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问题 对策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一)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整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素质不够高
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尽管在年龄、学历、观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些差距。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一些开拓进取精神,过多强调客观原因;在文化素质方面,部分村干部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了解,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村集体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心不够,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同时认为村干部换届频繁,工作做得好坏一个样,这些错误认识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产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三)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
在村干部的考评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给大部分村干部造成“发不发展集体经济都无所谓”、“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与我没关系”的误导。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没有解决,使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造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
三、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事业心强,有经济头脑,有经营能力的村组织。要建强班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提高村干部素质。首先是选好村委主任、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把年纪轻、懂科技、头脑活、有号召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落后而又缺乏人才的地方,认为不能光用内选方式,还须通过下派途径,如招聘大学生任村官或由县、乡(镇)抽调专业人员帮扶。二是加强村干部培训。必须以党校为基地,采取函授、短训班等形式,对农村干部轮训。三是提升村干部待遇。公务员实行阳光工资后,村干部的待遇显得普遍较低,并且离任后,社会保障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村干部缺乏干劲。
(二)用足政策,扶持服务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适合本村实际的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入包片驻村扶贫帮困工作之中,建立结对帮扶责任制,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共同帮扶经济薄弱村,帮助理思路、找信息、求技术、跑贷款、上项目,为集体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选派优秀的组工干部,长期驻扎乡镇,发挥其熟悉组织工作,创业经验丰富的特点,帮助各乡镇发展壮大本级集体经济;同时,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三)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指标细化、量化、层层签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工效挂钩,动态管理。对于村集体经济连续几年没有任何起色的,视情况对村干部予以调整或免职。二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并对村干部的工资进行改革,推选以基本工资、奖励工资为主的机构工资制。村干部的奖励工资按当年的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的比例提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加大提成比例,予以重奖。三是在市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为在职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考虑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四)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法制与制度建设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来,农村乡镇一级,尤其是城镇化进程比较快的乡镇,发现贪污腐化现象也逐渐升温,一些农村乡镇领导官僚作风、家长制作风重新抬头。因此,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首先要依法加强村级财务制度,有效管理集体资产,建立规范的村级财务运行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其次要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最后,还要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结构;就业环境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其基础薄弱、负担较重,在其发展中仍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2)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同时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转向多样化、高品质,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3)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二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基层干部中,还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重要保障。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有力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劣势产业。我们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多层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农业的出路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是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样才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各地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二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既要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还要合理地招商引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5)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合作,发展劳务输出,合理有效的分配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赵霞.浅析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0(22)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农村经济
一、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村级经济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当前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是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有利于保证集体财产物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村集体的有效资金能够在生产经营中高效率的使用,有效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资源的开发及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另外,通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还能够加快推动当前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对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小康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直以来,广大农村群众都十分关心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些财务管理搞的好的地方,干部清正廉洁,领导班子具有较强凝聚力,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能够更好的带领当地群众搞好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打造出村富民强的局面。而财务管理混乱的地方,则存在着党群和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集体资产和资金存在被挪用、侵占及私用的情况,部分干部腐败,导致群众上访事件增加,影响当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通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集体的凝聚力,更好的开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确保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监管力度
