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重要的英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有一次,我和一名英国小伙伴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她觉得我像“Summer”。我比较疑惑,在询问过她之后,我发现我们对于夏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我的意识里,夏天是很热的,因此在中文的书籍中,我们常能看到“骄阳似火”这类词语用以形容夏天。但是在英国人的意识中,夏季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气温同中国的春天一样。因此,她称我为“Summer”是因为我给他一种美丽、温馨和可爱的感觉。我由此联想到,英国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翻译中又存在哪些文化差异呢?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文化中,也是基本的构成部分,但地位又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是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进行交流的手段,不仅是不同文化间情感交流的介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人认为翻译主要是一系列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其中包含着两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承担着传播两国文化的责任,因此,在翻译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时,有必要充分掌握英美的文化内涵,才能进行精准的翻译,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地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比如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面,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借……的东风”,意思就是与好事相伴,吹东风就代表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但是在英语中,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暖宜人。因此,我们在翻译英国雪莱的《西风颂》“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y behind”时,可以翻译为“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则代表着刺骨和寒冷,比如对《biting east winds》的翻译,就为刺骨东风。我们可以看到,风在不同的语句中被翻译为西风或者是东风,而不是统一被翻译为“风”。因此,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将真正的意义翻译出来。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的思维特征的反映,也是不同表达方式的反映。
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则文中常常含有意义丰富的抽象名词。比如,对“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的翻译,就是“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副最赏心悦目的画吗?”在这句英文中,“Love”和“Beauty”是两个意义很丰富的抽象词语,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被翻译为“爱向美丽下跪求婚”。而中国人喜欢具体,因此大多数词语都有它所代表的意象。
四、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是文化的沉淀,但是在翻译中厚重而不同的历史则是一个难题。在英语中,大多数典故来自于罗马、希腊神话或《圣经》,并且带有风格别致的民族色彩。比如英语中的“paint the lily”,在翻译中变成了“画蛇添足”。这是因为翻译者考虑到了这句话的文化背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是高贵美丽的象征,这在《圣经》中的天使报喜图中就有表现。所以,在百合花上涂抹就是对原来洁净素雅的破坏,明显是多此一举。在汉语中,“画蛇添足”就是用以表达为本身就没有脚的蛇画上脚,显得多此一举。因此,对英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其历史典故的来源和背景,才能表达出传神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五、翻译中应对英美文化差异的策略
考虑到中西文化多个方面上的差异,作为我们英语学习者在平时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不仅要加强对汉语的语法结构、句式的学习,还要加强与英语的语言结构、语言体系、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巧妙运用到翻译工作中。
除此之外,应该多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在翻译历史文化典故时产生清晰的方向。不能机械的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比如在翻译英语的典故时,可以借用等值的典故,也就是说,当两者在意义和风格上比较相似时,可以采取汉语的习惯。比如将“walls have ears”.翻译为“隔墙有耳”。但是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当时这个语境下的情感色彩。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因此文化和翻译有密切的联系。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在价值标准、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存在着特定的文化气息。这为两种语言的互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翻译中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翻译中所发生的信息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 重要作用
在所有的课程中,英语学科算是最“国际化”的一门,因为学生在英语课上实际是在学习所有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一方面,世界上有75%的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在当前已当之无愧地变成最流行的国际语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出现英语学习热,于是CET4(国家英语四级考试)、CET6(国家英语六级考试)、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TOEFL(托福)、IELTS(雅思),以及形形的英语学习材料和英语培训班像雨后春笋般席卷而来。不仅如此,英语已悄然无声地渗透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中。比如“拜拜”、“MP3”、“桑拿浴”、“N种选择”、“PK”、“VS”、“4F(建筑物的第四层)”、“Coca Cola”、“KFC”等等诸如此类。且不说美国大片,英语歌曲,西餐,西方时尚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英语,英语课成了英语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在英语课上得到文化的入门介绍,树立一个理智的态度对将来学生或在生活中或在工作中遇到跨文化交际是大有裨益的。
一、 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减少英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便是受汉语及汉语思维方式负迁移作用的影响。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语言,而英语是表音语言。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很容易在面对字母单词以及英语句子时感到困惑,他们也许会认为英语复杂无聊。另外,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或文化的情况下,学生们会下意识地用汉语思维思考英语。比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荒唐直译。这句译文不包含任何语法,根本无意义。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很有可能感到突兀,而文化和背景知识正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土壤。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2.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化既是重要的也是有趣的。因此,在英语课上多介绍文化或背景知识将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拿英语中有趣的颜色词使用做例子,“black tea” 是“红茶”,“white lie” 是“善意的谎言”,“black sheep” 是“害群之马”,“yellow book”是“电话簿”,而“filthy book”才是中文中指的“黄色书籍”。“Be green with envy”则是“红眼病,十分嫉妒的”,除了这些,在中文中,有“父母”,但在英语中则变成了“mum and dad”。除此之外,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文名字中姓在名前,在英语中则恰恰相反。有趣的外国文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聚精会神,学到更多。
