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矛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9-01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号召师生大量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打开学生潜能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辅助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当前,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较少,导致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不容忽视。但是,农村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升学压力与新课标要求的矛盾
九年级学生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而当前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较重,只要考上好一点的高中就行,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是耽误时间,白费功夫。以我校的九年级学生为例,想上一节美术课,音乐课难上加难,自习课被老师占去进行讲解习题,学生每天都是做不完的各科试题,哪有时间去读"闲书"呢?说实话,一部分老师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只对语文课有好处,跟其它课无关,他们虽不反对,但也不支持。不是不爱看,面对各方面的升学压力,学生只有"望课外书兴叹",只有对课外读物说拜拜。
2.学生很少时间课外阅读与应试矛盾
其实七、八年级虽没有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但每天要面对各科正式的作业,非正式的练习作业等,课外阅读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致使学生知识面窄,而当今的中招考试却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的考查,学生遇到此类试题就束手无策。据笔者调查,我校九年级学生对于考《水浒》中有关鲁智深的情节填空一题,98℅的学生答不准确。这又如何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呢?
3.想读课外书与无课外书的矛盾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学生买很多正版的书来读,如果老师要求,学生也大多从地摊上买一两本应付,而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又不多,因此图书室里藏书量也不大,或陈旧过时,或不适合学生阅读。借阅到了又不喜欢读,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失望,仅靠买来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远远达不到要求。
4.想读课外书与不知如何读的矛盾
有的学生读课外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对武侠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较感兴趣,有的学生不知道看什么书,或者挑一些自己喜欢看的,看书时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追求刺激性很强的细节,却无视书中的精华,大部分学生看书前没有目的没有计划,没有选择,对书中优美的词句看后也如过眼烟云。这样一来,阅读课不但没有良好的效果,反而是浪费资源。没有正确的"阅读观"。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阅读课教学中探索出以下对策: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布置了名著长廊,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著导读的宣传画,内容涉及作者介绍、内容概述,并配上作者相片和相关图片,力求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课余饭后就能接受名著的熏陶。平时我在课堂上朗诵优美的诗篇,在作文课上讲名人故事,学生有兴趣之后,在阅读课上,我向他们推荐一些中学生必读书目,如《名人传》、《西游记》、《水浒》、《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性格不同的学生选择的书不同,但我并不强求学生,依爱好选择,这样学生更乐于读。
(2)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说过:"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读经典名著。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课初期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个月应读完的感恩类书籍:感恩父亲、感恩母亲、感恩自然等十几本书,接着推荐的是《名人传》、《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十几本书,现在学生正在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我班一部分同学已经超额完成制定的读书计划,准备下一步让学生读泰戈尔,读莫泊桑,读托尔斯泰等。
(3)提供阅读条件,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自从开展阅读课以来,学生也愿意买课外书了,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远远达不到要求,让学生买书也不现实,同学们互相借阅,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借阅,这样阅读面就宽一些,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校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倡议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认为的好书贡献出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也放宽了借阅制度,学校资金投入到图书管理上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水海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必读课外书目,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必读课外书目1、《西游记》吴承恩
2、《水浒》施耐庵
3、《朝花夕拾》鲁
迅
4、《骆驼祥子》老
舍
5、《繁星·春水》冰
心
6、《鲁滨孙漂
流记》(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童年》(俄)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书技巧1、尽量借图书馆的新书。
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这类“新”书,我以为图书馆二楼的新书架和三楼的阅览室比较多,特别是三楼,只允许出借7天,这也逼迫你尽快完成,是好事。
2、经典书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买。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藏——以备需要时可以经常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在边角处记下自己的思路、想法——我比较信奉“不懂笔墨不读书”(关键是脑子实在不够用,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不立刻记录下来,以后再回味都很难)。
3、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出版集团)。
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就哲学社科及经济科学类别来说,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上海人民(上海世纪集团)、经济科学、江苏人民、辽宁教育、译林、中央编译、新星、湖南科技等综合性出版单位以及北大、复旦、广西师范、中国人大、上财等高校出版社都是比较不错的。特别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时,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我这样的风险规避者的理性选择。
4、读书要有一个文献学的准备过程。
有一两年是要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我管这叫文献学的准备。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后,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也学会鉴别书的好坏优劣,这样读书不会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花冤枉钱。从这个意义看,学习经济学或者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了解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实在是至关重要。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而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5、不要完全迷信书单。
