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关键词:儿童心理 玩具设计
检 索:.cn
Abstract :Children are the first stage of life, but also the rapid growth phase, psychological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period also. Services for children as toys, to get children fancied meet their needs is essential. Article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various stag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oy design should consider how to elaborat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words :Children’s Mental, Toy Design
Internet :.cn
一、儿童、玩具及儿童玩具
儿童,古代指除了婴儿之外的未成年人。而《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儿童是指多大的人?现在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玩具是指用来玩耍的器具,玩具可以愉悦身心,激发人们了解未知事物的兴趣,了解外部世界和自身。玩具在当代社会已具有广泛的年龄受众,可以认为玩具是人一生都可以使用的产品。本文所指的儿童玩具是指供12周岁以下儿童玩耍的玩具产品。
二、玩具设计需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要求
(一)产品设计之前必须进行调研定位,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儿童玩具的服务对象为0-12岁的儿童,那么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准确把握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准确定位,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二)儿童玩具只有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才能让儿童乐于接受玩具,真正发挥出玩具的教育功能。反之,若玩具违背儿童心理愿望,儿童就会产生抵触、不满、恐惧等消极情绪,这样就更没有办法达到更高的教育儿童的作用。
(三)满足儿童心理需要,才能吸引其消费,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而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厂家生产玩具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产品越是受消费者欢迎,它存在和生产的价值就越大。那么,这款产品也就是成功的产品。
(四)儿童期是整个人的成长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仔细研究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情况才能把握住这个关键点,收获较好的教育成果。例如,儿童两岁到四岁为儿童对细微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此时应设计能够培养提高此项能力的玩具。
三、在玩具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各阶段儿童心理因素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分为八部分,而儿童则占了前四个部分。根据儿童成长的特点,他提出儿童应该在心理发展上做到:第一部分是乳儿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发展的目标是感知觉、运动能力、智力、认知能力等。第二部分是婴儿阶段,这一部分应该发展的目标是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识别和表达。第三部分是幼儿阶段,这一阶段应该着重发展培养的是运动能力、个人性别上的认同、早期伦理和道德的发展。第四部分是儿童的童年阶段,这一时期应该努力发展的是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具体运算思维能力等等。
(一)从婴儿呱呱坠地到12个月就是乳儿阶段,这一阶段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上在在整个人生阶段是最为迅速的阶段,各个方面都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他们在玩具上表现出渴求以及逐步增强的控制欲望。
这个时期幼儿在感知觉和运动能力上都有飞快的发展。他的感觉和知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身体本身的感知觉都显著成长和发展。乳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感觉和运动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在因果关系上最早期初级阶段的认识。在这一阶段中,乳儿表现出对玩具渴求和愉悦,在同玩具进行各种互动中,非常有利于增强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果关系的认识和对社会群体生活方式的理解。
(二)2岁至3岁是儿童的婴儿期。在这一阶段中,运动对婴儿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婴儿在这个时期是接受玩具的较好时期,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伙伴,具备了思考适当难度玩具和肢体精细化运动的能力。
在婴儿期阶段,由于他们身体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他们可以在这个时期做出较大肢体方面的动作:像敲打、骑跨、踩踏等幅度偏大的动作。反过来这些操作玩具方面的身体活动又促进了儿童心理发展。婴儿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好奇、喜爱模仿,是发展智力和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这个时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婴儿社会化的最大特点。在这个阶段,婴儿已经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玩具的造型、色彩、声音等元素都会引发儿童超凡的想象力。儿童玩具可以很好的满足她在这个方面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发展儿童的执行能力,增强他的认知能力。
(三)4岁到6岁阶段是幼儿期,也有人称之为学前期。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喜爱群体性的游戏和玩具,表现出来强烈的交往合作的社会性能力。
此时,幼儿对事物开始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会频繁的提出问题和质疑。玩具要随着发育进行设计来适应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可以设置更多部分的教育益智模块,这样在玩耍过程中很好的满足了求知的欲望,为学校的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幼儿在玩耍时开始学习遵守步骤及规则,会乐于接受游戏和玩耍中带来的惩罚或者奖励,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四)6岁至12岁是童年期。这一阶段儿童需要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是身体和智力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玩具应该具备更多高级的培养目的,着重提高其个人实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勤奋感的培养。
此时,儿童在认知学习知识基础上,开始乐于参加社会合作和同伴团体活动。儿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此时已经解了社会和自然的一些规律,对这些的认知的提高也由最初的表象认识提高到深层次的内在逻辑推理。这个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大幅的提升,对世界的很多现象和行为进行学习和模仿,他们可以做到很快的在模仿中学习并且吸收。同时,他们通过与玩具交互玩耍,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世界事务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不断的学习各项技能中成长发育,逐渐脱离对成年人的帮助和依赖。
四、儿童心理因素在玩具设计中的关键点
(一)儿童玩具的形态设计
形态是人们从视觉语言的角度研究表达物体形象的习惯用语。其中的 “形”指物体的外形或形状,而“态”是指包含在物体内部的“神态”。
由于儿童对形状的识别能力非常有限,视觉上识别复杂形态较为困难,因此在低幼儿童时期他们更喜欢简单形态对眼睛的刺激,而复杂形态则接受不了。同时,他们对图形具有一定的识别和联想能力,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他们都能进行很好的识别。儿童玩具的造型可分三类:具象造型,模仿自然和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卡通形象,受儿童追捧的各种动漫影视作品的人物造型;抽象造型,一些抽象的几何形状的造型。
