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命教育 课程设计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常常会问我们的理想和将来想做什么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充满憧憬地向老师和家长回答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早早地放弃他们年少时的美好理想,放弃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早就屡见不鲜了。
不久前我国有一名学者对中小学生相关的心理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让人震惊,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的计划,自杀未遂者达到1.71%。另外,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自杀的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许多让人羡慕的硕士,博士生,也放弃了他们美好的未来,从高楼跳下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相信每一个在学校的同学都听说过。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对此还是一无所知,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子女为何会自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很多了,为何子女还会弃他们而去?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为此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我们也看到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呼吁要开设生命教育这门课程,他们的呼声也很高,但是真正行动起来的却很少,因为在我国先前还没有这门课程,许多心理健康老师想开设,但是不知道怎么开设。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开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课程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想法。希望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所帮助。
开展生命教育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尊重生命,为什么自杀,在了解了这些原因后再去开展工作,目的性就高多了,效果也会明显的多。
南京大学桑志芹教授认为学生自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模仿。在自杀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纯粹是模仿,在明星张国荣跳楼自杀后的第二晚,大陆,香港相继又发生了多起跳楼自杀案,其中学生占很大比例。还有一部分学生看了武侠片中的情节,从高楼跳下。这种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就能比较好地防止此类自杀现象的出现。
压力。这个原因也在自杀者中间占很大的比例。有的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大,无形中使孩子的压力很大。有的孩子在没有完成父母的要求后,很害怕,便走上了自杀的道路;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因素,在学校自卑,觉得事事不如人,久而久之,若没有人加以引导,也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在大学生中,主要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使一部分学生放弃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借自杀出名。自杀者中有一部分是为了出名,这在他们的遗书中也提到了,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如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恋人间为了能永远在一起而双双徇情等。
在了解了学生自杀的原因后,我们就得做出行动,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出现。这中间,学校的生命教育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树立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信念。这个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从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给我们的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其次就要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这个可以通过请消防人员和社会救助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逃生知识,学会几种必要的求生技巧。
还有就是生命课程最好有专门的老师,这样老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摸索课程的内容。目前不少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心理教育专业,这部分学生将来能够胜任这种工作。
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只靠老师一人,还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命的含义。北京有一所学校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位产妇分娩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炼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另外,我觉得一些电影也能让人产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感动学生的心灵。如《亚马逊的蝌蚪》,《帝企鹅日记》等,这些影片虽都从动物的角度来拍的,表达了动物对生命的追求,从动物身上折射出对生命的渴求是很让人震撼的,从而给人启发,使人懂得珍爱生命。另外许多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如《我的爱》、《挑战死亡》,《死亡日记》等都能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还有我觉得生命教育课程应主要以开展活动为主,因为平时我们学生的压力很大,如果纯粹去讲解,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就不关注这门课。我们开设这门课不仅要让学生珍惜生命,还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学会放松,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活动,让学生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将有助于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当然课程的设计还需要我们的老师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需要我们的老师自己本身要热爱生命,只有教师自身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也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去探索和创新。这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生命教育课程一定会跟上世界的潮流,走在世界前列,当然这需要我们一起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灶火.《心灵解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59
2.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网,生命教育大谈专栏,[EB/OL].[2008-02-19]省略/html/lifedu_bbs/
悲剧,一再上演
