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奥巴马竞选演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奥巴马竞选演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奥巴马竞选演讲

第1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金基德

9月9日,在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的影片《圣殇》获得金狮奖。它是首部获得威尼斯、戛纳、柏林世界三大电影节最高殊荣的韩国影片。这被韩国媒体看作是金基德用1亿多韩元创造的“奇迹”,因为这一数字仅相当于韩国商业电影平均制作费的1/40。

考什克·巴苏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9月5日声明称,世界银行行长金墉(Jim Kim)任命印度籍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Kaushik Basu)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任命从今年10月1日起生效。他的前任林毅夫在担任这一职位4年任满后于今年6月卸任,此后该职位一直空缺。

蕾哈娜

在9月6日举办的第29届MTV音乐电视奖颁奖典礼上,R&B歌手蕾哈娜(Rihanna)以《We Found Love》夺下年度录像带大奖。这也是她自2007年凭借《Umbrella》摘取这项大奖以来第二次获得该奖。她也因此成为继说唱巨星埃米纳姆之后,第二位两度捧走这项大奖的歌星。

最近,商业博客24/7 Wall St.了美国10个最大的广告客户。不过,除了对广告投入一掷千金的豪气外,这10家企业几乎没什么相似之处。通过这个榜单,除了能看看谁是大金主,也能对这些大品牌的广告策略有所一探。

公司名字后数字为2011年广告总支出(单位为美元)

01. 宝洁 50亿

没有一家公司比宝洁更舍得在电视和杂志上花钱打广告,旗下产品众多也是原因之一。

02.通用汽车 31亿

通用广告支出的36%用于电视广告。最近这家公司决定停止在Facebook上投放4年的广告。

03. Verizon 25亿

电信运营商Verizon今年来大幅增加了互联网广告,减少杂志、报纸和广播的广告投放。

04. Comcast 25亿

Comcast是投入电台广告最多的公司,但其广告支出的大头是环球电影,电视网络次之。

05. AT&T 24亿

近来,AT&T不走寻常路,开始逆势削减互联网广告支出,增加旧媒体的投放。

06. 摩根大通集团 24亿

摩根大通是唯一上榜的金融企业,它的零售银行的广告支出是投资银行的6倍。

07. 福特汽车 21亿

最近它开始削减豪华品牌“林肯”的广告开支,这一策略异于对手通用和丰田。

08. American Express 21亿

它的广告支出超过对手Discover和Visa总和的两倍,近来热衷移动社交广告。

09. 欧莱雅 21亿

榜单中唯一的非美国公司,广告占收入比例的7%。最耗广告费的品牌当然是巴黎欧莱雅。

第2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在“2007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比尔盖茨曾预言五年内互联网将“颠覆”电视的地位。而谷歌公司CEO埃里克则在两年前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名不见经传的黑人奥巴马,在Web2.0时代应验了两位IT巨匠的话。

从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没有财团支持、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到人气居高不下、登上世界最耀眼的政治舞台,奥巴马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他所选择的竞选品牌推广营销平台——互联网。

在之前的总统竞选中,奥巴马还筹集到了超过6亿美元的竞选经费,而其中87%是通过网络募在线支付得来的,是历史上筹集竞选资金最多的总统的数倍之多,这在美国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美国总统大选,实际上就是一场‘顶级网络营销大战’,此次奥巴马的当选,预示着一个网络营销时代的到来。”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的成功,给了所有跟奥巴马一样“弱势”的中小企业一个启示,互联网的整合营销,将成为他们在经济寒流中的一道重要曙光。

在这场堪称绝妙的网络整合营销案例中,奥巴马成功的运用了搜索引擎营销、网络视频炒作、网络博客营销、电子商务、网友互动营销等营销方式进行全面推广,巧妙的借助网络的力量进行了整合营销,据悉,选举结束后他在Facebook上的好友有80万人之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带给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展了网络营销,也给更多的中小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个人网站:属于自己的门户,奥巴马的不老霸王枪

奥巴马在熟练着运用网络整合营销的每一样强大的武器,而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个人网站,也就是自己的主要阵地。他将其布置的与众不同,在网站的沟通互动以及博客等等充分运用这块主基地打造自己的天空,而相比之下的麦凯恩有些保守对网络还是不大感冒。大家可以对比下奥巴马的竞选网站barackobama.com/index.php和麦凯恩的总统竞选网站,johnmccain.com/,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视频:风火流星锤打出的滚滚气势

