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高中文言文虚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文言文虚词

第1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一、掌握实词的意义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二、掌握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

第2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一、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原因分析 

归根结底,导致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课标及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言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但是,这些内容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学习的重点。这就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逐渐出现“断层”现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编排不合理 

从目前学校运用比较多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高中文言文篇幅较初中来说长很多,解读难度较大,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另外,从选文文体看,初中教材以记叙文文体为主,内容大多是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俩小儿辩日》《桃花源记》等。而到了高中,选文大多以抒情类散文为主,而且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包含丰富的思想蕴含,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理解鉴赏这些文言文,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积淀和素养,而绝大部分高中生是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及水平的。 

2.初高中文言文缺乏基础性及先导性 

初中教学只要求读懂浅易文言文,淡化语法教学,考查时也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法题,即使有语法现象,也是隐藏在翻译句子中,评价时不做突出要求,学生更是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及其意义,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和语法,进入高中不仅需要背诵较之初中篇幅更长的文言文,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再加上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无从下手,无法适应。 

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缺乏导向性 

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教学及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及方法是考试。中高考试卷对实际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中高考命题缺乏联系,导向性不明显。这也是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来,初中中考文言文命题文本多选自教材,即使有课外内容,选段也十分简单。这样的命题规律,让多数师生学习文言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到了高中阶段文言文考题全部选自课外文本,根据课标的要求,难度一下提升,这让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初中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改进对策分析 

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无形中也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迷失了方向。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 

1.渗透文言文语法意识及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语法知识非常薄弱,甚至有些学生连实词与虚词都分不清楚。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对于这些概念有一定掌握。为了摆脱学生能从初中文言文的“毫无认知”状态,就应该在高中文言文单元开始之前就给学生补充词性及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知识。这样的衔接教学可以为学生进行系统的高中文言文学习作很好的铺垫。同时,作为教师要有长远的育人观,不能急功近利,即便文言文中的语法、句法等知识在初中阶段不考查,但是也要加强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法的重视。 

2.改进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手段 

初中文言文更多是死记硬背,而到了高中要在背诵的基础上,更系统化,不仅了解还要学会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等。在日常学习中要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按照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类型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让已学的文言文内容与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进行衔接。比如初中《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这一典型的宾语前置,与高中《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3.把握文言文课程梯度及关联度 

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中,前后缺乏一种阶梯式的深入,初中语法知识应该为高中语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中起到先导作用,然而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讲解时没能做好这一点,使得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缺乏理性的知识基础。高中文言文主要以论述文,散文为主,这些文章从理解和情感内容上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而且作品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说教意味较浓,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深邃的思想观念与当代社会有较大的差距,没有一定人生体验和知识积累的高中生很容易“不知所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在课前,让学生针对知识点先进行自学,课中,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工作。让学生自己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思考、分析和整理。 

第3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一直都是教育者重点研究和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现在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文言文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重点突出积极主动、互动、创新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言文教学方式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在进行大量的词汇讲解,学生只是单纯的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做笔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没有参与和互动,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思想是,教授文言文是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学生则会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应付考试。所以,在这种思想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大多是沉闷无味的。学生厌学,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教学目的不达标,学生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高中文言文掌握的层面广泛,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要求较高,如果教师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会随之降低。

(二)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变化,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和未来工作中都没有很大的用处,从而就忽视文言文的学习。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拗口难懂,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上课时对文言文有抵触情绪,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文言文教学目标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从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唯在启发诱导。”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打破陈规,进行教学创新,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充分发挥能动性,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尝试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在备课时,我把课文整合成一个故事,上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设立《鸿门宴》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之高。(2)朗诵课文文言文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领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诵,在朗诵过程中把握文章的节奏,准确朗读难词字音,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精妙,从而对文言文的情感流露有更加深刻而独特的见解。(3)主动归纳实词虚词用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实词虚词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实词解释通常要涉及一词多义、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以及通假字等。虚词通常涉及介词、副词等。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弄清它的用法和语境表达的意思,不能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不同的文言实词虚词进行比较归纳、交叉渗透,学会融会贯通,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主动找出不理解的实词虚词,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4)情景再现,感知文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教学,把《鸿门宴》中项羽、沛公、张良、范增、樊哙等的语句和动作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表演还原文言文中语言和动作,使学生对文言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作者的情感以及词汇、句式、结构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5)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学生对文章熟读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章描写的人物特点、梳理全文结构、总结归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达成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二)正确认知文言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学生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更充实、不轻浮,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文对学生日后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言文的奥妙并将其传承下去。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精髓,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自主的学习文言文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