就在复旦投毒案宣判前后,广西南宁一高校又发生一起女生饮水中毒事件,引得舆论一片哗然。该高校―女生由于受不了舍友嘲讽,企图用亚硝酸盐自杀,结果误伤舍友,当事人曹某日前已被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批捕。
今年1月23日,海南省海口市13岁的初中生小瑾,无意中听到母亲与班主任在聊有关她学习的内容,于是她大喊一声:“我再也不要上学了!”便摔门而出,来到附近一栋公寓15楼纵身跳下。
2013年3月,开封市通许县一名小学生,疑因被学校要求购买教辅资料、向父母要钱被拒后上吊身亡;2012年2月,驻马店泌阳县14岁的小铭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抓住,喝农药死了……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进行调查,形成了《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报告》中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与2002年该所的调查结果相比,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有增长。缘由。漠视生命
花样卸货的悲歌为何一再上演?尊重生命原本是最基本的社会准则,但在这些极端个案的背后,却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复旦投毒案和南宁饮水中毒事件所暴露出的漠视生命让人震惊,在投毒案当事人看来,他们这样做只是“作弄、开玩笑”而已,并没有意识到会剥夺他人生命。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森浩辩称,他只是因为“愚人节”作弄黄洋而实施投毒,没有故意想要杀害黄洋。南宁饮水中毒事件中的曹某,直到被警方抓捕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1年,江西三名10岁小学生竟然为了“不用写作业和不用被老师处罚”选择相约跳楼。
痛心疾首、震惊惋惜之余,我们需要深度反思。学生出了问题,根子必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缺乏对生命、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生存技能的正确认识。有调查显示,16%的中学生表示“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生命教育,16%的中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教育,应当重视
什么是生命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直面生命之真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而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一、直面生命之真。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从生物性和文化性两方面来直视生命,感悟生命的厚重,激发担当生命的勇气。
二、体会生命意义。这一层次要让学生在具有了担当生命的主动性之后,进一步体会自我社会生命的价值意义,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
三、创建生命价值。这一层次要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生命价值的多维角度,以及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创建自我的生命价值,在人生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精神生命的高远与丰富。
四、构建生命和谐。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主动培养开放的生命观,将生命纳入自然的大视野,进一步摆脱人类个体生命的狭隘利益追逐,不断提升生命品质,深化生命内涵,努力构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而以上几个层次中,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首先,因为生命是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而人类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主动的自我实现。作为人类的生命个体,要从存在层面上去拓展生命的前提必然是生命个体对于自身生命的主动自觉意识。也就是说,生命个体必须意识到:生命的旅程虽然不是自己主动预设安排的,但生命本身却是自己的事;以人的生命形态而生不是自己的选择,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人生是仅此一次的生命体验;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法预期性,人生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具体而言,个体的生命过程中,无论悲苦、喜乐,圆满、缺憾,长久、短暂等等,一切我们无法预设同时又必然遭遇的体验都是我们接受的生命馈赠。我们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如此才能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那种对于生命的被动承受状态根本无法真正拥有生命,更无从创建生命意义。
其次,所谓生命之真包括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两个层面的真实内涵。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个体生命过程从物质属性来说,是个体不断地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生命个体的产生、发展和死亡现象。这种肉体生命的物质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的局限性,进而形成了生命个体的一系列文化属性。从而使人生饱受生老病死、饥寒劳碌之苦,历尽悲欢离合、求之不得之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在看来,人作为实践的存在物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前提,而生命的存在,就要首先能够生存,要解决生命的吃喝住穿的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要担当自身,还要担当社会。不仅要担当现在,还要担当历史与未来。这种担当赋予了人生充实的内涵,同时也铸就了人生的沉重与纷纭。
再次,由于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想斑驳陆离,冲撞交锋,一方面个体的生命意识得到极大张扬,另一方面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意义无法在个体的生产劳动中直接显现,个体生命意义的呈现断续、零散,生命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极为复杂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的人的存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人不仅要尊重自身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还要尊重他人的幸福生活。个体生命越是渴求自我实现就越是有感于生命的沉重,越是追求自由意志就越是有感于社会的束缚。
近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犹如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遇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理想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好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显然是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逻辑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的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肯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显然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所以,“精英”不是我们教育的执行范本,而是理想参照。