(二)儿童玩具的色彩设计
色彩一般是消费者和产品接触的第一印象,它比造型更早的进入消费者视野。儿童各方面在识别色彩的能力一方面在飞速的提高,另一方面受年龄的限制而能力有限。如:3岁幼儿能分辨红黄蓝色,但不能区分这些色彩的纯度、明度。供这一阶段的玩具,其色彩应该采用高纯度颜色,如果需要还可用色相对比来达到儿童识别和区分。
玩具色彩的设计应遵循在和谐中对比的原则。在玩具配色中使用突出的色彩,制造色彩的对比和冲突。对比的色彩容易吸引幼儿的视觉注意力,又能让整个配色具生命力。玩具色彩设计中的色彩要相互呼应求得和谐。在玩具配色中,呼应是使玩具色彩获得统一协调的重要方法。配色时,任何色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同类色彩彼此之间的呼应,最后达到玩具配色的均衡秩序的形式美感。
(三)儿童玩具材质设计
材料是构成产品的基础,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特点,它所展现给消费者在视觉上和触觉上的整体感觉就是材质。由于其用户年龄的特殊性,玩具设计中的材质应该采用绿色环保材料。质感经常是对过去经历的联想和想象而引发的感受,而儿童对产品的触摸感知是体验玩具产品的重要方式。在玩具设计中,儿童会通过触摸产品来区分软硬、粗细等质地变化,因此在设计中可利用此特点达到区域区分的目的。
(四)儿童玩具声音设计
玩具发出悦耳的声响,可以发展学前儿童的听音能力,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而刺耳的声响会引起学前儿童的恐惧和反感,还会损害他们娇嫩的听觉系统。
玩具的声响应纯净悦耳没有杂音。学前儿童听音辨声能力并不高,音质低下的杂音对儿童的听觉系统是不良刺激。玩具不只是儿童娱乐的工具,而且还是孩子认识世界途径,他们往往是从对玩具各种属性的认识中获得对世界的最初认识。玩具摹拟的声音还应基本属实,如果玩具所摹拟物体的声音与现实有误,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有碍其正确认识世界。
结语
玩具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中的一个方向,必然有着它的特点和方法。在玩具设计过程中,针对玩具服务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性质,就应该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学。对于在设计中的诸多关键因素,也需要同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很好的结合。因此,玩具设计应重视儿童心理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将儿童心理中影响玩具设计的因素提炼、归纳进而促进玩具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王洪阁. 玩具与创新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 中小学教育 教学应用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重要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在各个年龄时期的心理特点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教育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层次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心理学主要在于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一书,可以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并在研究领域各学派呈现相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明确。发展心理学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始趋于成熟,在社会各个科学领域和教学领域备受关注。
二、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犯罪年龄越发呈现低龄化的态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和期望,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促进我国新一代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和心理健康。在教育改革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教育体制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早期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在当前的一些私立幼儿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在幼儿园大力实施小学化的教育,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体差异性,所实施的教育缺乏个体性和差异性,使得幼儿过早地接受一些小学化的应试教育。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喜好和个性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2.发展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只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生对于一些善恶还不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一些选择上的偏差。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等方面,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离异家庭的孩子、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留守儿童等,更需要在心理上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抚慰,以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的改革,总会伴随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适应,严重者会导致一些抵抗情绪和偏激情绪的产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消除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纠正应试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总结起来,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德育教育的领域。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其次,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和新课程改革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发展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树立学生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在中小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帮助我国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往年我们都在聊着关于宝宝读书的各类话题。然而,只有爸妈们先充实自己,才能让宝宝爱读书、读好书。今年,就让我们聊聊父母们的读书计划,并听听专业人士的指导建议吧。
做好家庭教育是一种能力,而提高一种能力既靠素养的支撑,又靠实践后的感悟,继而再去实践中提升。就阅读而言,爸妈们需要了解家庭教育理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一些育儿经验。因此,下面为您介绍父母需要阅读的几大书籍类别,也让您对家庭教育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介绍几本较好的书籍,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您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自行选择。
阐释家庭教育思想的书籍
任何领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理念是人们透过现象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因些,父母们有必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理念,从而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教子之道变得要加行之有效。
推荐书目
《儿童教育讲座》作者:马卡连柯(苏联)
