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像诊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影像资料是医师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的重要依据,准确阅片是每一个影像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必须初步掌握的技能。在医学影像专业的专业课中,医学影像诊断学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理论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影像照片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实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跟实习带教模式是有很大关联的,适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本研究通过对影像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实习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比较,探索医学影像专业诊断学最优的实习教学模式。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学院2008级的120名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这些学生于2012年7月进入临床实习。
1.2 教学方法
将120名影像专业的实习学生随即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人数为60。A组学生接受的实习教学模式为多媒体加影像照片,首先由带教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对所实习系统的影响诊断学知识做一简单回顾,然后给出典型的影像照片让学生阅片,并做初步诊断。B组学生接受的实习教学模式为在多媒体加影像照片的基础上会得到影像照片相应的患者的全部的临床资料,在结合这些资料进行讨论后做出诊断,还可以就存在的疑问向带教老师提问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3 能力考核
学生按系统进行实习,每个系统的实习结束后统一进行理论和阅片的考核,并且在第一学期的实习结束后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和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对所有成绩进行记录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每个系统实习结束后理论和阅片的考核结果
6次的理论和阅片考核的结果显示,B组成绩显著高于A组(P
2.2 调查问卷和综合测评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各自组的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兴趣程度均是B组高于A组,且在期末的综合测评中B组的优秀率为86.7%,而A组优秀率为66.7%,可见B组明显高于A组。
3 讨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院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①对于影像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影像诊断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专业课,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后,在最后一年进入临床的实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就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掌握基本的影像照片的特点,做出最精准的判断,对临床的治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以后进入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实习对无论是对影像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专业的医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找到适合的实习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传统的带教模式多为影像照片加老师的讲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带教老师的灌输,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②③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跟胶片对学生进行授课,然后再有学生对胶片做一初步的诊断,在本研究中A组便是采用了这一模式,实习成绩虽然较之前有了提高,但还是不甚理想,经过带教老师的摸索创新,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的教学模式,及在原有基础上加上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与老师的互动,让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并从中学习,这便是B组同学所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成果的比较我们发现,B组的学生的考核和测评成绩较高,且对这种模式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也较高,从而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来说最适于医学影像专业诊断学的实习教学。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对于影像专业学生的实习的教学模式也会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将会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为高素质创新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④⑤⑥
截至作者投稿时,本科室已全部启用PACS系统(已经过了初期的调试期和中期应用的调整期),在以后的影像诊断带教中,会将PACS的特点运用其中。笔者将继续跟踪观察PACS对影像教学专业诊断实习的优缺。
注释
① 邢妩,王小宜,刘进康等.消化系统影像学实习中教学新方法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105-1106.
② 陈国平,顾建平,王书智等.提高放射影像学实习质量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5):1860-1861.
③ 邵成伟,左长京,田建明等.提高本科生影像医学实习效果的探索和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812-3813.
④ 谢光辉,王书智,顾建平等.放射影像科实习带教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79-80.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教育;医学影像诊断学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flipping and application in“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n this course.Through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a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1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简称FCM,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掌握[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由课前学生预习、课中老师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如视频文件等自学、自测,课中集中答疑交流、解决问题的新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自我管理,个性化学习,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近几年被广大教育者所关注,已有很多案例应用于中小学、高中及大学等[2]。然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是否都适合翻转课堂呢?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学制3年,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自己是搞影像技术的,影像诊断不是很重要。再者《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多而且复杂,而学时数相对较少,且没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作为桥梁,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逐渐走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课堂。
3 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情况
3.1 翻转课堂的应用形式、内容、过程
研究选取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翻转课堂组把《医学影像诊断学》中适合拆分成小的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10-20分钟的视频,添加任务要求及自测习题,提前到群内网络上供同学们学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下载查看,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另外提供学校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供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练习。课堂上先由同学给大家讲解部分疑问,老师总结补充,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都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组仍然按照课堂上教授、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授课。最后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比较。
3.2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统计
考试测评结果、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分析
通过测评结果分析翻转课堂组测评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且小班化教学成整体好于大班教学(如表1所示)。传统教学组仅有10.4%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而翻转课堂组40%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如表2表3所示),可见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精力集中程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传统教学组中有20.9%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52.2%的学生表示一般,分析和学生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有关。翻转课堂组有56%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意思,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更轻松更自主,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44%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调查分析和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内驱动力差等因素有关。通过师生访谈了解到翻转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程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同学反映课前自学占用时间较长,效率不高等问题。
4 结论
本研究将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颠覆了老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有力的证据。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不仅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力集中程度,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使学生的学习更个性化、自由化。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高职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望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留学生;医学教育;影像诊断学;临床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64-03
