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小学作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作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作文教学

第1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积累

表达能力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首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但是,好多学生反映怕作文,提起笔来感到无从下手。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程中,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习作难度,改进评改方式,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

1.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习作困难自然是难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习作时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学生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萌发作文动机,燃烧起了习作的欲望。

2.生活中多积累各种素材。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习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习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用到以后的习作中。

3.口头作文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习作时却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习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在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即口头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学生说过后,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习作的难度。开设说话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四幅插图,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每幅图先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星期天,明明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一只大老鼠从他身边飞快地跑了过去,钻进了一个洞里,把明明吓了一大跳。他想:可恶的大老鼠,我一定要把你捉住。于是他就在家里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段管子,他计上心来,拿着管子把它放进了洞口,自己高兴地骑在管子上专等老鼠上钩,谁知老鼠“噌”的一下从管子里钻了出来,逃走了,明明傻眼了。由于有口头作先导,把这些说的内容写下来就显得简单多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4.改变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都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习作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只是简单地在习作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扼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问题何在,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当看到学生习作的精彩之处,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上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他人作文,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

第2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作文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作文是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同时也是一直困扰小学语文教学的棘手问题。改革小学作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大幅度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加强对小学生起步阶段作文指导与教学,对学生以后在文学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起步阶段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小学教师更好地进行起步阶段作文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学存在问题

1.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应试作文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自由文采文学的开发。这种应试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作文思维仅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无法使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所思所想,往往使得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思路阻塞,形式单一,东拼西凑,无法完成较为完美的作文。

2.小学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

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往往出现的一大问题就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老师。第一,老师在对小学作文认识上有问题,认为作文教学无关痛痒,学生可以自学成才。第二,老师只是注重作文写作技能和形式,而忽略了对素材的指导。总之,小学作文起步阶段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对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消极影响。

3.小学生缺乏观察积累和写作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甚至写不出作文,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以及写作缺乏兴趣造成的。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很大部分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必不可少的条件还有写作的兴趣。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应试作文的教学,这种应试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作文思维仅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造成学生对生活的缺少观察、积累,最终使得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二、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学策略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应试作文的教学,学生的作文思维仅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往往使得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思路阻塞。因此,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作文教学中,老师应当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作文写作的主人,写学生自己之所想。

2.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选择、吸收写作素材,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怕写作文,甚至写不出作文,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因此,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作文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选择、吸收写作素材,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进而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

3.科学指导,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不苛求每个词用得正确,不要求重点突出,只要求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 写出来。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科学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至关重要。

4.以阅读为本,读写结合

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学中,老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积累写作素材,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兴趣的基础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产生创作灵感,进而写出自己优秀的作文。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以阅读为主,以写作为辅,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作文与写作文之间产生创作灵感。

总结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直困扰小学语文教学的棘手问题。改革小学作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大幅度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将更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小学生起步阶段作文指导与教学,对学生以后在文学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应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起步阶段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小学教师更好地进行起步阶段作文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柴万兴.浅谈小学起步阶段作文教学[J].教育革新,2012(6).

[2] 王杰.小学起步阶段作文教学应该有序可循[J].教育革新,2011(1).

[3] 柳力玮.浅谈小学起步阶段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革新,2012(11).

第3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写作教学 评语 六步训练

作为一个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有机会经常深入课堂视导。在与师生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教师常常回避听作文课,学生谈起作文时,也愁眉苦脸,给人造成一种害怕作文教学和害怕作文的印象。究其原因:一是作为教师,不得作文教学之法,把写作教学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二是作为学生,不会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再加上教师的作文命题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导致学生在陌生的题目面前无从下笔,不知所云。

那么,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让学生喜欢作文,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文字,顺理成章地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所感呢?

一、明确作文教学之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因此,教师不能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要求苛刻,小学作文教学并不是培养作家,而是经过习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作文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这样看来,教师应在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前提下,给习作者营造宽松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让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的作文命题应是有所限制但又能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来命题呢?很显然只有学生见过的或亲身经历过的,学生才能把真情实感自如地描述表达出来,才不至于漫无边际地胡编滥造。众所周知,作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生活体验是语言表达的源泉。因此,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本着“回归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并将自己的体验富有激情地表达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文传我情。

三、“以人为本,人文共进”的对话式评语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文共进”应该是作文教学不竭的追求目标。在作文评语中,教师应“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在评改作文时,教师应以对话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既点评作文,又指导做人,达到人文共进,实现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要求。笔者在评改一位学生题为《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时,评语是这样写的:你能正确对待“偷椰子”这件事,敢于承认错误,并且知错改错,这点很可贵,老师喜欢这样的孩子,希望你下次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四、活泼而有序的训练

