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技术教育学

第1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年1月11日至年1月14日,我系主任参加了由学院党委书等组成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对各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考察历程和内容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南部地区唯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年1月14日上午。教职工1000余人,开设有畜牧系、兽医系、宠物科技系、食品科学系、园艺科技系等十一个系部。该院“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办学特色突出,建有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江苏蓓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考察团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年1月11日下午。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占地800余亩,开设有园林园艺系、农业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苏州农职院院相城科技园,始建于二OO五年三月,学院集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园区一期规划面积280亩,总投资5000万元,示范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万亩以上。

经过一年多的项目集成和资金投入,园区在建设规划中坚持项目的科学性、设施的先进性、示范的辐射性、管理的规范性、产学研的紧密性。共完成两大类十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完成资金投入2500万元。江苏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州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基因库、地被植物基因库、绿色果茶园、苗木种质资源圃、商品化组培室、中高档花卉生产示范区、园艺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园区。园区已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教师科研的平台、产业化的载体、科技示范的窗口、实训与科普的基地。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建于1983年,年1月12日下午。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2000年8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学院。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十个系,现有在校生11000人,教职工600余人。该院狠抓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汽车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项目。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办于1923年,年1月13日上午。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主校区与江宁校区和学院实训基地—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主体的一主两翼”校园格局。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区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观赏于一体,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其中的江苏林木种质资源库建有珍稀植物区、色彩苗木区等近20个特色园区,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林木种质资源库。

三、考察收获

第2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 职业技术 交流 引导 感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异、来源渠道不一、学习目的不同及就业方向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中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意识差及旷课等现象,既不利于教学管理,又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问题根源,探讨科学合理的方法途径,以教育感化为主,行政约束为辅,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良好行为意识,减少并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1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是学生主动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够,贪图安逸,怕脏怕累,不愿动手。二是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相对欠缺,学习上接受能力不稳定。虽然学生是经选拔录取,但学生文化课程各科不够均匀,学习上接受能力有时强、有时弱,有起伏现象。三是部分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的,进取意识薄弱,喜欢混日子,热衷玩游戏,时常逃课。四是有的学生集体观念不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及与他人沟通交流方法,自我意识强,融不到集体中去。五是个别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时常闹毛病,不是适应不了稍繁重的学习任务,就是因病缺课。六是有的学生自律意识差,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且不愿接受批评教育。

2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管理常见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缺乏,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及学校教育管理不当,都有可能造成思想波动,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受影响,而产生异常观念及行为等。首先,当今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相对丰富,易对孩子娇生惯养,造成其缺乏吃苦耐劳与进取意识;二是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祖辈照看长大,长期得不到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形成一定孤独心理与习惯,不善于沟通交流;三是学生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大,有的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单一的对学生施加高压学习政策,忽视学生心理教育及身体素质锻炼,而造成学生心理及身体素质上的不足;四是当今是社会高度信息化,各种各样信息繁多,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学生每天都可面对各种异样信息,学生的分辨意识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易受影响而产生异常思想、行为等。

3学生管理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3.1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首先新生入学以后为每名学生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注意了解入学动机、基础情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特长等信息;其次通过查阅入学档案,开展问卷调查、单独谈话、侧面了解、打电话向家长及所亲近的人咨询,系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搞好管理奠定相应基础。

3.2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题教育,引导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

组织学习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打牢纪律观念,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发扬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创建和谐班级。引导学生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做事明理、经事长智,培养理性观念。经常进行教学秩序、课堂纪律、尊师重教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学习外部环境。教育学生立志成材,端正入学动机,倡导勤奋学习、博学精艺的学风,营造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性,引导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3做好骨干选拔,发挥骨干引导作用及示范效应

培养和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学习勤奋,纪律性强,热爱集体、善于团结的学生骨干队伍,强化骨干的服务意识,发挥骨干的表率作用。成立帮学对子,及时发现与反馈异常情况,做到问题及发现及时解决。个别问题相对突出的学生,要多加关注,重点帮教,逐步解决思想问题,帮助改正和转化。

