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医药合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前路和(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椎结核的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5例,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5例,L2以下腰椎结核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胸腰段及腰椎病人应用前、后路联合内固定;而胸椎结核单纯应用前路单棒内固定的方法。其中后期8例手术采用微创方法(胸腔镜、Xtube)。[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平均随访25.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核病灶最终获得骨性融合,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9.9°;除1例FrankelB级患者神经功能检查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脊柱稳定性对于脊柱结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内固定器材、同种异体骨移植以及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微创方法能够简化手术,减少术中失血,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脊椎; 结核; 内固定; 骨移植
近年随着人口流动及耐药菌株的增多,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骨关节结核50%累及脊柱,症状不典型,病程迁延,早期诊断困难,常在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时才获得确诊,因此致残率高,治疗棘手。目前主张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在积极抗结核化疗的同时,采取外科手术方法,清除局部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的畸形发生。但对手术的方式和策略仍存在广泛争议。2002年1月~2005年10月间,作者对15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同种异体骨移植结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平均随访25.4个月,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1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手术治疗,包括病椎切除,椎体间同种异体骨移植结合内固定。男11例,女4例;年龄23岁~73岁,平均48.4岁。所有患者均行X线摄片、CT/ MRI 扫描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临床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或伴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影像学显示:椎体严重破坏或塌陷、椎间隙变窄、椎旁寒性脓肿形成(图1)、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压迫。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5例,L2以下腰椎结核2例,受累椎体为1~3 个。术前神经功能评分Frankel分级B级2例,C~D级共有7例,其余均为E级(表1)。
表1 15例多节段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概况(略)
图1患者,男,58岁,T7、8结核,单纯背痛半年入院(略)
a.术前正位片,T8椎体楔形变,可见椎旁梭形脓肿;b.冠状MRI示:T7、8椎体信号改变,可见椎旁脓肿,但椎间盘破坏不明显;c.小切口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后8个月,可见植骨界面模糊
1.2 术前准备
一经确诊后,行2周以上的四联抗痨治疗(雷米封、链霉素、利福平、乙氨丁醇或吡嗪酰胺),待病人食欲增加和贫血症状改善,血沉下降或无进一步加快后,即可手术治疗。本组病人入院时ESR在20~110 mm/h,每周复查ESR至术前,一般控制在60 mm/h以下。腰椎结核寒性脓肿较大,用药后血沉控制不佳的病人,可行在B超引导下穿刺排脓,链霉素腔内给药。
手术适应证包括:脊柱结核诊断明确且无全身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病灶者;椎体结核有死骨及(或)伴冷脓肿形成者;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进展性后凸畸形;伴有明显的节段不稳的患者。而对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视为手术禁忌证。
1.3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胸椎结核采用经胸或胸膜外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或低位肾切口,均从症状重侧进入。术中显露病灶后,先完全吸净脓液,刮除破坏的椎体以及椎间盘组织,彻底切除病变椎体完成椎管内脊髓的减压。局部反复冲洗后,撑开器适当撑开复位,矫正后凸畸形。测量椎体间骨缺损的高度,切取合适的长度的同种异体骨环(充填切除的自体肋骨骨条)嵌插椎体骨缺损处。应用Mossi Miami或Fronterior(Depuy)单棒固定系统加压固定,病灶内放置链霉素粉剂2 g。胸腰段、腰椎结核患者翻身采用后正中入路,继续行后路手术。应用Mossi Miami(Depuy)或Xia(Stryker)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而胸椎结核由于有胸廓支撑保护,无需联合后路手术。后期手术多采用微创方式(共8例)进行。胸椎、L1以上的胸腰段前路手术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6例),而胸腰段和腰椎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则借助METRx XTube可扩张通道系统完成(4例),于椎弓根体表投影点作2~3 cm长纵行小切口,插入扩张套管,经操作通道植入椎弓根螺钉,于棘旁肌肌间插入螺棒,锁紧螺帽。术终时记录手术时间及失血量。
1.4 术后处理
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在每日引流量小于50 ml后,试行夹闭后拔除。然后在有效支具保护下,即可离床活动,行功能练习和康复训练。术后注意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及并发症处理。术后1周,异烟肼采用静脉给药,链霉素常规肌注,同时静脉应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混合感染,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口服。1周后,异烟肼恢复口服给药。链霉素总量为60 g(包括术前及术后用量)。口服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规则化疗持续至少9~12个月,警惕药物的副作用。复查ESR持续半年以上正常,局部无疼痛或叩击痛,X线片提示骨性融合,可认为临床治愈。
1.5 随访内容
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随访临床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血沉;摄X线片,了解内固定物的位置及稳定性。评价指标包括:(1)手术前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2)根据侧位X线片测量的脊柱的Cobbs角;(3)异体骨的融合情况,参考Bridwell等〔 1 〕的评价标准:Ⅰ级:骨质融合,并有骨小梁通过;Ⅱ级:植骨完好,未见完全的骨质重塑和融合,但交界面无透光区;Ⅲ级:植骨完好,但在移植骨的上、下端与受区骨的交界面处有透光区;Ⅳ级:无任何骨融合迹象,移植骨吸收。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中无大血管及脊髓损伤,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干酪样坏死、Langerhans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血沉约12~20周后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检查除1例Frankel B级患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神经症状加重。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19.3°至术后的平均0°(表1)。平均随访25.4个月,未见明显的矫形丢失,无1例发生内植物的松动断裂。传统手术和后期微创手术例数的分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表2)。可见微创手术失血量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术后6~9个月随访X线片可见异体骨环与椎体界面模糊,未见下陷和倾倒,无假关节形成,但异体骨的爬行替代和塑形重建不明显,未见连续性骨痂生长,按Bridwell标准为Ⅱ级融合(图1、2)。
表2 不同手术方式分布以及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的情况(略)
3 讨论
