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钱塘江资料范文

钱塘江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钱塘江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钱塘江资料

第1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分析;语文教学;网络技术

网络世界以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将各个学科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帮助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探索、猜想和归纳,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分析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对于人才的新要求,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的一些基本特征,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地应用网络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而信息时代的小学生,也应该学会利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增强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的意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1.联想教学。

联想教学是对学生正常智力培养发展的同时,对其潜在的能力进行深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下,打造联想力培养,小学生的智力会大大提高。

例如,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中,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电子演示、幻灯片顺序播放时,通过超级链接及时引入与其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章或者其他媒体,另外,连接上网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时间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

2.猜想教学。

猜想教学就是启发、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刺激学生的智力再创造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小学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封闭,宽阔、开放、无限的网络时代,给小学语文教学的猜想式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猜想教学,就必须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它可以提供教学所要的素材和间接材料,其作用是非常大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需要一种引导、一种教学的氛围、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个体猜测。这时教师只是简单的口头教学就根本无法实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需求出发,营造一种教学所需的环境+一只远去的小鸟,它能飞向何方。它又从何方而来。会引起小学生众多的猜想,或者能够联想到小鸟生存的环境,猜想到环境的保护,猜想到日趋变化的大自然概况,等等。

三、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

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第2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关键词:堤防工程;观测;裂缝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堤防裂缝是堤防工程常见的一种险情,它是外界因素使其内部应力作用大大超过容许值,从而使其损伤达到危险程度的集中表现,是堤防出现结构性危险的最明显的信号,有时它很可能是其他险情(如滑坡、崩岸等)的前兆。堤防受水流冲刷、浸泡,不均匀沉降、温度等因素,均会使堤防砌石、混凝土护面和路面等产生裂缝,甚至会威胁到堤防的安全。因此,加强对裂缝的发展情况和活动规律的观测,及时准确地掌握裂缝活动的有关情况,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监测系统的预警作用,才能防患未然。本文提出了贯通裂缝的概念,并通过对钱塘江河口段堤防(又称为“海塘”)裂缝观测进行分析,并提出裂缝三维观测的改进措施,为类似观测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一、概述

一般混凝土堤顶、堤坡和砌石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材料、施工、使用与环境、结构及作用等方面。

裂缝有以下几种分类:1、按成因分有沉陷裂缝、滑坡裂缝和干缩裂缝;2、按方向分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龟裂缝。纵向裂缝(平行堤轴线或呈弧形)有两类,一种是沉陷裂缝,另一种是滑坡裂缝。横向裂缝(垂直堤轴线)是沿轴线方向的堤段由于不均匀沉陷,产生横向裂缝,通常比较危险;3、裂缝按部位分有表面裂缝和内部裂缝,内部裂缝较难发现;4、按形式分有贯通裂缝和局部裂缝,贯通裂缝往往代表局部区域已作为一个新的整体,与堤防有分离的倾向;或者是堤防原有的作为整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通常比较危险;按发育程度分有发育初期、中期、后期裂缝。

钱塘江属独流入海河口,河口段处于强潮汐区域,受径流、潮汐双重作用,受台风影响显著。钱塘江河口段堤防浙江省省管部分临江一线主要以明清鱼鳞古海塘为主,由于堤基结构复杂且基础较浅,洪水暴潮造成的损毁较为普遍。因此,加强观测、及时掌握险情尤为重要,其中,裂缝观测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裂缝发展变化可以由表及里,间接了解、掌握堤身内部变化情况,为早发现、早维修、早加固提供了保证,从而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堤防正常运行。

二、钱塘江河口堤防裂缝观测情况分析

2.1 观测情况

钱塘江河口堤防裂缝观测的方法本次是采用相对位置观测法,即在裂缝的两侧埋设固定标志,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固定标志之间的间距,固定标志之间间距的变化量即为裂缝变化量,游标卡尺最小读数为0.02mm。裂缝观测示意图见下图1.1。

图1.1 裂缝观测示意图

钱塘江嘉兴段堤防(海塘)针对日常检查发现的典型裂缝,共计布置了16个裂缝观测点。裂缝观测点于2012年11月20日埋设完成。裂缝观测成果见表1-1。

表1-1钱塘江古海塘(海宁)塘面裂缝变化情况观测表(单位mm)

2.2 观测分析

1、所观测裂缝最大宽度为154.36mm、最小为103.94mm,观测期间最大变化幅度为2.24mm,最小变化幅度为0.16mm,累计变化量在-0.10~2.24mm之间。从数据上看,在短期的观测时间里裂缝总体基本稳定。但钱塘江明清古海塘已有几百年历史,长期经受台风暴潮的侵袭,内部情况很难掌握,裂缝的变化初始阶段可能是很漫长的过程,往往是日积月累最后量变引起质变,所以仍需要谨慎对待,加强观测。

2、通过96+400和100+350浸润线观测情况显示,古海塘塘面水位管水位随外江潮位变化相关性紧密,而堤身及护塘地基本与潮位变化基本无相关性;另外,断面沉降观测表明该段塘面均有所沉降,最大沉降为9.1mm,说明该段裂缝与潮水倒灌土方流失导致塘面沉降有一定关系。

3、沉降观测数据显示该段堤顶最大沉降为16.9cm(桩号96+400),主要原因为工程施工影响,据此,裂缝与堤身不均匀沉降以及重型施工机械作业有一定关系。

三、裂缝观测探讨

通过对钱塘江河口古海塘的裂缝观测和分析,有以下几点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

3.1 观测方法

本次观测未反映出裂缝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数据,为客观、全面掌握裂缝发展变化规律,可采用三维观测法观测,即沿裂缝方向建立一个独立的直角坐标系,坐标系的Y轴大致平行于裂缝方向,X轴垂直于裂缝方向,它可以观测B,C两个点相对于坐标原点A的变化量。直接测量标志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裂缝点的坐标值(x、y、h)。

另外裂缝的长度、深度也是重要的参数,贯穿性质的跨度很长的裂缝与相对短而宽的裂缝、深裂缝和表面裂缝反映的问题,形成的机理是有区别的,因此需要详细观测分析。

3.2 观测周期

一般视裂缝的发展情况而定。裂缝发生的初期,应每天观测至少一次,当裂缝有显著的发展和外江水位较高时,每天观2至3 次,当裂缝有突变时,每两小时观测一次;暴雨后、高水位时和水位骤降时需要加密观测。当采取工程保护措施、裂缝发展缓慢后,可以减少为每周一次或每月两次。

3.3裂缝建档

对所有裂缝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裂缝状况、裂缝附近情况、裂缝开展情况、影响使用情况、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等观测资料。对一切有危害性的裂缝进行标记、编号,建立裂缝档案,全面记录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深度等,同时测定混凝土温度、气温、以及外江水位等有关资料。

3.4观测分析

通过对观测资料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分析,力求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对堤防安全的影响。观测分析应做好以下几点:1、原因的客观分析,从变化过程和周边联系上对特殊的观测值的外界条件及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变化的合理性和特殊性;2、按照观测数据,判断可能裂缝的发展趋势;3、分析对堤防影响程度,包括最不利情况下堤防的安全状况。

