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经济学范文

西方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经济学

第1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尤其在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学士学位的教学计划中,正在成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长期依靠计划配置资源的环境中,讲授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西方经济学,通常会面临着方法论上的困难。在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李嘉图开创了以数学方法为逻辑基础的数理分析范式,大幅提升了经济学的严谨性。然而,由于过于依赖数学模型,李嘉图在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往往脱离丰富多彩的经济实践,在完全抽象的条件下完成经济学研究。这一研究思路被熊彼特称为“李嘉图恶习”,其重要缺陷在于难以反映经济实践的复杂性,在主观假定条件下进行数学推导,有时甚至会得出谬误的结论。这一不足也被称为“抽象的方法论”(萨缪尔森),以及“黑板经济学”(科斯)。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李嘉图恶习”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导致西方经济学通常在充斥着数学推导和证明的过程中完成,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更为明显。本文将结合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何正确对待“李嘉图恶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思路。

二、“李嘉图恶习”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当一门科学能够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李嘉图恶习”的产生,有其实践规律和学科规律。一方面,现代经济实践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及其自身固有的逻辑性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加依赖数学。这一趋势导致经济学教材中经济模型更倾向采用精细复杂、逻辑完善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使得教材完全“数学化”。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为例,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均衡、弹性概念、边际效用等不仅具有非常严格的概念假设,还具有动态连续变化特征,只有采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才能表达清楚。在宏观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延伸,比如均衡产出、IS-LM分析、AD-AS模型等,不仅分析了传统的产品市场,还将货币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函数变化,研究二者的均衡动态过程。在对增长的研究中,从新古典模型到内生增长模型,教材均采用数学语言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并基于生产函数对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客观地讲,数学语言不仅大幅度推进了西方经济学的严谨性,还建立了不同变量之间的系统方程,为研究多个变量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对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许多困难。第一是数学语言过于繁多,容易诱发教师和学生的抵制情绪。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和哲学性,王亚南等名家的翻译也使得这些名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现代经济学的数学化,使得经济学从人们印象中的“哲学思辨”特征转化为“理科优化”特征,较为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一些不擅长数学的同学产生厌学和畏难情绪,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堂访谈中,一些同学直言西方经济学涵盖内容太多,而且数学篇幅太大,难以理解,如果数学不够好,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第二是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衔接存在不足。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由西方经济学教材翻译而来,翻译者通常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对原有内容进行重新加工。这会导致经济教材对原有内容的表述逻辑发生改变,如果不增加一些旁白性的解释内容,会使得教材内容出现跳跃性,影响阅读者的理解难度。在一些经济模型中,会直接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中间缺乏文字语言的过渡,无形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第三是西方经济中包含的内容很多,存在一定的重复。西方经济学是诸多著名经济学家智慧的结晶,现行教材中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选择。然而,许多内容在理论框架上有所差异,但是在数学分析模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均衡的概念,既可以在单一的产品市场或货币市场进行分析,也可以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整体均衡之间进行分析。同样,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到消费者领域和生产者领域,如消费着均衡、生产者均衡等。

三、改善“李嘉图恶习”的对策

1、教材的选择

目前,高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具有较精深的经济学分析功底,注重数学模型推导,尤其适用于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该教材,则会缺乏对背景和经济实践的延伸解释,学生学懂学透的难度会比较大。在国外优秀教材中,比如麦克•帕金、曼昆等主编的经济学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字的推理和图形的结合,还辅之以耳熟能详的彩色图片作为注解,使得蕴藏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浅显易懂,更富于亲切感。教材选择上应该更加多样化,呈现更多内容和视角。

2、教学方法的改进

西方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要模型,可以采用Workshop等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同学们学习经济学的热情。此外,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来理解经济模型,而现有教材相对缺乏,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准确理解经济学模型的重要途径。

