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单位:063020唐山市河北省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护理部
卢建丽: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通过对35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发现存在开放气道不正确、按压手法及频率不正确等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是护士对培训重视不足、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练习少、培训不规范,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组织理论讲课、重视细节、规范培训等措施,我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关键词 护士;心肺复苏;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1
心肺复苏术(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有研究表明[1],院内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护士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2],医院医护人员的CPR技术测试结果令人失望。为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复苏水平,2011年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发现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在册护士363名,休假13名,最终参加培训350名,年龄21~48岁。职称:高级6名,占1.71%;中级122名,占34.86%;护师117名,占33.43%;护士103名,占29.43%;未取得资格证2名,占0.57%。学历:本科67名,占19.14%;专科173名,占49.43%;其他110名,占31.43%。培训器材采用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制定培训考核标准,考核分数≥85分为合格。
2结果
本次培训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人工呼吸方法不正确,占18.90%;其次为胸外按压的手法不正确,占12.00%;开放气道方法不正确,占6.57%;判断复苏效果不正确,占5.43%;未呼救或呼救声音太小,占3.40%。其他少数护士在操作中动作粗暴,容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是培训考核,没有现场抢救的气氛,有些护士只注重动作的标准性和是否能达到合格标准,加之练习的不够熟练,整体操作显得不紧凑,没有抢救的紧迫感。
3原因分析
3.1重视不足
3.1.1个别科室护士长对心肺复苏培训重视不足。由于临床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和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量大,个别护士长只重视完成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对护士重使用、轻培训。一些低年资护士科室工作忙,没有时间在工作时间参加培训,业余时间因孩子小需要照顾等家庭生活原因不愿来院学习,对培训有抵触心理。
3.1.2有些护士认为病房有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不需要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对复苏的练习不够重视,要点掌握不准确,操作不熟练。
3.1.3供应室等非临床科室护士认为自己平时不会接触到心脏骤停的患者,对CPR培训存在应付心理,操作不熟练者居多。
3.2理论知识不扎实护士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不熟悉,对颈动脉解剖位置、胸外按压的要求、复苏有效指征等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操作中只知道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过程,不明白具体原因,不知道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更不清楚为什么要求要这么做。尤其是一些高年资护士知识更新不及时,对心肺复苏步骤还停留在A-B-C次序,操作程序不熟悉,导致操作过程中动作不连贯。
3.3实践练习少有些护士认为只要能熟练背诵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就能将心肺复苏做到合格,很少甚至没有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演练,导致考核过程中出现暂停操作或背诵操作流程,有时虽然会准确描述按压手法,但实际操作中出现肘部弯曲、跳跃式、揉面式按压等情况。
3.4重流程,轻质量本次培训中,操作不合格护士多存在注重操作流程,不注意操作细节和质量的问题。比如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有些护士没有按要求做到一手打开患者口腔, 另一手示指沿口腔侧壁深入口腔深部, 在示指移向口腔另一侧时弯曲,顺势将异物勾出[3],而是用纱布擦净患者口唇,没有达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开放气道时,虽然也用示指和中指上抬患者下颌骨,但是手指压迫颏下软组织,阻塞了气道;判断患者意识时拍单肩、在单耳呼唤,判断瞳孔时只观察一侧瞳孔变化,易对脑疝、眼疾、偏瘫或单耳失聪的患者造成误判。
4对策
4.1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心肺复苏是护士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真正做到争分夺秒,动作敏捷,判断果断,才能挽救患者生命,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4]。本次培训中,我院先在护士长会上强调培训的重要性,引起护士长的足够重视,只有护士长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认真地培训、督导。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试不合格者由科室重新培训,再次补考,其补考成绩与本人及科室护士长绩效挂钩。护理部还通过组织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和团队复苏比赛等形式增加护士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4.2组织理论讲课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讲课,逐条逐项讲解心肺复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每年复苏培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点讲解,并讲清楚出现错误的原因,使护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复苏要求。比如,讲解胸外按压时,讲明按压过程中减少停顿是为了增加患者的存活率[5],按压中断频繁,会使患者冠状动脉平均灌注压降低,存活率下降[6];按压位置太低会损伤腹部脏器或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太高可伤及大血管,按压深度至少5 cm比低于5 cm更有效;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等[5],使护士明白在胸外按压中为什么要求用力按、不断按、快速按。讲课中采用幻灯、视频等形式,提高护士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增强学习效果[7]。同时将讲课课件放到医院局域网上,让护士可以随时学习。
4.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开放护理示教室,要求所有护士必须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练习。练习中,每个步骤均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用语言表述。练习中采用由护士长或科室骨干进行现场指导,练习中护士互相观摩、互相指正的互动练习形式,调动护士培训的积极性,共同提高操作水平[8]。
4.4重视细节,规范培训
4.4.1护理部首先将心肺复苏考核标准在全院内组织学习和讨论,按照标准对护士长和科室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再由其对科室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将考核标准下发到各科室,科室按照评分标准逐项考核,保证培训和考核的规范化。
4.4.2培训中,从护士开放气道的手法、按压的部位到呼救的声音、判断颈动脉的手法等逐项规范。护理部考核中,更是将护士的每项不足当场指出、现场改正。整项操作要求护士做到能快速评估、准确判断、正确按压,有效吹气,整个复苏过程熟练、紧凑、规范。
5小结
大量实践证明[9],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 超过6 min,成功率仅为4%。临床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及时、迅速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实施CPR能挽救患者生命。经过培训和考核,我院护理人员考核分数95分以上者167名,90分以上者122名,85名以上者38名,补考23名,补考者经再次培训考核后均合格,做到了CPR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参考文献
[1]宫雪梅,谢小华,阳世伟,等.心肺复苏术操作培训考核模式探讨与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11B) :2982-2983.