3.帮助学生跨文化交流中树立正确态度
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现代科学技术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但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对不同文化持有一个理智开放的态度,在越来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有能力去思考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文化教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态度。首先,没有一种文化高于另外一种文化。虽然英语在现代社会不可否认地成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然而,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的都是对的或是高等的。因为在强大的文化力量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在做支撑。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生长繁衍的土壤。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自己的文化感到不自信。其次,尽最大努力去学好英语而适应现代生活是一个普遍的适应社会要求的愿望,但实现这个愿望的代价不应是放弃学习本土文化,了解本土情况。学生通晓本土文化而且对于文化间的误解甚至是冲突有一个理智的态度才是学习了解不同文化的目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也就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渠道。
(1)角色扮演法
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学到地道而又印象深刻的语言。但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遨游在真实语境中是不现实的。角色扮演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初中英语教材的设计多以对话的形式模仿真实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日常生活情境,由简至繁。意图之一便是方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会和理解文化。高中英语教材中也出现较高层次的英语文学剧本,这些素材非常适合学生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全体学生都极易被激发主动参与和体验的兴趣。另外,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角色扮演,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有直观的了解。
(2)对比法
“跨文化”这个词在英语中叫做cross-cultural,其英文释义为:involving or containing ideas from two or more different countries or cultures意即“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和文化的”。由此可知,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不可能只谈一种文化的,英语承载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对比。于是利用对比法去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意识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比,学生的智力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从对比内容上来说,中国文化与西方英语国家文化间存在很多异同,对比的内容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如节日的对比。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回答上述问题时,中国人多以谦逊委婉作为原则,而西方人则更直接和明确。
(3)讨论法
讨论可以说是对比之后的自然延续,经过对某种文化现象的对比,对对比的结果进行讨论是自然而必要的步骤。这样可以系统和深化对两种文化的对比认识,甚至逐步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流价值观和方法论。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跨文化意识
课堂时间是重要的,但也是有限的。于是课外活动变成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辅助和必要补充。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已被各地的教师和学生采纳并在辅助教学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举行多样的英语竞赛,包括演讲比赛、口语比赛、翻译比赛、记单词比赛,还有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日子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和纪念活动,让学生置身真实的语言环境,按照目标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另外,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渗透文化。比如说致谢。在中国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区区小事英语国家的人们常为此道谢,从早到晚,必定谢不离口。作为渗透,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说:“Thank you”,受到夸赞要说:“Thank you”,结束通话或谈话时要说:“Thank you”,在接受了别人的一切服务后都要礼貌地说一声:“Thank you.”
总而言之,语言承载文化,植根于文化。“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目标语背后的文化和处世哲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因为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的交际。要达到目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充足的文化知识以及对文化该有的一种理智和开放的态度,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戴焱.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2009
[3]蒋学清.文化热点-读与思.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When we talk about being independent, we often think about leaving our parents and living alone. The mental independence is always ignored by people, mental independence means the person can measure the things and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As for the children, even they move out and stay far away from their parents, but sometimes they just cant control themselves, they will get the bad behavior, like smoking and drinking, their life is losing control. The young people need to cultivate their independent spirit, they should think by themselves, learn to take care of the other people, thus they can be the real independent. When a person grows up, they can be strong enough to support their li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 be mature enough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 They can tell what is wrong and what is right.