结束语:

裂缝反映了隐患发育的一个阶段过程,往往是产生更大隐患的前兆,所以做到早发现、观测掌握发展趋势对于堤防的管理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在分类上提出了贯通裂缝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钱塘江河口段裂缝观测成果,裂缝是堤防观测系统的一部分,由于明清古海塘的复杂性,分析原因需要结合相邻区域情况,同时与沉降、位移、浸润线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后对裂缝观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探讨,提出了三维观测方法,对类似观测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编委会.堤防裂缝的成因及观测方法手册[M].中国建筑出版社.2013(10):23-25

[2] 郭磊.堤防裂缝的成因及观测方法分析[J]. 现代堤防技术.2013(15):100-104

第3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关键词:信息;语文;整合;效率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一、诱发兴趣让课堂更有效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描写的景物学生没有见过,以前教师在导课时通过语言、一些图片向学生介绍,学生的兴趣不大。而信息技术的普及就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认识,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你们见过钱塘江大潮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学生马上就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吸引,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

二、创造情境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能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现在的教材资源内容丰富,语句优美,有些还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传统教学中,对重、难点的讲授,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课,描绘了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造成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对于山洪,离学生生活较远,可以找一段关于山洪暴发的录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山洪过后什么都没有了的场面。

三、资源无界,助推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造机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颐和园》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水平在网上畅游,去获取不同的知识。在交流时,有的学生根据网上图片运用文字做介绍,有的学生还做幻灯片来演示等。此时,大家提供的信息深深吸引住了其他同学,其他同学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文的自主学习之中。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进行整合,正确处理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

参考文献:

第4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一、借“微”扬长,激活课前预习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既是学生学好课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高年级语文课文一般篇幅比较长,部分课文或描写的年代比较久远或内容较抽象,若没有认真进行预习,课堂教学时间肯定紧张,常导致课堂讨论无法深入。有时,教师课前准备得很充分,可学生却非常被动地参与,原因何在?就在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对课文不熟悉,导致课堂互动停留在肤浅的层面。预习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制作的视频,上传在网络上,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预习的突破口,从而促进学生有效预习。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表明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由于四年级学生平时对于器官之类的事例了解不多,因此,正确理解故事中人性的真善美难度还是比较大。而在课前预习时,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资料,学生单纯依靠语言文字去感悟,思维会停留在相对肤浅的阶段。在微课模式中,教师可以针对学情精心搜集有关捐献眼角膜的故事案例,设计微课预习视频,以感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当一个人生命消失时,捐献眼角膜给其他眼疾患者所带来的福音,深刻感受患者重见光明后的喜悦。在微课视频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动人的音乐营造预习氛围,使学生的情感能融入其中。由于微视频以短小著称,预习视频只是一个引子,学生必须在微视频的学习中找到自主预习的方法,结合课文更好地进行资料的搜集。如有的学生在微视频学习之后,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找到了故事的结尾:“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意外丧生了,作为母亲的‘我’要再面临一次痛苦的签字。”预习汇报时,当学生将故事的结尾说出来后,学生震惊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因为小温迪是多么的可爱,她的年纪还那么小,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于是,捐献眼角膜所表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就逐渐被学生所理解。

二、借“微”突破,激活课堂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突破教材难点是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理解能力不强,突破难点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时间还是有一定局限性。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模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微课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分解难点,使目标得以逐渐实现。同时,微课以网络平台为终端,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点对点的学习,从而链接互联网,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来说,想将文字和钱塘江大潮的情境联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既如临其境,又习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钱塘江大潮视频和图像资料制作微课视频,结合课文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特点,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进行展示。如课文用了“闷雷滚动”描写潮来前的声音,微视频中以真实声音再现,学生如闻其声;又如,“山崩地裂”“风号浪吼”,微视频同样以真实的情境展现,教师再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以期达到“入境”的效果。此时,作者精妙的语言表达就会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建立表象。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而教材插图以静态形式展现,学生要理解这段文字有一定难度。微视频可以将钱塘江大潮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宏伟的气势“征服”了学生的视觉,教师再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为突破难点带来契机,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思维紧密联系起来,助力学生建构知识。由于微视频存放于网络,若课堂上学生还是无法完全理解,他们可以在课后自主进行二次学习,这也是微课模式的魅力和优势所在。

三、借“微”拓展,盘活碎化时间

微课模式基于互联网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平台进入了PC和移动端共同繁荣的阶段。微信、微博、QQ、博客空间、教育网站、教育APP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微课更加注重某个知识点学习,它可能是教学重点,也可能是教学难点,教师以微视频的方式展现教学过程,又上传于互联网端,从而实现多次学习和反复学习。在信息时代,微课模式正好能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资源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实现整合,将学生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从而拓展学习渠道。

第5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关键词:省标DB33/T1065-2009勘察规范;国标GB50021-2001勘察规范(2009年版);丙级勘察工程项目;单一的静力触探问题;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执行

对软土地基勘察中,萧山严格执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6.3.3和第4.1.20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全静探已被全面彻底取消,而这次省标《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T1065-2009提出对丙级勘察工程项目,地基土单一的场地,可采用单一的静力触探测试手段进行勘察,笔者产生有一些粗浅看法,现冒昧提出,敬请批评指正。

1 规范不统一的问题

1.1国标的规定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6.3.3:“软土地区勘察宜采用钻探取样与静力触探相结合的手段”[1], 其中,第4.1.20强制性条文要求有1/2原位测试钻孔,1/3钻探取土试样孔。

1.2省标的规定

省标《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T1065-2009规范第7.1.1条文说明:“对浙江省平原区的丙级勘察工程项目,地基土单一的场地,可采用单一的静力触探测试手段进行勘察”[2]。

从上述国标和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中不难看出,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宜采用钻探取样与静力触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进行勘察,而省标《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T1065-2009提出对丙级勘察工程项目可采用单一的静力触探测试手段进行勘察,困惑勘察人员执行规范的实际问题,如何与现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衔接、协调、将矛盾统一和正确应用,正是本文要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2勘察现状

2.1 萧山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从沉积学角度,按土的成因类型和沉积时代,萧山平原区的软土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淤泥质土为主(通常具有浅部“硬壳层”)的软土,主要分布于萧绍滨海平原,系典型的软土地基;二类为饱和粉砂土为主的软土,主要分布于钱塘江冲海积平原,为粉砂土地基。根据众多勘察资料分析,萧山在第四纪期间遭受全新世海侵海退和古钱塘江多次河谷改道,侵蚀切割及近代冲积和人类活动等作用,致使萧山第四纪沉积物具有多种成因类型、岩性相变复杂、土层在竖向上软硬交替、多层组合、厚度变化大等工程地质特性,如表1所示。

