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走进学生内心,因材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育并不健全的年龄,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辨识力也不准确,所以对于小学生自身而言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危险时刻围绕身边。所以,教师需要近距离去了解每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因为在小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时常伴随着问题在左右,只有学生自身掌握了处理突发事件和不安全事件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起来。比如,在班级里面原本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女孩子,她们学习成绩同样优异,平时在班级中可以形容为形影不离,是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但是却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两个女孩子开始彼此疏远,独立行动,慢慢地,两位女孩子却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变成了形同陌路的陌生人,这让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都感觉到奇怪,教师也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教师便分别找到了这两位学生,向其了解其中的原因,原来却是因为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家庭条件很好,而另一个女孩子的家庭条件很一般,条件好的女孩就经常让妈妈带着她和另一名女孩出去游玩和吃饭,久而久之,家庭条件一般的女孩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所以也想请自己的妈妈带着另一个女孩出去玩一次,妈妈和另一名女孩都同意了,游玩的地方也让另一名女孩来选,选的地方非常的高档,可当妈妈结账时,却发现她所带的钱并不够支付这次的费用。因此,让这位家庭条件一般的妈妈很尴尬,女儿也认为丢了面子,最后还是由另一位女孩子结账的,但在这对母女的心里认为另一位女孩子是有意而为之的,因此,双方就慢慢产生了隔阂。在教师了解了两位女孩互相误会的原因后,便分别让两位女孩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家庭条件一般的女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太过敏感了,自己的好朋友不会刻意去为难自己和妈妈的,而另一位家庭好的女孩子也认识到自己在选择地方的时候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伤害了好朋友和她妈妈的自尊心,在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教师让两位女孩子互相面对,解开心里的误会后又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二、通过安全演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安全意识没有特殊的概念,自身对安全的防卫意识也很薄弱,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自控能力的相对较差都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很多安全隐患的威胁。比如同学间的追打嬉闹、走路的不安分、以及过马路时的不规范行走等等,这些都会为小学生带来人身的危险,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学校在基础课教学之外,还需要开设道德与法制课程,来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在面对危险和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能力,开展此课程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教育片的播放、情景的模拟、以及自救的演练等等来展开教学,增强学生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危险的伤害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以达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1.通过实际的情景模拟来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堂“当火灾来了”的课程,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在火灾发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并如何开展自救,在学生了解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处理事件的能力。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自救的过程进行总结,并在学生间展开交流活动,对某位同学的自救最有效和仍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进行解释,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相互拥挤,这样不但不能自救还会发生更危险的事情。对于基本的要素包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靠边弯腰行走等重要细节让学生时刻谨记,增强安全意识。
2.通过多媒体的宣传活动,增加学生辨别危险的能力。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危险事件,比如,在小明离开家之后,家里的煤气没有关,当视频播放在这儿的时候,所有学生一起高喊“危险”,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辨别危险的能力便自然形成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促使他们多一份安全意识。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开展道德和法制教育课程,是对小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既是学校对学生的义务,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作者:邵琴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单元内容分析表
年级:七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 审批员(备课组长):沐荣
单 元解析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青春时光 主备教师:沐荣
单
元
教
材
解
析
本单元以拥抱青春为主题,学生成长为主线,设置了共三课。
本单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着道德教育的三个渗透点,他们都是青春成长绕不开的话题,或者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认同和接纳成长的这些引。
单元
目标
1.了解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2.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学会正确看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
3.认识青春期我们心理的矛盾和困惑,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青春期心理矛盾。
4.培养学生积极接纳自我,调适自我的情感,做阳光快乐的中学生。
5.初步了解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6.学会正确认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也要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单元
重点
1、归纳生理变化
2、发展独立思维和培养批判精神
单元
难点
1、学会正确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2、开发创造潜力,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教学措施
归纳法、交流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分配
6个课时
墨江县新安镇初级中学电子教案(导学案)
个人主备和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
二次备课)
课题: 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备课时间:2021年2 月20日教学时间: 年月日
主备教师: 沐荣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第一 课 时悄悄变化的我
教学时间: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能力目标: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准备】
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心理测试内容)
心理测试:写序号,把符合自己的内容的序号写下了。
1.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
2.喜欢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等。
3.变得爱顶撞家长。
4.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5.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6.有心里话不爱跟大人说了,但与好朋友谈起来却没玩没了。
7.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自己错了,还是要撑下去。
8.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9.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已经了解。
10.喜欢在家里或班级、需要表现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变得爱顶撞家长、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教师总结: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悦纳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活动一:各组同学欣赏自己组员从小到现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关注他(她)变化。
比一比:
(1)不同时期的我们有不同吗?这说明什么?