[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0):20-22.
[3]王佩燕主编.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
[4]徐惠红.心肺复苏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4):61-62.
[5]边波,万征.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由ABC到CAB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2011,3(2):81-83.
[6]朴镇恩主编.实用心肺脑复苏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99.
[7]彭小燕,蒲雁,罗慧.多媒体技术在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92-93.
[8]孙娜,彭幼清,马丽莉,等.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63-64.
[9]李春盛,季宪飞.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4):253-256.
[关键词]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救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228-02
心脏骤停(CA)是院前急救中最紧迫的临床急症,目前我国心肺复苏综合抢救成功率较低[1],为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是急诊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当今急诊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65例院前CA患者的资料,以期达到提高本院院外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28~85岁,平均65.1岁。病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26例(40%),呼吸系统疾病12例(18.5%),外伤包括颅脑外伤、创伤失血性休克11例(16.9%),脑血管疾病10例(15.4%),中毒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5例(7.7%),溺水1例(1.5%)。
1.2 复苏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进行操作,确认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开放气道行人工呼吸,继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min,单人救治时按压通气比例应为30∶2,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心室颤动时持续心电监测,按药物按压电除颤进行,除颤能量为200、200~300、360 J,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CPR持续时间1~40 min。
1.3 心脏骤停判断标准
①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抽搐;②大动脉搏动摸不到;③心音听不到;④血压测不出;⑤呼吸微弱或消失;⑥瞳孔散大[2]。 1.4 复苏成功标准
①患者颜面、口唇及皮肤转红润,意识逐渐恢复;②可触及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③心跳恢复;④血压在90/60mmHg以上;⑤自主呼吸恢复;⑥散大的瞳孔随之缩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65例患者,复苏成功12例,复苏失败53例,复苏成功率为18.5%,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见表1 。
2.2早期除颤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见表2。
3 讨论
心肺复苏技术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当今随着120在各大城市的普及以及急救救治网络(EMMS)体系的不断完善,院前复苏成功率较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的整体复苏水平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复苏能否起效除受原发病影响外,还受诸多因素如是否有目击者、CPR知识和技术水平、院前急救装备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长时间内,国内广大的医务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这个难题。
3.1 病因因素
从心脏骤停发生的疾病谱上可知,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资料中心血管疾病占40%。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已经实验证实。但目前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很片面,因此推广规范的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诱发的心脏骤停显得至关重要。
3.2 复苏开始的时间和早期除颤
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院外时,初始复苏时间无疑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美国提出“生存链”概念,即“快速接近,快速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快速高级生命支持”,紧急抢救的同时,设法通知相应的医疗机构。国际规定的“急救反应时间”是5~7 min ,大量的资料表明: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3],4 min内开始复苏者50%可救活,4~6 min开始复苏者10%可救活,10 min以上开始复苏的存活率很小。因此心跳呼吸骤停后,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规范的人工CPR,胸外按压时心脏内有氧合的血液,可使循环血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系,即使出现室颤也会在几秒内恢复正常,而且胸外按压及其后的胸廓回弹有助于肺通气。本文复苏成功的12例患者中有7例在1~4 min内开始复苏,再次证明时间是CPR成功的首要环节。
心脏骤停初始时以心肌室颤多见,而室颤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就是电除颤,其成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4]。目前已证实,电除颤时间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下降3%~4%[5]。在猝死发生1 min内实施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Elsenberg等比较了早期除颤与否的两组院外心脏骤停者的最初复苏和最终存活出院情况,一组从现场至运送到急诊室除颤的过程中连续做标准CPR,另一组则由受过除颤训练的医技人员或急诊援救人员在现场立即除颤,发现仅用CPR方法者只有23%到达医院时尚存活,7%活着出院[6];相反,在现场立即除颤组中53%到达医院时尚存活,26%活着出院,提示开始除颤的时间对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的预后起决定作用。目前,一些欧美政府和医疗机构在院外的公共设施中逐渐普及自动除颤仪,便于公众在急救过程中早期除颤积极互救,为医护人员的专业心肺复苏提供更多的抢救时间和机会。因此,我国政府在考虑科学配置急救站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全民培训及急救设备的配备问题。
3.3 普及全民急救知识
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但能正确熟练实施心肺复苏的人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手足失措只会在拨打“120”后等待救护车,错过第一现场复苏的黄金时间,整体复苏有效率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全民掌握急救知识,以便于积极互救。中国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曾提出,中国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将急救知识向社区普及,因为真正的急救强调“第一目击者”。目前全国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病,这能直接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其中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直线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普及全民急救知识,让“第一目击者”尽快实施CPR,达到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实施无缝隙链接,让早期CPR患者及早转送医院进一步抢救,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有调查发现66.3%的公众表示非常愿意掌握CPR急救知识,可见社区公众对急救知识存在主观需求。
可喜的是,我国现阶段通过传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对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些有条件的小区还邀请医疗人员在小区内进行急救知识的讲授,并利用小区的宣传栏向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的相关急救知识。同时,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一些医学院校也对公众开展了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的普及,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在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教材和考核办法,形成一套统一的院前急救体系迫在眉睫。
总之,心脏骤停抢救的关键是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同时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完善急救设备,建设城市住宅急救通道,是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根本途径,同时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秦伟毅,苏磊,周伟梁,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77.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43-1045.