作者曾是第一个因为提出这个问题,从而使教育机关、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予以关注的教育家,是第一个建立了家庭教育学的完整体系、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科学体系基础的教育家。
该书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分八讲,包括:家庭教育的一般条件、家长的威信、游戏、纪律、家庭经济、劳动教育、性教育、文化修养的培养。每一讲都反映当时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虽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与当下已相去甚远,但作者点出的问题本质和教育规律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法》作者:蒙台梭利(意大利)
蒙台梭利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推崇。
很多家长对是否选择“蒙氏班”、“蒙氏幼儿园”,如何运用“蒙氏教具”多有困惑,那您不妨认真阅读此书。在本书中,蒙台梭利不仅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之家”诞生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各个发展领域的运用尤其是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作者还论述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角色等重要问题。可谓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教育著作。
《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日)
这本书主要讲述作者的童年生活,或许这里没有直接阐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但读完这本书会让人心灵升华,美好、善良、纯真、朴实、虔诚、快乐、爱……这些美好的关键词会时时在脑海闪现。其实,如果父母的教育空间里充溢这些美好的词汇,方法已经不足为道了。
传播育儿方法的书籍
如果说教育理念属于家庭教育“思想”层面的话,那么育儿方式、方法就属于家庭教育的“技术”层面。因当下很多人做父母都是“第一次”,在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此时,不妨从介绍科学盲儿方法的书籍中借鉴一二。
推荐书目
《家庭教育》作者:陈鹤琴
全书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阐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挈领之讨论;后10章以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的涵义。
在书中,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到很充分的讨论和具体的指导。
《郑玉巧育儿经》作者:郑玉巧
本书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国内婴儿养护经验,详细讲述了孩子出生第一年内新手父母将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养育问题。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儿科医学、婴儿心理学、早教学、行为发育学等新兴科学。文中大量穿插真实的临床病例和咨询实例,配以大量图表,科学翔实。
《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卡尔・H.G.威特(德)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老威特的教子过程,记载了小卡尔的成长历程,以及老威特的教子心得和全能教育法。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I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虽然我们并不提倡一定把宝宝培养成“天才”,而且书中有些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下,但是今天读来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解读孩子心理类的书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看似浅显易懂的诗早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认识一个事物,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父母教育孩子,在这个关系中,父母往往是实施者,孩子是接受者,而要让教育更有效果,就需从心理学、生物学有度认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某些教育问题的时代背景或外在根源……因此,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角度研究孩子各方面成长的书籍也是父母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指导之作。
推荐书目
《早期教育与天才》作者:木村久一(日本)
这本书是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全、最详尽的早期教育理论集大成之作,近一个世纪以来,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受益。书中充分总结了世界上杰出“天才”们成长阶段的培养经验,以各种生动真实的事例从有效教育的角度来向人们展现早期教育之精华。
《倾听孩子》作者:惠芙乐(美)
作者将多年来对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寓于书中,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各种负面情绪,让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认知、学习,为友谊、合作和欢乐敞开自己的心胸。读完此书,当宝宝再出现情绪问题时,或许您就不用眉头紧皱,不知所措了。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者:刘金花
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模式;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了儿童个体的心理差异;探索了不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帮助和指导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
虽然这本书属于高等院校教育系的教材,但是对于家长教子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果您翻阅之后感觉还能读进去,不妨进行细细阅读。
古人“家训”类书籍
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向子女传授为人处世的智慧、以真情实感启悟他们的文字,被古人称为“家训”,这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其中的精华包含了许多对社会人生和子女教育十分有益的内容,尤其所强调的“立世做人”的道理,可为当下为人父母者借鉴。
在此提示您的是,在阅读此类书时,应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当然,这些并不影响这些典籍中的家学之美,家教之善,家风之清。
推荐书目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南北朝)
被很多学者高度评价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对历史上家训的内容和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系统性、完整性被奉为家训经典。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其中蕴含宝贵的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精华更在于培养儿童独立性教育的内容,有些观点完全可以从现代心理学中找到科学依据。而后世发展也证明了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的惊世表现。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清)
全文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此书的特点是,既有说理处,又有实践处,通读全文,如同看见了作者的日常起居,起到“身教”的作用。
《家书》作者:(清)
1、儿童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实用意义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儿童心理学所称的“儿童”,泛指整个身心未成熟阶段的个体。这正好符合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年龄段。所以研究和运用儿童心理学,对我们打造人性化的少儿图书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色彩心理学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研究色彩、人及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适用于设计的许多门类,如室内装饰。在色彩心理学当中,视觉对心理现象起着最基本、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色彩”是视觉感知中最活跃的因素。读者通过视觉感知图书馆的色彩搭配,产生从经验积累到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等一系列的心理现象。这些现象也就决定了小读者对少儿图书馆的第一印象。