3、教学内容的优化

第2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是思考《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前提。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先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品行良好的资产阶级社会公民或新一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人,这一见解合理地提出了培养品行良好的公民或新一代经济学人的教学目的。不仅《西方经济学》教学有其前提,而且《西方经济学》本身也有其前提,只有明了《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前提,才能明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保罗·萨缪尔森在《一个折中主义者的宣言》中称自己的经济学思想是“有限的折中主义”,这一“有限的折中主义”的前提是“现代混合经济”[1]21,23,这就是一个证明《西方经济学》本身也有其前提的证据。根据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社会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正如保罗·萨缪尔森所说:“漫游了经济学领地之后,我们的心得是,无论是无管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是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二者都不能有效地组织起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这一点已为经济史所证实。”[1]22同样地,根据社会存在是历史的产物的原理,社会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也是历史的产物,这就是说,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第一,无管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产物。这是马克思在其一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反反复复地向人们证明的一个事实。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根本上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历史的产物,从而表明了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属性,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经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经济学理论的资产阶级立场。第二,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也是历史的产物。林毅夫、蔡、李周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认为,传统的计划体制形成的原因是政府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为了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而做出的选择,这就证明了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也是历史的产物。①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是历史的产物。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实现人民自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在生成之中。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了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了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工业生产力和城市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不是没有可供减轻甚至避免这些问题的措施可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人们没有摘要:在国家密切关注下,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时效性,教育部对高校课程的深化改革已经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是评定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又是评定教学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文章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53-02彻底学会。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一定要着眼于《西方经济学》本身,即我们生产和生活于变化中的经济制度,才能明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

从人类史的角度看,正在生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比较起来,显然是初升的太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意义在于,人们在见证了西方经济学在预防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的缺陷之后,开始了进一步创新西方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机会。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传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有历史感和创新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或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中国大学生,只有明了人们生活于或者曾经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即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正在生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性),从而有历史感;只有明了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对新一代经济学人创新思维的挑战,从而有创新能力,我们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才能实现其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中国经济问题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

教学内容构成教材,教材内在地有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和内部逻辑的一致。根据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教材”也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当下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正经历着变化的经济制度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一手教材。其次,人们借以分析这些经济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手教材。明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有历史感和创新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或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之后,我们讨论一下《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上,就第一手教材而言,依据历史的顺序考察,它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就中国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这第一手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仅如此,这三个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成的前提,而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在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挑战中生长起来的,因此,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就第二手教材而言,因为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中国化的产物,而又是对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性研究的产物,所以,我们要选择借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手教材的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必然表现为对一个个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对一个个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又必然引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及其体系的分析。显然,最理想的教材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研究和叙述主体的教材,在研究和叙述这一主体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应对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分析。这样的教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学者研究认为,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研究中国改革有的问题,特别地,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研究中国改革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丰富和发展西方经济学,使西方经济学真正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科学。而笔者认为:第一,以中国经济问题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研究和叙述主体展开《西方经济学》教材;第二,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同于欧美的经济问题,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因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不同于欧美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可以参考借鉴但不可以直接选用引进版的欧美《西方经济学》教材[2]。

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第3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自亚当•斯密《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既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也是现代市场机制的描述和系统反映。在国内各院校,西方经济学是管理学学科与经济学学科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湖南理工学院在经管学院本部和南湖学院经济系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以2013级学生为例,经管学院本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贸易、旅游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10个班512人;南湖学院经管系的国际贸易、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共计14个班606人,包括对经济学作一定了解的英语专业也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在课时设置方面,除英语专业只开设一学期40课时外,其他专业开设期为一年,每学期54课时。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湖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本部和南湖学院经济系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有效回收率95.6%,文中出现的数据依问卷调查输入SPSS19.0获取。