3.1 内固定物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压迫,恢复椎体间高度,矫治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早期的单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已被证实无法阻止后凸畸形的进展,而被淘汰。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和维持认为是决定脊柱结核远期疗效优劣的关键〔2〕。单纯病灶清除植骨,早期抗屈曲、压缩的力量强,而抗扭转、侧弯、后伸的力量差,骨块承受周期载荷容易发生移位、吸收、骨折或者塌陷,导致局部稳定性丧失,移位的骨块甚至有压迫脊髓和血管的风险。Rajasekaran等〔3〕报道病灶清除植骨术后约42%的患者畸形进展,甚至发生比保守治疗更严重的后凸畸形,因为病灶清除造成前柱更大范围的缺损,胸椎和胸腰段是最容易发生植骨失败部位。Bailey〔4〕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当椎体破坏超过2个椎体时,移植物的失败率较高。内固定器材用于脊柱结核被认为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的一大进展。众多的临床应用证明〔5〕:内固定能够早期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促进结核的静止,极大地缩短治疗周期,减少长期卧床或石膏床制动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早期康复。
图2患者,女,73岁, T12、L1结核,腰背痛,无神经症状。(略)
a、b.术后10个月复查时的正侧位片;c.CT显示减压彻底
但许多学者〔6〕对在结核病灶内植入内固定器械仍持谨慎态度,认为可能会诱发异物反应,导致植骨溶解;内固定物的植入,不利于结核菌的控制,存在病灶复发、蔓延的风险,认为应避免直接在结核病灶内使用内固定器材。但Boachie〔7〕认为在活动性结核病灶内植骨或应用内固定是可行的:内固定能够直接、有效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植骨块骨折、滑脱、塌陷及吸收。一系列的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8〕:与表皮葡萄球菌相比,结核杆菌对金属内置物黏附性较小,产生的生物膜较薄,增殖力弱,尤其是钛合金材料生物相容性更好,因此在结核病灶内使用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这为在结核病灶中使用内固定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组15例病人均局部应用内固定器材,随访25.4个月,获得良好的效果,未见结核病灶的复发和蔓延,也证实这种观点。
3.2 植骨材料选择
脊柱结核90%破坏脊柱的前柱和中柱,造成脊柱不稳、畸形。前路植骨桥接病灶清除术后遗留的骨质缺损,能够早期恢复力学传导,稳定脊柱、矫正畸形。但植骨块必须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以分载作用于内固定物上的应力。自体髂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骨传导和骨生成作用,无传播疾病的危险,是传统的移植材料。但当脊柱结核累及多个相邻节段时,植骨至少要跨越2个节段,所需骨量巨大,常造成取骨区的诸多并发症:如影响骨盆外形、局部血肿、感染、慢性疼痛等。更重要的是自体髂骨含松质骨成分较高,提供的支撑强度不够,容易发生植骨块吸收、移位或骨折,导致内固定系统失效。因此,在骨性愈合前,必需辅以可靠的外固定支具保护。肋骨截面小且外形呈弧形,与受区接触面积有限,且力学强度差,支撑力不足。当载荷过大或长度>7 cm时,极易发生吸收、骨折、移位,导致假关节形成或者后凸畸形矫正角度的丢失,失败率较高。
而本组病人选用的同种异体新鲜冷冻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比并无明显差异,Morales等〔9〕曾对各部位的同种异体骨的屈服强度进行测试:股骨环为15 000磅,腓骨为3 720磅,三面皮质髂骨为472磅。冷冻去除了大部分的抗原,保留部分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使其仍具有一定的成骨活性。虽然受区低度的免疫排斥反应,理论上会影响融合的成功率,但已有的临床报道显示,虽然异体骨的融合和重塑时间较长,但临床疗效均满意,未出现感染、植骨块折断或脱出、假关节形成〔10、11〕。Dietze等〔12〕认为同种异体骨适合作为植骨材料,早期用于脊柱感染病人,成功与否取决病灶清除是否彻底和延长静脉药物的使用时间。
还有人用钛笼结合自体骨移植作为重建前路的支撑材料,但金属相对椎体骨质更加坚硬,特别是结核病人椎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所以存在远期下沉,前柱高度丢失的风险。
本组15例胸腰椎结核病人以异体骨环充填修剪的自体肋骨骨条作为植骨材料行前路支撑植骨,随访结果显示术后6~9个月X线片可见异体骨与椎体界面模糊,未见骨环的下陷和倾倒及假关节形成,但异体骨的爬行替代和塑形重建亦不明显,因此异体骨的转归仍有待进一步长期观察。作者通过在异体骨环上钻孔以及自体肋骨条作为异体骨环的填充材料,理论上能够促进周围成骨组织的长入和血液循环的重建,从而更好地发挥骨传导作用。与自体骨或钛笼相比,异体骨环长度和截面更便于选择,且具有坚固的力学性能,因此作者认为其可能更合适用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前柱缺损的重建。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
对于多节段病变的患者,在病灶清除的同时,辅以内固定加强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利于结核愈合,目前已被多数学者接受和采用,但对具体的手术方式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有学者〔13〕提倡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还有学者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再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贯穿脊柱三柱,坚强、具有良好的矫形能力;内植物远离前方的结核病灶,不会干扰结核的愈合进程。手术可分一期或二期完成。但前路病灶清除后,翻身行后路手术过程中存在着植骨块松动移位的相对风险;而先行后路手术难以提供宿主骨与植骨块之间有效的预压应力;而且对于多节段病变后路至少需固定病灶上下各两个椎体,需联合应用横连接,暴露范围和失血量均增加。还有学者〔14、15〕主张前路彻底病灶清除的同时,直接椎间植骨加压内固定,手术仅需一个切口,手术和麻醉时间均相对缩短,出血量减少,并能够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使局部病灶制动,利于结核的愈合。Benli等〔16〕应用Zplate治疗脊柱结核14 例,CDH 31例,后凸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23.1°降至术后的6.1°,畸形矫正率达77.4%,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复发。但当结核累及多个节段时,前路病灶清除可造成大面积的骨质缺损,邻近椎体又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前路内固定(单棒、双棒或者钢板)固定系统需跨越多节段,抗弯及抗旋转稳定性均差。患者病程迁延,严重的后凸畸形使后方韧带、肌肉、小关节囊等结构持续承受牵张应力而被拉长,甚至发生脱位或者半脱位。椎体间植骨虽恢复了前柱的高度,但后柱复合体短期内却无法恢复张力,因此作者对病变累及两个椎体以上的胸腰段或腰椎结核患者主张: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同时,辅以简单的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后路固定作为中和系统,能够有效地分担前路的负荷,作者不必再为因邻近椎体骨质疏松导致前路内固定物松动而担心;前路固定方式亦得以简化,一般只需单棒固定系统即可;这种360°的固定方式,术后即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患者可以早期离床活动,肺部、长期卧床带来并发症明显降低。前后路内固定缺点是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加,对于一些结核中毒症状重、一般情况差、高龄的患者不适合。目前微创技术的开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作者后期L1以上的前路手术主要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在放大的电视屏幕监视下进行病灶清除,视野清晰,有助于更加精确地显露清除结核病灶,减压彻底,避免脊髓神经的副损伤,失血和创伤均小,效果良好。而后路手术在Xtube下以微创的方式完成。Xtube是枢法模公司开发的微创操作的管道,作者经皮插入Xtube,仅需4个2~3 cm的切口,即可完成后路椎弓根钉的固定,无需剥离棘旁肌肉,不会造成后柱结构的破坏。本组病人应用微创技术治疗的例数较少,无法与传统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有待日后病例积累后完成。而对于胸椎结核,由于有胸廓支撑保护,稳定性较好,作者一般只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无论采用何种固定方式,手术的最终目的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能够早期恢复运动,为移植骨创造一个良好的再生和重塑环境,这一点是明确的。
参考文献
〔1〕 Bridwell KH,Lenke LG,McEmery KW,et al.Anterior fresh frozen structural allografts in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Do they work if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kyphosis or anterior column defects[J].Spine,1995,20(12):14101418.