提示:伴随着身体外形的明显变化,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着变化。我们开始进入青春期。
(2)除了照片体现了身体外形的变化,阅读教材,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学生阅读课本p3内容
身体迅速长高、长壮;运动能力、消化系统等器官不断成熟;性器官发育和成熟。
(3)青春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呢?在这一阶段身体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青春期一般指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它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具体表现在:
a、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体重等;b、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心脏,肺脏,脑;c性机能的成熟。
(二)青春带来旺盛的精力
活动二:分享青春期
(多媒体显示图片)
说一说:
学生说出体验每种场景的感受。
提示:结合实际场景回答
教师讲述: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的渴望,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三)正确对待生理变化
(多媒体显示问题)在青春期部分同学生理变化带来的一些烦恼:如:
①我的个子怎么没有别人高。
②我不想出门了,脸上长了痘痘,难看死了。
③体重又涨了,我不能再吃饭了,我要减肥。
④我不敢在公共场所说话了,我的声音可难听了。
想一想:
(1)这些学生为什么有这些烦恼?
提示: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2)你怎样帮助这些同学解决烦恼?说出你的理解。
提示:受遗传、营养、锻炼、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因素,我们要正确对待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生理变化。追求外在美,还有追求内在美。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等。
归纳: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先长胖,有的先长高。我们要正是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不嘲弄同班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青春的我们追求美。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得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目标导学二:直面心理矛盾
活动四:自主探究
(多媒体显示教材p5探究与分享)
思考:
(1)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提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回答。
(2)这些情况具体表现是什么?
提示:反抗与依赖强烈的成人感,对他人的意见有抵触情绪,但内心并没有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闭锁与开放内心活动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少,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关心和理解;
勇敢与怯懦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比较害羞。
教师讲述:伴随生理发育,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
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新奇,也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困惑,具体表现在: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
活动五:对症下药
情景一:我每天把自己一天的快乐和烦恼,记录到自己的日记本里。
情景二:今天和小明闹得不愉快,心里很烦。下学后,我去操场和别人打球,让我忘记了烦恼。
情景三:我个子矮,大家都嘲笑我,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失去进取心,耽误了学习。有一天,我看潘长江专访,听他讲自己经历,他也有被别人嘲笑个子低,但是他却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从此以后,当别人再嘲笑,我也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反驳他们。我再也不为个子低而烦恼了。
情景四:同桌把我心爱的铅笔盒碰掉,摔坏了。我暗示自己不要着急,同桌也不是故意的,避免了与同桌发生矛盾。
思考讨论:
(1)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对待心里矛盾的?
提示: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心里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2)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是如何解决矛盾的?
提示:集体活动,寻求他人帮助;转移注意力;做自己心理医生。
(3)根据情景显示我是怎么调节我的烦恼的?
提示:
情景一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情景二是参加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
情景三是自我解嘲
情景四是自我暗示。
教师讲述:面对心理烦恼我们可以这样做:
①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
②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
③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④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布置作业】
进入青春期,我遇到了那些烦恼,当时我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还面临着那些烦恼?