2、当我们谈到成为独立,总是想要离开父母,独自居住。而精神上的独立总是被人们忽略,其实精神上的独立意味着一个人能衡量事情,做出正确的决定。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搬出去,远离父母,但是有时候他们无法自控,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和喝酒,他们的生活会失控。年轻人需要养成独立精神,他们应该自己思考,学着去照顾别人,这样才能真正的独立。当一个人成长了,他们才能够足够的强大去养活自己,同时,也能够足够成熟去做决定。他们能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英语文学;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英国文学发展历史比较深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历史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文学也受到了各种现实理论和外界力量的侵蚀,受到了历史、政治以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到现今,也逐渐成熟。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当前英语文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引起重视,开展英语文学教学研究,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英语文学(English literature)主要指的就是用英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创作者不一定是来自英格兰。在美国文学中的英语作品,也可以将其纳入到英语文学中,但一般情况下美国文学都是按照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进行处理的。英语文学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其中包括了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文学等,其中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字典等。其中最具代表作品也包含了很多,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乔治・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詹姆士一世的英皇钦定本《圣经》等,都是英文作品中充满智慧的结晶。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穿英语文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一件事物比较感兴趣,就会积极的投入学习中,主动的去了解事物、认知事物。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文学是语言艺术性的表现,具有生动、形象以及凝练的特性,文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文学语言有生活化的特征,其是来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的一种作品,具有通俗易懂、自然的特征,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对于美丽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与好感,向学生展现英语中的美,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英语和汉语一样,在语言中也处处有美的存在,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的戏剧、马克吐温的小说等都是历史上不朽的佳作,在为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其中存在的美,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审美意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英文文学的阅读和研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英语文学中,富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句式等,学生通过对英文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将其中的知识吸收,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学习英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但是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英语交际的情况比较少,其学习的知识也就不能用于实践,不能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学生可以借助阅读和学习英文作品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收货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思维形式,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需要用语文来表达出来,语言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习语言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会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语言中的文化。高职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将英美国家的不同文化介绍给学生,也是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英语学习中,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在学会听说读写的基础上,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更需要对其思想、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解,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基本的语言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引起重视,利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光盘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加强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地语言学习环境。
(四)有助于素质和德育教育。加强对英语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德育教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文学是反应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学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中,可以对其英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学习英文中的知识,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在一些经典文学中,包含着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作品中一些观点的影响,在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英语文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感受语言文化和魅力,刺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仅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语象、心象和情象境界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使得英语教学更加有魅力,同时也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英语文学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其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文璐. 新课程标准下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99+402.
[2] 李昆峰. 论英语文学在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效应[J]. 大学教育,2014,05:118-119.
[3] 陈小玲. 浅议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42-144.