3.4积极发挥家长及亲朋的亲情感化作用

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家长供他们上学所作的付出与艰辛,家长的牵挂与期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得亲情教育,使其即来之则安之,安下心来学习,努力提高能力素质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家庭争光,从而打消混日子的思想,促进管理。

3.5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积极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配合、互动的良好关系,注重转变教师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及呆板课堂管理方式,通过教师的渊博知识及甘为孺子牛的教学态度来引导、启发学生虚心学习,既教书又育人。倡导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导学习方法改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灵活运用管理规定,学校、家长、教师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搞好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学习型社会技术与就业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1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2)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4)工业化与信息化。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2 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2.1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

2.2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第4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内容提要】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7.市场机制与教育规律(略)

第5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学术生态;职业教育;本质

作者简介:蓝洁(1981-),女,广西博白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6-0004-05

“看问题要看本质”是学术与实践领域都十分流行的一种说法,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追问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都重点关注的问题,他们生怕未能抓住“本质”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流于疏浅。中国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地追寻职业教育的完美“本质”,多态多相的“职业教育本质观”层出不穷。因此,对以往形成的职业教育本质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整体分析职业教育本质观深层的学术生态,可以让我们明了和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概貌,进而推知新的研究方向和空间。

一、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学术生态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是群落生物以及无生命的环境所组成的自我调节的稳定体系[1],借鉴到学术系统中,这里所言及的“学术生态”由“学术”与“生态”合二为一,指学术主体或学术群体围绕特定学术主题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与相关学术领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学术生态即用生态逻辑表征各种职业教育本质观之间及其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用学术生态观念分析职业教育本质观,有助于学界理解不同时期各种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动态性关系。

(一)职业教育本质观的“遗传谱系”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助推了实业教育的兴起和本土化职业教育本质理论的发轫[2]。这一时期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研究以黄炎培先生的论述为代表,黄炎培在其《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提出“职业教育机关‘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3]。从严格意义上说,黄炎培先生针对的是职业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并非职业教育的本质,但由于其在职业教育理论领域首次提出“本质”之理念,故一直以来都被追溯为我国学界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研究论述的起点,并成为后来中国职业教育学术界本质研究的重要“遗传因子”。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教育本质的外延性理论研究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主要集中在各种职业教育学著作中,以分析职业教育的定义、内涵、特征、属性等形式出现,这些职业教育基本原理的观点十分丰富,对职业教育本质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社会性”生发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4]被认为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研究的典型观点。

21世纪以来,中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学科得以加速发展,在外力推动和学科发展内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职业教育的本质”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呈现为三种研究路径:一是批判地继承“社会性”产生发展的基本思维框架,尝试多元化本质观的探析。典型如以经典“老三性”(“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为靶标,批判地提出“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的“新三性”本质说①。另有不同学者结合不同学科视角和方法提出“基本矛盾说”②、“要素关系说”③、“工作体系说”④等多种观点;二是深化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外延性理论,典型如通过职业教育的概念、特征、目的、功能等基础性研究来剖析职业教育本质[5]。三是对已有职业教育本质研究成果的思路、方法及观点进行审视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二)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学术生态群落

1.职业教育本质的哲学探索

(1)“种差+属”的定义逻辑

“种差+属”的本质定义逻辑源于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四谓词理论⑤,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同事物的定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给出了一个或某类事物的定义,一般也就揭示了该事物的本质[6]。遵循这种思维路径的本质研究见诸于各种论著、教科书,在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本质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用职业教育的概念或定义来规定职业教育的本质,这在逻辑上是不够严密的[7]。但各种职业教育的概念与定义为职业教育学科探究职业教育本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且丰富和深化了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

(2)矛盾运动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本质”的解释包含如下规定:“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8]。部分学者遵循这一权威性解释的思维路径,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必定有一个能贯穿职业教育过程始终,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根本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即是决定职业教育本质的根本所在。如有学者提出社会人才需求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如果这一矛盾消失,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将不复存在[9]。另有学者强调要认识职业教育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面对和解决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10]。

