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档案袋评价实施
1.小学生评价档案袋内的主要内容
在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袋中可有目的地收录小学生在某领域内的作品,这些作品集以叙事性的方式记录了小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情况。这些作品可以包括:小学生的日记、反思性的作文;同伴的评论;手工艺品、各种图表;小组报告单;小学生的笔记和摘要;草稿和修改后的文章,见图1 。
此外,档案袋中还可以包括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决定的挑选的作品的说明书,作品判断的要点,小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学习日记等。最后及时填写表格对各种作品进行评价与归档。
2.小学语文学习中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一般步骤
(1)学习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问卷,调查每个学习成员的基本资料。小学生基本资料表中要填写以下内容:小学生基本材料,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水平:(以前有没有参加探究学习或实践调查,有没有运用网络、书刊、报纸收集过材料,有没有写过研究报告等),本次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的背景资料、经验,学习班级家庭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等等。只有在原有基础上找到小学生的基点,才能制定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图2 《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路线图]
(2)小学语文学习实行阶段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纪录袋等。新课程还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评价化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小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校园展示日、学校报告会等。
(3)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结阶段
当一个语文学习项目结束后,小学生、教师与家长一起对本次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安排成果的展示。只有通过回顾才能进一步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学习参与者的多元发展。
二、小学语文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优势与特点分析
1.评价对象个性化
没有一个学生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因此学习评价要能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小学语文档案袋评价是建立在小学生原有基础之上的。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课题组对新成立的语文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基础信息调查,注重城乡差异、男女生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不同的学生放在统一标准下一起评价,是貌似公平下的不公平。小学语文档案袋评价在评价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差异,做到尽可能的公平,使每位小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2.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与广博性要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传统语文评价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一部分书面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内容就有课外资料的选择、学习小组讨论时表现、课后反思、读后感的撰写、课堂知识检测与环保小报展示等等。既包括小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和基础,也包括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进步,最终包括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如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对活动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学结等评价内容。对整篇课文学习全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同学的关系相处和分工合作等评价可以对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进行持续的评价。
3.评价过程动态化
档案袋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的笔试评价与动态的真实评价、终结性 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纸笔测验或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小学生“知道”了什么,无法测出小学生“能做什么”。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学习中,要真正评价一个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首先要了解他的原有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整篇课文学习中该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做好记录与评价。档案袋评价能体现小学生动手、动脑的情况,能体现整个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内的学习情况,可以揭示小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评价系统。
4.评价主体互动化
由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学习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小学生和教师还有家长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的学习中,既有学生自评也有小组互评,再加上家长与教师总结性评价,这样小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如此一来,学习的过程伴随了反思的过程、知识巩固的过程与纠错的过程。档案袋评价还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和主考官的角色转变为反思者,这对转变教师以知识教育和知识评价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家长从幕后走到台前,由过去只在家等学习成绩单变成了评价的参与者、制定者,他们与孩子的交流更多,了解的机会也更多了。
5.评价信息持续化
1、幼儿园毕业
