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现行的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行的教育方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行的教育方针

第1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审美教育民族素质教育方针

审美素养作为人类文明素养的内核,关系着社会综合素质发展的趋向。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审美教育能够对他们的未来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加强美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民族素质是指该民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备的群体品格。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而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则常常聚象为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从当前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发展需要来看,审美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相比之下,文明素养的发展滞后了,唯利是图、丑恶不分、信念缺乏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历史发展面前塑造出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的完美人格,才能彻底消灭以假乱真、以恶抑善、以丑为美的奇怪现象,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战略目标。

二、加强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美育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在国务院的几个五年计划报告中都有明确的说明。德育是通过说服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智育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使人获得有关世界万物的知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体育是锻炼人的体魄,增强人的保持的;而美育则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可见,美育与其它各育之间只存在联系性而不具有可取代性。所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既要发挥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的优势,又要确保各育的独立性地位,美育也不例外。

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航标,能否全面贯彻,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不能有任何的偏废。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这些犯罪者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由于接触黄色下流的书刊和音像出版物而误入歧途的。此外,在许多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衣着怪异、描眉点唇的稚嫩身影,可以听到一些绮艳轻荡的流行歌曲。那些青少年们,耳濡目染着一片灰色和黄色、香风和迷雾之中,深受其害而不知,滑向颓靡而不省,甚至错把靠偷漏税或“走穴”而成为富翁的大亨、大款、大腕们当作偶像崇拜。仅此一端,就足以说明部分青少年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追求美的格调是相对低下的。现实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使美育能够沿着科学、严整、系统、有序的路子前进,以迅速补上教育方针实践中“疲软”了的美育这一块。

三、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和完善其它各育。

首先,美育可以补充和完善德育。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与审美情感,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在很多情况下是统一的,“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另一方面,美育有助手道德教育的实现。因为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内心指令的,而美育是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外在他律(道德规范)转化而为内在自律(自觉的命令)的一种活动,它可以使人的一切道德行为趋于善。所以,充分利用美育这一特点,对抓好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无疑会有帮助作用的。

其次,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创造才能的发挥。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实都证明了这点。爱因斯垣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麦克斯韦由对称的形式美的研究,纠正了法拉第的电磁理论。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的提出,就是由于受了他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的缘故。爱迪生的许多发明创造,在一定程度都和他母亲早年领他郊游和给他朗读文学名著有关。这都说明,审美教育是激发人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美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容低估的。

再次,美育对体育也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美育使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转换一下兴奋中心,解除由紧张而引起的疲劳,使身心得到调节,从而促进人体健康。另一方面,美育可以塑造人健美的形体。坚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锻炼和训练,能使人的形体变得和谐和健美。此外,美育还可以促进体育技艺的提高和体育道德的完善。当然,美育还可以用来指导劳动技术教育,它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身心愉快,动作协调,顺利地完成劳动任务,还能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产品精美优良。认识了美育对其它各育的作用,也就把握了加强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加强美育也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第2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法一纲要”为指针,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新课程方案为准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注重实际,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深化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二、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与德智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1、教材是遵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了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3、教材的构建和选编是以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改革精神,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综合功能。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充实反应了国内外体育与健康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一发展,使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另外,新教材在注重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大量充实扩展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教学内容。

四、基本情况分析: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有关精神,全面考查本校的实践,从实践出发,认真制订好各项计划。

2、坚持集体备课,并结合网络备课,使教研教改深入化,经常化,落到实处。

3、搞好课堂常规管理,重视入学教育,给学生上好第一堂课,切实搞好“形成”教育。

4、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娱乐体育活动。

5、认真搞好体育训练工作,做到有组织,有方法,有计划,有成果,更要有队伍的连续性。

第3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较之于法制建设,构建“师德红线”的内容体系好比“立法”环节,也可以称为“制定规矩”环节。即规定一系列相应具体明确的行为规范,规定教师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可以做,并以此作为鉴别、判断教师是否触碰“师德红线”、是否“合德”与“违德”以及应承担何种肯定与否定后果的标准。显然,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构建“师德红线”内容体系应考虑师德内容涵盖的主要方面及其层级划分、考评原则与方法、考评主体与机制、考评结果处理等。

