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旅游资金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金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金分析

第1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业对经济转型升级,扶贫等方面的拉动作用。2015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投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国家政策的背景和旅游业需求的增加,全国许多省市纷纷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2016年5月10日,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基金规模30亿。2016年11月30日,浙江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基金规模为100亿元。2017年6月14日,山西签约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2017年3月1日,中青旅、IDG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日前签署协议,三方拟共同发起设立和管理旅游产业投资基金。2017年0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社会领域相关产业投资基金。”以明文的形式支持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更加说明了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山东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现状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运用政府引导基金促进股权投资加快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4〕17号)和《山东省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办发〔2014〕44号)。在山东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项目里面,明确设立了山东省旅游发展引导基金和山东省海滨旅游发展引导基金。2015年10月22日,山东海滨旅游发展基金落户烟台。2016年3月14日,山东中旅旅游发展基金成立,由中旅集团、香港中旅金融控股共同出资设立。这些旅游产业基金的设立为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拉动作用。

三、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流程分析

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大体的运行流程如下:1.寻找投资者2筛选投资项目3创造价值4安全退出。其中寻找投资者中,方式有私募和公募。退出机制有三种:企业上市、股份转让、股权回购。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大体运行流程(图1)。

1、私募型

各级地方政府将其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出资设立投资公司。投资公司以注册的资本金为基础对区域内的旅游项目(公司、企业)提供贷款,或者直接投资(参股)于项目,投资公司的收益来源于贷款利息或者股权投资收益。除此之外公司不再经营其他业务。

2、公募型

发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募集方式为上市募集,没有区分特定的投资者。并依据旅游产业的特点形成O2O模式的连锁酒店、景区开发与规划、新兴旅游产业建设。以及特色旅游目的地打造等子基金,形成一个“伞形”结构的资产组合,以股权形式对相关项目进行投资。

四、山东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对项目的筛选不够科学

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在对项目筛选的过程中,不能做到项目筛选的最优化。导致最好的项目没有被筛选出来,不能导致收益的最大化。有些管理团队在筛选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熟人效应”这是一种主观的选择, 筛选项目还是要遵循客观、理性、科学的原则。

2、与政府关系处理不到位

如何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是任何业务中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于旅游投资基金来说,如何既做到利益的最大化,为基金运行实现最优化,为投资者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扶持最优项目,同时又为政府创造GDP是,顺应政府的政策走向是政府关系处理中应该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

3、风险控制不到位

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属于投资,投资就会有风险,对于风险控制,如何在保证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是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最为关键的一环。

4、项目价值评估不准确

对于旅游企业或者PE项目或者旅游项目的价值评估将直接关系到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好坏和收益,也?⒂跋斓胶驼?府之间的信任度。项目价值的评估不是看现有的价值,二是看未来项目可能创造的价值,如何准确把握。现在项目价值高不一定未来就高,现在项目价值不高也不见得未来就不高。

五、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化

1、项目筛选的优化

如何对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筛选进行优化呢。笔者认为可以加入投资组合最优化的模型:Ri=R(bi1+bi2+bi3+bi4)。其中,Ri表示第i个项目的投资价值,bi1表示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状况,bi2表示企业的经营状况,bi3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bi4表示企业通过PE 投资后能以较高的市盈率上市。分别求偏导数,如果Ri对bi1的偏导数大于0表示良好,以此类推一直到bi4。

2、与政府的关系处理的优化

反复解读地方政府的“十三五”规划,了解政府的未来的发展计划。地方政府扶持的旅游项目,优先投资于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快速创造GDP的项目,也就是优先投资于和政府契合点较多的项目。关于和政府的契合点问题,可以运用德菲尔法进行打分和评价,请政府官员参与评分评价,最后参照企业自身的利益找出最大契合点的项目,这样既处理好了和政府的关系,又符合企业利益。