书单的目的是一个文献检索的提要,之所以要有开书单的人,就是因为初入门者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提升自己鉴别书的优劣的能力,逐步对他所熟识的几个领域里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书以及有影响的人写的有影响的书中的代表作了然于胸。未必要都读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都读完——做学问者一辈子把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或话题搞深搞透就很不容易了。但至少当他想要检索的时候,自己头脑里会有一个清单,一个简明扼要的清单。一旦进入轨道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而不应该被庞大的书单吓住。头脑中要有一个目录,查哪个方面要找哪些人,了解他(她)的那些东西。书单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一定要自己掌握,最后做到自己能够给自己开书单。
6、藏书与读书要保持适当比例。
一味地买,一方面容易浪费资财,不经济;另方面也正如“书非借不能读”所暗指的现象,束之高阁以致成叶公之患。故此,将读书藏书比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有点类似于增长理论中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平衡路径的增长率”。不过,我认为这种稳态增长率不能追求“I=S”,藏书与读书拉开一定档次、保持一定的“赤字”、“通胀”是有必要和有益处的,藏书总是多于读书可以鞭策、激励你持续地阅读,当然赤字也不要太多,否则你习以为常反倒没有动力了。
7、有的读者看书有猴急的毛病,要不得。
不看序、译序、前言、导读、目录、后记、译后记、跋,这种叫做囫囵吞枣、欲火中烧,逮着一个先上了再说,这是不对的。要先好好打量打量,从前言中知道作者选题的背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录中大致看到作者论述的逻辑结构,这样读书才有目的性——读书必须要有目的有选择,因为时间太稀缺了。
8、经典之作读过以后应当整理读书笔记。
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这说明要学会甄别书的重要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对待办法。读书笔记也是这样,那些最为重要、经典的书籍,不仅是需要在书旁钩钩划划、写写记记,还应该整理自己的感想。读书笔记可以人物为主线——读一著名人物的多本著作,比较其一生思想变化的过程,可也;也可以就事论事,单就一本书、一个话题整理。读书笔记的写法,首要的是要写出该书的独特之处,在此前提下,再求全面。有些书籍只有个别篇章精彩,那就可以只针对这些篇章来写。在描述作者的观点之余,也应有自己的解读。学会用大书指导小书,以一本书分析另一本书,用具有普遍意义的讲方法论的书解读具有特殊性的专题书,用经典书比照前沿书。
9、对于数学模型为主的经济学理论书籍,需要注重其“诗外的功夫”。
【摘 要】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提高阅读品味和阅读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找出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阅读意识、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上端正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得课外阅读能够长期落实,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方法论
语文教师往往建议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达到增加知识储备,丰富文学涵养的目的。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仅仅是口头的倡导并不能够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寥寥;一些学生敷衍的阅读态度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也有部分学生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不知如何选择。因此,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适当的课外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真正获得课外阅读的乐趣和益处。
一、与教材相联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中外名家名篇,无论是从艺术风格、思想境界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都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例。而且,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心得。因此,笔者建议对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向外发散,给学生指出大致的阅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冰心的诗歌,短小清新、自然纯真的风格与初中生那天真直率的少年心性相投和,自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借助这四篇诗歌给学生带来的美好印象,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对冰心的艺术风格以及在诗歌中倾注的脉脉温情有所感悟。
此外,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环节”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少经典著作,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引人入胜,语言风格上或简洁、或优美,用语规范、描写得当,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适当地注意这些名著,通过一些章节的试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懂得如何以好书为师,与经典为友。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目标,还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故事情节,看不懂的地方就囫囵吞枣甚至直接跳过,忽略了课外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例如:
1.好书三读:课外书籍既有清新自然的现代诗歌;也有雅致古典的传统词曲;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篇幅的小说。因此,笔者建议教会学生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是诗词阅读,那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朗读出来,根据自己的体悟将感情融入到朗诵中,做到声情并茂。这样一来,既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诗歌的情境美;也能够体会到诗歌在音韵上具备的独特魅力。
面对小说,学生则不妨选择先浏览后精读的方式。因为小说的情节性特质,不少学生对故事的进展十分好奇,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籍,学生可以先尽情地阅读精彩的故事,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字句,只要不影响整体情节,都可以标记下直接跳过。等到全书阅读完毕,再把自己标记过的部分和精彩的章节进行精读。这种二次阅读法既维持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也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笔记法:笔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因此,教师一定要敦促学生养成多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
以《朝花夕拾》为例:作为一本经典回忆散文集,它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文笔优美的童年回忆;也有《藤野先生》这种平淡真味的师生情怀;还有《狗?猫?鼠》这样意味深长的锐利词锋。因此,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除了摘抄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言语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行品读,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疑问。
简言之,阅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只要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除了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止是一项需要反复读、不停写的辛苦琐碎的工程,它是一件人生乐事,是一项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让学生真诚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而举办一些轻松的阅读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上认知。