[3]王一镗.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5.
[4]景炳文,王一镗.心肺复苏救治中争议问题的商酌[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212.
[5]White RD,Bunch TJ,Hankins DG.Evolution of a community wide early defibrillation programme experience over 13 years using police/fire personnel and paramedics as responders[J].Resuscitation,2005,65(3):279-283.
关键词:急诊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体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合作,以及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留学费用,参加我国医学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医学留学生教育也对提高医学院校国际交流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学科[1],临床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临床实习是对理论课程的有力补充,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急危重症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留学生而言,因为存在国籍、语言、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留学生急诊医学临床实习面临更多困难,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具有10余年留学生教学经验,结合多年留学生带教经验,对留学生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和进一步探讨。
一、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带教老师资格准入制度
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对带教老师的英文水平有较高要求,由于急诊教学临床情景多样化、疾病谱复杂、突发状况多,熟练应用专业英语与留学生零障碍沟通并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是急诊留学生临床带教中面临的最大难点和首要问题[2]。这就要求临床实习带教老师不仅能够熟练阅读及撰写英文文章,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以保证与留学生的无障碍交流,确保留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1.加强教师培训。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及英语培训,建立起专业及语言过硬的教师队伍。医院及科室与国外相关学校及实验室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定期选派青年骨干出国学习,鼓励带教老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出国进修以及国内相关留学生教学学习班,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师梯队。形成“老带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定期组织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从带教模式、专业知识以及英语交流技能等多方面对新任教师进行培训,确保带教老师教学水平尽可能统一标准化。2.实施带教资格准入制度。首次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后进行试讲,由教研室联合我校教学督导共同进行量化评估,涵盖专业知识讲授、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课件设计等方面,考核合格者准予承担留学生教学资格。未合格者由教研室专家及教学督导提出问题所在及整改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下一学期经改进后再重新审核评估,直至评估合格方可具备留学生带教资格。3.提供教学培训机会,培养专业特长。临床实习带教老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虽然相对较少,但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留学生年龄差距小,容易调动实习课课堂气氛,因此加强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学相长,有助于显著提升实习课程质量。每学期固定为实习带教老师提供参加校级教学比赛的机会,鼓励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及教学经验交流分享活动,将急诊教学临床实习常见内容,如心肺复苏、中毒等进行内容拆分,每部分由固定教师带教,要求带教老师熟悉并跟进相关技术、指南更新,充分查阅相关文献,及时补充并更新教学内容。
(二)规范留学生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留学生教学尚缺乏规范化的英文教材,很多教研室通过组织带教老师编写相关教材,但因参考资料以及教师水平的限制,这种教材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灵活性,很难满足临床见习教学需求。我校急诊教研室为带教老师提供2—3种国外全英文教材,并与国内教材联合使用,便于带教老师迅速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部分教学内容与国内、国际指南更新关系密切,如心肺复苏,基本间隔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会进行更新,而中毒部分,国内中毒流行病学与国外有所不同,仍以农药中毒为主,因此针对心肺复苏部分及时补充最新原版英文指南,而对于中毒教学,则补充国内相关中毒如有机磷、百草枯等指南意见。进一步强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同时扩展、更新相关教学内容。
二、丰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开展临床实习课程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理论课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在有限的理论课教学时间内很难做到全面细化地逐一学习,临床实习则是进一步培养留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临床思维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阶段。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传统的“填鸭式”显然不适合留学生实习课教学,因此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对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尤为关键。本教研室经过长期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形成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自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医学院首先试行后,逐步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线,根据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解答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习隐含于问题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效果[3,4]。留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考和提问,喜欢自己实践和探索,临床实习课程时间充裕,较理论课灵活性强,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讨论提供了可能。通过这种问题导向的讨论,可以有效提高留学生对急诊临床实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师诱导的问题讨论,有效加深留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主动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扩展理论课程内容,进而达到临床实习课与理论课互为补充、逐步深入并强化的作用。在急诊实习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留学生普遍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总结相关知识点,在培养留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病例导入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临床案例导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5]。通过典型病例的讨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使学生将理论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对疾病的诊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但实际工作中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也是急诊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另外,留学生与患者沟通障碍也是留学生临床实习的重要障碍。因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总结典型病例显得尤为重要,如心肺脑复苏、中毒、热射病、创伤救治等疾病。总结并建立急诊医学典型病例库,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如果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可导入病例库中的典型病例,结合PBL教学方法,使学生切身体会临床诊疗过程,提高学生对病史采集、查体、诊疗思路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医德医风以及医患沟通能力。
(三)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
医学模拟教学是通过正常人模仿的“标准化病人”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提供模拟病人,从而模拟真实临床情景的一种教学方法。急救技能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最能体现急诊医学学科特色和水平,但在我国现阶段医疗环境下,对于需要紧急处理或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让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尤其是存在一定语言沟通障碍的留学生进行实际诊疗操作,是不现实也是不合乎医学伦理道德的。因此仿真模拟教学作为一种模拟临床情景、锻炼急救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已成为我院留学生急诊实习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校临床技能中心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经过反复培训与磨合,能够在临床实习中模拟相关疾病就诊及诊疗过程,具有反复性和可控性等优势,有效弥补了实习课中临床病人不足的缺陷。此外,针对心肺复苏见习,采用我院临床技能中心引进的挪威诺度公司SimMan模拟人进行仿真模拟教学,真实再现临床各种救治场景如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等[6]。留学生可组成3—5人抢救团队,模拟练习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最为重要的急救技术,模拟人连接监护仪可显示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实现临床真实场景下的诊疗及抢救过程,弥补临床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的不足,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及临床决策能力。
三、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及改进
(一)使用实时反馈设备保证教学效果
在心肺复苏实习课中,初始操作练习者常常按压深度、频率参差不齐,此外由于胸外按压非常耗费操作者体力,随着按压时间延长,按压深度和频率不达标是初学者培训中的常见问题。为保证留学生培训的效果和均一性,我们将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应用于急诊实习课堂,该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操作者的按压频率、深度、回弹、中断计时等重要监测指标,便于留学生随时自我调整动作达标,教师实时量化监测和评估学生操作,及时做出纠正和指导,确保胸外按压标准深度和频率,有效提升心肺复苏的培训效果。这种反馈装置的使用,在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中也得到推荐,并已经开始应用于心肺复苏培训,证实有助于达到实时优化的心肺复苏效果。
(二)加强教学监督及效果评估
【关键词】紧急气道;昏迷;院前急救
310 coma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emergency airway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Zhang leihua,Tang xiaoming.