关键词: 翻译 文化差异 语言特点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手段,它涉及两种语言和各种知识。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一门艺术,就好比画家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状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同样,译者也总是要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然后运用翻译技巧,在另一种语言中把它们表现出来。所以翻译可以是两种语言有规律的转换,但绝不是机械的转换和简单的交易。因此,一个好的译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外,还要熟悉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了解他们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一、文化差异是我国学生翻译学习中的一大障碍
一直以来,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先介绍一些翻译理论或技巧,接着阐明该理论技巧的运用,然后就是课堂上的翻译练习,下次上课时再讲评翻译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单句翻译练习时,尚能将理论与实践对应,可是一旦进入语篇翻译,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由于不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学生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不该用的地方胡乱套用的现象。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是我国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教师应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偏重方法、技巧的讲解而忽略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思维习惯、社会风俗、宗教影响等语言因素的学习,结果只能是译文意思生硬,缺乏原著所具备的生命力,严重者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二、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因为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天然前提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还直接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二)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由民族的宗教意识和形成的文化,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方面的差异。如:“龙”与“dragon”,汉语中的“龙”是传说中的神,代表高贵、吉祥;而英语中的“dragon”是怪物,是野兽,代表凶残、可恶。汉语文化中的“佛”是人们崇尚的,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英语中的上帝是神圣的,有最崇高的地位,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三)习俗文化的差异
这是由生活习惯的差异引起的。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打招呼时习惯说“吃了吗”,回答往往是“吃过了”,实际上这只是见面寒暄,相当于英语国家的“How do you do”等。可是如果在英语国家中这样问,他们就会回答“Do you want to invite me to dinner”(你要请我吃饭吗),因为他们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中国人在交谈时,常谈到工资收入问题,这可以理解为对对方生活的关切;而对于西方人,这样的话题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私密,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谈这个问题。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这必然使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多以人本为主体,西方多以物本为主体。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位,最富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例如: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习惯把它译成:An idea came to him.而中国人则更习惯译成:He got an idea.其实后者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翻译不是十分符合英语的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了解和克服两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才能准确地转述原文及符合原文的文化习惯。
三、翻译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特点不容忽视
汉英句子基本都是主—谓—宾结构,但是两种句法的结构形式有明显的差异。从句子结构来看,英语句子结构紧凑,汉语句子简洁明快。汉文化强调整体综合,不太强求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而英文化多细节分析,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及相互关系,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的制约。从总体安排上看,汉语形散,英语形聚。汉语句子受句法结构的限制较小,一般遵循“先旧后新,先轻后重,先小后大”的原则安排,而英语则相反。
另外,文风也不同。英语行文喜欢不断地求新求异,不断地使用替换词和变换的说法,而汉语音节铿锵纯一,涵义铺排条理性好,有浓郁的人文意识。
由于翻译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讲授理论和技巧的同时,结合汉英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以及缺乏此类文化背景知识而导致的误例,刺激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敏感性,使学生的翻译知识与技巧能得以同时兼顾。
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只有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把汉英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成功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传递。
参考文献:
[1]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药;西药;联用应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R96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19-01
中药与西药联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和注意:
1 中西药基本特点和作用机制[1]
西医药学建立在构成论基础之上,以分析为手段来探析机制,了解疾病,指导诊治用药,故治疗上或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异常功能,或补充匮乏物质,从指导思想到投药操作,乃至实际效果,都是单向性、对抗性的。用药针对性越强,局限性和毒副作用也就越大。
中医学不仅有明确的双重调节意识,而且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多重因素,所以即使针对性的用药,药物在体内发挥的实际效应,也是双重或多重的。以清热解毒药为例,此类药除有广谱抗菌作用外,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也常有良好的调节功效;柴胡的“和解退热”,即包含降低体温、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等多重效果。
2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
2.1 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许多中西药联用后,能使疗效提高,有时呈现很显著的协同作用。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血药浓度升高。
2.2 降低药品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2] 某些化学药提取的纯品成分单一,治疗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较大,与中药配伍既可提高疗效还能够减轻毒副作用。如氟尿嘧啶与环磷酰胺是抗肿瘤药,常产生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而海螵蛸和白及粉既能止血消肿,又能保护胃黏膜,现将它们配合组成片剂,可防止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反应,临床上治疗消化道肿瘤有较好疗效。
2.3 减少剂量,缩短疗程 如地西泮有嗜睡等副作用,若与苓桂术甘汤合用,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嗜睡等副作用也可消除。
2.4 减少禁忌证,扩大适应证范围 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时因对肝脏有损害,故肝功能不全者忌用。珍氯片(氯丙嗪,珍珠层粉,三硅酸镁)用于肝功能轻度不全、精神异常的患者,不仅对肝功能无损,且有一定的协同作用[3]。
3 规避和预防药物配伍禁忌
中西药同服也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导致严重后果,应权衡利弊,避免盲目同服。简单举例如下:
3.1 中枢神经系统 中成药虎骨酒、人参酒与苯巴比妥等镇静药不宜同服,因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
3.2 心血管系统 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防风通圣丸与化学药复方利血平片、帕吉林不能同服。因前两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中成药益心丹、六神丸不宜与化学药普罗帕酮、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
3.3 消化系统 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能解痉镇痛,而甲氧氯普胺则能加强胃肠收缩,两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互降低药效。复方氢氧化铝与丹参片不宜同服,因丹参片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氢氧化铝形成结合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降低疗效[4]。
事物总是有双重性的,在利用中西药联用的优势治疗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要规避中西药配伍禁忌,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公孚,谢惠民.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2.