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成立于1997年,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校现有在校留学生1468人,其中全日制学历生1236人,占我校学生总数的13%;研究生112人,占留学生总数的10%,国籍遍布64个国家。我校医学影像学(放射学)教研室成立于1951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该学科点和承担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的单位,我教研室的医学影像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来为留学生开展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国留学生比较独立、活泼,传统的中式“授课式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很难适用于留学生,特别是影像诊断课程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各类疾病的影像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外科等多学科知识,且对于图形、图像的依赖性强,单纯的语言文字很难给学生一个形象、具体的概念。多数留学生学习后的体会是,虽然背会了知识点、应付了考试,来到临床见实习中,仍然对影像诊断毫无头绪。综合以上问题,本文简述我教研室使用“三明治”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影像诊断课程中的应用和体会。
一、教学对象、内容及实施办法
本校2013级临床专业外国留学生共168人,随机选取108人作为“三明治”教学对象(分为3个班,每班36人),剩余的60人(分为2个班)仍采用传统讲座式教学法作为对照。以消化系统肝脏病变影像诊断为实验课程,共6学时(其中理论学习4学时,实习2学时)。
1.课前准备。课前叮嘱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编号,每次课程包括编号A1~A6、B1~B6、C1~C6、D1~D6、E1~E6、F1~F6的学生,共计36人。
2.课堂具体实施。(1)教师开场白(10分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回顾肝脏大体解剖、影像解剖要点,介绍肝脏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检查为主。明确教学目标为掌握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2)第1次讨论(20分钟)。学生以A~F分组进行知识点学习。分别讨论6种肝脏局灶性病变:A组 肝细胞癌、B组 海绵状血管瘤、C组 肝脓肿、D组 肝囊肿、E组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组 转移瘤。(3)第2次讨论(10分钟)。根据学生编号将相同数字分为同组,以1~6分组进行交叉学习讨论,分别讨论6种肝脏局灶性病变:1组 肝细胞癌、2组 海绵状血管瘤、3组 肝脓肿、4组 肝囊肿、5组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组 转移瘤。因此其中只有A1、B2、C3、D4、E5、F6编号的学生2次讨论为相同命题,其余学生均参与了交叉学习。(4)学生汇报(每组2分钟)。根据第2次讨论分组,每组选派1名学生进行汇报,总结本组交叉讨论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以简易线图的形式做汇报。(5)教师点评更正(10分钟)。针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使用幻灯片展示6类肝脏病变的影像学图像,提醒诊断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有较完整的理解。(6)金鱼缸问题讨论(30分钟)。通过对临床中的实际病例影像图像进行演练,讨论在实际阅片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总结出诊断思路,得出影像诊断印象。在此期间教师应对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给予提示。(7)总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程必须理解和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给出课后思考题,并让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3.期末考试对比分析。本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中,肝脏病变部分试题内容共计35分,病例图像试题共计28分,使用student t检验比较两类留学生(LBL授课法学生60人,“三明治”教学法学生108人)考试成绩是否存在明显差别。
二、问卷、期末成绩结果
“5分法”满意度调查试卷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三明治”教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同该教学法培养了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另外超过80%的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课前预习工作,但学生们普遍认为该教学法时间花费较长,要经过详细的预习、课堂讨论、提问、反馈等过程才能完成,效率较低。“三明治”教学法和传统LBL教学法的两类学生考试成绩的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在肝脏病变试题、病例图像试题的成绩上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肝硬化 腹部 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衰竭、门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是严重和不可逆的肝疾病。在我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并发症的病死率高,主要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近年来酒精性肝病比例有上升趋势。肝硬化按病理形态又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门脉性肝硬化主要病因有慢性肝炎、酒精中毒、营养缺乏和毒物中毒等,主要属小结节型肝硬化,结节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lcm。坏死后性肝硬化多由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严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严重的药物中毒发展而来,属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结节大小悬殊,直径为0.5~1cm,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
1 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1 影像检查目的 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肝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继发改变,是诊断与评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线钡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超声、CT、MR检查:评价肝脾大小、形态、静脉曲张及腹腔积液情况。
1.2 影像检查方案
1.2.1 超声虽在显示肝硬化病理改变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因其无辐射、操作方便、检查费用低、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仍然是临床检查肝硬化的首选影像手段。
1.2.2 CT反映肝、脾的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显示肝门静脉高压的侧支循环。
1.2.3 MRI比CT、超声更易于显示肝细胞再生结节及其周围的网状纤维。增强MRI动态扫描有利于显示再生结节恶变,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
2 影像诊断
2.1 超声
2.1.1 肝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增强增粗。晚期肝缩小,肝表面显示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多显示粗大点状或斑状。
2.1.2 肝硬化时由于缩小变形和肝组织再生或纤维化,而使肝静脉显示不佳。根据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径线的测量可推测肝门静脉高压症的存在。
2.1.3 腹腔积液:为带状无回声区,少量腹腔积液即可显示出来,而此时临床上难以发现。
2.2 X线食管钡剂造影检查,食管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状改变(图2-1略)。
2.3 CT
2.3.1 通常表现为肝体积缩小和肝叶比例失调,肝边缘呈锯齿状改变。
2.3.2 肝硬化肝实质密度可无明显改变。如伴有脂肪浸润,则表现为平扫时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区域相问,增强后肝密度可均匀或更不均匀。
2.3.3 严重肝硬化患者可见门脉主干增粗及侧支循环开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贲门区域和脾门附近。平扫为团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增粗的静脉强化明显(图2-2略)。 转贴于
2.4 MRI
2.4.1 肝的外形和轮廓与超声、CT显示的改变一致。
2.4.2 肝的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MR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显示再生结节,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及稍低信号,无包膜。弥漫分布的再生小结节呈短T1信号,增强后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如出现动脉早期强化,提示再生结节恶变。
2.4.3 MRI可显示肝门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CE-MRA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图2-3略)。
3 结合临床
3.1 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不明显,可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腹泻等。晚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3.2 肝功能减退临床表现 消瘦乏力、营养状况多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3 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3.4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如转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进行性减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乙型、丙型活动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内肿杯志物阳性。
4 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现为肝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声一般都出现典型的肝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的异常以及脾大、肝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诊断比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为肝硬化的常规检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时采用。再生结节有时需与早期肝癌鉴别,前者为肝门静脉供血而非肝动脉供血,CT或MRI扫描动脉期再生结节没有增强。
5 临床演变与复查
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等,如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在消除病因及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后,病变可趋静止,其影像表现也如肝硬化代偿期。
肝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可用MRI、CT和CTA随访吻合口及分流道的通畅情况。
参 考 文 献
[1]陈文彬,潘祥林,等.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第6版).