The Chinese hospital of Laixi Shandong,266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a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emergency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of the airway.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10 patients with coma in five years the clinical data of emergency airway in first aid treatment, all cases of open the airway, which USES the oropharynx vent 58 cases (18.7%), mask, 86 cases (27.8%), balloon, masks, 22 cases (7.1%), laryngeal mask 8 cases (2.6%),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34 cases (10.9%).Results 310 cases of coma patients to the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refers to the measurement of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at 90% above 216 cases (69.7%), 60% to 90% in 64 patients (20.6%), 30 cases (9.7%) was less than 60%.Conclusion Coma patients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emergency airway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improve the scene emergency technical oper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rescue and treatment provides a strong foundation.
[Key words] Emergency airway;In a coma.Pre-hospital first aid.
昏迷是指患者生命体征存在,但对外界环境和机体内在活动无感知,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性完全丧失,不能作出有意识的反应活动。临床上昏迷常为意识障碍最严重的阶段,是疾病的危险信号。昏迷患者发病时往往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不畅,甚至发生窒息或突发呼吸停止。在院前急救现场和转运途中,对挽救患者生命,为后续抢救及治疗提供强有力保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总结5年来随救护车院前救治的310例昏迷病人,就院前昏迷病人紧急气道的建立进行探讨,供同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4年12月随救护车出诊中遇到的昏迷病人,共310例,其中男187例,女123例,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82岁,平均62.5岁。接诊时间4-20min,平均7.5min。
1.2疾病组成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经检查有自主呼吸的256例,无自主呼吸的54例,其中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66例(10例无自主呼吸),循环系统疾病82例(18例无自主呼吸),创伤44例(6例无自主呼吸),代谢与内分泌疾病16例(4例无自主呼吸),肿瘤24例(6例无自主呼吸),急性中毒14例(2例无自主呼吸),癫痫12例,溺水6例(2例无自主呼吸),触电4例,不明原因者42例(6例无自主呼吸)。
1.3方法 所有病例均开放气道,呼吸道有分泌物、异物、呕吐物者立即清除,有假牙者取出,保障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原发病,心搏停止者维持有效循环。其中采用鼻导管供氧者102例(39.2%),口咽通气管58例(18.7%),面罩86例(27.8%),球囊―面罩22例(7.1%),喉罩8例(2.6%),气管插管34例(10.9%)。
2结果
所有病例根据现场呼吸的评估情况均建立了不同的紧急气道,至医院急诊科时指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者216例(69.7%),60%-90%者64例(20.6%),低于60%者30例(9.7%),(其中4例呼吸、心跳停止者家属放弃送医院抢救,现场急救均超过30min)。
3讨论
3.1各种紧急气道的特点
3.1.1口咽通气管 其放置只要符合昏迷、缺氧的条件均可实施,且可防止舌后坠,方便抽吸呼吸道分泌物,从而保证上呼吸道通畅,不损伤气管黏膜,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在数秒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有研究结果显示[1],放置口咽通气管,患者呼吸频率下降,血氧饱和度上升,说明其改善通气效果较好。
3.1.2面罩 其吸入氧流量4-6L/min,使氧浓度维持在40%-50%,可以有效、快速地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加氧分压,改善病人的缺氧状态[2],且可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功能。面罩吸氧存在一定空隙,有利于氧气交换和避免过度通气用口呼吸时可使用,但在临床中,患者自诉憋气不适,所以特别适用于重症、昏迷的病人。
3.1.3球囊―面罩 在心肺复苏期间以及围心跳呼吸骤停期间的通气支持和供氧方法中,球囊―面罩对于那些复苏最初数分钟不能及时应用高级气道装置或者是应用失败的患者很有帮助,可以在没有人工气道的情况下进行正气通气。在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抢救成功率差别不大[3],且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但不能长时间使用。目前的球囊―面罩辅助通气操作时最大困难是无法保证稳定有效的潮气量。
3.1.4喉罩(LMA) 与面罩相比,LMA通气更安全可靠,虽然不能绝对保证能防止误吸,但研究已证实,LMA与球囊―面罩相比反流发生率确实低很多,误吸很少见,与气管插管相比LMA同样可以提供通气,训练置放的位置更简单,因为LMA不需要使用喉镜和暴露声门,尤其在患者出现昏迷、吞咽反射和喉反射消失时操作更为方便,对于可能存在颈部损伤或为进行气管插管所必须的位置达不到要求时,LMA具有更大的优势。
3.1.5气管插管 复苏人员用非侵入性措施无法保证昏迷病人足够通气或患者缺少保护性反射(如昏迷、以及骤停等)时可行气管插管紧急气道。气管插管供氧质量高、且稳定性好,不易造成供氧中断,更是后期复苏呼吸支持的主要方式,现场紧急气管插管需要专业的技术,且院前急救环境差,不同于院内,有报道在正常情况下,技术熟练的医护人员仍有3%左右的失败率[6],在插管操作时,人工呼吸的中断时间应小于30s。
3.2应对措施
3.2.1技术要求 我院120急救站按照《青岛市急救医疗中心(站)建设管理规范》和《青岛市急救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定期组织学习并每年组织二次业务技能操作考核,特别是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创伤等技能操作,以加强和提高现场急救的处置能力。
3.2.2设备保障 我站各急救人员都配备了院前急救包、包中含有口咽通气管、面罩、喉罩、气管插管及呼吸皮囊、喉镜等呼吸支持物品,值班救护车上配备了JIXI-H-100C型急救呼吸机,此举从设备层面上保障了救治的有效性。
3.2.3普及程度 随着第一目击者概念的提出以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社会普及率不断提高,全民急救知识的培训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院120急救站经常组织急救知识宣教,以普及和提高群众性急救常识和初步急救技能,此举从社会层面上缩短了应急反应时间,为后续的抢救和治疗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符燕妹,王峥,邱秀娟,等。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8,48(14):152
[2]朱荣琴。面罩吸氧法与鼻塞吸氧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6):68
[3]邵效,邓活,陈巍宇,等。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2010,21(8):34-35