二、文献概述

为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各高校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者纷纷开展教学教改研究。穆红莉结合当今社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案例教学,引入课题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张家来针对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复杂的特点,主张通过“新旧知识比较”“学派观点比较”“理论与实践比较”“易混淆概念比较”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突破难点”“传导方法”“激活思维”。[2]张俊娥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满堂灌的封闭教学方式、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现象,提出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模式、加强实践应用教学。[3]赵栋强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教轻学”现象,提出以考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依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选择教材,提高对理论模型推导的重视程度。[4]隗娜认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激励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应明确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借鉴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家贸易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经验和方法将课题模拟引入教学过程,加强案例教学。[5]李丹在结合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基础上,调查并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要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更新教材,调整充实传统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西方经济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与简单的考核方式导致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加之现在因扩招教室和师资有限,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为大班上课,有时课堂人数在80人以上。这导致学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更谈不上实际应用。加之二本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不太好,对经济学模型的推导有畏难情绪,导致其学习压力很大且动力不足。学生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两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的期评成绩。学生只要按时完成平时的作业和参加考前辅导,就较容易通过考试。简单的考核方式与较高的通过率导致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应有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学习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自学、自测、答疑、交流,甚至可以进行探索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效率。由于缺乏应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一般选择教材配套习题或书后习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5.5%的学生认为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明显有利于西方经济学教学和学习,对理解教学内容、督促学习、巩固知识、期末考试、考研辅导都有帮助。

(三)选择的教材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我校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主要有高鸿业主编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六版《西方经济学》、梁小民主编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基础》及我校教师的自编教材三种。梁小民主编的教材曾在旅游专业与英语专业使用,学生反映内容太简单,理论缺乏必要的推导,后来换成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自编教材在南湖学院一些专业使用,学生反映内容较少,缺少必要的理论阐释,加之有些错误,后来也就没有使用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以新古典派的理论体系为主,偏重理论阐释,强调模型,但对经济学思想和原理强调不足,没有很好地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相对于完成现代经济学知识普及的课程教学目标来说明显存在不足。

(四)数学工具在推导经济学定理上遇到困难

数学工具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经济学发展,在经济学教学中数学工具的使用要依据学生的情况与专业特点来定。在数学工具对经济学原理的推导应用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表明:42%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基础不好”,特别是南湖学院经管系被调查对象中68.3%的学生更愿意接受“只用图表或简单的数学工具来推导经济学定理”,而只有不到13%的学生接受“用高等数学来推导定理”。在经管学院的学生中,也只有18%的学生接受“用高等数学来推导经济学定理”。他们认为:增加数学工具的应用,能为后续相关学科学习或考研打下良好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表明:64.3%的学生在推导经济学定理时,不愿接受繁琐数学的推导。

四、西方经济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教学中改进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鉴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判别、分析和解决当今所遇到的社会经济问题。在传授该学科的基本原理时,特别要强调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使用范围。因国情、制度、社会、文化差异,其理论的适用性是不同的,应强调中国社会经济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二本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侧重点的理论教学。对于我校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应重点掌握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理论、IS-LM模型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而对金融专业学生或想报考经济学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则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学理论。

(二)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并重视其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时,应借鉴成功的网络教学平台经验,也要考虑应用型二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情况,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平台的交互性。平台要设计网络单元测试环节、高校考研经济学试题库、在线探讨等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深化和后续学习;也要加入热点经济事件与经济学最新重大研究成果,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介绍,既重视经济学的热点性,又体现知识的前瞻性,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三)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上,由于教师在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时只是对理论进行抽象分析与解释,因而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与接受,机械地掌握知识。依据问卷调查结果,75%的学生乐于接受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3.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三板老师”———上课时不是看天花板就是看黑板或投影板,不敢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64.4%的学生愿意通过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教学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35.8%的学生更喜欢研究与讨论的教学方式;27.8%的学生希望教师将幻灯片与教学板书完美结合。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层次不同,对教学方式的需求有差异,因而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当前热点案例事件、国内外重大事件辅助理解枯燥的经济理论,增强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有选择应用数学工具,优化考核方式

