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毛概心得体会范文

毛概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毛概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毛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防护技术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U201302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8-02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一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专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观念,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根本性地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其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知识探索者[1, 2]。该类课程始于1959年哈佛大学开设的Seminar试点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大学迅速发展。近年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已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大学则继续扩大规模,力争让每位新生都有机会参与新生研讨课。2009年的调查表明,87.3%的美国大学都开设了新生研讨类课程,且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5]。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2003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首批开出31门课程,涉及文、理、工、管、法等各个学科,百余名知名教授和学者参与,课程实行师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沟通和研讨[1,6]。继清华大学之后,国内又有数所高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

2010年春季学期,国防科技大学为了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适应,首批开设了21门新生研讨课,本文作者开设的《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即为其中之一。本文根据该课程实施6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总结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课程定位与目的

本课程定位为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学术型研讨课;目的是通过展现武器与防护(即矛与盾)相生相长的斗争,使学生了解防护技术的发展历史、主要防护技术的防护原理,发展防护技术的方法与措施,帮助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开拓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并在研讨中培养合作交流、交叉思辨的人文品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研究打基础。

二、教学实践与体会

新生研讨课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基础,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选题,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方法等方面与以往教学有很大突破和不同。作者针对《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总结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合理的课程设计(包括题目)激发兴趣

大一新生没有任何大学课程基础,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这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把课题的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沿展现给学生,并能准确地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课题实质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因此,合适的课程内容设计是互动研讨得以开展的保证。另外,新生一般可以跨学科自由选课;学生选课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课程名称,课程名称是否有吸引力决定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包括题目)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和专题应有吸引力;2)以高中的数理化和常识为基础;3)课程适用面广。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以多年来从事防护工程研究成果和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选择与武器相辅相成的防护技术作为研讨主题。该主题是国防和装备建设的重要领域,既突出了军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并选定“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作为本课程的名称,并包括了以下六大研讨专题:1)人类战争与防护技术;2)现代防护技术原理;3)防护材料技术;4)防护结构技术;5)主动防护技术;6)新概念防护技术。

防护技术是一门涉及材料、力学、物理、化学、机械和信息等学科的先进技术,为适应本科新生的基础水平,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提炼出与防护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通过理论讲授的方法,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重点设计需求(即现代武器作用特点和效能)分析,较清晰地给学生提供防护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和运用视频、图片和课件等资源,帮助学生对研讨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研究好各个主题的研讨问题,从技术、基础理论和人文层面逐步展开、深入,充分体现在研讨中达成教学理念的目的。学生除了能学到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能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研讨、交流,拓宽了视野。此外,本课程的专题能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性学习,并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研讨。

(二)灵活的教学方式启发互动和研讨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相对固定,课堂上讨论和互动较少。而新生研讨课可以有多种教学模式,但都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形式。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方面,改革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相结合,学生研讨为主的模式。讲授部分主要涉及课程基础部分,使学生掌握涉及防护关键技术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主要着重分析现有防护技术原理;研讨部分将依据精心设计的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基本理论、技术原理为基础,发挥能动的理性和创新思维,对相关技术问题有所深入认识,并对可能的创新方案和实现条件进行探讨。

教学手段方面,由于没有枯燥繁琐的公式推导,强调交流与讨论,因此氛围较为轻松,但不偏离主题。教师讲解基础和背景知识,介绍进展和前景,综合采用课件、视频、图片以及网络等教学手段,并安排对相关实验室以及科研项目实验过程的参观,以及让学生运用图书馆、数据库等完成资料查询和自我学习、研究等方式,达成教学目的。

(三)分组的学习方式培育主动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课堂常常“老师埋头讲,学生埋头记”,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新生研讨课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并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形成书面的研究报告在小组专题讨论会上演讲,同时接受老师与其他同学的提问。

在《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课程中,作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特点,自由组合,一般以3人为一个团队,在六个注重学科交叉、前沿内容的专题中选定一个作为团队大作业,引导团队内成员合理分工;通过查找文献,自主性学习,分析整理问题,最终形成团队专题报告并以PPT的形式作公开演讲。同时,教师与其他团队的成员可以进行质疑,相互辩论,相互研讨,不断完善专题报告。在研讨中每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接受别人的新知识,这种积累的知识是生动的,再思考过的,鲜活的。通过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合,并团队专题报告,在这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得到初步培养。

(四)多元的考核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培养

目前任课教师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是通过闭卷百分制考试,即“一考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如下问题:考试内容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尽管也有将平时表现和作业等计入最后成绩,但考试仍占很大比重),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可以在最后一周突击学习和复习,通过考试。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传统课程,上课没有固定教材、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考核方式上也不应进行期末闭卷考试,而应该代之以灵活的、以能力评价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

在《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课程中,作者将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平时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最终成绩可由出勤情况、平时提问情况及期末报告等组成,通过者可获得相应学分。通过多元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的口头报告、小论文、PPT演讲、小组研究报告等每一个培养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进一步改进建议

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探索和总结,就作者所教班级而言,课后的访谈和问卷的跟踪调查表明:新生研讨课较好地达到了预定目标,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的反馈也为优化新生研讨课提供了改进方向。

一是控制选课人数。学生反馈30人一班人数较多,平时上课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少;即便进行分组,组次也较多,时间分配上也不利于深入和广泛地研讨。建议应每班以12~18人最佳。

二是上课地点应多样化。尽管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上课地点仍以教室为主,外出参观、观摩和实践等环节少。这需要学校从实践场地、经费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统筹解决。

三是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学生反馈新生研讨课后,后续课程又回到了传统的课堂。因此,后续课程可以试点一些专业特色鲜明的研讨课与新生研讨课相衔接,从而将研讨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后续课程中逐步、适度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39-143.

[2]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中国大学教学,2005(8):58-59.

[3]朱克勤,任仲泉.关于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J].力学与实践.2005(27):78-80.

[4]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