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职业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

第1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西方秘书教育起步较早,既能适应各自基本国情的需要,又能与国际社会经济市场的背景合拍,秘书教育机制比较成熟,职业化特征突出。我国秘书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西方相比,客观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高职文秘教育机制与市场要求脱节,秘书职业化进程缓慢,改革势在必行。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美、法等国已经普遍实现了秘书职业化即指秘书人员单独形成一个职业阶层,按照法律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有一定社会地位,而且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在西方,秘书职业很受尊重。美国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被定为秘书节,人们会向秘书表达节日祝贺。秘书在西方广泛存在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随着秘书工作技术含量的提高,秘书职业专业性日益加强。美国秘书职业就包括41个职位的分工种类,且分为14个工资等级。此外,西方还普遍为秘书工作立法,用法律形式来明确秘书职权范围。例如董事会秘书制度是英美法国家的一种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定董事会秘书具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身份,在公司组织机构中,董事会秘书隶属于董事会,是协助董事会执行业务的助理机构。如上所述,西方秘书的社会职业化程度较高且已相当成熟。 

与社会秘书市场职业化进程相适应,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秘书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调整,特别突出了秘书教育的职业化特征,强化学生的秘书职业技能培训,也由此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一、目标定位细,秘书职业培养层次明显 

为满足社会对不同秘书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西方秘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得非常细,秘书职业层次明显。例如美国的秘书教育: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主管身边的特殊助手型秘书。普通职业高中主要培养通用型秘书。技术成人学校主要对社会人员进行秘书知识培训。德国秘书教育也分三个阶段培养:第一阶段主要掌握一般秘书工作技能,可在国内低层次秘书岗位就业。第二阶段强化训练英、法以及其他欧共体所用语言,同时学习德语文书、信函处理技术等,可在国内就业或在国外自谋职业。第三阶段学习欧盟各国的经贸用语、日常会话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强化西班牙第三外语,可在欧盟各国顺利就业。正因为这种细致的职业定位,秘书学校培养的学生往往比普通高校文科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上更有着优势。 

二、课程设置职业化,重实践操作课程 

西方国家秘书教育课程设置职业特征突出,特别重视一些实践操作类课程。德国秘书教育一般的秘书理论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但仅视为入门课程,并非考核重点。但对一些实践性的技术操作课程,如速记、打字、办公计算机程序处理以及外语等,却格外重视,每一门选修课都有确定的指标。美国秘书教育把打字、速记、计算机应用、秘书会计学等列为必修公共课。专业课则根据不同秘书的职业分类来确定。例如法律秘书专业课是企业法、法院及法律事务程序、州法院法律条例;行政秘书的专业课是商业数学、企业法、行政秘书准则。医学秘书的专业课是生物学、生理学、医药法等。在强化公共课职业技能实践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秘书专业领域来开设专业课,秘书职业定向性特征突出。 

三、考核测评职业化,技能量化标准明确 

西方秘书考核测评注重的是考察职业技能,例如打字、速记、笔译、听写记录等,除此还要考核英语、商贸语言、交际语言、英文信函写作等。秘书理论课程则不作为考核重点。同时,西方各国在秘书考核测评时都有明确具体的技能量化标准。德国的欧洲秘书培训中心明确要求秘书打字最低200~220键/分钟,速记120词汇/分钟,英语口述同步打字不低于150键/分钟。瑞士的欧洲女秘书高等专科学院要求秘书德文打字280键/分钟,英文打字240键/分钟,德文速记150键/分钟,英文速记120键/分钟。西方秘书职业技能量化特征突出。 

四、重视秘书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国外对秘书的职业人文素质要求是由权威较高的秘书协会提出的,是从称职的秘书人员实际素质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西方非常重视秘书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例如职业个性、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等。这些不光是在单独的课堂教学中分类实施,而且在专业实践中落实渗透。除此还把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标准同秘书职业培训和职业合格证书考试结为一体,并随秘书实践活动发展而不断调整。

相较于西方,我国正规的秘书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起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渐成熟,秘书工作已经呈现出社会职业化的特征。现在,秘书已是一个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庞大职业群体,已有其特有的职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秘书职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秘成为一门热门专业。可以说,当前我国秘书职业化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但是,我国的高职秘书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于社会秘书市场的风云变化,秘书教育职业化进程缓慢。基于此,应该切实借鉴吸收西方秘书教育职业化改革的成果,加快高职文秘教育职业化进程。 