第4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1.经济学案例要贴近生活。

许多教材在讲替代关系时常以茶叶和咖啡为例,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没错,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习性差异较大,有些地方,如广东,喝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根本无法代替,尤其是那些喜喝功夫茶的人更是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炮和黄油。该案例虽能反映稀缺资源配置的原理,但黄油离中国学生似乎有点远,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二者既非替代也不互补。这就说明,经济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从生活实际出发。

2.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说到底,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因此,选编的案例必须反映经济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经济学原理的有关特征。

3.经济学案例来源要多样化。

经济学案例来源首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经济现实生活,尤其是热点经问题。因为这类案例能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生活,极大地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用鲜活的经济生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关注经济生活,甚至让他们养成了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观察,并且关心国家的经济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老师的主导下,利用鲜活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案例教学中,教师或在课堂当堂呈现案例,或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则由前台转向幕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则应选择适当时机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除了应该把握讨论节奏,控制教学进度外,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断启发、诱导学生开动脑筋,尤其应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和提高。

2.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展示这些理论,案例教学则是要通过生动可感的实例来图解,或补充说明这些理论。很明显,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是主次关系,案例教学应服务于理论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学具有独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理论教学中严格的理论推导过程是训练学生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就是在这一系列看似枯燥的训练过程中,学会了对经济现象的数学描述和严格的逻辑推演,掌握了一系列经济范式并试图用这些范式去认识纷繁复杂的经济世界,形成了对现实经济世界独特的分析、判断、归纳和预测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概念、公式、定理、公理,是案例分析的基础。显而易见,没有概念和理论的讲解,仅仅从案例中得到结论,难以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理论结构,学生获得的必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点。因此,充分地讲解基本理论是学生学好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学不能像MBA教学那样可以以案例为主。相反,在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的。

3.案例要服务课堂教学的需要。

第5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一、案例材料与理论知识点的结合

案例材料必须与要讲解的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则难以对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阐述。如在讲解需求弹性时,一些资料以2002年成都华西乳业将牛奶倒入下水道事件为例,解释说牛奶需求弹性小,使得企业降价也难以提高销售量而只好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这一案例材料认为牛奶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牛奶需求弹性小。这一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教学中也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迷惑。因为现实中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牛奶并不是必需品,其需求弹性比较大,价格降低,则需求会增加很多,而价格提高,则需求会减少很多。所以在这里,案例材料选择的不适当,会使得案例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案例材料除了内容必须与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材料来源最好是我们所处的生活与经济环境。如果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或感知的世界相距太远,也难以使学生对案例材料产生共鸣,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案例选择最好是本国本地区的案例,时间最好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发生的。因此,来源于国外的很多案例材料,可能与理论有很好的匹配,但由于制度、文化与习惯的差异性,这些案例材料不一定能为中国学生所理解。同样,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材料,由于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材料内容的现实说服力大打折扣,难以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经济泡沫的形成的原因及生成机制时,很多人列举了荷兰历史上的郁金花泡沫事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郁金花会有如此高的价值,会成为荷兰人抢手的投资品,价格会涨得那么离谱。因而,虽然这个案例能够讲清楚经济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但难以在学生中形成较大反响,也难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以我国2007年股市泡沫为例来分析,学生会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层次上的衍接

