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玩手机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玩手机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玩手机调查报告

第1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中71.2%集中于10到29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用途最多的是发手机即时通信,搜索信息和社交网站也占了大部分。

在某个用户群主要为大学生开办的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中,其中有一份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有219人参与,他们所有人都有过手机上网的经历,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1到5个小时,其中177人每月能用完30兆上网流量,占被调查人数的80%。

“我很喜欢看电子书,大一有了手机后就开始在手机上看电子书,渐渐地看电子书成了手机的主要用途。那时每个月10兆的流量也就够了,前一段时间刚换了一款新的智能手机,现在除了上QQ和看电子书外,还经常浏览一些网页并下载歌曲,10兆的流量很快在半个月内就用完了,正准备下个月换个流量大的套餐。”山西大学的学生宋新攀这样说。

据调查,在山西大学文学院的一个班里,有一半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他们的刘老师为此感到很头疼。在他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甚至课堂上会偶尔传出“嘀嘀嘀”的手机QQ消息提示声音。他说现在的学生们上课玩手机的越来越多了,很多都是在上网聊天,还有的用手机浏览网页、看小说。他也没有办法,说了很多次了,可是时间一长还是管不了学生。

太原理工大学的秦简告诉记者,他每天玩手机的平均时间超过3小时,主要是QQ聊天和上人人网。他还说,现在真的离不开手机,无论是在街上走路,还是在餐厅吃饭,或是去厕所,都离不开手机,不是发短信就是聊QQ。他特别喜欢手机QQ聊天,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看看QQ留言。有时睡到半夜都会醒过来看看群里在聊什么,有没有人找他。一块手机电池只能用一天,所以得随身再带一块备用。像他这样为手机“寝食难安”的大学生大有人在。现在手里只要一没拿手机就会觉得空落落的,做事情也不能集中精神。不使用手机就会焦虑不安,而且还莫名其妙发脾气,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有一次,他去教室上自习,发现没带手机,在教室焦躁不安,根本没办法看书,后来就回去拿了手机再去教室看书。他对手机的这种依赖甚至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去年暑假时,他去华山旅游,手机在山里没有信号,一整天他都没有什么心情旅游观光。问及对手机的依赖原因,他自己也说不清,他说总担心重要的事情被耽误了,其实也不是每天都有重要的事情,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现在手机上网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地围绕在大学生周围,影响了课堂集中力,影响了休息,这不光是浪费时间,也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

山西财经大学的王霄(化名)用手机上网大约有3年网龄。他说,手机上网带给他许多很快乐的回忆,比如上课不晓得的问题赶紧“百度”就知道啦,比如一起玩游戏上网找资料啦,比如手机更新博客啦,以及手机交友等等。但是也深受其害,一系列由上网引起的问题紧接而来:拇指活动太多,右手大拇指开始变得没以前灵活了,真怕得了难以根治的毛病,老了吃苦头;以前晚上喜欢玩手机直到休息,后来睡眠质量就很差。以前把手机当宝贝,现在看见它总觉得是个恶魔。

不言而喻,手机通常具有较大的辐射,引起人们疲劳感增加、视力下降、过度眼疲劳等。

第2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阶梯”状标准。其中包括: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

247万

中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中国家庭净总资产高出美国家庭21%,城市户口家庭的平均资产已达247万元。对此,财经人士分析:中国家庭总资产超越美国,很大程度上来自房产的估值。

12%

美国斯坦福大学近日发表研究报告称,有4.3%的美国员工大多数时间在家工作,与传统的办公室一族相比,其生产效率上升12%,离职率低50%,对工作的满意度也更高。其工作效率上升与减少病假、工作时间随之增加有关。

33%

加拿大东安大略湖研究所研究人员对245名女性展开为期6个月的减肥计划观察,发现每晚睡眠超过7小时,或者睡眠质量更高的女性,有效减肥的几率比其他女性高出33%。

50种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旗下的旅游网站评选出全球50种最美味食物。泰国马沙文咖喱因其辛辣、香甜被评为“万食之王”,荣登首位,北京烤鸭位列第五,中国香港的地道美食蛋挞和西多士分别列第十六位和第三十八位。

70%

日本brandear网站对1174名20岁以上的女性会员进行调查后发现:女性的衣服、鞋子、包有70%被束之高阁(衣服68%、鞋子69%、包68%),平均每人不穿的衣物价值约1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478元)。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城,不倾国,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大学里的两条创意迎新横幅

名师指路,贵人相助,亲人支持,小人刺激。

——人生需要四种人

对你最好的那个人,换句话说,也就是好欺负的人。天下间的女人,总是最会欺负对她最好的那个男人。

——学会珍惜

有了高兴事,我找人分享。第一个人比我还高兴,第二个人流露出羡慕的神情,第三个人努力伪装出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恨不能让我的高兴瞬间化成轻风。