岩土地层结构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1

2.2执行规范的具体情况

主要有二种情况,一是对多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短桩基础或存在软弱下卧层和饱和粉砂土地基,以及查明埋藏的河、塘、沟、浜和填土层厚度时,选以静探和钻探取样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以静探为主,静探孔占2/3,钻探取土试样孔占1/3,即使是所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且场地较小的丙类建筑,也布以1/3钻探取土试样孔;二是对复杂的岩土地基以及在软土地区有二层及二层或在饱和粉砂土软土地区二层及三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大型商场、高耸建(构)筑物、公铁立交桥、高架铁路、地下隧(通)道等工程项目,以基岩或深部钱塘江古河道沉积的圆(卵)砾石作为钻孔灌注桩持力层时,多采用全机钻,有的仅在地下室部位布置少量静探孔。

2.3如何理解与执行省标的规定

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实施一年以后,省标《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T1065-2009于2010年7月1日起颁布实施,不论从技术法规角度来看,按法按理应执行国标,那么省标又该如何执行呢?笔者认为应视具体情况执行,确实,有的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如钱塘边的粉砂土层,岩性单一,性质较好,属中压缩性,地基承载力较高,土层厚度较大,且较均等,在受力层范围内无发现有淤泥质土等软弱夹层或透镜体,地下水位埋藏又较深,常年水位处于基础底之下,拟建厂房为钢结构,单幢,1F,且规模较小,荷载较轻,无有承重设备或设置重型行车,其场地周围勘察精度较高,对这类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等级为丙级项目,可以采用单一的静力触探测试手段进行勘察,静力触探最大的优点在于精确分层和取值。由此认为,当场地较小且地质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一般工业与民用丙级建筑,当采取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对次要的单幢低层轻型丙级建筑,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场地附近己有钻探及土工试验资料时,可以使用全静探进行勘察,但引用资料必须应用在勘察成果报告中。如何判定做全静探,.关键要做到以下四点:(1)掌握场地附近的地质资料;(2)地质条件简单;(3)荷载要轻,如单幢低层轻型的丙级建筑;(4)注意静探的适宜性,静探不适宜碎石土层、穿越圆(卵)砾石或所遇的抛石、碳化木头等障碍物。

3结论

通过以上对省标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有关采用全静探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对简单地基、简单场地、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一般工业与民用的丙级建筑,则当采取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对次要的单幢低层轻型的丙级建筑,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和附近己有钻探及土工试验资料时,可单独使用静探,但引用资料必须应用在勘察成果报告中。.

(2) 对中等复杂地基、中等复杂场地的乙级建筑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第6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关键词:顶管江堤变形监测 控制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钱塘江排江口工程需穿越钱塘江大堤,为确保钱江大堤的自身安全,控制顶管施工的顶进速度,为此,经多方研究制订江堤变形监测方案,并将监测工作作为本工程重点工作,通过变形观测,分析、预测江堤基础的沉降趋势,及时给予顶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更准确地控制施工顶进频率,保障钱江大堤堤身整体稳定,以下介绍本工程监测方案实施过程,对于类似工程的结构安全设计优化、地基沉降变形分析以及提高制定监测方案的水平,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变形监测方案基本概况

本工程穿越钱塘江大堤顶管共两根,分别为排江主管和应急排江管,两管平行,两管道内边净距1.5m,管道外径2.2m,顶管采用斜线法施工。管道位于淤泥质粉土层中。排江主管和应急排江管从高位井由北向南穿越江堤顶向江内,高位井外壁距离钱塘江大堤轴线约50m,排江管道顶面距离大堤顶面21.8m,距离大堤底面17.5m,江堤顶面宽度4m,大堤基底宽18m。本次变形监测项目包括:顶管江堤内陆域及江堤垂直位移监测、江堤水平位移监测、堤外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三大项内容。

1.1江堤内陆域及江堤垂直位移监测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需要,本项目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为顶管陆域观测区域,观测范围为大堤内坡脚外40m的位置。在排江主管和应急管的顶管轴线上每隔5m布置一个,每根顶管轴线上共布置8个垂直位移观测点,观测点为沉降板,具体采用250mm×250mm的钢板中间焊接400mm长的镀锌细钢管,插入原状土中留出100mm,自北向南,排江主管测点编号为PS01~PS08,应急管测点编号为YS01~YS08。第二个区域为顶管轴线上部的江堤观测区域,按平行大堤4排布置,内坡脚1排11个观测点,堤顶内侧口1排11个观测点,挡浪墙顶1排11个观测点,外江坡角处1排11个观测点。根据现场实际,两区域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防洪堤灌浆工程变形观测阶段,此阶段每排按4个观测点布置。第二阶段为防洪堤顶管施工影响变形观测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已布置的观测点,共布置19个垂直、水平位移观测点,25个垂直位移观测点。观测点从堤内到堤外,自东至西,共44个,编号为DS01~DS44。

垂直位移观测仪器采用DS2水准仪配F1测微器,水准尺采用2m铟钢尺。基点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点测量按三等要求进行。观测时,现场计算各观测点的基础差与现值之差。

1.2江堤水平位移监测

江堤水平位移监测点分别布置于堤顶内侧口、挡浪墙顶和堤外脚三排。共布置19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位置与部分垂直位移观测点相同,故该观测点编号为DY01~DY19,水平位移监测与江堤处顶管变形观测同期进行。

水平位移观测仪器选用SET1130R3全站仪,测角精度1秒,测距2mm+2ppm监测方法采用小角法和极坐标法,即顶位置测点观测采用小角法,不利于监测的测点采用极坐标法,主要因外江坡角处地势较低,不利观测。故考虑多种方法相结合观测。观测测角2个测回,测距4测回,现场计算各测回差值。

1.3堤外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江堤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是在江堤外江侧平台位置布置2根测斜管。深28m,管直径为7.5cm,管底距排江顶管轴线以下9m。观测仪器采用南京葛南生产的GN-1测斜仪,仪器自动读数存储,通过配套软件解出各点位的观测值,通过前后两次的观测值比较即可得出深层土层水平位移量。

2.工程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2.1在排江管顶进前应对大堤影响段土体进行压密注浆预加固处理,处理范围为顶管管道中心线两侧各32m,水泥浆液注入深度为管道两侧至管底下1.0m,管道处至管顶以上1.0m。注浆后使管道周围土体形成一个大堤的下支撑体,使顶管对大堤沉降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顶管结束后,通过管道注浆孔压注水泥浆置换原有膨润土泥浆,减少大堤后期沉降。

2.2测量基准点要严格保护,所有测量监测点埋设必须可靠牢固,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精度,避免撞击、毁坏。在顶管施工期间,要定期复核基准点是否发生位移。

2.3监测点的原始位置、高程事先测定好,当顶管机头进入大堤范围外20m时,开始对大堤进行沉降观测,顶管顶进大堤后每天观测一次,出现沉降量明显时、加强监测频率。

2.4准确记录土体沉降、隆起曲线和最大沉降、隆起量。测出的每个沉降点位的原始数据,编制成册,并根据沉降量及时进行调整测量频率,及时指导顶管施工,从而保证顶管对大堤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2.5测量定位采用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在使用前进行设备检测,经过鉴定合格,并有书面合格证明材料,方可使用。