2.社会学思维的借鉴

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对职业教育本质研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或社会实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功能[11]。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其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能力。因此,正如部分学者所说,目前职业教育本质的探索多数是从其功能出发,进行的特征罗列[12];社会性、职业性、生产性、中介性、适应性、产业性等都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职业教育本质的[13]。另外,类似于“人人性”⑥、“初始职业化”⑦等本质言说的理论思维都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功能主义方法论。

3.系统论思维的借鉴

从系统角度出发,学者往往将职业教育本质的探讨建立在系统的、相互联系的职业教育特征、内涵、目的、功能等基础之上,以求“整体”、“全面”、“发展”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这一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本质论述方式常出现在职业教育论著中,典型形式是将“职业教育本质”作为章节标题,子章节的内容则通过阐述职业教育的概念、特征、功能加以论证[14]。亦有以论文形式出现的研究,如有学者基于系统的整体观,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的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直接创造者,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15];有学者基于系统的复杂观,认为职业教育的教育层次、培养目标、办学主体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多样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16];有学者基于系统的发展观,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具有历史的、空间的差异性,应因时因地、发展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17]。

4.教育学思维的借鉴

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因此,从教育学本质理论中类比和衍生出职业教育本质是重要的生成路径。以教育学的视角看职业教育本质问题,其探寻的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近年来,有学者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提出“技术技能职业性”⑧、“技艺授受”⑨、“职业针对性”⑩等是职业教育本质的观点;有研究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特征进行比较,提出“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18];还有学者另辟蹊径,将职业教育倚赖的工作体系与支持普通教育的学术体系进行比较,提出职业、工作和技术是职业教育本质探索的逻辑起点[19]。

以上学术生态群落思维的追溯与归类,是笔者根据研究需求,将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思路、结论与各学科理论视角类比后进行的客观分类,不代表各研究成果作者的原主观思路。从学术生态群落追寻职业教育本质研究思维脉络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详尽已有研究成果的生成逻辑,以积淀理论和发现问题。

二、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困境

从上述的学术生态看,要义繁多的各种职业教育本质观吸取了不同学科群落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养分,为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本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积淀。但表层的多学科理论思维的借鉴,并未形成职业教育研究自身深层的理论基础,看似欣欣向荣的学术生态背后,因缺乏竞争而呈现无差异的均衡,各种本质言说毫无节制地一拥而上,导致研究者丧失对职业教育本质观的识别、判断与驾驭能力。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质的飞跃,有必要分析已有研究的困境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一)本质概念界定模糊

对于“本质是什么?”这一根源性概念的理解,主导着职业教育研究者本质观的生成。混淆“本质”及相关概念的区别、联系,往往使得论争中出现不和谐音,职业教育本质观陷入“不知所言何物”的源头性话语困境。对于“本质”概念界定的不同,导致形成两类职业教育本质观。

一是将“本质”等同于“定义”,将职业教育本质理所当然地等同于职业教育的定义。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定义又往往移植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不是将教育定义中的“教育”置换成“职业教育”进行定向式注释,就是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进行简单类比演绎出区别化的“本质”。客观地说,职业教育的定义区分了职业教育与其他非职业教育的现象,界定了职业教育的对象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揭示职业教育的规律。但“本质”是一个比“定义”更为基本性的范畴,“定义”仅是“本质”在某种具体语境中的“转述”或“引申”。职业教育的定义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因为职业教育本质是一切职业教育研究的预设前提,是学科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定义未能揭示职业教育本质所要揭示的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质的规定性,也不能囊括职业教育的终极价值。