文言文作为中国的书面语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白话文作为书面语的历史还不到一个世纪。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每一名中国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可是鉴于目前中国的现状,只能在学校里开设这一课程。但是由于文言文在中国历史上“中断”将近一个世纪,使得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低。针对这一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哪些努力去加以改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把握三大方向

1.巩固学生文言文基础

学生只有先打好基础,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才会提上去。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打好基础之后慢慢累积起来的。巩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就要从字、词、句开始,然后才是段、篇、章。教师首先应提高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主要是虚词和实词两部分。虚词主要有“之”“而”“乎”“也”“其”“切”等,其用法较固定,高考要求学生要掌握十八个虚词。实词数量多、词性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多读、多背。时间长了,诗词也就可以无师自通了。诸如这类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总结、去理解、去记忆。如此,学生学习文言文也就容易多了,教师也就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2.结合史实教学

高中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是与中国的古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因此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下其中的历史背景了。现在流行穿越,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穿越情景剧: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艺”(自以为是)男喜读穿越,读过常热血沸腾,以致于欲为皇图霸业而尽一己之力,然夙愿从未得偿,故每思为诗一首以抒心中郁结之气,却搜肠刮肚无有一句。某日语文课上又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发现穿越了。但觉臂力过人、须发皆张、目光如炬,旁有一人击筑,又有一贵公子向其深深一揖。此男顿感胸中壮怀激烈,诗兴大发,脱口而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反!此男一惊,醒了,生出一身冷汗……如此问学生是否知道此情景剧中的人物及故事背景。结合史实来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增长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了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3.激发学生文言文兴趣

对许多学生来说文言文艰涩古奥、隐晦难懂,失去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生无兴趣,学习效果就差;学习效果差,就越无兴趣。这是一个不良循环。打破这种循环,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以在每堂课前,选一则《菜根谭》上的话写在黑板上,也可以选一则《笑林广记》上的笑话讲给学生听。长期下来,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也是有趣的,从而喜看文言文、喜读文言文,这样教师也就很容易地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了。

二、采取具体措施

1.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迁移

关于文言文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括诵读和查、抄、译两部分。诵读对于任何语言学科的学习都是极其重要的,长时间流畅地诵读就会培养出语感来。文言文也是如此,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的前提是把字、词的音、意全知晓了,最重要的就是句读不可出错。对于查、抄、译方面,必须准备一本权威的古汉语字典或词典,对不知读音的字以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询的方式解决。只查也不行,很少有人具备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所以在查完之后及时地抄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办法。

关于课后迁移,主要是要布置合适的作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做一些练习,还可以是阅读一些相关的文言文,不一而足。

2.授人以渔,注重传授方法

通常来讲,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大量、长期的诵读(可以不会背诵,但一定要熟读),进行原文句读分段(指竖排文),互相交流,汇报心得等。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教师完全可以辅以新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感染学生,带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3.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固定的,但教师的思想不应当随之固定下来。文言文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距今时间越长难度就越大。讲先秦文与唐宋文不应当是一种讲法,讲唐宋文与明清文也应该适当做一下调整,要做到灵活处理教材。这主要包括:(1)长文短讲。长文即篇幅长的文章,长文由于信息量大所以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样常会让学生产生厌倦之意。这时就应该抓住重点部分详讲,非重点则点到为止,做到长文短讲。(2)难文浅讲。对于先秦文言文及某些作者的文章就应该浅讲,不应该让学生产生难学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学习难文却不以为难,这就达到了有效教学。其他正常的文言文正常讲授就行了。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所以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就显得很重要了。学生高中文言文学好了,在进入大学后便可以更多地去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发扬优秀传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一、文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国文化历尽沧桑,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哲学、文学、医学、天文、历法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能够得到完整地保存和传播,靠的就是文言文。如果没有文言文作为一套符号保存前人的知识文化,大量的人类活动是不可能得到流传和交流的。