【板书设计】
身体外形变化内部器官完善
性机能的成熟悄悄变化的我
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
关键词:法律案例教学;新途径;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课堂教学。它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的有效手段;既通俗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正义感,并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案例教学强调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采用以法律案例来说法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方面的培养教育。案例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可以促使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思索、实践中张扬了个性,发挥特长。
案例教学法就在于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尝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中,知道了如何利用教学提供的条件或创造条件去获得自己欠缺的东西。案例教学法正是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的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虽不是万能的,但却是一种独特的、很重要的而且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运用,既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讲授“正当防卫”时,学生对正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有困难,而通过案例分析,既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教会了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正确方法。讲授时尽管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即:“防卫的目的必须正当,防卫行为必须适时,防卫的对象必须特定,防卫的结果必须适度”讲得很清楚,但碰到具体问题就很难区别了,教学时我就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某职校实习生李某在下夜班回家时,在一偏僻小道上遭到抢劫,李某迫不得已交出了身上的钱财,正当抢劫犯低头数钱时,李某突然从地上拾起一块砖朝罪犯头上砸去,李某拿回钱到公安机关报案,李某事后得知,抢劫犯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不属于正当防卫?由此开展讨论,学生争论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李某的行为到底是不是正当防卫?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开谜底。
首先,要弄清“适时”这个问题,也就是非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李某选择的这个时机算不算适时?应该是适时的。因为歹徒还未逃离“犯罪现场”,实施暴力反击应该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不能作无谓的牺牲,它应起到既维护合法利益,又制止不法侵害的作用。
其次,要弄清楚“防卫的结果不适度”这个问题。“适度”也就指防卫行为的性质,轻重程度与不法侵害行为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大体上相适应,并未作严格的限制,理解时须注意三点:第一,从“制止住”的角度看,防卫行为只有稍重于侵害行为才能有效地制止住不法侵害,因此应当允许防卫人采取较重的手段进行防卫,不能限得过死,否则会限制防卫人行使正当防卫权,不利于保护合法权益。第二,侵害行为往往来得突然,防卫人在很短的发案时间内不可能准确判断侵害行为的性质和轻重程度,攻、防双方在运动中,防卫人的防卫行为也不可能完全按自己预定的计划发展,可能会出现偏差。第三,应当辩证地看待防卫与侵害行为的轻重程度,要综合防卫人与侵害人双方的身体状况、人数多寡、所使用的工具等各种情况来进行判断。通过案例分析解决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迷惑,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因为正确区分“正当防卫”与“非法防卫”关系到行为人“罪”与“非罪”的大事,教学时绝不能含糊其辞,而应当通过案例来讲深讲透。
“案例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它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对案例进行质疑、分析和运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施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课的重要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是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的。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好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现实社会中、甚至是身边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客观地评价法律内涵,使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追溯案例教学法起源,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模式。而案例教学法进入我国,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以书为本,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扬自主、合作、研究和探索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同样是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它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合作参与教学的互动。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点
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如果单调地讲授理论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抽象和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提供社会中甚至是身边的案例,是会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案例是非常形象和直观的,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对于中职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了知识点。
(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近些年来,在很多学校,中职生违法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出低龄化等特点,由此埋下社会隐患。这与中职生年龄小、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关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上,学生通过那些栩栩如生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情的分析,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律常识就有了真实的体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情景,给出的资料是具体、多方面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知识来分析案例中蕴藏的教育观点,也需要从案例的线索中引申开去。需要学生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精选案例
采取案例教学法,应该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因为案例数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选编案例一般应注意新颖、典型、综合和多样。教师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搜集和积累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可以把搜集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门别类保存,以便备课时能够信手拈来以节约时间。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
(二)在案例教学法中采取课堂讨论模式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集合到一起,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尝试这样进行:将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1—20分钟的时间专门讲授课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概念、特征、原则等;20—40分钟的时间是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疑难案例,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主张,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10分钟归纳总结,点评各学生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案例教学与知识点传授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热情,也必然能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要正确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提高对教学创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宗廷.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引导的艺术[J].教育艺术,1999.
[2]尤琦.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方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哪些是诚实的行为;能分辨是非,知道说谎的后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故事、举例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辨是非,用诚实的行为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知道疫情期间在家里勤洗手,外出戴口罩,不与外人接触,这些都是正确的做法,疫情期间的谣言不要相信。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诚实;能分辨是非,知道说谎的后果。
教学过程:
教师讲《狼来了》导入:
听了《狼来了》的故事,说说你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体会到什么?
一、诚实与说谎
师:阅读教材Pl6三幅图内容。图中这些同学的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师:你认为哪些行为体现了一个人诚实的品质?把你想到的行为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让生完成教材Pl6空格内容,师可进行指导、补充。
让生阅读教材P17页“故事屋”《明山宾卖牛》。思考问题:有人认为,明山宾太傻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师指名发言。
师: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本。明山宾的故事对于今天那些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假混真的投机者和造假的经营者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疫情期间一些工厂做的口罩不合格,以次充好。再比如同学们疫情期间在家里上网课,写作业,不能没上说上了,没做说做了,要诚实。
话题二:请你帮他出主意
师:阅读教材第18页内容,思考教材问题。
1.小文为什么说家里养了金鱼?
2.设想一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3.同学们会怎么看小文?
4.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师:有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说谎话,也会因为恐惧、胆怯或虚荣好胜而说谎。请你判断一下,下面两位同学各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说实话。你能帮他们摆脱困境吗?