[2]林永秀.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J].海峡药学, 2003,15(2):88.
[3]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30.
关键词:中文分词;逆向最长匹配算法;中药方剂
1 概述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浩瀚的文献资料,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将古今中医药信息资源和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资料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可以促进中医药知识的利用转化及传播推广。
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对于输入的一段中文,成功的进行中文分词,可以达到计算机自动识别语句含义的效果。中文分词是自动翻译、数据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受到中医药学者的重视,中文分词在中医药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2 中文分词技术的算法
现有的分词算法可分为三大类: 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1]。
2.1 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
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又叫做机械分词方法,它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待分析的汉字串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匹配,若在词典中找到某个字符串,则匹配成功(识别出一个词)。按照扫描方向的不同,串匹配分词方法可以分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按照不同长度优先匹配的情况,可以分为最大(最长)匹配和最小(最短)匹配。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优点是分词速度快,算法简单且易于实现,但是不具备歧义处理能力。
2.2 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
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是通过让计算机模拟人对句子的理解,达到识别词的效果。其基本思想就是在分词的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利用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来处理歧义现象。由于汉语语言知识的笼统、复杂性,难以将各种语言信息组织成机器可直接读取的形式,因此目前基于理解的分词系统还处在试验阶段。
2.3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对语料中的字组频度进行统计分词,不需要切分词典,因而又叫做无词典分词法或统计取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在上下文中,相邻的字同时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构成一个词。因此字与字相邻共现的频率或概率能够较好的反映成词的可信度。
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会经常抽出一些共现频度高、但并不是词的常用字组,例如“这一”、“之一”、“有的”等,并且对常用词的识别精度差。
到底哪种分词算法的准确度更高,目前并无定论。对于任何一个成熟的分词系统来说,不可能单独依靠某一种算法来实现,都需要综合不同的算法。
3 运用中文分词系统分析中药用药规律
3.1 系统分析与设计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预测推断手术、临床试验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在分析中药方剂或古今医案中的用药规律时,也经常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而前提之一就是对数以万计的浩瀚文献资料进行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中文分词系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医方剂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药材,而关于的药材名称在药典里已经做了记载,中药药材的名称相对已经固定,新出现的中药材不多,因此在数据挖掘时根据标准药典作为词典,运用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处理中药方剂用药规律具有天然的优势。一般说来,逆向匹配的切分精度略高于正向匹配,遇到的歧义现象也较少。统计结果表明,单纯使用正向最大匹配的错误率为1/169,单纯使用逆向最大匹配的错误率为1/245。由于汉语单字成词的特点,正向最小匹配和逆向最小匹配一般很少使用。综合以上几点考虑,该研究在设计中文分词系统时,采取基于词典的逆向最长匹配算法,系统的流程图如图1。
3.2 中药词典的构造
由于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是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进行词条匹配,词典的构造是切词的基础。设计的词典机制和词条的完备率对分词结果的准确性将产生重要影响,词典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性能[2]。目前构造分词词典主要有三种设计方法:第一种方法,以机器做辅助,主要靠人工输入信息的方式构造词典。第二种方法,从印刷版的词典里获取信息来构造分词词典。第三种方法,通过对语料库的加工处理和分析,抽取相关信息来实现分词词典的设计。
该项研究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的《中药大辞典》,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6008味药物及其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该项研究以《中药大辞典》为依据,将其收录的药材名称编成电子版词典,编好之后存入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分词基础。
3.3 逆向最长匹配算法
逆向最大匹配法通常简称为RMM法,取词典中单词长度最大值作为第一次取字数量,从文章或者句子(字串)的末尾开始切分,然后到词典中进行扫描。其流程图如图2。
伪代码如下:
maxcibiao=词表最大长度
While Not EOF(1)
Line Input #1,Line1
subsen1=Line1
Do While Len(subsen1)>0/*要切分的句子长度大于0*/
jiequ_now=Right(subsen1,maxcibiao)
/*从句子最右面截取词表最大长度的字符串*/
If vIsFound=1 Then
subsen1=Left(subsen1,Len(subsen1)-Len(jiequ_now))
/*判断是否词表中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将这个词记录下来,然后从原字符串中去除当前截取,作为新的子串*/
Else
For k=1 To maxcibiao-1
LenJiequ=maxcibiao-k
tempWord=Right(jiequ_now,LenJiequ)
/*从词表最大长度减少1开始循环处理,直到一个字符,到词表中判断是否匹配*/
/*如果匹配则将这个词记录下来,再重新截取子串,否则将原字符串长度减1之后重复上述过程*/
Next k
subsen1=Left(subsen1,Len(subsen1)-Len(temp Word))
End If
Loop
Wend
3.4 应用举例
文章设计的中文分词系统,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数据挖掘的前期步骤,在中医药方剂挖掘分析的多项课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针对糖尿病的某项课题为例,通过在数据库中以“糖尿病”为主题检索,经过筛选整理得到2369篇相关文献,每篇文献使用不同的方剂与中药药材,以其中的五篇文献为例,用到了下列药材:
(1)“黄芪、生地黄、地骨皮、黄柏、黄连、水蛭等”。(2)“生黄芪30g、山药30g、生地30g、茯苓15g、天花粉15g、麦冬12g、白术12g”。(3)“川穹12g、郁金12g、丹参12g、生黄芪30g、草决明10g、知母12g、生地黄12g”。(4)“熟地20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黄芪30g,黄连10g,地龙12g,丹参20g,川芎12g,水蛭8g,石菖蒲8g”。(5)“熟地黄20 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黄芪30g,黄连l0g,地龙12g,丹参20g,川芎12g,水蛭8g,石菖蒲8g”。