知识点有综合性知识、单一知识之分,同时,针对教学要求,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也有侧重,这就要求理论教学有不同的层次性。对于重要知识点、综合性知识,要重点讲、细致讲,而对于概念性知识点、非重要知识点,可简单、粗略地讲。与理论教学的层次性相对应,案例教学也有层次性,如对应综合性知识点,案例材料应有充足的内容与信息,并对其进行展开深入分析,对概念性知识点,则举例说明即可。如讲解供求定理,为了向学生讲解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加成方式来决定。可举一简单例子说明,如2011年飞天茅台53度酒国内价格为1050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为82.99美元(约合550元人民币),国内与国外价格存在巨大差异,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真正理解价格的差异来自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而不是成本的差异。而在讲完了供求分析这一部分后,由于学习了供求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弹性等多个知识点,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就需要有较多内容的案例材料来分析。如可将上述茅台酒的例子扩充内容进行分析,茅台酒的供给受到特定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因而其供给弹性小,而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茅台的国酒地位,社会及政府机关对其需求大。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由于是公款消费,政府部门对其价格变动不敏感,需求弹性小,因而茅台酒在国内市场是供不应求。由于需求与供给弹性小,厂家与经销商往往可以大幅度提高茅台酒的零售价格。但在国外,没有了国酒地位,也没有公款消费,所以国外对茅台的需求很小,需求弹性很大,所以价格远低于国内。通过将案例扩充,并且老师进行诱导式启发、问题式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刚学到的概念及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综合案例分析中,则可将前后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如综合性案例: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为何一涨再涨。则可以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以专题讨论的形式,由老师介绍、引导,学生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再次回顾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将之串联起来,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将理论用之于解释现实。

三、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案例教学的碎片化的结合

由于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大量地运用了数理分析、图形推理,前后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因而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案例材料则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案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案例教学因而呈现明显的碎片化。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从归纳到演绎,即从已有的理论来解释现实,或以现实中的案例来佐证、阐述理论。这一模式有其固有的优点,可以完整地将基础理论讲解清楚,体现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针对经济学理论与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在课堂上,老师应系统性地讲授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假设、运用条件及理论内涵要讲清楚,经济学理论框架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要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插入案例材料来分析,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单一知识点的案例材料,可以通过对其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分析来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阐述,使得单一的案例材料得到综合性运用。或组织综合性案例材料,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克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使之与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实现融合。另外,对过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等弊端应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案例教学的方式上进行改进。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上有取侧重、取舍,如针对非经济类本科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掌握的要求较低,在教学内容上,则重点讲解与现实更为密切的知识点,如在《微观经济学》讲课中,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可重点、深入地讲解;对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则可略去不讲;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可结合现实简单地、定性地讲讲,不必进行深入的数理推导与理论分析。第二,案例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师生互动。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提问或答疑式。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老师提问及答疑。这样既可节省时间为案例导入让路,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单向输入式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同时又避免教学中的“放羊”;

(2)讨论或辩论式。对于一些重要、疑难、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在老师进行讲授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老师进行引导与评议,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6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西方经济学在高校财经类专业及管理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掌握好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及成长至关重要,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所认可,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着力改进:

(一)案例教学法所受重视程度依然有限

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案例教学法正越来越多地走进高校日常教学中,成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受传统教学惯习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比例仍较低,强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使用,依然是今后一顿时间里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重视经典案例、忽视本土案例较为普遍

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案例教学法在提高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则普遍存在着重视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而忽视本土案例教学的做法和倾向,不可否认的是,利用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有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交流合作学习中,深化对有关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独立认识、解决相关的经济学问题,但是由于这些“经典案例”归根来说是一种“外来物”,其本身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较远,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综合性的应用型财经类人才的培养。

第7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52-02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理论体系庞大,逻辑性强,理论相对枯燥,加之我国的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学生的学习素质普遍呈下降趋势,学习兴趣不浓,这更使得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晦涩难懂,导致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较差,不及格率居高不下。针对这种现象,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要解决的首要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合理引入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萌芽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在20世纪初就已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西方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欲望。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案例选择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第一: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讲到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用“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解释这一概念。学生上大学的实际花费是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等实际支出,但可以启发学生,如果学生不上大学,除了不会有学费和生活费的支出,还可以出去打工挣钱,而上大学就失去了打工挣钱的机会,打工挣钱可能获得的收入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这样便可让“机会成本”这一相对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第二:案例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经济理论解释的大多是经济生活当中的固有规律。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提高学生兴趣度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讲到供求弹性和税负承担的问题时,可结合2013年国家出台的新国五条中对二手房买卖征收20%所得税的问题进行讲解,对房地产市场,如果卖房者对房子的需求是刚性需求,即缺乏弹性,则不管价格多高,房子的需求都不会减少,这样本应由卖房人承担的20%的所得税就很容易转嫁给卖房人,从而推动房子的实际价格上涨。这一本来枯燥难懂的理论,结合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再配上经济学生动的曲线模型分析,就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开展教学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互动教学法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它有“答问式”、“问答式”、“师生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互动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起到重要作用。