小学习作训练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命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改革中,笔者与一线教师一起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看、想、说、写、评、改”六步作文教学法,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即观察。比如,写“校园的早晨”,首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早晨校园中师生活动的具体情形及场景,并把所观察到的默默地记在脑海中。

想,即思考。让学生把观察所得用脑思考,加以分析、整理,进行排列组合,并根据表达需要来取舍,把那些最能表现早晨校园里师生精神风貌和景物特点的素材提取出来;把与此无关紧要,甚至没有关联的素材删掉。

说,即口头表达。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人或事物有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教师趁机引导,就会立即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心目中“校园的早晨”叙述描写出来,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又能发现自己没有注意的地方与他人的独到之处。

写,即表达。这是对口语和思维的整理过程,也是对表现文章主题材料的有序组合。学生只要能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语言文字有条有理地写下来就初具文章雏形了。

评,即评议。学生把自己刚写好的“文章”读给大家听,让师生共同点评。从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描写是否形象、表述是否到位等方面予以指点(或赞扬、或批评),进而使其明白自己作文的优点及不足,确定修改思路。

改,即修改。这是习作真正成文的关键环节。当自己的“文章”被别人评点后,便明确了修改的地方及方向。此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修改时间,并且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精要的点拨,鼓励学生有勇气、有信心把文章写好,进而达到“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由此看出,小学作文教学并非艰难,教师不应一筹莫展,学生也不必望文兴叹。只要我们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周围的人或事物,使其养成主动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乐于表达的强烈欲望,且加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就会使小学作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提问题 作文教学

作文本是“我手写我口”,是作者心灵、思想、情感、世界观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而作文教学也应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思想碰撞,产生学生作品”的美好过程。然而,在现实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却展现着另一番让人叹息的景象:教师不爱教、不敢教、不会教;学生不爱写更不会写!教师与学生各持自己的思想,无从交流,更谈不上碰撞!作文教学成了农村师生共同的梦魇!如何找到一种切实可行之法,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矛盾,该是当今教育者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问题作文教学法的含义及实施方法

问题作文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作文题目或主题自主提问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作答、组织成文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真正变成“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学习课堂,把作文真正变成“提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问题,说自己喜欢的、会说的话语”的过程,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口”的作文初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备课的目标更明确具体,根据作文评价的要求,教师围绕作文题目或主题,设计几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问题,每个问题可以设计几种提问方式方便学生领悟接受,争取做到启发学生把重要问题变成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出来的问题。还有,在学生没问题可说,或问题不能再连续、细化时,要引导学生能够连续追问,并且对细节、感情等方面也能自然提问,千万不可把一些自己思考、认为“应该”的问题强制性地抛给学生,否则又会回到过去的老套路。这样,学生在下一步组织答语成文的过程中,就会轻松、自然,而且不可抑止地完成作文,写作思路就会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而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断断续续或完全没有。这样一来,教师的备课压力会减轻很多,不用再担心自己的作文教学理论不充足,也不用再为自己不会什么“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专有名词而苦恼,只需要做到如何启发、引导学生“问由心生”,凭借教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可以很扎实地做到。

二、问题作文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在实践初期,我们要重视“问题”的功能性,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养成“给自己提问题,爱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连续提问题、提细节问题、情感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问题写在草稿本上,重点的、精彩的问题要演示在黑板上,目的是要让学生保证思路明确。

第二阶段,强化学生串联答语组织成文的能力。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把几个问题组织成一段连贯文字的方法,段与段之间文字的衔接技巧等,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还应该考虑一些表达的小问题,比如,人称代词的重复,为表达准确而调换问题的前后顺序,长短句的搭配等等。

第三阶段,培养学生提炼重要问题的能力。包括关乎文章主旨、结构的问题,人物描写细节问题,修辞问题,情感问题等等,提高学生写作的素养。

第四阶段,培养学生简单交流,速列提纲,快速行文的能力。经过前期的练习,大多学生都已不再需要写“问题”,此时,问题已不需要“登堂入室”,已经了然于胸,只许根据主要问题,简单思考,列出提纲,即可快速行文。

三、问题作文教学法的价值意义及理论依据

1.问题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思考能力。提问即是表达,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符合作文教学“先说后写”的原则。

2.符合时展的需要。“能提出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当今时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问题作文教学法正是逐步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最好方式。

3.符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问题作文教学法让学生自由提问,适合不同学生,保证开放性;提自己喜欢的问题,又能够增强兴趣性,从而保证课堂的活力。

第5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那该怎样“导”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导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上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因而,要想使学生愿写文章,教师就要注意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情趣,让学生饶有情趣地习作,开放思维,产生创伤的意识。

