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高三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三教学反思

第1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

一、重质量,轻数量,远离题海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所谓的题海战术,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没错,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难易适当,及时总结,树立自信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自信心,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秀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有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难度适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忌讳蛮干

第2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二期课改 考试大纲 高三语文教学 针对性 成就感

上海市“二期课改”实施已经有四年了,应该说,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法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与高三语文教学联系、如何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贯穿二期课改的内涵,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际,将自己的反思及做法罗列出来,以期得到专家及同行的指正。

一、落实《考纲》,力求以点带面

“二期课改”提出:学校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以传授人类文化为主,转向传承人类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并重。将学校

教育的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人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等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但是,众所周知,语文知识体系繁复,考点细实,既有记忆性的内容,又有理解、鉴赏、评价性的东西,可以说涵盖全面、内蕴深广;加上作为高考指向性的《考试大纲》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些,都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在于:教师要切实钻研、学习《考试大纲》,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而《考试大纲》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编订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高三语文教学、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明确教学、复习目标,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

针对语文高考的特殊性,高三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需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复习应点面结合,力求以点带面,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在整个高三教学、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教师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

以200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纲》为例,《考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细则、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等。其中,仅在“考试细则”一项中就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的比例(阅读约占80分,现代文、文言文约各占40分,写作约占70分)、试题难易的比例(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等,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而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一项中就有更详细的共10条规定,包括:①理解能力: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能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能写出著名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化常识;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②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写作特点;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③鉴赏、评价的能力: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只要详细地了解这些,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才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推行“二期课改”的内容。

二、合理安排,力求有针对性

“二期课改”规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人性化、弹性化。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总的说来,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一般说来,高三语文教学、复习应该安排三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学习经典篇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对美文鉴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的过程。第二阶段:按照《考试大纲》的18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般称纵的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值得注意的是要力戒搞题海战术,不能将学生引导到应试考试的老路上去。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一星期便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要有针对性。高三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可采取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开辟 “美文欣赏”、“时文评论”、“关注天下”等新颖、活泼的小栏目,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他们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社会时事有很大的关系。

3.要有灵活性。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要有教学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有所得,力求让学生有成就感

上海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发展意识。对高三学生而言,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成就意识。

但是,高三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会有同感。学生往往会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与其花时间在语文上见不到成效,不如花在能即时见效的学科上。其实,这种现状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等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该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抉择的时候了:①高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大,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我们力图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的学生,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目的却过于世俗?我们需要的结果是让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并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成绩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与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思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当然,在高三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推行“二期课改”的内涵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广大同行即时反思,寻求最适合的途径。

第3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一、总体复习思路

高三英语备课组都是青年教师的组合,新老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做到了资源共享、互相借签、共同提高。为了应对新高考,我们在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考纲,精析近几年高考题的前提下,确定了明确的备考思路和具体措施。主要做法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模块、分单元进行,主线是夯实基础,注重知识储备。新课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系统复习。从语言学习的整体角度出发,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精练、巧练、练中点拨,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侧重语法专题训练,旨在进一步巩固语法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我们重点复习了各种从句、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独立主格结构、倒装、虚拟语气等语法专题,主要通过经典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从而牢固掌握各项语法的实际运用。

3.第三轮复习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考前60天的英语复习计划,针对高考题型进行复习,同时加强综合训练。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对语篇语境的语义领悟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具体教学做法

1.回归基础,注意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狠抓词汇记忆和重点语法,学生自作复习册。每天记录10个词汇,在冲刺的30天里,15个熟词新义,1个单词为核心的动词短语,1个语法项目,以及10道做过的错题。

①印发词汇表,加强词汇练习

要求学生购买了一本《高考词汇3500词》,帮助记忆词汇。“优生联赛”后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印发了《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高考词汇,特别注明近两年新增词汇。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按照字母, 把这单词逐一掌握,然后完成《高考词汇3500词》的词汇跟踪练习(自编学案)。最后按照字母要求学生默写出中文意思。

②突破重点词汇(熟词新义,新增词汇,动词词组)

在前期基本词汇背诵完后,一模后我们将重点关注熟词新义,高频词,新增词这三大类词汇。尤其是新增词。

对于新增词汇,我们按构词法将这些新增词汇进行分类,每天在黑板上板书10个单词,要求学生了解英文释义和字典里的例句,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单词的内核,避免受中文思维影响。

