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创新思维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方法

第1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由于数学的抽象概括是多层次的,所以运用推广引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层面进行。比如在多层次的命题包含关系中,设A1、A2、An、Ai为命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命题作为教学的材料,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做不同层次的推广,不必强求,力求各有收获,让学生在不同的再创造水平上体验创新学习。创新除了数学内部不同层次的推广引申外,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再应用到更普遍的场合也常常表现为推广引申。在数学应用中推广引申同样具有重要的创新教育价值。

二、从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奇心往往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孕育阶段,学生有了好奇心,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以趣激情、以奇引思,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教法与学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也特别困难。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主体,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重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一堂课要做到教得活、学得活与用得活。学得活是核心,它是检验教得活的标准,又是用得活的前提。让学生“活”起来,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氛围。学源于思,教会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思考者和发现者。首先,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就要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还要适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类比、分析、讨论及教师的讲解,去弄清概念、掌握知识、证明或一个结论,进而产生创见,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课尾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深度,促进其进一步思考、钻研,从而获得创新性的发现。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后要精选有一定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问题,同时,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从而使学生达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习题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训练,培养其创新的精神,使其领悟创新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发展永无止境的教育,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攀登新高峰,拓宽思路,寻求新答案,探索新事物的思想和勇气。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时,要做到动静结合,给学生以实感、美感。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激活学生创新心理,诱发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引爆器,是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创新心理需求。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没有数学创新心理,这颗心将缺乏动力。数学教学活动不在于学生提供了、设计了或解决了多少数学问题,而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欲望、提高了数学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一,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理。第二,引发矛盾心理。第三,增强审美心理。第四,鼓动超越心理。第五,容忍叛逆心理。第六,培养创优心理。

六、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尤其在习题的讲解中恰当地应用发散思维,更多地应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七、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数学创新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一般问题敢于另辟蹊径,打破常规,积极思考,我们的数学创新教育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八、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创新意识

第2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2、想象截留法,想象包括了梦想、联想、幻想等。

3、角色互换法,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

4、相似构想法,就是用形体相似的东西来刺激自己产生构想。

5、逆向思考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第3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更璀璨。

笔者认为,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看一看设备功能、人机结合、环境和设备搭配上是否得当,有无漏洞和不足。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

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创新思维与知识密切相关,试想,如果连新知识、新事物都不知道、不熟悉、不懂得,谈何去创新思维?因此,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比如,我们对待工作,要经常观察和浏览,保持直觉思维状态,然后对工作某一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看能否得出优质的思维产品。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即便从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背后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比如,他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及如何创新等等,都成为激发我们创新思维的元素,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感,用心思考,方法得当,就会触类旁通,创新思维就会不断萌发出来。

第4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方法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16-01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更要有创新精神。当人们谈起曹冲称象的故事,就会对这个孩子的聪明机智叹服不已,佩服他在解决难题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 勇于创新。所以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填鸭式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思考,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顽疾。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1 注重创设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当老师拿出一个乒乓球作道具,写下“取乒乓球”四个字,让孩子画乒乓球,喜欢乒乓球的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乒乓球怎么了?谁取乒乓球?怎么样取?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条水沟。哦,孩子们恍然大悟,乒乓球掉进水沟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乒乓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乒乓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乒乓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乒乓球的办法。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 优化设计思考题

从设题的目标性、科学性、典型性入手,围绕“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大胆的想象是创新的起点,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思维顺利展开。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际活动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想象,有助于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观点,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更大范围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立足教材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开拓思路,积极的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惟书本、不惟老师是从,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老师可以问学生:看到课文的题材目你知道了什么?有的说这次课题和以往的课题有些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和感叹号呢?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呢?这是一条什么鱼?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结果把鱼放了吗?这些回答,无不闪烁着发散思维的火花。

4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谁能更多的发现问题,谁就有可能实现更多的创想。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能力,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有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特别是要削减那些肤浅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思维流畅。精简课堂提问,适当延长提问解答的距离,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较为充足的思维空间。

教育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王菁.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166.

[2] 吴湘云.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才智,2010(18):6,55.

[3] 靳印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J].学周刊,2012(2):90.