同时下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相比,四十多岁的奥巴马也许在使用互联网方面并不是非常时尚,但是同年过古稀的麦凯恩比起来,奥巴马则要在行得多。于是,人们通过网络看到了一个活力十足、异常亲民的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也凭借这一成功的网络形象获得了大量的拥簇。

2007年底,最火爆的视频网站YouTube公布了当年最热门的视频,一个名为“奥巴马女孩”的视频位列其中。该视频描述的是一位年轻的美女歌手表达自己对奥巴马的热爱,点击率迅速突破上千万,网友回复多达数万条。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中的interesting趣味原则强调,八卦是火爆的通行证。当我们失去权力对消费者说“你们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还是愿意听啊,绝不强求”之时,显然,制造一些趣味、娱乐的“糖衣”的香饵,将营销信息的鱼钩巧妙包裹在趣味的情节当中,是吸引鱼儿们上钩的有效方式。“伟大的网络营销,他身上流淌着趣味的血液!他不是一则生硬的广告,他不是一则生硬的广告!娱乐因子在他身上灵魂附体!”奥巴马利用视频病毒化传播,通过一个求爱女孩视频制造噱头,让无数网友关注,同时增加了自身的知名度与支持力度。

关键字广告:生死判官笔为其开路

奥巴马认为宽带是每个美国人都需要的服务,提倡不分穷人富人、不分城市乡村地普及网络,甚至暗示可能将宽带作为公共服务提供,因此深受网民爱戴。他在Google的一个广告产品“关键字广告”上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如果一个美国选民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一个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奥巴马购买的关键字广告不仅包括自己的姓名,还包括热点话题,如“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

奥巴马对网络手段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他积极发动广大网民方面,同时,他也通过更多立场鲜明的表态赢得了科技行业的拥护。硅谷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圣何塞水星报》与政治反应中心联合的报告披露,在这次竞选中,硅谷营业收入排名前20位的科技公司共向奥巴马捐赠143.4万美元,麦凯恩则从中筹集到26.7万美元,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在这20家公司中,支持奥巴马和支持麦凯恩的企业数分别是17家和3家,局面非常悬殊。

回首美国历次大选,一场科技的变革轨迹异常清晰:18世纪末,美国总统竞选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竞选信息主要经由报纸、演讲、集会等形式传播;二战前后,新的通信方式广播问世,罗斯福抓住时机,通过“炉边谈话”深深地打动了美国选民;20世纪60年代,新兴传媒电视在美国日趋成熟,1960年,美国历史上首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应运而生,成为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最新的这次选举中,互联网无疑已经成为美国总统大选舞台上事关成败的因素。

这其实是奥巴马使用网络整合营销interests利益原则的一种形式的表现,网络是一个信息与服务泛滥的江湖,营销活动不能为目标受众提供利益,必然寸步难行。奥巴马在搜索引擎将自己的名字作为广告进行购买,并使之在相关行业的名词中出现,紧接着他向各行各业发表相关的拥护言论,说白了也就是将竞选词运用这一环节展示出去,而恰恰这样让更多人了解奥巴马以及奥巴马的从政态度,使之更多人支持他。

游戏置入型广告:五架马车促其前进,速度无法超越

玩个性,玩新奇。奥巴马可谓是个高手,为了竞选成功吸引各年龄段选民可谓做足了功夫。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大部分热爱于网络游戏,而且年轻有朝气的他们,追求个性和时尚。而奥巴马的Inpiduality 个性原则在他们那里就运用得很得当,将自己的竞选广告置入游戏之中。

博客营销:清秋如意钩,有一套

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和奥巴马都在twitter上建立了个人主页,但最终奥巴马获得了15万follower的支持,而希拉里仅有6千多。仔细分析发现,虽然他们都经常更新消息,差别却是希拉里主动追踪回复别人的数量(following)为0,而奥巴马的following高达15万!这说明奥巴马营销团队在即时跟踪十余万人的消息更新,当有人对奥巴马支持时,团队就通过Twitter向用户进行信息反馈,这样支持者感受到的是:奥巴马跟我对话了!而希拉里这方Twitter仅仅充当了单向信息平台,而不是交流工具,她并没有关注那些关注她的人。(案例摘自《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中的Interaction 互动原则强调,需要营销主体与营销客体之间需要进行交互化运动,而要与你的客户建立对话正是Twitter营销的黄金法则。越是影响力大的Twitter,其内容中与他人交流的比重越高。通过交流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才能转化为市场回报。