2.6标高控制点的引测,必须采用闭合测量方法,确保引测精度要求。

3.结语

本工程监测工作在排江顶管施工前,监测点埋设符合要求后就开始进行,并及时记录初始读数及测定初始稳定读数。在顶管施工前,每周观测一次,在顶管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对每天观测数值进行对比,及时指导顶管施工,顶管过程中曾因注浆压力大造成一度出现土体隆起趋势,由于监测严格,及时发现,采取对顶管参数及时调整,使得江堤变形得以控制。

从顶管施工结束前监测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排江管穿堤施工初期引起的地表沉降不大,但在排江应急管实施中开始出现变形现象,从工后6个月内每月监测一次的沉降资料中看出,地表沉降趋于稳定,地表水平位移已基本稳定,深层土移已基本稳定。由于本工程对监测工作的重视,使得本工程最后顺利完工。

第7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1.1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投资估算,工程静态投资为567652万元。考虑国家有关部门对影子价格的参数未及时调整,而当前市场经济的发育已初具规模,市场的价格基本可反映其价值,影子价格的调整系数接近于1.0,故费用和效益的计算均可取现行价格,不会影响经济评价的结论[2]。因此,国民经济评价采用投资为567652万元。工程建设期为5年。

1.2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包括工资及福利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维护费及其它费用。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3]规定及当地实际情况,本工程主要为堤防工程,按工程部分投资的1.5%计,工程完成后年运行费为2419万元。

1.3流动资金

水利建设项目的流动资金包括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购买燃料、材料、备品、备件和支付职工工资等的周转资金。工程的流动资金按年运行费的25%(周转时间为3个月)计算,经计算为605万元。在运行期末一次性全部收回。

2工程效益

本工程的实施主要是提高流域和区域防洪能力,保障居民安居乐业,继而对推动地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重要意义。综合治理工程的防洪效益分析如下:

2.1洪水灾情情况

钱塘江流域是水患多发地区,1949-1999年的50年间钱塘江中游兰溪站洪峰流量超过10000m3/s的洪水灾害年份有:1952、1954、1955、1961、1969、1971、1989、1992、1993、1994、1997、1998等12年。其中以1955年6月洪水最严重。浦阳江是钱塘江重要支流,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素有“小黄河”之称,是全省防汛重点河流之一。根据钱塘江流域1950年以来历年洪水受灾农田和死亡人数统计,多年平均受灾面积4.886×104hm2,死亡人数34.7人。

2.2防洪保护区及其社会经济

在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遭遇规划设计标准内的洪水时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减少洪灾损失的范围。经调查分析和水利计算,本工程保护区内总人口120.7万人,农田面积7.12×104hm2,国内生产总值552.4亿元。

2.3防洪效益分析

防洪效益分为农村综合防洪效益和工商企业综合防洪效益分析。

2.3.1农村综合防洪效益农村综合防洪效益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房屋建筑、公益设施和设备、农村集体和私人财产等因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本工程实施后可以减少的部分。采用洪水频差法,以免灾农田面积和损失率计算。通过对本流域干堤保护区“19920704”、“19950625”、“19960630”和“19970709”洪水灾害损失的调查分析,得出“洪水频率-受灾农田每亩农业综合损失”关系,并根据水利计算成果和地形情况,进一步分析建立保护区范围现状和规划工况的“洪水频率-受灾农田”、“洪水频率-农业综合损失”关系;以工程实施前后的关系数据之差,得出“洪水频率-免灾农田面积”、“洪水频率-农业综合免灾价值(即农业综合防洪效益)”关系;然后按照洪水频率法,从而计算得到本工程农业综合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3540万元。

2.3.2工商企业综合防洪效益工商企业综合防洪效益包括各类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等,在规划工程实施后可以减少的经济损失。按照洪水频率法,以工商企业综合免损率和工业总产值计算。工商综合免损率: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洪灾造成的工业、商业、交通等经济损失典型调查资料,按照频差法求得多年平均损失率为1.2%,根据防洪标准、洪水位降低情况分析得出本工程实施后可以降到0.4%,两者之差即为本工程工商综合免损率0.8%。工业总产值和防洪效益:本工程防洪保护区2009年总产值为552.4亿元。由免损率和工业总产值求得工商企业综合防洪效益为44192万元/年。防洪效益递增率是指防洪保护区在工程运用期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洪保护的内容、数量和价值(这里不包括物价上涨因素)随之增加,防洪效益相应增大而考虑。参照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综合采用农业综合防洪效益年增长率为1.0%;工商企业综合防洪效益前10年为6%,之后年份为3%。

3经济评价分析

第8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浙江绍兴,一座历史上因水闻名的城市,悠久的水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河姆渡时期,然而当地人曾引以为豪的“酱缸”、“酒缸”、“染缸”,如今却变成了让当地人不堪重负的“毒缸”。

全国关于“癌症村”的传闻近年来不绝于耳,更有媒体制作出了中国“癌症村”地图,在地方政府遮遮掩掩不肯“认领”的同时,环保部日前印发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终于承认,近年来,我国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共有164个纺织工业集群,拥有超过5万家纺织工厂,主要集中于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绍兴市绍兴县便是其中之一,这里的纺织企业9000余家,印染产能约占全国30%,因而也被誉为“建在布匹上的城市”。

然而,这个GDP功劳簿上的大功臣却变成了水乡恶变的罪魁祸首,在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绍兴滨海工业区及周边已经有多个“癌症村”出现。

不是绍兴一座城在,同样沦为生态难民的还有毗邻的杭州市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及周边的村民,在那里同样集聚纺织及其相关的化工企业。

这两个工业园区位于因潮水闻名的钱塘江畔。化工污水经过巨大的排污管进入钱塘江,而后顺流人海通过杭州湾汇入东海。

江河曾经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如今则见证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罪孽,这条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的江河犹如一条被污染企业吞噬的巨龙,浑身溃疡、苟延残喘。

谁说没有原罪?谁还敢说没有原罪!浙东地区的人民正在为过去30多年发展中的污染埋单。

这里的发展模式仍在被其他地区复制,随着产业的转型与转移,一部分污染企业正在或者已经被当作香饽饽引入中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如果执迷不悟,悲剧终将一并被复制。

祸起开发区

从山清水秀令人羡煞的小乡村沦为姑娘们谈嫁色变的“癌症村”,杭州市萧山区坞里村用了不到20年。

现龄45岁的坞里村村民韦东英见证了这个过程。20多年前,广西柳州姑娘韦东英向往坞里村的清秀与富足,经小姐妹介绍嫁给了年長她13岁的坞里村村民邵关通。邵关通是一个靠在钱塘江捕鱼为生的渔夫,彼时的钱塘江水清澈见底,韦东英向记者回忆说,那时邵关通出船时都不用带饮用水,渴了直接从江里舀起水就可以喝。