2、运用儿童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理论搭配室内色彩
1墙面和地板等整体大面积的色彩选择少儿图书馆室内整体色调应活泼、鲜明,体现青少年积极进取、开朗向上的精神气质。因此,可在整体环境色调和谐协调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心理学中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以及色彩心理学关于颜相表现的理论,在各个功能阅览室采用相应的色调。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土耳其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室的墙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颜色,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个研究提醒我们,少儿图书馆不同类型的功能阅览室(区)也应体现各自不同的特点。墙壁、地板的颜色在整个室内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儿童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选择相应的色调营造适合不同年龄段少儿的阅读环境。我们按儿童心理学中的年龄段大体划分三大功能阅览室(区)。此外,一些主题阅览室(区)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搭配相应的颜色。合适的色彩色调能刺激孩子们神经的发育,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的心态,让他们化身知识百花园中勤奋的小蜜蜂,充分感受读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2色彩点缀的运用在确定了各阅览室(区)整体、大面积的色调后,我们可进行一些其他色彩的点缀,令整个布置更加生机盎然,相得益彰。大红、橘红、荧光色等鲜艳的颜色可以小面积地运用,制造“点睛之笔”的效果。例如,在幼儿阅览室(区)粉红色的墙面上悬挂有红色花瓣的挂钟和荧光甲壳虫形状的壁灯,就令整个空间马上生机勃勃。此外,色彩的搭配应遵循一定色彩心理学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第一,蓝色与橙色对比鲜明又和谐,如以蓝色为主色调的阅览室可以布置一套橙色的沙发,烘托出活泼气氛。第二,绿色与红色的搭配生动又协调,如浅绿色的墙面上悬挂带红色的卡通图案或小挂件,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第三,黄色与紫色的冷暖色搭配,在浅黄色墙面和浅棕色木地板的室内,摆放浅紫色的桌椅或其他家具,温馨舒服的感觉油然而生。第四,近似色的搭配呈现恬淡、温柔的风格,粉绿色的墙面饰以绿色的植物图案,一种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
3、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配置室内装饰品和家具图书馆
学家刘国钧先生在文章中对儿童图书馆的设备方面有这样的阐述:“桌子、椅子要矮小轻便,书架也要矮,空气要新鲜,光线要充足,点缀要优美。”这说明少儿图书馆各个功能阅览室(区)家具设计与摆设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形式,各有侧重。
二、色彩心理学原理同样适用于绿色植物的摆放
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对室内的污染空气具有很好的净化和调节作用。它充满生命气息,可充实室内剩余空间,与书架、阅览桌椅结合,增加艺术装饰效果。少儿图书馆室内植物的摆放,应根据阅览室(区)的用途、面积、色调、采光条件因地制宜,可遵循以下的色彩心理学原则:叶色选择应与整体大面积色调及书架、桌椅、出纳台等家具色彩协调,切忌喧宾夺主。为凸显少儿图书馆的青春活力,不宜摆放颜色过深的植物。不同的阅览室(区)在叶色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中小学生阅览室和家长阅览室要营造安静的读书氛围,应以大叶的淡绿植物为主;幼儿阅览室要增加活泼感,以小叶、叶色淡绿或绿黄相间、绿白相间者为佳。此外,室内植物摆放宜简洁,造型的选择还要兼顾家具的造型。
三、舒适的阅读环境有美育和德育的功用
(1)合理的室内装饰布置,使少年儿童体会较高的艺术韵味和接受美的熏陶。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培养青少年如何感受与鉴赏美的事物,培养他们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布局合理、环境舒适的室内装饰布置,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最佳场所。(2)良好的室内装饰环境,有利于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爱读书的习惯,是德育的表现。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室内装饰环境,为少年儿童爱上阅读提供了优质环境氛围,有利于从小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也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好,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人才,尤其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那么,教育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关键教育能够把人的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就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育对人潜能的开发,首先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一下人的潜能。
对人潜能的认识
人的潜能藏在哪?怎么来的,如何去发现它又如何去研究它。近年来,这一问题得到了国内外的诸多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论述。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若是一个人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人类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为什么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呢?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潜能开发,而并非人不存在潜能。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一个无限的智能资源结合体,我们要充分重视人类的大脑资源,要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福于人类,实现人类自己以及社会的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们认为人的潜能即人潜在的能力或素质,就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内的,尚未显现的,但却已存在,只要条件具备,经过合理地开发,即能显现的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能力或素质。我们的教育理应承担开发人类的大脑资源的责任。开发人类脑资源的应该成为人类教育的新课题。
人的潜能的分类及特征
人的潜能的分类
对人的潜能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给予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人的潜能包括智力潜能、情绪潜能、个人潜能、社会潜能、身体潜能、感觉潜能、语言潜能、自省潜能、空间潜能。每一种潜能对于个体来讲都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每个个体自身的潜能优势,根据个体的自身的特点选择开发优势潜能。
人的潜能的特征
关于人的潜能的特征,笔者认为:
第一,人的潜能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内的,尚未显现的但却已存在,所以具有内隐性。
第二,虽然人的潜能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的,但通过研究能够被人所认识,条件具备是能开发出来的,又具有可认识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人的潜能通过开发,能够由潜在的(隐性的)生成外在的(显性的),形成个人素质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具有动力趋向性。