[2]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1996.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 A E 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比较齐全并确诊的7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各项放射科检查。
结果: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改变,其中颅骨异常6例,肋骨异常5例,脊柱及其它骨骼异常3例。2例出现髓外造血。
结论:地中海贫血的影像特点为颅骨内外板变薄,板障明显增厚,呈竖发状,肋骨前端明显膨大,椎体、骨盆、四肢骨呈网格状,诊断该病需密切结合临床。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海洋性贫血影像诊断骨骼改变髓外造血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56-01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是由于合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一种或几种合成受阻,红细胞寿命缩短、提前破坏,导致贫血及发育异常。作者收集了近5年来本院收治的资料比较齐全并确诊的7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分析各项放射科检查、结合查阅文献,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1.9岁,全部确诊地中海贫血,均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发育延迟等临床表现及地中海贫血的特殊面容。
1.2检查方法。5例病人行DR摄片检查,2例病人行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检查。
2结果
2.1骨骼改变。本组病例全部呈地中海贫血外貌,4例颅骨内外板变薄,板障明显增厚,呈竖发状,2例板障轻度增厚;4例蝶鞍变浅,3例板障型乳突,3例副鼻窦及乳突气化不良;5例肋骨增宽,前端明显膨大;2例椎体骨小梁增粗,呈栅栏状、粗网格状;4例骨盆、四肢骨呈网格状。
2.2髓外造血。本组病例有2例出现明显的髓外造血改变。
3讨论
3.1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相关。地中海贫血分为α、β两型,α-地中海贫血见于α珠蛋白基因缺陷,β-地中海贫血见于β珠蛋白基因缺陷,两型在我国均有分布。地中海贫可以病情轻重分为轻型、中间型、重型,以重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最为明显,可出现严重贫血、肝脾肿大、黄疸、骨关节痛、发育延迟、畸形等。血红蛋白电泳试验可明确诊断。
3.2地中海贫血的影像诊断特征分析。
3.2.1骨骼改变。地中海贫血骨骼改变多在一岁以后。多累及全身骨骼系统,尤其富含红骨髓的骨骼,如颅骨、脊柱、肋骨、长管状骨等。表现为广泛骨质疏松,骨小梁纤细、消失,骨小梁间隙增大,髓腔内继发性纤维组织增生、硬化,髓腔体积扩大、增宽,骨皮质变薄1(图1)。额骨的异常改变常最早出现且明显,可见骨质疏松,骨吸收,颅骨膨胀、变形,板障增宽,外板变薄,垂直于内板呈竖发状或放射状排列的骨增生。另可有鼻窦、乳突气房气化不良的表现。肋骨(尤其是中段和前段)增宽,肋间隙变窄。椎体可发生病理性骨折。2
3.2.2髓外造血。髓外造血,是在慢性贫血过程中,机体试图维持红细胞发生而在骨髓外形成的多能干细胞的增值,可见于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性贫血等。髓外造血一般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当髓外造血灶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比如脊髓时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髓外造血最常见于肝、脾、淋巴结等骨髓外器官,影像检查可见异常,如发生于肝、脾者CT多表现为结节状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可多发,增强扫描密度多较周围正常组织低,相对强化不明显。长期输血会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或血色病的发生,此时腹部触诊可以发现肝脾体积增大变硬3。但上述表现无特异性,诊断需结合其它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