3、风险控制的优化

对于风险控制的优化,首先应该从基金的管理团队入手。基金的运行过程中监管应该到位,严防腐败问题,严防“关系、熟人”对基金运行风险的加大。其次加入风险控制模型:Fi=K(Ai+Bi+Ci+Di),其中Fi表示第i个项目的风险,Ai表示政策风险,Bi表示行业风险,Ci表示运营风险,Di表示管理团队运行风险。对式子求偏导数,如果四项同时满足,则说明这个项目的风险最大。满足的越少说明风险越小。

4、对价值评估的优化

价值评估绝不能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去判断。价值判断要依靠资产评估方面的知识去判断。笔者认为,对于价值的判断,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入手:

1)现金流量评价。将未来的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价值模型。我们主要利用其中的股权现金流量模型进行判断。因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一种股权投资。

2)硬性指标的判断。基于各种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规模、员工激励、投资收益率、速动比率等等。

第2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岸带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深圳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它既包含定量的计算,又包含定性的分析,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现在,层次分析法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决策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深圳海岸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是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看作一个系统,提前做详尽的调查,通过对影响评估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划分出系统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层次,再请专家对系统各层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定量表示,然后计算得出每层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数,最后对深圳海岸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评价。

层次分析法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即将相关因素按其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为若干层次;

2.构造判断矩阵,即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从属于上一层各每个因素的同层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3.计算每个判断矩阵的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得出层次总排序。

二、评价模型和过程

深圳地处中国广东省南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与香港相联,有长达257公里的海岸线,20处海滩,31万平方米的海滩面积,是一个典型的海滨城市,具有丰富的海岸带旅游资源,如东西冲,大小梅沙等,有着良好的开发条件。

1.评价海岸旅游资源的因素-AHP模型树。在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中,将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在层次化的过程中,选择评价因素必然涉及到地形地质、生态条件、资源游乐价值、交通状况等旅游地评价的基本要素。而海岸带旅游资源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有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各个评价因素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位置与其他评价体系不同。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共分为四层:目标层,综合评价层,项目评价层,因素评价层,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A:目标层;B:综合评价层

C:项目评价层 --C1:景色质量;C2:景点规模;C3:自然生态;C4:基础设施;C5;C6服务;C7:可及性;C8:与其它旅游地的关系;

D:因素评价层--D1:水质;D2::沙质;D3:浅海面积;D4:水温;D5:动植物;D6:地形地质;D7:民俗文化;D8:景点集中程度;D9:景区容纳量;D10:气候;D11:生态状况;D12:住宿;D13:餐饮;D14:内部交通;D15:游乐设施;D16:服务态度;D17:服务设施;D18:安全性;D19:与客源地的交通;D20:与客源地距离;D21:独特性;D22:空间竞争性;

2.权重的计算与结果。根据AHP模型树的结构,请各领域相关人士给出各个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得出各层因素的判断矩阵。方法如下:

(1)将矩阵P的每一列正规化:,(i,j=1,2,…,n);

(2)行加总:,(i=1,2,…,n);

(3)将正规化,得特征向量,(i=1,2,…,n)。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表1-3所示各层次因素权重及位次。

(4)各个因素的得分和最终结果。根据Fishbein Roseberg Model,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最终评分可由以下方法获得:

其中,U为对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最终评分。详细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根据表5可知,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为“非常有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品质。

(5)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第二层的三个因素中,资源价值以权重值0.3977占据首位,因而,在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旅游地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如前所诉,深圳具有较好的海岸带旅游资源基础。

在第三层的七个因素中,景点规模的权重值(0.2217)最高,说明在对海岸带旅游地的选择中,游客非常看重所选择地的人流量。如果海滩上有过多的人,游客很难有休闲放松的感觉,自然会降低对旅游地的评价。所以,适当控制海岸带旅游地的人流量对提高景区的整体质量是很重要的。其次,与其他旅游地的关系(0.1806),景色质量(0.1758),以及可及性(0.1440)也是较重要的因素。由于海岸带旅游地有其特定的目标群体和覆盖区域,但在深圳各旅游点之间的距离不大,游客可以在一定时间参观多个景点,因而深圳各旅游点的竞争性还是较大。景色质量仍然是影响游客选择的一个因素。可及性排在第四位表明游客已经厌倦将时间花在长时间的交通堵塞上,交通便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