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元音和辅音;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微博)致做什么事,譬如医生、教师、邮递员、警察、消防人员……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不同的肤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级
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3、二年级
会读、写三位数的数字,从随意取的五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
4、三年级
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5、四年级
用计算机运算很大的数字,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摘 要:每个学生都是蕴含无限潜能的独立个体,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有巨大的可塑性。他们在成长期接受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终身的,也直接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老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想之所想,给之所要。只有清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他们的需求也必须是与时代接轨,与整个教学体系相关联的。因此,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上,再从学生的切身需要出发,扎实开展好课堂教学内容是每一个班主任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学生;需要;课堂教学
一、在课文学习中收获知识,在课堂上释放光彩
课堂好比一个制作工具的加工器,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懂得怎样在生活中养成好的各种习惯,学习中怎样有一个好的方法,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学习怎样做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一定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引领好方向。只有教师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和知识的教育和启迪,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释放出全部的能量,发光发热。如,现如今气候变化越来越大,空气质量下降也越来越严重,生活中的水、电等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节能减排的口号和宣传,无论是电视公益广告中,还是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都在向全社会、全人类呼吁。那么,此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将会更直接。而且,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得更深刻,并且受到深刻的启发,释放出更多的环保能量。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首先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地球。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地球上的一切为人类提供的水、空气、森林、各种矿物等自然资源,都不是永远用之不尽的,需要人类的维护和保持,这些资源都是极其珍贵的,需要人们无时无刻地去珍惜和保护。这时,联系实际讲解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树木造成的山体滑坡,旅游业的发展,餐饮业的增加,人们对牛羊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草原由于承受不住牛羊的过载量,造成大片的绿草地渐渐变成枯草地。草原没有绿草,森林没有树木,绿地和山林很快便被黄沙侵袭和覆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追求的享受,汽车的尾气,城市霓虹灯的光污染、化工废弃物的排放等等,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如今气候的异常,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由地球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我们人类亲手改变和酿成的苦果。学生经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地球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再让学生把所见和所学根据生活中存在的污染和可浪费情况写一封建议书,提出自己通过学习和思考得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学习了建议书的正确书写格式,还从学习中收获了比较全面的知识,使每个学生自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学习中陶冶性情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合理地设置情境教W,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陶冶情操。如,学习“月光曲”一课,课堂开始,播放世界名曲《献给爱丽丝》,让学生在优美流畅的钢琴曲中开始课程的学习,学生聆听后对他们提问:你们听到这首钢琴曲的旋律熟悉吗?在哪儿听过吗?学生很快想起来电话彩铃声音就是这首曲子。教师接着说:这么优美动听的乐曲,你们想知道它的名字吗?想知道它是由谁创作的吗?在介绍了曲名之后,引出了世界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后,通过课件展示贝多芬的画像,通过画像中布满沧桑的面孔,介绍贝多芬传奇的一生。这时,再引出课文“月光曲”的学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能通过其特定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和想象,感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课文的学习中,知道课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领悟贝多芬乐于助人的友爱精神。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盲人姑娘兄妹二人对艺术的渴求。在熟悉和掌握课文之后,播放“月光奏鸣曲”的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音乐,是否能想象到皮鞋匠脑海里的画面?再随着月光洒满宽阔蔚蓝的大海上的课件画面再来聆听音乐,使学生多角度感知乐曲,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再给学生播放一些有特点、欢快、悲伤的音乐,让学生描述不同的音乐带给自己怎样的心境和感受,进一步理解音乐及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展现艺术感觉的魅力。这样的课程内容创设,不仅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还能让学生在多方面感知下更加理解艺术的表达形式,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育,需要多方面结合的知识感知,更需要教学中无处不在的新鲜感。所以,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多努力研究,使课堂教学能扎实稳固地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探技术 地质灾害 研究 融合