激发学生写作情趣的方法有:文题激趣、表彰后进激趣、故事激趣、争论激趣、疑问激趣等。

二、教会选材上

在学生习作开始时,常常头脑空空,觉得无材料可写,就要引导他们“放”,让学生围绕题目尽情提出可写的一切材料;当解决了材料“空”的问题后,就出现了材料“杂”的倾向,此时就要突出“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出那些扣题最紧,内容最具体、最生动,最值得写的做为材料,达到去杂取精的目的。

要指导学生习作过好材料关,就必须把握好三条原则:真、新、独。

真,是指所写的必须是真人真事,这是选材的出发点。

新,是指所写的内容要新颖,这是选材的着力点。

独,是指所写的内容力求独特,这是选材的制高点。

三、指导构思上

构思是写作的关键,是对学生习作构思的宏观指导上,要力求使学生明确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就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辨证周全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坚持要求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说真真切切的话,说自己的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绝不容忍甚至指导学生编造所谓的感人情节。

从微观上讲,教师须帮助学生具体解决如何把头脑中的繁杂信息加以筛选和梳理;如何构架好文章的脉络;如何立意;如何确定材料的起讫;如何处理材料的主次详略。

在具体指导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既要统一认识,又不可强求一律。构思本身就是百花齐放,因此要尊重个性特征的显示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对带有共性的难点须及时发现,给予有效的解决。

四、引编提纲上

编写提纲是落实构思的起步,是从头脑中提取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的框架过程。但有些学生怕麻烦,不愿意编写提纲,喜欢直接起草正文,往往习作过半又觉不好,另起炉灶;或者习作写开了,但处于茫然无序,杂乱无意状态,写来写去不知话题所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有了提纲,就使通盘有了预见和把握,习作会有的放矢。一般说,提纲写得稍细些为好,但要繁而有度,这个度就是怎样有利于正文起草。提纲过简,便没有了实际的意义;过繁又会对起草束缚太死。在进行现场指导时,教师要有重点地快速审阅,对编写提纲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帮助,提出修改意见。

五、重视评改上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把“文成于改”这个道理讲给学生听,而且授之以法。

如何讲评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做到使讲评成为改文情绪激发的准备。1、讲评要多展示学生的优秀之作,对习作中的局部或整体的佳处,要做好分析,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成功之处知其所以然。2、讲评时的语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应多让学生试着分析别的同学习作优点,鼓励其学习别人的长处。3、点拨的语言要尽量做到精炼,不要过细过碎,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多给学生留有自己的感悟之地。

第6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还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习作的技巧;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面对新教材,具体到作文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大多数教师

茫然不知所措。大部分学生对习作望而生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社会实践生活不够丰富,又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因而没话可写;二是没有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三是阅读量严重不

足,语言积累匮乏,对写作犹如无米之炊,写不出东西。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采用恰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作文学习呢?

一、激发作文兴趣,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习作离不开生

活。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包括自然现象、社会人情等等。如,在写状物类作文时,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也可以让学生将描写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观察,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心中充盈着一种要表达的欲望。其次,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

文。不同水平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实行分层教学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每次在讲评习作时,喜欢将优秀的习作朗读给学生们听,边读边把写得好的地方给孩子们点出来,孩子们听得津

津有味,而小作者更是激动无比。再次,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定期开展习作竞赛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我每学期举行三次作文竞赛,每一次比赛都要选出优秀习作在全班展示,学生们都强烈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在习作天地展出。

二、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在学生的作文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作文没有新意,内容空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意思是说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

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文章来。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第一,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语文教材上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作,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作者是如何谋篇

布局和组织材料的。第二,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如,教学《一件难忘的事》一课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先动笔,而是引导学生回忆往事,找出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打

好腹稿,全班交流,这时学生已经对要写什么和怎么写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再次提示,这个过程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让学生二次习作,将感动的地方更加详细地叙述出来,这样的习作才会深深地

打动读者。第三,引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腹稿已有,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这就需要学生将写作的构思过程清晰地写下来,认真分析哪些地方可以调整,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

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三、从读到写,培养学生习作的技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学习,读中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架起阅读与习作的桥梁。阅读分两方面,一是阅读无字之书,也就是参与到生活中去,广阔的社会生活才是写作

的源泉,这也是第一手的学习和写作材料;二是大量阅读书籍,从别人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中去体会生活的真谛,这也就是学生获得写作的第二手材料。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从这两方面中积

累写作的丰富材料,尤其是扩大阅读量,因为学生的生活圈子较小,能获得的一手经验毕竟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面积地阅读书籍,尤其是要扩大课外书籍的阅读,让学生主动阅读图书、报刊和杂志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健康的书籍。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

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融会贯通,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读书沙龙或美文推荐主题活动,让学生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以讲故

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口才;或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积极动笔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否则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都无从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谓“雄厚”就是广泛吸收积累的结果。“不动

笔墨不看书”是阅读的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养成这样的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随时将阅读到的优美文章、片段或者句子抄写或者摘录下来。摘录的过程是一

个熟悉、记忆的过程,摘记的意义在于储存备用。这样,时间久了优美的曲子就会在心中唱响。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把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

记录下来,写作时运用到作文中。积累贵在坚持,如果老师能利用好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积累,效果会更好。虽然时间只是几分钟,但日积月累,也会让涓涓细流融汇成汹涌的江河!总之,作文教

学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培养学生的写

作创造力,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林秀梅.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1):33.