——某位哲人把这三个人分成了三种:知己、朋友、熟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手机时代新迷茫

第3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堂;手机等网络传媒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青年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了。但在职业院校的德育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教师十分头疼的一件事情了。那么,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们能否尝试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禁止?笔者通过对学生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的调查,探究其原因和特点,从而提出大胆设想以趋利避害,让现代技术为我所用。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实收45份。问卷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的使用频率、使用原因及使用时间等六道选择题,最后设计了两道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写出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及感受。

1.问卷数据总结

1.1关于使用手机频率问题:数据显示,学生德育课堂使用手机频率高。

问题1:在德育课堂上,你是否经常玩手机或其它其它网络电子产品?

经常36.2% 偶尔59.5% 基本不玩 2.5% 从不1.8%

数据显示,职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或电子产品上网的为95.7%。而其中,经常使用的为36.2%。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或上网的频率非常高,相对而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能保证完整的听课率。

1.2关于使用手机或网络的时间问题

问题2一节课你使用手机或上网的时间大约有:

10分钟以下 54.2% 10-20分钟34.5% 20-30分钟 7.2% 30―40 分钟4.1%

数据反映出课堂上手机或网络使用的时间不等,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提醒和批评下可以将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回课堂上,但仍有不少学生将本应听课的时间花在手机或网络上。可以看出,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对德育课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3使用手机等媒体的原因

问题3 :德育课堂上玩手机或上网的原因是什么?

德育课老师讲的内容没意思,脱离实际,网上的东西更真实,总比老师更吸引我42.1%

老师讲的相关内容需要上网查阅,网上的资料比老师讲的丰富 22.5%

上课回答问题不好意思说真话,可以在网上刷微博,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36.7%

管不住自己,看到别人玩手机或上网,自己也玩 27.6%

有急事需要发短信,刷微博7.8%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德育课堂上使用手机或网络的原因可以总结为:

(1)课堂上无聊,老师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如网络的吸引力大。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改变陈腐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适当采取让他们感兴趣的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专心学习。

(2)老师讲课的内容不够丰富,或者有一些内容学生不是很清楚,需要上网查阅一下资料。持这种理由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很会自主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这种求知需求,教师除在备课上加大力度,尽量丰富教学内容之外,也可以适当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3)希望在网络上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但苦于性格或其它方面的原因,不敢或不善于表达出来,寄希望于网络来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主动交流。

(4)其它几种原因则是以玩乐为主,教师则应该采取批评教育或其它手段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1.4课堂使用手机与德育课学习之间的情况

问题4:你认为使用手机等现代电子产品会提高德育课的学习效率,还是降低了效率:

提高 45.6% 降低.40.3% 没关系14.1%

数据显示,认为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会提高和降低学习效率的学生人数基本持平,而认为能促进学习的人数略微高于认为会影响学习的人数。这说明学生还是很愿意使用手机等传媒手段来促进学习的。

问题5:你认为德育课堂上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吗?

不可以,上课就要专心听讲,不能使用手机或网络 20.6%

可以,都什么年代了,上网查找资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能促进学习 57.8%

如果老师允许的话,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增强课程趣味性。21.6%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尽管大部分的学生认识到课堂上使用手机或网络会影响课堂秩序,从而影响到学习,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可以通过使用手机等传媒来增强课堂趣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5教师的尴尬处境

问题6: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玩手机或上网,老师的态度,你觉得哪种是可以接受的:

没收手机 2.5% 语言批评 73.5% 上报学校上级部门 12.3%

放任学生 11.7%

数据可以明显的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能够规范课堂玩手机或上网等现象,但是不希望采取极端的措施。

1.6开放式问题

第一题“你认为德育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现象?”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给予学生警告、制止或提醒,但同时他们又都认为老师是管不住此现象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上,如果适当的上网查阅一些资料,会丰富课堂,活跃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题“你认为德育课堂上学生能否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你觉得德育教师应该如何规范这一现象?” 通过对问卷分析整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或上网是普遍现象。但是如果老师能够规范手机或网络的使用,用网络上的资源来促进教学,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网络资源为德育课堂服务。大部分学生都持有这样的想法,也说明网络正逐渐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网络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表达行为与思想的一个媒介。

2.问题分析

通过总结出来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及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

网络已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尤其是德育课教学产生一定冲击。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教学内容因为脱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的大量信息总是从反面论证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样一种现状严重挑战了德育教师的权威,若此时德育课仍然采取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相反的教学效果。再有学生平时对网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课堂上45分钟禁止学生用手机或上网,对于控制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强行禁止,势必与部分学生发生冲突,进而影响教学秩序。我认为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现象,采取宽容和变通的方式,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心理,实现德育的目标。

3.建议

3.1德育教师应改变观念,变堵为疏,规范学生德育课堂手机或网络的使用

学生课堂上对手机或网络的依赖作为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必须进行规范。规范并不意味着禁止。作为德育教师,必须正视时展的现实,当今的时代已经离不开网络,与其禁止手机或网络,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为我所用呢?

