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课教案范文

心理课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课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课教案

第1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教学主题

第1课 新环境,新起点

执教

教学目标

1.明确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变化。

2.了解新环境,认识新同学,感受新生活,掌握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感受并理解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在进入中学生活后的心理感受和需要

课堂设计

修改案

一、我诉我心

(1)阅读体验。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主人公的经历。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进入中学后,主人公对自己的认识是怎样的?你怎样看主人公的变化?你在进入中学生活后有哪些感受?有什么困惑?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进入新的环境,我们会面临很多方面的变化,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些都是正常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到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各种感受是正常的。

二、心海导航

(1)阅读思考。让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归纳适应中学生活的方法。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采取过哪些方法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对每位同学来说,我们都会经历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识和行为的过程。

经历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有些你已经尝试过,有些可能还不完全了解。后面我们进一步通过活动来帮助大家度过中学适应阶段。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明确尽快适应中学生生活的方法。

三、活动在线

活动1 找不同

(1)引导学生思考:进人中学生活,我们都面临一个新的环境。你感受到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有哪些不同?请写在表格中。

(2)分享交流。分小组进行交流:我们认识到中学和小学有哪些共同之处?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适应中学生活,你有哪些建议?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小学

进人中学,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改变,调整

心态、积极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设计意图:认识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分享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活动2 我们的校园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活动要求。

(2)画出校园平面图,并和同学可以让学生分享交流。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并介绍校园,分享平面图中最喜欢的部分,以及对自己三年初中生活的期望。

(3)总结归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进人中学,我

们在新的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并了解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活动在线3 请你记住“我”

(1)教师说明活动目的和活动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

如果发现什么?记住了多少同学的姓名?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更多地认识新同学?

(3)教师总结:记住新同学的姓名,意味着一段新友谊的开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多结交些新的朋友吧。

设计意图:明白记住同伴姓名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尽可能多地记住同学姓名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小贴士

(1)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2)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方法,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行动上。

设计意图:掌握一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感悟

收获

课后延展

鼓励课后多认识新朋友,尽快想办法记住更多人的名字,一遍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新环境,新起点

第2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一、歌曲活跃了课堂

在新一轮的地理课改中,我摒弃了过去的课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不允许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同桌之间共同研究地图,分析地图,得出结论。下面就是一节关于《亚洲地形》的教学。

“刚才我们研究了亚洲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来研究亚洲的地形”。学生找到亚洲的地形图(地图册P4),然后我播放刘欢的《好汉歌》,创设情境。

当刘欢那高亢激昂的“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唱响时,我问道“大河向东流,说明了我们东亚中国的地势什么特点呢?”

“西高东低”,学生很整齐地答道。

“这首歌曲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刘欢在中国也是童叟皆知啊。听说他马上要去印度办一场个人演唱会,他就可以高歌一曲大河……”我虚构了一个情境,并特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接下去。

“向东流啊”,学生兴奋地唱道。我微笑地看着他们。

看到我“不怀好意”地笑,学生觉得其中有诈,迅速查看南亚的地形图。

“不对”,有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南亚的河流自北向南流”。

“那他怎么唱呢?”我顺势问道。

“大河向南流啊。哈哈……”大家都笑了。

“那他去北亚办个人演唱会呢?”我顺势引导学生读图回答。

“大河向北流啊”,全体唱罢大笑。在学生唱的同时,我画好了各区域的河流流向。

“大家看看亚洲河流流向有何特点?”

“放射状”,通过地图,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

“那我们通过河流,猜想整个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中间高,四周低”,学生看图后回答道。

“那是什么呢?”

“盆地。”学生急切地回答道。

我抿嘴一笑,学生此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突然醒悟过来,“又上当了!”学生失落中不乏兴奋的感觉。

“像个倒扣的脸盆”。学生终于正确回答出来了。

“那我们翻开亚洲的地形图,看看我们关于亚洲地势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读图,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请大家回忆一下,陆地地形有哪些?”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

“那亚洲缺少哪种地形?”这个问题设置了陷阱,按照常规思维,学生在找亚洲所没有的地形。

“盆地。”有人回答。

“不对,亚洲有盆地,四川盆地”,另外有人立即反驳。

“丘陵。”有人又有“新”发现。

……

“所有地形都有。”学生终于发现受骗上当了,哈哈大笑起来。

“呵呵,大家终于明白了。那么你们看看非洲和欧洲的地形,它们和亚洲地形有什么区别?”

“非洲主要是高原,欧洲主要是平原地形,亚洲都有”,学生回答道。

“那说明亚洲的地形单一呢还是复杂多样?”