第7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一、降低门槛,提前进入

小学作文教学一开始,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写作能力,这似乎非常困难。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决定作文能力结构的不是写作过程中诸如审题、立意、选题、布局、谋篇等东西,而是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每个年龄阶段的语言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决定的。主导活动不同,语言的交际功能也就不同;语言的交际功能不同,为他们所服务的语言能力的内容也就不同。游戏是儿童在学龄前的主导活动,他们基本上掌握了人类活动所需的口头语、生活语。进入小学后,儿童就成为一名学生,有了学习意识,学习文化知识自然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书面语就成了他们认识的对象。

这时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因势利导,降低门槛,提前进入。学龄前,如果每天能把孩子有意义的一两句话由家长下来,然后念给他听,更是一件让孩子高兴的事儿。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孩子已读过三四十篇诗文,会写一百三四十个字,基本上掌握了汉语拼音,对自己要说的话就可以自己动手写了,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或者让父母,或者画圈,等到这个字会写了补上。每周坚持写四五句,半年下来就写二三百句。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逐渐增大,写话就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刚性要求来做,让学生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口里怎么说,手里就怎么写。不必有华丽的辞藻和他人的雕饰,只要出于童心,把句子写完整就行。

二、吃透课标,适时而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与“习作”的结合,是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练习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的作文说透了就是练习用笔说话,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浓厚的作文兴趣。

严格来说,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注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乐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继续练习有内容、有条理的写话,适时而进,完成由说到写的过渡,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但是,现阶段的教师总是功利性强,将目标拔高,抄课文、仿范文、背习作,依葫芦画瓢,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激发兴趣,乐于交流

习作是与别人用笔交流,本来是孩子乐于做的一件事儿,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教学方法单一,而且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也没有点透说清,使学生认为写文作诗是大作家所能及的事儿,高不可攀。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一下子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前沿,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者要求过高,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天性。作文既然是用笔交流,那就得一开始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着手,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我文抒我情,自由进入写作,乐于交流。

四、读写结合、同步提高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阅读中学会遣词造句,培养语感,揣摩行文规律,一边阅读,一边写作,读写结合,同步提高。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程度适合、文质兼美、文化多元、风格多样、体裁多样。程度适合,易于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文质兼美,易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多元文化、多样风格、多样体裁,学生易于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形成语文素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内容,抓住细节描写和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谈的是阅读教学,其实也暗示了写作教学的思路,给学生教会相应的写作方法。

五、加强练笔,以求实效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说时容易写时难,写好更难,这就需要加强与阅读教学配合的写作实战练习。实战练习,一是让学生明白好文章应该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二是让学生利用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练笔,使学生愿意写,有写的欲望;三是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业设计中加强练笔,可续写、仿写、扩写、改写等,尽可能让学生写作的文体和形式凸显多样性,左右逢源;四是让习作成为综合活动中的一部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习作的应用性;五是抓住每一个有关习作的知识点,从点到面,纵伸成线,横向成面,形成习作的知识体系。从三年级开始,课堂作文每学期写、讲、评要保质保量完成8次,与生活结合的周记不少于16次(只统计次数,不考查内容),提倡写一定数量的日记。

六、评改结合,逐步提升

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还应该放在对学生作文的及时修改、评点上,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当然“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学生自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时,首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一些修改习作的方法,如自己一边读一边改,或请别人提意见后修改,或冷处理,然后自主进行修改或者请人修改。自主修改时,先细细默读,修改习作的内容和结构;再轻轻读,斟酌词句;然后大声朗读,做到行文流畅;最后还要注意标点。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改,学生看分数、看等级的办法,效果差。小班额的习作修改的方法最好是采用师生面对面批改,让学生了解修改的目的和意图,学会一些修改文章的方法,以便进行自主修改。大班额的习作修改的方法最好是采用分流修改的办法,一般采用三分之一教师面批,三分之一自主修改,三分之一生生互改,轮流作业的方式进行。

第8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真实;想象力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热荩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第9篇: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然而, 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教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去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然而,综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中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机械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以致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于是没有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灵魂。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抑制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就中心不明、语句不通。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小学生书面表达很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与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四、重课堂,轻生活

作文离不开生活,这正如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所说,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和体验,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任然处于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