1.秘书培养目标市场化,加强校企合作 

以前培养秘书人才的任务完全由高职院校承担,现在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秘书培养方式实行校企合作,切实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现在一些培养秘书的高职院校虽然都有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的安排,但实际效果不是很好。有些学生反映收获不大,甚至实习实训有走过场的嫌疑。作为培养秘书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和企业保持足够的有效沟通,真正了解现行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秘书。校企合作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培养目标可以根据企业所需不同秘书种类分别制定。高职院校也可以尝试和不同企业签定相应秘书培训协议,将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模拟到教学过程中,或者直接把课堂教学挪移到该企业现实生产场面中,使学生感性地掌握该企业秘书所需的知识技能。由于企业对于学校秘书教育的有效参与,秘书培养目标市场化,学生毕业即能顺利上岗。这既节约了企业日后培训的人力、财力资源,也使学校解决了学生找工作难的后顾之忧。 

2.优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必须改变过去秘书专业课程覆盖面太广、综合性和理论性太强的状况。一些涉及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的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适时增加一些统计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课以及速记、形体礼仪训练、汽车驾驶等实践课。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完全可以在课时安排上有所倾斜,保证实践教学的充足时间,以此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给学生多开一些选修课,例如经济法、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学等,重视选修课的考核质量,以此来拓展学生就业的宽度,力争把企业秘书、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具有选择多种职业的综合技能。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秘书的必备技能,学校要在安排足够课时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真正提高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实效和质量。 

3.实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与秘书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在高校秘书人才学历教育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快秘书教育职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渐趋成熟,考试方式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模拟、岗位模拟和任务驱动三位一体的科学模式。但从深层次讲,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与现行秘书实践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一些打字、速录等秘书最基本的工作实践技能没有在考试中加以体现,而且不同种类的秘书实践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在整齐划一的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种却缺少这种区分度。除此之外,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中,对于各种技能考核缺乏一个精确量化标准,现有的则不细致,太笼统。也正因为此,高职院校在秘书培养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培养学生的目标方向感,学生学习也显得无所适从。 

4.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要更加务实 

秘书职业人文素质的优劣现已成为秘书成功就业与否的关键,现有高职院校大多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在现实教学中,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往往比较僵化,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在不少高职学生心目中,秘书职业人文素质只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与本专业联系不大,自己学习兴趣也不浓。由此,必须使高职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务实起来。开展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大学语文和“两课”中,教师加强引导,利用一些真实生动的秘书职场案例来渗透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在学生实习实训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执行秘书实践操作规范,以此来养成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托现代秘书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秘书礼仪风采展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出色秘书专题讲座等,寓教于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秘书职业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冬升.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j].消费导航,2007,(11). 

[2]马培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9). 

[3]扬群欢.从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看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机制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4]章玫平.影响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因素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第2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学校在工学结合方面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两方的有机结合,才能将高职职业教育推向前进。

1 学校、企业在会计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和作用

就会计职业教育而言,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企业、政府在会计职业教育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简要分析如下:

1.1学校做什么

(1)培养会计后备人才。这是学校会计教育的主要任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近几年来,会计改革日新月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带来了会计人才的推陈出新,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成为学校的主要使命。

(2)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会计架构、会计制度设计,会计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为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学校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会计咨询服务。学校可专门成立会计培训咨询中心,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创新会计理论,优化会计实务。我国的会计改革还处于探索创新阶段,在理论和实务的许多方面还需要优化和创新,学校应按照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助教学的运行机制,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创新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责任。特别目前处于新会计准则实施阶段,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需要对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改进建议。

1.2 企业做什么

(1)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从专业设置到专业发展,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建设,企业都应参与其中。学校的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面对社会岗位群设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都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支持。

(2)参与学校教学过程。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学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会计工作是一项规范、严谨、精密的工作,没有亲身经历,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要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学校聘请企业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走进课堂,做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3)接受并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理论学习和会计模拟实习,与企业会计实践尚存在差距,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要进行为期半年带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这就需要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使学生顶岗实习存在供需双方难以融合的矛盾:许多企业不愿接受学生直接参与会计核算工作,而学校希望企业单位安排有经验的会计师指导学生会计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的提高。要解决这个矛盾,政府应有所作为,通过制度保障和鼓励措施实现供需双方的融合。

(4)参与学校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职业需要具有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应不定期的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这需要企业提供机会和条件,接纳学校的教师并给予指导和支持。