那是一段至今仍令这对夫妇神往的日子。每逢3月,江里的海鳗苗多得舀起一碗江水就可以捕获几十尾。海鳗苗被誉为水中的软黄金,畅销日韩等国,年轻时的老邵因此被韦东英视作“小老板”,“海鳗苗出口时论尾卖,捕捞时因为多,论斤卖。”邵关通追忆。

这样的场景早已不见。3月6日这天,邵关通与其他渔夫驾船在钱塘江捕捞了两个多小时,6条船总共收获了不过20多尾鳗鱼苗,虽说每尾可以卖到30元,但总收入仍相当微薄。而且,江上作业与危险相伴,一名船夫捕鱼时不慎落入江中不幸殒命,老邵只得与渔夫们一起捞尸体。

韦东英谈起20年间的变化怨声载道,直呼:“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地球要被祸害完蛋了。”

坞里村共有村民1000多人,随着城市化的扩建,逐渐与附近的赭山街道混居,根据官方的资料,位于坞里村的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0月,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可以说,坞里村的梦魇就此开始,工业园区陆续入驻了至少20多家化工企业,涵盖印染、制药等化工领域。不过,最初,村民们并未察觉不妥,尽管耕地因为工业园区的建设“说征用就征用了”,韦东英们还是指望着园区的建设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点实惠。

“那时候化工厂是直接排污的,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内河、钱塘江。”韦东英说,村民们最初以为这些厂离他们的住宅区还有一点距离,不会有什么危害,直至后来发现污水被排入了耕地,水稻地挖开,地里渗出的水都是五颜六色的,村民们担心这样种出的水稻有毒,但工厂的回答却是“没事”。

除了污水,化工厂还肆无忌惮排放废气,这些废气有时候像臭鱼味、有时像樟脑丸的味道,更多的时候因为多家一起排放,混在一起说不出来是什么气味。“熏得我们胸闷,夏天关着门窗都挡不住。”韦东英还抱怨,因为废气中夹杂酸雾,家中的金属器皿迅速被腐蚀。

1996年,南阳工业园建成4年后,坞里村的村民们便因为不堪忍受环境污染的折磨开始集体上访了。“化工厂越建越多,规划中与村民居住区相隔的绿化带没有建,厂直接开到了家隔壁,一米的间隔都没有了。”韦东英指着屋子西侧的一家化工厂说。

当地政府曾组织坞里村民进行血检并对坞里村的地下水进行检测,韦东英也曾被要求参加抽了血,然而这两份报告至今未能公布,有村民曾将井水送至外地检测,但检测报告,当地环保部门要求不能公布,理由是“否则天下就要大乱了”。

一边是检测报告秘而不宣,一边是村民们要求化工厂搬迁,当地政府与村民们谈判后答应给坞里村引入自来水,而此前坞里村民一直喝的是井水。

“地下水被污染,不能吃!”成了村民们的共识,近20年来,坞里村民一直持续不断地反映问题,要求或者将化工厂搬迁,或者将村民搬迁。因为迟迟不见“说法”,不少村民陆续放弃了上访,韦东英夫妇却坚持了下来,2004年左右,他们开始带头奔走相告,成为民间环保斗士,并在2005年被评为“浙江平民英雄”。

与污染企业作斗争,对这对夫妻而言是艰难而又孤助无缘的,在发现污染企业偷排后,他们致电萧山区环保局,但环保局的人姗姗来迟,等他们赶到现场,企业已经得到消息停止排污了。为了抓到证据,韦东英用废弃的饮料瓶装上偷排的污水,但环保工作人员说这不能成为证据,无奈之下,韦东英又拍照取证,但环保局认为照片不能说明问题。

“当时我们举报,环保局还曾埋怨,说企业排污都交了钱的,你举报干什么呢?!”韦东英不解。

持续的抗争终究还是有了一些成效,不过所谓的成效在韦东英看来却是一个莫大(博客,微博)的嘲讽,因为污染不是减轻了,而是变得更隐蔽了。

当地政府曾许诺三年内搬迁化工厂、解决村民的生存问题。“他们说让这些厂再生产三年,我就问了,污染好比杀人,假如杀人犯跟公安局说等三年,让他再杀三年人抓他归案,公安局能同意吗?这是同一个道理!”邵关通有些愤懑。

如今三个三年快过去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离居民区远的化工厂搬了几家,但近的却没有搬,这是什么道理?而且化工厂还在批建。”韦东英曾举报新建的一家“彩瑞化工”,但环保局对她的回复按照韦东英的口述是:“这个名字是难听,我们建议改名杭州彩瑞。”

“污染的问题,难道改一个厂名就可以解决了?”韦东英不能接受,对环保局扮演的角色很失望。

这对夫妻每天坚持巡查村旁的内河与钱塘江,在江畔有一个南阳污水收集中心,按照官方的说法,园区所有的工业污水都将通过管网进入污水收集中心而后进行污水集中处理。

不过,韦东英夫妇发现污水收集中心的机器几乎不运转,“你看,都生锈了”,她领着记者站在防洪堤上俯瞰污水收集中心。

3月8日上午10点,韦东英发现沿塘河上的赭山湾闸又开始放闸泄水了,黑乌乌的内河水直奔钱塘江。

“隔几天就放一次,潮水来了就把污水排进钱塘江,再从另一头把江水引入内河冲兑。”

记者看到,即便冲兑后的沿塘河水也是一片乌黑。

死亡名单

韦东英对萧山区钱塘江各段的排污口了如指掌,她怀疑工厂仍有暗管偷排,因为在厂区工作的外地打工者不止一次规劝她:“大姐,你们别告了,越告越糟糕,他们现在都在厂里打暗井,污水通过暗井排走。”遗憾的是,韦东英找不到证据,因为工厂她是绝对进不去的,她告诉记者,化工厂排气排水多在后半夜,且有人在江堤上守着,“他们拿着对讲机,看到我来了,就用对讲机通风报信:韦东英来了,你们快关阀。”

这对民间环保夫妇对记者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诸多村民的印证。不过坞里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已经不是污染了,这个问题已经现实存在了近20年。韦东英悲哀地控诉:“老百姓有几个20年可以等?”从化工厂出现,坞里村的癌症病例就开始逐日增加,时至今日这个小乡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癌症村”。

韦东英家中保存着一份她在2004年至2005年间记录的村里癌症患者与死亡名单,从1992年至2005年,坞里村有近60人患癌症去世,年纪多在四五十岁,最年轻者20多岁,记者翻看这份沉重的死亡名单,发现村民们所患的癌症多是肺癌、胃癌、肝癌。

2005年后的癌症病例韦东英没有做统计,因为她和村民们逐渐灰心了,“村民们后来不再配合调查,问我,调查了又有什么用,我没法回答人家。”但是韦东英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七八个人因为癌症去世,“这里难道不是癌症村?”