[4]吴军,杨雍,袁晓玲,等。面罩球囊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心脏停搏院前急救中的疗效比较[J],四川医学,2007,28(9):1011-1012
[5]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讲座(急救医学与危重病讨论版)[OL],医学教育网,/html
[关键词]抢救方法;抢救流程;优质护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195
规范抢救定位流程后,经过两年半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实验组:收集山西大同煤矿总医院眼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抢救的病人数83例,按抢救定位流程进行抢救,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13~82岁,平均(4750~3450)岁;其中心跳呼吸骤停者25例,突发脑疝者49例,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为8例,还有1例为封堵气管后24小时内突发呼吸道梗阻。
对照组:收集我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抢救的病人60例,未采取抢救定位流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 74岁,平均(4658~2742)岁;其中心跳呼吸骤停者18例,突发脑疝35例,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患者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014年新增护士11名,其中本科生3名,专科生8名,2011年新增护士10名,其中本科生3名,专科生7名,(P
12方法
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抢救方法,发现病人病情变化之后,护士立即离开病人去通知医生、推抢救车、仪器,招呼其他护士帮忙,科里高年资的护士放下自己的工作参与抢救,而低年资的护士束手无策只在观望,团队间配合不默契,缺乏人力,抢救没有头绪,抢救场面显得混乱。
实验组:我科在分析总结临床抢救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与应急能力,规范急救护理行为,提升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拓展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规范了抢救程序,提出了定位抢救。从20141月起,我科针对高、中、低年资护士进行了阶梯式、递进式、定位抢救培训,并多次举行定位抢救场景模拟演练。定位技术根据护士的技能水平、年资及参与抢救的人数设计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职责位置,依次分配了A、B、C、D四个角色和规定的位置,高年资护士(定位A护士)条件:主管护师、工作10年及以上的专科护士、责任护士;中年资护士(定位B护士)条件:护师、工作5年及以上;低年资护士(定位C护士)条件:护士、工作1―3年,D位由科主任、值班医生、护士长、护理组长或高年资护士承担。在抢救时,A护士是责任护士发现病情变化后绝对不能离开病人,立即用呼叫器呼叫病房护士,站于病人的床头,负责管理气道,开放气道,患者心脏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连接氧气调节流量,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协助医生插管,连接呼吸机。B护士接听呼叫后,立即推抢救车心电监护仪,同时通知医生,呼叫抢救病人,打开抢救车,连接吸氧、吸痰装置,连接心电监护、留置导尿。C护士立即电话通知麻醉科医生气管插管,跑到病房建立静脉通路,负责循环系统,遵医嘱应用各种抢救药物,记录核对,书写口头医嘱本并补记抢救记录;D位承担负责抢救协调及指挥及与A护士轮流心肺复苏。虽然进行了定位分工,但由于病情的错综复杂,实际工作中也要灵活机动。在演练过程中,护士长要求每四人组成一组,从A到C进行阶梯式、再由C到A进行递进式训练,逐个熟悉其工作性质及流程。
13结果
实验组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80例(9639%),抢救成功64例(7710%);对照组生命支持5 min内完成2例(33%),抢救成功33例(5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l567、642,均P< 005)。抢救定位流程的实施,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
2讨论
(1)制定抢救定位流程,能够做到争分夺秒,缩短抢救时间,保证了抢救的时效性。急救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急救的时效性。急救的时效性(time effectiveness of emergency)是指伤(病)后的单位时间救治的效果,即救治成功率与时间的比值,也可以叫单位时间内的抢救成功率。目前大家接受的心肺复苏的时效性如下 :4 rain内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救活,4 rain~6 rain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O%可以救活,超过6 min者存活率仅4,10 rain以上开始复苏者,几乎无存活可能。[1] 所以在遇到急危重病人时,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做,明白了自己的职责,相互配合缩短抢救的时间。
(2)制定抢救定位流程,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应急抢救能力。近年来,年轻护士是医院里的新生力量,科里有三分之二为低年资的护士,年资低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在夜班时,技术能力相对不足,面对抢救急、危、重病人时紧张无序,每次遇到抢救病人时,都是一些高年资的护士参与,低年资的护士束手无策插不上手,失去了多次锻炼的机会。通过阶梯式、递进式、定位抢救培训,锻炼了她们的应急能力及胆识,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快了年轻护士的成长,为护理队伍培养了后备军。
(3)抢救定位流程的培训,增强了团队的合作能力。《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首次提出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应包括团队工作培训。急救护理程序强调了急救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和与协调 。[3]定位培训增强了团队的合作能力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方式,提升了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急救意识,强化了护士临床工作的熟练程度,从而保证了抢救的成功率。
(4)制定抢救定位流程,能够充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做到抢救、工作两不误,使抢救工作井然有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避免了在抢救过程中出现忙而乱的场景,因护士缺乏应急能力,不能及时通知麻醉科医生为患者实施行气管插管,致使有些抢救措施不是发生重复就是不能及时落实,导致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且还拖延了时间,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结论
当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时,能否使病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正确的救护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还是反映一家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规范的抢救定位流程和制度的建立,大大缩短了抢救的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增进团队的合作,提高急救的能力,且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独立工作、应急能力,拓展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遇到急、危、重症及重大抢救时有条不紊,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忠杰论急救的时效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59-661.