二是将“本质”等同于“本质属性”。已提出的“生利性”说、“社会性”说、“职业性”说、“生产力”说、“民众性”说、“适应性”说、“中介性”说、“针对性”说、“技术技能”说、“发展”说等职业教育本质观,多数标榜着其所研究的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应当说“本质”与“属性”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一事物在同别的事物发生关系时便表现为多重属性(性质),只有那些反映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的特有属性,才是事物的“本质”[20]。“本质”是事物的“实在”和“存在依据”,是对事物本身做出是什么的回答,而“属性”仅是对事物的“表征”和“存在状态”的描述[21]。已有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往往将“本质”等同于“本质的属性”,或“根本的属性”。这些并列的、多样的、见仁见智的“本质属性”看似纷葩烂漫,但大多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往往只是对一些职业教育现象情境化地或理论化地进行归类,有意无意地脱离本质的中心问题,缺乏对本质的终极思考,虽然能自圆其说、自成体系,却未能对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较大影响和应有的意义。

(二)本质研究目标离散

职业教育本质观的研究目标引申出“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功能的探讨,是对研究者“为什么要研究职业教育本质”的追问。研究职业教育本质,应然的目的是通过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分析,认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积淀理论和指导实践。在职业教育本质观研究的现实成果中,对于“为什么要研究职业教育本质”的问题,大多避而不谈,似乎公认的研究目标已是约定俗成。但细观这些成果的分析路径,本质追寻的实际目标取向趋于单向片面,要么只强调职业教育本质之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要么只重视职业教育本质研究之于理论的价值。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的研究从实践经验或者现实情境中总结出共性的或是个性的“本质”,忽略理论的逻辑推理、分析、综合与演绎的提升与过渡,而直接又将浅层的、表面的“本质”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有的研究则践行“模糊——清晰——再模糊——更清晰”的螺旋式理论前进的路径,完全在理论体系中进行概念的类比、逻辑的推演、理论的批判,忽略职业教育本质研究之于生活世界的价值和功能。理论和实践目标的有意或无意分离,使得职业教育本质研究陷入单向片面的藩篱。

(三)本质探究思维局限

职业教育本质探究的思维折射出“怎么样研究职业教育本质”的问题,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解读。已有职业教育本质研究成果的认识框架和思维路线明显印刻着实体性思维的特征,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本质主义和模式化。研究者坚信在生灭变幻的职业教育现象背后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并且本质是职业教育的终极构成和终极性质,可以对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解释、预测和控制。这种追求一劳永逸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思维范式难以应对复杂教育现象的发难和批判。

二是倚赖简单还原的方法。研究者受限于自然科学的逻辑,认为一切职业教育现象都可以还原为某些本质或者本质属性,忽视整体背景和相互作用中的职业教育,采取整体化解的方法对职业教育要素进行离析、孤立,并且普遍使用“加减法”来组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先在地设定一些静态的要素性,并根据研究需要予以增减。这种分解、还原的方法一方面导致理论分解割裂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可能忽略了部分和部分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分解问题时总是仅抓住和保留了一些研究者自认为主要的因素,而把许许多多看似次要的因素丢弃。这样的本质研究不仅割裂了职业教育的整体,也造成了职业本质研究的自我封闭、孤立自存,使得职业教育本质研究徘徊不前。

三、走出困境之策略

(一)明确本质追寻的意涵

关于“本质”的讨论是一个综合程度极高的问题域,正确理解“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职业教育本质研究走出困境的首要突破口。

“本质”是一个哲学概念。自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后,二者的统一性和相异性都日益扩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没有截然分离和对立,而是形成一种混合或过渡的形态[22]。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本质”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学是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科,其“本质”除了自然科学的“种差+属”概念解释外,还应参照人文科学的价值概念系统,从而给予职业教育本质以社会、历史的普遍价值,即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种属与价值的统一。

(二)聚焦本质目标的指向

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目的应该不是终极的,而是启发人们在职业教育的理想与职业教育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又不断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既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想的价值支点,规范、引导人们的教育行为,又让研究者在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真谛中时刻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求真、向上的意识,永远敞开自我批判与自我成长的空间,避免本质的探寻蜕化为自我僵化、自我封闭[23]。