当髓外造血发生于脊柱旁、纵隔或胸壁等部位时,易误诊为肿瘤等其它病变,需结合病史及影像表现进行鉴别。平片可见单发或多发的软组织密度肿块重叠于脊柱、肺野内。CT、MRI检查能够很好地显示髓外造血灶的部位及肿块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髓外造血与其它病种的鉴别诊断帮助较大,一般肿块边缘光滑,境界清晰,以宽基底贴近于脊柱、纵膈、胸壁,其内密度或信号均匀,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强化,极少数情况合并有出血时可见密度或信号不均。由于髓外造血为良性增生性病变,病程虽然较长,对邻近组织主要为推压改变,除占位效应外,无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的特征4(图1)。鉴别诊断可排除下列疾病:①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等。a.神经鞘瘤,后纵隔常见,易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可呈“哑铃”状,临近骨质可受压、吸收,可见椎间孔扩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图2)。b.神经纤维瘤常见于胸壁,囊变、钙化罕见,增强扫描典型特征为“靶征”,即周边无强化、中心强化。②胸膜间皮瘤:发生于胸膜,局限型多为良性,弥漫型为恶性,发生于胸膜的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的肿块,恶性胸膜间皮瘤可伴有胸腔积液。③其它纵膈肿瘤: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等。
参考文献
[1]彭加友.地中海贫血的X线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2):203-205
[2]吴恩惠,白人驹,刘望彭,等.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包括外院进修期间收集病例6例,年龄21~44岁,平均31岁,临床表现尿频、尿痛、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脓尿以及腰痛伴肾区肿块,以及部分患者发热、体质量下降、盗汗和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1.2 方法 分别进行了KUB+IVP、CT和MRI检查。KUB+IVP检查分别7、15 s、显影欠佳者延迟摄影,CT使用SIEMENS spirit s双排螺旋CT机,螺距1.5,层厚5 mm,重建间隔5 mm,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包括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和延迟期,MRI外院扫描;5例穿刺病理证实,4例尿液浓缩沉渣涂片抗酸杆菌阳性,1例肾自截,一例外院证实并抗痨治疗。
2 结果
2.1 KUB+IVP表现 KUB检查7例可见肾脏外形增大,并可见斑片状钙化影,2例肾脏体积缩小,1例肾自截;静脉尿路造影,可见6例患肾肾盏边缘欠光整,肾盏变形,并可见肾盏旁返流,肾盂肾盏交界处“戒指征”,肾盏扩大,而肾盂纠集缩小,显影延迟,对侧肾及输尿管积水,1例患肾未显影,逆行造影示输尿管僵硬,呈串珠样改变,肾盏扩张,肾盂不扩张。
2.2 CT表现 8例CT检查平扫肾盏外形增大,肾皮质变薄,内可见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围绕肾盂排列,呈“猫足状”改变,肾盂挛缩,肾盂及输尿管壁增厚,4例患肾内可见钙化影,1例肾自截表现为患肾萎缩,弥漫性钙化;经肘静脉以2 ml/ s注射欧苏碘海醇100 ml,于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和延迟期扫描,2例显影延迟,皮髓质分界欠清,平扫所见低密度影,未见强化;4例可见腰椎椎体骨质结构有破坏,椎体变形,并伴腰大肌内低密度影和弧形高密度钙化影。
2.3 MRI表现 4例行MRI检查,表现患肾体积增大,T1WI皮髓质分界欠清晰,皮质变薄,肾实质内可见不规则或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部分空洞边可见小片状稍长T1T2信号,增强后可见点片状强化,输尿管僵直,粗细不均,管壁增厚,呈等T1短T2信号,MRU水成像序列显示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全程变形、狭窄。
3 讨论
肾结核作为全身结核的一部分,原发灶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至肾皮质的肾小球周围毛细血管从处,此处血循环丰富,修复力强,机体免疫力正常时,早期结核可自愈,不引影像学改变,为病理性肾结核。当全身或局部免疫力低下时,结核杆菌可活化繁殖,病灶不愈合扩大,结核杆菌到达肾小管袢处,此处血流慢,循环差,在髓质内形成干酪性坏死,进而形成干酪样脓肿,部破溃进入肾盂、肾盏形成空洞,肾盂穹隆部括约肌松弛,肾大盏颈部括约肌痉挛,肾盏扩张,积水或积脓,肾盂及输尿管壁纤维化导致肾盂、输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结核病变晚期,患肾可增大或萎缩、钙化,最后可能全肾钙化,形成自截肾。
肾结核主要病理特点就是脓肿、空洞形成,纤维化及钙化。钙化及狭窄为肾结核较为特征影像学表现。泌尿系统结核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静脉肾盂造影(IVP)、 CT、MRI和膀胱镜检查。由于现阶段影像检查手段和设备的进步,对于肾结核的诊断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和MRI的新技术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价值。