〔2〕 李承球.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1999,20:161163.
〔3〕 Rajasekaran S,Soundarapandian S.Progression of kyphosis in 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treated by anterior arthrodesis[J].J Bone Joint Surg(Am),1989(71):13141323.
〔4〕 Rajasekaran S.The problem of deformity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2,(398):8592.
〔5〕 张祥英.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3):10251027.
〔6〕 Oga M,Arizono T,Takasita M,et al.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instrumentation as a foreign body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linical and Biologic study,1993,18(13):18901894.
〔7〕 Boachie AO,Squillante RG.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J].Orthop Clin North Am,1996,27:95103.
〔8〕 Ha KY,Chung YG,Ryoo SJ.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on various spinal implants[J].Spine,2005,30(1):3843.
〔9〕 Morales DO,Pettine KA,Salib RM.A biomechanical study of bone allografts[J].Orthop Trans,1993,(17):12.
〔10〕 Govender S.The outcome of allografts and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2,(398):6066.
〔11〕 Mustafa Ozdemir H,Kemal U.The role of an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and allograft fib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Potti disease[J].Spine,2003,5:474479.
〔12〕 Dietze DD,Fessler RG,Jacob RP.Primary reconstruction for spinal infections[J].J Neurosurg,1997,86:981989.
〔13〕 Sundararaj GD,Behera S,Ravi V,et al.Role of posterior stabilis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of the dorsal and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 Surg(Br),2003,85(1):100106.
〔14〕 Mustafa Ozdemir H,Kemal U.The role of an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and allograft fib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Pott disease[J].Spine,2003,5:474479.
我是一名老年女性,今年75岁。半年前身体左侧从腰部开始沿大腿至足部感到痛、酸、麻,行走吃力,在医院几次摄片检查提示:L4-5椎间盘突出;L3-4腰椎序列不齐;腰椎退变;骶管小囊肿。服用强骨胶囊、抗骨增生胶囊等药物和推拿按摩治疗后,腰和大腿部稍有好转,小腿和足部仍无改善。我想请教专家:这个病严重到什么程度,会瘫痪吗?如何治疗?
上海 张读者
张读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顾名思议就是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在人体的椎体与椎体之间有一个椎间盘,它是由外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这样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组成,椎间盘主要有缓和冲击的作用。成年人,椎间盘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样的变性,以致最后断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所能承受的压力。在过度的劳损、体力的骤然变化、猛力动作或暴力的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裂隙向外突出,导致椎邻的组织如硬膜囊、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腿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的长短,有无外伤史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如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患肢肌肉萎缩、下肢麻木、下肢发凉等。拍X光片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依据,有条件者可作CT或MRI成像检查以确诊。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三大类。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牵引、理疗以及封闭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包括经皮穿刺技术和腰椎间盘镜手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点和适应证。手术治疗,最好限于有马尾神经受压,、进行性腰神经功能损伤或难以处理的疼痛症状的患者,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把190例有焦虑?抑郁症的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常规加抗心理障碍组和常规组,各95例?结果:和常规组对比,常规组加抗心理障碍组组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通过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可让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焦虑抑郁;治疗对比;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9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42-02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冠心病患者发病原因复杂,临床研究显示,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容易引起心绞痛,因此心绞痛与焦虑抑郁症经常联系在一起发生[1]?过重的心理负荷或社会压力使得这种身心的疾病发病率有所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对对心绞痛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抗心绞痛和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并将有心理障碍的冠心病患者190例,其中最年长者85岁,年龄最小的为32岁?入选病人的标准为:都出现了典型心绞痛的患者,即疼痛的部位?性质?疼痛持续的时间?发病原因都属于典型者?需符合以下一项者:
1)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断为冠心病者
2)做过过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3)做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4)发病时常规心电图显示异常
5)运动平板呈阳性
6)冠状动脉CT检测诊断为冠心病?
心理障碍的患者符合以下三项:
1)躯体化症状量表评分大于30分;
2)抑郁量表评分大于30分,
3)焦虑量表评分大于30分?
并且排除标准为:1)发生过脑血管意外者2)血管性痴呆者3)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4)严重心功能不全者5)有认知缺陷者或精神疾病者?详见表1
1.2 分析方法
常规治疗加抗心理障碍组(干预组)合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95例?本次治疗研究经医院批准,患者签字同意?
1.3治疗方法
患者都接受了常规的冠心病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缓释治疗等,干预组加用氟西汀或黛力新片,干预组对有睡眠障碍者,给予12毫克盐酸多塞平口服,每天一次;根据焦虑情况可调整用药剂量;对两组患者都服用抗压药?硝酸脂类及调脂药物,并且给予了心理上的帮助?