第四,通过研究了解,人的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它需要知识挖掘和意志的控制,因此具有多样性。
第五,素质教育认为人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的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统一。它肯定人的先天潜能中内含着自然所赋予人的宝贵“矿藏”,这种“矿藏”是人后天发展的内在的基础性资源。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就有这个意思。这个“矿藏”资源合理发掘和利用的程度,直接关系个人在现实条件下的最佳发展,它构成了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最直接的基础,所以人的潜能具有遗传性的特点。
第六,人的潜能的存在不是单个要素的独立存在,而是以一种潜能素质结构的形式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形成一个彼此连接又彼此制约的链状结构,因此我们称潜能又具有内在结构性。
教育应承担起开发人的潜能的重任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理论基础
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令人欣慰的,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始无前例的,它使教育有了新的航舵和方向。该理论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这七项智能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人显现得较早,有人显现得较晚。不难看出,受到良好的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开发;反之,遭遇不良教育,某些智能受到压抑,甚至摧残。面对个体差异,教育者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就会发现被教育者潜在的智能因素,通过开发,不仅能造就人才,而且会创造出奇迹。
开发人的潜能应遵循的原则及应具备的要素
第一,符合我国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教育要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个性的人才。”我们主张开发人的潜能是要把隐藏在潜意识内的各种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使个体无论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发展,符合教育目标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则;在开发人的潜能的现实情况中,要充分研究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其自身的先天优势,把个体自身优势潜能更好地、更充分地、更科学地开发,使之成为在某些方面的特长,这就符合教育目标中关于培养富有个性的人才的目标。
第二,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创设适当的有利的条件,促进学生在相应的智力优势领域内得到发展。个体后天的成长教育就应该遵循个体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表现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从静态来看,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动态而言,“活动”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
第三,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人的潜能。任何事物都是系统的存在。事物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都根源于它的内在的结构。因此我们要遵循潜能的素质结构的特性来开发人的潜能。人的潜能同样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人的潜能系统中的。人的潜能系统就是构成人的潜能的各个要素之间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系统之间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在开发人的潜能的时候要遵循系统观点,注重构成人的潜能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便于发挥整个系统功能的作用。开发潜能要具备三大要素,即高度的自信、坚定的意志、强烈的愿望。
一切成功的基础来自于高度的自信。如果非常自信,就会将激情彻底唤起,就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思维和精神力量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大大增加,在这种状态下,会真正感觉到灵感四溢、随心所欲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信心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本。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创业上,都要想到信心,要使自己充满必胜的高度信心,因为信心是潜意识能量的精髓、灵魂,没有信心,将一事无成。
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意志就是坚定的决心。我们的意志,是一种很奇怪、很微妙、无法触摸但却非常真实的特殊能量,它与人类潜意识深层次的力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潜意识的神奇力量被激发出来的时候,通常是意志在起作用- 强烈的愿望。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说过,一个人在其梦想、雄心、目标、表现、行为和工作中显现的精力、能量、意志、决心、毅力和持久的努力的程度主要是由“想”和“想要”某件事的程度来决定。这句话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世上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当人强烈渴望某个事物,尤其当这种渴望的强烈程度已深入影响到潜意识时,他便会求助于潜意识中的意志和智慧的潜在力量,这些力量在愿望的推动和刺激下,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超人力量。
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策略
开发潜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人的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教育要承担起开发人的潜能的重任。首先,开发人的潜能应在婴幼儿阶段就要采取相应的开发策略。因为婴幼儿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是阶段性的和连续性的。其大脑高速度发展,人的智力也在高速度发展,在这个年龄阶段,如果环境丰富和教育训练适当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教育如果失当,即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错过了适当的教育时机,或措施方法不当,往往产生不良的后果,使儿童本来具有的发展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更缺乏受挫和抗挫能力。有些孩子甚至形成孤僻、任性的性格,再加上家庭教育不科学,以致出现怪异、暴躁、轻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令人担忧。面对活泼可爱却随时都潜存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大、压力大,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成长铺路引航,我觉得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一、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宽容