1.用游戏方式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些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在讲到效用的概念时,教师在课堂开篇可以给学生带一些小礼品,可以是文具、糖果、小饰品,等等,把小礼物随机发给学生,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组,让同组的同学讨论每个同学对礼物的喜欢程度,同学之间是否愿意交换礼物,从而给出效用的概念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程度”。同时让同学明白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人的效用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种商品的效用也是不同的。这一小游戏可以贯穿整个的效用论,比如,通过学生拥有同一礼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程度让学生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把这种简单的小游戏引入课堂,学生会大大增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会使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由抽象变得直观,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2.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互动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较原始的模式,现在,随着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都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经济学课程逻辑性非常强,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可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序数效用论和厂商长期生产中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这两节内容的分析方法极其相似,效用论里的无差异曲线原理等同于生产论里的等产量线,效用论里的消费者预算线原理等同于生产论里的等成本线,而效用论中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分析得到消费者对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的最优组合与生产论中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分析得到厂商对两种要素使用量的最优组合的分析方法如出一辙。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给学生具体分析了效用论这一章后,可将生产论对应的部分留给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课下认真准备,课上再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最后老师给出相应的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在这里,笔者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互动方式,教师都要对课堂的组织做充足的准备,使互动永远忠于课程本身,不能单纯为好玩而互动。

三、合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理论抱有浓厚的兴趣等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多媒体、网络、电视录像、课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适当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现在,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影像资料也层出不穷,比如,中央台的经济观察栏目就经常会有一些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分析。另外,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与经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比如有关美国金融危机的资料、有关通货膨胀的资料等,教师可以结合讲授内容,适当给学生放映一些相关的纪录片、专题片和专家讲座录像资料,会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和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教师要注意影像资料的选择,这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大量的功课,选择贴近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的资料。

2.将报刊资料引入课堂。经济学来源于生活的特点决定了日常生活中,时时在发生着各种经济事件,比如,央行利率调整,房地产税的征收,等等,教科书上的理论在经济生活中处处有体现,教师可以把当天报纸上提到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部分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这种放幻灯展示新闻内容与直接给学生讲述新闻内容相比,一方面变换了形式,让学生觉得新鲜,从而提高上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感受新闻的直接,从而更深地体会课程的有用性,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积极探索更多更新的教学模式,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积极因素,摒弃传统教学中单一、呆板、落后和不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现代教学规律的教法,使现代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特点,从而有效地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述当前的儿童教育,而大学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只限于盲目地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应该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抽样的理论,更应该让学生体会经济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要掌握几种方法,还要做到的是用“心”教育。

第8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问题解决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我们发现目前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不够。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信息,课后被动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而作业也以计算题和简答题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较少。

2)学生普遍认为教学的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够。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师往往强调理论的讲授,容易陷入对课本内容的钻研和习题的海洋,相对忽视理论的现实意义。这导致学习与现实脱节,效率不高,学生难以建立起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很难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不了解学习目的和意义。由于经常困惑于西方经济学中频繁出现的众多的数学公式和各种图形、曲线,学生很容易产生对西方经济学的恐惧和反感,即使是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很容易倾向于以学习数学的方式来学习西方经济学。枯燥的理论让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磨灭了学生本应具有的兴趣和热情。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但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主要原因,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赶进度,过度强调课本内容的讲授。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也导致了教学活动脱离实际。另一方面,经济学的教师队伍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师范院校的学习,教学方法不够系统。而高校也存在着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倾向,也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方法方面投入不足(赵普光,2004;刘献君,2012)。教师经常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掌握情况不甚满意,使得“教-学”双方的隔阂严重,很难提高教学的效率。解决这些问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上来进行调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从约翰·杜威的儿童教育哲学思想中发展起来的。杜威认为现代教育应着重于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身的经验和学生主动活动的作用。杜威“反对那种单纯地获得现成的、孤立于学生自己经验以外所提供出来的知识”(杜威,2006),认为只有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进入我们的头脑中的认知体系,并能够在必要时被调取出来解决问题。忽略学生主动参与,以抽象内容的填充来挑战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容易让学生感觉是自己的理解能力存在问题,导致学习热情受挫,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思想逐渐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的惯性,使得这种理念很难真正得到实践。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复杂以及信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更加明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着重提到 “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受制于现有教学条件,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仍然注重规模效益,很难做到定制教育的程度,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仍然可以对现有教学效果带来很多改进,也符合教育的发展趋势。