1.4 疗效判定标准
1)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大于或等于80%为显效;减少40%至80%为有效;减少小于50%为无效?2)焦虑?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改善情况应用SAA和SDS量表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相关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资料,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合对照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85%?64.21%,两组通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情况见表2
2.2 焦虑?抑郁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治疗后的SAS和SD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见表3
3.讨论
焦虑抑郁症状是引发冠心病的罪魁?焦虑抑郁症状是互相引导的关系,当患者体内交感神经的张力升高,儿茶酚胺释放过多,血小板被激活后,聚集度加剧,患者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并且诱发或促使心肌缺血[3]?由于在临床上仍有认识的不统一,对焦虑?抑郁认识不足,将冠心病患者仅仅作为身体患有疾病来治疗,没有认识到冠心病其实是身心疾病,给治疗带来了一个误区?因为心绞痛发病因素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其中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心绞痛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当对心绞痛疾病包含的心理障碍提起重视?随着医学工作者对生物学?心理学的认识的进步,对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也更趋于合理?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抑制性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在临床上也极少出现不良反应,副作用表现也极小,联合治疗心脏的药物治疗是相对安全的?在不影响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发生异常改变的前提下,对不增加心肌氧耗量的药物,联合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做到对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预并导其走向良性轨道?观察表明,两组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其中黛力新是由小剂量的氟哌噻吨和小剂量的美利曲辛组成的合剂,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整理的作用,能改善患者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百忧解即氟西汀,应用可抑制成成人抑郁症?强迫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并且抗抑郁症和焦虑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可做为临床推广使用?
通过两组资料的观察对比结果表明,干预组治疗的效果好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小于0.05),对比结果证明,抗心绞痛治疗联合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改善了患者的心绞痛,并且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的症状,可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抚慰,抗焦虑―抑郁药物结合心绞痛的药物联合治疗,给患者心理上的慰藉,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放松心情,早日康复从而心情愉快?
参考文献
[1] 唐沛清.抗心绞痛联合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5):143-144
【关键词】 康复理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劳损而导致患者的脊柱内外失去平衡,进而造成患者的纤维环出现破裂,使得髓核突出压迫患者的马尾和神经根部,产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1]。这种疾病在临床是一种多发且常见性的疾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的腰痛等范畴[2]。我院对收治的患者采用中医传统疗法联合康复理疗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是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90例,女性为70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为(45.5±2.0)岁;病程在0.5-10年之间,平均为(5.6±1.2)年;L3-4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48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64例、L4-5、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36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症状:腰痛,严重的患者还伴有坐骨神经痛等,在咳嗽和打喷嚏时,疼痛严重。对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试验,结果为阳性。同时对患者进行CT或者MRI检查,显示为腰椎间盘突出。随机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80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康复理疗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配合太极拳运动疗法。主要分为早期练习方法和恢复期练习方法。早期练习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让患者进行脊柱小角度的前屈和后伸以及侧弯、旋转、环转腰部等活动。蹲站挺胸运动、慢下蹲运动、快慢步交替行走锻炼。恢复期的练习方法: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仰卧位的犁状肌舒缩锻炼、拱桥式的背伸肌锻炼飞燕点水式背伸肌锻炼[3]。在恢复期,患者需要配合太极拳运动进行2次以上锻炼,每天需坚持进行运动。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如下:患者处于头低足高的仰卧位,对患者持续进行骨盆牵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耐受程度来调节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30.0-70.0%,牵引时间为30min,1-2次/d。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择相应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穴。比如:环跳、脊穴、阿是穴、委中、承扶、阳陵泉等。疼痛久的患者,还需要加肾俞、太溪、三阴交、内关,每次选择主穴需要加3-4个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为30min,1次/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让患者处于俯卧位,使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器,选用10cm×20cm×2cm电极板,放置到患者的腰痛位置,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选择合适的中频强度,时间:2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分表作为评分标注,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和改善率[3]。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4]。痊愈:患者的改善率为100%。显效:改善率>60%。有效:25.0-60.0%。无效: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75%(79/80)、复发1例,占1.25%明显优于对照组87.5%(70/80)、复发10例,占12.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中医学上,则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为筋骨损伤和气滞血瘀等。主要与患者的督脉以及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经气血运行失调有关。患者的典型症状为腰腿痛和腰痛,大多数患者都是由于急慢性劳伤而导致腰部筋脉受损伤和气血淤积以及腰部肌肉失去濡养而发病。对患者采用中医针灸和推拿疗法进行治疗,有效地调整患者的内脏功能,促进患者的气血生成,同时还具有活血祛瘀的效果。联合两种方法一起使用,则有利于患者病变组织代谢产物的减少或者吸收,对患者的脊柱力学平衡有一定的改善,促进患者突出髓核的还原。此外,对神经根的压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神经根的粘连有一定的松懈作用。
此次的研究中,对患者采用慢性牵引能够有效地纠正患者的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的失调,恢复患者脊柱内外平衡,甚至还促进患者的椎间盘的回纳。所以,在对患者治疗的第一阶段就采用此方法,此外,配合针灸对患者治疗,主要选择相应夹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穴;对患者劳损的组织气血有一定的调理效果,促进患者组织代谢,使得患者周围组织得到更好的营养。在第二个阶段,对患者采用电脑中频疗法,有效地巩固针灸的疗效,待患者的症状稍微缓解之后,即可进入到治疗的第三阶段,对患者进行推拿和手法治疗,防止患者出现气血淤积的情况。在患者的康复阶段,配合太极拳治疗,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气血通畅,让劳伤的腰部得到气血的濡养,避免和防止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复发。
总之,在临床上,对患者采用中医传统疗法联合康复理疗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和降低患者复发的几率,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国兵.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J].颈腰痛杂志,2011,(02):96-99.
[2] 李燕鹏.CT引导下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等离子刀结合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1,(07):5.