一旦疑有结核必须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尿路造影术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检查,由于膀胱镜检查和逆行尿路造影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并发症,IVP 已基本取代逆行造影,而KUB对早期肾结核的诊断价值较小,钙化显示率较低,并且无法与结石和肿瘤钙化相区别,IVP对早期肾结核诊断有一定意义,可以观察肾盏变化和肾功能,但易受肠气及前后重叠影影响;对于进展期肾实质破坏、晚期患肾功能严重受损,不能显影,不过可以了解对侧肾功能及有无积水情况。而当病变发展至肾功能大部丧失、静脉肾盂造影患肾不显影或一组肾盏不显影时,须做CT检查,能展示比静脉肾盂造影更多的征象,CT检查不仅可用于肾结核的诊断,同时可明确肾功能破坏程度,患肾周围情况以及是否合并腹腔其他脏器结核,对治疗、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CT能显示增大的肾脏、萎缩的肾实质、钙化、肾盏扩大,肾盂空洞、积脓,尤其是IVP不显影的晚期肾结核,CT的价值更大,尤其是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组技术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肾结核的范围和输尿管及膀胱本身和周围的情况有更好的显示。对碘过敏、IVP不显影或显影不良且诊断不明确可用MRI检查了解患肾破坏侵范情况,MRU可了解上尿路形态及梗阻情况。MRI缺点是对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明确了解肾功能状态,检查费用稍高,所以一般不作首选。
所以根据肾结核的不同病理过程改变,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可几项检查联合进行,KUB+IVP对早期病变较敏感,而 CT、MRI对中晚期肾结核病变能较清楚显示,有一定检查诊断价值。但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提供形态学及一定的功能学特征,须结合临床和多种检查结果,对提高诊断率,了解病变范围、程度和并发症,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图1 KUB示:右肾自截,广泛钙化
图2 逆行造影示:右肾外形增大,皮质变薄,肾盏扩大明显,肾盂肾盏颈 围绕肾盂排列,呈“猫足征”部“戒指征”
图3 CT平扫:右肾多个囊状低密度影
图4 CT增强动脉期:右肾皮质部分强化,平扫所见囊状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肾盂挛缩
图5 CT平扫:右侧输尿管壁明显增厚
图6 CT增强:右侧输尿管壁增厚,并可见强化
图7 CT平扫:双肾多个囊状低密度影长T2信号,左肾筋膜稍增厚
图8 MRI 冠状面T2WI双肾结核空洞呈长T2信号,双肾筋膜稍增厚
图9 MRI横断面T2 FSE FATsat 双肾空内可见高密度钙化影洞呈长T2信号,双肾筋膜稍增厚,空洞旁肾实质呈稍长T2信号
图10 MPR右肾外形增大,皮质变薄,可见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右肾盂挛缩,右输尿管壁增厚,并可见强化
参 考 文 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6-691.
[2] 李玉林.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6.
[3] 李松年.现代全身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1-860.
[4] 陈海松,孙敬堂,杨东生,等.肾结核的CT诊断与肾盂造影及病理结果对照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8)501-503.
[5] 胡学梅,胡道予,夏黎明,等.肾结核的MRI表现(附12例分析).放射学实践,2006,21(3)281-283.
【关键词】 输尿管囊肿 B超 静脉肾盂造影 计算机体层成像
输尿管囊肿是输尿管在胚胎时期异常发育所致。本病发生在输尿管穿越膀胱壁段,是由于输尿管口的先天性狭窄或功能性挛缩及输卵管壁发育不全,以致输尿管下端各层在膀胱粘膜下层囊性扩张并突入膀胱内口,其间有肌纤维及结缔组织。按输尿管口位置与囊肿的关系分为单纯型及异位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男4例,女11例,年龄3-55岁,≤30岁者9例,>30岁者6例。临床表现:腰腹胀痛5例,尿频、尿痛4例,血尿伴下腹痛2例,排尿不畅及尿潴留2例,排尿时尿道口有粉红色肿物脱出者2例,其中1例可自行还纳,1例须经手法还纳。
1.2 检查方法 本组15例患者中均行腹平片、B超及IVP检查,3例同时行CT检查。B超扫查时以膀胱三角区为重点,反复探查。IVP用76%泛影普胺为造影剂,成人用量40ml/次,小儿用量按1.5-2.5ml/kg计算。CT采用东芝公司Aquilion16排螺旋CT平扫。
2 结果
15例患者中,单侧发病13例,双侧发病2例,单纯型者10例,异位型者5例。囊肿大小1.3-6.5cm,11例患者患侧肾及输尿管积水,其中1例同时合并健侧肾及输尿管积水,其余4例肾盂积水不明显,仅输尿管下端扩张。合并囊肿内结石者2例。15例患者中有3例为重肾及双输尿管畸形,且均为完全性双输尿管,输尿管囊肿均发生在重肾上肾部之输尿管末端。
2.1 腹平片 除3例在患侧肾区或盆腔中见石影外,余均未见异常表现。
2.2 IVP 10例单纯型者均表现为典型膀胱三角区蛇头样充盈缺损影,其边界大部分较清晰,1例因合并感染而边缘毛糙,5例异位型者表现为膀胱颈或尿道内口处充盈缺损影。见图1。
2.3 B超 均显示了囊肿的大小、形态、部位,还显示了囊肿的动态变化,15例患者中有9例可见囊肿呈有节律的膨大及缩小改变,有时能探测到输尿管排尿时囊肿内尿液向膀胱内喷射的现象,表现为线柱状强回声。
2.4 CT3例平扫均表现出膀胱三角区类圆形或长圆形水样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囊壁呈均匀环形等密度影,病灶位于膀胱轮廓之内。见图2~4。