要想改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最终达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整,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转变。

1)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而培养经济学思维必须回到现实中。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体现,距离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但是理论在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理论的严密、精炼,必须进行抽象,剥离现实的纷杂。学生没有将理论内容与现实建立起足够的联系的情况下,必然感觉理论太过抽象。杜威认为“科学之所以有价值正因为它给我们一种能力去解释和控制已有的经验。……(科学理论)应该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来教授”(杜威,2001)。所以,在教学中引出一个概念或理论的时候,应该先从学生接触到的具体现象出发,将概念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进入问题的现实情境中,再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各种现象之中把概念慢慢提炼出来。当学生把理论带入到他们熟悉的经验中以后,再把概念和理论进行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和推理。并且用这一理论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这样就能让理论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可以对理论有更好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和意义。

2)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西方经济学似乎不像其他理工学科那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实际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运用理论进行思考,可以看作是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头脑中的实验。应当培养学生用理论思维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也是需要启发和引导才能慢慢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例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发掘,进而落实到文字上,并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开始,学生可能会摸不到思路,在鼓励他们思考的同时,倾听他们的灵感,并给予一些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把模糊的想法逐渐塑造成型。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不以为意的现象进行质疑和追问,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如此,不如此会怎样?”这样的问题。这也会使教师的思维大大扩展,并可以从学生的观察里吸收很多好的教学素材,正如钱理群所说的“教育是师生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经过这种观察和思考的训练,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更容易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更可能将科学思维带入到生活中,并慢慢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崔佳颖(2011)讨论了课堂团队竞争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作用。

3)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该以顺应学生的认知习惯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该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甚至是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结论,这需要注重课程的设计。在章节的安排基础上,尽量将一次课程的内容集中在一个或两个主题上,围绕着这一两个主题,把一次课设计成类似一个完整的理论展开的故事,或者设计成一次观点的辩论。在一节课的开始将主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一堂课的学习。将推理以设问的方式推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沿着逻辑向结论一步步接近,这样就可以把冰冷的理论变成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推理过程。这样引导着学生的思路前进,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0分钟(John·Medina,2008)。掌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一定时间(例如20分钟)或一个小主题的讲授之后,穿插其他模块,例如在多媒体中加入视频、穿插一些与刚刚学习的理论相关的练习题等,都可以改变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单纯抽象的符号语言很难调动人的思维和注意力,抽象数字和公式更是很难留下印象。所以要让每一节课都充分发挥出效果,需要非常精心的设计。

4)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理论发现的情境中。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是经济学家深入到一些平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之中,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得到更根本的和更有力的理解并扩展我们的思维和认知的过程。然而,当这些认识一旦成型,进入教科书,在课堂上传授的时候,很可能会脱离提出问题的具体情境,这就让学生对理论产生了隔膜。在准备授课资料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理论发现的经济历史背景、经济学家的学术背景和他们的思考轨迹,可以使一些冰冷的知识变得更有温度。在讲授中结合学科思想发展的历史,同时穿插所讲述的理论涉及到的经济学家的生平和轶事,这也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的兴趣。