家庭、社会对儿童健康的认识,也往往偏重于身体好、吃得好、睡得好等生理健康方面,“重养轻教”现象严重,从而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儿童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这一关键要素,儿童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无法预测的限制,甚至在其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们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其智力正常发挥的关键。孩子学习好、听话、做事稳稳当当不出格不一定表明其没有问题,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必须放下“架子”,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从而合理的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哪怕是过激行为。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教师立刻就进行严厉的呵斥或责罚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孩子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安慰、关心。如果教师能够在及时了解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宽容和帮助,也能在心理上增强孩子改正错误的信心和信服感。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搞小动作、作业马虎或与同学不和群等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剖析,去解决孩子们思想上的负担、包袱,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法,就一定会使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这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赏识学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及个体差异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尤其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针对孩子们因好奇和冲动而产生的破坏与冒险行为,教师要正确、积极的进行引导,不要马上批评学生或完全否定学生,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关注他们,鼓励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借势教育学生即由此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或危险,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教师不能只用成绩这把标尺去衡量学生的优劣,而应努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观察的眼光审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一般来说,凡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出退缩、怯懦、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等现象,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矛盾,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更渴望老师和同学能够帮助他搬去心底的石头,所以,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觉孩子细微的变化。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教师就该及时正确疏导,鼓励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学习上结对子,进行帮扶;在思想上进行开导;在物质上进行奖励,让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别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人学后,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现代社会知识膨胀,变革急剧,文明加速发展,儿童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康的心理,谁便拥有美好的未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甚至是在我们看来有些顽固不化的孩子,教师不能灰心,更不能放弃,要用爱心、耐心、诚心、热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用集体的温暖去感化他们,使学生不断进步。哪怕是说上一句关爱的话或一个赞许的眼神,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孩子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增强儿童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加强教师、家庭、学校联系,建立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没有归途的旅行,既充满阳光,又充满荆棘,充满坎坷。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重重影响,尤其受家庭环境熏陶极为重要。学生在学校里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其所受家庭教育的折射反映。学校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困难的根源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学生所受家庭教育程度,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却总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特别是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学习上,有厌学情绪,性格上任性偏激,心理有被父母抛弃的阴影,亲情空虚,同时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内心脆弱,不堪一“责”,他们是极易出现问题的孩子,教师要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及时家访,既让教师了解家长,又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工作,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思想变化状况,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使学校与家庭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营造健康育人环境
关键词:儿童认知发展;父母教育素质;角色差距;持证上岗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一种教育素质,而这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靠过去的经验就能获得的,必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 在21世纪这个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学习与实践尤为必要和迫切。因为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教育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本文是通过对父母教育素质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父母角色的差距的分析,以及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论证父母持证上岗有其必然性。
1 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和相关理论
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心理学家潜心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其中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最权威的理论。
图式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实。他依据认知图式不断建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每当小孩子碰到新鲜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自己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如果小孩子能高理解,内在的认识机制达到暂时的平衡。反之,小孩子认识机制就作出调整,不断地建立能接受新鲜事物的新图式,直至在认识上能接受新鲜事物。儿童认识发展成阶段性,儿童在每个阶段都得完成本阶段的任务, 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心理学领域还有其他心理学家致力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研究。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等。这些心理学理论,尤其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儿童认知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特点。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 父母的素质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1 父母应该具备的素质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早期性、潜移默化行,对儿童一生发展影响最大、最深刻。父母的素质会直接地影响儿童的发展。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才有希望把孩子教育好。那么父母的素质包括哪些?它主要包括父母的身体素质;父母的心理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质四项基本素质和一项重要的特殊素质——父母的教育素质。这些素质,特别是父母的教育素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心理认知发展。