奥巴马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1、 互联网、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新时期战争斗争,商站的决定性手段

2、 网络营销,不仅仅是口号,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奥巴马的网络攻势已经成了一套组合拳,从个人网站到视频、博客、到DIGG,到搜索引擎的全面推广,我们很明白的看到奥巴马的互联网攻势是经过全面策划的,而且执行力到位,力度狠准。

3、 网络营销能快速成就品牌,有效的驾驭是品牌传播成功的保障。

第3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3月21日,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应邀参加Grey group全球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针对数字时代广告主、媒体、公司所发生的变革及全新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对未来的数字营销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正在经历的数字化浪潮

数字化浪潮带来了结构性转变。互联网变得无处不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网民数量第一的互联网大国。2012年,中国新增网民5090万,网民总数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在中国,媒体的数字化进程,不仅仅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还同时伴随着电视、报纸等所有媒体几乎同步进行的数字化进程。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据CNNIC数据,2012年中国移动网民达到了4.2亿,2014年中国移动网民将达到6亿,超过宽带网民。目前,中国iOS和Android设备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大国。

“无线互联网是腾讯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刘胜义表示,微信作为腾讯的代表产品,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排行榜上名列第一。2013年1月15日,微信突破3亿注册账户,而这距离突破2亿才过去124天。微信用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Twitter和Facebook。

无障碍交互渐入佳境。在数字领域,我们不得不关注到的另一个趋势是交互界面已从文本、图形界面,发展到触摸、声音和动作交互。刘胜义指出,交互界面的变革,可以从触屏产业的繁荣体现出来。2012年,全球触摸屏产业的收入达到160亿美元,手机触摸屏的出货量达12亿块。以触摸、声音和动作为代表的新的交互界面突破了语言和身体机能的障碍,让更多的人可以更加方便地连接到数字媒体。

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经济以7倍于GDP的速度快速增长,超级数字媒体的力量即将覆盖到所有消费者,使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蓬勃发展的超级数字媒体,已经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

迎接新的变化与挑战

消费者、媒体的改变,使数字化中国成就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逻辑。刘胜义认为,消费者的在线生活已经成为一种lifestyle,电子商务已成为商业的未来,新媒体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媒体,而数字营销也将成为下一代的营销。这一切并不是进化,而是剧烈的变化。

在这种剧烈的媒体环境变化下,营销产业链上的各方都在发生新的改变并迎接新的挑战。首先,品牌主对于营销角色的看法变化了,他们不再满足于营销此前“做品牌影响力”的价值,而是更关注营销的ROI。

其次,在数字时代,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网络媒体,正在利用技术引领营销变革。媒体掌握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如Google的独立用户超过10亿、Facebook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56亿、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7.84亿等,成为开展营销新的竞争力。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网上行为能够被更为精确地“读懂”,这些由媒体掌握的第一手数据,改变了整个营销链条,并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此外,技术型第三方公司正在崛起并在营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是值得关注的变化趋势。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洞察依赖于全面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基于用户的兴趣、社交、搜索、购买等行为的标签化实时数据,可信度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市场调研在消费者洞察中发挥的价值越来越边缘,而依赖于市场调研的传统公司也受到新媒体、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强大冲击。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用户数据的积累,媒体可以实现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精确匹配、实时监测价格的变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售卖全量资源,价格越来越趋向于价值,传统公司以往所发挥的渠道价值和议价能力受到威胁。

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获得了与消费者实时互动和反馈的机会,借助媒体与第三方公司的技术与工具,品牌越来越倾向于自主掌控互动的自主操作,从而降低风险,提升效率。这对公司在品牌互动体验的策划层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字营销,如何向前?

在当前的环境下,营销究竟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拥抱数字化浪潮?