医保控费越来越紧迫。基本医保建立以后,中国医疗消费空前释放,政府在医保上的财政投入水涨船高。2015年,医保财政补贴将近4300亿元,这还不算在医改和医院建设方面的投入。
国民似乎也未受益很多,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抱怨,未见明显缓解。
全国医保费用支出连续多年超过两位数增长,部分年份竟然超过30%,这迫使北京、三明、金华等多地,开始探索新的医保支付方式。
然而,仅靠新的医保支付方式不足以抑制飞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来配合控费迫在眉睫。
美中不足的总额控制
在控费压力下,医保给医院加上一个“紧箍咒”――总额控制,患者的结算模式不变,但医保给医院设定年度医保报销总额。
年终结算时,一旦医院花钱超过设定的额度,医保将会拒付超额部分,医院自己承担这部分“亏损”,医保希望借此引б皆褐鞫控制过度医疗,节约医保基金。
戴上这顶“紧箍咒”后,部分医院常常把总额度分解到科室,科室再分解到医生和患者头上。因为额度层层分解,医生一边算账一边挑选患者,甚至不得不以各种理由婉拒部分患者入院,以维持费用平衡。
总额控制的先锋是上海。在执行了三年后,2012年,上海市民秦岭的父亲治疗癌症过程中,遭遇强制被出院、不接收入院等痛苦的就医经历,于是,他给上海市市委书记写了一封公开信,引爆了对医保总额控制的批评和反思。
当医院花完总额后,不得不婉拒住院患者,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在上海存在。
“医保需要总额预算,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直接拿预算来支付,就是有问题的。”北医三院医保办主任胡牧认为,正是因为总额控制太粗糙,各家医院会对额度分配提出各种反对理由。
为了既留住患者,又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浙江金华的医保系统引入新的方式――住院单次限额。
单次限额,根据医院历史住院均次费用,测算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住院均次支付额度;而且不同医院会有不同的单次限额。“我们医院单次住院限额是7500元。”金华当地一家三级医院医生告诉《财经》记者。
7500元不够一些危急重症患者的住院费,因此,金华医保部门又和医院协商,遴选出一些费用较高的所谓“高额病种”,不受单次限额的限制。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始料不及的特殊情况。一些患者虽然没有达到“高额病种”标准,费用还是超过单次限额。权宜之计是,暂时安排患者先出院,过一段时间再入院。这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患者不但会抱怨医院,有时甚至直接去找医保部门理论,让各方十分为难。
总额控制和单次限额的“紧箍咒”,确实能激励医院控制医生的诊疗行为,但在费用分解过程中略显粗糙,医保支付需要新的方法。
分组管理的精细追求
在总额控制下,医保支付需要用精细化的工具来测量和评估医疗服务,让医保基金分配有据可依。被寄予厚望完成这一使命的新的工具就是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是一种病例分组方法。它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等,将患者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把病人的治疗和所发生的费用联系起来,同一组医保支付相对固定的费用给医院。
如果医院能够通过改进管理和诊疗流程,省下一部分费用,就归入医院的盈利。
分组,使医保费用支付更精细。因为分组之后,医保结算时就能实现“同病同酬”。如台湾地区医保把阑尾炎病例根据病情、治疗方案、并发症等分为八组,每组费用定价不同。
尽管各地结算方法有差异,不过各地在测算每个病组的费用标准时,一般都是以病组历史平均费用为基础。
北医三院、北大人民医院等北京六家大型三甲医院DRGs支付试点中,选择了108个病组。业内人士称,这样操作后,108个病组的医疗成本支出平均下降19%。
自2016年三明、金华等地将DRGs用于医保支付后,金华医保部门的资料显示,同病组10天内再住院比例从0.87%下降到0.72%,金华市第五医院从2.76%下降到0.42%,认为“分解住院现象有效降低”。
“DRGs是医保支付改革方向,”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财经》记者,医院希望员工早日习惯新的管理模式。不仅要求医生按照DRGs要求填写病案,而且还增加编码员等辅助人员。
金华将当地七家试点医院18个月发生的20多万份住院病例,归并成595个病组;在福建三明的DRGs分组探索中,医保部门确定609个病组。两地都相当于建立起一个适合当地的病例分组工具,在病例分组明确后,医院将住院患者归入病组。
两地的特点是,在引入DRGs支付的同时,总额预算和预付制继续保留,但总额预算在医院间的分配是以DRGs分组来测量。
DRGs分组在执行中,还是遭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以三明为例,精神科因为比较特殊,是按照床位日来支付。此外,三明医保部门还允许存在一些无法归入病组中的“变异”,但是要求控制变异率,“三级医院各病种的变异率不得超过20%”。
金华也提出所谓“特病单议”规则。经过医院申请和双方讨论,医保会对确实因病施治的复杂病例,按实支付超支的费用。金华对医院引入一些新技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新技术的费用比较高,会通过协商机制按成本定价原则处理。
“疾病分组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我们希望通过疾病分组,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得到一个刻画比较精准的结果。DRGs分组还会周期性进行调整。”金华市区医保负责人说。
对比台湾DRGs多达1700多组,大陆试点医院分组在六七百种左右,仅此衡量,国内医院DRGs的精细化管理,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除了精细分组,另有一些漏洞要补。如简单手术病组,由于技术成熟,成本明确,手术费用低,适用DRGs,但医保定额偏低,医院接太多这样的手术,利润空间有限。医保如何引导医院将其分流,有待破解。
还有,一些危急重症和大病,费用高昂,医保、医院都头疼,对这类病种,医保不报销的药品和项目多,患者自费比例很高,社会关注度高。这些病种可能还要部分保留按项目管理,医保如何管理值得关注。
金华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和重症医学科恰好有不少类似重病患者,前期运行下来,医生反映部分病例费用存在超支。为此,金华医保将在近期首次启动“特病单议”。
随着试行逐步深入,中的疾病分组和医保管理将渐进完善。
控费需多管齐下
在DRGs之下,疾病归类分组涉及医保分配的经济利益,以后势必成为医院、医生、医保博弈的新焦点。这场控费博弈注定不会平顺。
管理医保基金一如烹小鲜,合理的费用增长和医生自主性也应尊重。如果医保部门控费力量过猛,会引发医院和医生反弹,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过程中,已经有所暴露。
2016年,台湾医保部门打算推进DRGs第三阶段,最终实现全岛覆盖。尽管分组已经比较细致,不过逐步加码的控费,引发医生组织和医院协会的全力抵制,至今仍然停滞。因为台湾医保几乎是唯一的服务购买者,议价优势大,控费力度较大,引发行业的不安。“台湾医生将到大陆就职”,台湾医疗行业人士通过媒体渲染这一动向,向医保施压。
合作与竞争在DRGs问题上交缠,台湾的博弈还没有完。
大陆医院也可能发生类似台湾的问题。“DRGs不宜和收入直接完全挂钩。”胡牧说。
现在执行DRGs的医院,医生的收入或多或少都与其紧密相连。为了在DRGs找到缝隙,医生甚至可能“创造病例”。
比如,按DRGs考核,有手术难易度等指标,医生在病案填写时,如果把低难度诊断填成高难度诊断,就可以获得更多考核分值,或者拿到更多医保支付。因为部位接近,简单的眼科疾病可能被填成复杂的神经科疾病,这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之为“高靠”。非专业人士难以发现其中的纰漏,即便是DRGs也不可能发现其中的误差。
除了个人职业操守,在欧美,行业协会监督、医院管理等更加精细,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中国缺乏这些联动机制。
可见,中国的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固然可通过新的支付方式纠偏,但DRGs作为一种管理工具,难以承受博弈之重。