3.2采取新的思路尝试德育课堂对网络的使用

德育课堂上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模式,既使用了手机或网络,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了教学任务。例如,《形势与政策》课上的时事播报,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既让学生纵谈天下大事,培养了学习习惯,也满足了学生使用手机或网络的需求。当然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必须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正确引导式地是非点评,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站稳立场。

德育课堂还可以利用微博,飞信等让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既避免了内向学生课堂发言的羞涩感,又可以让学生说出心里话,真实地表达自己,以利于德育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当然,利用网络来促进教学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希望更多的德育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探索更多的方式,为改变现今德育课教学的尴尬境地,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表现;原因;辅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109-02

厌学,指学生厌恶学习或厌倦学业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在校担任班主任工作,通过这些年的细心观察和切身体会,发现相当多的中职生存在厌学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厌学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帮助中职生克服厌学的辅导方法。

一、中职生厌学的表现

据笔者的日常观察,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心理上讨厌学习,行为上逃避学习,于是有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东游西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看小说,对老师的规劝不但不听,反而顶撞老师;有的学生上课时,故意搞出各种怪声音、怪动作,或者专门接老师的话,故意捉弄老师,弄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有的学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有的学生沉迷抽烟、酗酒、赌博等,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盗窃、诈骗,走上犯罪道路……如此种种厌学之风弥漫校园。那么,现在的中职生为什么会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呢?笔者做了调研,分析总结了中职生厌学的一些原因。

二、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自卑是影响中职生厌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理想高中,没有希望读大学,只好到中职学校混三年,拿个文凭,将来也好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虽然现在中职学校有对口升学的机会,但由于社会偏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这种自卑失落的心理,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不求上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大多数中职生学习基础差,对文化基础课(如数学、英语)听不懂到听不进,直至反感。还有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跟不上老师进度。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全校有6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太难,自己基础差,跟不上学习进度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家庭教育因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厌学的问题家庭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父母忙于生意或外出工作,无暇管教孩子,把孩子交由祖父母管理,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厌学情绪;第二类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要么过分溺爱,要么简单粗暴,经常训斥打骂孩子,造成孩子叛逆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第三类是破碎家庭,或父母关系不和,或父母离异,对孩子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孩子感到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无法专心学习。

(三)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中职生厌学与现行的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直接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技能,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特别是有些课程,难度较大,而现在的中职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按照现行的教学要求,学生上课就像听天书,不知所云,最终失去学习动力。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不看对象,不讲效果,总是一本老教材,一套老教案,一种老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反正工资照拿,先进照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就像是听催眠曲: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玩手机,总之是各行其是。

三是没有升学压力。人都是有惰性的,学习又是一件苦差事。如果没有了升学压力,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想上更容易放松自己,不愿吃苦,贪图享受。此外,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在考前都会给学生划重点,容易让学生形成“不用学也能考及格” 的消极思想,间接地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风气。

四是校园生活单调乏味。中职生课余时间多,精力旺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而为了方便管理,很多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造成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小小校园内,学生每天只能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人感到压抑,难以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

(四)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中职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追求个性和自身需要,不再盲目崇拜权威、教师和书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就学生厌学的角度来讲,目前高学历人才充斥市场,就业难成为普遍问题,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中职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对学习的积极性带来极大冲击。

此外,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和智能手机正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途径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100%的中职生使用手机,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学生高达95%。在“上课使用过手机吗”的调查中发现,有90%的学生表示使用过。在“什么情况下会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的调查中,有32%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枯燥,有35%的学生选择缺乏学习兴趣,有18%的学生选择教师没有注意到自己,有15%的学生选择就是爱玩手机。

