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举行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指导教师,并拟出需要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在论文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学员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2、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员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 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名为“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反剽窃软件已在云大试用
检测1分钟便知作者是否抄袭;不能通过检测的论文不予送审和答辩
有学生为了应对“测谎”导致网上“论文反抄袭软件”销售生意很火爆
一套被学生称为“测谎仪”的学术系统,在国内不少高校推广。云南大学两年前已在部分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论文中试用,若论文不能通过检测,则不予送审和答辩。该校研究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测谎仪”并非万能,只是一个参考,帮助学生端正学术态度,提高学术道德。
看操作
1分钟可知论文是否抄袭
这套名为“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反剽窃软件,是由清华大学研发的检测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的在线检测系统,可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
2009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负责。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进这种系统用于检测论文质量。记者从省学位办了解到,目前,我省主要有云南大学在试用,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主要采取上网检索的办法,来监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字复制比。
云南大学研究生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检测方法很简单:只要将论文上传到检测系统,一般只需1分钟即可看到该论文的复制比有多少、哪些内容是引用他人的。
看作用
试行两年“效果很好”
事实上,该检测系统在云大已经试用两年。根据云大研究生部的规定,所有申请答辩的博士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以及接受抽查的部分硕士生,他们的学位论文都必须接受检测,否则不予送审。抽查和检测时间在答辩资格审查完毕,学位论文送审之前。也就是说,所有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抽查对象。
今年云大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将从5月11日开始,目前已经陆续开始进行学位和评阅。其中,抽查送审的硕士论文名单都是随机抽出,比例约占全部研究生毕业生的10%。不过,部分学院则覆盖了全部研究生毕业生。
这种检测系统究竟有多大用处?据该负责人介绍,从前两年的经验来看,“效果很好”,有些毕业生的论文相似度较高,研究生部就会联系导师和学生,进行再修改。对于一些相似度非常高(超过50%)的毕业生,研究生部则会直接跟导师联系,建议推迟半年进行论文答辩,并重新进行写作论文或做重大修改。
看处理
雷同处超3成或推迟答辩
根据云大研究生部制定的《关于试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通知》,全文文字复制比在30%以内者,提交论文安排送审;全文文字复制比在30%~50%间者,结合检测报告内容,由导师负责审查并认定学位论文内容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根据认定结果,导师可作出修改后送审或推迟答辩的具体处理意见。
全文文字复制比超过50%者,则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与性质进行认定,根据认定结果作出修改后送审、推迟答辩、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等具体处理意见。
“以前有省外高校的学生出现论文抄袭现象,即使是学生毕业几年后一旦查实,也会被学位授予单位取消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生看法
引用也能提高思维能力
云大应届硕士毕业生小李学的是工科专业,基于专业的特殊性,他的学位论文整整写了4.7万字,其中包含大量的实验数据。“我没抄袭,全部是平时大量实验积累的数据和结论,即使放到系统里面去检测,我也不怕,因为都是原创。”相比之下,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的论文“引用”的比例高过自然科学类,因为文字阐述内容较多。如果确实有抄袭痕迹,在网络上检索一般都能发现。“现在许多毕业论文或多或少都有引用内容,不过,如果能在引用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也能起到提升能力的效果。”
语言学在读硕士小黄说:“因为知识水平的有限,在论文写作中肯定要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这个过程也能提高思维能力。”
知名学者、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论文是否有抄袭与论文是否有价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很多论文都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但最终也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应对
反抄袭软件网上热销
怎样应对“测谎仪”的检测?少数学生设法为论文改头换面。此外,为求心里踏实,一些学生在提交论文前会自行上网检索一遍,如果遇到相似度较高的段落,则会自行修改一番,以防被认定为抄袭。
据了解,网络上也有大批销售“论文反抄袭软件”的商家,专门为学生提供检测论文是否过关的服务。记者在某购物网上输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立即跳出许多销售此类软件的网店,售价基本在150元至200元之间。
记者点击其中一件查看,一份价值160元的检测软件,在短短30天内已售出966件。店主承诺:该版本与各高校使用系统完全相同,为学生论文顺利通过提供专门的检测服务,还免费赠送价值百元的修改技巧一份,帮助学生如何快速修改并通过检测抄袭系统。
教师观点
“测谎仪”正面意义很大