医改需要的是系统变革。
DRGs能在欧美国家顺畅运行,依托于这些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这是一种金字塔结构体系:塔尖是大型医疗中心,中间是社区医院,塔基是大量私营诊所和全科医生。塔基的全科医生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守门人”,分流患者。
英国仅用10%的医疗费用,支撑起80%以上的门急诊业务(含大量日间手术),大部分的患者都在第一时间去找全科医生看病,这样小病都止于全科诊所,节省医院的资源,抑制了医疗费用的攀升,其卫生总费用仅占GDP的8.5%。
中国医疗体系的问题恰好是头重脚轻,基层医疗机构没有承担起分诊作用,患者习惯大病小病都直接奔赴大医院。而且,基层衰弱还在持续。
2016年前11个月,中国三级医院的门急诊人次增加7.5%;而包括社区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等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反而下降了0.6%。
【关键词】 异位妊娠;中药汤剂;保守治疗;米非司酮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155
异位妊娠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有研究表明, 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1]。本院对收治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用自拟中药方联合米非司酮进行药物杀胚保守治疗, 取得明显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入选标准:①经各项临床试验检查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②均知情且签署书面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危重症患者;②排除精神抑郁症患者;③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④排除米非司酮过敏患者。观察组年龄20~33岁, 平均年龄(25.61±3.58)岁, 25例为初产妇, 25例
为经产妇。对照组年龄19~32岁, 平均年龄(24.91±3.67)岁,
26例为初产妇, 24例为经产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28)治疗, 2次/d, 50 mg/次, 服药前后空腹2 h。观察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汤剂治疗, 米非司酮治疗方式和对照组相同, 中药汤剂组成:三棱10 g、甲珠7.5 g、红花10 g、全蝎5 g、桃仁15 g、牛膝25 g、甘草10 g、黄芪25 g、熟地15 g、紫草15 g、天花粉15 g、丹参30 g、赤芍30 g、桃仁15 g、蜈蚣1条, 将其熬至药汁, 留取200 ml, 1剂/d, 一剂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1个疗程为15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失败率、血β-HCG下降率及包块缩小率。失败:主要是指患者血HCG水平明显升高;腹痛症状加重;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包块增大;需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病情。治愈:主要是指患者血HCG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失败率为4.00%、治愈率为96.00%、血β-HCG下降率为96.00%、包块缩小率为94.00%,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4.00%、76.00%、52.00%、58.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异位妊娠属于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其具有病情重、发病急、发病率高等特点, 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 应及时处理患者异位妊娠现象, 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有研究表明血HCG水平
米非司酮属于新型抗孕激素类药物, 当其进入妊娠期患者体内后, 可快速发挥功效, 具有终止早期妊娠、抗着床、诱导月经来潮以及促进宫颈软化成熟功效, 其可应用于非手术性抗早孕药, 除此之外, 米非司酮运用于人体后, 可加速患者机体内蜕膜组织和绒毛组织变性失活, 从而增加子宫收缩, 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的释放, 同时其药物对患者下丘脑可造成一定刺激功效, 使患者黄体生成素保持较低状态, 使子宫内残留物终止妊娠[2, 3]。
从中医角度而言, 异位妊娠属于“妊娠腹痛”、“少腹瘀血”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等有关。由于孕卵未能移行胞宫, 在输卵管内发育, 以致胀破脉络, 阴血内溢于少腹, 发生血瘀、血虚、厥脱等一系列证候。针对异位妊娠患者发病机制实施本院自制中药汤剂治疗, 其主要配方包括三棱、甲珠、红花、全蝎、桃仁、牛膝、甘草、黄芪、熟地、紫草、天花粉、丹参、赤芍、桃仁等药材。其中蜈蚣主要功效为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红花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止痛;牛膝主要功效为除寒湿, 活经通络;甲珠、三棱主要功效为活血祛瘀;黄芪属于补气圣药, 主要功效为固护正气;熟地主要功效为滋阴补血, 理气补阴;而甘草主要功效为调节诸药, 补脾益气;天花粉蛋白可直接有选择地使胎盘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变性坏死, 造成胎盘形态和功能严重损伤, 使胎儿死亡;丹参性苦微寒, 为活血化瘀要药, 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紫草清热凉血活血, 有明显的抗着床、抗早孕作用, 并明显抗垂体促性腺激素及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 抑制人绒毛组织分泌HCG, 并破坏绒毛组织结构, 甚至使其坏死;诸药合用, 可达到清热凉血活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Y杀胚功效, 从现代药学表明, 可有效抑制人绒毛组织分泌HCG, 促进包块吸收, 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保留输卵管完整性, 同时还可有效抑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破坏绒毛组织结构, 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从而使胚胎死亡, 缓解患者子宫出血现象, 除此之外, 其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可减少患者心理压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7]。
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失败率、治愈率、血β-HCG下降率、包块缩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效果确切, 其不仅可促进患者恢复, 还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所以其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红.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观察.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9):1302-1304.