在扭转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我们的教育必须重新设定起止点:教育要尽最大可能去帮助每一个个体具有主动承担生命的理性自觉,并进而发掘其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个体在尊重生存的历史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人生。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以培养生命个体生的勇气与使命感为追求,以帮助生命个体具有成就生命意义的实践能力为内涵。 正如哲学家施威泽所说:“人的意识的最直接事实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在反思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每一瞬间,人都把自己理解为生命意志之中的生命意志。在我的生命意志之中,存在着人们称之为快乐的向往,即对生命意志持续和神秘的提升的向往,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痛苦的恐惧,即对生命意志毁灭和神秘地伤害的恐惧;同样,我周围的生命意志也是如此,无论他是否能够表达出来或者保持着沉默……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只有人人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人帮助处于危急中的生命,他才可能是伦理的。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学才有思想根据。人对人行为的伦理学绝不自足自为,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包含所有能够被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这种“敬畏生命”的道德原则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敬畏生命,包括敬畏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形式。
由此,在生命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无须回避生命本身的沉重,更无须作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首先要和学生一起直面生命让我们遭遇的一切苦难,唤起真实人生体验的共鸣,感悟人类生命历程的悲怆实质,反思人类生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因为每一个教育者自身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受教育的学生无异。所不同的是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具有主动的理性自觉精神的先行者,可以在一个相对高远的立足点上引领学生。由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一方面要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要打开广阔的视域,呈现丰富灵动的视角。故而进行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将科学的、伦理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等等多种角度交融,引领学生调动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64-02
一、残酷的现实对生命教育的呼唤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社会上许多未成年的青少年死于各种事故或自杀,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另外,我国近十年伤害死亡状况分析表明,5至2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60%为各类意外伤害死亡。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犯罪也与日俱增,日益严重。
二、对青少年生命困惑原因的追问
笔者认为,种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生命困惑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整个社会极端功利化的教育理念相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当孩子们的脑子被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填塞的时候,却没有给生命教育留下一点空间,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
先看看我们的学校吧,这里是教导孩子成长的专业机构。一位校长这样说:“各种考核看的主要还是分数,面对分数这个紧箍咒,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老师这样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不知道,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想对学生开展一些此类教育活动,可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作为教师,我们有同感,这位校长和教师的话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再看看我们的社会吧,在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上的导向下,种种丧失道德底线的文化和商业行为泛滥,罔顾孩子的健康,腐蚀着青少年的幼稚的心灵,比如当前涉及暴力的网络游戏名目繁多,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充斥荧屏,都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造成误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
当然,我们还要看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有人曾向家长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孩子最珍贵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学习好、上进、聪明、漂亮、多才多艺、懂事等等,而回答“生命”的少之又少。毋庸置疑,生命是其他一切事物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可是,当生命珍贵性受到世俗压力的挤压而在不经意间被遗忘时,外在事物就很容易僭越生命本身,致使许多家长常常将生命的重要属性遗忘。现实中的一些家庭教育不但没有关照和提升生命,甚至遗忘、忽视、摧残和压抑生命,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父母竭尽全力去追求世俗的成功,当孩子的成长出现偏差甚至失去生命的时候,才捶胸顿足,可是悔之晚矣,生命是不可重复的。
三、如何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展开
1.全社会应统一认识:教育的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要推动生命教育的真正开展,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现实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的因素的强行介入,使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教育的终极使命被大家忽视。[1]教育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而没有教会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这样的教育,最终只能造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漠视理想层面的探求或随便选择生命目标,就很容易让各种无名的欲求牵着鼻子走,而做出本末倒置的抉择来。正因为如此,现实中才会有那么多青少年因为自己一时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选择结束宝贵的生命,或随意残害别人的生命。让我们谨记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的一句话:“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2]
2.在生命教育这个舞台上,家庭应该唱主角
学校生命教育已提上了日程,但我们从人的发展规律来讲,一个人生命理念的形成,家庭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在生命教育这个舞台上,家庭应该唱主角。