【关键词】急诊;护理隐患;预防措施
急诊科的特点是急、危、重、患者多,工作节奏快,不确定因素多。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娴熟、思维超前,有预见性,处事果断敏捷。能结合个人经验和患者愿望,整合患者复杂的资料信息,作出较好准确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服务[1]。现总结多年来在急诊科工作的实践经验,针对护理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预防措施。
1 急诊科护理工作常见隐患
1.1 应急能力低 由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不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老化,预见性差,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独立应对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及护理。
1.2 安全意识较差 ①平时不注意学习抢救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消毒[2]。一般故障的排除;替代的方法。②毒麻、抢救药品的保管、请领不及时,帐物不符。③个别护士抱有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得过且过。④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1.3 责任心不强 ①个别护士以能熟练完成各项技术性工作为主要任务,对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不善于发现,更不善于思考。②抢救患者的口头医嘱未听清,错用或重复用药。③病情观察不及时或观察不仔细,不能准确判断异常情况的来源,甚至反应麻木,不知所措。
1.4 法律意识淡薄 ①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事后患者或家属作为指证医院的依据。②对疼痛折磨、醉酒以及无经济能力的患者处置不妥,造成对病情的错误判断,治疗程序混乱等。③告知义务不能有效落实,造成日后投诉、纠纷等。
1.5 院前急救易出现的隐患 ①呼救电话接听不祥、未详细询问病情、发病时间、地点,导致延误患者的抢救。②出诊速度慢,未按规定时间到达现场,延误抢救。③抢救物品准备不全、不充分、不适用,导致现场抢救不力。④抢救技术不过硬。如:静脉穿刺不成功、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故障、简易呼吸机操作不熟练、心肺复苏的力度、部位不准确,心电监测电极板位置不准确,直接影响院前急救质量。⑤病情观察误差,误诊,导致抢救治疗无效。如:牙痛、腹痛、胃痛不能考虑到心梗的前兆。⑥途中转运交代不详。造成昏迷患者发生窒息、外伤出血过多造成休克等。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规范培训,使急诊科护士掌握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急诊科常见疾病的观察方法及护理要点,抢救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及一般故障的排除和替代方法。认真做好抢救仪器的交接、管理、保养、维护等工作。定期组织理论、操作、急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图机、洗胃机、心肺复苏)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
2.2 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同情心,热情接待患者,使患者感到可亲。娴熟的技术、良好的医德,使患者感到可信、安全。了解患者所想、所需,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基本需要,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融洽医患关系,避免纠纷。
2.3 加强法律意识 ①严格遵守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抢救患者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述一遍,执行后保留空的安瓿,抢救结束后核对,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应用急救药品抢救危重患者是临床医生急救意识的一种体现,而护士对抢救药品的应用则是医生急救思维的延伸。②在抢救现场,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积极应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不得长吁短叹,互相指责,更不得无视患者危险的发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对遇到有价值的问题善于发现。急、危重症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后,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此时的病情观察工作通常是通过护士完成的。这就需要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合格的护士对病情有预见性,对突发的病情变化有独立思考和抢救能力[3]。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如:有一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诉头痛剧烈、呕吐。此时护士提醒医生给患者做CT检查,结果显示再次出血。病情观察不应仅限于对生命体征的观察,例如高血压患者发生脑疝后,通过降低颅压的脱水治疗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检查患者血压已降下来,这时护士应考虑是甘露醇的利尿作用引起的尿潴留等。
2.4 院前急救防范措施 ①坚持常年不懈地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复合外伤的处理等训练和考核。②认真接听呼救电话、问清患者的病情及个人信息,针对患者的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品、仪器、药品。③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院部取得联系。
2.5 总结经验教训 每次抢救结束后都要总结本次抢救过程中的得与失,并集体讨论,成功之处要形成制度,不足之处要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学习与实践,积累了相关的经验,科内护士的应急能力、观察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患者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科内差错、纠纷的发生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参 考 文 献
[1] 刘虹.循证护理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当代医学,2009,16(5):75.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体会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是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阶段,带教老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带教老师,我在六年的临床带教中,观察到医学生实习过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结几点体会供参考。
1. 重视临床实习,充分认识心血管疾病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有些学生扮演老师的记录员角色;有些学生机械地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缺乏思考;有些学生不接触病人,拿着教科书学习,没有把握好实习的机会。医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以上情况,都是令人担忧的。我的体会之一,也是首要问题,医学生必须端正实习态度,重视临床实习,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医生,严肃认真进行实习。从自身角度考虑,医学生将来步入正式的临床岗位,那时没有带教老师指导,都要独立思考、完成诊疗过程。临床实习正是这样一个好时机,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学习如何接触患者和处理及治疗。
医学生在我们心血管疾病科室实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特点,逐渐培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的意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最显著特点,就是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猝死率高。面对这类疾病特点,就要求医生迅速反应,敏锐地做出判断,争分夺秒地实施抢救。医学生需要在思想上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警觉意识,了解疾病的迅猛及严重性,掌握临床技能,不断积累临床实践经验。
2. 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问诊、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训练
面对就业压力,考研、找工作成为医学生影响实习的重要因素。我的体会之二,医学生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前提下,必须加强问诊、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的训练,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逐步培养临床思维,利于考研、就业。