在第四层的二十二个因素中,一些因素的权重值较高,但是得分却较低,这表明这些因素会影响游客的选择,因而,旅游地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以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生态状况的权重值为0.0329,得分为4.9557,这说明海岸带旅游地的生态状况对游客来讲比较重要,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总的来说,本文所述的评价方法主要从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能较好地反映出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质量高低和开发潜力,可以为深圳海岸带旅游开发提供指向性参考。

参考文献:

[1]Saaty T L. The 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2]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肖自心:旅游资源与开发.湖南:中南大学,2005

[4]黄茂祝胡海清张杰陈丽军:伊春林区生态资源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2006,11(17)

第3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 生态旅游 发展 对策

生态旅游是近来吉林省大力倡导发展的旅游策略,做好生态旅游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吉林省确立建设生态强省战略

2001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吉林省人民政府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推动并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就有了省政府的支持

(二)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空间良好。吉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有:自然遗址、荒漠、草原、水域湿地以及森林,有将近40个省市级和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10多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约30个景区、100多个景点,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良好。在吉林省东部分布着火山山水森林旅游资源,比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在吉林省中部分布着湖泊水源涵养林旅游资源,比如净月潭和松花江等;在吉林省西部分布着草原、沙地和湿地旅游资源,比如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将这些旅游资源联系了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具有多样性的旅游享受。

(三)森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长白山绵延千里,横跨过吉林省的多个县市,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有“长白林海”的美誉,多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龙湾群、五女峰、白鸡峰等;多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等,特别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仅面积大,而且质量高,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吉林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也比较明显,吉林省不仅是“东北三宝”的主产地,它还拥有十分丰富且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其已探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437种,已探明的野生植物种类有5284种,其中包括:珍稀野生动物金钱豹、梅花鹿、丹顶鹤、紫貂、东北虎等;有用药用植物1452种,珍贵药用植物天麻、人参、细辛等,特别是长白山地区天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吉林省西部的草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较大、分布连片、草质优良,是我国的牧区之一,也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四)发展生态旅游后发优势突出

生态旅游这一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早,西方一些国家有更长时间的发展经验,与这些国家和国内的一些地方相比,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这些年来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民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吉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更具有政策支持和民众支持优势,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客源竞争不断加剧

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意识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尝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甜头,也就都想方设法地改善和调整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客源竞争变得更加剧烈,这些都加大了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客源竞争的压力。

(二)旅游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有充足的旅游资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交通的便捷和快速化为人们远距离的旅游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民众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各地旅游宣传力度的增加,民众旅游的选择性更强,呈现出的旅游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时客源上的竞争压力。

(三)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负责其景点宣传和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工作,导致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后续营销和服务工作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效益的增加。

(四)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自然和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产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交通条件的创造和改善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都要有大量资金支持。然而政府能够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

三、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

要充分利用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且得到良好的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要对游客的消费趋势以及旅游喜好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细化旅游市场,建立和发展符合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项目;

要最大化地发挥出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殊性,开发体现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生产和销售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出只属于吉林省的生态旅游特色,与其他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从而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游客。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开发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充分利用吉林省充足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国家地质公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等进行生态旅游规划,重点管理湿地、森林、湖泊等较为脆弱的旅游资源,不仅要将这些区域单独隔离出来,划分严格的游览区和保护区,还要为这些地区配置专门的保护设施。

2.开展对生态旅游的促销工作,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将多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鼓励企业对吉林省的特色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调动企业的力量加大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并逐渐形成吉林省自己品牌,提高旅游产品名气的同时,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

3.广泛吸引多方资金,加快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除了政府出资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机构捐助、民众集资的方式获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适当将生态景区的部分建设与管理工作交给相关企业。

4.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并加大对民众和游客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调动起民众自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结语

只有了解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握利用自身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提出并实行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源,推动建设生态旅游强省。

第4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特色;高新区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59-02

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各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当前对于高新区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高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初步研究,以期为高新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所谓“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利用以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和色彩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古城西侧,沪宁旅游带黄金分割点上,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西部都市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使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特色自然旅游资源