老舍说过,“父母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孩子生命问题凸显与家庭生命教育缺失的矛盾不断提醒家长:必须填补家庭生命教育的空白,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懂得善待和关爱其他的生命。为此,家长需要学习有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并渗透到孩子生命成长的全程中。
3.各地成立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南京、北京等地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相继成立,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人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认为很多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教育青少年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工具理性层面上,把生命教育作为防止青少年自杀的权宜之计。我们应该看到,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所以笔者认为,在现实条件下,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必经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尽可能地实践对生命教育更科学、更完整的理解,实现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不仅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4.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倡导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就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现状 发展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追溯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思想
生命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植深厚。儒家《孝经•圣治章》里谈到“天地之性(生),人为贵”;荀子也曾为此解释“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所以人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中显得十分崇高。儒家强调以“入世”的思想来实现人生的意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超越,体现了其“以人为贵”的思想核心。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反,道家则强调“出世”,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反映了道家遵循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道家思想认为万物都有其本身发展的轨迹,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形式是生命,人只要顺应自然即可,而道家对待生命的态度,应是“知足唯真“的,人应该珍惜现在的“真我”,摆脱世俗的名利,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这体现了其重己贵生的思想核心。释家的思想则是引领人们忘却现世的痛苦,其认为生命本身是痛苦的,所谓“苦海无涯”,但要用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修行,最终修道成佛、普度众生。释家看到了生命本身的“苦”,却要求人用一颗安静的心来体验生命的幸福和珍贵,正是“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二)生命教育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等不良的社会现象,有关生与死的教育问题被美国的学者所关注,逐渐发展成为研究“生死教育”。60年代以后,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由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和实践,他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创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到了1974年,美国中学程度以上设置有关生死教育课程的学校已达1100所以上。1979年澳大利亚在悉尼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EC),该组织后来成为国际组织之一。伴随其组织影响的逐渐扩大,这种教育理念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同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如,日本北海道的寒冷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生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4年上海和辽宁颁布了有关施行生命教育的大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秉着“珍爱生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教育理念办学十余年,2005年正式确立“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2007年在武汉举行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针对现在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专家提议应把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
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普遍缺乏此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实教育依然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培养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智商。学生可能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脱离了课本,脱离了教材,脱离了原有的解决问题模式的,而学生的人格、道德、审美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以往的受教育过程中都是严重缺乏的。这种极为不对称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位一只腿太粗,一只腿太细的残疾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学生自身的情感、心灵和人格受到忽略时,他们自然也就会产生对生命的漠视,由于在精神上无所寄托,无法领悟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意义,他们常常深刻的处在自身的问题的困顿之中,导致他们对生命产生了怀疑的态度,那么轻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的提高。
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病垢。在灾难面前,在事故面前,我们从新闻里得到了死亡人数,这个人数,在我们的脑海中仅仅是一个数字吗?难道生命的价值和生命背后的意义就能这么轻易的被遗忘?
三、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途径
1、按学段分层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应分段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认识生命和生命态度的培养。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态度的培养,而这种对于生命的敬仰和热爱的态度理应从小抓起并始终贯彻。初高中阶段的重点在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陶冶健全的人格,升华对生命的尊敬和热爱。大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要用实际的行动去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再虚度光阴,这时候要从内逐渐转向外,也就是学生不仅仅要陶冶健全自己的人格,也要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努力完善自己。