2.2 父母教育素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儿童心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父母身上特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方式更不容忽视。
1、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在研究父母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影响时,提出划分家庭教育方式类型的观点。
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家庭教育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权放纵型。民主型的父母一般会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经常与孩子沟通各种各样事情的看法。
专制型的父母一般强调父母的权威形象,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权威,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孩子听父母的,父母从不听孩子的。专制型的父母一般会用武力来保证他的想法得到有力的实施。
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对孩子一般采取放任的态度。这样的教育方式一般使孩子性格孤僻、冷漠,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具体帮助,也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
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父母教育孩子时态度粗暴容易在孩子内心留下愤怒的种子,比较容易形成任性、固执的性格;父母对待孩子比较友好,孩子就比较乐观、活跃开朗;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孤独症。
2、父母的情绪具有传导作用。
家长的情感奠定了孩子情感生活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最初的生活经验,父母及祖辈如何相互对待,正是孩子认识社会的开始。
许多研究证明,父母的情绪状况主导着家庭的情绪氛围,并且通过教育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有些家庭由于父母自身情绪欠佳,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害怕受到惩罚,会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父母情绪状态比较好,往往会采取亲切和蔼、富有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在这种温暖、轻松、快乐、积极上进的氛围,会有一种愉悦感、安全感、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育。在这样的情感下背景,孩子才会接受父母传递给他的东西,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3、父母的行为规范具有示范作用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父母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在对孩子产生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只是父母的言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行为举止。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样板。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确,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童稚的心就好像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这个播种的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父母。父母会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把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孩子,规范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让孩子懂得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素质对儿童成长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福录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充分说明了父母教育素质在家庭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3 现代社会父母角色的差距
“角色”(role)一词原是戏剧和电影中的名词,指的是由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先将它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之中,逐渐地形成了角色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围绕其地位的权利义务系统和行为模式而活动的,但每个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人,并不都能按这个角色的要求尽善地表现自己的角色行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地满足社会对他的期望的。由于每个人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理解不同,实践起来也就不同,这样就发生了差距,这种差距就是角色差距。而弥补角色差距就需要进行角色学习。
3.1 多数人在做父母之前角色准备不足
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从事不同工作的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医生,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办企业,没有哪一样是天生就干得了的。可以说世界上有上千种职业,不仅人们要在干中学,而且很多工作是需要进行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的,否则就不能扮演好这个角色。但是唯独做父母这个几乎世界上第一神圣而复杂的职业,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上岗前的岗位培训,也不需要领什么资格证书。许许多多的父母往往凭着自己长辈的地位,凭着自己的想当然去教育孩子,而对于父母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社会问题。
3.2 多数父母角色错位
在社会学看来,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角色规范。父母的角色规范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技巧,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许多父母的角色已经错位。俨然成为孩子在家里的“补习老师”,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例如,有些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不到三岁,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这些行为严重的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小学生的父母,每天忙着上孩子班里的qq群,去看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辅导孩子功课。正式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步步紧逼,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许多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相当反感,甚至“受累不讨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
3.3 多数父母角色行为偏颇