“数字媒体不只是可以利用的新工具或新媒介组合,更应该是新的营销思维。我想这是我们营销人,必须要时刻记住的一点。”针对新的数字化浪潮,刘胜义基于腾讯全媒体平台的发展提出了三点思考。

第一,用户洞察不是问出来的,而从他们的行为数据中分析出来的。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不要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在数字媒体时代尤为如此。数字媒体为我们提供了用户洞察的数据金矿,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各类行为,得到更加实时、准确的用户洞察。以奥巴马竞选营销分析为例,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对每个潜在选民,做“用户微分”,并制定一对一的沟通计划,是他获胜的关键。奥巴马团队通过创造与选民的互动,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而奥巴马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人气,则直接影响他所获取的数据量和信息量。

第二,进一步加强协作,以更好地开展更为复杂的内容营销。

随着用户行为的碎片化,内容营销无疑将成为需要做整合的重点。从行业对内容营销的态度来看,全球93%的营销人和71%的公司正在或将要实施内容营销战略。

内容营销需要协作与分享,需要基于不同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协作以及消费者需求数据的共享,进而制定适应用户需求的有用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腾讯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与宝洁合作了一个整合内容营销案例―《奥运父母汇》。与以往做创意不同,内容营销更需要媒体、与广告主紧密合作,因此腾讯在节目的初创阶段,就邀请宝洁参与,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奥运父母汇》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到1.6亿次,宝洁品牌总曝光近75亿次,覆盖人数超过1500万。

第三,利用实时监控系统,更好地控制营销进程。

第4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这家公司在每年圣诞节都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它将自己的底层架构放在了亚马逊的AWS(Amaozn Web Service)上。当圣诞节这个家庭团聚的时间到来,每家每户都在放电影和剧集时,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会冲击AWS,以及Netflix。

按照智能宽带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Sandvine的数据,北美网络总流量在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长,而Netflix占据了这其中下载流量的32.3%。对技术略知一二的人会好奇Netflix是如何在这样的冲击下挺过来的,而熟悉云计算应用的人会对这家公司赞叹有加。

这的确是普通人不了解的一面。这家总部位于硅谷以南的公司最近几年在硅谷赢得了尊敬,也在整个云计算生态圈中变得重要。

如果有什么能让人们对它做为一个技术公司有更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亚马逊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科技大会Re:Invent。在那里,Netflix尽管和亚马逊有一部分业务竞争关系,却依然作为最重要的演讲人之一在Keynote上亮相;而之后和Netflix有关的演讲都吸引了众多程序员,有几个讲座被坐得满满的,后来者都找不到位置。

“它不是那种年轻公司,但它是最早就把所有业务都架设在‘云端’的公司之一,而且它还做得很好。大家都想知道它有什么诀窍。”Kathe Dubnoff说,她刚从硅谷一家大公司离职,准备建立自己的创业企业,并将产品架设在AWS上。

Netflix的脱胎换骨开始于它提供的在线视频点播服务。在此之前,其IT系统只是接受用户订单,或为用户推荐电影。这些服务和提供流媒体视频点播之后的存储量及运算量都相去甚远。

即使不谈及技术层面,这一转变对Netflix也性命攸关。在2007年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做出这一决定时,它有着超过630万的通过邮购服务获取DVD的用户。而在这个战场上,苹果和亚马逊这两个巨头已有向用户提供电影下载服务的意愿,YouTube这家诞生于2005年的公司也已声名大噪并获得了诸多用户。Netflix面对的即将天翻地覆的市场有可能让其覆没于其中。

这种紧迫感甚至让Hastings在2011年做出了要将邮递和在线点播业务分开的决定,将DVD邮递业务拆分为一家叫做Qwikster的公司。但那些在家里毫不关心技术颠覆而只想和从前一样看看电影的人们用愤怒湮没了Netflix,此后Netflix不但损失了80万名用户,股价还一路狂跌。

当然,在技术方面,危机来得更早。在2008年8月,Netflix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宕机,这使它在3天内完全无法寄出DVD。尽管用户们因为Netflix在发生问题后的诚实而对之大加赞赏,股价不降反升,但Hastings却对此触动颇大。他不断强调如果这些技术事故不是发生在邮寄业务上,而是发生在视频点播服务中,那Netflix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此后,Netflix选择了将基础架构建立在第三方的云服务上,而不是自己设立数据中心。Netflix在各种场合都会说到做出决策的原因:他们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自建的数据中心很可能跟不上用户增长的步伐。

按照《商业周刊》的报道,Hastings当时是微软和亚马逊董事会成员,因此在2008年他开始让Netflix使用这两家的云服务。到2009年,Hastings决定将赌注押在亚马逊上,开始用其AWS服务进行视频转码—这类程序的运行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