韦东英后来还曾做过一份《环境污染基本调查表》,记者摘录了几则——

案例一:1962年出生的赭山街道村民冯志光在表格中写道,自己患有肝癌,妻子患有子宫肌瘤,曾看见企业直接排污,“现在盖住放,夜里九点以后气味浓,门窗打不开。”“井水不能用,以前水产品质量好,现在买回来有气味,不好吃。”

他抱怨说“(污染的问题)和街道说过,没有用。”“给我一点钱看病。”在期望一栏,他写下了“想环境(好起来),下一代不要患癌。”2009年6月12日,冯志光填写了这份表格,不到半年后,他不治身亡。

案例二:坞里村民王江平,2008年6月在调查表中自述:“本人感觉感觉身体不适,附近人得癌多。”此后不久,在检查中,王江平被发现患有肺癌,痛苦挣扎4年后凄惨离世,卒年54岁。

在这厚厚的近60份表格中,村民们对家乡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部门、街道、村委的渎职抱怨连连。

51岁的村民曹建妙质问:“为什么坞里癌症患者多,叫领导答复到底为什么!”而41岁的村民冯东海则直言不讳,不愿意读一些关于水污染的问题和法律维权的专业书籍,因为“老百姓靠政府为民办实事才有用,读书没有用”。

韦东英谈起这些案例唏嘘不已,忍不住抹泪,“老百姓心疼环境有什么用?老百姓的痛苦有谁能放在心上?”

坞里村最让人心酸的癌症家庭是一户丁姓人家,50多岁的父亲与30多岁的儿子前两年陆续患癌去世,如今留下老妇独守空房。

村民们多怀念当初的青山绿水,那时候河里鱼虾成群,然而现在捕获的鱼吃起来有一股怪味,韦东英说丈夫不久前捕获一条野生鲫鱼,卖给人家,结果买家上门抱怨烧鱼的过程中满屋子都是怪香味,有点像樟脑丸的味道,没敢吃,扔了。

除了癌症高发,坞里村民的血液病也比较普遍,33岁的村民陈奇原本是一个外科大夫,如今却因为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在家养病。陈奇脱去衣服,浑身的红疙瘩让人不寒而栗,他说这是免疫体统破坏后的病症,严重时呼吸困难,走路都艰难,因为瘙痒难忍,常抓得皮开肉绽。他去萧山当地医院治疗,医生直接问他住在哪里,当听说是坞里村后,医生断言与污染有关,他又去上海华山医院治疗,医生告诉他只有远离污染才能痊愈。8年来,陈奇因为病患痛苦不堪,工作也丢了,他怀疑病是家边上的冯氏彩钢板厂导致的,这家工厂距离陈家不过十多米,生产工序中需要在铁板上喷漆,而漆中含有甲苯,学医出身的陈奇深知苯类对血液系统的危害。

但他却没有办法去索赔,因为家附近的各类化工企业多达20多家,究竟是哪家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他也无法说清。“污染是众人皆知的,但与癌症与疾病具体有什么关联,我们没有证据,政府也没给我们一个说法。”

陈奇想过搬离坞里村,他曾去海南休息过一段时间,身体明显好转,但回来后又复发。“没有那个实力搬离。”

“我们这里就是癌症村,我家边上死掉的就十几个。”他看着身边年轻人一个个离开,很为自己的前景忧虑。

韦东英的一户邻居在萧山环保局工作,根据韦东英的说法,这家人几乎从不让孩子住村里,周末偶尔回来一次也很快回城。

除了水,坞里村的土也被致癌物污染,村民们因此不敢吃本地种的菜,这更增加了生活成本。

“化工厂来了,我们的地被征用,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反倒赔了性命。”多个村民反映。

更多可怕事实

对于“癌症村”的说法,离坞里村稍远一些的红山村被公认为癌症村中的“头魁”,尽管官方至今同样不承认“癌症村”的说法。

红山村的癌症病发率比坞里村还高,原因在村民们看来很有警示意义——因为该村距离化工区比较远,上世纪90年代,坞里村民为污染问题抗争时,红山村的村民们觉得环境污染并不会影响到自己,因此照旧吃井水,用内河的水浇灌稻谷、蔬菜,收获的庄稼自家食用。直至2008年前后,红山村才通上自来水,但为时已晚。“当时没有意识到,现在进入癌症高发期了。”邵关通苦笑,“幸亏我们坞里村闹得旱,否则癌症还要比现在严重。”

记者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及周边的党湾镇等地同样存在多个类似坞里村、红山村这样的“癌症村”。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园区的工业污水集中至萧山临江污水处理厂,这个污水处理厂还一并处理周边11个乡镇的生活污水。

通过巨大的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排人钱塘江,但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该排污口的水样抽检发现其含有多类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氯代苯胺、全氟辛酸、氯代硝基苯、氯苯等致癌甚至生殖侵害残留物质。

因为怕本地人闹事,工厂并不招用本地人。印染厂的不少外地工人租住在坞里村及周边村落,村民们时常看到这些外地工人浑身红色、绿色,染料是什么颜色,人就是什么颜色,连眼睑都是五颜六色的。

有印染工人告诉记者,这些颜色几个月都洗不掉,咳出来的痰都是带色的,洗澡后,换上白衬衫,一出汗,领子都是红色。

村民们最可怕的传闻便是印染厂的污染会导致不孕不育,因此工厂怕承担风险,也不愿招收年轻女工。

邵关通常去“二十二工段”的这个排污口,他并不懂得专业的化学知识,但直观的感受足以让他对环境忧心忡忡,他眼前的污水有时候是红的,有时候是绿的,异味浓烈,“难道这就是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水?”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环境污染对整个地区的危害,南阳镇2012年征兵工作,270名应征青年,最终只有17名体检过关。坞里村去了17名应征青年,结果只有邵关通的儿子一人合格。

21岁的儿子如今远在他乡,邵关通、韦东英夫妇决定坚持抗争下去,虽然生命受到威胁,家中玻璃也被人接连砸破两次。

韦东英说她想不通,这种断子绝孙的事情为何得不到制止,“难道除了污染环境,就找不到赚钱的方式?难道中国的发展非要延续外国的老路?”

因为污染的问题,坞里村的村民们与村干部产生隔阂,并指控村干部们被化工厂一点点蝇头小利就收买了。

邵关通期望将村民们整体搬迁,因为化工厂已经事实存在了。搬到哪里就会污染哪里,“地球哪里有那么多地方好让他们污染?”