系统在处理第一条记录时,可以准确地依次切分出水蛭、黄连、黄柏、地骨皮、生地黄、黄芪,其他的记录也都准确地一一切分出来。当文献量很大时,手工摘出这些药材并进行统计分析是项劳动量巨大的工作,通过分词系统可以很快的得到统计结果,并且准确率非常高。按照频次统计的前20味药材如表1。
表1 糖尿病方剂研究中药材统计
3.5 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
中药名称由于因时代不同、地域有别而产生差异,出现同药异名现象,如龙脑又称冰片何首乌又称首乌。而医生在开处方时,也会因为个人习惯对同一味药材使用不同的名称,例如将生地黄、熟地黄简称为生地、熟地、生熟地,贝母分为为川贝、浙贝,这些异名如在词表中未收录,分词时则切分不出。有时因为实际需要,同一味药材炮制前后当作不同的药材,在分词完成后,根据需要对这些药材进行单独处理或是合并处理。在后续的研究中,以此中文分词系统为子系统,开发出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结束语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积淀了数千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需要继承珍贵的传统经验,而发展更是首要任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使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加速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中文分词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积累的临床经验挖掘出更多的价值,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中文处理技术比西文处理技术要落后很多,就是因为中文必需有分词这道工序。如何提高中文分词技术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领域,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一、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制约着教师的授课质量
新目标英语每个年级的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个,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应达到的水平(学习本级话题范围内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在这里根本就无法实现,因而学生上初中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恐惧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别说对于初中学生,就是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也有个别词语打开课本时不认得或写不出;还有不少单词,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如competition,exhibition,Californian,requirement,experience,traditional等等,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记不住这些词,而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住,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而教师如果逼着学生强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英语学习成为他们沉重的包袱,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于是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给学生的学带来了重重困难。根据笔者不完全调查和统计,自英语新课改开始实施以来,在部分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有80%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50%的学生不能坚持继续学习,甚至有很大一批学生已经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这一现象在以往没有实施新课改以前,几乎是很少出现的,这也是笔者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和十分忧虑的问题之一。
二、考核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不科学,教师在新课改中难以发挥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广大农村初中,应试教育思想要深蒂固地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学校、社会对升学率的片面关注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书面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模式始终难以打破,教师被迫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学生也被迫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到死记硬背语言知识和应付永无休止的测验考试中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讲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性循环状态,严重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给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埋下了可怕的祸根。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试的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对教师评优晋级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上就不敢完全放开手脚,按照“新课改实践建议”中所提倡的那样,“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而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试成绩,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针对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采取对应的策略
1、要抓好初中阶段的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万仗高楼平地起。”英语的启蒙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对英语感到新奇,拥有浓厚的求知欲,对英语老师丰富多变的语音、语调,自然流畅的口语充满了羡慕、敬佩的精神。那么,这时老师应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利用英语小故事、幽默,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希腊学者前罗塔戈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应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在点燃学生的火把,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英语的最大动机。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根本所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得不到良好的成绩,学习热情也会减退。所以入门教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遵循语言认识、规律,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如培养学生读音准确,书写规范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2、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也由“师者之上”变为平等的朋友关系,倡导生生合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发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奖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感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以“教”代“学”。