中图分类号:P694;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21-01
1 地质灾害概念
1.1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的简称是地灾。地质灾害是根据地质的运动和环境不正常的变化而导致有关事物受到破坏的一种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危害人类的生命、给经济带来大量的损失、破坏生存环境等严重后果。地质灾害可以说是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其地质灾害的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震以及火山等。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生命安全带来了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
1.2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前面我们在定义中提到了地质灾害的一些类型,下面我们对其中重要的以及常见的类型做一个详细介绍。(1)地质灾害之滑坡现象,所谓滑坡现象,就是指在斜坡上的岩体因为一些原因在其重力的作用下向软弱面滑动的一种现象。(2)地质灾害之崩塌现象,所谓崩塌现象,就是指在斜坡上的岩土在其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就离开母体、滚动后堆在坡脚的一种地质现象。(3)地质灾害之泥石流现象,泥石流现象多发于山区,因为降水形成的特殊洪流,洪流中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4)地质灾害之地面塌陷现象,所谓地面塌陷,就是指地表上的岩石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一直向下陷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2 物探技术与地质灾害勘探的融合
2.1 物探技术和地质灾害勘探的关系
地质灾害勘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地质灾害勘探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其中有检测、调查、控制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地质勘探对于地质灾害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灾害监测,还是灾害评估与治疗的首要环节,对于环保、防灾、减灾等工作来说也有一定的帮助。在现阶段,在地质灾害勘探中应用了许多新技术,物探技术就是其中一种。
2.2 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探中的任务
(1)物探技术的预测工作,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预测工作。预测工作主要利用地质的结构特征进行初步预测,把地质灾害的调查目标锁定,然后对调查目标进行分析,通过其特点的全方面分析得出合理的方法和技术,对目标地质的化学成分以及形态大小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工作,提供一些重要数据。要根据现有的钻孔相关资料,对锁定的目标的风险作出客观的评估工作,还要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治理方案。
(2)物探技术的监测工作,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探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与预测工作在地质灾害勘探中缺一不可。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要获得有关数据,其数据必须是真实的,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输出地质解释图工作。关于地质灾害的分析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其发生的背景以及条件,然后根据现有的数据,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2.3 物探技术与地质灾害勘探的融合
(1)电法,电法就是通过以往使用不同电极装置的经验,来研究水平以及垂直处的地质体,以此来解决各种各样的有关地质的问题。在现阶段,根据地质灾害的有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测探法以及高密度的测量系统在预防地质灾害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高密度测量系统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因为它对电测探曲线以及横断图上所表现出来的电阻曲线的扭曲和梯度变化有很高的分辨率,其效果令人非常满意。总的来说,电法对堤防隐患探测以及浅孔在岩溶等地质灾害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方法。
(2)面波,面波法的全称是勘探方法。面波法是一种新型岩土工程的测试测量技术。它的传播途径是非均匀介质,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的,因此可以解决很多关于地质灾害的问题。关于路基的现场施工工作,面波法已经被全面运用在其中,其效果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非常恶劣的地质勘探环境下,其恶劣的地质勘探环境主要指的是地下松土、滑坡洞,其有关运用是非常有效的。
(3)管波,管波技术是比较新的一种物探技术,这种技术还在慢慢推广中。通过反射管波振幅的特征来检测波阻抗差异界面,然后来推动孔旁的洞穴,这就是管波技术的工作原理。在管波技术中,其范围是非常广的,但是主要范围只有一个,那就是其圆柱形空间的圆心,其为半径管波波长的1/2。在一般情况下,其高度在一米五到二米四左右。管波技术是有其检测标准的,必须要做按照其标准来。其标准如下:一是在倾斜反射波组的基石部分,是没有完整的基岩段的;二是如果幅度比较大的倾斜反射波组,通常情况下是在孔中或者是洞的边界处进行工作的;三是如果反射波有振幅的位置、直接波相直轴比较大等情况出现,就可以采用管波技术。
3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其科技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地质灾害是比较频繁的,因此关于地质灾害工作,得到了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前面我们提到,地质灾害是根据地质的运动和环境不正常的变化而导致有关事物受到破坏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经济都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损坏。因此,怎样预防地质灾害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预防地质工作的关键就是把物探技术与地质灾害勘探融合在一起,让物探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各种物探技术都应该得到推广,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也让物探技术与地质灾害勘探的融合更加有机化。
参考文献
[1] 王仕昌,丁荣胜,赵兰春.工程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J].山东国土资源,2009(10).
[2] 钟庆华.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
[3] 刘维,程秀娟,安丰,等.珍惜地球资源,从你我做起—— 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侧记[J].国土资源,2012(4).