在当前农村工作开展过程中,村级财务管理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党群和干群关系的密切,为和谐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各地村集体组织要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针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及时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创造一个良好的村级财务管理环境,为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管机制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委托代管机制,注重资金管理的同时并重资产、资源管理,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资产、资源台账,认真记录村集体“三资”增减变动情况,让村集体“三资”有账可查,有册记载,确实保障村级资产家底清、账册明。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形势下,制定相应的村级财务账户管理制度、库存备用金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细化管理规定,以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以制度管理人,层层落实责任到具体的人和事;切实加强民主理财,强化民主监督机制,让农民群众参与到村级财务决策管理当中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3.加大审计力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做好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把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作为督查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乡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配备专门的农村财务审计队伍,加大审计力度,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督查,明确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的经济责任。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处理;对于情节严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
4.加强支出管理,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作为村级财务委托代管中心,需要严格按照村级财务管理的规定来对村级财务进行预决算。同时民主理财小组及村民代表还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村委会资金使用额度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对于大笔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要重点控制。在当前村级财务公开过程中,要采取明白易懂的方式来逐笔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公开,充分的按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并向村民征集意见和建议,使村民能够有效的行使民利。
5.保持村级财务人员的相对稳定
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确保中心及村级财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对于确实需要工作调动的情况下,需要由乡镇政府进行批准,并针对工作实际需要进行调配。同时,还要配备一定的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经费,对于村级财务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查,特别是对于干部任期及离任的审计工作要进一步强化,从而有效的实现村级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结束语
广大农民群众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的受益群体,通过全面规范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金的管理,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案来进一步对村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加快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这对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及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彦辉.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
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1、破解农村交通发展瓶颈
交通是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很多农村地区就是因为交通建设滞后,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加强交通建设,不断夯实农村地区的交通发展,才能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规划,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地区交通网络,切实提高农村村级公路、组级公路的规格和标准,减轻农村农产品加工运输、农资购买运输、农村企业产品运输的成本,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加大城市辐射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圈建设,这样才能从而根本上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2、破解农村水电基础建设
瓶颈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的基础因素之一,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基础问题,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一是解决好水的问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大量开展农村人口饮用水工程,加强农村地区饮水、用水工程的基础建设的科学规划,既要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用水困难的突出问题,又必须从有利于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确保农村地区饮用水工程建设使用寿命和适用时间得到最大可能地延长。二是解决好电的问题。牢牢抓住农村地区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全覆盖、全改造、全升级,增强农村用电的供电能力,为农村地区生活和生产加工等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同时,优化农村电网,降低农村用电的成本,为农民减轻用电经济负担。
3、盘活农村土地承包流转
土地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依靠,是农民的钱袋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以盘活农村土地经济。一是坚持好土地承包责任制。继续坚持这一基本土地制度,鼓励农民种田种地,并坚决落实好粮食直补等系列惠农优农强龙政策,严防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二是积极探索实践农村土地承包流转。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中创业、打工、就学等,使的农村土地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土地在农村中的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面临这一新的形势,必须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现状的思考,并大胆创新,注重土地流转。大力提高农村生产机械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更加有利于土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1]。
二、科学发展农村产业经济
农村经济产业化是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1、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量,坚持以市场未来发展为导向,立足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科学化、规范化的进行农场产业基地的规划布局,确保其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在此基础上,要突出农场特色产业,打造名优农副产品,畅通销售渠道,健全生产、加工一体化、一条龙的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能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同时,还能留住一定的农村流动人口,让农民在家里就能创业、打工挣钱。
2、助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加强农产品加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的加工和开发力度。尤其在加工农产品过程中,必须确保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布局的科学性是决定农产品加工成效的先决条件,只有科学布局,才能更好地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企业发展。加大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注重产业链的建立,在促进综合效益提升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结合实际对规模进行不断的扩大,从而更好地建立龙头企业,从而更好地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与闲散的人员,确保其更加愿意留在农村发展,这样农民在农忙时成为农民,农闲时成为生产企业的工人,最大化的促进农村经济得到科学的发展。此外,通过农产品加工能有效的提升其附加值,促进产销一体化的科学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增产,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负担发展
农村经济离不开有效的经济管理,只有切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才能通过管理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进而减少农民负担。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必须确保国家的惠农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取消,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例如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必须确保其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些补贴的金额应及时足额的发放到农民的手上。其次,对于乱收费现象必须及时的制止并查处。目前。我国很多农村没有集体的公积金,因而往往从农民自建房屋、校舍修缮、村级公路建设、生活设施改造等方面想方设法、巧立名目的进行收费,导致农民的负担被增加。因而必须对这些现象进行杜绝和查处。