“复杂多样。”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情况。”

“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地形复杂多样”,学生总结道。

通过对地形分布的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验证刚才对亚洲地势的猜想和对河流流向的认识。

下课铃响了,我又播放起“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学生们在热烈奔放的音乐声中收起了课本,期待着下节地理课的到来……

二、“错误陷阱”,需要精心设计

高中的地理理论性比初中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高中地理农业的特点的教学中,过去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具有两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但在新课改的思路指导下,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而是让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下面就是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片段:

……

“大家要看到大面积的甜菜播种,应该去哪儿?”

“北方”,学生回答道。

“如果看大面积的荔枝园呢?”

“南方地区”。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晏子使楚》,文中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我们通过对以上三种农作物的分布,可以归纳出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地域性”。

“刚才所举的例子,是什么因素导致农业的生产具有地域性呢?”我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因素”。

“那还有别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吗?请举出实例!”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同学举起了手。

“我发现城市附近多有塑料大棚种植蔬菜。”

“商品性蔬菜种植在城市附近,这又说明了农业地域性受什么影响的呢?”

“市场和经济”。

“对,农业的地域性还受到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我肯定道。

“在我国以‘以粮为纲’的年代,国家强调宜粮地区必须种植粮食,但是现在却提倡调整农业结构,对农业的地域性也存在着影响,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国家政策”,学生答道。

“那我们刚才提到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自然因素、国家政策和经济技术因素等”,学生总结道。

“芜湖能够种植水稻、油菜吗?”我又抛出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可以”。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设置了一个“陷阱”。

“考虑开学后会比较忙,刚过完年,我就特地去郊区看了看,”郊区真得很美,金黄的油菜花遍布田野,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一块块金黄的稻田里,农民正在辛勤地收割,有些金黄的稻穗遗忘在稻田里。暮色里,远山围在人们的身边。农家的孩子们在地里拾着稻穗,有时起身看山,有时低头沉思……”学生沉浸在我描绘的农村美景中。

“不对,你说的不是事实。”突然有学生反驳道。

“难道芜湖不能种植油菜和水稻吗?”我故作诧异地问道。

“芜湖确实可以种植油菜和水稻,但是这个季节你看到油菜花和成熟的稻穗不可能,现在不是时候。”该生理论道,其他同学也突然发现我在说谎,恍然大悟。我此刻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们议论,指出我的“错误”。

“既然芜湖能够种植油菜和水稻,而此时又看不到,说明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季节性”。

“那我有个问题,我们春节吃到了新鲜的辣椒,而夏天才是辣椒的丰收季节,这又如何解释呢?”有个学生问道。

“非常不错的问题,值得思考。”我向那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谁帮这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呢?”故意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

这下好了,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议论开来,有的说农业生产有季节性,有的说没有季节性,煞是热闹。

“由于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不再具有季节性了”,有个学生起来发言。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是反季节蔬菜,那也是通过大棚温室、控制棚内的温度、改变光照等等,模仿的还是蔬菜生长的季节气候。所以我认为农业生产还是具有季节性。”

“非常不错”,我赞许道,“即使是反季节蔬菜,我们也是要建立符合蔬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所以我们说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我又问:“芜湖去年可以种水稻,今年可以种,那明年还可以种吗?”

“可以。”学生整体回答道。

“那又说明了农业的什么特点呢?”

“周期性。”

第3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通过一个学年思想政治课堂案例教学的运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它在教学中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老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将课本上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点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将案例由个别现象、表面现象转化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这一过程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

2、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组织良好的案例教学中老师仅起抛砖引玉的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尽管案例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分组集体讨论,但每一个学生仍然是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逐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考试的能力。

目前中学阶段的教育评价仍必须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综合考试的能力从实质上看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政治课程的实际问题表现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纷繁复杂的背景案例中让学生学会结合实际、系统全面地看问题,把握住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案例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大胆质疑,引导他们运用多向思维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多个角度分析,从不同知识原理出发,用自己的观点推断出多种新的、合理的答案。案例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求掌握寻求答案的方法和分析、解决的规律。

但是,在感受到案例教学带给我们的课堂诸多实惠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了一些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中有时老师主导性过强,学生参与性不够。

可能是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老师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为达到理想一些的教学效果,从背景案例的选择、展开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都基本包办。导致教学仍然是变相的填鸭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2、将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教学,教学设计简单化。

有时感觉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就像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事例,目的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就相应地不重视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或三言两语,或有头无尾。