秦统一全国以后,人们靠文言文作为交流情感的工具,使国家蓬勃发展;北魏贵族建造洛阳龙门造像,作记时不用鲜卑语而用汉语文言文;清朝早期皇熟悉满语,但康熙、雍正的上谕多用汉语文言文写;乾隆时到处用汉语文言文题律诗和绝句。无数前人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仍然能团结一致,蓬勃发展,都因共同生活在一个文化背景内,使用文言文。

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与文言文虽然差别很大,但也有藕断丝连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同源异流,现代汉语不管怎样发展变化,总不能不保留一些幼儿时期的面貌,因而同文言文总会有相似之点(表现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在用现代汉语写文章时,偶尔也会引用一两句子曰、诗云之类的文言句子或者少数文言词语,可以增加文章的分量,使文章恰当表意。

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1990年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能把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996年教学大纲规定:“高中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诵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2000年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对文言文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对文言文阅读也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由此看来,教育部对文言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文言文不可能从高中语文教学中消失。

三、高中语文教材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相当大。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单元编排中全套教科书的选文,中国古代诗文作品约占45%。语文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单元编排中全套教科书的选文,文言文16篇,古诗、词、曲12课,40首,中国古诗文占46%。从单册来看,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小。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文言文占25.5%;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中,文言文占近33%。足见文言文篇目的增加,反映了有关人士对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四、当今文化发展潮流

当今时代是文化交流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西方已有一些国家创办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必须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学生,在接受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熟悉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果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仅有专家的研究,不落实到普及教育上,那么就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如果学生对中国优秀文言文不多读多背,日积月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将会一步步地退出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提到司马迁、李白、蒲松龄等名人及其作品时,学生一问三不知,不懂其意思,还要借助于翻译文字,那将是让人不可想象和难以接受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灿烂的中华文化因文言文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文言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文言文代代承接,精深的汉语汉文凭借文言文发扬光大。

第6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却是教师的一个难题。学生对文言文缺少学习兴趣,教师又缺少激情,使得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未能有很好的效果。

一、培养兴趣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基础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文言文教学长期处于“费时低效”状态,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翻译课文。这样枯燥的教学难免会使人失去兴趣,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在教授文言文之前给学生先讲解一些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这样导入课堂,既营造了一定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庄子》时,庄子的思想对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师不妨在课前先讲解一些关于庄子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快就有了想了解庄子其人的兴趣,教师在讲解庄子的思想时,就不那么抽象、枯燥了。在讲解有关战争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画一张简单的战争地图,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清晰明了。所以,教师只要突破学生的畏难情绪,继而想办法引发他们的兴趣,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基础,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大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仅现代文讲究朗读,文言文更应该注重朗读。朗读是一种较为生动的教学方式,况且在高中文言文中很多句式都比较整齐,读起来比较顺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朗读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很少主动去阅读文章。不读文章,就很难对文章的大体意思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多数文言文的妙处多在“沉郁顿挫”的朗读中流露出来。“沉郁顿挫”的朗读方式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沉郁顿挫”的朗读文言文时,他们的精神比平时绷得紧,并且会在朗读过程中思考文章作者的主要思想。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朗读文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大意。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以及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为琵琶女和自己相似的遭遇叹息。在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大体意思以及感情基调后,在学习时,学生会更专心地听教师的讲解,并能很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思想。

三、通过字词句学习夯实基础

《高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首先,在教学前教师应当明确教学重点。文言文文本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都是文言文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一定要确定,切忌细大不捐。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所积累,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其次,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判断依据是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分析目前课堂上的一些做法。串讲法。一看到这三个字,部分老师可能都会认为这是最无趣的教学方法,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但其实,这样的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一目了然。我们以《兰亭集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都会设置让学生自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何而乐?”之后在为学生勾画和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这种看似“保守”的做法,在笔者课后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时,效果确实最好。合作探究法。这种做法是提前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分配不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到课下学习,课堂展示。由一组讲,其余组质疑和讨论,分歧较大时,由教师诠释回答。这样的做法,课堂是热闹的,也能保证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很浓厚,积极性也很高,但这也导致课堂节奏缓慢、知识点冗杂的现象。“导学案”形式。这种形式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下发给由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其中有基本知识点、重难点内容、拓展探究等板块,由学生课前使用,作为预习资料。这样就会让学生提前介入文本中,在课堂上也会格外关注自己所不了解的地方,在课堂学习上做到目的性更明确。同样,导学案可以在课堂中和课下使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自己归纳整理。这样的形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也增加了学生的课下负担。