2校企合作是实现教育又好又快的根本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条件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等方面,会计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上述条件的有效实现都应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

(1)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吸收业内人士参与专业论证和建设,针对社会岗位、职业素养、人才规格开展调查研究,论证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譬如在会计专业设置时可组织会计主管部门、公司、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务专家开展论证,并就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人员素质构成、会计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讨,从而为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是知识的基本载体,首先,积极组织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加强联系,聘任行业专家担任主讲教师,直接承担授课任务,并在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和帮助,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没有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课程建设将难以取得进展。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教学改革,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和会计实务工作流程,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设计教改方案。 转贴于

(3)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网上会计模拟系统等实现会计教学全程、全真模拟教学,将业务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中,按照学中做的学习要求,以账簿练习代替书面作业,通过填制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边学边练,使学生在平日学习中熟练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逐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3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侦查教育模式,即侦查学历教育模式与侦查业务培训模式。这两种不同的侦查教育模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同时也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在当前公安教育改革过程中,有些侦查学专家学者、侦查实务部门的领导对美国警察的业务培训模式表示了关注。侦查教育模式的选择关乎公安教育发展的路径,因此,在选择侦查教育模式时,不但要考虑到该种侦查教育模式的优点,也要看到其不足。

一、侦查学历教育模式

(一)侦查学历教育模式的概念

侦查学历教育模式,是指学习者在该教育模式下,通过一个较长期限的接受侦查知识教育,最终能够获得某种学历或学位的侦查教育模式。“学历教育”是一种获取与侦查相关的知识的过程,该学习能够帮助接受教育的人员获得某种层次学历或学位(例如中等专业学历、第二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学士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侦查学历教育,通常是隶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列,根据国民教育体系中学历的层次,侦查学历教育可以分为中等专业的侦查学历教育、大学专科层次的侦查学历教育、大学本科层次的侦查学历教育、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侦查学历教育与博士研究生层次的侦查学历教育。

侦查学历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侦查学历教育模式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里有都存在侦查学历教育模式。

(二)侦查学历教育模式的种类与特征

1、侦查学历教育的种类

(1)中等专业学历(High school degree)。由较初级学校层次高些的教育机构所授予的学历证书,通常其获得者是在接受了12或13年教育后才能获得的学历证书。

(2)第二学历证书(Associate degree),是一种由高等专科学校或大学为那些在该学校(或大学)接受了两年教育的人所授予的学历证书。

(3)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egree)。一种由大学或高等职业学院所颁发的学历证书,通常颁发给那些接受了三年职业教育的人。(在德国称为";Fachhochschule"; degree)

(4)学士学位(Bachelor‘s degree)。一种由学院或大学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其获得者是接受了完整大学教育(通常学制为4—5年)的人。

(5)硕士学位。一种由大学授予的学位,其获得者必须是指那些接受了继续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其学制为二至三年(在学士学位教育的基础上)。

(6)博士学位。一种只能由大学才能授予的、层次最高的学历学位;其主要特色在于其较硕士学位的层次要高,其学制为三到四年,其获得方式为学习或作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侦查教育已经形成了以部属与省属警察院校为教育主体的,以大学(含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为主、也有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学历教育体系。

2、侦查学历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者接受教育期限、提供教育的主体、学习的后果等方面。

(1)侦查学历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历教育的期限较长。学历教育的学制通常需要几年时间,如专科学历教育三年、本科学历教育四年,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都是三年。

(2)特征之二,是提供学历教育的主体通常为那些被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的院校或科研机构。我国侦查学历教育就属于我国的国民教育序列,各类部属与省属公安警察院校是开展侦查学历教育的主体学历;另外,在一些地方政法院校中的刑事司法学院、公安学院也提供本科层次的侦查学历教育。

(3)特征之三,是学习者在通过接受教育后能够获得某种学历(学位)。学习者在接受侦查学历教育之后,通常能够获得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相应学历或学位证书。

二、侦查业务培训模式

(一)侦查业务培训模式的概念

侦查业务培训模式,也叫警察培训模式,即以培养在职侦查人员业务能力的侦查教育模式。侦查业务培训,是一种获取侦查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与知识的过程,接受侦查业务培训的人不能获得某种学历或学位证书,但是却可能获得(也可能不能获得)某种形式的证明书。在侦查实践中,侦查业务培训主要有针对初任刑事警察的业务培训、为解决侦查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而举办的专门业务培训,以及以培训高级侦查官员的业务培训等。