另一个“癌症村”

离开萧山,驱车往东不过半小时路程便进入绍兴市,杭甬高速公路绍兴出口下来就是三江村,这是绍兴地区坊间“知名度”颇高的“癌症村”,当然,地方政府不认可这个说法。三江村几乎是坞里村的翻版,同样因为印染等化工企业的包围,水、土壤、空气被污染,年轻人们“逃离”,外地工人与本地老人留守。

66岁的乡村医生林张木退休后坚持在村里的小诊所义诊,因为接触的癌症病患多了,他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遇到一些可疑病例直接建议患者家属送去大医院做肿瘤检查。

这个5000多人的村子据他所知至少已经有80多人患癌去世,“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村民们都说这里是癌症村。”

在这位乡村医生看来,癌症高发肯定是不正常的,罪魁祸首就是附近的化工厂。三江村的村民也盼望着搬迁,但因为拆迁成本高,这项工程进展异常缓慢。

在三江村往北数公里便进入绍兴滨海工业园区,这个园区是浙江省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已经初步形成了纺织制造、石油化工、聚酯纤维、生物医药、包装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集群,其中印染年总产能达到50亿米,占全国十分之一。

公路沿途尽是印染及相关的企业。联发化工厂等企业沿着一条内河排列,河道外侧就是海湾。记者面前的这条内河臭气熏天,而联发化工厂与内河相隔的围墙外正有两个工人安装摄像探头。

见到记者拍照,工人很警惕,当地环保人士——90后青年徐磬石认为在围墙外安装探头针对性很明显。

车子顺着防洪堤一路开,每过一个化工厂便是一种气味,附近新三江闸附近的两个渔民告诉记者,风一大,各家工厂的气味混合在一起,能将人熏晕。

6月7日这天,66岁的渔民高明亮从凌晨2点开始在新三江闸外的海湾捕鱼,直至下午2点记者到访,才捕获十几斤鱼,而早年,一个小时就可以捕获一百多斤。高明亮告诉记者,新三江闸隔几天就打开一次,联发化工旁边的内河的臭水排人海湾,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黑龙轰隆隆扎进海湾。

“鱼死的死,逃的逃,捕到的鱼有种奇怪的味道,像是柴油味。”高明亮坦言,这鱼他们不敢吃,只能卖给不知情的人,“一个人只能卖一次,上了一回当,下次就不会再买。”

顺着滨海大道继续往工业园区深处,印染企业更多,最具代表性的新二村被浑厚的化工味包围,但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闻不出来了。新二村周边的内河已经悉数被工业污水污染,成为村民们眼中的毒水,“一沾手就会发疹子”。

2012年5月8日,因为滨海工业园区一家印染厂管道爆裂,新二村一条三四百米長的河流瞬间被染成红色的“血河”,两天后才褪色。

如今居住在新二村的主要是外地来的工人,村民郭大爷透露,新二村同样被视为“癌症村”,地表水被污染,地下水同样不能饮用,村民们守着水却愁水吃。

郭大爷与其他村民一样将房子出租给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来的工人,一名正在洗鱼腥草的女工告诉记者,她今年快50岁,在附近一家印染厂做工,刚到这里,早她到来的老乡就告诫她不能饮用井水,河水更是碰不得。

工人们如今都从工厂里提自来水回来洗菜、烧饭,在这片水乡,水成了贵重的物品,郭大爷家有一口水井,虽然只能用来洗衣服,但也供不应求,郭大爷在井旁写了一个告示:“不住我家,不准用水。”

滨海工业园区各家企业的污水同样通过管网汇入当地的污水处理厂——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

按照日处理能力,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以处理印染废水为主的综合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10万吨,雨水、污水管线据资料显示高达290公里。

在这家污水处理公司不远处是一家名为绍兴环兴的污泥处理公司,巨大的烟囱正在冒烟。

徐磬石2010年组建了绍兴当地的一支民间环保组织,他告诉记者,因为污染问题,当地曾多次发生村民与企业的冲突。

在小徐看来,水与空气的污染是可以目睹的,但另一个隐患却容易被忽视——土壤。按照污水处理要求,每个企业的污水必须先在厂内进行初期处理,而后再进入管网,沉淀物中积攒了巨量污染物。

环兴污泥处理公司这样的企业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绍兴地区也确实存在企业偷倒污泥的情况。

“这种污泥对土壤的破坏性极大,所倒之处寸草不生。”小徐透露。

共同的宿命?

滨海大道东北方向的尽头便是杭州湾,3月7日这天,虽有雾霾,但仍可依稀看见杭州湾大桥。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处理后排放出来的污水便从这里排入杭州湾钱塘江内,附近一家工厂的工人告诉记者,排污时,污水通过管道喷出,在江面形成巨大的涡流,而污水的颜色则是五颜六色的。

水务部门看到记者摄像很警惕地询问。在这个排污口,绿色和平组织的抽样同样检测出了包括氯代苯胺、全氟化合物等致癌物质,甚至还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此类污染物质具有生殖毒性,常被应用于包括纺织品在内的多种工业生产。

记者注意到,针对绿色和平组织的检测报告,萧山与绍兴县环保部门均曾予以否认,萧山区环保局副局長朱海斌、绍兴市环保局副局長胡剑都表示,“工业园区排放的污水都经过污水厂处理,符合国家标准。”朱海斌表示,工业污水即使经过了处理还是污水,不可能达到自然水那样的清澈。根据国家标准,只要该污水经过自然水的80倍稀释能够达到无色就是正常的。报告中提到的芳香胺、硝基苯、二氯乙烷、氯苯等有毒有害物质,朱海斌表示“国标”里面没有要求,目前国内环保部门的技术和设备水平也无法检测。

在滨海工业园区内的万丰化工厂附近,两名来自四川绵阳的万丰化工女工正在河道旁种菜,河道便与新二村那条曾被染成“血河”的内河相连。因为被污染,这条河如今被筑坝隔断,新二村的村民早已废弃河道两边的农田不再耕种,但两名四川女工不以为然。她们告诉记者,“化工厂与印染厂相比,很难说哪个毒性更大,为了生活,没那么多能力去讲条件。”女工的工资每月不足两千元,工厂每个月给她们发防毒口罩,但戴不戴就靠个人自觉,至于体检,“目前还没享受过”。

来自绿色和平组织的调研显示,绍兴滨海工业园区与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的印染企业不乏一些国际服装品牌如Zara、Levi’s等的供应商。

纺织名城向世界输出潮流的同时却将污流留在了本地,地方官员摘取了GDP的果实,民众却在为生态危机埋单。

环保部《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显示,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现有生产使用记录的化学物质4万多种,其中3000余种已列入当前《危险化学品名录》,目前,我国化学品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和风险隐患突出,发达国家已淘汰或限制的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在我国仍有规模化生产和使用,存在部分高环境风险的化学品生产能力向我国进行转移和集中的现象。

指望国际服装品牌督促供货商控制污染物的使用排放,在现阶段无异于痴人说梦般的一厢情愿,何况对服装而言,有毒有害物的服装残留以及洗涤过程中对消费地的二次污染问题也同样严峻,不久前发生的上海“毒校服”事件,有毒残留的布匹就来自绍兴地区。

2010年,绍兴县印染超过170亿米的布料,并且生产了超过1.3亿件的服装,纺织业作为绍兴最大的支柱产业,占据当地工业经济总量的58,5%。然而,笼罩在癌症阴霾下的村民们对这些数字乐不起来,因为付出的环境代价实在太大,恐怕几代人都无法偿还。