(三)拓展本质研究的视野

定势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只能把人们引入相同的研究路径,并得出趋同的研究成果,因此,拓展本质研究的视野,通过创新思维方式来引领职业教育本质研究,是使之超越困境的关键路向。

职业教育本质研究应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实体思维是目前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定势,执着于追寻职业教育终极的、永恒的本质,通常演化为本质主义。而关系思维导引下的职业教育本质研究则立足于职业教育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关注职业教育的各种内外部联系,着力于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立体地认识职业教育[24]。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的转向并非是对实体思维的否定、替代,而是对实体思维的批判和继承,并以此为基础在更高层面上寻求进一步的突破。

职业教育本质研究应从简单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普遍性、还原性的简单性思维模式曾经极大地推进了职业教育研究所能触及的现象的深度。但是职业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现象具有非线性、不可逆性、偶发性以及有序性与无序性相结合、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混沌性特征,因而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就绝不可能单一地运用理性主义的“简单性”思维模式来解决,应继而代之以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和非线性的观念来审视极为复杂的职业教育本质[25]。

注释:

①职业教育的“老三性”与“新三性”:“老三性”指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三种属性,是20世纪下半叶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典型观点。“新三性”包括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2003年由学者周明星在“老三性”的基础上提出。参见:周明星.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3(1):27-28.

②基本矛盾说:指用矛盾运动规律来认识职业教育本质的观点和方法。认为职业教育特殊矛盾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普遍的、稳定的和内在的关系,是发生在职业教育内部深处、贯穿于职业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反映职业教育各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的矛盾。这种矛盾运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它。参见:王洁.职业教育基本矛盾本质界定、运动规律及科学认识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2010(13):69-71.

③要素关系说:认为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本质,必须解决三种关系问题,即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参见:南海,董华.对职业教育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5):4-6.

④工作体系说:认为职业教育存在的逻辑前提是工作体系的存在,只有深入理解工作体系,并采用工作体系的视野来解读职业教育,才可能获得堆砌本质的深入理解。工作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职业、工作和技术,应从这三个层面解释职业教育本质的不同侧面。参见: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8.

⑤亚里士多德“种差+属”的四谓词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命题和所有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属,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为种差具有类的属性,应与属处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表现本质,那么,就可以把特性区分为上述的两个部分,把表现本质的那个部分称为定义,把剩下的部分按通常所用的术语叫做特性。根据上述,因此很明显,按现在的区分,一共出现有四个要素,即特性、定义、属和偶性。”因此,定义是揭示事物本质的短语,下定义的方法是“种差+属”。参见: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57.

⑥人人性:认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服务于和面向社会每个成员的固有特性。参见:陈齐苗.也谈职业教育的本质——读俞启定先生的《职业教育本质论》有感[J].职教论坛,2010(7):79-81.

⑦初始职业化: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完成个体的初始职业化,即个体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岗位实践,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基本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并在职业生涯环境中正确进行职业社会角色定位与扮演的过程。参见:申家龙.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6):5-7.

⑧技术技能职业性:认为职业教育属于面向职业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本质归属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参见: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19-26.

⑨技艺授受: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由掌握一定技巧性的技术或手艺的教师将其掌握的技术、技艺授受给那些有比较明确的技术、技艺应用意向的学生,使其能够在社会的技术、技艺性的工作中就职,并且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发展,其教学内容就是某种技艺。参见:刘晓.职业教育本质的再审视[J].职教论坛,2010(10):8-11.

⑩职业针对性: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参见:陈建明. 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J].北京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4.

参考文献:

[1]张国昌,胡赤弟.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内涵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53-57.

[2]宫雪.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7-9.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

[4]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8.

[5]俞启定,和震.职业教育本质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5-10.

[6]张家龙.论本质主义[J].哲学研究,1999(11):50-60.

[7]周志刚,马君.对职业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9-13.

[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35.

[9]王川.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5(11):4-9.

[10]王洁.职业教育基本矛盾本质界定、运动规律及科学认识理论研究[M].职教论坛,2010(13):69-71.