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以阳山、大石山等山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

珍稀生物旅游资源――以白马涧桃花水母为代表的珍稀生物旅游资源;

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以太湖、大小贡山岛等湖岛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世界级珍稀生物,其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是高新区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人文旅游资源

刺绣、玉雕等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以镇湖刺绣、缂丝,东渚玉石雕,通安、浒墅关草席等为代表的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

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串联浒墅关文昌阁、枫桥、横塘老镇等为代表的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高新区历史文化悠久,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两类,即以刺绣、石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刺绣作为苏州传统手工工艺,已成为高新区代表性文化因子和符号,2006年首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刺绣的文化魅力;大运河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目前正在由国家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江苏也正着力开发大运河旅游,因此高新区应借势而为,努力成为大运河旅游线的重要一环。

(三)特色社会旅游资源

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以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教育园为代表的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区科技城、环保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

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国际汽车城会展中心为代表的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导向留下了许多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秉承高新区发展脉络,将这些特色社会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彰显高新区的区域个性文化,而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求新求异的观念在旅游中得到相当体现,这些特色社会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成为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一极。

二、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指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必须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新的观念指导旅游开发。

第一,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就高新区自身而言,其众多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使其旅游资源的界定早已超出国家标准,因此在高新区旅游开发中,应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采取“跳出资源看资源”的战略,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诸如上述的各类社会旅游资源,突出高新区“科技、生态、人文”的特点,促进高新区旅游资源更好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性。高新区旅游开发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推出有市场前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几个亮点,创建出精品品牌,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建设的同时,在条件具备、市场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其他资源开发建设。

第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利益分配共享和旅游开发后果评估机制,最终建立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高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在经济上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化调整;在环境上开发与保护并重,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一)加强旅游资源的集聚整合,注重区域内外的互补联动

虽然高新区旅游资源在大空间上呈现集聚化态势,但在小空间上则表现出点多、分散的格局,以人文资源为例,除镇湖刺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其他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因此,高新区应以整合意识统领旅游资源开发,如在运河开发上,以运河为主轴,串联沿河景点,集中打造运河文化带。同时重视与其他区域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以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突出差异,聚集人气,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动态发展格局。

(二)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进行市场――产品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新区旅游产品,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消费和创造新的旅游需求。高新区应以自然生态山水为基础,在产品开发和体系结构上,以现代城市休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进一步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轻松化,生态休闲化,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的休闲新天堂。

(三)重视充满野趣的自然资源在休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人们开始乐于回到充满原始野趣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回归心理形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驱动力。高新区“真山真水”的城市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区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白鹭群翔,芦苇荡漾的太湖沿岸湿地,百草丛生,百鸟争鸣的秀色青山,使高新区在长三角的城市丛林中独具特色,在太湖周边日益人工化的大环境下,高新区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凸显自然野趣概念,以城市丛林中的自然特色为基础,营造野趣化的休闲旅游氛围,推动高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苏州高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将政府主导作为高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政策,对此政府部门及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一,成立“高新区旅游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旅游、宣传、交通、林业、水文、环保、卫生、文化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营运环境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同时成立“高新区旅游协会”等其他民间行业组织,共同推进高新区旅游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第二,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形成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高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投入,努力将众多投资资金向旅游开发延伸,综合设立高新区旅游项目资金库,鼓励区内外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高新区旅游;尽快建立起一套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建立和积累高新区旅游业发展基金,可以按旅游经营实体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主要用于非盈利性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项目建设。

第三,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建设,防止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高新区建设的旅游活动项目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要增设相应的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方式,防止水体污染,各类污水要实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实施“活水”、“清水”工程。

第四,目前高新区旅游业发展的层次还较低,急需通过各种手段引进和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旅游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开设旅游开发与管理培训班或选送旅游管理人员外出参加相关培训班的学习,可与苏州大学等省内或省外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敏娜,王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研究[J].人文地理,2003,(2):37-41.

[2]陈家祥.国家高新区功能演化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9,(2):78-83.