虽然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性、强制性、职业性、发展性、阶级性等特征,但职业性却是其本质特征。因此,构建“师德红线”内容体系必须体现职业性的特征。具体来讲,必须围绕教书育人这一职责和使命,对教师所应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划定“师德红线”。事实上,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或者从逻辑基础上看,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划定“师德红线”最直接的依据。前者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总的概括性的规定,后者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的细化。由此说来,直接依据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划定“师德红线”是最快捷和节省的办法。当然,这种借鉴并非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一个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立足现实,还要展望未来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过程,从1984年第一次颁布至今,我国共四次颁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继承与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一次修改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或者说都是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和要求分不开的。如1997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教育规律或与教师职业道德不符的商品意识或行为。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师育人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为适应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国家教委、中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再如,2008年修订的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6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此次修订距上次即1997年修订已有十余年,其间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本身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其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08年6月26日,为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崇高师德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有关部门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布于众,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此外,2008年汶川5·12地震中由于教师的不同表现而引发的师德大讨论,也是推动本次教师职业道德修订的一个诱因。不可否认,此次划定“师德红线”,与我国近期接连发生的多起教师学生、体罚学生等恶性事件以及明禁暗存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私自有偿补课等较为普遍现象的存在不无关系。综上所述,构建“师德红线”内容体系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应依据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从横向结构考量现有内容是否涵盖了师德的所有方面,它们之间是否有遗漏或重复交叉之处,然后从现实性和前瞻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与优化。其次,从纵向结构按层级对现有内容进行细化,并以命令性规范或禁止性规范的形式具体列举出属于“师德红线”的范畴。这是一项操作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从理论上讲任何行为规范标准都不可能穷尽所有行为,因为客观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何况教师的职业道德已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师德红线”与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学校管理规定等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第4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目前牛津英语教学是以任务型学习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法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何创新现行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必须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 教学理念的更新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总是以老师教为主,一节课中老师要讲大半节课,然后就是以学生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而忽视了听、说、读、写和口头语言能力的练习。这种教学的后果是使学生患有“英语聋哑症”或“高分低能症”;另一种教学认为语言相当于一门技能,如同骑车、游泳一样,多练即成。故教学时较强调大量单一、重复的练习和巩固,这样的后果是使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厌恶,最后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而牛津英语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 培养自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发展思维能力极其重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教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

三 直观教学、快乐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学生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某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学生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境和趣味,学生始终处于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学生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牛津英语的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都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并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加深记忆。

四 全面、合理的安排课后任务

第5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我,毕业于1998年xx市幼儿师范学院,现任职于xx县教育实验幼儿园。转眼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的十五个春秋中,我始终把能够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提高自己的教科研工作水平,我积极参加我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珍惜参加我市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和科研名师培训学习的机会,虚心学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反思。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教育刊物从中汲取营养,融汇贯通随时作好摘抄笔记。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深感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已落伍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不追名逐利,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暇,着意从事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默默无闻地的甘作园丁,乐为人梯。

古语云: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尤其是教师要持久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扎实的功底。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开始,我参加了大专的学习,良好的基础,顽强的学习毅力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我很顺利的就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和现代管理的需要,我又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和网上培训的学习等。

在“xx”期间,我有幸再次成为我校“xx”科研课题组的成员,并主动承担起了《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于xx年4月5日颁发了结题证书,并在科研汇报课评比活动中荣获市级一等奖。并连续两年评为科研先进个人。总之,本人教育思想端正,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研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概念,有独创性地发展学生的智商和情绪智慧,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积极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于此同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并创制有意义的教具和图文资料,不断提高自己施行教学的科学水平。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才会不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才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光的一颗恒星。教学无止境,研究无止境。十五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努力用智慧去教学,用智慧去研究,用智慧去演绎平凡而充实的人生轨迹。“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将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大显身手,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实现智慧和生命的超越。

第6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一、班主任责任制的内涵与外延

现在,有的学校也在推行班主任责任制,但是由于内涵不清,外延无法落实,导致班主任责任制流于形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班主任责任制的科学内涵和外延应该如何界定呢?