四、利用多媒体完善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色上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直观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整理和总结。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中,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丰富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历史学习,也可提高学习兴趣。

创建文言文教学之高效课堂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开放教学环境、拓展课外阅读等,但是不论哪种策略,都应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文言写作的能力。其实,只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和反思,在教学中融人文、科学于一体,就能提高文言教学效率,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失的构成模块。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棘手;汲取精华;古为今用;举一反三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文名篇越来越多。从我自身感受来说,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还是困难很大,尤其是高考的文言文,分值大,注释少,多数篇目是人物传记,文中地名、官职居多,不好准确翻译。不仅对我们这里的学生,就是对其他地方的高中生来说都很棘手。我想谈几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看法和广大高中师生共享。

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汲取精华、发扬光大

读《陈情表》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百行孝为先;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知道天下为公,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使我们明白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读《孟子》,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明白在人生道路上要不停奋斗,积极进取;读《庄子・秋水》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激励我们努力攀登,永不停息;读《荆轲刺秦王》知道见侮而不斗,辱也,教会了我们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二、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古为今用,继承发展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直接了解古人的思想,历史文化。很多知识都来自于文言文,三山五岳,三皇五帝……我们都可以从古书典籍中查阅。古人的思想观念带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绝不可否认的。据记载,中医就是起源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它无疑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现在,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医很神奇,而文言文一直是中医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攻克的一个大关。史料记载: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单单对于医学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非常丰富的智慧。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道更多精彩诱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应用于写作之中,引经据典,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祖国文化遗产,学习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从而提升人生价值。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古代典籍来解决问题。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是,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只要学会了文言,学生就能不受时代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汲取需要的营养。在过翻译关时加以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历久不变”指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脱离口语”的特点使文言深奥难懂。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代相隔太远,学生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学生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言的困难。然而,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要想使宝库的大门向我们的学生敞开,就要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所以文言文的特点既为我们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遵循“不变”去寻找规律,再加以变通,就好理解句段的意思了,拦路虎自然就离开我们了。我们要从心理上不惧怕文言文。

三、要教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出口成章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强的美感。根据我自己的一点教学文言文心得,我认为读通、读顺文言文了,理解现代文就容易多了。文言文的阅读,从这个层面上看,是为现代文阅读服务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才能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有在感情上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才能成为我们探索中华文化的巨大动力。

四、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指导学生背诵

文言文这种文体,不经过大量的背诵肯定是不管用的。其实对于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来说,把课本上的全部古文、诗词都背过,是毫无疑问的。背多了,见识多了,遇到问题就会立刻想到背过的句子,到时候就有了语感,自然而然理解起来就轻松了。

2.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要会翻译,字字落实。翻译一定要通顺,不通顺要加以润色。就文言文的翻译来说,比较难的就是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对于那些文言虚词,比如:之、乎、者、何、其就那么十几个字,在上课的时候就注意让学生积累,这样就一次性地把一个字的全部意思和例句汇总到一起了,就很容易搞清楚,然后再结合虚词做几个题目,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常见的虚词问题了。至于文言实词,因为实在太多了,无法系统整理,怎么办呢?通过背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多半,因为高考考题虽然分值大,但考点不多,重点实词也就有数十个,背诵不能解决的实词,可以通过古今意义的对比,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把句子理通顺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3.教会学生看注释

文章下的注释很重要,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出处,联系背过的类似文章,可以对选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义。对选文中的虚词、实词等的注释,可以帮学生精确地翻译句子。

4.重点掌握基本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固定句式是必须要掌握的。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特殊语序。句式的学习通过总结归纳,然后加上理解,再背过,一次就能搞清楚。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一劳永逸。

5.理解作者的用意,根据作者的意思理解文意会更加顺畅

学习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总结,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42-01