[3]王树海,闫耀民.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3):84-88.

第5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甘肃旅游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转变甘肃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甘肃经济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把握当前甘肃省发展旅游业所面临的状况,在分析制约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开发甘肃旅游资源的对策,并提出开发的重点。

一、甘肃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总得来看甘肃的旅游资源开发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旅游资源开发初步展开。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已经在全省地域范围内初步展开,基本形成了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发的雏形。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甘南族风情、河州回族风情、东乡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等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拉卜楞寺、桑科草原、莲花山花儿会、马蹄寺等已成为甘肃旅游的名牌项目。更值得全世界游人及专家学者关注的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上古文明遗址及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等早期人类文明遗迹,它们为甘肃旅游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二)旅游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所取得成绩是显著的,但毋庸讳言,从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来看,仍处于较低的初级阶段。据甘肃省旅游局的有关调查表明,全省已知旅游资源总量约为1000处,而目前进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经营利用者大约只有150处,初步进入开发状态或实施规划行为者大约200 处,说明目前仍未引起注意还处于未开发或未实施规划状态的资源区(点)数量大约为650 处左右。三种状态所占甘肃已知旅游资源总量的比例分别约为15 %、20 %与65 %。显然,甘肃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大省,其资源优势远未得以充分发挥,也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旅游经济优势。

二、进一步开发甘肃旅游资源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观是既能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以牺牲今后世世代代自身需要为代价的发展观。因此,我们主张保护与发展并举,同时强调“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其中保护是核心,是基础,因为要以保护历史文化的真实遗存为前提,把抢救、维修濒危遗产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文化遗产发展经济。以著名的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为例,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甘肃境内有1600多公里,甘肃占到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长度。甘肃的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其他地方都有一些叉,在张掖这个地方,是唯一的通道。这条线路,如果从东往西走,就连接了甘肃的天水、平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一共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东方雕塑馆麦积山、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庙,还有万里新起点嘉峪关的关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等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欣赏到森林、草原、大漠、戈壁、冰川、雪峰等独特的风光,特别是河西走廊,南边是八百多公里长的祁连山,北边是大沙漠,中间是戈壁和良田,层次非常清晰。在甘肃的旅游文化发展中,如果充分借助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甘肃省的特色旅游,必然会提升旅游的竞争力,促进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

甘肃的旅游业要在未来有大的发展,真正成为本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必须为加速旅游资源开发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多方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一,通过科学的策划宣传,重塑甘肃旅游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形象;同时还应加快国际化进程,高标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敦煌旅游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升级换代;打造与中亚、西亚地区直至欧洲各国“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通的丝绸之路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二,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最好设立政府专项旅游发展基金) ,抓住国家经济发展向中西部转移和全省产业结构必须重大调整的两大契机,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旅游与文化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体系和购物消费体系,为本身的旅游发展搭建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平台;三,依靠市场融资,包括招商引资(通过出台甘肃旅游资源开发优惠政策,吸引国外资金、国内企业和个人资金,投资开发甘肃旅游资源)和发行股票或债券(通过成立有关开发投资公司,发行股票、债券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三)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开辟精品旅游线路

在甘肃15 万km2 的土地上,各地市都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在开发上存在着各地市各自为政、随意开发、低档次开发、重复开发、甚至滥开发的现象。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在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一定要全省一盘棋,整合资源,开发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形成规模集群效应,降低开发成本。例如: 甘肃山河雄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甘肃地形狭长,横跨多个湿度带,因而自然景观极为独特,既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又有高山密林、冰川雪原,也有水乡风光及万里草原。由于古丝绸之路和黄河在境内蜿蜓曲折,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丝路文化和优美的黄河风情,伏羲庙、麦积山、崆峒山、莲花山等均因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成为全国知名的风景点。

(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众所周知,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靠资源,二靠宣传。而目前,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对旅游资源宣传工作做的不好或投入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提升旅游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以甘肃的民族风俗为例,以兰州往南走,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看到亚洲最美的玛曲草原风光,还有浓郁的回族、藏族的民俗风情,还有我们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拉卜楞寺。只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了解到民族风情之美,就可以提高人们对甘肃民族文化的认知度,进而提升其发展能力。