三、中职生厌学的辅导方法

(一)重塑学生人格,恢复自信

所谓“成才先成人”“先做人,后做事”历来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职生精力旺盛,却是非不分,美丑难辩,有过而不知错,做恶而不知羞,违法而不知罪。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纪律来严惩往往是无济于事,反而增强他们的逆反心。所以应从根本入手,重塑学生人格,恢复学生的学习信心。入学第一天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可通过宣传资料、画册、座谈、讲座或电影等多种形式介绍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专业教学成果和科任老师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专业、学校、师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产生身在其中的荣耀感。还可以请工作中有业绩的师兄师姐回母校与学生谈谈他们对专业的认识或求职的经历与经验,让学生看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从入校第一天就树立“一年重基础、二年重技能、三年重实践”的学习目标。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期望值对孩子而言作用是很大的。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期望,不要额外地施加压力给孩子。同时和孩子谈心交心,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孩子的思想困惑,树立孩子的信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次,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还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一方面可以了解、把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另一方面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里和校外的表现,使老师全面地认识学生,“因人制宜”地制定对该生的教育方法。

(三)改善学校教育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中职学校的目标是要培养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在这方面,可借鉴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在教学之初,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那些学生不愿学,将来用处不大的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那些和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的份量,加强实践技能课的训练和考核,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

第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中职生精力旺盛,课余时间又多,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适应择业需要的实用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会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活动中又能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第三,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广开就业门路。有调查显示,目前实用技术型人才非常急缺。所以中职学校要在就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就业希望。学生觉得学有用武之地,自然会产生强大学习的动力。

(四)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用人单位应摒弃高学历的择才观念,给有能力的中职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针对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面对课堂玩手机这一新问题,政府应该重视智能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加强法制建设,对手机文化进行管理,约束运营商对负文化的传播,对一些不法分子严惩不贷,降低手机不良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总之,要克服中职生厌学这一现象,我们是责无旁贷,又是需要多方位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把握中职生学习的特殊性和心理需求,只有真正地走进内心,才能抓住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第5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麦克卢汉;智能手机l“地球村”;媒介即讯息;手机人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炙手可热的原创媒介理论家,1964年出版了其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世人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别若天壤。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教父,其推出的iphone系列“重新发明了手机”,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娱乐和生活方式,深刻地阐释和拓展了麦克卢汉有关理解媒介的众多观点。

一、智能手机使互动的“地球村”变成了移动的“地球村”

“地球村”是麦克卢汉所有理论中最没有争议性的一个,当前“地球村”已显而易见,且成为全球共识。有了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之后,全球实现了生活的同步化,电子信息可以瞬间传到天涯海角,时空界限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是广播、电视时代的“地球村”,信息的传播还是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为主,虽然时效性上可以达到天涯若比邻,但是互动性还是很差,受众的反馈很难到达传者那里,即便可以也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实现了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统一,人们可以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双向的互动性的传播成为可能。但是人们不能随时随地携带庞大的电脑显示器,这就限制了交流的方便和快捷。智能手机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局面,移动互联下的智能手机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为一体,既具有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又具有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成为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在智能手机这里,“地球村”不仅是互动的”地球村”,还是移动的“地球村”。

二、“媒介即讯息”,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媒介即讯息”无疑是麦克卢汉最有名的警句。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人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的这段解释由于晦涩难懂,使得很多人误解了麦克卢汉的意思,认为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不重要,媒介真正传播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其实“媒介即讯息”的含义在于人们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比如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远远超过网上的具体内容。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写道:“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这个形式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文学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这个媒介形式,也没有意识到言语这个媒介。”麦克卢汉之所以提出“媒介即讯息”,并不是想说内容不重要,而是想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一味关注内容引向关注媒介,加强对媒介的理解和感知。

内容是重要的,媒介也是重要的,或许才是麦克卢汉的初衷。麦克卢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决定论者,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媒介技术对于文明与社会的巨大作用,在唤起人们对媒介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上不可避免地有些矫枉过正,因而被贴上了技术决定论的标签。“媒介即讯息”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方面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这一点在智能手机上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智能手机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娱乐和生活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现代人可以用手机娱乐、工作、生活,电脑可以不开,电视也成了伴随音,睡前要玩手机、醒来先看手机,出门必带手机,排队要拿手机,如厕也带手机……智能手机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的尺度,创造着新的规制和标准,形成了一种新的手机文化,创造了一个新的有关手机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智能手机正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再造人类生活。

三、智能手机成为人综合器官的延伸,人人变成了“手机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导致一项新的延伸。报纸需要眼睛来看,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需要耳朵来听,是人的听觉的延伸;电视需要眼睛和耳朵的共同参与,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不仅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手还可以进行操作,互联网需要人的各种器官的共同参与,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觉的共同延伸。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样态,可以看报纸、听广播、看视频,上网络,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身,可以说是上面四种媒介的延伸,是人综合器官的延伸。智能手机的强力渗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了其他工具无可替代的地位,于是“器官化”了,即智能手机成为像人体器官那样一刻不能离身。全球有超过53亿的手机在使用中,而2000年仅5亿部左右。英国通信行业的Ofcom最近了一份调查报告《整个国家都沉迷于智能手机》,从餐桌到洗手间,从办公室到卧室,几乎所有场景都被智能手机所占据,27%的成年人和47%的青少年都拥有智能手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94亿,其中3G用户达9412.1万,占手机用户总数的10%,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无论人们接受与否,这已经是一个沉迷手机的地球。