3、将案例教学等同于题海教学,教学过程程序化。

有时老师把案例作为题海教学的载体,仅仅在训练答题技巧和能力时,为顺应考试题型的需要才会在课堂中出现案例。教学过程格式化为“提出案例―划定知识点范围―选择答题知识点”的过程。这有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想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提几点建议:

1、适时适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学生不能仅仅被看做是被塑造的客体和教育目标的被动承载者,而应该被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运用案例时,老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多渠道收集现实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时代感,吸引学生参与。

现代社会,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接收的信息总量大,知识面也大大拓宽。因此,老师应该能够通过比学生更广博的信息渠道来搜集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中运用的案例除了应有针对性地对应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外,还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的。

3、认真把握案例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在课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案例的背景、发生过程、理论知识结合点等进行思考和分析,根据讨论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课堂发言提纲。

第4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一) 理论背景和依据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六、 实验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学习国内外相关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反思我校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提炼、升华,撰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成立课题研究组。

(二) 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严格按方案的操作要点开展研究工作,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成立低、中、高级段研究小组分专题开展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两次校级研讨、交流活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更正完善研究计划和方案,撰写好阶段性研究专题总结、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初步提炼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

(三) 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举行公开展示活动,全面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的研究报告。

七、 成果形式

1. 专题研究论文、阶段性试验报告、课题实验报告、活动台账、学生个案、实验记录等。

第5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16-01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地理学科紧密的跟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尤为重要,可以说地理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切实的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积极研究探讨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上使用案例,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根据作者今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作者对地理案例教学的粗浅认识。

1 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实际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学生为主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许多热点问题、故事和幽默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选修三《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结合“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两个事件的一些新闻摘要来设置问题,通过这两个众所周知的灾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措施的记忆和理解。

1.2 重视实践和归纳

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讨,积极总结。地理案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可以主动将日常经历转化成案例,如讲到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内容设置两个案例,一个是“如果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那么,你可以看到自然景观依次是?”一个是“如果你从江苏连云港出发,陆路旅行到荷兰的鹿特丹,那么,你可以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这两个案例可以归纳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分异规律这两个重要的地理规律,而且很好的结合了学生的实践。

1.3 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课堂上,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探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用的能力。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正了解、认识生活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那么,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实施地理案例教学呢?对此,本文将就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案例的处理策略。

2 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个案的探讨、研究得出共性的地理规律。例如,通过对上海宝钢和辽宁鞍钢形成和兴起的不同区位因素这一案例的分析,得出市场和技术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资源对工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但是在关注案例典型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非典型案例,即要让学生明白普遍的地理规律,又要明白一般不能替代个别,共性不能完全代表个性。如位于赤道上的东非高原的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而非热带雨林带、南美洲最南端的大陆东岸形成温带荒漠景观、部分家具厂布局在林业发达的地区等。

地理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日常现实生活,是对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判断、探讨和总结。如在讲到《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结合我校位于石油重镇―― 任丘这一实际,设计案例:(1)华北油田为什么落户任丘?(2)为什么国家要把任丘打造成百万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千万吨炼化能力的石油化工基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工业集聚的意义等重要的地理原理,使理论和实践得以完美结合。

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所选取的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过于晦涩的和离学生生活实际特别远的案例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推导地理规律的目的。因而案例的组成要素,如图、文等应该通俗易懂,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问题设置上应尽可能增加思考量,突出启发性,使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

3 地理案例教学的不足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会十全十美,教师都明白“教学是永不完美的艺术”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不足,任何课堂都会留下遗憾,正因为这样教师们才不断改进,这正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果不是专职的地理教师案例的选取、问题的设置往往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就会困难重重,往往事倍功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容易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导致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掌握不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应该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等,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辅以多种教学方式。

4 结语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目的就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课堂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理论教学中实践不足的缺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具体、生动的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由浅入深的理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翔.浅谈新课标形式下的高中地理案例化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08:226-229.

第6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育 教育案例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这方面要求。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新课标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也是我校地理学科改革的原动力。

1.研究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搜集整理案例素材,呈现出能够使学生感兴趣、需动手、要合作、爱动脑,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潜力的真实素材。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分析、比较、实验从而获得知识,逐渐形成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认知的教和学的平台。本文就从如何设计案例、如何搜集整理素材入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班授课经验分析的方法,找到适合铜山中学地理教学新课改的路线。

2.理论依据

通过对国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相关文件政策的学习,对地理教学一线名师论文著作的研读,对多年地理教学经验的总结,下面分析地理教学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2.1地理教学案例的内涵

案例的基本内涵,即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以一定的媒介为载体,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典型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

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采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应知和应会、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串联,使学生从“个例”到“种类”,从“特殊”到“一般”,从“获得知识”到“自主研究”。不仅要塑造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完整结构,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多渠道获得知识、理解运用地理知识的综合素养。