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优秀作品值得后人研究。一些文章教会我们怎样为人处世;一些文章教会我们怎样学习知识和文化;一些文章教会我们怎样分辨政治上的利弊等等。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对中国创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以史为鉴”,避免走弯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很多文言文的内容,高考的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所占的分值也比较大,而且学习文言文是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学校必须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一、强化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从古至今,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更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更是文言文教学中立足点。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既传统又重要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认真研究文言文的整体思路和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将文章的意思解释清楚,把一些难懂的字词告诉学生,然后再对文章整体进行串讲,最后对文章的写作意义和写作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熟读或者背诵的任务则留在课下。但是,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韵律这方面更为讲究,古人诵读诗文或者文言文的方式一般是“吟唱”,因此,要学好文言文就不能轻视朗读和背诵。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没有对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对一些文字较为生疏,又不懂得怎样断句、在哪停顿,所以,学习文言文就要将“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着重突出朗读的重要性。

二、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对一些重要的字词和句子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不仅可以将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讲透彻,而且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含义。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所学文言文的资料或者文章背景适当的进行拓展,可以使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文章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更深的领会,还能使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意境以及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比如《屈原列传》这篇文章,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从摘出此文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切入点,先对贾谊的生平和一些事迹进行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产生司马迁为什么将贾谊和屈原写为一转的疑问和思考,这两人的共同点是在朝政上不被重用,但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卓越的贡献。随后,教师重点对文章第三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思考:第一,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这篇文章;第二,司马迁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角度来评价《离骚》的。在将这些问题解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整体,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屈原如此悲剧的人生。这一问题,对文章的每一小节都有所涉及,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统领了全文。由此可见,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和内涵,这种由教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疏通的方式,比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是教师自身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释要有效很多。因为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地思考和讨论,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文章进行记忆和理解。

三、总结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及时进行整理和复习。如果将这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系统整理记忆背诵之后,对学生来说,就对文言文知识的材料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就能够充分的把握语文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在进行讲授时,能够更加的系统化。其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使提醒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材料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之后,在课堂上更加强调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习,使学生占据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将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合理的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去查阅其意思,然后分小组进行综合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重要的文言文知识,也教导学生要注重合作和交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小结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授课时,要有使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应在改变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余燕.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分析[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11):127-128

第9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局,和当前高考文言文相对固定的考察方式有直接关系,实词、虚词、句式等构成了高考文言文考察的主要内容。再加上不少老师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说法错误地理解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并以此作为权威支撑,更加重了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倾向。

《课标》在描述基本理念时说,“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实践的,其目的是指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需要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近些年颇受国人关注。尽管它的测评对象是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但其测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它并没有把测评局限在对特定学科知识的理解上,而是要评估学生“完成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它与《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教学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现实从来就不是可分割的。作为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同样也应致力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和自我发展。作为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构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的联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同时,以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可以利用的现实因素很多,比如学生比较熟练的现代语言表达能力,接受度较高的现代思想,丰富的校园生活等等。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写和说两个维度提出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写

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文言文教学仅到此为止就错了。民国学者胡怀琛曾说,“我们读古书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考古’,其二是‘致用’”。“考古”和高中生的生活基本没有关系,“致用”才是目的。对于文言基础知识,“只会记住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必须使自己所学知识富有意义,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是如何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把文言知识不仅“记下来”,更要“用起来”。

(一)仿写

可仿写的文言文内容很多,诸如句子、段落、文体特征、修辞、逻辑等。教师应根据课文或者单元教学需要设定仿写内容,将之与学生共同参与或有共同经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仿写方式可做适当调整,纯文言或半文半白均可,而仿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以仿写文体特征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共有17篇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序、表、赋、记、论六大类,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征,同一种文体的不同篇章也有差别,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特征和差别的最好方式就是仿写。如学校开运动会时,笔者让学生模仿《滕王阁序》前两段,以骈文形式写一段开幕辞,学生的热情和表现着实让笔者惊叹。再如仿写逻辑,《陈情表》、《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名篇都是非常好的范本,教师与其在课堂上讲字词,析逻辑,毋宁换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写作对象,让学生仿写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语言逻辑。在仿写过程中,文章逻辑自会通达,基础知识也自会使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发现文言文是“有用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也大不一样。

(二)文白翻转

有很多学生虽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这些积累并没有助力于他们的现代汉语表达,其书面语语体特征极不明显,语言嗦、口语过多,更无个性风格可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没有解决文言文学以致用的问题,文言与现代语言严重脱节,文言无法为现代语言提供营养,现代语言也无法反哺文言的学习。