绍兴滨海工业区的排污口再往东,绍兴上虞市的道墟镇亦有不少村民向记者反映,他们那里也有“癌症村”。化工企业开到哪里,“癌症村”似乎便会出现在哪里。

上虞往东,宁波市慈溪地区,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成贯通,工业园区逐渐扩大,并已形成专门的印染区。来自那里的民声反馈是,因为污染物的排放,海产品产量削减,口感变差,老百姓们正在担心步入上游的后尘。

污水最终奔流入海,在有毒有害污染物中生長的海产品最终被端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餐桌,甚至更远。

毫无疑问,环境污染的危害绝不可能局限局部地区。同处一片雾霾天下,如果不控制污染物的使用、排放,癌症或将成为我们这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的归属。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20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在全国不少大城市,恶性肿瘤已经超越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第一死亡原因。

“如果我们就把这样一个环境留给我们的子孙,我们的子孙以后祭拜我们的时候也不会感激我们,他们只会问,祖先们啊,你们到底在干些什么啊。”

韦东英的这番话与喷涌的污水共同击打着我们的心。

洪河经舞钢市、舞阳县、西平县、上蔡县、新蔡县进入淮河,全長254公里。一些重污染企业超标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舞阳县城的生活污水也进入洪河。

第9篇:钱塘江资料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园林;景观;江山

江山地处浙江西南部,钱塘江的上游,市域面积2019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18°22′37″~118°48′48″,北纬28°15′26″~28°53′27″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1℃上下,年降水量1650~2200毫米,日照时数2063.3小时,无霜期253天左右,气候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为浙、闽、赣三省交界区,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

1、江山地方文化特色

1.1 江山历史文化

江山历史悠久,唐武德四年(621年),析信安县之南川置须江县,以城南有须江得名,隶属越州总管府衢州,为江山建县之始。武德六年,属婺州管辖,垂拱二年(686年),恢复衢州,江山属衢州信安县,689年复置须江县,属衢州。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吴越宝正六年(931年),钱因县南有江郎山,改须江县为江山县,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名礼贤县,1276年复名江山。1949年5月6日江山县解放,属衢州专区。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山县,设立江山市(县级),属衢州。

1.2 船帮文化

江山境内河流众多,母亲河须江为钱塘江源头之一,其发源于仙霞山脉腹地浙闽交界之苏州岭,境内流长105公里,自源头廿七都始,至清湖码头,航道约75公里,皆可流放木排竹筏;自清湖码头沿江而下,直通水(即今之衢江),皆可通行木船甚至帆船。

江山重要乡(集)镇,又大都处在须江两岸,失地农民无固定职业,只好以撑船放排或为船行、货栈搬运货物、“挑浦城担”为生。船民撑船放排,长年累月都生活在外地(水上),为谋安全自保、不受欺侮,往往结伙成帮,一人有难,同伙相帮。江山人,素性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因此在外地船帮中,江山船帮名气很响,故《两浙史事丛稿》云:“钱塘江上所有船户,大抵可分四帮,以‘江山帮’为第一……”1.3古道文化

江山坐浙望赣通闽,自黄巢于仙霞山脉“刊山开道七百余里”之始,产生形成了著名的仙霞古道文化。仙霞古道又称江浦驿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由码头、驿站、古村落、古驿道、仙霞岭等串接而成,是连接南北商旅的血脉,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要道。同时更是著名的军事要道,是历代朝廷文书传递、官员文人调动、物资输送的重要通道。经历千百年,古道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文化、文人诗词文化与商贸文化。

2、地方文化与园林景观建设

2.1城市雕塑与地方文化

城市雕塑(urban sculpture ),是指立于城市街心、公园、道路、桥头、车站、绿地、公共建筑前面等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它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对美化城市、美化生活、教育人民、提高人民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城市雕塑作为地方文化的构成部分,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较广,凡与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有关都可以创作。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被人们视为该城市的市标。

市区北关大桥段须江东岸的大型“古道十景”浮雕墙,展示了“千年古道•锦绣江山”的文化主题,主要展现仙霞古道沿线的十大景观,也是对古道文化高度概括。尤其是浮雕中央两个顶天立地的仙霞挑夫肩挑重担,昂首挺胸,奋力向前,体现了江山人不畏艰难、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面貌。

文化广场入口处以江山古城九门名称为题,用不同字体用浮雕的形式刻在八根文化柱上,并各以“福”字门为基,文化柱以古城墙头造型及古建卯榫特征,整体对称展开,古朴大方。休闲长廊以铜浮雕的形式依次描绘了江山的由来,唐武德四年建县、江山解放、撤县建市,展现了江山的历史变迁。

亲子公园以船帮文化为切入点,利用古船造型,并辅以须江船夫、铁锚、船舵等雕塑小品,共同体现了江山船帮文化源远流长,也作历史的见证。同时再现了须江春色、江上渔歌、须女放灯、古埠集锦等江城风景,是广大市民休闲游玩、熟悉家乡历史的好去处。

2.2园林植物选择与地方特色

江山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尤其是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调查资料,全市共有木本种子植物87科242属681种,蕨类植物9科22属,草本植物36科100余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2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金钱松、福建柏、鹅掌楸等5种;国家三级保护树种青檀、天目木兰、黄山木兰等9种;省定的珍稀树种有乳源木莲、山拐枣、天目朴等11种。

园林植物中的乡土植物是最明显的地方特色,不仅符合适地适树的生态学原则,而且与本地居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体现了地方的文化特色。江山市乡土植物丰富,对这些植物加以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对彰显江山地方特色,改善城市文化氛围极为重要。

2.3城市建筑与地方文化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感叹“城里到处是房子,但是缺少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筑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无论南北东西,城市的建筑雷同,风格单一,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是似曾相识。

江山城市建筑根植本土文化,受周边徽式、赣式、闽式建筑风格影响。按年代演变主要划分为三个大类型:一是传统建筑,有徽派、闽派及赣系建筑特征,主要有王室宗祠、大夫第等;二是近代建筑,在传统建筑形式上,融合了西式建筑语言,代表有西塘巷民居;三是现代建筑,主要以多层为主,近几年来出来了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但总体上城市建筑轮廓线仍比较平缓,建筑形体、尺度与江山城市规模、环境基本相适应。但江山建筑地方特色不十分明显,所以如何将地方特色与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城市建筑特色,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调整的过程。

3、建议

3.1古道文化和船帮文化都是江山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为江山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弘扬船帮文化,激励后人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把江山建设成美好家园。建议在须江城区段创设体现江山船帮、纤夫的大型雕塑,重现须江八景,如“须江之魂”“白渡征帆”“鹿溪渔火”等,让船帮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以体现,为后人所缅怀纪念,体现江山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给人们以激励。

3.2 江山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钟灵毓秀,山川秀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地方植物特色也多姿多彩,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体现这些特色,突出本土文化,是值得城市建设者深思的现实问题。建议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多使用乡土植物如行道树类:枫香、枫杨、青钱柳、鹅掌楸、灯台树、蓝果树、无患子等;庭院绿化类:深山含笑、木莲、杨梅、红楠、榔榆、厚朴、四照花、银钟花、蜡瓣花等。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