【关键词】环境教育 挖掘 渗透 培养 创新
1992年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环境教育的目标提高到培养和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有效参与的高度。1999年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环境教育正式作为一个跨学科文题纳入中小学课程,推动了环境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求他们知道《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明白益虫益鸟是人类的朋友,了解环境污染的表现,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尽量发掘,找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 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对于隐性的环境教育教材,需要教师分析挖掘才能使环境教育的因素显露出来。例如《小站》一课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给旅客们带来温暖春意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四周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的冷落、单调的环境中,旅客们看到这么一个小站,看到这“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心情必然为之一震,感到了几分温暖和愉悦。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进行生动的对比,启迪学生的心灵,认识到优美的环境不仅需要人们去创造,更需要人们去保护,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我们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是随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课文中涉及的宇宙形象地展示出来。虽然本课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地球是我们无法直观看到,学生只是凭空想象,感到很陌生,想了解他的美丽、渺小有一定的难度。宇航员的慨叹“地球太渺小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它确实易碎同时又显得那么渺小。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教师此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家园。教师小结:同学们,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的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见,人类的家园要靠我们去精心地呵护与创造。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热爱坏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3 注重横向联系,拓宽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这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考察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观察之前,首先确定观察路线,给每人提供一张校园略图,将行走路线表于图中,按图行走。
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径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我是这样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是一种环境废弃物,其来源主要是日用品的包装材料,请同学们对包装的方法开展调查,重点围绕包装的颜色、设计、种类及功能,并开展失去作用时处理方法的讨论。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象,如果将废弃的塑料袋、瓶子丢在大街上或运动场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对环境有污染吗?对行人有什么危害?会影响市容吗?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小学的环境教育应因人施教。应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渗透。一个有觉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决不可企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成为环境专家。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38―01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本着因材施教,用教材,不唯教材的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同时,教师还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坚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放眼课堂和教材之外。
一、加强学科间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联系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联系性的开放体系。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应结合其他学习内容,有机渗透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称象》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感悟和理解;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演一演,评出最佳演员;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社会课中的《蒙古大草原》去学习,以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民情。教学《咏梅》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来作画,再指导朗读。这样,学生自然会读得入情入境,进行图文对照,很容易就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内容,将它与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二、 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大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如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乡周边的环境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家乡区域的特点,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如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传说故事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读读的故事,看看有关的影视作品,唱唱赞颂的歌曲。教学《狱中联欢》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看《红岩》电影来扩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采集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教材
教师应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春游活动、“艺术节”活动、班队活动、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认为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与大家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说话的兴趣浓厚,而且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等多种信息材料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教师不仅可组织学生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以此来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还可引导学生对剧中空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说话,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此外,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演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提高认识水平,锻炼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说话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