文白翻转这种散学形式,就可以让文言和现代语言形成互利的关系。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套路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以此检验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篇章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让文言文和白话文形成互利的关系。文白翻转可以这样操作,教师找出或者写出与教学目标(或文言基础知识)相关的白话文片段,或者干脆利用学生平时的白话文习作,按照写作要求(比如必须使用教师列出的某些文言知识),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同时在文言文学习的综合阶段,也可以让学生把文言文的白话译文翻译成文言文,这样就打通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隔阂。

(三)研究性写作

文言文自有其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要客观地评价它们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历史的演变又使得文言文写作时代与现代千差万别。处于当下的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历史的鸿沟,这鸿沟之阔,正是理解的障碍,但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课标》语)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两种阅读方式: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使得大众化阅读取得与本文的高度一致,即从文本中获得继承的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体验等;再从批判的角度看到作者认知与表达的局限,这使得大众阅读进一步提升认识,比作者前进一步。”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合体即是研究性阅读,将研究性阅读心得形诸文字,便是研究性写作。同时,要评价文言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需要的是“现代观念”。现代观念的触角深入到古文深处,就从思想上将文言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比如在学习《陈情表》时,如果把文字表面所传达的对祖母之孝和对君主之忠的纠结置于当时朝代更迭,司马氏急欲建立合法统治基础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学生在感动于祖孙情深之外还会有更大的收获。再把这种收获用现代的孝义观、家庭观、爱国观等观念重新审视,把审视结果整理成文,以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进行思想碰撞,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世界,也能提升其思维品质。研究性写作的前提是研究性阅读,教师要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或指导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写作是对阅读心得和思考的整理。

二、说

这里的“说”,不是指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而是课程中“口语交际”的训练手段,是借用现代语言对文言的重构。西方社会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过去语言学局限于研究语言的认知功能,忽视研究交际功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法理论也只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只求掌握认知功能,结果学生却不会使用语言,掌握不了交际能力。”这是事实,如今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支吾半天说不出来或说了半天不知所云的现象很是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是要把“口语交际”课程和文言文课程重新整合,把前者的训练手段和后者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口语交际”课程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深化其对文言文的理解。

(一)讲故事

“讲故事”并不是儿童的专利,或许正是出于对此观念的误解,高中教师才羞于在课堂上使用此法。“讲故事”要求学生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变化的语音表达丰富的语义和情感。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形式,也是检验口语表达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讲故事”也比高中学生常见的“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难度更大。高中文言文有不少史传类作品,如《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这类故事性很强的作品特别适合用“讲故事”的方法。用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来转换较为陌生的文言,这是挑战,也最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而且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就可以看他能否像讲故事一样把课文复述出来,而且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生硬地背诵。同时,讲故事的学生和听故事的学生又能形成互动,构成对文言文内容的双向强化。

(二)课本剧表演

戏剧表演的形式很多,对于高中课堂来说,比较适合的形式是课本剧表演,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正因为此,它才是构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关系的一个连接点。适合课本剧表演的课文,以史传类文本为主。要把文言文作为戏剧表演出来,首先要把文言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然后再深入揣摩剧本内涵,最后把它表演出来。无论前期的改编还是后期的表演,其成功与否都源于学生是否理解文本。情境性是课本剧表演作为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在表演情境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剧本人物的一言一行。如此的“行知合一”,就使得表演变成了学生的阅历,学习变成了人生经验。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注意,剧本语言不能过分脱离文言,脱离文言的语言形式无助于学习文言的内涵。因学习时间紧张,课本剧不可能做到一课一演,教师要有教学目标的中观设计意识,在单元、模块学习结束时或结合校园文艺活动进行实践。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也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但比赛结果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表演过程,即学生的文言学习过程。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使用过的且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不是方法的全部。文言文内涵的丰富性和现实的多样性,决定了构建其联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挖掘。在当前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隔断学生与现实的某些联系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重建学以致用的知识实践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继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2]陆Z.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胡怀琛.怎样读古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美)伯尼斯・麦卡锡,丹尼斯・麦卡锡.自然学习设计:面向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赵福楼.真语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阅读[J].语文建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