[11][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著.当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

[12][19]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5-11.

[13]孟景舟.社会学与教育学:职业教育本质论的两种不同视野[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0-12.

[14]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4.

[15]祝士明.基于系统观下的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与教育,2008(11中):11-14.

[16]杨金土.多样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5-7.

[17]彭干梓,夏金星.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发展观[J].职教论坛,2003(5):14-16.

[18]黄尧.实施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4(6):13.

[20]郑金州.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J].教育发展研究,1996(3):19-24.

[21]李伟言,王卓.教育本质问题研究新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50-54.

[2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02.

第6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52-01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场所迅速扩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立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对迅速的。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那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1.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德智体美劳的具备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心理素质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研究,教育部在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之后,各类学校就掀起了"心理热"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逐渐的被广泛关注。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压力,受社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不难看到某某新闻报道说某一青少年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因为某一事故而犯罪杀人,这样的案例我们随时可见,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停的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令人惊讶吃惊的是,在这些刑事犯罪中十五、十六岁的少年占多数,我想这样的触目惊心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表明,现在的职校生在老师的印象中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由那些经历了高中梦的却没实现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挫折,或许也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又或许是他们在家里有些亲情的缺失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给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2问题类型。我们都经历过中学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同时也了解,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问题类型:青春期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青春期问题和学习问题。

2.2.1青春期问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按生理学来说,他们都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的,早恋是他们共同的表现。对于情窦初开的他们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脾气暴躁正是他们青春的一种表现。

2.2.2学习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都有一种厌烦学习的心理,这种想法是从她们的中学时代产生的。学习不好被老师指责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和孤立,自己对学习的一种胆怯的心理都是造成他们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的原因,更为甚者,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打架斗殴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何其严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对策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3.1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质。根据调查表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数几乎为零。虽然在校的领导都有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却没有实施,并没有将其规划到教学任务中来。所以有必要将心理教育拿到课堂上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2加强引进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是几乎没有的,在这样老师的团队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起着开启可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3.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现在的中职生之所以不愿与人交谈,孤僻独立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打开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观。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关键的。

4.总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崛起仿佛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歪曲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主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其中就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学校学生的教育还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对于以上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各校还得依据各校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俊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47-148.

[2]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

第7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23-02

一、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对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一起重点研究探讨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确定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达到二级注册建造师的能力和水平。

“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主线,形成基本操作、综合技能训练、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能力模块,实现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技能三层次递进训练实践能力。在每个模块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实现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达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不断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专业教学过程设置的课程以及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在对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基础之上。

深入企业调研后,我们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开放性、服务性为原则,课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与岗位对接的基础上归纳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楼宇智能管理员(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按照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对智能建筑子分部工程的划分,进一步制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即以通信网络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系统集成六大模块为课程体系核心,前期开设水暖设备、智能仪表与测量等基础课程,后继开设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等课程,形成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特色鲜明、思路清晰的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课程体系(见图2),依此确定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

专业基础模块:使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完成电工基本技能实训、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气测量实训、楼宇智能系统CAD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基本操作能力,形成职业基础素质。

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在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通信与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电气消防系统施工等六大子分部系统安装核心能力课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等课程。教学中将技能训练项目融入课程中,理论教学由浅到深,能力训练过程从各系统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递进,从而使学生具备智能工程设计、安装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

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模块:在综合职业技能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智能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智能工程预算与招投标等岗位管理能力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知识,具备工程管理的能力。

运行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实现与顶岗实习的“零距离”对接。

顶岗实习模块:学生直接参与智能工程安装调试、智能建筑及小区运行维护,获得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具备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企业准员工素质,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二、课程标准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念和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方案、课程内容纲要、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等。我们根据课程开放过程中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中最难的是对课程的设计,一门课程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组织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课程标准中要全面体现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学时安排、场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评价标准尤其要做细做好,粗略的评价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我们在课程标准中细分出课程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均详细列出考核与评价标准,最后在综合学生的职业素质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例如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电气消防技术》的课程评价标准,首先列出本门课程有哪些技能训练项目,然后给出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的量化评价,最后给出课程的总评价。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将其做细做全,有利于后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定,更是建立精品课程的基础。