云南大学新闻系主任单晓红教授说:“以前论文抄袭得厉害的学生,答辩没通过。最后发现,导师也没有好好指导。”单晓红表示,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偷懒、不认真,想让论文在一两个星期内搞定,其次是指导老师的失职。网上提供的“反论文抄袭检测”服务,顶多就是帮学生减少抄袭比例,让学生本人先去作修改、去挽救。实际上,最多就是句子检测方面的利用而已。在论文逻辑方面是没有威慑力的,“都快交论文答辩了,如果论文逻辑结构也是抄袭或者混乱,想改也为之晚矣”。
单晓红认为,“测谎仪”也在提醒学生不准抄袭。如果学生的意识能得到很大提高,正面意义还是非常大的。“目前的操作是,老师负责定稿,然后交到学校研究生部反抄袭软件处抽检。研究生部再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学院、学生一个结果。不合格的将不允许参加答辩。”
新闻延伸
今后或用于本科
不用参加博士生统考就能读博士?看上去很美,其实弊端很多。
大部分高校是研二上学期就开始硕博连读的申请工作,甚至有些学校硕士入学前就要确定是否硕博连读。然而仅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很难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学术潜质”,这时候贸然决定硕博连读是个很冒险的决定。尤其是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所需的知识积累、理论基础等素质,必须通过选拔测试才能检测,而硕博连读根本就已经省略了选拔测试环节。结果呢?很多根本没有达到要求、也不适合的硕士生硬着头皮读了博。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以硕士学历为起点,所以一部分人读研在希望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为了获得这个硕士学历,而并非希望在专业领域内做学术研究。而有些导师在招生时就提出希望或要求学生硕博连读,学生为了能顺利读研有时候不得不妥协。但是他们对学术没有兴趣,转博后压力会非常大,达不到博士的要求会延期毕业甚至不能毕业,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博士学业,硕博连读学生也拿不到硕士学位。或者他们在转博之前撕毁协议,不再读博。这样的结局,辜负了导师的期望,彼此都不愉快,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说,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存在局限,甚至是对人才发展的束缚。硕博连读期间一般不换导师,五年在同一个氛围中学习生活。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个导师,接触同一类的人,理念没有办法得到更新,这对思维是很大的损伤。因为每个人包括自己的导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硕士和博士在不同的导师手下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考取外校的博士,或者出国深造,即使仍然在相同领域和方向,也能接触到不同的导师,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
另外,硕博连读不存在硕士论文答辩环节,自然不用撰写、修改硕士毕业论文和答辩。貌似这节约了很多时间,其实相当危险。硕士论文是系统培养学术思维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关键,大部分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就是通过写论文培养起来的,缺了这一环节,学术研究能力从何谈起?往严重处说,学术人才培养要服从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硕博连读是违反这种规律的,一步到位的质量未必比硕博阶段分离的学生强。现在很多大型医院并不青睐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而更喜欢分阶段培养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更系统,经过的训练更完善。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硕博连读的弊病。
>>>西南交通大学2014考博招生简章
博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报名时间另行通知。
报名方式:
报名分为“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只有全部完成二个阶段要求的所有报名手续,报名才能生效,二个阶段缺一不可。
1.网上报名
考生先登录研招办指定网址进行网上信息的填报,填报时请仔细浏览相关说明并按页面要求逐一填写,网报内容将作为考试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请考生务必认真填写,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报名网址:届时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yz.swjtu.edu.cn)通知
网报时间:2014年1月15日8:00-2014年2月20日24:00
(本次报名仅限参加本次普通招考的博士考生,经选拔确定的2014级“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报名时间另行通知)
特别说明:网上报名时报考类别只能选择“定向”或“非定向”,委托培养和“少民骨干”计划考生请选择“定向”,其余考生均选择“非定向”。
2.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是指参加网报后,确定要参加考试并进行报考资格审查所履行的手续。现场确认时不修改任何网报信息,请考生网报时务必确保个人信息准确无误。
网报结束后,考生须在规定时间进行现场确认。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规范全省教育系统考试考务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川发改价格[2012]641号文件)的规定,每名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的考生须交纳报名费180元。为便于费用的交收,我校实行网上支付(概不接受现场交费),具体流程如下(考生所交费用一律不退,如决定不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请不要交费):
第一步:登录网上缴费平台。
网址: 202.115.65.201/payment/login.jsp
账号:身份证号
密码:初始密码为111111
第二步:选择支付费用。
在“费用支付”——>“费用项列表”中选择费用项,然后在“本次支付金额”栏内输入支付金额(如不填写默认为全额支付),然后点击“支付”。
第三步:网银支付。
选择“易宝支付”,然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应的银行进行网上银行支付。