普有位专家说过,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过程,是新课标下课堂设计最核心的一点。美国教师专业委员会普提出过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其中一条就是:一个好的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答案,但最好的教师能不说话,帮助他的学生思考出答案。因此,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体,追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平等交流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3、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期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厕人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信心。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峰心健康发展,尊重学生,不能因强调知识的重要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真诚、无私、谦虚、热爱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动人,这样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才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意。
4、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教学特点
首先,从英语语言学习的学科特点看,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的训练,更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此之外,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还涉及很多设计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英语的学习需要记忆背诵很多内容,例如单词、词组、句型等,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课程知识。
其次,从初中英语的教学对象看,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阶段中的重要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在不断成熟。因此,初中英语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现状
从我国将英语学习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中后,我国的英语教学一向以语法结构、字词句翻译等为主,尤其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改革开放以后,语言教学已经慢慢普及,在新课程理念的传播之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初中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课本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只在遇到时说一下,并没有深入讲解,忽略文化背景的渗透。除此之外,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大部分仍旧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重视词汇和语法等的考试,对于文化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文化教学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因此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思想是以孔子为主导的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在这种哲学理念之下,中国文化中的群体主义思想要远远高于个人主义思想。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意会”,这些都与西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海洋文化使得西方人充满了冒险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相悖,并且在西方人的交流中,重视“直抒己见”,而不是所谓的“意会”。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也会闹出很多笑话。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文化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二)渗透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除了基本的英语技能训练外,进行有意识的文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英语教学中应当增加文化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感悟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好总结归纳。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搜寻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好预习。例如在阅读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相关的背景材料。
在课堂教学阶段,在正式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开始五分钟,介绍一些经典的英文谚语,并介绍谚语的背景,让学生感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之后,要向学生介绍大致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情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影像等资料呈现在课堂上,构建真实的英语文化氛围。在情景课堂中,让学生分组学习,不同小组完成不同的人物,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存在,指导学生完成分组任务。
在课后阶段,教师除了布置日常的作业外,还可以根据渗透文化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观看有简单而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电影,并让学生用英语交流观后感,或者撰写英文小作文。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在教学评价中,应当将文化知识作为考核的重点。传统的英语考试往往集中在听力、阅读及词汇的积累上,这种考试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基础,但难以考核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悟。因此,在英语考试设置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文化的小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量使考核更全面。
三、渗透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渗透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已经逐步开始推广,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英语教学让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枯燥而乏味,增加渗透文化教学后,学生感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渗透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丰富课堂内容,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在英语方面的实践能力,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