实验》等课程分别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应用物理学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声学基础》、《热工基础》、《建筑声环境》、《建筑节能设计》等依次申请校级优秀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2门、视频公开课1门)并获立项建设。我们特别注重对应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完善、整合和提高,使其贴近工程应用前沿,从而对实践教学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目前我们先后主持了8项省、校级教研项目,发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余篇。并多次荣获安徽省、安徽建筑大学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这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与取得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