第5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讨论式;创新思维

一、 培养学员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大学是实现全民教育、终身学习是主要途径。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特别是对成人的教育,一方面需要更加广泛的开通人们学习所需要的多种传授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认真考虑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上的特点,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起学员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以在职人员为主、调查表明在职人员占学员总数90.9%。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危机期间,就业难。因为有工作,学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广播电视大学是兼顾工作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的学员年龄偏大,调查表明30-40岁的占66.9%,记忆力下降而理解力上升,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学员的文化知识背景构成复杂,知识基础良莠不齐,但是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共同的。

二、讨论式提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讨论是探究学习

讨论要求广泛阅读,不但精读教材、而且精读教参、报刊的相关章节、相关文章。这与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相反,教师不是提供全部知识,而是给学员一个知识框架或知识局部,由学员查阅资料、自己确定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独立思考、讨论,鼓励学员自由想象,引出不同观点,发现知识和法则,并使之理解。创新要求不迷信书本、权威和标准答案。在阅读资料中,学员跨越时空地与作者进行心灵交融,去发现、想象、填充、完善、发掘、探究、体验和感悟,与书刊相互融合,丰富着书刊和自我。

(二)讨论是和谐学习

讨论营造和谐气氛,师生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教学相长。讨论过程中,教师绝不先发表自己意见,必须发表意见时也是尽量以普通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到学员讨论中去。教师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员,不是单向传授知识,更不是取代学员来进行这些活动,而是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新;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灌输者,而是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学员的朋友,学员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师生彼此理解、信任、尊重,“对话”才得以展开。

(三)讨论是合作学习

讨论是同学合作、前后合作、小组合作和班级合作,特别是师生合作。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话、争论、答辩、探究、质询、澄清,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思路开阔、思维互补、透彻分析、思维活跃,在争辩中交流心得、碰撞出智慧火花;对话使学员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相互启发,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不仅使学员掌握基础理论,而且学员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变学为悟、变学为思”,“思”是指学员独立思考,“进学之功,贵在心悟。”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从“家长”转变为“伙伴”, 从“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师生讨论是从教学互动到导动的过程,教师要仔细倾听学员讨论,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并提供卓有成效的导语,指引学员围绕主题,层层剖析、节节剥笋、明白思路、弄清道理,使不准确的地方准确,使不完整的地方完善,使不深刻的地方深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讨论多、问题越辩越明。

(四)讨论是自主学习

讨论体现和张扬学员个性。每一位学员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见解。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学员敢于、乐于、逐渐善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自作主张”。讨论课中,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对所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自由地、发散地、独立地去探索,去创新知识。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实现问题由学员提出,思路由学员探索,方法由学员寻找,意义由学员概括,难点由学员突破,习作由学员点评,结论由学员得出;使知识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学员扩展知识、创造知识和分享知识。

(五)讨论是竞争学习

讨论是同学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的竞争,竞争激发学习热情。要在讨论中出色表现,就必须认真思考、充分准备,使认识事物逐渐全面、深刻,思想逐渐形成独见、新见、创见,思维逐渐敏捷。讨论是思维的短兵相接,能够激发竞争心理,竞争力度与学员创新力和潜能挖掘成正比。当他发言后,发现同学与己观点相左,便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每次讨论均可打分评选最佳论辩手,激励创新,创新激发成就感,鼓励学员进一步创新;创新锻炼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就越强,创新与思维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讨论运用和训练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广阔、独立、敏捷、灵活、深刻等积极思维品质,克服片面、肤浅等消极思维品质;提高学员的批判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六)讨论课是参与学习

讨论人人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参与学习中,学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但会回答问题,而且会查找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不仅是验证真理,而且是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寻找真理、检验结论、作出预言。学习与思维相互促进。学习实质是思维活动,学习能力决定于思维能力。参与学习是积极思维,思维能力决定于讨论等语言交流,语言交流可能实现学员由“知识型”、“传承型”转化为“智能型”、“创新型”。

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1、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的这份好奇留住,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春游、秋游时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怦然心动。教师要依据小学生思维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在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去进行开放性、多项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创新思维活动。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2、提供自由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而创造想象力是想象基础上的高一级境界,也是创新思维的高级形式。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多搞点启发创造想象,对搞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电教教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对于课文的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小麻雀》一文结尾未写明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从上文了解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感情上有所触动,对小麻雀的关心和同情促使他们很想知道小麻雀的结局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顺着文路推想小麻雀该有怎样的结局,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相同,结局也迥异,至于细节更是杂彩纷陈。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习惯。

3、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思,鼓励独立思考,不搞“一言堂”。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予以表扬,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凭借语文训练,培养多向思维

第7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的时候,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础的最佳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从学习知识、作业练习、生活实践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个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人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将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也思考前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复前人思维创新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将“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然后让学生们分析他们的关系,学生们在分析讨论中,发现两条线会有平行、相交、重合几种情况,并从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条件,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推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这样思考后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

二、在作业练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对现有思维的突破上。书本上教解题方法只是众多解法中的一种,盲目地照抄书本,会使学生思维变得呆板僵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打破常规,大胆突破教材上的解题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创新能力。比如,“屋里有30人,出去15人,又进来5人,屋里余下几个人”这道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传统的解法,总人数减去出去的人再加上进来的人,即“30-15+5”,而学生又提成新的解法,用总人数减去进和出的差值,即“30-(15-5)”。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讨论分析,思维不断碰撞和突破,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重视课堂外的生活实践,让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师布置一些课后终作业,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算算教室的面积,帮家长算算水电费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成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也会发现知识不足而解答不出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维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好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红.浅议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J].新课程,2011(11):102-105.