对于熟词新义,选取高频率一词多义的200个词汇做成词汇表,并引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记。每天20个,然后通过句子翻译巩固新义。

对于动词词组,主要关注由15个单词构成的动词短语,如take,turn,put,break,call,come,cut,get,do,give,go,hold,keep,look,make。每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一个单词为核心的动词短语。

③充分利用教辅书。

我们在一轮复习时采用《解密高考》,这本书里面的知识点归类的相当好。包括模块一到模块八共8册书的重点词、语法、句子等,让学生重新温习那些学过的重要词汇。除此之外,还重复利用《解密高考》里的好词好句,将其自编成学案,让学生进行练习。

④回归重点语法项目

回归重点语法项目,如动词、复合句,特别是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将词法(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同短文改错相结合,将历年中全国各地短文改错内容按冠词,名词,代词等分类进行单句改错。

⑤查漏补缺

平时要求学生个人建立错题集,教师建立班级错题档案,从知识要点,做题技巧,思维方式等方面去比较,延伸,真正作到一题会十题。每隔几天,重新温故和测试错题。

2.分层教学,抓住可以突破的增分点

本校实施分层教学,各个班级的层次非常分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来突破增分点。

对于本科班,抓住重点,突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本科班的增分点是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写作上。对于专科班,抓基础和落实。专科班的增分点在于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作文。

3.坚持朗读背诵不放松

印发好词好句,美文,高考范文等让学生在早读朗读和背诵。最后阶段坚持学生回归课本,大声朗读课文。

三、需要反思之处

1、一味求全,贪多图快

尤其刚开始复习时,从知识方面讲,学生不具备完整、系统、全面、能适应高考的知识;从思想认识上看,学生刚进入高三,心理准备还不充分,这时我们却求全、图快,知识讲完后很少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只顾进度,不求效果。

2、成套题做得多,单项突破不够

知识的点与面没有很好的兼顾,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解决,这是我们的又一失误。学习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复习时应把完形、阅读、写作提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否则,学生会感到手生,拿起笔来心理发怵。由于单项突破不力,待到最后做综合模拟试题时,就暴露了不少薄弱环节。此外,听力方面指导得太少,只注重听后核对答案,没注重方法的指导。

3、分层次训练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虽然平时要求分层教学,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落实到位,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弱科生消化不了的状况。再者,知识落实也不够,老师只满足讲过了,却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优生培养做得还不够,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些题和答案,而没有去逐个解决他们各自的不足和问题。

第4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1.紧贴考纲要求,注重教材的回归

高三的数学复习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高考的内容来进行.由于教学方向上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又有据可依,所以数学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紧扣考纲的课标要求,对相关的考试要点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并体会课标对于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和学习目标,带领学生按照章节、按照顺序进行复习,以全面且不落点的态度做好首轮复习,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以往没[JP3]有夯实的数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反思.

其次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数学知识系统化的体现,其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不仅涵盖了高中阶段的所有知识,还包含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各项数学知识的联系等等,通过紧扣书本教材的复习,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形成良好的学后反思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在每个章节复习结束后,按照教材内容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框架图.如“圆与方程”的章节内容里,教师设计的框图如下所示:

通过这一贴近教材的知识框架的建立,学生能很容易理清教师的复习思路和本章复习内容的基本概况,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反思.

2.重视解题过程,强化知识形成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知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着重点不应该放在学生完成解题任务的结果上,而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解题过程的教学上,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形成反思,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理顺思维过程,回顾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道例题,“已知x>1,求证:x>

ln(1+x)”.教师在讲解这道例题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求证这道题,或是大部分学生解决完这道证明题后就进行下一题;而是从这道证明题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想入手,引导学生对这道证明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这是一道导数知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教师为进一步强化知识形成,引导学后反思,又以“高中数学解题中,导数的妙用”为题,列举了以往知识中“函数f(x)=x3+3x2+9x+a,分析f(x)的单调性”和“方程x-12sinx=0,只有一个根x=0”等几个例题,进一步延伸导数知识在函数解题,在方程求根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解题过程的训练,学生强化知识形成,懂得了如何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学后反思.