1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农产品面临的需求约束制约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普遍的经济增长缓慢、短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等因素,使市场上不被需求约束影响的农副产品越来越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却不断提高,而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种养殖的风险不断加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民增产不增收。
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的非农性就业收入
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加之城乡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差距,城市企业失业人员激增、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对农民工的歧视等都严重影响农民的转移性就业收入。
1.3 国家对三农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完善
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支农资金比重偏低、总量不足、结构有待调整。尤其在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节等基础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的启动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面临严重困难。
1.4 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与财政投入以县区为主,这种分级办学制度加重了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经济负担,城乡教育均衡无法实现。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农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别,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1.5 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急需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虽然逐渐完善,但流转的配套办法仍需完善,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合作经济和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农民参与程度低、发展实力薄弱、发展步伐缓慢。农村经济结构急需优化。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6
2.1 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确保粮食稳产,提高粮食品质,保证粮食供应充足等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必须放在战略地位。因此要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不被侵占,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和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要保证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扩大出口,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2 实施农村人才发展战略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把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做法。要制定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和培训质量监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和号召大中院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学习、待遇、职称等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于农村经济发展。
2.3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并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
要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为重点,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对农民就业的培训指导,取消形式上的事项审批、限制条件和各种收费。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城乡一体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参与城市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归属感。
2.4 健全财政支持和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瓶颈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递增机制,强调投入总量的增加,随时优化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方向和使用方式,让农村财政资金真正发挥用处。要强化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要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创新金融管理方式,开发适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优化审批发放程序,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和信用评价办法,提高农民诚信意识,控制农村资金外流。
2.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普惠力度,尤其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的投入,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等,加大政府对农村保障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关键词]农村;体育事业;经济条件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72-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2522055)。
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经济条件的好坏以及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影响和决定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动力
改革开放已使中国农村逐步改变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现代文明之风已吹到了农村的各个角落,体育在我国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村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土壤。在向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上海市松江县小昆山镇提出了“三集中”模式,具体内容是:农田向农场集中;居民向集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江南部分农村则出现了“中心村”模式,具体内容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村,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的中心,同时辐射若干周围村。“三集中”和“中心村”在形式上虽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这是我国富裕起来的农村开展社会结构改革的典型,正是这种改革,为农村的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发展农村体育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缺经费、缺人才、缺设施,而农村社会结构改革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中心村”和“三集中”模式的出现,有利于汇集本地和外来的体育人才,有利于吸引本地和外地资本为体育投资;有利于建立农村体育实体,为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提供条件。农村体育植根于分散的小农经济其发展规模肯定是有限的,而随着农村社会结构改革的深化,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发展动力,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经济转轨为农村体育开辟了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农村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然产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体育走社会化和事业化的道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产业化是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将会缩小,第三产业的比例将会扩大,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村在生态环境、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城市不具备的优势,是开发具有特色体育产业的良好条件。
农村体育的服务应当包括营利性和公益性两方面内容;农村体育的投资应当包括地方政府拨款、民间资本及发行彩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因此农村体育实体的性质也应当包括事业型与企业型两大类型。按实际情况来分析,往往又是混合型的。农村体育的产业化将会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三)以农村经济为依托的体育特征
1投资渠道的特征