例如,笔者曾经举办过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西游记》的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对《西游记》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摘录得特别多,认为作者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不同的妖精动作不同、形态各异,使得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学生则对孙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印象深刻,对天庭的人情冷暖做了剖析总结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原因;还有一位学生甚至根据书本的描述自己为取经四人分别画了一副人物肖像。
笔者认为学生不同的做法、观念这都是喜爱阅读、分享阅读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热情的交流还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他人的观念交流,分析他人的观察角度,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样,交流使得学生发现相互之间对作品阅读的共同爱好,能够产生相互鼓励的催化作用,让学生带着分享和交流的喜悦再一次投入到阅读当中,并且能够借鉴他人的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相信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2007年第12期
[2]徐永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2年第11期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3.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发财返故乡》为题续写;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抒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2.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选择推荐的书目是:七年级上学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学期《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下学期《十万个为什么》的一、二卷,《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上学期《水浒传》;九年级下学期:《红楼梦》。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
关键词:阅读名著 了解作者 把握人物 同学交流 广读作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而实际上对课外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却十分不容乐观。在学校范围内而言,设置了每周一至两节的阅读课,常常因为学校阅读条件有限、阅读时间短、占用阅读时间推进别的课程等各种原因而形同虚设。就学生层面而言,即使把阅读课认真贯彻下去,学生在短短的一两节课时间内也只能对其看的某些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可以说是浅尝辄止。特别是受学生个人素质的影响,学生所读名著内容,只重故事情节,不重思想内容。学生阅读层次的低下,阅读能力的减弱都使名著阅读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只有从微处入手,用精细的方法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有兴趣看名著,有欲望去求知,有耐心去感悟。
一、与作者亲近
“文如其人”。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能够给予你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而它的作者定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师长,用他敏锐的视角和人生向读者诠释着对社会、对生命的看法。
因此,阅读名著先从了解作者开始。读他的生平,读他的文风,读他的思想。常言道:“爱屋及乌。”学生真的对这位作者感兴趣,特别是一些作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吸引着他们的探奇心理,那自然会接受他的作品。从而用欣赏的眼光,用好求的虔诚去品味经典。
同时,学生在读前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写作的背景,无疑对他理解这部作品的风格,对他探索这部作品的思想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指导作用。
要了解作者,可以从多个途径。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读序言。有的序言是自序,讲述自己创作的经历、想法等。而有的是名家的评点,对作品的价值、作品的风格等等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序言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真的有如“林黛玉未见贾宝玉其人,已先闻其声”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设。
二、与人物牵手
阅读名著,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即读情节,目的是大体读通文本,理清行文的思路。而细读,则可以通过读人物,读细节,深入地了解作品所反映出的内涵。鼓励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文章大体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观名著、品人物,则感悟灵动于脑际。名著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只是作者创设出来的,但他们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感受,缘于对生活的感悟,因而他们又是具体可感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感同身受,苦人物之所苦,乐人物之所乐,就能从作品人物的角度看待问题,去感受作者把那些人物的命运安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良苦用心了。
那如何去深入把握人物呢?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可以用有情文去感染熏陶万千情感充溢的学子。以情动人,通过有情感地读文,达到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学生不但不觉厌烦,反而与作家心心相印,从此热爱文学,迸发出昂扬向上的生活动力。这不能不说是至情言语的功效。
古人也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圈点法、用记卡片、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去写下读人物时的感受,理清人物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人物,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分析表现人物的方法都是相当有益的。
三、与同学交流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模式是新课堂乃至教育理念的主流。一个人的聪明是聪明,而多个人汇集起的聪明就是智慧了。
阅读名著,读的不仅是一个人看待人物,看待作品的感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以及课后鼓励学生在读后之余,互相多交流心得。通过合作交流,交流出的是不同人看作品的体悟。肤浅的可以在交流中升华,角度可以在合作中多样化。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不断深入地挖掘名著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做到“读有所得”,力求从阅读到写作到人生都有收获。
四、与名著交友
著名作家杨绛曾经把名著比作一位敞开心扉的老友,你随时就可以直接推门进去拜访,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汲取智慧。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读名著的态度:如果你能用真诚的态度去阅读各类书籍,广泛地读,精要地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从中定会受益匪浅。
读书需要博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只有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积累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文素质。
读书务求精。现在的阅读刊物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要求读初中阶段必读经典书籍,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让学生通过名著了解历史,深入思想。同时更要有意识地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著,如《老人与海》《热爱生命》等,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阅读知识面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了解生活,探讨未来。另外,推荐名家名篇的美文时文,更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感受美的生活。史铁生、毕淑敏、张晓风等作家,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对我们的学生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进一些对比阅读的书物。读《西游记》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聊斋志异》相比较,读《格列佛游记》时就可以把它与《鲁滨逊漂流记》比较阅读,读它们的艺术成就,读它们的思想感情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