侦查业务培训模式的特征。存在侦查业务培训模式的国家或地区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二)侦查业务培训模式的种类与特征

1、侦查业务培训的种类

(1)基础培训(Basic training),是指那种为才进入侦查机构的人所提供的入门级培训。该培训内容主要是传授给培训者以基础的侦查知识和侦查操作技能,如某些地区的公安机关所举办的刑事警察资格培训班。

(2)特种培训(SPECIALIZED TRAINING),主要是针对不同侦查业务或侦查工作岗位(经济犯罪侦查、现场勘查、案件侦查、人质谈判、警犬训练与使用等)的特殊培训。

(3)高级管理(指挥)培训(MANAGEMENT TRAINING)。一种为那些担任侦查指挥或管理工作(管理其他侦查人员)的高级警官提供的培训。如刑警支队长、刑警大队长等业务培训班等。 y=vtMBxQ+ez*!'4ZS.)8EE^B"\ "f&7N学前教育论文t 1OPV_NVHgF*Q]LB]u/SfH U-

2、特征:

(1)特征之一,是业务培训的期限通常较短,短到一天或几天、几周,长的也不过一个月、或几个月,通常不会达到一年、两年的期限。

(2)提供培训的主体,通常是侦查机关或侦查机关内部的人事训练部门;担任具体授课业务的,多为有丰富侦查实践经验的侦查专家。

(3)学习的后果。学习者接受侦查业务培训后,并不能获得学历或学位,但可能获得某种形式的结业证书或上岗资格证书。

与侦查学历教育相比,侦查业务培训的主要特点是期限通常较短。

三、两种侦查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应用情况

(一)两种侦查教育模式的比较

侦查学历教育模式与侦查业务培训模式是侦查教育的两种重要模式;但是,侦查学历教育模式与侦查业务培训模式却也有着各自优点与不足之处。

论文两种侦查教育模式之比较来自WWW.66WEN.COM

第4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和养育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是践行人才强国战略[1]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要重视德育队伍、德育制度、德育基地建设,鼓励学校与附近街道、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实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和教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整体上正在由全面普及进入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的新阶段。要继续把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依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东西部地区合作,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引导和推进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三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使一批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尽快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3]。四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4]。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大力开发优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师资培训、教学和学校管理、农科教结合、发展农村和社区继续教育等紧密结合,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技术和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要以在职学习提高为主体,促进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有组织教育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推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充实中小学和高校教师队伍。建立校际有序流动机制,盘活教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基本解决各级教育的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建立农村地区教师补充新机制,建立城市、县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提高教师待遇,设立边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改善教师住房条件,遏止骨干教师流失现象[3]。

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5]。一是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教研活动。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研究成果评比、教学竞赛等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省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会、职成教育学会、民办教育协会以及各地教研组织的纽带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教研活动,调动广大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合作研究。课题研究要改变过去课题组研究人员来源单一的状况,尽量吸纳不同单位、不同地域的人员参与课题研究,增强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乃至省际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合作研究,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三是加快教育科研的国际化步伐。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应主动组织或承办各种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会、专题研讨会和讲座等学术活动,并积极支持研究人员参与相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

五、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6]。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推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促进全社会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

扶困助学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攻方向,使财政资源进一步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困难家庭学生倾斜,推动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加快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济.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中国民族教育, 2004(01):4-13.

[2]周济.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08, 000(002):7-18.

[3]贺祖斌.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8).

[4]罗曼. 进一步实现贵州省教育事业均衡化优质化发展[C]//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第5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特色

近两年来我们通过与新西兰WINTEC怀卡托理工学院的互访、交流以及参加中新职业教育论坛和中国教育年会等,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和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提供的资料,下面仅针对新西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发展特色做如下的分析和研究。

一、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一)专业设置

新西兰理工学院专业设置是以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工商企业、行业,扩大新西兰理工学院招生、提高学生就业率。针对产业部门的需求,对于一些跨学科的岗位,则设置综合化的专业,实现相关学科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制度。