3.反思知识获取,提炼数学思想

有人把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一个是数学思想的渗透.结合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来看,虽然数学教材中没有单独列出哪一章进行数学思想的教学,但这并不等于数学思想就没有价值.实际上,高中的数学思想渗透之所以没有单独列出章节,原因在于高中数学的知识教学里,实际上包含着数学思想的渗透,高中数学思想早已融入在每节课,每道习题中.

在高三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为做好学后反思的引导工作,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分析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反思,能拓展学生已掌握数学知识的适用范围,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将高中数学的常见思想如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特殊一般思想等常见思想分课题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思想的模块教学.

4.分析解题方法,找出自身错题原因

高三数学复习,效率是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实际上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复习效率.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了如指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在高中复习时存在这样的一句话,“做十道正确的题不如发现一道错题”.意思是学生对于做对了题往往难有印象,而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反思错题原因,找出下次同类问题不会犯错的方法,提高警惕性.

第5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三数学;教学总结;反思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步步为营地打好坚实的基础,再加以反复地训练和注重方法的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时期,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学生制订明确的复习目标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规律地复习,对于考试的重难点、热点等问题,在复结时要主次分明。一般来说,高三的数学复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加强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二是强化训练;三是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和冲刺,在整个复习的过程,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和自主创新。

一、对当前高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目前,很多教师在高三阶段的复习中,存在着复习时间偏紧的问题,特别是数学课程的复习,基础知识点较多,知识结构框架复杂,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急于追求进度,忽略对整个过程的复习进度和复习要点,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情况。此外,一些教师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只注重各种解题方法的总结,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强化训练,只有理论的讲解而没有实际的操作和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学生没有建立具体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

而某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最后的复结和查漏补缺,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知识理论和题型的强化训练,却没有对整个高三阶段数学复习整体把握,其自身的数学能力失去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必将导致数学成绩的不理想。数学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数学思想方法,都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复习,特别是通过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推导数学公式、定理、结论的过程得到培养和锤炼的,在整个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对高三数学教学方法的总结

高三的数学教学,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而改变。

1.注重基础知识系统的构建

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胜过盲目的“题海”战术训练。在高三数学教学的第一阶段,就是要有目的地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制订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在整个课程的复习中,教师要在课前尽量认真备课,建立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框架,比如,对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选择题中的直接法、排除法、特殊植法、极值法等基础的数学知识点,都要有具体的复习框架和目标。

高三的数学教学,复习是重点,复习要注重基础、注重探究、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在把握教学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尽量巩固学生数学基础,保证学生在考试中的基础部分不失分。

2.专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专题的强化训练,是建立在牢固的数学知识系统基础上的,高三阶段数学复习中的各种训练题、模拟题层出不穷,教师如何选择强化训练题型,如何为学生制订训练任务,都将关系到学生数学应考能力的提高和成绩问题,因此,作为高三第二阶段的复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典型问题重点反思。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点多,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教师要抓住典型,对于典型问题的反思要求要深刻、全面,在专题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切忌将知识结构系统分离,训练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项数学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己在数学解题中的创新能力。

3.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结构

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题强化训练,教师不要忽略最后的查漏补缺阶段。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学生经过一年的复习都会显得有些疲惫,因此,对于最后的总结阶段也会逐渐开始放松,其心理也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在最后的阶段,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对之前建立的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进行反复的练习,以保证高考时的临场发挥。

高三数学的教学,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等方面不断调试,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多反思、多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只有建立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的积累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创新,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国强.如何提高高三数学的教学质量[J].考试:教研,2011(03).

第6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09-02

散文,是众多体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久远却依然散发着熠熠夺目的光辉。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下散文教学的目的性明显,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束缚,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由此及彼,在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之后深入其中,充分掌握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将散文学习进一步升华。

一、散文教学的边缘化问题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越来越淡出师生的视线,从教材散文的数量上就能发现这一趋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系列五册教材中,只有三个单元是现代散文内容。虽然有一些选修系列中涉及散文,但是选修这些教材的高中学校少之又少。其次,在历年高考试卷中,散文所出现的次数和比例有所降低。教师不重视,考试不重视,学生又怎会重视?所以,散文几乎成了语文复习活动中的一个盲点。这便是散文教学的边缘化问题。