但当时亚马逊的AWS部门也不过成立3年,AWS最早一款提供存储的服务S3于2006年3月。

“我们相当于缴纳了‘先锋税’。”在Netflix负责云平台的Ruslan Menshenberg说。在当时Netflix大概是最大胆的一家开始大规模使用公有云的公司。

由于自己建立数据库和使用第三方的云服务差别巨大,所以对于Netflix的技术人员而言,他们需要“忘记已经学到的,并去学习新的知识”。比如在测试系统稳定性时,以往可以通过拔网线的方式来测试;但使用了云服务之后,技术人员们显然无法去“拔网线”。当然他们还需要想办法来应对来自于AWS的不稳定。

Netflix将自己在AWS里的软件架构起名为“兰博”,这是电影《第一滴血》中的男主角,总是单打独斗但所向披靡。Netflix希望借此强调每个单独系统都能具备独立成功运转的能力,当其它系统出问题时,它也依然能照常运转。例如当推荐系统停止工作时,用户依然能继续点播视频,只是他们看到的推荐会是热门电影,而不是个性化推荐。

为实现这个目标,Netflix在AWS上建立了一个叫做“混世猴子”(Chaos Monkey)的系统,这些“猴子”会在工作日期间在Netflix系统中随机杀死一些实例(instance)和服务。这个想法来源于一些不受控制的猴子手持武器袭击数据中心的想象。每个工作日,总会有一些工程师受到这些猴子的骚扰,然后手忙脚乱地找到应对之策。但这也保证了当凌晨真正问题爆发时,Netflix已能做到即使没有工程师在办公室里,系统也依然能继续正常运转,不至于全部瘫痪。

“这真是个非常聪明的想法。因为几乎每个使用到云服务的公司都要面对稳定性的问题,用这样的思路架构起来的系统会非常稳定。”Dubnoff在听完Netflix专门讲述“猴子军团”(Simian Army)的演讲后说。

为奥巴马竞选担任CTO的Harper Reed曾在采访中说他们的网站因为用了Netflix的工具,因此在2012年6月的一次宕机中存活了下来。

此后,Netflix逐渐将所有的业务都转移到AWS上,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包括“混世猴子”,“混世猴王”(Chaos Kong)和“潜伏魔猴”(Latecy Monkey)等在硅谷已声名远播的“猴子军团”。

这使得Netflix能在接下来5年不到的时间内应对迅速增长的订阅用户,并将业务扩展到更多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Netflix的订阅用户在1200万左右,而到2013年10月,Netflix已经有3100万用户,超过了HBO。仅仅是在最近的一个季度,它的用户就又增长了130万。

“Netflix从来都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扎根于硅谷,是不多的能同时伸展到技术和娱乐领域,并取得成功的公司。”谈及Netflix如何完成技术上的转变时,Netflix负责公共关系的Joris Evers却这样强调。

Netflix总部位于Los Gatos,已在圣何塞以南,可谓硅谷边缘。最初,这家公司能够赢得用户完全是因为收费模式的变化,而不是技术的缘故。

尽管如此,Reed Hastings本人的确是个工程师和硅谷式创业者。这也许能解释Netflix在面临转型时为什么能迅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把他们吸引到一个硅谷边缘的城市,并让一切看起来运转顺利。

Hastings本科毕业于Bowdoin Cleedge数学系,这是一家小型但注重通才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文理学院。他在那里得到过好几个数学竞赛的奖项。之后,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

他性格中有着大胆冒险的特质。在本科毕业之后,他成为了美国和平部队的志愿者,并且被派往非洲的斯威士兰(Sawziland)。“一旦你有过在非洲兜里只揣着10块钱就沿途搭车的经历,那开始创业就没那么吓人了。”他在2007年接受《财富》读者提问时说。

在1991年,他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一家叫做Pure Software的软件调试工具公司。这家公司增长迅速,却给Hasting带来巨大的苦恼—只有技术背景而没有管理经验的Hastings一度觉得无法掌控这个公司而希望董事会能找到一个替代他做CEO的人。但董事会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他只能不断学习管理。1995年,他带领这家公司成功上市,之后,在几次并购和合并中,这家公司成为了IBM的一部分。

在这段经历中他获得了如何管理一家迅速成长的公司的经验。他也反思这家公司如何变成了一家充斥着官僚和层级的公司,最后变得平庸。

之后他将这些反思带到了Netflix。他愿意找那种有丰富经验并独当一面的员工,让他们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并让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启发。