[2] 周泉.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37例临床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3):49-50.
[3] 姜鸿雁, 邱爽. 中药辅助MTX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7):137-138.
[4] 何丽杨, 张天斌, 张磊. 自拟中药方剂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河北医学, 2014(10):1753-1755.
[5] 黄文丽, 陈晴.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8(4):645-646.
[6] 齐山, 刘俊宝, 杨佳. 自拟中药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26):4121-4123.
【关键词】 异位妊娠;药物治疗;氨甲蝶呤;米非司酮;中药
作者单位:158100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院
异位妊娠是严重危害妇女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异位妊娠中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因此,对异位妊娠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对妇女的健康及今后生殖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以往对异位妊娠的治疗主张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由于检测手段的提高,对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率已有显著提高,但死亡率都明显下降,而保守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1]。笔者对本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住的异位妊娠58例,在阴道B超监测下,采用单次肌肉注射氨甲蝶呤并口服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8例为住院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30岁。入院时无明显停经史的有10例(17.2%),其余停经时间为(43.5±12.5)d。74.5%的患者有腹痛史,轻者下腹隐痛、胀痛,重者剧痛或伴有坠胀等。76.5%的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并且治疗前腹痛、阴道出血时间长短不一(5~25 d)。血β-HCG水平均为
1.2 入选标准 本组患者异位妊娠诊断符合stovall报道的标准:动态观察血β-HCG水平,B超显像或诊刮结果;并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病例选择:①病变早期尚未流产或破裂者;②已流产或破裂,但一般情况尚好,血压、脉搏稳定,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者;③肝肾功能正常,白细胞计数≥4.0×109/L,血小板≥100×109/L。治疗前将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或药物保守治疗失败改行剖腹探查术等后果告之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后进入本研究。
1.3 治疗方法 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采用连续口服米非司酮(空腹或饭后2 h)3 d,剂量50 mg/次,2次/d,并单次肌肉注射氨甲蝶呤(MTX),按50 mg/m2给药,不用四氢叶酸解毒,同时口服中药:五灵脂15 g、炒蒲黄15 g、白芨9 g、红藤24 g、槐花15 g、蜈蚣2条、罂粟壳10 g。每日1剂,若包块≥4 cm者,上述药物中加用丹参9~15 g、赤芍15 g、归尾15 g、桃仁9~12 g、三棱9 g、莪术9 g。可连服20~30剂。治疗期间每3 d查血常规、血小板,每周测血β-HCG、肝肾功能及阴道B超检查盆腔包块。同时记录MTX的毒副反应。治疗期间禁烟、酒及含叶酸类维生素,尽量减少活动。如治疗后上述指标正常,血β-HCG持续下降至正常,附件包块未见增大,可出院,继续口服中药治疗1个月。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待附件包块消失后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1.4 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腹痛缓解,阴道出血停止,生命体征稳定,无内出血表现或内出血不见增多,B超监测附件包块缩小达50%以上或消失,血β-HCG下降达50%以上;有效:腹痛缓解,阴道出血停止,生命体征稳定,无内出血表现或内出血增多表现,B超监测附件包块缩小但未达50%或无明显变化,血β-HCG下降未达50%;无效:出现剧烈腹痛,血压下降,血红蛋白降低,B超提示包块增大,腹腔积液增多,血β-HCG呈上升趋势或持续高水平,需手术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58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显效40例,有效10例,有效率86.2%。其中包括16例重复用药,因血β-HCG下降缓慢或略升高或盆腔包块缩小不明显,间隔1周重复肌肉注射氨甲蝶呤1次,经过2~3次用药后8例显效,8例有效。8例失败病例,均经剖腹探查证实,其中输卵管妊娠流产型5例,输卵管妊娠破裂3例。失败病例中除2例阴道出血多,患者及家属要求放弃氨甲蝶呤(MTX)治疗改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均因出现明显腹痛,血β-HCG持续上升,B超提示包块增大而行剖腹探查术。
3 讨论
3.1 氨甲蝶呤(MTX)是抗代谢药,是叶酸拮抗剂,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四氢叶酸的合成障碍,从而干扰DNA的合成,具膏抑制滋养层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3]。
3.2 米非司酮是一种强效抗孕激素药物,具有甾体结构,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促使黄体生成素(LH)下降,黄体萎缩,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胎坏死而发生流产。
3.3 根据中医八纲辩证原理,异位妊娠患者因冲任失调,胎孕异位,气血运行受阻致气滞血瘀,瘀积不化而形成包块,属于气滞血瘀的实证,采用活血化淤原则,既增加了杀胚作用,又有改善血液循环、消瘕散结、促进附件包块吸收的作用。
三药联用,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起到了协同和互补的作用,方法简单、可靠、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成功率高,扩展了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适应证,是保留生育功能的一种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17.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带状疱疹消退后皮肤出现疼痛持续≥3个月:神经痛包括钻痛、刺痛、灼痛、刀割样痛、持续深在性跳痛、阵发性异常疼痛、痛觉过敏及难以忍受的瘙痒。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带状疱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临床资料确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6例,年龄52~82岁,平均66.2岁:病程0.5个月~1年,平均3.2个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消炎痛片25 mg/次,3次/日;维生素B1片20mg/次,3次/日;弥可保针20 mg,肌注,1次/日。治疗10天为1疗程,3个疗程判定疗效。②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蒲红二香汤。处方:蒲黄10g,红花10g,乳香6g,没药6g,当归尾15g,元胡6g,五灵脂10g,赤芍10g,郁金6g,连翘15g,栀子10g。加减: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祛邪。1剂/日,水煎服,早晚分服。梅花针在疼痛周围叩刺至局部潮红,隔日1次。治疗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判定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疼痛完全消失,且停药1周内无复发。②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但仍感隐痛不适。③无效: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消失后1 周内复发。
结果
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7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采用消炎痛消炎止痛,维生素B1、弥可保营养神经等方法。
本病多发于老年人,中医认为以痛为主症,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气血亏虚,不荣则痛。治宜活血化瘀,熄风止痛。