二、产生边缘化问题的原因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散文自身的文体特点就存在局限性。一般来讲,散文不像歌那么精粹,也不像小说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在阅读时的选择。其次,与高考有很大关系。如果高考提升散文考查的比例,那么散文教学还会被忽视吗?不会。当然,最重要的是社会大环境。快餐化的阅读文化盛行,很多人已经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沉得住气阅读散文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三、散文教学的新方法

1.巧用导语和过渡语

“善于始者,成功已半。”这句话便能表明导语的重要性。导语是散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运用导语能够在一开始授课时就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对于那些抒情性的散文作品,教师要在一开始时就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同的情境,用优美的语言,为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调,帮助学生由课间快速过渡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并且产生强烈反应。《背影》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全篇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在教学时,教师这样导入:“在你的印象中,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是孤独的,还是深沉的,或者是充满爱意的?”几句话其实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能为《背影》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不再喧闹,而是静静地思考和感受。这就为整体的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氛围,使学生进入教师打造的情感世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有效运用多媒体

(1)凸显散文的形象美

散文的美是需要欣赏的,如果只是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解,很难将散文的美展现出来。作家笔下的文字再优美,它也只是“躺在”课本上的文字,只是文字的艺术。而文字的美需要用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依托多媒体技术凸显散文的形象美。以古代散文《阿房宫赋》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前后都利用多媒体将阿房宫的整体形象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之外获得一种视觉上直观的体验。

(2)渲染散文的韵律美

无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具有韵律美。古代散文读起来犹如在山间漫步,感受着泉水叮咚作响,倾听着缕缕琴音,品味着淡然的乐趣;现代散文读起来犹如一杯醇香的美酒,寥寥几句便使人陶醉。所以说,散文能够给人以乐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散文培养乐感和美感。教师则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来达到此效果。以教学古代散文《赤壁赋》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配上了轻音乐《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氛围中,很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笔,闭眼倾听,并进入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美的感受。

(3)感受散文的思想美

名人大家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会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古代散文,有它固有的文字阅读障碍,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更别提透过文字感受古代散文的思想美和意境美了。所以,要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开心,读得精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的录音,就会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对于现代散文也是如此,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师播放名家诵读会将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能借此触动学生的心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与鉴赏

(1)通篇阅读,奠定基础

阅读和鉴赏散文的方法其实与其他文体的方法是相类似的,都是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与鉴赏散文时,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指导学生先通篇阅读奠定基础,再深入文章,产生情感共鸣,最终精读,细细品味。

在通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勾画出文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或是情感描写的文字,并引导学生分析各文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此为后续的精读活动奠定基础。

(2)深入文章,情感共鸣

现代散文的意境其实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为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需要深入散文,与作者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首先要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理清散文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情感结构,尽快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白杨礼赞》为例,虽然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大篇幅地描写景色,但这并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而“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茅盾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议论和抒情,将白杨的象征意义充分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3)细细品味,发散思维

学生的思维不能完全停留在阅读和理解散文上,最终是要通过想象挖掘散文的意境,感受散文的意境美、韵律美和语言美。学生在学习散文时,需要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因为若将散文与自己的生活相脱离,就会严重影响自身的阅读效率。学生要通过想象,做到对散文的二次创新,将文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以想象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并从中感受散文的“言外之意”。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种兼具美感和内涵的文体。教师重视散文教学,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散文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层面,为学生的习作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将散文教学流于形式,而是要重视其内涵,促使学生重视课内外的散文阅读,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 王小英.散文,你的出路在哪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反思[J].考试(教研版),2012(10).

[2] 张清义.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微[J].文学教育,2012(10).

[3] 曹玉兰.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二维”“四度”[J].语文教学研究,2013(7).

[4] 齐琴.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工作[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4(6).