新西兰公立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覆盖面很广,为了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完全取决于社会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参考当地工商业以及教育和社会团体各界专家顾问的建议,所以实用性很强,对学生顺利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非常有利,并且为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例如:WINTEC理工学院开设了机械、汽车、企管、商务、计算机应用、艺术和设计、护理、旅游、服装设计、烹饪、应用科学和初级行业、工程和建筑环境 电气工程、酒店管理、美容美发等专业。几乎所有专业都实行计算机管理,教学的硬件设备一应俱全。类似上述专业课程的设置,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授课程兼顾学术和职业两方面。既满足学生的就业,又满足当地各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针对信息系统发展开设了应用信息系统专业、商务会计专业和计算机教育专业,新西兰职业教育十分重视最新技术的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密切反映科技发展。

(二)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工商企业用人部门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符合资格认证体系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提供一系列的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资格条件、职业方向、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选择具体的学历层次、课程和学习内容。各类教育的学制不尽相同,证书培训基本学制从三个月、六个月到一年长短不等,文凭及学位教育分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四年的课程。若获取文凭,基本学制为两年;若获取学土学位,基本学制为三年。各类学校均实行学分制,每一门课程或一组课程模块均对应一定的学分,每一等级证书培训或学历(位)教育均有必备的学分要求。

2.课程的开发

新西兰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以工商企业界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资格框架为依据,主动为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工商业、理工学院协会和学院联合制定,开发各种特色课程,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而不断的调整与修订。有时甚至为社会或企业特殊需要“定做课程”。并且由行业协会负责开发教学计划和模块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的开发由理工学院协会学术讨论部负责具体操作,根据国家提出的能力要求和理工学院协会学术讨论部提供的教学计划开发办法,在听取地区行业顾问委员会、企业和理工学院学院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制定出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权归理工学院协会学术讨论部。 如有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认为某门课程需要向学生介绍,他必须提出申请,当了解情况后认为有必要开发该课程时,必须以招标的形式向社会信息。 确定课程开发后,教育服务处要同开发院校签订合同,明确课程开发时间、具体要求、经费和课程主审。

3.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课程设置完全取决于社会需求。提供的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学习,也有部分学位课程,相应获得的文凭为学习证书、毕业文凭、学士学位等,以及从基础资格到学历水平的国家职业证书和国家毕业文凭。学院课程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基本都是与职业教育或培训紧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不设文化基础课和体育等公共课。课程的教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偏重于实践应用与职业的培养。除单独设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外,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烹饪、计算机技术、护理等,基本上在操作间、实训室或相应的专业教室进行现场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老师直接面授时间不是很多,即使是全日制的学生一般每周少的不足10节,多的不过20节课,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活动。

(三)教学组织形式

虽然新西兰有严格的国家资格体系标准和完善的认证制度,但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是灵活多样的。 一是国家虽然制定统一的资格标准,但并不预制课程,也没有统编的教材,而是由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国家的标准框架自行组织教学。 二是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活动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指导。学生可采取全职或兼职方式,培训时间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时间安排在工作地点授课。不同时间学习(选择白天或晚上到校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协议学习(学生与教师商量,哪些内容自修,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辅导,共同做出学习安排,残疾人甚至可以要求教师到家中辅导)等,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西兰高等职业教育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同一教学班可以依每个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行弹性学制,入学年龄不受限制,在校学习时间可长可短,学分可以保留,也可以转出。三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地点流动化。大部分专业的教学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自学、检索资料、解决难题和自己寻找课题等能力。学校采取小班授课,重点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教师以讲解重点为主,指导学生如何学,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解决。教师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常用的学习活动有问答、小组讨论、调查、操作演练、演讲等。教学地点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实习车间、工作地点等场所,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

(四)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各类学校均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一是每门课程均有非常细致的考核标准,二是考核过程贯穿学习的始终,平时的作业、论文、报告、设计等等都有严格的考评,并记录在案,作为最终评定成绩的依据。

质量评估以能力测试为核心,有些专业或工程,不以得分多少论高低,而以合格或不合格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成果的水平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实践考核要求较严格,成绩不合格要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严格的能力认可制度,确保了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重视与企业联系,强化产学合作,加强教师队伍

新西兰重视对理工学院的师资管理,采取聘任制,注意运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理工学院的教师由各学院自己聘任,但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的资格审查。理工学院的办学目标十分明确,以培养能上岗,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其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除一般学历要求外,专职教师必须具有下列条件:有3-5年专业工作实践经验;具有合适的技术资格尤其是教师资格(成人教育文凭);取得大学毕业的学位,经过一定的师资培训;掌握熟练的教书育人方法等。教师被正式录用前,必须经过一年的试用期,逐渐充实学术造诣、渊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历。教师队伍有专职和兼职两部分组成,而且兼职教师比例较大。行业还鼓励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以最新的职业技术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行业通过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接待学生学习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为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后备人员,企业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理工学院使用,以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并负责不断更新;同时,负责教学质量评估。 理工学院每年都向企业及社会提供本年度毕业生情况,而企业也给予学校以财政支持和专业设置建议。 企业不仅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而且在政府的支持下,也举办各种面向本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