展示教材第19页图片。
让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内容,思考后完成教材卡片内容。
师:你是否也因为某种原因而说过谎?说谎以后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你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展示教材第21页图片内容,学生阅读。
思考:图中的两位同学都对别人说了谎话,你认为两人的“谎话”是否有区别?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发言。
师:我们前面一直在说,诚实是一种美德,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而芳芳和爸爸的例子告诉我们,对于生活中一些善意的“谎言”,我们应该给予理解。有时候为了他人的利益着想,我们也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但是,同学们应该清楚,那些因为恐惧、胆怯、虚荣好胜、恶作剧等原因而说谎的行为都不值得提倡。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说谎带来的后果。说谎不仅使我们的内心感到羞愧、自责、难受,还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还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总之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让诚实伴随我们成长。那如何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呢?我们来看看张强同学是怎么做的。
话题三:让诚实伴随我成长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小故事,思考问题:你怎样看待张强的行为?
师: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要做“张强”。如果你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
看一下20页下面内容:该怎么做?
1.从商店买东西回家后,发现售货员多找了几元钱,我该……
2.测验时一道题难住了我,正好可以看到同桌的答案,我该……
3.不小心打碎了亲戚家的花瓶,我该……
布置阅读21页。
师:图中的两位同学都对别人说了谎话,你认为他们的“谎话”是否有区别?说说你的看法。
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一门必修课程,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今天我们来研讨案例分析导入法与情景设置法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的运用和注意事项问题。
一、案例分析导入法
对于技术教学来说,简单地采用问题导入教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学生有时不可能提出问题。因而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导入方法。下面介绍一种有利于通用技术课教学的导入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入法。
案例分析导入法是利用对案例的分析导入问题、概念、方法、原理等。例如,通过自动门的原理的分析,导入“开环控制系统”;对水箱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导入“闭环控制系统”。有了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学生就能较为清晰地体会控制是如何实施的;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体会较难理解的“反馈”概念是怎么回事。如果像一般专业教材那样,先给出概念,再去用实例说明,学生会难以明白。
一般学科教学用这个教学方法只提案例导入,为什么在通用技术课中强调案例分析导入呢?这与学生的基础和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关。
在课程标准中,有多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案例。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技术及其性质的内容标准里,就有“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实,在技术工作和在设计的过程中,处处离不开案例分析。例如,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案例分析过程;对技术试验、设计初步方案进行分析也同样是案例分析过程。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分析、比较过程。案例分析的思想方法是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案例分析导入,也是学生学习理解案例分析的一个好的方式。因为给出案例时,学生都会感到新鲜、都会要求去进一步了解它。这时,学生对教师的分析会十分注意,就在这样多次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熟悉分析的方法,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就会熟悉、掌握这种分析的思想方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是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一要根据本课的内容;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三要精心设计热点知识等,使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愉悦的心情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通用技术课不仅要用案例导入,还要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是由于学生的技术实践较少,技术的基础较差,如果不进行分析,学生很难对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有所体会,看到案例并提不出问题。
案例分析导入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这是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情景设置法
真实情境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认为学习情境是影响学生创造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发展,并引起内部心理图式的变化。研究表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动力。
听过一位通用老师上的《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一节的教学,他以“一次长途旅行中所见”为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图片呈现的方式,先乘公交车――看、找、评公交车上的人机关系;买火车票,乘火车――看、找、评车票、火车上的的人机关系;到目的地后住旅馆,看、找、评旅馆里存在的各种人机关系;游景点――看、找、评生活中的人机关系,等等。学生带着技术的眼镜跟着老师作了一次充满技术课程特点的旅行,课堂气氛活跃、有讨论、有交流、有见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了对人机关系的理解,对在设计中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有力地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认识到了老师创造性设计教学的魅力。我更认识到不能将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简单化,以为学生可以看懂,就无须更多的准备。而恰恰相反,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创造性的设计。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根据内容有意识地插入情景,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很好地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设计中的人际关系”时,我带了两把高低不同的椅子,在学生中选了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让高个子坐低椅子,矮个子坐高椅子(坐后脚离地),让在坐的两位同学谈感受,其他同学讨论。然后又叫一个矮个子和另一位高个子同学互换穿外衣。这样一来,同学们情绪高昂,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时,我顺势引入课题内容上来,把学生的学习劲头带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体会到技术课的学习是件愉快的事,破除学生对技术课学习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有心人,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会提高,教学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我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怎么评价,旨在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教师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放弃了职业教师的创新作用,在讲课中,多以“告诉式”为主,把教材中现成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而这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及生活经验太远,因此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就此谈几点在日常教学中的转变:
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感受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无顾虑地进行质疑。因此,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为了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走进教室,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不要只是站在讲台上讲,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有关喜、怒、哀、惧的词语及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中将描述挑战者、放弃者、半途而废者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汇让学生自愿上黑板写,由于我教的班级比较多,我就把这样的活动进行班与班的比较,学生为了给自己班争得第一,都踊跃上黑板写,写错的也由其他学生进行纠正,这样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要形成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课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形态,创设主动愉悦教学氛围,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改变,实现“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