图1 右侧输尿管囊肿,IVP显示右侧膀胱三角区椭圆形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影,在囊内及膀胱内造影剂的衬托下,壁呈典型的晕征,加之扩张的输尿管,全尿路片显示整条输尿管酷似头向下潜入膀胱内的眼镜蛇头样改变。图2、3、4右侧输尿管囊肿,CT平扫显示为输尿管末端突向膀胱轮廓内的边缘光滑的圆形水样低密度影,壁呈环形等密度。图4 较清晰显示囊内结石
3 讨论
3.1 输尿管囊肿的分型、病因及临床表现
3.1.1 分型 (1)按形状分为球形、卵圆形、长形及扁形。(2)按输尿管口位置与囊肿的关系分为单纯性及异位型。前者输尿管口位置较正常略为偏移,囊肿常较小,影响小,常见于成人,又称为成人型;异位型输尿管囊肿多较大往往易合并重肾双输尿管畸形,两根输尿管在通常部位穿越膀胱肌层,下肾部输尿管开口于膀胱肌层,而带有输尿管囊肿,引流上肾部的输尿管位于黏膜下层,开口于膀胱颈或后尿道,常见于女性婴幼儿,临床上亦见于介于两者之间者。
3.1.2 病因 (1)Chwalla氏认为[1],胚胎时期,后肾泌尿阶段开始,输尿管生殖窦之间的隔膜即应破裂或被吸收,形成输尿管口,若部分隔膜吸收不全即形成输尿管口的先天性狭小,使尿液下排受阻,输卵管内压力增高,其末端呈球形膨大形成半透明的囊状样物突向膀胱内。(2)输尿管下端肌纤维层薄弱加输尿管狭窄。(3)输尿管膀胱段过长、过斜或过弯曲。(4)输尿管口周围炎症、外伤等引起瘢痕狭窄。总之,输尿管口不同程度的梗阻加上尿流不断冲击形成囊肿。
3.1.3 临床表现 (1)以梗阻和感染为主:由于肾输尿管积水引起患侧腰腹部胀痛,继发感染可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脓尿、血尿,如梗阻及感染严重可导致尿毒症。(2)囊肿增大阻塞膀胱颈及尿道内口,可引起排尿不畅,尿流中断甚至尿潴留;若囊肿经尿道膨出,课件粉红色肿物脱出尿道口外,此种情况多见于女孩,本组即有2例为此种表现。且由于女孩异位输卵管囊肿的开口部位多位于尿道外括约肌,常因不断滴尿而裤裆潮湿。 转贴于
3.2 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3.2.1 腹平片 可发现肾及输尿管末端结石,本组2例即在相当于输尿管末端部位发现结石影,1例合并肾结石腹平片未显示,此外并无诊断价值。
3.2.2IVP (1)单纯型者可见一侧或双侧膀胱三角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影,在膀胱内造影剂及囊内造影剂的衬托下,囊壁表现为典型的光晕征,加之输尿管扩张,全尿路片显示整条输尿管酷似头向下潜入膀胱内的眼镜蛇头样改变,此是输尿管囊肿的典型征象[2]。本组10例单纯型者有9例为此种表现,1例因囊肿合并感染,使囊壁毛糙并与周围粘连,形成向日葵花样表现。(2)异位型者仅在膀胱或后尿道区见到充盈缺损影,此型往往伴有重肾双输尿管畸形,且输尿管囊肿均位于重肾上肾部的输尿管末端,如上肾部不显影,亦可通过显影之下肾部的肾盂、肾盏向外下移位,其输尿管偏离中线较健侧远等征象,提示输尿管囊肿合并肾输尿管重复畸形。IVP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而且可以显示肾输尿管的走行全貌,还可监测其排泄功能,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3.2.3B超 典型表现为输尿管末端或膀胱内圆形或椭圆形的液体性暗区,被环状薄壁包绕,囊肿呈节律性排空与充盈,有时可见尿液自输尿管口喷射出来的细线状强回声,延时扫描为的是防止漏掉萎陷状态下的囊肿,确认囊肿后应进一步探测输尿管及肾脏,看其积水程度。由于B超检查方便、快捷、价格经济、重复性好、可实时动态观察,诊断准确无误率较高亦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3.2.4CT 平扫显示为输尿管末端或膀胱轮廓内的边缘光滑或欠光滑的圆形水样低密度影,壁呈环形等密度,可清楚显示结石影。但无法进行动态观察,不能显示囊肿的舒缩变化,且费用较高,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3.3诊断及鉴别诊断
3.3.1诊断依据 依据以上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不难对本病作出正确诊断。主要特点为在患侧膀胱三角区输尿管口处显示突入膀胱的囊腔,并有周期性膨大、缩小;肾积水与输尿管扩张不成比例,输尿管扩张相对较重,且以盆段输尿管扩张为主,易合并其他泌尿畸形,如重肾双输尿管等。
3.3.2鉴别诊断 (1)膀胱肿瘤:输尿管口附近的膀胱肿瘤亦可侵及阻塞输尿管致上尿路梗阻,膀胱造影以血尿为主,输尿管囊肿以梗阻和感染为主;膀胱肿瘤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时可找到瘤细胞。膀胱肿瘤在IVP上显示为边缘不规则之充盈缺损,在B超上应为实性肿块回声,无形态及大化,边缘不整齐,膀胱镜检查,膀胱有状或绒毛状新生物,表面不光滑,多数在输尿管口周围、三角区或侧壁,而不在输尿管口,多娄能看到正常的输尿管口。而输尿管囊肿则显示为一侧或双侧输尿管口有囊肿,壁光滑透明,血管清晰,囊肿有节律性充盈及萎缩改变,静脉注射靛胭脂有助于观察输尿管口。(2)输尿管下端肿瘤:此肿瘤排尿时可经输尿管脱出,表现为输尿管口的充盈缺损,亦可引起肾及输尿管积水。输尿管肿瘤临床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瘤细胞;B超、CT及膀胱镜检查输尿管末端或输尿管口裨性而非囊性肿物,活组织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3)输尿管脱垂:病因不明,可能由于输尿管发育过长、肌层发育不全、管壁薄弱强上强力收缩使管口突入膀胱,亦可引起梗阻而造成肾输尿管积水,膀胱造影亦可形成输尿管口充盈缺损。