在心血管疾病的病史询问中,抓不住询问重点、缺鉴别诊断内容是普遍问题。例如胸痛患者,高度怀疑冠心病,但医学生在汇报病史时,提到患者有胸痛、胸闷症状,但该症状什么情况下加重和缓解不清楚,有没有呼吸困难、咯血等需要鉴别的疾病症状均未涉及。对于冠心病的胸痛特点及鉴别诊断内容,有些学生可能记忆不全,询问时有遗漏,建议学生多询问患者,多做笔记,强化记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机械地记忆,是需要充分理解的,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医学生首先学会看病人,比如心衰的病人有下肢浮肿,看浮肿的程度、部位;看心衰患者的端坐呼吸表现。其次看带教老师如何查体,遇到阳性体征,多看多听,例如典型的心脏杂音,在哪个部位、什么性质的杂音,反复听诊,记住杂音特点。再次,当自己不会写病历或不知从何写起时,可以多看带教老师书写的病例,看过之后,还需自己多写,比较差距,主动让带教老师修改不当之处。
3、加强教学查房,强化医患沟通技能
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医学生学习对疾病进行分析、诊断、治疗的过程。通过查房,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思考和推理及综合分析的能力[1]。所以我的体会之三,加强教学查房,丰富教学查房内容,增加教学查房次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教老师要保证教学查房的质量,抓住重点疾病带教,比如心血管常见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等。针对具体的患者,首先要求实习生系统复习心血管疾病的理论知识,再引导学生对照病人理论联系实践。要求实习生提出自己的诊断、检查、治疗意见,向带教教师汇报,教师对实习生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对在哪里,错在何处。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查阅文献,查找答案,带着问题学习,最后由教师答疑解惑。
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患方敲诈、辱骂、殴打医务人员,有甚者故意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医患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基于此,医学生害怕与患者交流,惧怕因自己的言行举止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临床中,医学生很少与患者交流,我的体会之四,学习沟通技巧,增进医患沟通情感。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2]。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掌握沟通的艺术a,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解释,切忌敷衍了事,做好学生的榜样,通过举例说明医患沟通的作用,引导医学生注重医患沟通,教会实习生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4、展开健康宣教,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术
面对心血管疾病带来的重担,我的体会之五,对于医学生,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系统实习期间,可以将医学知识通过讲述、宣教的方式告知患者、家属以及身边的人们,普及医学预防及急救知识,树立公共的健康意识,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肺复苏在心血管疾病中最常用,紧急情况下,有效的心肺复苏术能否在第一时间施行,与患者生存机会密切相关,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临床带教中,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多数学生倒背如流,但涉及具体操作,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动作不够熟练,力度不够,顺序颠倒等。其中,最需要加强培训的是胸外按压。学生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定位不准确,按压幅度太浅,按压时肘部弯曲,用力不垂直。这些问题医学生需引以为戒,不断训练自己的动作。
总之,搞好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带教老师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与医学生交流沟通,有效采取应对措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一、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1、结合医院工作要求及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工作计划,修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制定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方案,调整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护理部每月制定工作计划及时下发到科室,使各科室护士长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及时安排部署各项护理工作,有效组织管理。
2、严格执行护士长例会制度。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安排工作重点,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对每月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各科护士长反馈;对护士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论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反馈给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全年病区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4件。
3、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书。经过一年的狠抓落实取得了很大效果,护理病历合格率由97%上升至100%。
4、根据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全年各病区组织应急演练48项,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应急预案流程,增强意外发生时急救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5、加强新入职护士及实习生的岗位培训工作。全年新入职护士4人,接收实习生11人,对新入职、实习护士进行护理知识培训15次,示教护理操作11项,做到重点带领、重点监督、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
二、优化护理服务内涵,落实个性化责任制护理
1、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责任制整体护理。科室根据工作实际合理排班,减少交接班次数,加强薄弱环节管理,降低安全隐患;责任护士按照患者入院护理流程、专科护理工作标准,对每位新入院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住院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发现现存或潜在问题,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安全意外事件发生。
2、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充分与临床结合,使临床护理服务充分突出专科特点,将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渗透在各项护理工作中,让患者得到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科室护士长每天督导基础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拾遗补漏,使基础护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3、不断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努力提高患者就医感受。护理人员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在操作中护士与患者主动沟通,给患者亲切感,消除其紧张情绪,取得信任;科室每月、护理部每季度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应,听取患者意见及建议,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全年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633份,满意度98.6%。儿科护士拒收红包2次,患者专门为护士赠送锦旗1面。
三、加强培训及考核,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选派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参加护理学会组织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全年共培训44人次;组织院内在职培训14次,683人次,培训率99.7%,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数据处理工具、伤口造口护理知识、成人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心肺复苏术及海姆立克手法急救方法等,不断增进新知识,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及护士长管理能力。