第7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主要特征;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9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可见,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的互动机制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1. 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经常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2.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在探索中奋进。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 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如: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等。教师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教师应通过广泛的理念学习,不断探索反思。

2. 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逻辑和接受逻辑,授课方式基本是“满堂灌”,少有师生的互动探究,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

3. 对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模式是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或“可填塞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则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 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作惟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其结果是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还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博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5. 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以课本为本、以统一的标准评价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对语言难易程度的期待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6. 对教师角色的反思。过去教师相对学生而言,处于绝对的“权威”位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学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中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7.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下转第82页)(上接第79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途径

1.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时常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期待中都会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分析现象、探究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施教中的利弊得失。

2. 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对我们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抓住关键环节,从而捕捉发展自己的机会。

3. 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课来反思教学。教师可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他们交流、对话,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4. 通过写课后反思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写课后反思,把每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意外收获、学生见解记录下来,不断积累经验,开辟和完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

第8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三物理教学;有效性;学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8-02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三物理教学有必要进行新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和满足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初三的物理知识,都是生活中的理论和各类自然现象发生的原理,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在于使学生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实践和观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实践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三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实践能力。

1.初三物理有效性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初三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始,但是并不是源头,学生们真正的开始认识物理知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物理知识的源头是生活,也被广泛的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初三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基础,内容主要是对我们的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原理讲解。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奇特的现象或行为,学生也对这些现象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渴望去了解认识这些现象的实际原理。在初三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进行课堂模拟化,把生活现象引入物理教学的课堂,最终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具体的课堂教学,首先可以提出新颖的生活问题,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且,问题不能太难,如果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可以进行分解,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生活现象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电压电流的变化现象,教师们可以给学生播放这类主题的视频,并引出电压和电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结论。

2.初三物理教师要对物理教材进行重点讲解

初三物理的课本偏重生活实际,理论性知识很多都是隐藏其中,为了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内容选择和关键词的获取,使学生能够抓住书中的重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改善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式,并有效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三的物理课本有这样一个概念:"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间势能的总和.",如果让学生整句去理解和记忆,学生们不会有太深的理解和印象,而把其中的关键词,如"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等提取出来,进行集中化地讲解,就会便于学生们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初三物理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应该积极择取课本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部分进行整理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讲解。初三物理教学采用抓重点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简单的物理知识现象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使初三物理知识系统化、趣味化,便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3.初三物理有效性教学的开展要以实验为核心

作为物理学开始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物理理论概念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而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只有确切的动手实验,懂得物理现象发生的原理和方式,才能更好的把物理原理运用于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初三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践行这一目标,初三的物理教师要努力的培养学生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现象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探索研究物理学的科学理论知识。处于初三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进取心和好奇心,他们渴望表现自己,超越别人,物理学在生活中的现象充满了奇妙和活力,并且物理实验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乐于去追寻其中的原理。

4.开展物理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求知和实践能力

初三的物理教学开展,过度的依赖课本和实验并不能取得太好的效果,要想使教学全面和生活相融合,必须利用多样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完成更好的教学。比如,鼓励学生们进行电流模拟演示大赛,开展物理知识的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更好的联系生活与实际,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物理知识的来源,转而从生活中发现探索新的物理知识。学生在物理课本中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在生活中追寻和探讨,才能全面的提高物理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优化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初三物理的教学已然面临中考,如果不能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会使得教学效率严重下降。为此,物理教师应当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物理教学,同时也要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求知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婷婷. 初中物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李鸿先.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第9篇:高三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有机合成;教学设计;高三复习

一、设计理念

高三复习课不是“炒冷饭”而应该是“蛋炒饭”,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得到发展,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阿司匹林缓释片”合成路线的分解让学生对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逆合成分析)、合成关键(碳骨架的构建、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以及合成路线的选择进行归纳整理;二是通过“阿昔洛韦”中间体的合成让学生对有机合成题中信息的提取、分析、应用进行总结提升,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题给信息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考试说明及近三年高考情况分析,目标引领,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主动性;通过学生预习案的展示、评析、补充、完善,促进学生积极生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暴露真实问题,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我能学”的主体性;通过学生对试题的分析,给予充分的展示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张扬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我会学”的开放性;通过学生质疑、释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与学生进行对话解决这些问题,在已有知识上对新的知识进行整合建构,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二、背景分析

简单有机物的合成路线流程设计是江苏省高考的特色,在近三年高考中均有所涉及,有机合成内容的考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试题分析,学生对这类题的得分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应用;二、对题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提取、分析和应用;三、合成思路狭隘,表达不规范。近三年高考考查情况统计如下(表1):

表1 2011年-2013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考查统计表

[年份题号考查的主要问题分值难度201117(5)含苯环有机物的合成,信息提取(碳链增长)5分较难201217(5)含苯环有机物的合成,信息提取(开环加成)5分中等201317(5)环状有机物的合成,信息提取(碳链增长)5分中等]