向市场经济转轨对农村体育的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过去是靠乡镇政府行政拨款和乡镇企业老板的赞助,但不规范、不符合市场规律。由于农村没有体育实体,因此投资均是短期行为,无法实现由体育实体独立经营核算的长期行为。转轨后的体育事业发展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要建立吸纳投资的体育实体。农村体育实体有两大类:作为事业实体,主要包括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中心,其投资来源主要是乡镇政府地方税利的留成部分,实体化单项体育协会一般以乡镇企业牵头组成,因此投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的赞助;作为企业型体育实体,可以由地方或个人主办,实行“谁出资,谁得利”的自主经营方式。但是,农村体育的企业型实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开展公益。因此,体育的企业型实体的盈利部分就成为了农村体育增资的第三种渠道。
经济转轨后,乡镇实现政企分开,乡镇企业不是乡镇政府办的企业,而是位于乡镇行政区范围内的集体或私营企业。这种重大变化对体育投资渠道的畅通与理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乡镇政府不再独立承担体育事业的投资也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乡镇政府对所在地区的企业只承担服务和咨询的功能,同时负责征税。这种改变使乡镇企业排除了政府的干扰,真正做到了走向市场;这种改变使乡镇干部摆脱了生产事务,集中主要精力抓好乡镇的公共服务管理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教育与体育事业工作。作为乡镇政府收取的地方税利可用来投向社区基础建设,投向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乡镇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后,可把创办实体化单项体育协会当作提高企业效益的措施;看作企业经济行为的延伸,并力求通过经营管理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育走向市场,实现实体经营,则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体育效益的特征
无论是营利性的体育实体,还是公益性的体育实体,或者是两者相兼,都要讲究效益。
以经济核算为根据,农村体育的效益可分为决算效益和推算效益两类。决算效益是通过货币流通并以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效益计算方式。作为农村企业型体育实体,只有采取了这种核算,才能掌控盈利情况。推算效益不通过货币流通,但以货币作为估算单位,或以其他指标估算经济效益。例如,农民积极锻炼身体,使发病率减少,寿命延长,减少的医疗费支出和增加的劳动天数均可作为推算效益的指标。此外,还包括了运动场地利用率和人均占有率、运动器材的折旧率及农村体育服务的内容和数量等。这些指标虽然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但管理不善,同样要用货币来补偿。
二、实现经济与农村体育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引导农村体育产业发展,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加之经济发展所需的改革开放程度不一,边远地区与郊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可能一样,即使在同一省市、县、乡内,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发展农村体育产业在形式上必须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在充分发展有特色的体育产业,培育农村体育市场的同时也要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多元化
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如不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其他一切改革都只能是流于形式。近年来,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的增多,农民的收入、经济状况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前增多了很多,这使得农民在财力和时间上具备了追求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的前提条件,农村居民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正逐渐发生着改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价值认识,都在与城市居民接近,这些都为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平衡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然后带动周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逐步缩小各地区间的体育水平差距。
[参考文献]
[1]陈梦周, 吕明元, 李实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4):66-70
[2]陈敏国外体育经济政策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报,2005(2):90-94
[3]陈源加快城镇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J]行政与法,2004(8):20-23
[4]江亮,雷涛对国外大众体育与我国社会体育经费筹资渠道的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4):10-12
[5]姜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25-30
[6]吕树庭, 胡活伦, 楚继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1-4
[7]吕树庭, 裴立新, 王垒, 王铮, 张宏, 陈小英, 周兰君, 王菁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5(5):1-4
[8]牛亚莉浅析体育与经济的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1996(6):67-6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经济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9-1
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生产要求
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农业机械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具体表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农业。只有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才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小康;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中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等重大问题休戚相关。
表1 我国1991-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数据来源:我国农业机械购置政策研究课题资料汇编。
表2 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有关研究资料整理而来。
2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保障
农业机械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可用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来表明(表2)。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能够反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的贡献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在分析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后,发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贡献率可达到11.17-20.79%,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工具
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总耕地的50%,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80%,生产的棉花占总产量的90%,蔬菜占总产量的95%。有效灌溉面积中70%是机电排灌面积,由于机电排灌能力的增强,使我国旱灾成灾率降低10%,水灾成灾率降低20%,机电排灌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机械化旱作农业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的希望,通过综合机械化措施,可使约占全国50%耕地的无灌溉条件地区,每公顷增产300千克。
目前,我国机动植保机械有100多万台,手动植保机械8000多万台,这些植保机械使病虫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每年能挽回粮食损失为总产量的10%,挽回棉花损失达30%。
地膜覆盖技术有助于增产,而人工进行覆膜的效率较低,并会造成薄膜的浪费,用机械覆膜能够比人工覆膜的效率高10-50倍,同时节省5%的薄膜,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5级大风的外界环境下仍可照常作业,据测算每公顷能够节约60-100元的成本。
4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的有力推手
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解放出人力、畜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创造更多财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的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将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粮食增产。例如,利用机械施肥,能够达到深施的目的,因此,肥料利用率会比人畜力施肥,提高15-20%;小型中耕机的生产效率是人畜力的32倍,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顷减少367.5元的投入;经过机械深耕、深松作业的地块产量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单产大约提高20-25%。
参考文献
[1] 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07).