IVP不易鉴别,B超、CT均可显示输尿管口实质性而非囊性病变,膀胱镜检查有助于鉴别,其脱出物为输尿管黏膜呈红色,管口位于中央,而输尿管囊肿表面为膀胱黏膜,管口细小且往往偏于一侧。静脉注射靛胭脂后,囊肿内由于尿液潴留呈蓝色。(4)囊肿经尿道外口脱出者,临床上还需与膀胱及尿道黏膜垂相鉴别。后两者IVP时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均正常,而前者往往伴有肾输尿管积水及重肾双输尿管畸形。膀胱脱垂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肥胖、停经妇女,可伴有产次过多、胎儿体重过大、长期便秘、慢性阻塞肺病等,会导致慢性膀胱炎、压力性尿失禁,可合并子宫及直肠脱垂。而异位型输尿管囊肿好发于女性婴幼儿。尿道黏膜脱垂亦多见于老年妇女,可能与尿道先天性发育不良、分娩损伤、绝经后雌激素低下或全身衰弱等因素有关。逆行膀胱造影时,导尿管可以从肿物中央的尿道口插入,而输尿管囊肿脱出时,尿道口常偏向一侧。(5)在超声检查中,往往还会与下列情况进行鉴别:①如果在输尿管喷尿间歇囊肿回缩较小或合并结石,需与膀胱小肿瘤合并钙化鉴别,实时动态平衡观察不难鉴别;②与膀胱憩室鉴别,膀胱憩室膀胱壁呈囊袋状向外突起呈液性暗区,多切面可发现膀胱与憩室的交通口[4]。膀胱憩室临床上常有排尿不尽或二次排尿现象,并且三角区一般不发生憩室[5]。③与卵巢囊肿的鉴别,卵巢囊肿位于膀胱之外,轮廓清晰,包膜完整,后方常有增强效应,输尿管囊肿无此现象,而其大小不一不因输尿管喷尿动作而出现周期性改变。
参 考 文 献
[1]Chavhan GB.The cobra head sign.Radiology,2003,225(3):781-782.
[2]秦乔文,王德杰,时季成等.输尿管囊肿5例报告,山东医药,1984(9):24-25.
[3]藏达,贾桂静,余志红等.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1-113.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2―0036―02
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肺实质内一种炎性增生性瘤样病变,肺炎性似瘤又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或增生,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属良性病变。本病根据其主要细胞及间质成分不同,可分为浆细胞性肉芽肿、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假性淋巴瘤等。国外文献显示患者平均年龄29岁,而国内报道平均年龄为48岁左右,这可能和国外经常体检制度有关,也可能与处于肺癌好发年龄段时发病,误诊率较高而选择手术有关。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以下就炎性假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1 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
假瘤可发生在肺的任何部位,以右肺下叶居多,病变多位于肺的较表浅部位,靠近斜裂、横裂或纵隔旁,呈圆形、椭圆形结节或肿块,直径大多为2~4cm,边缘多清楚而光滑。但有报道少数肿块巨大,直径可达三十几厘米,还有的呈不规则形,少数可毛糙或有毛刺样改变,以及伴粗大血管纹理者,这与肺炎性假瘤的周边病理变化有关,边缘光整者多有假包膜形成,而无假包膜的病灶周边有增殖性炎症或渗出性炎症,表现为边缘毛糙、不规则。“桃尖征”由炎症在吸收与局限过程中邻近肺组织或胸膜与炎性假瘤的假膜粘连牵拉所致,被认为是肺炎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现。
病灶在肺窗及纵隔窗所显示形态大小比较一致,密度比较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少数有空洞,但其内壁较光滑;少数可有斑点状钙化;较大的病变内可有空气支气管征,此为肺部炎性病变的另一重要特征。
肺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部分病人肿块胸膜缘可见尖角样改变,出现肥厚、粘连。,病灶周围的炎性反应、邻近胸膜增厚、粘连在肺癌中表现显著,这也是诊断炎性假瘤的有力佐证。
CT增强扫描与肿块的组织结构内血管成分不同可出现均匀强化,肿块周围部强化或肿块无强化,有学者认为肿块周围增强程度高于中心部是炎性假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Murata等认为净增值常大于60Hu,其时间密度曲线往往呈迅速上升型。
2 CT诊断及病理基础
肺炎性假瘤根据病变成分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炎性纤维组织细胞型及浆细胞肉芽肿型。镜下所见病变肺组织结构完全消失,代以梭形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其中梭形细胞缺乏明显核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及凝固性坏死。病变内可伴小的液化坏死灶及囊肿形成,液化坏死物排出形成空洞或空泡。因不呈急性坏死,而多无气液平面。肺炎性假瘤各型的细胞虽然增生,但分化良好,无恶性肿瘤证据。炎性假瘤对邻近组织只有压迫作用,而无浸润破坏现象,这有别于真性肿瘤。病灶边缘多清晰、规整,密度可均匀,少部分病灶内伴有小空泡及液化坏死区。肺炎性假瘤因邻近段支气管开口受压变窄,可造成阻塞性肺气肿或邻近段代偿性肺气肿。肺炎性假瘤可以呈慢性肺炎吸收后的改变。