第四步:打印凭据。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跳出支付信息打印界面,打印完成后可凭此办理相关手续。(该凭据可重复打印,方法为:登录后进入“缴费历史查询”,在“打印订单”处打印)
交费时间:2014 年3月1日8:00-2014年3月4日15:00(逾期则不再办理)
所有参加现场确认的考生须先交费后持打印的凭据到指定地点参加现场确认。如需交费收据,请持打印的凭据于现场确认时领取。
现场确认时请带齐以下材料:
(1)交费后打印的凭据。
(2)西南交通大学招收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成功后打印、填写,并按要求在相应处签署意见、加盖公章);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程成绩单(必须为加盖红章原件,可在本人就读学校获得或人事档案中复印,复印件上须注明“此为原件复印件,内容与原件一致”,并由出具部门加盖公章);
(4)体格检查表(网报成功后打印,县级以上医院提供并出具检查结果,加盖体检结论印章);
(5)专家推荐书(网报成功后打印2份、填写,推荐人亲笔签名);
(6)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承诺书》1份(格式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yz.swjtu.edu.cn “常用文档下载”栏目中下载),获得国外学位的考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时(或复试资格审查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位认证报告原件和复印件1份,所有复印件正面请注明本人姓名及日期;
(7)硕士研究生前次学历为本科者须提供学士学位证书、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复印件正面请注明本人姓名及日期;未取得学士学位者还须提交《未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报考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承诺书》(格式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yz.swjtu.edu.cn “常用文档下载”栏目中下载);
(8)硕士研究生前次学历为专科者须提供专科学历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1份,复印件正面请注明本人姓名及日期;
(9)硕士毕业论文1本(同等学力报考者、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提交);
(10)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决议书1份(必须为加盖红章原件,可在本人就读学校获得或人事档案中复印,复印件上须注明“此为原件复印件,内容与原件一致”,并由出具部门加盖公章;同等学力报考者、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提交);
(11)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正面请注明本人姓名及日期;
(12)报名信息确认表(网报成功后打印,并在每页右下方注明本人姓名及日期)。
未带齐以上材料或要求内容填写不全者,均属报考资料不全,不能完成现场确认手续。以上所有报考材料(不含原件)请按顺序装订成册。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08
传真:01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
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 plc)合作共同研发飞机引擎内部的高温功率放大器。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好来西”企业奖学金、首届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TC)容闳科技教育奖。2000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硕士毕业,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国际交流奖学金及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2004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专业方向为金刚石由子学及纳米器件2004~2005年被聘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际研究员,从事单晶金刚石场效应管的研发。现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多篇及国际会议论文4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在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荣获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英国EPSRC奖学金和香港王宽成奖学金(KCWong),并被吸收为英国材料学会(IOM3)(2000年)、英国物理学会(10P)(2001年)及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IEE)的会员,(2003年、2006)年当选为旅英中国工程师协会的理事,并应邀成为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委的特约评审人。
而立之年的叶海涛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心系祖国,愿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谢向华,2004年获奖者,留学英国。200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9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一年后顺利完成“高级计算科学”课程,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开始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媒体计算科研小组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担任“研究助理”一职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3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自2006年2月起,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事一项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旨在开发帮助盲人和视力严重损伤的病人与外界交互的计算机认知系统的研究项目(CASBliP)。