[2]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3]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统筹三次产业,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经济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农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为此,要进一步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业基地80多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20余万亩、有机食品基地4万余亩,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累计发展农业企业193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并投资4.7亿元,建成2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园区,区内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7亿元,占全市的38.5%,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全市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分别提高到85%和35%以上,全市农民从茶叶、香榧、花木、长毛兔等四大产业获得的年收益就达13亿多元。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个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个私工业在我市遍地开花,并逐步形成了丝织、领带、花编、五金等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农村块状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市新发展来料加工企业500多家,经纪人400多人,带动加工户1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来料加工产值近30亿元,加工劳务费收入4亿多元。要继续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家庭来料加工业,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培育工业经济后劲,并着力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要鼓励一批有一定积累和创业追求的来料加工户逐步走上创新创业创强之路,成为农村个私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有序发展农庄经济。以休闲农庄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累计投资1.2亿元,发展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9个,经营户107户,年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670万元。甘霖镇施家岙村、东坡山庄、剡溪渔业园还创建成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下一步,要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引导各地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有序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支撑力
嵊州“七山一水两分田”,90%是农村,70%是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较弱。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切实增强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拓宽农民转移空间。按照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加强市区和中心镇建设,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拓展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的空间。目前,全市有15万左右本市农民在城镇就业,有lO万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在嵊州工作生活,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并积极引导有一定积累和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农民在城里或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村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市积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骨干、个私工业集聚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平台建设。至去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个私工业集聚区184个,入区个私企业达2630户,累计实现销售8.4亿元,税收3700多万元。在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带动下,全市每年新发展个私企业1000户以上。要继续坚持以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为主题,以巩固、提升、扩张个私经济集聚区为主线,真正使集聚区成为工业经济的孵化器、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正逐步转化为经济潜力。原先我市山区毛竹价格每公斤只有0.2元左右,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目前已达到每公斤0.6-0.8元左右。如通源乡茶培村共有毛竹林800亩,每年可采伐毛竹30万公斤,毛竹价格提高后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但总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统筹内外发展增强
农村经济外拓力
随着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制约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为此,要按照内优外拓的思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开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基地外建。以茶叶、花木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基地外拓、资源外引,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农业外拓基地71.5万亩,尤其是茶叶产业,已相继建立市外茶叶基地30余万亩,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厂,已先后在湖北、福建及本省各地联结茶园13.1万亩,成了国内最大的“茶包头”。要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产业产业,巩固我市全国最大出口珠茶加工集散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无公害茶生产中心和名优茶生产中心,从而实现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绿色茶都的跨越。
市场外拓。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农产品贩销队伍,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全市现已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带动农户12万户,每年为农民直接销售农产品达3000多万元;有3800多名农民从事花木、茶叶、果品等专业贩销,年贩销额达6.9亿元。要进一步鼓励农业企业外进超市、外设窗口、外销产品,积极创造条件申办自营出口权,把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我市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产业外输。目前,我市传统小笼包产业已遍布全国,从事小笼包经营的农户达3万多户,每年收入超过5亿元,小笼包专业村剡湖街道禹溪村有40%的农户外出制作小笼包,全村小笼包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达1.5万元。此外,全市有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农村舞台,从业人员
3600余人,演出收入5000多万元;有6500多农民外出当“田包头”。在外承包土地16.2万亩,年产值超过1.6亿元。为此,要进一步打响嵊州小笼包子、嵊州越剧等一批特色品牌,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专业村,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城市开店经商。到外地经营特色产业,促进传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的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培训45万人次,共有5万多名适龄农民掌握了木工、钳工、领带、针织、厨具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转移就业。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和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出单、农民点单、学校接单、政府埋单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技大师、农民信箱、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乡镇农校等平台,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积极培养经济能人。近年来,我市专门建立了农村人才库,登记在册的“草木才子”已达12500多名,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继续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思路,实施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把培养经济能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方面。要将这些农村优秀人才作为农村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的优先发展对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如长乐镇上南庄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已发展丝织户40多户,大白菜、甘蔗种植大户40多户,两项合计年收入近500万元;崇仁镇木马蛟村投资120万元建成生态万兔场,全村兔毛、种兔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统筹各方力量,
增强农村经济推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要认真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乡30条、新农村建设30条以及山区经济13条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安排500多万元专项扶持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入开展结对帮扶。2006年,我市结合绍兴市“双五千”以下村结对帮扶活动,启动了“百村千户扶贫攻坚计划”,全市100个贫困村累计到位帮扶资金856.3万元,完成实施扶贫项目131项,其中个私小区、农业基地等经济发展项目8l项,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如贵门乡白宅墅村,借结对帮养殖业、加工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让山区农民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