在智能手机的社会里,“人人都是赛博格” (cyborg,即机械化生物),人们依靠手机进行记忆、交流,尽管血液还是那血液,身体还是那身体,但是被手机武装的人们已经不是以前的人们了,而成了“手机人”。如今,“手机相思病”正侵袭着每一个人,表现在获得手机时的欣喜,使用手机时的舒畅,和丢失手机时的惊慌与焦虑,智能手机俨然成为人们生存性的依赖和情感的附着物。

结语: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手机成为最广泛、最重要的媒介样态。对智能手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咀嚼麦克卢汉,更好地理解媒介。麦克卢汉既提出“媒介即讯息”(media is message),指出媒介技术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也提出“媒介即按摩”(media is massage),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因此在电子媒介的按摩中,我们必须警惕迷失自己。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利用,乔布斯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潘多拉魔盒,对于手机媒介,应怎样趋利避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王秋艳/聂晶磊:《手机媒体对麦克卢汉理论的阐释及拓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第6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钱钟书的作品《围城》对婚姻关系做的这番经典的解读,让不少身处其中的人感同身受。也正如其描述的一般,当下的中国式婚姻正在经历一场“围城战役”。

现状:闪婚族感情易破裂

24岁的马丽,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婚姻。高中毕业后,父母不希望她以后嫁得太远,便在马丽19岁安排了她与第一任丈夫李凯的相亲。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两人于2012年5月闪婚,幸福甜蜜的新婚生活很快迎来了爱情结晶。但好景不长,婚后因为李凯母亲对夫妻二人生活的过多干预,夫妻二人频繁争执,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丈夫的家暴行为,最终让马丽决定于2013年8月向法院提出离婚。

这段失败的婚姻最终让马丽认识到,一段美满的婚姻需要建立在双方的深入了解,而冲动闪婚恰恰过滤了彼此加深认识的机会,最终导致婚后夫妻双方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原因出现的婚后不适。马丽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她与前任丈夫的婚姻更多方面是来自双方家庭父母的压力,而她自己当时因为年纪小对婚姻并没有概念,便草率顺从父母的意愿。“两个互相感觉不合适的人走到一起,离婚是最好的选择。我并不赞成那些有了宝宝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的已婚妈妈忍气吞声。”如今看开一切的马丽带着3岁的儿子生活,2015年,马丽与同样离异的小郭再婚。

“80后、90后闪婚闪离的频率要比60后、70后突出,这也是新生代年轻夫妇比较突出的特点。”资深情感专家凌子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指出,倾向于“闪婚”的90后夫妻中,离婚的理由,大多是指责对方无责任心不顾家,爱玩手机爱泡吧;其次,因生活琐事夫妻双方父母的介入,使得不善处理家庭矛盾的90后夫妇常常各自为营,互不退让。“90后整个成长过程都处于家庭中心,自我意识比较强,不容易退让和改变;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居多的90后,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度非常高。子女进入婚姻后,父母担心并没有减少,有时就会过多地侵入和扰乱子女的婚姻生活。”

除此之外,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专家卢明生认为,2011年最高法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是近年来离婚数量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司法解释出来后,离婚涉及的财产分割更加容易了。”加之2003年起国务院颁布新《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离婚手续,想离婚无需等待一个月的审查,也不用介绍信,只要材料齐全,半小时内夫妻双方就可“分道扬镳”。

偏爱社交软件成隐患

事实上,对于追求新鲜敢于冒险的90后来说,他们的交友方式早已打破传统意义上面对面的交流,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带来的方便与快捷,让他们灵活的在互联网时代展现各自的个性。2014年,国内手机网民冲破5.57亿,利用移动设备上网成为我国网民首选上网方式,90后成为手机网民中的一群不可撼动的忠实粉丝,手机社交软件也成为90后群体钟爱的交友工具。

根据百合网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共同的《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各类社交软件中,男女使用移动APP找对象的比例正在上升。

凌子指出,网络社交软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交际范围,但事实上也为婚姻埋下隐患。“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夫妻有条件向往、追求两情相悦的高质量婚姻,从而动摇了单纯满足生理及传宗接代需要的低质量婚姻。”她认为,社交软件为不美满的婚姻提供了情感转移的途径,也造成出轨、婚外情发生的概率变大。

调查过程中,《小康》记者梳理发现,由于婚龄较短,很多90后还被定义为“三无”当事人,即:无子女、无较多财产、无债权债务问题,且案件争议不大。经办大量离婚案件的离婚律师杨红琼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90后离婚双方当事人的态度往往十分坚决,缺乏回旋余地,这一鲜明特点最终导致“闪离”的概率不断走高。

如何解围90后高离婚率?