三、创造终身教育体系

由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经济上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每一位公民,一生工作岗位可能要变化4一5次左右,每次工作变化必然有一段职业培训提高的经历,每一位公民都面临着终身培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得有某种相应的专业技术证书。因此,新西兰理工学院力图创造自己独特的终身教育体系。他们在招生上没有年龄限制。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学,还有现代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在实验室或车间进行,完全按实际工作要求操作。远程教学采用印刷资料、电视、电话、录像、录音、传真、电子邮件和网上在线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初步建立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四、教育出口及其国际化

新西兰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较发达国家之一,加上拥有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的独特优势,一直是世界上主要接受外国留学生国家之一。 新西兰非常重视把本国的教育推向国际市场。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教育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并使本国的各种学历学位文凭和证书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扩大其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将本国的教育向外输出。在这方面教育部强调授权,弱化管理,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国际交流方面享有很大的自,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均有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项目,WINTEC理工学院与中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业、非洲等国家合作,将本校的证书培训文凭、学位教育推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同时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吸引海外学生到本国学习。政府年度性的审核拨款和激励职教培训、向外输出创收的形势,使得新西兰职业教育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招收留学生,既弥补因政府减少教育经费造成的经费不足,又可以自由支配留学生所缴的学费。为职业教育增加了大笔经费。

第6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01-02

对于中职生而言,数学始终是一门较难的学科。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其一,缺乏吸引力,形式化的数学符号、语言、推理,根本无法激发数学基础原本就很薄弱的中职生,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其二,中职生往往在初中阶段就不太受教师关注,导致他们从心理上不太接受教师,甚至有抵触情绪。据笔者观察,交流、沟通和改良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中职数学教学一定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实验标准》,切记拔高和降低,关注教学难度,还要注意教学方式。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使用“情境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概念教学情境化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提问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数学学习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以《数列的概念》教学为例,主要涉及数列的概念、表示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数列与函数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本章是教学难点之一,而且数列本身是特殊函数,中职生不能准确把握数列的本质,因而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感性知识的渗透,少些形式化的数学。

1.引入。现代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顺应时代变迁,几年前做了老板开始经营高老庄集团。由2012年1月~4月高老庄集团产值图知道,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灵,于是他向孙悟空借钱。

八戒:我的集团资金周转不灵,猴哥,能不能帮我……

猴哥:No problem!第一天给你1万,每天给你投资比前一天多1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有一个条件:第一天返还2分,第二天返还4分,第三天返还8分……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

八戒想:第一天出2分入1万;第二天出4分入2万;第三天出8分入3万元;……哇,发了……但又一想,不对啊,这猴子没少欺负我,这次会不会又在耍我?

问:到第30天时,八戒是不是也赚了呢?

2.思考。

(1)彗星每隔83年出现一次1740,1823,1906,

1989,2072,……

(2)某种细胞分裂,每个细胞每分钟分裂为2个,那么每过1分钟,1个细胞分裂的个数依次为:1,2,4,8,16,……

(3)一日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

(4)我国参加7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总数:15,

5,16,16,28,32,51

(5)■精确到1,0.1,0.01,…的不足近似值:1,1.4,1.41,1.414……

你能猜猜这些特殊数组的规律吗?并介绍数列概念。

3.阅读。

(1)谢宾斯基三角形。在下图四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3、9、27,则数列前4项都是3的指数幂,指数为序号减1。通项公式是:an=3n-1(n∈N+)。

(2)斐波那契数列。斐波纳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在数学上,斐波纳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归的方法定义:F0=0,F1=1,Fn=F(n-1)+F(n-2)(n≥2,n∈N*)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纳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

4.释疑。回到最初的小故事,到第30天的时候,猪八戒出多少?入多少?赚了没?