2.2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2.2.1真实性

案例的获取一定要从实际中来,经过筛选、合并从而得到应用,而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杜撰出来的产品。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和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才更有意义。如必修2中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都是来自实际。

2.2.2完整性

案例应该具备完整性的特点,这是使知识首尾呼应、前后联系的关键。通过完整的案例才能反映出事物的真实本质和最终目的。这是选取案例素材要点之一。如必修2中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及综合治理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一个工业区完整的发展历程。

2.2.3典型性

案例是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的,内容完整,情节具体详细,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典型事例,代表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原理和方法,而且为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从众多案例素材中找到具有典型性的代表,这需要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积累。如必修3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经验是其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都可以借鉴的,必修2中英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是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2.2.4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如何使学生课后能够根据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案例具有启发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网络、媒体搜集到相关知识,从而使学习达到持续、高效。因此,每一案例都应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思路,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向学生展示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和特点,启迪学生思考和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之路。

2.2.5时空性

案例中的事件应置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严谨、更真实。

2.2.6情境性

情境性是案例的突出特征。以案例的第五特征“时空性”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讲述给学生听,但是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性。情境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案例以“小历史”、“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接受快、印象深。

3.运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实践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有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

在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可以利用鲁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案例──“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行教学:

3.1展示课本案例

图1 60年代的深圳 图2 现代深圳

展示“60年代的深圳”和“现代深圳”两组图片作为铺垫,如图1和图2所示,让学生对深圳的经济发展特点有直观认识,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景之中,为后面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做好准备。

3.2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根据上面的案例,提出以下问题: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该地区经济发展快区位条件有哪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②对比珠江三角洲两次产业转移的方向,转入区的优点,以及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影响。

③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对策?

④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影响。

3.3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进行知识迁移

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我校已经实行新课改,学生的座位发生了变化,班级学生一般分成六个小组,组员面对面坐。利用教材知识窗“侨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农业结构调整”和“珠江三角洲范围示意图”、“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演变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等资料和图片,每个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后,发表看法,供大家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内容。

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思考,从案例讨论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并针对性地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4组织班级进行交流

在此环节中,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代表本小组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观点,教师和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教师课后根据课堂班级交流的情况,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为后续课程提供第一手资料。

3.5分析总结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以及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3.6知识迁移

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对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异同。让学生从总结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总结分析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将类似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答案,在下次课中进行小组间的辩论,教师通过辩论结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

4.结语

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案例教学是当今高中课改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是我校地理教学改革的主流。本文把握国家课改的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找到适合我校高中地理课改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燕.新课程改革下地理尝试教学法的探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5.1.

第7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5-01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强化学生对于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不断引入新方法、新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也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社会实践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转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焦点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 新课程教育设计基本原则

1.1学生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应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实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1]。

1.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其主动探索的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主页包括故事情境和实物情境两个方面。故事情境指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2]。

2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定,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经自身的概括和分析来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第三,初中物理教师应对新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可能,而应实现一定的突破。

2.2学习条件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2.3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其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学习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其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开发其物理学习潜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 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宝”是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为迎接世博会,某公园大门口的水平地面上安放一个大型“海宝”雕塑,其重力为3.6×104 N,与水平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为1.2m2/g取10N/kg。计算:(1)该雕塑的质量是多少?(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在20s内将该雕塑匀速抬高了2m,则起重机对 雕塑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3600kg;3000Pa;7200W。

评析:该案例将简单的浮力问题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浮力相关知识。

案例二:“海鸥300”是由航空工业605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水路两栖轻型飞机,并在今年10月经过首飞实验成功,该机型能够打在4至6名乘客,且配置有现代化的航空仪表设备和高性能发动机,适用于海岸巡逻、货物运输和公务飞行等多个领域。该机型总重量为4000kg,g取10N/kg。计算:(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排开水的总体积为多少m3?(2)如果飞机以360km/h的速度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则其所受的水平方向阻力是飞机总重量的0.1倍,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W?