1.班主任责任制的内涵

班主任责任制的实质在于,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者和主要设计师,而不是单纯的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班主任应该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灵的呵护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2.班主任责任制的外延

班主任责任制的内涵决定了其外延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自。班主任决不能成为“二传手”——不考虑本班级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单纯落实学校方方面面具体指示的传声筒。班主任的所有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推行班主任责任制的必要性

班主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终端,教育改革的成果要由此落实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去。推行班主任责任制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1.班主任责任制是教育理念变革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理念已由“模具铸造式”的标准化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就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要强调共性,也要强调个性。

所谓“同”是指教育的方针相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所谓“异”是指教育方针落实的步骤和方法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理想追求、素质和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其接受教育的基础和接受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要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则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则必须由最了解学生的班主任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主任责任制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的制度保障。

2.班主任责任制能够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体制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这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三个相对封闭的管理系统所造成的耗费型工作效率低下。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由德育、教学和后勤三大垂直管理系统构成。这三个系统相对封闭,各系统之间缺乏结合点。如此带来的负面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是德育和教学“两张皮”,不能有效地结合。各个系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虽然系统内部投入很大,所有的人员都在奋力工作,但是从落实到学生个体的教育收益上来看,效果还是不很理想。

二是 “政出多门”造成的工作混乱。各个管理系统都要提出各自的要求,下达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任务。对于本系统的管理人员而言,这一切都似乎很有条理,很自然,但是当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要求和指令汇聚到班主任那里的时候便会形成“千根线一根针”的管理困局。形成这种困局的原因固然有班主任个人能力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体制与机制的问题。

(2)层次过多所造成的衰减型工作效率低下。现行的垂直管理模式形成了过多的指令传导层次:校长——主管副校长——处室主任、处室干部——班主任。传导层次过多必然会导致效率的衰减,具体表现为:

一是时间效率和人工成本的损失。学校的指令要层层下达,学生的问题要层层请示,多级审批。传导层次过多所带来的效率的衰减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传导过程中信息变化所导致的效能衰减。我们所说的“传导过程中信息变化所导致的效能衰减”是指垂直多层管理体系的决策指令在下传的过程中,中间环节的人员或因利益考量,或因能力制约,或因责任心不强,使决策指令变调。决策指令在传递过程中,无论信息变强或变弱,都会导致管理效能的衰减。

3.班主任责任制是职业学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改革全面展开。其中教学方面以专业为依托的“部、系”制的管理模式改革尤为突出。“部、系”制的管理模式是基于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教育重点的不同点,而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制度要求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是同一的。这种体制与机制方面的矛盾冲突必然会成为制约职业学校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

(1)专业部与职能处室功能重叠,职责不清,严重者可能导致相互掣肘的局面出现。

(2)各专业学生教育特色不明。班主任执行者的角色使其不可能静下心来,按照本专业的职业要求以及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教学和德育仍然是“两张皮”。

而推行以“授权管理”为内涵的班主任责任制可以优化决策落实的路径,简化管理层次,让多方面的合力通过班主任的手“纫好一根针”——培育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向管理要效率,创机制,求实效。”

三、推行班主任责任制的可行性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在管理工作中,人盯人易乱,机制管人则明。因此推行班主任责任制必须要从机制建设做起。

1.建立责权利一体的班主任工作机制

首先,班主任的特色教育权。班主任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者,而是一个教育家。教育是人对人施加影响的一种行为,人的行为是各具特性的,所以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也应具有明显的教育特色和个性特征。在贯彻学校教育思想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从本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而形成本班级管理特色,学校应该尊重班主任的这种以责任为核心的特色教育。

其次,班主任的教师选择权。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没有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班主任负责制就是空话。这就需要赋予班主任一定的教师选择权。

第三,班主任的待遇。既然班主任是代表学校教育本班学生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就应具有更高的工作自和学校决策参与权。班主任是学校最关键的岗位,自然需要各方面待遇政策的倾斜。

2.形成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

现行的班主任评价机制主要是考察班主任的执行能力和效果,这是与传统的行政化垂直管理模式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新的班主任评价机制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应该涵盖以下要点:

(1)考察的基础: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2)考察的关注点:不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而是“育人”的效果;不是班主任的执行力,而是班主任的创造力。

(3)考察的重点:能否体现“育人为本”?这反映了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态度;如何做到“育人为本”,反映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不同学生的进步幅度 ,反映班主任的工作效果。

3.建立适合角色转换的管理模式

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管理工作要突出服务功能。班主任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是靠个别职务的调整或处室名称的改变就能完成的。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1)工作决策层:工作决策层是由校长、副校长及其所属的专业人员构成的。其主要的工作是依据教育的政策、法规和形势变化状况,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规章、标准,抓好队伍建设。

(2)教育落实层:教育落实层是由专业部主任和班主任构成。专业部主任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规划,结合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标准。班主任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专业教育标准,全面实现职业培养目标。

(3)质量控制层:质量控制层的作用是对学校各层次的教育工作质量加以定性和定量的管理和控制,保证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健康、高效的轨道上运行,而绝不是监视和约束班主任个人。因此,我们主张质量控制机制除去有“督”的作用,更要有“助”的功能。学校的质量控制层分为宏观督导和专业协助两个层级。

宏观督导,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由主管副校长率领督导室成员进行,主要是对落实学校教育目标进展状况进行督导;专业协助,是在专业部主任的领导下,由专业部督导员负责组织,主要是对教育计划的落实状况进行督导,提供班主任管理质量分析的数据支持,帮助班主任解决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难题。

(4)服务协调层: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中,以“处”“科”“室”命名的职能部门是权力部门,部门服务的主方向实质上是为领导服务。这样,职能部门在管理职能上与专业部和班主任均形成了权力交叉,造成管理混乱和效能降低。职能部门的基本任务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职能部门应该转换成为学校的整体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专业服务中心。

第7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如何提高成绩,淡化了德育、体育、美育等的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却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设计我们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二)重视语言文字修养。应试教育的语文课停留在文学分析、语文常识等教学误区中,致使很多学生不会说不会写不会用那些优美的中国语言。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课,使学生能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获取信息增长见识,从而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美育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四)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国家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很明显从国家政策措施上来看,它指导着我们的教学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是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向。它的实现关键在课堂中体现,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应怎样贯彻好我们的素质教育方针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过去只关注几个尖子生,要用爱感化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师细心的呵护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在讲课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学生的情况讲知识的侧重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都能感觉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当教与学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教师满堂言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思、练等主要教学环节,做到精讲导学、精讲巧练,或以读代讲,以练代讲等,并能过创设宽松和谐、意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求得教与学和揩共振的最佳益。

第8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顺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客观性要求

目前我国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世界上强大的国家,这就要求我国的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仍有很多的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的现象出现在社会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的道德素养不够高,不狂热否认的是我国的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缺失。要想建设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塑造一个强大的民族精神,培育出具有高尚品德和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重塑社会的道德体系,从而杜绝道德缺失的现象出现。

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由于高中阶段正是高中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高中教育是否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是否可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的爱国主义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的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肩负着国家的振兴和昌盛的重要历史使命,使历史的必然选择。

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是全面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新课标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起着导航和引导的作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情感。所以,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主旨,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功能的培养。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紧迫性

众所周知的是虽然思想政治课程经过了多次的改革,但是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课本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看出:

1、学科教育趋向于功利化发展,重视智力教育,忽略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由于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应试教育,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成了学生升学的工具。由于高中文理分科,文科班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得高分上,这就造成了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在了知识点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之上,这样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的追求等方面的目标完全就被忽略。理科班由于高看不涉及思想政治的考试,思想政治更是被沦为了教学的边缘,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根本就无法实现。

2、学科教育趋向于表演化教学,重视形式,忽略教育的内容

虽然在诸多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对课程进行一些合理的设计,例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举行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视频等,但是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和点评,使得这样的德育教育的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化和表演化。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只是为了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学的评价进行的表面上的德育教育,所以这样的德育教育内容匮乏,缺乏实际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也非常差,甚至对一些学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德育教育的主体缺失化严重,重视教育,轻视学生的感悟