其研究主要为立体计算机视觉系统,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计算机材质分析,自动缺陷识别和医学图像。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处理领域的国际性刊物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4年,应美国玛柯尼医疗系统(Marconi Medical System,Inc.)苏里博士的邀请,在《医学图像分析手册高级图形分割与图像注册模型》一书中撰写章节――“区域支持的几何彩色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谢向华现参与《材质分析手册》一书的编撰工作,该书将于2007年出版。2006年初,他与默曼迪博士的PRINS研究方案得到了英国Levelhulm研究基金会为期两年的资助。他现担任多个国际性学术期刊的评委,并是英国“医学图像分析与认知”年会等多个国际性学术协会的会员。谢向华认为,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祖国对自己在海外多年努力学习的莫大鼓励与肯定,同时也让所有海外的莘莘学子看到祖国对于他们的重视与厚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将继续努力学习尖端技术,为祖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姚小军,2004年获奖者,留学法国,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199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2年1月获“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学金”资助,作为兰州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ITODYS研究所化学信息学和分子模型实验室主任范波涛教授和兰州大学胡之德教授。在范教授和胡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在QSAR/QSPR中的应用;(2)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被多次引用,所做的工作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留学法国期间,曾获得2002年“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教育基金会第二届“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和2004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2005年“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姚小军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决定回到兰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奖后,他深深地感谢国家对海外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好地报效国家。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被业界誉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49岁的他获得了有“终身成就奖”意味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有人认为早了点,王澍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因为普利兹克奖并不是针对设计师的某件作品而颁发的奖项,而是根据设计师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作品作出的肯定,所以很多建筑师在60岁时才能得到。而处在特殊发展时期的中国,给了建筑师“提早”获奖的可能性。
“中国的一个半”
王澍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做木工。他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儿子学习理工科。但王澍选择了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
这名世界殿堂级大师当年颇有令狐冲的气质,恃才傲物,“离经叛道”的事数不胜,老师们对他又爱又恨。有的老师看他的方案,一开始时就警告,“你敢这样做下去就是0分。”但他愣是不听,照做不误。结果,他拿到了全年级最高分。因为他手上功夫极好,能把一个0分的作业以极高的标准做完。
这还不算,他大二就宣布没有老师可以教他;大三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甚至带着三四个学生去和教授谈判。当年建筑系凡有类似的“抗争”发生,系里第一个就会想到他。王澍曾说,这种反叛精神都源自钱钟韩校长所训话的“不要迷信老师”。不过对于这个“刺头”,东南大学也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学校取消了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王澍的画作屡屡被当作“范本”。
在硕士毕业时,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是最后却没有给他学位,因为论文的题目叫《死屋手记》。“这个学生太狂了!明显是在影射建筑系和中国的建筑学界。”有人这样说。到同济大学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也没“悔改”。一位老教授说,他曾经读过王澍的博士毕业论文,18万字却只有几个大标题。“一连串写下来,没有论文的条条框框,就像在写小说一样,一气呵成。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层次,文字表达也相当到位”。
最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他当着导师,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你,一个是我!”听了这话,老先生差点没当场气晕。
1990年,王澍完成了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为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此后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一个老师、同学眼中才华横溢的怪才,一个学了多年建筑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有10年时间空白,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