学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助学-课堂拓展延伸―课后巩固与反思几个环节。设计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学案主要是一种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利用课前导学环节,把教学目标、知识网络两部分,授课之前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初步了解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学搭建了平台,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课后巩固与反思,检验学生的知识达标。教学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多种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展示案例,创设情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教学过程包括:框题导入、星网传播,自主置疑、预习交流展示、课堂拓展、收获与感受等几个环节。其中预习交流展示环节,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了契机和氛围。星网传播、自主置疑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交流大量有关现实生活中教学资源,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生活中存在哪些疑问,需要我们去解惑,以便充分挖掘实际生活中蕴含的“理”,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思品课堂已成为必然。多媒体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和动化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限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切合了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为此,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自己在网络中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研究意见。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整合,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建构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做法是:
(1)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调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
(3)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人人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各种教学资源的进行优化组合,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要转变教学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它是渗透道德与法治的主渠道,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政治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
四、要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和医药学专业人士的临床经验,有7大类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分别是:抗组胺药、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类药、降糖药。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吃抗抑郁和镇静剂造成的事故率达97%,吃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感冒常用药)造成的事故率为72%。大家重视服用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在药后驾车中的危害,忽视常用药(尤其是感冒药)在药后驾车中的危害。
从法律层面讲,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该规定只强调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尚未对其他很多可导致驾车意外的药物进行强制限定。
为此,基层建议:
1、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禁止“药驾”。补充完善关于“药驾”的监管和处罚条款,对“药驾”通过立法予以明令禁止。出台对“药驾”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在各类交通安全事故责任调查中加入“药驾”检测项目,严惩明知服用违禁药品仍驾驶的人员。通过法律,使人们对“药驾”引起足够重视。
2、根据“药驾”影响,对药品进行分级。制定统一标准,根据药品对司机驾驶能力影响的程度,将其分出等级,要求药厂在药盒上给予标识,警示药物(尤其是感冒药)对驾驶能力的影响。由此,使驾驶人员明确开车前是否可以服用该种药品。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2、
能力目标:能够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
3、知识目标: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重点
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难点
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2、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饮食
3、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民居
猜一猜小活动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
思考:
(1)你从上述猜一猜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民族之间还有什么不同吗?
2、小提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紫苏都有差别,表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和礼仪等各方面。
3、活动园:五(2)班开展了一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会上,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节日。
4、小小分享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可围绕下面问题进行介绍。
(1)节日的名称是什么?
(2)这个节日给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3)如果有人想参加这一节日的活动,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
5、介绍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酥油花灯节等。
6、开动脑筋:想一想,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容易导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7、社会观察:由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游客因不了解或不自觉,而做了许多不尊重当地人的行为,例如:在摩梭人家里随意谈论走婚习俗,并将走婚过度解读。或是在古城里随意爬上民居的屋顶拍照,亦或随意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评论为落后、愚昧等。
直观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从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当中感受差异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好与坏),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8、民族相处小贴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忌讳。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应尊重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任何人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9、我是民族风俗小达人: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吗?假如去到当地,你会怎么做?
10、入乡随俗我能行:
(1)蒙古族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我可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跨越或踢火,不能往火上摔东西、扔赃物。
(2)回民禁止以食物开玩笑,特别是不能用进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红柿像血一样红等。
(3)彝族男性最忌他人触摸自己头上的蓄发,认为这是不可宽恕的行为。
11、小数据: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对此,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做?
12、小提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国家要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13、国家的措施:
(1)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2)援助少数民族大行动
(3)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14、播放视频《天路》
15、思考与感悟:你知道这条“神奇的天路”指的是什么吗?它“神奇”在哪里?
16、阅读角:“天路”颂歌。
17、解释: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
把意识付诸行动,做到入乡随俗。
从数据中认识到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懂得国家应该扶助少数民族,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了解国家为实现共同繁荣所实施的举措。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团结互助,努力实现共同繁荣。
总结提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1、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