显然:

1+2+3+…+30=465(万元);

2+4+8+…+230 = 2147483646(分)

= 2147.483646(万元)

2147.483646>465

猪八戒到最后还是被猴哥耍了,起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作用。

观察上述案例,笔者发现,中职生的注意力随时间的深入整堂课衔接很好,情境式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大大集中,效果相对较好。小故事虽是趣味引入,但可贯穿整章内容。猪八戒知道亏大了后就向银行借钱,于是又可以联系数列的实际应用的贷款问题等。总之,它是“先行组织者”,不仅架设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给后续学习提供了理想的“固着点”,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增强思维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思考环节,笔者列举的问题有天文的、科学的、古代的、现代的、数学的,在专业角度上有等差、等比数列、单调增、单调减、有限的、无限的、无规律数列,等等。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式教学,让他们用心去观察、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等,也能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接受新的知识,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

二、教学心得

对于注意力不够集中的中职生来说,更要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思考教学方式、方法,多引入一些情境化的问题,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和表现。

1.教学始终要“以生为本”,以中职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笔者坚持注重学生的情境,如生活化的经济问题介入、各种背景环节下数列问题的编制等,并从中体会到有效率的情境式教学带来的喜悦。

2.强调整体合作。中职生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可鼓励他们合作互助。笔者在数列的实际应用环节中,请学生写了《我对生活中数列的认知》的合作小论文,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下做出的论文,无论其科学性、积极性、合作度上都显著优于以往的教学。

3.学生学会反思。采用情境式教学,学生比以往更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只有反思、学习、再反思,才能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

参考文献:

第7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继续教育论文一: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第8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47-02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才具有发展前景。在合作过程中,既能锻炼教师队伍又能更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才要能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载体。

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得应有的份额,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学院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想像没有科研活动,学校怎样才能有知名度,去那里找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为大家所认识,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了解、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及时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继承和传播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生产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一面(双师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职教师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不断挑战;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参加科研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国际社会各学科的发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科研状况看,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青年教师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还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原因有:

(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

(二)科研意识不强。很多青年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写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

(三)研究方向,不明许多青年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一)个人自身层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知识往往在毕业后几年内便大部分过时。因此,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之后,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多方接触,加强沟通能力。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我院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如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两篇以上),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合理考评达到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学校科研梯队的目标。

2、加强科研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3、加大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我院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4、建立科研信息库

我院科研处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公布本校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5、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

教研室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室主任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咸宁职院通过与咸宁当地一些企业合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吸纳了一批年青教师,通过4~5年培养,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创新团队,据统计,近三年咸宁职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项目35个;出版学术专著和通用教材1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

我院正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是迎评促建年,我院教师应该走科研型教师之路,我相信通过全院教职工努力最终能顺利通过专家考核,实现我们创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陈永元.高职高专科研工作的基本取向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萍乡高等科学校学报,2005,(2).

\[3\]章生平.论高职院校的科研丁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4\]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45.

\[5\]郑确晖.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0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6:16.

第9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二元模式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随之带来的是生源素质和入学动机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却相对减少,因此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急迫的课题。传统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主要致力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当前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从以往单一的知识创新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和知识转化等更广泛领域。因此,“二元模式”、“双轨制”、“校企协作培养”等模式悄然兴起,并成为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总趋势。

1.什么是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

二元培养模式实际上探究的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功能并行的教育模式,是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平衡处理的结果。所谓二元培养模式,即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根据其个人特点和就业倾向,设置两种培养模式:应用型和研究型。

研究型培养模式强调理论学习,对学生主要进行科研训练,培养的目标不是为某一特定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美国授予这类毕业生的是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s)。

应用型培养模式强调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与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理论、技术和开发能力,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在美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授予的是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s)。

虽然高校己经对二元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只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上。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培养模式,对研究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精于学术研究,又不擅长于应用研究。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硕士研究生的二元培养体系,促进硕士研究生培质量的提升。