此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讲授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提问掌握学生是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在课间和课后,及时通过询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或定期通过测验和问卷调查得到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主动熟悉学生的环境和思维的新特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更加贴近。而且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必须配合以相应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如果评价体系仍然是僵化的死记硬背的考试题,那么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应付考试而不是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培养。课堂报告、课堂讨论和辩论的组织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占更大的比重。考试内容也可以设计得更加灵活,也应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现代教学工作的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需要教育体系的各个部门协调合作,转换思路,共同促其实现。所以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转变理念和建设的过程。即使这样,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仍然可以通过调整思路、探索方法来改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这尤其需要教师作出调整,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应该主动对理论学习产生兴趣,或者应该认识到学习内容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态度,更多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多应用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逐渐建立经济科学的思维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使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面对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瑞贵.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2-134.

[3] 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赵普光. 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教学研究.2004,(7):312-316.

[5]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6] 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王承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赵祥麟(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7] 钱理群. 我的教师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西方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改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开设这一课程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谷贱伤农”、“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等经济学理论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对于市场上的经济现象、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国内一些学者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研教改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卫华(2010)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关键要处理好夯实基础与提高学生能力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等。申益美(2011)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指导,在教材编写、教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徐瑛楠(2012)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三方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并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汤向俊(2013)针对课程街接、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应从分层次教学、强化案例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学内容庞杂、理论性强。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一整套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其次,西方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构成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庞杂的理论体系,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学习困难。(二)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抽象的数学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立抽象的模型,建立假设前提,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剔除,然后运用数学符号去代替现实经济主体复杂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例如用微积分求极值,极限的知识,而函数和图形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更加普遍高职学生一般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造成学习时很难理解的现状。此外,很多经济学名词和公式是其英文的缩写,这就给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造成了困难。(三)理论来源于实践,与经济实际密切联系。西方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其立足的根本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而我国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研究时间较短,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直接翻译国外教材而来。一方面,翻译过来的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由于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偏颇,例如对“理性人”假设的理解。因此,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就要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密切结合。

三、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层出不穷,选择一本适合我院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大部分教材将原版的西方经济学翻译过来,原封不动的拿过来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背景下产生的,适不适合我们国家,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是有待确认的。有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特别多,但缺乏利用经济理论结合市场中经济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我院现在使用的教材是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老师们对这本教材褒贬不一,关键看这本教材是否与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二)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多数教师仅把多媒体当做教材文字的呈现工具,课件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多以文字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即既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又有数字、模型、图表等分析方法,所以,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不足以将本课程内容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普遍觉得比较难。(三)考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一直以考试课的面目出现,但目前学院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也多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缺乏应用性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使学生们陷入死记硬背之中,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们甚至在考完试就将本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忘光,这样非常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层出不穷,西方经济学作为我院基础性学科,是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每年西方经济学的挂科率都比较高,学生反映比较难,重难点不突出,本人认为结合我院培养人才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理论部分,比如供求理论一定要讲透,将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所以,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要重点讲解,应排在教材的前面,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化或者直接删掉。编一本重点突出,有理论有案例有习题的教材。(二)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需求弹性理论就可以解释“薄利多销”的经济现象。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可以解释“第二杯半价的现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在市场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既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三)改进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重要的。以我院为例,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大多以闭卷的形式,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括出勤、课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情况等。转变为结合实践教学过程,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通过这种转变,学生的总成绩由完全依靠老师划重点背课本,变成了靠自己在一学期中的不断积累的成绩。但考核方式仍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增加案例搜集、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

五、总结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外界支持才能做好课程的教学。总之,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利于教师也利于学生,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氛围形成,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认真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本人来说,培育课程教学的优势,探求最佳的教育模式是我一直不懈努力的,所以为了将使广大师生受益,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还得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卫华.《西方经济学》教改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北方经贸,2010,(06):136-138.

[2]益美.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1,(07):42-44.

[3]瑛楠.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改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176-17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