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语文学科的广阔就在于它的文学魅力,语文世界的多彩就在于它的博采众长。在阅读中感受美,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于漪.《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
关键词:名著教学;协作学习;可能性;实现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表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它明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这一点在名著教学中更应充分体现。因为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成为语文教师极力探讨的课题。
一、名著教学中协作学习实现的可能性
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为频繁的就是同伴交往。可以说,在众多教育资源中,学生本身就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教育资源,同伴之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会对他们产生极其重要影响。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学生带动学生的形式,组织协作探究学习小组,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和激情。
二、名著教学中协作学习的实现方式
我市的近几年中考方向,名著考查的范围共12部,学生一开始听到时都流露出畏惧的眼神,这么多,怎么读得完?于是我们就采取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方法,一起制订阅读计划:每学期读三部,四个学期读完。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学习成绩、性别、性格、能力倾向等构建若干个4~6人小组共同阅读,这样,阅读负担将大大减少,学生情绪也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将所要阅读的名著分成多个学习主题,如:“走近作者”“美文共赏”“奇趣课堂”“剪贴板”等。各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主题,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文本搜集、学习汇报、讨论归纳等学习任务,使学生自主性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一)小组分工
学习讨论的质量取决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如果组员之间的互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讨论的成效就会越显著。因此我要求组员做到:相互尊重,彼此支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因为每一个小组都要一起阅读一部名著,围绕同一部名著解决一个主题。有良好的伙伴关系,才有充分的情感交流。比如,第三小组,组员分别是小组长杨xx,记录员林xx,报告员李xx,第四人陈xx,他们在组队之前相互并没有多少交流,组队后却是表现突出,在多个选题中都有独特的见解。在合作中也逐渐加深了解,成员关系融洽。
(二)小组合作竞争
1.协同
协同指的是在小组协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的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分配,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明白在合作中必要的妥协是为了集体。
初中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注重自我,个性突出,为了同一个目的才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并不是一来就那么熟悉,甚至还相互看不惯对方,这样在合作学习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或火花,在探讨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意见。那么,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集体的脚步?怎样根据个人特性来分配任务?直至组员之间怎么交流?甚至在合作中怎样妥协?这都是这些十三四岁学生要面临的新课题。还以第三小组为例。前面讲到这个小组在组队前交流甚少,在组队后表现比较抢眼。小组长杨xx是一个个性桀骜之人,他的学习能力强,有很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阅读面之广和阅读量之多可以说在班上是遥遥领先,因此在组队之初他就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作为小组长,他在选题和归纳意见时,能有过人见解;但他也常常不耐烦听同组成员的看法,或轻易否定同组成员的看法。同组成员一开始很难适应,常向我抱怨难以和他交流。为此,我接连找他谈话,阐明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更指出合作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学会合作,也就是学会与人交往。他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急躁给小组学习带来的阻力和障碍,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学着去耐心听取成员的意见,措词也不那么尖锐了。
2.竞争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阅读乐趣,感受竞争气氛,我设置了不同的竞争“称号”,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竞争礼服”,让他们慢慢地适应竞争、敢于竞争,以竞争来促进学习。具体竞争办法举例如下:
在班中设置“阅读进步星”“阅读小能手”“名著小博士”三个不同级别的“称号”。让每个学生都从“零”开始,竞争从“阅读进步星”“阅读小能手”“名著小博士”一步步去夺取。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内组员的竞争。
在竞争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比如第一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是他们自己组合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针对他们组的实际情况,在评选“阅读进步星”时,很多同学都投给这个小组肯定的一票,可以说,第一小组的第一次“阅读进步星”是大家“送”的,其中鼓励成分居多。但在接下来的阅读学习中,第一小组的成员都憋足了劲,个个拿着字典,四个脑袋凑成一圈,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他们提不出什么有新意的问题,也写不出来什么完整的读书笔记,但他们确实是比之前努力了、投入了,所以在第三次竞争“阅读进步星”时,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把手中的票投给他们。
(三)展示交流
1.辩论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光是要会表达、更要善表达,学会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教师重点要对不善表达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示范指导。于是每星期的那节阅读课就成了辩论课,汇报展示成果课,更成了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读完《格列佛游记》,围绕着“奇”与“趣”,学生展开热烈的辩论,当中不乏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读《水浒传》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主题:“我心中的真英雄”。读完后的辩论会上,学生都使出十八般武艺,阐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通过辩论,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加深了,无论是对人物形象还是作品主题理解,无论是对故事情节还是表现手法把握,都比光做练习来得深刻。
2.评书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或名著中的某一环节进行识记、整理、创造等,开展“评书”,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每位同学有所收获,使学生有成就感、优越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名著阅读。
总之,无论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对懵懂的初中生而言,或许他们还不是那么容易就理解许多作品的思想内涵。但我相信:只要有一颗种子,就可以发芽、开花和结果。阅读名著,通过经典文化塑造学生的人格,会让学生在这物质化的社会永不迷失。
参考文献:
[1]张献礼.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9(5).
[2]丁丽娜.初中生与名著阅读的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