[2]许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1(12):105-109.

第8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所涵括的范围很广,大致的包括了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的主要目的是美化环境、改善人类生活居住条件。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强调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功能作用的结合,即要求环境艺术品在具备内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对其注入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人性感悟”,使之更加具有“情感”以及审美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

1.培养量良好的设计心态,诱发创新思维的形成

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目的是要达到“创造”与“创新”相结合,通过别具一格的设计思维来树立起独特的自然观、审美观,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素养。这种创新思维、设计素养的形成可以通过对良好设计心态的培养来达到目的。

第一,培养自信心。一个设计师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否具有过人的胆识与气魄,是“创造”与“创新”能够相结合的基础保障。所以,我们在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这种对艺术设计的自信心,这对我们以后在设计实践当中能够将创新思维有效的发挥出来至关重要;第二,培养乐观的态度。作为一个艺术设计人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态,要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当中依旧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这样才算是拥有了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精神筹码;第三,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具有探索精神,因为只有勇于探索,勇于把创新思维实践于实际的环境艺术当中,才能让创新思维真正的发挥出效用;第四,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将来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学生来说,坚持培养自己对未知、对知识的好心情与求知欲,是不断发现、创造设计元素、培养创新思维、提升专业素质以及获得事业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第五,培养独立性。这里所说的独立性并不是指的独立操作,不顾团队意识,而是一种不受原始设计模式束缚,不盲从、不一味的追求世俗,独立地去设计新的艺术构想。当然,这种构想不能与传统的设计模式完全相背离。

2.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当中训练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现在,我们本科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思路基本上都以“传承”为主,以“复制”和“粘贴”作为基本的学习目标,把传统的设计概念当做了永恒不变的真理,没有对“自我理解”加以重视。这种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目的都存在这很大的问题,它不会带给我们创新思维能力,更不能培养起我们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理,要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树立起自身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时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走向,除了要拥有一定的天赋之外,后天的实践性操作与明确的创新思维训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当中,尤其是设计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对自己创想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二、推进环境艺术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引导

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引导的实践工作室,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作项目和环境设计竞赛的项目。在开始设计之前,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设计材料进行观察,通过对设计材料的研究和设计工艺的了解预测设计的效果和最终的成果,从而更好的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做草图的模型,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各年级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使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设计,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2.对教学实践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环境艺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一般学校进行教学都是将实践教学放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后很少有其他的机会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践学习之后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认识到学习设计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往往这时已经没有机会再次进行学习。最终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原因在于学生对学习本身不够重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学校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的实践,具体的安排情况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根据课程设置的重点在相应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加大实践环节,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

3.结合产品研发流程形成设计系统化教学模式。创意思维设计训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量、归纳的过程,所以这种训练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很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包含了设计产品的反馈利用与控制的运筹、视觉、直觉以及外观的想象与模型的综合归纳等等。也就是说,一段时期内必须要结合产品进行应用的设计,以课程为单元形成完善的设计系统,在课程设计改革中这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设计理论的应用性需要加强,作品的实用性、艺术性、创新性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遵循着以往的注重灌输知识,以作业作为模拟设计的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然后以成绩作为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当代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这虽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确实非常不可取的。这样的做法会让设计成果的应用被忽略,纸上效果的追求非常执着,课程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讨论。教师队伍的沟通与配合是这种教学实践模式中着重强调的、设计的实务。

三、结语

找准定位,转型升级,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共赢,既是社会市场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要求很高,更不能照搬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只能着手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逐步推进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欣.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继承与创新[J].群文天地,2011,(6):104.

[2][N].人民日报,2014.05.08(18).

第9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境;科技活动;一题多解;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15―01

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以高中化学课改为契机,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掘和培养。

一、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化学课堂上,发现和发掘学生的自由想象潜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积极引导其异想天开的想象力是特别重要的。发挥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其消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讲“氯气的漂白作用”时,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可能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漂白剂是否可以漂白染料?除了能够漂白纸张以外,能否漂白金属呢?在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家中的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工厂的锅炉为什么会发生爆炸等。由此及彼,通过联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开展科技活动入手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开展化学知识画报的编辑活动,教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设计画报的版块内容,如“班级化学新天地”、“每月一星”等栏目,可以请同学们对班级里有趣的实验进行记录,对在化学探究活动中作出创新的同学进行表扬。还可以定时地组织一些化学实验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舞台,通过科技活动让学生明确创新意识是受到教师、学校的认可与尊重的,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成果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四、从“一题多解”入手

心理学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

五、从开展实验教学入手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呈黄色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六、运用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