那段时间中国“大兴土木”,王澍却和妻子“隐居”在杭州。他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在民间做装修,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寻找灵感,还有画建不起来的房子。甚至是看看远山、晒晒太阳也能过一整天。赚钱只是偶尔打零工赚一笔,同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妻子卢文宇的工资养起了夫妻两人。
让传统有生气地活着
在10年“空白”之后,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王澍变得温文尔雅,像个古人,喜欢箫管、画画、印章、书法,文学和哲学书都精读了很多,《世说新语》不少都能背出来――“设计图就像国画一样。”
他所设计的建筑,也都有着古典文化的内核。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吸收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主题。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两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7年,王澍在杭州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这是个能“家家都长树”的奇妙建筑,6幢近100米高的住宅,用200余个两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如编织竹席,整个连续的立面实际是一座江南城镇的局部水平切面直接树立起来。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它获得了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其实,他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16万平方米的建筑,都是用废旧材料制作的。
“这几年,不少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可持续发展是这几年建筑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王澍身上的文人味道很浓,所以和他聊天很愉快。他对弟子们常说的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在王澍的描绘中,笔者被带入了他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意境。大树下的朗读,房顶上的散步,田地里的萝卜开花……他说这一切就像他的童年回忆――荒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在一起朗读普希金的作品,有一种纯粹的精神的美好。
不少建筑大师评价他的作品时说道:“看到设计的清新,人性的表达和对材料的尊重。”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如果你看到时,很难想象这些数百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都是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而来的。
“复活那些有尊严的材料”
笔者问王澍,你认为建筑在当代中国主要承担了什么责任?王澍说,过去30年,我们把两千年才成长起来的城市摧毁了,然后重建。没有一个城市能逃脱“垃圾建筑”的命运。他曾经看到过一个传教士在1900年拍的巴黎,也看到过一百年前的杭州俯视照片,真是美得让人落泪。
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作为宁波滕头馆的设计师,王澍的作品被更多人所熟知。滕头馆,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项目区中,是最后一个立项、却第一个完工的展馆。也许在此间停留过的人还记得,这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一位德国建筑师看后非常激动,说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22岁那年,花儿一样的年龄,我中专毕业留校做文书档案工作。我学的是财会专业,但无法选择自己的岗位。每天孤零零一个人对着一排排档案柜,我也曾灰心过、沮丧过……好在我天生勇敢乐观,农村的黑土地培育了我宽厚的性格,短暂的失意之后,内心里生出―个最朴实的念头:前后左右都是我的老师,别辜负他们的信任,好好把本职工作做好。我所在的这一届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因为各方面表现突出拥有了这唯一的留校指标。我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5年中,我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从文件分类、归档、组卷到上架,每一个细节我都认真对待,力求完美,力求删繁就简,方便查阅。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获得业务上的支持,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流程,使得我校档案室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从落后分子一跃成为先进单位。那一卷卷、一排排亲手整理的档案,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5年后,我接手了人事劳资工作。这对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人事劳资工作总与各方面事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单位每个阶段也总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看到换新人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老师又纷纷造访。人事劳资工作政策性强、原则性强且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只好把人事劳资政策手册带在兜里,一有时间就翻阅,熟悉政策的同时,核对每一个人的工资卡,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积极想办法与人事厅、教委等相关部门请示和沟通。很陕,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落实,我获得了同事们的信任。我知道,对于离退休人员,退休金是他们的命根子。每次薪资调整,我都万分谨慎,生拍出一点差错,事实证明,我做到了工资核算到小数点后两位不出差错。我总是耐心地聆听老人们的诉求、喜悦和烦恼……他们也把我当成最知心的朋友。逢人就说:小王好!