蒲红二香汤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方中蒲黄、红花活血祛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红花黄色素具有较强的镇痛反应,且对锐痛及钝痛均有效: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二药气香走窜而善行,均能散瘀止痛,以气淡薄偏入血分,长于散瘀;当归尾、五灵脂、赤芍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三药均有镇静、镇痛作用;元胡、郁金活血行气止痛,元胡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之血滞,有“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称,为血中之气药,现代药理研究元胡有镇痛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其所含生物碱,其镇痛未发现有成瘾性;郁金有镇痛、抑菌、消炎作用;连翘、栀子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较强的消炎、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 遗尿/中医药疗法; 中药/治疗应用; 推拿; 穴位疗法; 儿童
遗尿是小儿临床常见病,由于遗尿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育、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儿科医生的关注。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有多种治疗方法,而抗利尿激素治疗、报警器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当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1]。祖国医学采用中医辨证、推拿、针灸等治疗小儿遗尿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科自2002年采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210/200910西安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收治遗尿患儿354例,其中男196例,女158例,男女比例为1.24∶1;年龄3~5岁100例,~7岁112例,~14岁142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半年。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7例。观察组中男98例,女79例;3~5岁50例,~7岁56例,~14岁71例;对照组中男98例,女79例;3~5岁50例,~7岁56例,~14岁71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中小儿遗尿症的诊断标准[2]。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中遗尿的诊断及辨证分型[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遗尿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3~14岁;(3)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等)所致遗尿者;(2)推拿禁忌证,如骨折、皮肤疮疡、创伤出血等;(3)对已知中药成分过敏者;(4)依从性差,影响疗效判定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口服中药健脑灵(哈尔滨儿童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3046;药物组成:五味子、甘草、柏子仁、鹿茸、白芍、酸枣仁、地黄、当归、肉苁蓉、熟地黄、茯苓、川芎、红篸),缩泉胶囊(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91039;药物组成:山药、益智仁、乌药)。服药方法:3~7岁每日早晚各3粒口服,~14岁每日早晚各5粒口服,疗程3个月。
1.5.2 观察组 推拿主穴:肾俞、八髎、气海、关元、龟尾、夜尿点。配穴:板门、脾土、丹田。辨证加减:脾肾阳虚型加脾、肺俞、三阴交、百会、小天心;肝经湿热型:加肝俞、小天心、清天河水、退六腑、百会、倒捏脊;大便干燥加摩腹2 min;肾气不足型加心俞、肾俞、小肠俞、百会、捏脊;心肾不交型:加心俞、肾俞、人中穴、百会、捏脊(从长强穴至大椎穴)捏10遍。每日推拿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0 d,休息3~5 d,疗程3个月。同时加服中药健脑灵和缩泉胶囊,服药方法同对照组。
1.6 观察指标 (1)患儿睡眠觉醒障碍改善时间;(2)夜尿次数、尿量减少情况;(3)烦躁不安、情绪冲动改善时间;(4)学习成绩提高、自闭改善时间。
1.7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为自拟。(1)有效:患儿能自控小便,自行排尿,夜尿明显减少,伴随症状显著改善,能正常上学和生活;(2)无效:经以上治疗患儿不能自控小便,夜尿无明显减少,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影响正常上学和生活。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171例(96.6%),无效6例(3.4%);对照组有效162例(91.5%),无效15例(8.4%)。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2.52,24.55,51.17,20.18,P
表2可见,观察组在睡眠觉醒障碍改善时间、夜尿减少时间、情绪改善时间、学习成绩提高及自闭改善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对小儿遗尿认识较早,《灵枢·九针论》中指出“膀胱不约为遗溺”。《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说:“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金匮翼》论述了遗尿的病机认为“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症治汇补》则认为:“遗尿又挾热者,因膀胱火热妄动,永不得宁,故不禁而频来”。可见小儿遗尿主要与肾和膀胱虚寒不能固摄有关,也与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遗尿的发生与排尿控制中枢发育不全或发育迟缓、睡眠和觉醒功能发育迟缓、神经内分泌因素、遗传、精神心理因素、不良排便习惯及膀胱功能障碍有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遗尿患儿常有家族史,双亲中一方有遗尿史者,44%的小儿出现遗尿;而双亲均有遗尿史者,77%的小儿出现遗尿;且在双胞胎或同胞兄弟姊妹中发病率更高。临床调研中还发现,大多数学龄患儿伴有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不良,不合群或与他人沟通能力欠佳等症状。这些表现与遗尿给儿童造成生理、心理、精神上的压力,影响其生长发育及心理发育有关。
传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是通过经络穴位的推、拿、按、揉、摩、掐等手法,起到益肾固精止遗的作用。主穴中的肾俞、八髎、气海、关元、龟尾等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益肾固精。掐夜尿点以清热止遗,理气除滞。配穴中补脾土、板门,以后天之本补先天之本;清天河水、退六腑以清肝泄热利湿;摩百会以安神除烦;捣小天心降命门之火。诸穴共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水涵木以止遗。中药缩泉胶囊中山药,味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健脾养胃,固精止带;益智仁,辛、温,归脾、肾经,补肾固精缩尿;乌药,辛、温,归胃、肾、膀胱经,行气散寒止痛,治疗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健脑灵药物组成中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三味药甘、平,归心、脾、肾及大肠、肝、胆经,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且有润肠通便之功效;鹿茸,味甘咸、温,归肺、脾、心经,补精髓,助肾阳,强筋健骨;人参味甘微苦、平,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等作用;肉苁蓉味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助阳,润肠通便;川芎,味辛温,入肝胆经,可行气开郁,袪风燥湿;当归,味甘辛、性温,补血活血,止痛润肠。茯苓,味甘平,入心、脾、肺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地黄,味甘苦,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强筋健骨,补肾缩尿、镇静安神之功效。综上所述,推拿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遗尿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缩短了病程,避免针药之苦;而且可改善睡眠觉醒障碍、情绪、自闭,提高学习成绩,减少了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骏,金星明.遗尿症治疗新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