一、研究方法的指导——“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期工程
加强方法指导,是顺利进行“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提。可以把每单元传统的“读写例话”改为“学习策略指导”,除了保留一些基本的必要的“读写例话”外(或在“基础训练”中专项指导),适当编排一些资料搜集方法、资料选用方法、研究报告撰写方法等“专题性研究”策略指导课和案例示范课,做好“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期工程。
1、指导研究资料搜集方法,提高资料搜集力。①导练工具书及网络的使用方法提高资料查阅力。比如图书馆、档案室书目的检索方法,网络信息的搜寻与下载方法。②导练“寻检式”资料搜寻法,提高资料检索力。③导练“辨析式”搜寻法,提高资料判断力。比如:A、问题式搜寻法,即边阅读材料,边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辨析资料正误;B、评价式搜寻法,即边阅读边针对资料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评价资料的价值和正误。
2、指导研究资料处理方法,提高资料处理能力。比如:①简要摘录法,即指导学生设立文摘卡,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有目的、有选择的、有重点地简要摘录(作摘录、作提要、作札记、作批语和记号、作文献综述等),重要内容可以详细摘录;特别是注意摘录文章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出版日期等有关信息,以便进一步查阅;②分类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摘录,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
3、指导研究成果撰写方法,提高资料利用率。①格式的指导。②文献资料引用方法的指导:A、直接性引用,即在文中直接引用原文原句;B、简述性引用,即对文献资料进行简要叙述引用。③参考文献加注方法的指导:A、文中加注法;B、页脚加注法;C、文后加注法。
二、研究内容的开放——“专题性研究”尝试的主体工程
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后,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可提供参考性课题,或自主拟定;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疑难,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有用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具体课题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文内容拓展式专题研究。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教育要点、知识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专题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围绕“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专题: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平衡问题研究、资源污染和利用问题研究、环保问题引发的自然灾难研究等。
2、乡土民俗搜集式专题研究。利用地方资源、文化、经济,因地制宜地开展专题性研究,比如: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乡土文化(文艺、瓷艺、茶艺、饮食文化、民歌、民谣、民谚等)的搜集与研究、民风民俗的搜集与研究、本地主要经济产业的研究、主要农作物的研究等。
3、观察实验报告式专题研究。结合自然课、劳动课,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然后撰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
4、学科知识解析式专题研究。结合有关学科的某一知识点进行解析、验证以及知识发展过程等专题性研究。
5、社会热点调查式专题研究。抓住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比如:人口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封建迷信危害性的调查与研究等。
三、研究结果的测评——“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动力工程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对于“专题性研究”,定期测评的形式可以采用:
1、“讲”,即组织“研究成果汇报会”,让学生介绍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研究结果等;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关键词:水污染 水处理剂 环境保护
1 水处理剂发展的背景——地球已变得不堪负重
1.1 人类生存的地球
人类生存的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人类一直认为宇宙是广袤的,地球是巨大的,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实际上,地球环境也的确是一个绚丽灿烂的世界,它赋予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球环境可以分为五个圈,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这五个圈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抬头看见的天空,即蓝色的天就是大气圈,它约高16km,在1000km高度空气即已经稀薄。真正影响人类生活的是16km高度以内的大气稠密区,各种气候和气象的变化都在这里不断发生,人类生命呼吸代谢也都依赖这个区内的空气。它既提供了人类需要的氧气,又象一层厚厚的罩衣,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辐射的伤害。水圈有丰富的水,它占据着地球表面的70.8%,平均深度为3.8km。其中海水约占97%。水圈的水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是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地面、江、河、湖、 海的水不断蒸发,变成云,在一定条件下,云变成雨雪降到地面,如此不断地循环,形成了人类生活常见的天气变化。岩石圈是地球的地壳层,厚度在100km上下。其中包含着金属和非金属的矿物,这些矿物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土壤圈是岩石圈的表层,约几米到几百米。土壤养育了庄稼、植物和动物,地球上约有1/10面积是耕地或可耕地,大约有1.5亿km2。生物圈是人类生活的区域,生物、空气、水、土壤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所以单独将它划为一个区域。
1.2 地球资源的耗竭
地球资源是人类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源的总称,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太阳能和风力资源等。这些资源有些是可以再生的,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有些是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更新的,而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土地资源在不断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蔓延、土壤污染加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日趋下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7.32%,沙漠里北京只有12km。
水资源赤字扩大,包括地下水过度开采,水位不断下降,地面水调蓄能力减少,地表水污染严重。
森林资源由于受到超额采伐,毁林开荒、严重的盗伐及森林虫灾、火灾等灾害的影响,受到严重破坏。我国是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1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现在每年有200hm2林地退化成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草场资源面积不断减少,草种退化,草场沙化。我国草地退化面积已达到105万km2,并仍以每年2%的速度发展。