为了缓解离婚率攀升问题,全国很多城市的民政部门尝试通过开设“新婚课堂”“预约离婚”等措施,以缓解婚恋关系的紧张。民政部门也要求在各个婚姻登记部门都要设置婚姻咨询辅导室,安排婚姻家庭辅导员,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无偿提供专业的情感、心理、离婚辅导服务,以减少非理性离婚现象的发生。

一些城市探索的“预约离婚”成效显著。浙江慈溪市自2012年4月实行预约离婚以来,四成预约夫妻最终“爽约”。之后,该项措施也分别在安阳、太原、广州等城市相继推出。但此做法也受到一定质疑,某知名门户网站曾“预约离婚:用7天保护婚姻”的话题,邀请网友参与调查。其中,519名网友中,有304人赞同预约离婚的做法,认为此举让冲动的人有充分的时间收拾残局,是对婚姻的一种保护。其余215人则认为:一旦作出离婚决定,就难以挽回。

第7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学风建设 入学教育

中央电视台《世界著名大学》摄制组在哈佛大学录制时,凌晨四点多的哈佛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不少学生彻夜学习。置身于这种务实而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不禁让人有一种主动想学习的冲动。这应该也是哈佛大学之所以可以成为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学风是一个行为养成的过程,大学新生初入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如果及时予以有效的引导,养成他们对大学学习的正确思维和习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前学风建设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学风状况总体上来说是好的,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理想远大,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和接受能力较强。然而,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体制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当前大学生学风也出现了较为严峻的问题。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于2013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学风建设调研,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学风问题。

1、目标不明确。首先是人生目标不明确。根据我院统计的原始数据显示,在“你读大学主要是为了什么?”的调查中,选择“混个文凭”或“不清楚”的占10.76%。8.24%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5.09%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其次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在“你认为大学期间哪个方面对你的学习和成长负面影响最大?”的调查中,选择“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的占40.61%;选择“上课没有收获,耽误时间”的占36.61%。

2、自控能力差。在“你不去上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自我控制力差”的占18.41%;在“你认为大学期间哪个方面对你的学习和成长负面影响最大”的调查中,选择“自控能力差”的占49.45%;在对“你平时上课的情况是怎样的?”的调查中,认为自己平时上课从不“上课玩手机”仅为10.79%,从不“上课睡觉”的仅为21.7%;在“你的课余时间主要做什么”中,选择“睡觉”的占38.42%,选择“上网玩游戏”的占23.27%。

3、学习纪律差。当前学生纪律松散表现在:学生迟到、旷课现象较严重。学风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你平时上课的情况是?”的调查中,认为有过“迟到或早退”、“逃课或旷课”、“上课玩手机”、“上课睡觉”的同学据统计占72.12%。

4、学习兴趣低。根据我院对学风调查报告原始数据里面显示,在“你认为大学期间哪个方面对你的学习和成长负面影响最大?”的调查中,选择“上课没有收获,耽误时间”的占36.61%,在“你不去上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选择“上课没有收获”的占28.57%。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涨的体现。

二、入学教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入学教育是新生入校的第一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首因效应”认为:人们先获得的对事物的印象往往容易在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后获得的相关信息就不易被接受或很难引起重视。要抓住新生入学初期对大学生活的新奇感、求知欲,精心组织并实施入学教育。有研究者调查认为,新生入学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最佳时机,是良好学风建设的保 障。

1、入学教育时期是进行学风建设的最佳时期。新生经历了高考,经过了高考后三个月的“真空”,处于情感断乳、思维重塑、心理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接触全新的生活和学习 内容,所有信息都是最初概念,这是最基本、最深刻的,在真切感受大学应有的学习态度、作风后,他们会很快树立自己的态度和学风;如果新生一进校不进行严格的要求,慵懒散的作风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十分困难了。

2、新生在入学教育期需要学习上的引导。新生正处在人生转折点和心理矛盾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指导,尤其相对于中学,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理念变化很大,大学启发式的、以自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新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非常容易受到引导和暗示,有很强可塑性,此时,应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工作。

3、入学教育进行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新生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优良学风建 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是拒绝、抵御各种诱惑、冲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学校要从新生入校开始即使其置身于强大浓厚的育人氛围和气场,积极主动地参与优良学风建设。