病灶本身的机化纤维化收缩过程可造成病灶的边缘呈特征性的向心性“弓形凹陷征”,肺癌肿瘤间质纤维主要包括胶原纤维和强力纤维,其细胞膜下可见平滑肌微丝,既有收缩功能又能分泌胶原。肺癌向周围生长时首先沿毛细血管、肺小间隔及淋巴管浸润,使其变僵硬,在瘤内收缩功能牵拉的作用下,受侵犯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及肺小间隔变直、变尖,呈“毛刺征”。由于生长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及阻力不同即产生“分叶征”,这两种征象可造成病灶的外形饱满呈“膨胀形态”。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停止原始炎症的发展,转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机化过程,或转为病因不明的良性瘤样变的另一种状态的慢性发展过程。病变反复变化,造成其特有的“收缩形态”的CT表现。而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在各种细胞类型的特点下快速或缓慢生长、增大,病变发展单纯,呈特有的“膨胀形态”的CT表现。段钰认为,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ET)和CT结合,诊断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92.8%,准确性为85.9%。
3 鉴别诊断
3.1 肺炎性假瘤与肺癌鉴别 肺部CT上大多表现为单个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影,可发生于两肺各叶及肺段内,好发于两肺上叶、下叶背段及舌叶,与肺部炎症、结核、肿瘤的好发部位相似,不能根据部位作出鉴别诊断。我们将中央型肺癌结节视为“癌头”,由肺癌结节侵犯阻塞段支气管而引起的肺段阻寒性肺炎或肺不张视为“癌尾”,其综合形态为“癌头尾”征。肺炎性假瘤一般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瘤体增长缓慢,病史较长,可有小空洞、充气支气管征,病灶周围一般无卫星灶,病灶增强显著均匀,病灶基底可广泛贴于胸膜,局部胸膜粘连增厚,但无胸水及胸痛,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无融合征象,这些均可提示肺炎性假瘤的诊断。肺炎性假瘤的密度同周围型肺癌相比偏低,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其原因为病灶内仍有未完全机化的炎性渗出物,而且多数病灶内部因出现钙化、空洞、空泡及充气支气管征而表现密度不均匀,如果在结节内发现钙化,并结合其形状、含量及分布等特点,对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文献报道,CT增强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肺癌小病灶内肿瘤血管的特征性表现:“异性血管强化征”,而肺炎性假瘤和结核球病灶内不出现该种血管病理征象,认为此征象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3.2 肺炎性假瘤与结核球的鉴别结核球边缘清楚,密度较高,可见斑点样钙化或边缘性小空洞,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边缘强化,周围可见“卫星灶”,胸膜钙化、(1)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2)肺炎性假瘤胸膜增厚较为广泛,而结核多出现胸膜钙化、胸水征象;(3)增强扫描肺炎性假瘤多呈均匀性强化,很少病例呈厚薄不均的周围环状强化,强化程度高;结核球的强化方式往往为包膜样强化,少数无强化。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到肺部炎性假瘤的可能:(1)病史中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病程较长。(2)肿块生长缓慢,可长时间无特殊变化。(3)影像学表现:肺野内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多发于肺叶周边,有胸膜粘连征象而无胸膜凹陷征,有桃尖征,无钙化,纵隔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或无肿大等。(4)无周围器官受侵及转移征象。(5)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大多数为慢性炎症。由于肺炎性假瘤虽是肺部良性病变,但术前很难与肺癌鉴别,少数有恶变倾向,故对于肺炎性假瘤及肺部不明性质的肿块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治疗上仍依靠手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明确病因及确定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屈大望,张熙曾,苏延军,等,肺部炎性假瘤的临床诊治(附178例报告)[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6):455―457
[2]崔允峰,任德印,武乐斌,桃尖征对肺炎性假瘤的x线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8,7(1):10
[3]戚跃勇,戴书华,邹利光,等,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