答案: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F=G,也就是pgv=G,

因此:V=■-■-■-■-4m■

2,飞机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时,阻力等于动力,也就是:

F=0.1G=0.1mg=0.1×4000kg×10N/kg=4000N

飞机的功率为:

P=■=■=Fp=4000N×■=4×105W

评析:该案例将功率问题以分析飞机飞行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第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学课上积极表现自己。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引人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的观点改变了,他们会投人案例分析当中,同时开展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心理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还会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则必须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为了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则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因素,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心理课。

第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方法。如在学习“思维”一章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王老师教数学多年,认为学生只有多做习题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因此安排了大量的习题让学生们练习,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出了很多变型试题给几个班的学生,但得到的结果是,王老师所教班的学生考试成绩还不如练习较少班的学生。依据本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讨论指出为什么王老师的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差?学生在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时,进一步复习了“思维定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对于师范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而不是只学习心理学知识。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当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实践应用。如学习“注意”一节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为了上好一节课,余老师设计了很多直观教具,主要有实物、图片、模型等。在开始讲课后,余老师把带来的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认为这一节课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却事与愿违。学生分析这一案例,得出了在实际教学中无意注意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一结论。因此,学生意识到心理学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会加强学习。

2. 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第一,可以充分研究教材当中的案例。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实用性案例对教材当中的案例形成有力的补充,鼓励学生平时注意收集遇到的各种案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具有代表性意义、难易适度的案例。

第二,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人到社会当中,利用调查和参观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掌握大量的真实案例。在应用案例时要考虑到所学内容,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电教措施引人,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让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帮助引人,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引人措施。在引入案例以后,还需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等。

第三,可以利用小组展开讨论,小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担任领导者。在引人案例后,可以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们自行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对于学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判断,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研究和创造,但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

第9篇:心理课教案范文

早在1984年国家教育部就曾下达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近30年来全国各高校都以各种方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尽管名称不一,有“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等等,但这门课都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得当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

案例教学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事件作为题材,供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案例教学也被引进了信息检索课程当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讲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一些数据库的使用,然后通过一些实习题让学生使用指定数据库,这个模式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就有些过时了,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都不错,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2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的要求

信息检索课程在各高校中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选修课,有的采用必修课,但是都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太承认该课程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想要的东西,这主要还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只有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

1.3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各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大部分教师都会有一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不处于学科专业的科研一线,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逐渐老旧,不能再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服务。而采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专业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2.1 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协同学习”的教学,这就对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选取、甄别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题,选择合适的检索策略,而且还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还要做出最后的总结。这就要求信息检索课程教师首先要对图书馆学知识、检索基础理论、检索技巧、检索技能非常熟悉,而且还要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并且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较好的实施案例教学。

2.2 案例的来源要求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尤为重要,案例选择有几个原则:真实性、典型性、适度性、互动性、针对性[3]。案例选择有几种途径:(1)学生自行选择案例;(2)教师通过自身知识结合网络选取案例;(3)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选取案例;(4)建立案例库并从中选择[4],这几种途径较好的为第三个和第四个。

2.3 案例教学实施条件的要求

实施案例教学由于要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的课时,笔者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将几次上机实习的时间用于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检索、总结,完成不了的只能课后完成。此外对学校购买的资源也提出了要求,包括纸质工具和数据库都必须齐备。

3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笔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有30人,5人一组,共6组,下面简要介绍教学流程。

3.1 选择案例

首先每组同学自行选题,由于本校还未有案例库,故笔者采用推荐加自选方式,即笔者参考各级各类课题及与学院的专业教师沟通获取最新信息来确定参考案例;此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案例来进行研究,由于上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大多为二年级或三年级,可能还对专业知识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选题有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去跟学院教师联系或者通过数据库参考,但需经过审核,通过的案例方可继续研究。

3.2 查找资料

案例选好后需进行分析,选择主题词或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或参考工具,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取最优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辅导学生,纠正错误,解答疑难问题。

3.3 综述报告

所需要的资料文献都找到后,笔者要求每组同学撰写一份综述报告,当然之前笔者会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是综述报告,怎样写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检索结果的处理,总结通过案例取得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等问题完成综述报告。

3.4 案例评析

最后一次课上,还需要学生准备一份精美的ppt课件,并且进行演示,时间为15-20分钟,要求对检索案例的理解、分析、检索等过程做阐述,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演示完毕后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指出还有什么不足,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拓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做最后的总结,对学生的检索方法、检索技巧、检索能力做点评,总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的考虑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小组内可能有个别同学不积极参与,不承担相应的任务,为了尽可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笔者要求在最后的综述报告中需体现每位同学的具体工作,比如说哪位同学查找的那个检索系统必须写清楚,综述报告是哪位同学撰写的,ppt课件是哪位同学制作的,这些都必须要写清楚,这也作为最后课程考核的参考。

另外由于信息检索课程大多数都是大班上课,80人或者更多,这样不太适合案例教学的实施,仅仅ppt的演示最后一次课都不能完成,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变通,比如每个小组人数多一些。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学艳,胡文静.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兴趣性和主动性的几点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3):62-64.

[2]刘岚.案例教学在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