三、学风建设视角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入学教育

1、德育教育是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而已。德育教育是基础和前提,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基本保障,任何时候都要放在突出位置。2014年5月4日,95周年之际,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同师生座谈。他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求,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迅速在青年群体中流传开来,成为当代青年修身立德的“八字真经”。

2、目标教育是重点。目标对一个人所有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目标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源动力。大学新生怀揣着远大的抱负来到学校,此时他们的目标尚不具体,急需加以正确的引导。新生入学教育应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辅导,也应该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单独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好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涯目标和学习目标,尽快找到学习的方向。有学生形象地说:“在中学的时候,考入大学是一盏明亮的灯,一进大学天就亮了,不知该往哪走。”原来的学习目标不存在了,而新的目标没有找到或者是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楚。因此,要引导新生讨论“为什么读大学”“如何读大学”等具体问题,引导新生把大学生活看成是新挑战的起点,而不是理想已经实现的新乐园。加强对新生的大学目标和责任、大学生的角色特征和任务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3、解决新生的实际困惑是关键。新生能否顺利的适应大学生活,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取决于他们的实际困惑能否及时解决。新生面临的主要困惑有几种。一是对专业的困惑。大学新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专业的认识一知半解、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是家长帮忙填报,有的专业进行了调配。他们不清楚专业的就业前景、行业发展和动态、主干课程和专业对技能的要求等,他们非常渴望获得这些方面的信息。因此,高校应在入学教育阶段大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从学科的发展史及特点、学院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知识能力结构、专业知识技能应用领域、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专业的发展潜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评价、毕业生发展成就等方面讲授、介绍,引导、帮助新同学认识专业,知道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以及自豪感、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态度、坚定专业选择、增 强学习信心,进一步达到爱专业、爱行业、爱学习的好品质,避免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外的事情上。二是对学习模式的困惑。大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与中学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容易生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致使相当部分新生对自己放松要求,不能科学安排时间,每天变得无所事事,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休闲娱乐上。入学教育要引导新生转换学习思维,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向新生讲解本学校的教学条例和规定, 提高学习的技能。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集中的课程讲授,有杰出的校友经验,有优秀的学生代表分享等,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新生参观实验室,到教室试听课等,让新生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方法和要求,学会制定学习规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安排时间,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被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三是对生活模式的困惑。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模式,进入大学,没有了父母的精心安排,一切靠自己自立自强,还要适应大学的集体居住和生活。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模式和经历,在一起难免产生分歧和冲突。大学生活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他们可以交友、恋爱,可以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可以自行安排旅游和访友,要面对入党、评优的压力,要面对过级、考研的挑战,在各种诱惑和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大学新生很容易迷失自我,自甘堕落,毁掉大好前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即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为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保驾护航。

4、坚持长期教育是保障。北京师范大学老校长陈垣特别强调学风建设,经常告诫青年学子要注意读书治学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他曾说:“读书并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可以说是要有决心、有恒心,刻苦钻研,循序渐进。”我们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立足学风建设的持久性,做好常抓不懈的准备。一要抓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宣传。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学风建设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要充分的宣传和讲解,使学生增强对规章制度的敬畏感,明白自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应编写好入学教育的教材,利用授课、自学、讨论和测试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项制度的内涵。二要抓学习环境的建设。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风的好坏,周边如果都是主动学习的人,会使人有一种加强学习的冲动和欲望,如果周围的人都在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自身与他人之间相互影响。入学之初,学风、班风、舍风尚未形成,正是树立好的风气的最佳时期,不良风气一旦形成,影响久远。学院应对学生中好的做法和风气大力表扬,加以引导,对违规的做法和风气要坚决抵制,及时处理,加大宣传。三要抓入学教育内容课程化。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如此重要的一环,必须保证教育不流于形式,要确保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将教育内容课程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课程化可确保学生的参与面和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效果,对任课教师作出了一定的要求。澳大利亚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很多,有一套规范的体系,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大块:各种生动活泼的迎新活动、众多的辅导课程、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和信息化的迎新网络,其中辅导课程是入学教育的核心,它为新同学提供了直接指导和服务。澳大利亚大学的新生在开学第一周的生活节奏是非常快的,他们会拿着时间表到处赶场子听课,这些课并非学位课程,而是各类入学辅导课程,包括图书馆资源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工具的使用、语言学习、生活安全和专业课程介绍等。四要抓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要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必须高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互动合作,共同培育。特别是家庭方面,他们十分关注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但对于如何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如何参与对子女的教育了解不多,高校应趁新生报到和入学教育之机,建立与家长有效的沟通渠道,共同交换学生的表现和信息,探讨培养学生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通过交往互动,重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大学公共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目的