从近三年统计情况来看,环状化合物的合成,信息提取在高考中重现率100%。

三、知识结构

有机合成是指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通过有机合成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和巩固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并能通过对综合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深刻体会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解答有机合成试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进和消去等基础知识,选择合理而简单的合成路线。有机合成的考查知识与能力要求如下图(表2)所示:

表2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常见的官能团引入与转化的一般方法;能利用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阿司匹林缓释片”合成路线的分解培养学生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和思想;通过“阿昔洛韦”中间体的合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感受有机合成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尤其对制药业的贡献,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键的变化和官能团转换的技巧,学会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教学难点:有机合成中信息的采集、转化及应用。

(三)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案】

常见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一般方法

[官能团引入转化(反应类型)>C=C<-X-OH-CHO-COOH]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乙烯出发,请写出由乙烯合成乙酸(尽可能多)和乙二醇的合成路线图。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由异丁烯合成甲基丙烯酸的过程。

通过预习案的完成,你还有哪些问题,请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课堂预习案的内容设计旨在为课堂导学案的完成扫清障碍,问题设计都是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预习案的完成,对常见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有机化学的主线即“烃卤代烃醇醛酸”的转化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课堂导学案】

活动单元一:有机合成基础

【例题1】阿司匹林缓释片是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同时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问题1:1mol该物质消耗________molNaOH,合成该物质所需要的最简单的基础有机物质可能是什么?试写出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从目标产物出发,倒推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依次倒推直至基础原料,这就是有机合成的一般思路――逆向合成分析法。

问题2:见预习案2

设计意图:通过乙烯合成乙二醇路线设计让学生体会单官能团转化为双官能团的方法。通过乙烯合成乙酸不同路线设计,投影展示部分同学的预习案,生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有机合成路线评价的一般原则:绿色性、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等。

问题3:见预习案3

设计意图:通过合成路线评析,让学生体会有机合成的关键是通过有机反应构建目标化合物的分子骨架,并引入或转化所需要的官能团。同时对预习案中常见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共同完善,对有机合成的知识整合建构。

问题4:如何由邻甲苯酚来合成水杨酸呢?

【信息提示】目前合成水杨酸的方法之一流程如下:

其中步骤①③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由邻甲苯酚来合成水杨酸对于学生来讲有难度,通过信息提示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在选择合成路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注意官能团相互转化时的保护和还原,官能团引入的顺序等。

活动单元二:以信息为载体的有机合成

【例题2】(2013南通三模节选)莫沙朵林是一种镇痛药,它的合成路线如下:

(5)已知:。化合物是合成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的中间体,请设计合理方案以为原料合成该化合物。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学生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有机合成在高考中的考查是以信息为载体的,而信息的摄取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已知信息,二是隐藏在流程中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有机信息的处理的一般流程: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而信息的提取与反应机理的分析是解决有机信息问题的关键。

【反思质疑】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质疑来解决学生在预习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包括预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反思与评价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个人认为还存在着以下三点不足:一、对第二部分的处理略显仓促,整个课堂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偏少;二、对学生的“放手”程度还不够,比如:例题1中四种基础有机物质的寻找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但是由于我的层层设问,降低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难度和深度;三、对整个课堂的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当学生提出有机合成的关键“注意官能团转化时条件对其他官能团带来的影响”,我没有因势利导回到问题2的分析,导致“为整理而整理”,略显脱节。

南通市教研员沈主任这样评价:传统的有机合成复习课从正向合成、逆向合成、向中合成三个角度分析,但是这堂课跳出了这样的条条框框,能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轨,从教师合成的课向学生合作的课在转变,不但教师设计精妙,而且学生学得精彩,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教学本质来讲主题的出示,思路的分析,解题的关键的指导到学生在信息上的提取都很好,并且能从高考层面去理解合成原理,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习,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发言踊跃,思维饱满,教师点拨充分,教学目标达成度好。总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复习,这样复习效果好,整个课堂符合如东中学提出的“生态・生长”的主题课堂特色。

如皋石庄中学陆校长这样评价:导学案设计合理,特别是预习案的设计让学生对知识有着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对学生练习的展示,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在整理归纳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