第6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补偿 影响因素 模式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旅游发展优势和潜力,江西已经明确提出要把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然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质量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不断增加。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是一项亟需进行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当前旅游开发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未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

旅游生态补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只有明确了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生态补偿模式及制定生态补偿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意识因素

旅游生态补偿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其中,广大民众对于生态补偿的认识程度与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生态补偿的成效。而事实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民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低,在他们心中,仍然认为旅游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受这种观念影响,旅游经营者“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及游客“多占用、高消费”的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导致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生态系统失衡。对于生态补偿,民众更是知之甚少,这给旅游生态补偿模式的建立带来很大的障碍,也成为生态补偿工作开展的阻力。

(二)技术因素

生态补偿中补偿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通常来说,生态补偿是经济性的,必须在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固有利用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以及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劳动投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是提高景区旅游价值、获得旅游收益的保障,而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是多少、旅游资源的优劣和区位的不同是否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生态补偿费用多少、不同的资源占用者如何分摊这些费用、补偿期限多久、这些都是进行生态补偿需要的数据。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生态价值的评估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标准和评估方法,生态价值本身难以量化和货币化,给生态补偿的定量分析设置了障碍。

(三)法律因素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进行生态补偿的基础,环境政策的实施、生态项目的建设、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目前,我国已有的相关法律不能满足当前生态补偿工作的需要,如《环境保护法》偏重于污染防治,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新《刑法》对破坏自然资源罪的规定欠缺生态效益考虑;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生态补偿来说较为零散。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缺乏全面专业的相关法规,致使旅游生态补偿工作无法可依,无据可循。

(四)管理体制因素

旅游开发涉及规划开发者、经营者、政府部门、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而政府部门又涉及旅游局、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文化局等,各主体间利益的协调及牵制非常复杂。在旅游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方面,则面临多重监管且力度不够的局面,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横向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及统一的程序和方法,无法协调需要跨部门及跨地区进行的工作,结果往往是各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地进行利益博弈,陷入无休止的谈判僵局,这对构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无疑是巨大的障碍。

(五)资金因素

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改善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仍然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在资金从上级部门往下级部门转移过程中,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可能会出现层层截留的现象,到最后环节,资金已经不足以完成原计划所需,使生态补偿目标的实现受到限制。另外,生态补偿资金的多少仍受到补偿方对生态价值的度量及相互协商的效果,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局限及金额供应上的不足,阻碍了生态补偿的进程。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

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确生态补偿目的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确定合适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并建立起生态补偿保障体系以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和运行。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要对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反馈,以对生态补偿实施过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下三个方面是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的着重点:

(一)确定具体的补偿主体、补偿对象

旅游生态补偿首先要解决谁补偿和谁获补偿的问题,即明确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旅行社、景区开发商、饭店旅馆、交通运营、娱乐场所及购物商场等依托旅游资源获得丰厚的利益,他们都无偿使用了旅游资源,应该成为旅游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主体。而由于旅行社是直接将游客和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因此应成为最直接的补偿主体。旅游生态补偿的受偿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者,一类是为保护旅游资源其原本利益受到损害者。他们都为生态环境做了付出,如景区内居民因为旅游开发而要保护生态环境,就需要放弃开山砍伐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而是需要获得生态补偿的对象。

(二)确定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法,出于不同的角度,补偿标准的认定和评估不同。一是根据旅游服务价值确定补偿标准,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市场评估,但因为旅游服务价值体系涉及因素较多,评估较难,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有限。二是根据保护旅游资源所花费的成本及所受到的损失确定补偿标准,在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受到的损失既有直接的损失,也有放弃发展机会形成的间接损失,这种方法现实中使用较多。三是根据旅游资源生态足迹确定补偿标准,分析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占用情况,以刻画社会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足迹主要以模型来核算。四是根据补偿方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方的接受意愿确定补偿标准,这体现了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但补偿多少取决于双方的谈判效果。