了解和研究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课堂现状,探讨改善现有问题方法。

二、调研手段

本次调研主要以实地采访和调查问卷形式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进行,随机抽取45名学生作为基本调查对象,使用自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课》为调查问卷主要样式进行调查,根据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综合后课题组集中讨论,总结得出统计结果。

三、结果分析

为了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各所大学都以增加公共课课时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变化,但公共课多有量无质。公共课问题究竟出现在那里?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在问卷中问及“大学公共课堂问题行为表现”时,有86%选择“说悄悄话”,有78%选择“玩手机”,34%选择

“学习其他课程或看课外书”,还有25%选择“睡觉”,在其他一栏中还3人填写了“谈恋爱”。其次在问及“大学公共课堂问题行为原因”,有27%学生选择“心里问题”,27%学生选择“情绪问题”,86%认为“课程无趣或不重要、太难”,36%学生认为“不喜欢任课老师”,还有38%认为课程安排过于集中。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原因比较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的行为。根据上述突出扰乱公共课堂秩序集中表现为内、外向性问题行为,其内向性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性格孤僻、冲动易怒等,产生的行为多表现为:课题睡觉、写日记、开小差等不直接影响课堂正常秩序行为。而外向性问题行为多变现为上课说悄悄话、偶尔课堂接打电话、吃零食或迟到早退等直接影响干扰课题正常秩序行为。

这两种绕轮课堂秩序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不正视该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授课及学生听课质量,而且对学生个人成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思考

我们必须正视大学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否则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伤害更深的还有中国大学教育的本身。要想让大学公共课发挥其应尽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要在于提高大学公共课质量和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公共课开设意义

曾有学者这样评价大学公共课“公共课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标志之一。在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加强专业课的同时也要开出高质量的公共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公共课没有地位高低,只有实际侧重差别而已,专业课之所以被重点探研,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专业可能与未来从事职业相关,必须扎实钻研,严格要求。公共课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再次补充。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固有的专业性。

(二)加强公共课堂师生互动

本次调研问卷中在问及“如何消除公共课堂这些行为问题时,很多学生认为缺失“学习动力”,课题组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师生沟通不良”。课堂师生互动缺乏互动,往往教师照本宣科,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学生的放纵行为。其实在公共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教学主体,只有在课堂上有良性的课堂互动才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从而形成良性的课堂互动。

(三)不断变革教育方式

在公共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知识结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变革施教方式,根据世纪增加或降低教学难度,并在教学中以当今热点社会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并由任课教师传授社会经验来解决当今热点问题,并可根据现实需要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使所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公共课。

参考文献:

[1] 李海芬,崔文琴.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形象感受的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12(8).

[2] 雪红.大学生公共课课堂问题行为调查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7).

[3] 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4).

作者简介:

第9篇: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把健康问题放在第一位。就目前整个社会教育环境,决定了学校和家庭更注重中小学生的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各年龄段临近毕业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习挤占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时间安排少、内容不够丰富、体育器材比较单一,以及安全事故考虑,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诸如跑圈等枯燥的体育活动,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是大部分中小学生闲暇时、双休日或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或上网聊天等,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没有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甚至对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毫无兴趣,根本没有自己喜好的体育运动。

三是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学习成绩的压力,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相互攀比心理尤为严重,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课外学习任务,导致孩子们经常挑灯夜战,严重威胁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上真正适合中小学生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匮乏,许多学生所住的小区缺少体育活动场所,免费为中小学生开放的体育场馆更是少之又少,替而代之更多的是商场、超市中的电子游戏娱乐,像户外拓展、室内特色运行场馆收费较高,空气质量较差,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生培育体育爱好的积极性。

二、加快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事业发展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制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体育,保证健康教育,落实减负措施,提升治理能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为健康中国打牢坚实根基。建议市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各学校的年终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阶段,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知识进行测评,将体育纳入。

二是加大对社会公共体育场所以及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合理降低收费标准,要在居民区或者一定范围内配套建设体育场所;本市各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青少年开发,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作用,切实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是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实体育师资力量,强化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学习,增加在校学生体育课、课外锻炼,增加各类体育运行项目器材,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四是持续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校内食堂要实现“明厨亮灶”,增加直饮水和热水配套设施,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充足饮水,严厉打击学校和学校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中小学生食品安全。

五是深入开展中小学近视防控行动,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统一保管,严格控制电子教学时限,每日要按时督促学生认真做眼保健操,在保护视力的同时,还要养成护眼爱眼的好习惯。

六是加强中小学医务室、卫生室等医疗基础保障,建立学校与就近医疗机构的迅速对接机制,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和防控工作,切实减少中小学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传染病例发生,定期对在校学生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及时将有身体健康隐患的学生转至医疗机构检查和救治。

七是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在原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把预防近视、食品安全、强身健体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