2、生命教育与其他心智教育的结合
生命教育应该和挫折教育、责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担负起本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挫折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意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挫折是生命中的不可逃避的一部分,更应该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理应的态度以及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对应的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异化现象导致了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再加上我国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和多种价值观的涌入,导致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泛滥。现在我们谈生命教育,就避不开责任教育,因为对自己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社会应有的贡献本身也就是一种理应存在的责任。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心里脆弱的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的同时,必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p#分页标题#e#
3、建构校园绿色网站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网络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怎么用网络,以及用网络干什么。我国上海地区已经建构了适合中小学生的绿色网站,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其他地区其实也应该借鉴。绿色网站里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关于男孩、女孩身体构造的生理知识。二是健康的性教育。三是关于生命中成长的故事。四是内容积极正面的励志类电影。绿色网站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尊重生命、关注成长,从而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展开。
4、结合文化宣传,提高生命意识
我国现代的舆论宣传基本上都是积极向上的、有益于学生的,但是不能否认,还存在很多灰色地带,比如充满了血腥暴力的电影和游戏的宣传。青少年由于自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确立的阶段,对错误的价值观缺乏抵抗力,就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杀一个人,就跟自己在玩电子游戏一样。这些不良的舆论宣传直接腐蚀了学生,毒害他们的心灵。这时候的文化宣传不仅仅是要宣扬那些善的东西,更要号召大家自觉抵制恶的东西。生命本身的“真、善、美”才是我们要大力宣扬和鼓励的,生命本身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贺新华,胡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科技信息,2010(27):199
[2]顾启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12-13
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认识生命的珍贵,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并不断升华生命。如2002年武汉大学组织了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在全国高校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2006年5月19日,“青少年生命教育全国高校巡回演讲”在北京拉开序幕,第一站设在中国百年华府———北京大学。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生命教育”的选修课程。2007年12月,全国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举行。会上一些专家呼吁生命教育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之中。随后,武汉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生命教育的通选课程,编辑出版了全国高校首个“生命教育”读本,内容涵盖人生观、价值观、情感、伦理等诸多与学生心智成长相关的知识,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鲜明地传达给学生。同时,一些高校还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把多样的活动形式同各类生命教育的内容主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2生命意志教育
生命意志是人生最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意志是人内在的生命追求,人生是生命追求的外部表现。人生有许多障碍,没有意志的人生将无法想象。近年来,高校通过开展系列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生命意志。如所有高校新生入学时都安排了时间不等的军事训练,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身体又磨练意志。部分高校开展了勤工助学的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或者假期,参加一些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运动。通过上述活动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上不同的人和事,以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坚韧性格和迎战困难的意志勇气、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战胜挫折的能力大有裨益。
3生命行为教育
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意志最后都会融合落实到人的生命行为上。真正健康的生命行为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一种对生命质朴的珍爱,这也是生命教育成功最真切的表现。高校的生命行为教育就是通过一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来落实的生命教育。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得到体验,增强学生对各种不良行动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消除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养成健康的、良好的生命行为习惯,避免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动。总之,大学生生命教育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各个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在我国已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4高校生命教育的未来走向
镜头1:
程程是我表姐的孩子,4岁,平时性格比较内向。表姐家有个金鱼缸,程程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着金鱼,给金鱼喂食前两天,表姐给我打电话,说小家伙在发脾气。又哭又闹,原来是金鱼吃得太多撑死了,他正一个劲儿地嚷嚷着快把金鱼救活。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会对爸妈说:你们倒下啊,死掉了,爸妈很难受,怪孩子乱说话,可是孩子很无辜,他不懂什么叫死亡。在他们的眼里,死亡是可以复活的,对待死亡的感情也是平淡的,根本不会知道生命的可贵、因此,让幼儿认识死亡,并学会以恰当的方法去应对死亡事件,是很有好处的。如何让孩子正确地面对失去的生命和正确地进行情感表达呢?这也是生命教育。