(三)确定补偿方式

一是资金补偿,常见的有补偿金、生态保护基金、税费减免、捐赠、低息贷款等。资金补偿是最直接的补偿方式,是旅游业拿出资金对上游生态保护产业进行的补偿。其好处在于将资金直接运用于生态保护活动当中,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缺陷在于资金补偿容易发生资金发放不到位、层层卡扣、挪为它用的情况,这都会影响到补偿的效果。

二是实物补偿,如建设生态保护设施或治污设施、修建公路、配置防污器材等。实物补偿能弥补资金补偿的缺陷,使受偿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能帮助上游产业减少成本,为其提供了生态保护的便利。

三是精神补偿,如表彰嘉奖、推荐就业、免费旅游、技术培训等。这种补偿方式虽然不能即刻起效,但却给生态保护者一种精神安慰和勉励,可以作为资金补偿和实物补偿的补充,以激励他们继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孝平,基于旅游产业发展视角的生态补偿模式创新研

究[J].江苏商论,2011(4).

[2]苏明,刘军民.创新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甘肃模式[J].

环境经济,2013(7).

第7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 旅游业 障碍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西部地区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等五项分别占到了全国总数的36.12%、45.21%、24.82%、34.34%、31.08%。但同时,西部地区旅游收入相对较低,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障碍。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障碍分析

(一)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旅游经济意识

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比较封闭。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前瞻性,政策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级政府对经济参与的还是多,提供法规环境和政策的咨询少。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受封闭的地理区位观制约,观念比较滞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旅游经济意识,对旅游业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对外宣传不够,产品知名度较低,缺乏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区位条件差,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旅游景点所处的地理区位条件较差,相对闭塞,难以到达。同时,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资金投入有限,再加上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山峦起伏,致使西部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同时,西部地区旅游配套设施也比较落后,西部地区旅游景点、服务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宾馆、饭店等设施陈旧,配套服务尚处于低水平状态,严重影响了接待能力,使大批游客来去匆匆,只能简单浏览一下,即赶往别处,这无疑是当地旅游业的一大损失。

(三)旅游专业人才欠缺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要充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有各类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但西部地区这方面的人才则比较欠缺,一方面,旅游教育滞后,西部地区旅游教育发展落后,据统计,西部12个省区的旅游业从业人旅游院校、旅游院校学生人数、旅游高校仅分别占全国旅业从业人员、旅游院校、旅游院校学生人数、旅游高校23. 42%、24%、14. 9%、28%,、青海、宁夏、新等地没有一所有实力的旅游高校。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旅游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西部地区条件相对较差,不仅不能吸引中西部地区旅游专业人才到西部工作,而且西部本地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人才也大量外流。

(四)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西部地区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随之引发了某些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的破坏甚至消亡。伴随西部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西部各旅游景点,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态环境。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承载能力弱,很多地方政府却不顾这一现实情况,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索取,更加剧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二、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旅游业的重视

一方面,西部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发展旅游的重视程度,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将旅游业置于突出地位,促使人才和资源流向旅游业,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各旅游景点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并向东部沿海地区学习,积累先进经验,完善当地旅游业的经营管理,促使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拓展投资渠道,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但相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求而言,这些支持还明显不足。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单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显然是不够的,为此,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要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品位高、特色强、精品多的优势, 提供各种优惠条件,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引进外资、建立旅游发展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运用资本市场、争取国外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 加大旅游业投入,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开发和保护,开发出更多的高品位的旅游产品。

(三)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业也不例外。要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解决人才欠缺问题。为此,西部地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旅游教育的投入,增设旅游院校和相关专业,扩大相关专业的学生规模,形成旅游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中职生等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第三,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创新用人机制,吸引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到西部地区发展,并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工作。