2、参与科室护理查房9次,内容包括慢性脓胸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高血压、脑血管后遗症的护理;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右侧股骨颈骨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胫腓骨骨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房纤颤的护理等,了解、改进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协助解决患者实际问题。
3、理论考核169人次,操作考核13项,对考核不合格人员及时完成补考,使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四、开展、巩固新技术
2017.12开展了输液港使用、维护技术;全年完成PICC穿刺5例,其中肿瘤化学治疗2例、静脉营养治疗1例、脑血管病患者2例。指导临床处理PICC导管堵塞6例(其中输液港堵管1例),静脉炎治疗2例,成功完成疑难拔管1例。让患者得到安全可靠的输液治疗,同时提高患者住院治疗的满意度。
五、其他
1、“5.12”国际护士节护理部以市卫计委《关于开展“心肺复苏进万家精准健康工程”》的文件精神为契机,积极组建、培训护理志愿者服务队员,于5月10日上午9时30分,在南华公园进行以“心肺复苏进万家,健康覆盖你我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展示我院护士精神风貌,提高了人们应急救护和救助他人、奉献爱心的责任感,增强了“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获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2、为保障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根据专科特点、护理工作量等对全院护理人员实施宏观调控,以充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发挥其效能。全年应急调配78人次。
3、在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况下,积极配合医院完成各项指令性任务,全年共抽调护士80余人次,累计约55个工作日。
六、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一门综合学科,学科的临床基地是ICU(INTENSIVE CARE UNIT)。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他的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2005年以后,随着中华医学会危重症医学分会的成立,更是以井喷之势发展。学科的快速发展在救治大量危重症病人的同时,也汇聚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精细的治疗手段和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自然也就成了临床医学优良的教学基地。[1]
重症医学科的教学基地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学员前来学习,但这些学员的来源、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教学,势必影响教学效果。[2]我科根据学员的来源及水平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进修医生、本院轮转医生、实习医生,下面就我科的经验,浅谈重症医学的分层教学。
1.进修医生带教
外院来我院进修医生一部分在当地医院从事过重症医学,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部分为其他科室医生,为组建ICU来我院学习。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学历不高,基础较薄弱,对新技术、新进展及指南掌握不深,但临床基本操作,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技术有一定基础。对于这样的学员,我科的做法是每周一次的重症医学理论学习和新进展培训,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在日常的查房中贯彻指南,但也不盲从指南,有疑点鼓励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对已经掌握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学员的无菌意识,减少操作并发症的发生[3];向学员传授重症医学的新技术,如PICCO,IABP,ECMO等,使其能更深层次的了解疾病本身,并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便于熟悉掌握,也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重症医学的进步。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个进修医生回去后能独立进行重症患者的治疗,成为重症医学的一粒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
2.本院轮转医师
我院其他科室轮转医师基本特点是学历较高 ,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基础知
识较为扎实,但缺乏横向思维锻炼,在处理危重症患者时,往往从本专业出发,其结果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抓不住主要矛盾、缺乏整体性。在重症医学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应当提倡“整体思维”的模式,强调患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判断病情和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整体观念。以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例,胰腺炎除了可以引起胰腺自身的改变之外,还可以引起其他脏器的损害,出现出血、shock、DIC、ARDS、AKI/ARF,甚至MODS。有时对胰腺炎并发症的治疗甚至超过胰腺炎本身的治疗,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控制胰腺炎本身,而应该从整体入手,稳定患者内环境和生命体征,在纷繁的病症中分清轻重缓解,抓住重点,挽救生命[4]。此外,还应该教会轮转医生如何分辨危重病人,如目前已认为呼吸频率加快可以作为病情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提前判断病人病情变化趋势,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隐患都有重要意义。
3.实习医生
实习医生刚刚结束理论学习,开始接触临床,安排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讲授重症医学相关知识,带学生参观ICU病房。安排学生观看心肺复苏教学视频,并用教学模具进行心肺复苏演练,使学生对重症医学形成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整体看待疾病和病人的观念,传授常用的抢救技术和仪器的使用。可以将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例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以及输血、外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外科营养、外科感染、心肺脑复苏等有关内容并入重症医学实习授课当中,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5]。还可以让学生亲眼看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如失血性休克中血压、脉搏及心率的变化,与课本中的描写相互对照,增强记忆。在实习中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可教会学生分析病情,归纳病例特点、总结诊断依据及制定诊疗计划等,使其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的过程就是对疾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能力锻炼与提高的好办法。
重症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朝阳学科,同样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中,我们只有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和探索,才能取得进步。儒家有云:因材施教,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教学方法,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进一步促进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 黄东晖, 韩云. 浅谈ICU的临床带教.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10(5):611-613.
[2]石松菁, 林兴盛. 危重症医学教学思路的探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62-64.
[3]董磊. 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深静脉穿刺操作的教学体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0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