2002年,我所在的中专学校被合并到一所大学。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学习,弥补文化底蕴的不足。当时,我已获得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证书,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我很想在实践中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就申请到所属美术分院(大专)做专职英语教师。经过层层考核,我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教师。教学工作与行政工作截然不同,备课的同时我背学生,我深入了解每一个人的英语基础,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他们过生日时,我发手机短信送一份鼓励和祝福;他们迷茫时,我跟他们畅谈^生理想与愿景;他们遇到学习难题时,我教给他们方法并与他们一道攻关。几年来,学生年终测评老师,我总是名列前茅。我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表扬或批评他们。有的学生晚上熬夜,上课打瞌睡,我就让他唱英语歌或是讲个小故事,让他清醒。然后开玩笑说:科学家已做过实验,能睡觉的人头脑聪明,智力一流。在和谐的气氛中,我教的投入,学生们学的开心。
一路走来,我不断回望,十几年,做过行政管理工作,当过英语老师,我始终遵循两个宗旨:敬业、精业。我的原始学历是中专,但我从不气馁,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学习,执着追求,坚守内心做人的真善美。在大学里,我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获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永不放弃”是我人生字典里熠熠闪光的四个字
重新回到行政岗位
2008年11月1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我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圆满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许,在博士硕士遍地流的今天,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这一纸文凭对于我来说却意味着很多。它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艰辛,了却了我内心的夙愿。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杨光教授说,职场之初,一定要做好个人定位和职业规划,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好的职业生涯是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组织的价值取向一致,职场便成为个人价值及事业的承载和平台,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同时拥抱了组织文化,实现了个人和集体高度的和谐。
当我听到这番话时,内心是极其震撼的。如果我能早10年听到,早日规划,如今我一定会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我重新审视自己,剖析自己,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术上起步太晚,无法取得更高的建树,而行政管理工作我已游刃有余。我思想素质过得硬,内心足够坚强,能够与时俱进,擅长于沟通与协调,待人接物也恰到好处。虽然我不具备有成为大师的潜质,但我自身系统修炼得很完善,我能适时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身心状态,无大喜无大悲,用杨光教授的理论分析,这叫自身系统的改革;我勇于竞争,敢于博弈,能够主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善于否定旧平衡,适应新内涵,可以称作开放。一个能搞好自身改革与开放的人,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做到身心健康,回报社会。2006年,我欣然接受了学院党委工作部的邀请,重新回到了行政岗位。
老黄牛
我所在的部门有一位如老黄牛一般辛勤工作的罗处长,年轻的同事很不理解她:马上要退休了,还事事不放心,亲历亲为,图个啥?
那时候我负责编辑学院简讯,罗处长也总是全程跟踪,有时候,稿件按她的意思修改之后,送到学院主管领导那儿审阅,主管领导往往不满意,等我弄明白主管领导的意图修改之后,她还要较真半天,我心里真着急。每一期简讯,都搞得我筋疲力尽。后来,我使用了一个消极的策略,你不是不放心吗,每次她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不像其他同事那样立刻抗议,不紧不慢嘴上说好,手上不干活。我就一个劲儿请示,问问这儿怎么写,哪儿怎么弄,她一着急,就给你写完了。起初,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叫好。时间长了,我们的交流多了,开始理解她。她身上明显具有50年代生人的特色:较真、执着、宽厚、埋头苦干、不会做秀,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也发现虽然她衣着简朴,但思想并不保守,她会时常在Q上与你聊两句,或是发个E-mail做做你的思想工作。
20岁时,我踌躇满志,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优点;30岁时,朋友们向我哭诉部门领导的种种不足,我也感同身受;此刻,边写边回顾,我看到的竟然是每个人独特的优点:有人细腻,有人大气,有人善于公关,有人善于把握大局,有人坚守原则,有人具有向心力……这些人之所以成为领导,都有过人之处,有人尽管优点不突出,但无明显缺点,综合实力很强。我比较欣赏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论”。核心是说一只水桶的容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人往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长板,以自己的长板去比较领导的短板,越比越不服,越比越消极,而忽略了自己的短板,失去了一次次提升短板的机会。如今,面对任何一个领导的不足,我都能设身处地去理解,并引以为戒。
“情”字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