(四)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对其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重视对其进行保护,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西部旅游业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保持文化特色和加强文化交流放在首位。一是各种旅游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适度的开尤其要重视解决“三废”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在开发中强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 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切不可以浪费旅游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二是保护西部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其旅游业生命力的源泉。在目前的旅游开发过程中, 西部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出来。一定要高度重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保护旅游区应该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氛围。充分发挥景点旅游价值, 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项目策划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复杂,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同质性却日益严重,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海南,2004年流行野人谷,一下有9个野人谷涌现;2005年民族风情游很火,于是在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黎村、苗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6年游船码头兴起,光一个博鳌就出现了6个码头。而在山西,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作为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受到全国瞩目。然而,在晋中市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分布着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多个同类大院,争抢着有限的客源。事实证明,除了乔家大院,多数大院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乃至世界,在大多数品味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中不能体现出某一资源出类拔萃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必须跳脱旅游开发同质性的怪圈,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所谓“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长期以来,比较优势原理都是指导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

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理论之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区域应当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项目。因此,对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的分析应该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起点。

1、对旅游项目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项目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旅游策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物质基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是旅游供给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系统中的活力单元。如果没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则旅游服务设施除了对当地贸易有所作用外便没什么价值了。因此,对于旅游项目策划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准确地做出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旅游项目策划的起点。

2、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发现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会形成互补,从而可以使区域之间共享游客市场,而同类旅游产品则形成替代性,替代型的产品会造成游客的分流或转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如果各地旅游产品雷同,必然导致客源的激烈竞争和旅游项目的近距离重复开发,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陷阱。

现有的旅游项目策划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论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认为旅游项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收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区位一般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却十分成功的事实。过度地强调资源的比较优势,容易使旅游业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现实因素制约的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策划同质性的怪圈。

资源比较优势理论满足于初级资源比较优势的现状,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的比较优势。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过于强调旅游资源核心地位的旅游规划理论面临着“跌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片面强调初级资源优势,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大效益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不仅仅要依赖于短期的静态比较优势,更要谋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同业竞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其主要内容为:(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特定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战略获得,具体就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项目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规划目的地构建旅游竞争优势,将目的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原理阐明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动向、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生产要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理论是全面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旅游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全方位、全要素的,旅游竞争力的增强主要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金、知识等推进要素的提升,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竞争优势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层次的以人力、资金、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保证策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对相关产业实施联动开发。只有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和同业竞争的基础上策划的旅游项目才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由此可见,资源要素只是区域旅游竞争系统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旅游资源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但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时,仅仅停留在资源比较优势上是危险的和短视的。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从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全面解释一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成功,对其建设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策划内容,以单一观光产品作为卖点,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反而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资源优势是一种极易模仿和替代的比较优势,旅游项目若没有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跳脱同质化开发的怪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更具能动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传统观念,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导向的旅游发展现。

长期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指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特别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优势不相符合,相反,东部一些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却非常迅速,后劲十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这种仅以资源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观,要从动态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

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所以,旅游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但目前,在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大多数策划没有进行市场抽样调查,缺乏对策划区域旅游者行为的深入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盲目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不到提升旅游项目竞争优势的目的。

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求针对旅游者需求而展开的旅游项目策划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在旅游项目策划中,要遵循竞争优势原理,重视市场调查和旅游者的需求,运用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的方法,真正体现“市场导向”原则。

在对区域旅游要素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分析尤显重要。如前所述,旅游资源是多种属性和特征的复合体,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针对旅游资源具体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决定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旅游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预算约束范围内,必定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对其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小的产品则遭到淘汰。因此,对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尤其是同质性资源只有在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够挖掘、发现其真正拥有的优势。

五、结语

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旅游目的地应时刻关注市场供求与环境的变化,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随着旅游竞争手段的不断升级,今天的竞争更多的是建立在质量、品牌、服务等基础上的高层次竞争,后天优势对旅游市场竞争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竞争优势为依据分析旅游市场影响因素更全面,进而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的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也更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和竞争力,对于指导大量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因此,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尽快从资源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

[2]杨振之.旅游项目策划.2007.

[3]GUNN.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第9篇:旅游资金分析范文

【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这一点应受到充分重视。文章针对以上两个方面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与理论探讨,提出包括自然环境价值与生态环境风险损失在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损益评估方程。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对资源开发风险进行先期评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其开发损失,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经济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风险损失损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对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