野生资源包括植物和动物,涉危物种数目不断增加。
矿产资源由于无序开采、非法开采,破坏和浪费严重。
1.3 地球环境的恶化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天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场‥‥‥城市和乡村等。地球环境的恶化是多方面的。
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气、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飘尘、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毒素物质所造成的烟尘、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臭氧层破坏及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变暖。
水污染:江、河、湖、海水体污染,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农业固体废弃物及放射性固体废弃物。
噪声污染:工业和交通工具所发出的不同频率和强度杂乱组成的超常声音是使人产生厌烦的声音。
上述四种污染,已被人们称为四大公害。我国每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
1.4 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我国617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缺水,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有180个城市平均日缺水1200万m3,相当于全国城市公共自来水供水能力的1/5。
我国废水总量1997年为416亿t,其中工业废水为227亿t,生活废水为189亿t。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为78.9%,达标率为54.4%。生活废水的处理率只有20%。
全国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4/5的生活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据环保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t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我国仅沿海城市和工厂直接排入的污水每年达86亿t,主要有害物质146万t,海洋成了巨大的垃圾。
1.5 出路——持续发展战略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负责人劳斯·特普费尔在一份重要的报告中指出:“人口和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仍然要超过管理和技术的进步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正沿着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由上所述,环境问题是我们发展的关键因素。单从现在的经济效益看,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如果算上职工生病的开支和为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提供医疗保障的开支,以及环境恶化导致森林和耕地减少造成的损失,世界银行估计,污染将消耗高达我国8%的国民生产总值。这就是说,环境污染导致的恶果将使我国每年取得的经济增长化为乌有,全国人民辛苦一年的劳动果实因此而付诸东流。结论只有一个,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持续发展道路将会有两个产业崛起:一个是绿色产业,一个是环保产业。
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技产业在21世纪将成为迅速崛起的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环保产业市场是一个前景广阔、商机无限的新兴市场。环保产业顾名思义,就是从事环保生产、销售、服务、研究、设计的单位都应该属于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包括:
材料——如金属、塑料、功能高分子等。
设备——如污水处理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垃圾处理设备、噪声消除设备,污染监测与科研实验室设备等。
工艺——如电镀废水处理工艺、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等。
药剂——如絮凝剂、凝聚剂、杀菌剂、脱色剂等。水处理剂应是这个领域的重点。
2 水处理剂与可持续发展
2.1 水处理剂和节水
节水首先要抓住比较集中使用的工业用水。在工业用水中,冷却水占的比例最大,约占60%—70%,因此节约冷却水就成为工业节水最紧迫的任务。
冷却水循环使用后,大大节约了用水量。但由于冷却水不断蒸发,水中盐类被浓缩,加上冷却水与大气接触,溶解氧与细菌含量大大增加,导致循环冷却水出现严重的结垢、腐蚀和菌藻滋生三大弊病,使热交换率大为降低,检修频繁,威胁生产正常进行。为此,必须在冷却水中加入阻垢剂、缓蚀剂、杀菌灭藻剂及与其配套的清洗剂、预膜剂、分散剂、消泡剂、絮凝剂等。这种加入化学药剂以防止循环水结垢、腐蚀、菌藻滋生的一套技术叫做化学水处理技术,它包括预处理、清洗、酸洗、预膜、正常投加、杀菌等工序。污水处理中的一级处理使用凝聚剂和絮凝剂也是回收利用污水的重要手段。化学水处理技术是当前国内外公认的工业节水最普遍的有效手段。
2.2 水处理剂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史
水处理化学品又名水处理剂。它包括工业、城建、环保方面的用于处理水的化学品,涉及冷却水、锅炉水、空调水、饮用水、污水及包括采油用水的工艺水。
化学处理就是用化学药剂来消除及防止结垢、腐蚀和菌藻滋生及进行水质净化的处理技术。它使用凝聚剂去除原水中的机械杂质,用阻垢剂防止结2垢,用缓蚀剂抑制腐蚀,用杀菌剂阻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用清洗剂去除锈渣、老垢、油污等。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在国外是3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我国现有水处理剂生产厂200家,品种100多个,年总产量约20万t,年产值约10亿元。
絮凝剂、凝聚剂占了水处理剂总量的3/4,其中作为絮凝剂的聚丙烯酰胺(PAM)又占了絮凝剂、凝聚剂的1/2,其余1/2为无机聚合物。
2.3 水处理剂与基本建设投资
我国建设急需各种投资,资金缺乏是长期面临的突出矛盾。为此,节省建设资金对“四化”建设有极大意义。
工业用水迅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5.4%,城市居民用水也有相应的增长。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长需要,只能采取开源节流的方针。据城建部门计算,建设一个水厂,平均每天、每立方米供水能力的工程造价约需300~400元,而供水量的85%要排入下水道成为污水。建设污水处理厂形成每天、每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的工程投资一般需要300~500元,处理费为0.1~0.15元/m3。若把供水和排水工程合计投资按供水1万t/a工程计算为2.1亿元。据城建部门预测,40个大中城市如年节水量达5亿m3,则可节省投资10.5亿元。
节水的渠道,从工业生产方面有三个途径:建设冷却塔,,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改革工艺;污水处理回用。这三个途径的投资费用以建设冷却塔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为最低。
参考文献
【1】王洪.高新科技知识漫谈[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中国科学报社.国情与决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3】蔡腾龙.开广水处理[G].台北:正文书局,198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developing-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water treatment agent was summarized. The earth environment is worsening, especially water pollution, serious warning has raised to the life of mankind. To improve environment, develop the economy, we must research, explo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ducts of performance excellent. Water treatment agent is one large type in it.
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