为找到这样的员工,Netflix通常会给出高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在年终,Netflix会发放超出员工预期的福利,Hastings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当管理层觉得某人做得不好或再也无法胜任时,可以“毫无内疚”地做个了断。而在这个公司的评价体系中,“平庸”或做得马马虎虎就代表“不好”。

在2012年Hastings将这些文化总结成《自由&责任的文化》的PPT并公之于众后,迅速受到了硅谷的认可,并被点击了600万次。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说这“可能是硅谷最重要的文档”。

如果查看Netflix在转型期间为其架构起基于AWS的系统和工具的那些工程师,他们的确大多有着出色的背景。例如Christian Kaiser,他曾经在西门子、网景和AOL工作,并创办过自己的公司。

即使在Netflix还未部署AWS前,Hastings本人对技术的兴趣也使得这家公司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2006年,Netflix开始了100万美元的Netflix大奖赛(Netflix Prize)。它将自己的数据公开,邀请Netflix以外的力量来找到更好的为用户电影推荐的方式。对Netflix而言,这种竞赛让它获益匪浅。竞赛的成果陆续被放入了它的系统中,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在2008年,Netflix还开放了API,使得各种设备上都能接入Netflix服务,其中包括iPhone,也包括Xbox。最初Netflix想要让外界利用开放的API进行更多创新,但更直接价值的在于,更多用户能在不同设备上使用Netflix,给Netflix带来了很多新用户。在2010年11月,API给Netflix带来了超过100亿的请求。到2012年,Netflix的API支持了超过800种设备。

好用的推荐系统让Netflix在和百事达正面竞争的几年赢得了用户的忠诚度;而果断迁徙到云服务上的决策也让它在转型过程中保留住了原有的客户,并能承受住客户增长的压力。

现在Hastings甚至对HBO这样的内容提供商发出挑战。他声称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Netflix能更清楚什么样的剧集值得投资—早在Netflix在推荐系统进行改善时,它就越来越清晰和精确地知道大众的偏好是什么样的。

Netflix能在云计算的生态系统中变得更重要的一步,在于它将自己的一些工具开源。这使得大量程序员开始使用它的工具,意识到它在技术领域的能力。就连IBM也在使用Netflix的开源工具,而在6年前,IBM正是Netflix数据中心的供应商。

Netflix乐于将开源归结为公司文化使然。在2013年Netflix第一次开源软件聚会上,Ruslan Meshenberg向所有人叙述了这个故事:2011年年中,Netflix的员工Jordan Zimmerman给他的经理发了一封邮件,说他想将正在开发的Zookeeper项目开源,是否有什么相关政策。他得到的回答是“你只管做,我们的政策就是没有政策”。

这个故事让台下的工程师得到共鸣。当Meshenberg在说这个故事时问听众他们的公司中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所做的东西开源时,一个程序员大声吼道:“永远不可能!”

除了能带来工程师对文化的认同,并能招徕更多人才之外,Netflix开源的策略使得其它程序员能够免费得到工具来尝试AWS。

尽管有业务竞争,但亚马逊现在乐于将其作为案例来对诸多潜在用户宣讲—如果Netflix都放心将自己庞大的业务放在AWS上,你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而AWS系统现在也已成为一个稳定的云服务系统。用户不断地加入也使得AWS有空间能降低价格和推出更多功能—这些都让Netflix受益。对于Netflix本身,这些开源工具也不断得到外部工程师的反馈,这些都让工具能得到更多测试和修复更多的bug。

“我们也承受着来自同行的压力,因为我们做的东西能被人看到,我们得确保自己编写的程序干净,结构清晰,文档也写得具有可用性,并且所有的更新都能更加及时。”Meshenberg在Netflix的技术博客中说。在确定了开源策略之后,Netflix就建立了这个博客,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来谈论自己的技术和策略。

这个生态圈中的参与者希望Netflix能做得更多。2013年3月,BuildFax创始人Joe Masters Emison写文章期望Netflix能够在推动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中做出更多,而不只是开发基于AWS的工具。他在和Netflix CTO Adrian Cockcroft的技术争论中说:“要点在于,Netflix在云架构世界中有着很大的能量和影响力,很多人都期望Netflix能指导他们如何部署云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