有一些父母往往感概自己上学的条件不好,没有考上大学,有没完成自己的理想,于是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和父母角色榜样性的特点,把培养孩子作为家庭的头等大事,有着强烈的“替代成就感”。不仅在家里一切为了孩子,带孩子学琴,带孩子上课,就是上班的精神、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有一些妈妈们为了孩子毅然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牺牲了自己,为了孩子。这样的父母渴望孩子成名成家弥补自己的缺憾,容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父母们用其他手段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一旦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对孩子施加压力,动辄打骂孩子。这些偏颇的角色行为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综上所述,父母有没有教育意识,是积极的教育意识,还是消极的教育意识,是系统教育意识,还是零碎的教育冲动,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与义务教育相比,父母的教育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持证上岗。
参考文献
[1]《社会学基础》赵孟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2]《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关颖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想要学好这门课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用好所学知识。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现状
1、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
《幼儿心理学》授课教师大多的学历背景是学前教育学或者是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教师缺乏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在讲解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点时难以深入展开;而心理学的教师对于幼儿园的了解又甚少,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环节了解不足,不能对学生在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指导。
2、课堂教学方式呆板,缺乏灵活性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比较抽象,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学生做笔记、勾重点,在课后死记硬背,是不能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那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到不适应,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还是一群刚从高中毕业的孩子,他们对于幼儿和心理学都很陌生,加之教师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只会让学生得出学习《幼儿心理学》没用这样的想法,最后只能是了无兴趣的学习,勉强应付考试而已。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也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达不到幼儿园对于人才的要求。
二、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
针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为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专业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1、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进步的职业,原地踏步就意味着退步。作为教师要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丰富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想要教好《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教师更是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多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借助各种机会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观察和了解幼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搜集和整理典型案例,运用心理学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
2、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幼儿心理变化的原因,掌握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训练措施,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而不是知识的堆砌。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所教理论,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学生未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把理论与课堂联系在一起,增强该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对话法。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对话,在交流、讨论和释义中,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和应用的基本理论,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升对幼儿心理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各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已运用多年,被公认为是理论与实际结合最紧密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根据案例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教师带领学生重复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共同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法是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科学性较高,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幼儿心理学的兴趣,直观的感受心理学。
三、课堂讲授“要求甚解”,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1、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类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想要学好《幼儿心理学》这门陌生而理论性又很强的课程,单靠课堂上大量的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排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简化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不能为教而教,要争取做到为理解而教,课堂讲授“要求甚解”。在教授过程当中,对于课本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可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具体化,让教材中的理论更易于理解,更有利于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反对识记,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也是需要记忆的,只是需要通过理解来掌握,而不是机械识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心理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字面中所包含的要素和各要素间的联系,达到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2、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