在高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德育方面的价值有深切的认同,同时教师还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省和反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到价值的选择和价值的判断中去,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实现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目标。

第9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考试; 改革;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高端人才的缺失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之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文化素质和实践方面要具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现今我国大学的考试存在诸如考试观念不科学,考试目的不明确,考试形式、内容、考试结果反馈落后等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1.1高校教师要树立过程性考试观,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进行评价。

要进行考试改革,更新考试观念是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不是代表一个学科学习的终结,更重要的是检测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要真正的发挥考试的功能就不能只将考试局限于期中或期末考试,要将考试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个体的创造力只有当一个人在从事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活动时,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并且,依赖于只专注个体在某一瞬间大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几次标准化考试,往往就有可能扭曲、夸大或明显地低估一个人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所能做出的贡献,只有在更接近个体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的评估,才有可能对他们的最终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识别学生的强项和弱项领域的能力,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指出哪些习惯是有创造性的,以及未来评估可以预期的是什么。不仅通过常规考试而且进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考察,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阶段和知识形式应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同时,高校应当辅助教师来转变考试观,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供有利于过程性评价的条件。

1.2学生应自觉改变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转而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修养。

考试只是一种检查学习效果的手段,并非目的,考试成绩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如今考试成绩成为了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标准,荣誉和丰厚奖品造就了考试的功利性,同学们经常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只针对性的看书复习,不太可能考的即使很有价值也不会花时间去钻研,这样极大地阻碍了自身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但是在目前还尚不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下,大学生们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和老师,应看到考试的短期利益性,自觉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灵活变通地运用各种考试模式

2.1根据具体科目采取不同种考试方式

大学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考试方法、命题原则、标准和要求,并积极利用网络的功能,开发可以直接在网上操作的考试系统,改变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引导学生从注重分数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性考试、操作合作考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方式等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试卷考察自身的学习水平;或者学生根据课程撰写论文,进行答辩,由学生做评委,学生之间相互考察。这些都是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的考试方式创新。

2.2考试形式借鉴企业招聘模式,测验并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

现在高校的教师对考试的自越来越明显,可自行决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企业的现行招聘模式中有许多测量应聘者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等,高校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考试,让在学生自由讨论中受到启发或发生碰撞,不断激起新的火花,一改之前考试形式死板,不能测出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弊端。在采取这种考试形式时,将加大设计试卷和组织考试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再加上这类形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只可能在某些课程采用,如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课程。

3.创新考试机制

引进外部考试机构,或者在校际之间建立对相同课程互相考核的机制,尝试考试制度的创新。目前,我国高校也可以尝试引入第三方考试组织的方式来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尤其是一些公共必修课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同时,由于各个高校对同一门课程的考试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建立互相交流学习的机制,有利于考试制度的不断改进。高校也可以学习国外好的考试评价方法,推动国内考试改革,不断完善考试制度与考试管理工作。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贯彻与执行。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与作用,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轨道上来,使高等教育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4.教师要注重对考试结果的运用,并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现行的考试比较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学生为了学分而考试;教师把考试当成了例行公事,考试结束后,匆忙统计分数,登记成绩上交,而忽视对考试结果及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的分析和反馈;管理者关心的是学籍管理、考风考纪、评定奖学金,而忽视对某个年级、专业、某些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形成情况,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挥情况,更是无人问津。考试成了一种形式只起到评定分数的作用,失去了对学生检查、导向、激励、鉴定的功能,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

然而,“考试结果的运用对于考试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重视考试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意见反馈,任课教师要对考试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要对考试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指导,避免只给学生一个笼统的分数或下一个简单的结论的做法。

除此以外,要更好的发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一些社会主体也应当相应做出努力,如:家长,用人单位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家长应当更新考试观念,孩子学习效果的衡量不应只局限于一纸成绩单,孩子创新能力发展如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时除了注重考试成绩外更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时候要强调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责任。总的来说,只有在高校、教师、学生及相应的社会主体共同努力下,制定科学、灵活的考试制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考试改革才能有更大的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凌雁.庞红卫.论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1(10):37.

[2]谢超峰,贾冠忠.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考试改革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