2.二元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二元模式确立的基础,高校首先应该为两种培养模式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两种培养模式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规格类型的研究生。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并且应该向攻读博士学位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应将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一个过渡性学位来看待;这一类人才对知识系统性要求强,要必须建立广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水平。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用型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对应于具体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生走向社会。这一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应用理论知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提倡向二元模式转变,但同时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在研究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上有所侧重,一些学术水平、师资素质、办学条件较好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侧重于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并且通过硕博连读,免试保送等方式把硕士培养与博士培养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多培养高级研究人才,而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则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另外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文、史、哲类的专业,应该坚持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3.二元培养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质量的提升除了受学生自身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还直接取决于导师的指导。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始终处在一个关键位置,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作保证。因此对应于二元培养模式,导师队伍也必须二元化。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和能力是担任研究型导师的必要条件。研究型导师必须突出科学研究导向,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型学生在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这一类导师不仅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造诣,而且还必须承担重量级的科研项目以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具有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型导师需要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成本,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提高项目研究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虽然每个导师学术专长各有特色,但个人的知识面还是有所局限的。因此,对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可以逐步推广“导师组”的团队联合指导方式,即以一名导师为主、其他导师为辅,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一模式既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又有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吸取各家之所长,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导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更好的提高培养质量。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的硕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学校走向学校”,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历,因此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的缺乏是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高校应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尽快提升硕士生导师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即从企事业单位筛选一批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参与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也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家给学生开设实践性课程,从而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第三,对应用型硕士生导师的指导资格进行审核把关,对其科研能力和理论造诣的要求应该低于研究型导师,但必须要求应用型导师有一定时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课题和项目以提供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通过企业课题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4.二元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规格上实施二元或多元化,但实际培养过程中两者的课程设置确没有体现各自的特色,导致学术型硕士理论性不足、应用型硕士动手能力不强。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把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重视职业素养的专门训练,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尤其需要增加实践性环节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学生毕业时不必公开,学位论文也不能用学术性论文标准来衡量,应强调论文的应用性、实践性标准,可以是综合性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方案或工程项目设计、技术专利等多种形式。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则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为研究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次增加选修课比重,使得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研究领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同时适当开设一些跨学科和综合性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第三,强调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和正规的科研训练,因此这类学生毕业时必须发表科研论文。在对研究型学生的培养中尤其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动态性,随时把握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研究动向,高校可以设置一些讲座类的课程,通过聘请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讲授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便于学生掌握研究前沿,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5.二元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一直以来“以科研为重”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大部分研究生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本科教学无明显差别,更不用说对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建立二元培养模式的基础。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首先是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可以设置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等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是从传授为主变成活动为主,由教师提出讨论和活动主题,由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再次是课堂由教师控制模式转变为教师参与模式,教师的身份需要从“导师”变成“导游”,使学生成为主体,学生与教师关系从受教关系变成一种从游关系(王洪才,2010)。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采用弹性学制“1+n”的模式:第一年采用集中授课模式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选择1-3年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撰写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而且能通过论文的写作真正培养自身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除了充分利用和发掘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导师指导的效能外,一方面应该加强学术活动交流,建立学术交流例会制度,依托于网络平台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之类的学术平台,并将研究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激励研究生研究和学术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研究生研究过程中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校内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研究生自己组织研究团队申报校内研究课题,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将科研贯穿教学全过程,研究生入学后即可安排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所,参与研究所的各项研究活动,及早熟悉和了解导师组和高年级同学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与此同时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学习任务、进行科研技能的训练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对于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独立主持一个子课题或者申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科研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沟通和组织能力。

对于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后通过考核对学生进行中期分流,对于有科研潜质的学生采用“1+4”提前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攻博,使得这一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更系统、更深入。对于无法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学生允许其自由选择培养模式,可以继续采用研究型培养方式培养,也可以调整为应用型模式培养。

6.二元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元培养模式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质量监控是基本保障。由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评价导师指导能力和指导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质量监控的主体不能是导师本人,应该由学校或学院成立专门的质量督导小组承担监控责任,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要重视过程监控,也要重视结果监控。但是对两类研究生的监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应用型研究生应该侧重于过程监控,每一阶段对教师的指导责任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诊断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检查是否按照应用型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如果采用双导师制,还需要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控,核实校外导师是否真正承担相应的指导任务。对于研究型研究生则应该侧重于结果监控,综合运用考试成绩、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等硬指标进行鉴定性评价,如果采用导师组方式进行指导的,还需要对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和学术交流方式进行监控到诊断性评价。

本文从培养目标、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质量监控体系五个方面分析探讨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既有培养环节上的共性,也有培养方式上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在探索二元培养模式时,必须兼顾共性与特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对二元模式的科学性、完备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原.硕士研究生教育“双轨制”研究[D].北京邮件大学,2008.

[2] 王洪才. 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 复旦教育论坛,2010,8(4):47-57.

[3] 付晶姣. 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钱增瑾,张建宇.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43-44.

[5] 甄良,康君,英爽. 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6] 程斯辉,王传毅.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7] 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8] 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