镜头2:
乐乐今年3岁了,有一天,他发现我的肚子上有一条长长的疤痕,感到很奇怪,在自个儿的小肚皮上找了半天后,一脸疑惑地问:“妈妈,我肚子上怎没有红红的疤?”“乐乐,这个疤是你从妈妈肚子里钻出来的地方。”“妈妈。你肚子还没有我大,怎么钻进去呢?”我应该告诉儿子他是如何出生的吗7如何说才能让他明白呢?这就是生命教育。
镜头3:
地震、海啸、泥石流似乎离孩子们很远。火灾、落水、车祸应该也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那为什么要告诉这些可怕的事情呢?我曾经也很怀疑这样的教育是否有必要?直到几年前的一天,附近的一所幼儿园突发大火,当时所有的人傻了:满园的孩子怎么逃得出来呢?火灾一扑灭,我就找到了园长,圆长疲惫但是很欣慰地说:所有的孩子都平安地逃出来了。她告诉我,这是因为幼儿因以前教过孩子遇到火灾要如何逃生,所以疏散时井井有条。后来,我在与很多幼儿园接触中发现,孩子们早已从电视和书籍中知道灾难的名称,他们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有很强的求知欲。难道我们不该告诉弦子们如何在灾难来临时保持镇定、正确逃生吗?这其实也是生命教育。
我们不需要告诉孩子每一种疾病或者死亡的深奥原因,也不需要灌输关于生命的大道理,对于幼儿来说,生命教育既包括了安全教育、死亡教育,也包括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更主要的是使幼儿认识自己的独特性,鼓励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我,对待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幼儿知道生命是从何而来的。曾有研究者就此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幼儿都曾追问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大班的幼儿认为自己是妈妈生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听大人说的,二是独立获知的。小部分小班幼儿认为自己是爸爸生的,理由是:“爸爸是男的,我也是男的。”由此可见,幼儿对于生命来源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未知生,焉知死。”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他是母亲十月怀胎孕育的,不是捡来的,使幼儿认识和理解生命本身的可贵,懂得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卫生命。
幼儿从两三岁就开始关注性别的差异了。他们会奇怪为什么厕所分男女,为什么小男孩渐渐不能再和妈妈一起上厕所和洗澡,等等。因此,需要让孩子了解性别特点和性别角色的不同。父母要以性别为标准,让幼儿参与一定的社会角色活动,养成相应的行为模式。也可以通过游戏,让幼儿表演相应的性别角色,教育男孩养成勇敢、果断、刚毅、坚强等性格,教育女孩形成温柔、体贴、细心等特点。
安全和灾难教育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最易被回避的内容。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生存考验。在针对大班幼儿灾难认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灾难的了解,特别是对自然灾难的了解很少,既不知道成因,也不知道如何避难。
培养幼儿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幼儿有避害意识,让他们明白遇到危险该怎么做,也很有必要。例如,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知识。让幼儿在遇到灾难和突发事件时,能多一些镇定、少一些伤害,多一些经验、少一些意外;同时,通过灾难教育,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意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应该抓住机会,告诉幼儿关于死亡的正确知识。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死亡,知道死亡及其后果,以及给亲人带来的悲伤,让他们更加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应该告诉幼儿,童话和电视中关于死后可以重生的描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不切实际的。人一旦死亡,就会永远地离开。让幼儿了解死亡的严重性以后,他们会“不敢死”,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勇于面对,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终结的正常的自然过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并不可怕。
今年8月7日,甘肃舟曲爆发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爆发当晚,家住舟曲城关镇北街的杨露梅和4岁的儿子睡梦中被惊醒,顷刻间,泥石流灌了进来,一直埋到了杨露梅的脖颈,在被埋长达8个多小时的绝境里,母亲拼尽全力托起怀中的儿子,直到救援人员赶到。灾难袭来,保护孩子的生命是妈妈们下意识的本能。
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救援人员在清理废墟时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小婴儿;由于伤势过重母亲已经停止呼吸,包在小被子里的孩子毫发无损,依然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无私的母亲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它弥足珍贵。
秋风送爽的九月,孩子们即将迎来新的学期开学第一课,迎接孩子的又将是什么?“奥运年”的9月1日晚,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电视栏目――“知识守护生命”在央视播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通过电视一起学习了难忘的“开学第一课”。那年发生的大地震,让千百万中国人再次深切的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以及生命的宝贵,生命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倡导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或许生命教育才是开学第一课,孩子们最应该学习的内容。
“第一课”你上过吗
记者了解到,虽然安全教育课早就写进了中小学校的课程表,但实际上能按时开设,并赋予这门课丰富内容的幼儿园和学校可谓寥寥无几,因为课时安排非常紧张,安全教育大多只是在班会上讲一讲;许多时候,学校安全教育是走形式,走过场,只有每年的“校园安全教育日”,学校才会把目光集中在安全教育问题上,而平时经常性,制度化的安全教育活动较少,致使当前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薄弱。
新学期伊始,又有多少学校会把生命教育作为给孩子上的第一课呢?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300多名师生仅仅用了1分36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方。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校长”的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在电视栏目中说:“这一奇迹,缘于我们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疏散演习,我倡议,每学期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上一堂紧急避险课,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很多时候这最有价值的第一课,因为学习成绩的压力而被学校忽视,或许还需要爸爸妈妈们为孩子们补上,因为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当然,生命教育的内容远非一堂课所能涵盖,著名教育专家,媒体评论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指出,生命教育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树立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应急避险技能。
珍惜生命,视灾难为朋友
日本“八零后”加藤嘉一,是一位活跃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已经在中国生活多年。他出生在日本的伊豆半岛,那里是日本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地震、台风、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对他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和很多日本人一样把自然灾难视为一辈子要打交道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日本孩子从小到大都要在“地震随时有可能发生”的非常状况下经营生活,接受12年的防灾教育,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本领,小孩一上幼儿园时就会被带到地震模拟车上学习逃生技能,所有教师从学生时代起,就接受过很多次避震演习。因此,实际遇到地震时,他们知道该如何做,正确的步骤是什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2年下来,日本孩子大概要接受30多次防灾训练,而不是理论的灌输。通过不断的演习,让他们明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与人的协调与配合最为重要。
与此同时,日本的家庭对灾害的准备也习以为常,虽然,父母很少告诉孩子们遇到地震该怎么做,但从他们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中,早就了解到应该如何应对地震,真的发生该怎么做,比如,重物一般不放在高处,而放在地上或柜子里,安装电灯要非常结实,需要定期确认,有问题就赶紧维修。家家都有“防灾袋”,加藤嘉一家里每时每刻储备着两个防灾袋,里面的东西都很轻,以便一旦发生地震,拿起来就快跑,每个家庭防灾袋中的内容大同小异,其中的食物和水,都是能长时间储存的,水一般是易拉罐装,这样不容易变质,有的家还在防灾袋里放上肥皂等生活用品。
2008年,日本岩手县发生两次大地震后,当地朋友相当冷静地跟加藤说:“天天都地震,那两次不过大一点。”而汶川地震发生后,加藤去了一趟四川,发现那里非常富庶,生活很舒适。跟成都的朋友聊天时,他发现大家平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从没想过会发生地震等牵涉生死的紧急事件,什么准备也没做,加藤没去过青海玉树,但去过藏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包括拉萨,他发现。藏族朋友的生活节奏特别缓慢,没那么富裕,但以自己的传统享受生活,对牵涉生死的紧急事件,也没有避险的意识。
当中国孩子在各项智力竞赛中遥遥领先的时候,他们的基本生存能力却不容乐观,防险意识更让人担忧,根据一项针对很多幼儿园及小学学生安全知识的调查显示,学生们对发生火灾。地震、洪水之后如何避险等知识,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有的认为这些离自己太远。
童子军,教你生存本领
童子军(Boy Scout)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的非赢利性、非政府青少年组织之一,其组织遍及218个国家和地区,成员达2500万人。
童子军的形成,最早源自1907年在英格兰的棕海岛上举行的一次实验性营区活动。该活动的组织者贝登堡,把他的户外生存经验和在军队时训练士兵的一套经验方法用于训练20名十几岁的男孩,结果不仅深受被训练者的喜爱,而且其方法在训练中也卓有成效。这次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便发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少年运动。
童子军运动和童子军是美国文化申众所周知的事物。在登上月球的12名宇航员申,就有11名曾经是童子军成员。美国童子军(The Boy Scouts of America)是美国最大的青年团体,成立于1910年(1月8日),截至2005年底,成员已近三百万。年龄在7~20岁之间的少年都可以参加童子军,并按不同年龄组建为小虎军、幼童军、探求军等。
童子军定期活动是进行军事训练,如行军、操练、野营、野炊等,每到暑假则举办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采,时间较长,最受儿童欢迎。这项活动多由童子军与学校、社会团体、大企业共同举办,地点多在森林、湖泊、山区、海滨或著名风景区。教会青少年生存本领,提高其生存能力,无疑是美国童于军组织最为关注的内容,一如其铭言――Beprepared(准备)。
认识生命的脆弱
多年前的九月,新学期伊始,笔者回到了熟悉的小学校园。两个月后的“重逢”,我和小伙伴们都欢欣不已。其实,那年的九月,让我更加刻骨铭心的是一位小伙伴的离去,他的离去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在电话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孩子们积攒了一个暑假的新鲜体验和趣闻,都会在开学不久的日子里源源不断的流传开,某天中午,我来到办公室,这回给我带来“新闻”的是班主任老师:“黎同学去世了,就是前两天的事……”黎同学是我的同桌,我们是同学多年的玩伴、好朋友,他的离去让我错愕不已。
事情的起点是那年六月,因为一件小事,黎同学和后排的一位男生发生口角,旧病复发,他从小患有遗传性癫痫,这几乎是班级里公开的秘密,但只有我和少数几个同学亲眼见过,了解救治办法。癫痫病人发作,常常会口吐白沫、两眼上翻、晕厥倒地而后不省人事,事发当天,在场的都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第一次亲历的小学生,惊慌之余哪里还能进行有效的救治?其实,救治方法很简单,一般情况下,癫痫病人发作时只要让其平躺,配合按压人中,一会儿他们就能自己醒过来,醒来后也无需其他治疗。
关键词:体验式活动;社会资源;自我保护
生命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并没有很好地渗透生命教育,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更好成长。本文对生命教育在初中体育教育中的渗透进行分析。
具体说来,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开展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体验式主题教育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教师可以分年级进行,比如对初一的学生讲解珍爱生命和认识生命的教育,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展感恩生命的教育,对初三的学生则进行如何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教育。并在此过程中积极讲解各种知识,如如何看待青春期,如何防止艾滋病和等的健康教育以及如何遵守法律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二、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开展生命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让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得到生命教育,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掘社会资源,除了要利用学校资源外还要积极建设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的学生活动基地,这样可以给生命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比如学校可以积极与自然博物馆以及科学技术馆等单位寻求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自然和生态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持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让自己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与保护他人的技能和意识
体育课上曾发生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猝死的事例,这让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感到无所适从。通过听专家讲座及网上查询明白猝死原是可以急救的,“心源性猝死”是常见的疾病,要提前预防,合理锻炼,抓紧时间就可以进行自救和救护他人。在体育课中,给学生讲明道理,鼓励学生平时多注意身体状况,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运动中来,树立自我保护与帮助他人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校园乐趣,才能更好地明白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