三、结束语

上述内容是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改的研究与成果,改革之路总是走的艰难和痛苦。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使我们每一个参与的教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得以有了新的成果,但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更优质的学生。

高职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如校企合作机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双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希望同行们能携手共进,在教学改革的路途上开出新的花蕾。

参考文献

[1]谭慧.楼宇智能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第8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 中职教育 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体现了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的“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教学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实施分层次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自1998年高校招生并轨后,各级教育逐步进行了招生与就业改革;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因此,在激烈的人才就业市场竞争中,中专生由过去的“走俏”变为现在的 “坐冷板凳”。这其中有就业宣传上的误导和用人单位过分追求人才“高消费”及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招生难、就业难、收费难、管理难等已经成为制约中专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招生难,中专招生由过去的“挑肥捡瘦”变为现在的“一窝端”。由此,在一个教学班中,个体素质差异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必然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局面,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寻求一种适合当今中等技术教育形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已是势在必行。

一、分层次教学理念的基本涵义

1.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概念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针对生源个体的学力水平、态度和动机等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将教育教学对象分成若干个层次,按层次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不仅涉及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教学制度层面的变革。

2.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涵义

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为: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

(1) 分层教学

学生入学后便组织摸底考试,根据入学成绩和摸底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班) 。一般来说分层方案可考虑两种:一是分为A层(基础较好的)、B层(基础居中的)、C层(基础较差的)三层;二是只分为A层(基础较好的)、B层(基础较差的)两层。对于A 层侧重在夯实基础求深度,明确目标拓宽度,精学实用重提高,和谐发展高标准,就业深造双选择;对于B层侧重一般理解教方法,力求掌握会运用,打好基础强技能,全面和谐求发展,突出就业保目标;对于C层则讲求耐心指导多鼓励, 循序渐进密台阶, 增强信心学方法,讲求知识会运用,突出个性保成才。笔者认为,在试点工作的初期可考虑采用第二种方案为宜。当第一轮试点工作结束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更细的层次划分,这样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2) 分层辅导

在过去的中专教学别强调“有课必导、课后必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专教学中更凸现出其重要性。分层教学必须配合以分类辅导, 否则它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得到发挥。分类辅导可分为课前辅导与课后辅导、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课上辅导与课下辅导、专题辅导与普遍辅导等多种形式。

(3) 分段提高

现在的中职学制一般为2- 3 年,当然多数专业为三年学制,但也有个别特殊专业为4 年。对于分层教学理念而言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应划分为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因人制宜, 设计阶段目标, 限期达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的, 正因为如此才提出了分层教学的问题。我们允许学生成绩的差异性, 但绝不允许学生成绩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没有提高。要求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学有所成。

(4) 分批推进

目前的中职生虽然个体差异很大, 但仍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批次。通过分层次教学, 我们既可以达到分段提高之目的, 而且更要实现分批推进之目标。如果说分段提高是对学生个体而言, 那么分批推进就是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全面性和全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 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能分批次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二、设计分层次教学模式

1.走班制模式

在原行政班级不变的情况下,将相同专业的某门课程,按照学生自主选择,或依据学生学力水平等基础条件,设定为若干(2- 3)个教学层次,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不一致。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再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安排相应的授课课时。

走班制模式的特点:简化分班程序,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促进;但加大了日常管理难度;不便于分层评价;适用于少数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情况。

2.定班制模式

在学生入学划分行政班级之始,通过诊断性评价(以摸底测验为主),掌握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基础条件,也可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等,按学生的学力层次划分行政班级。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一致,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和方法,安排相应的授课课时。

定班制模式的特点:分班程序较复杂,但针对性较强,同班学生之间教学进度相同,便于日常管理和分层评价,适用于较多门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情况。

3.通用式模式

适用于所有教学班级的所有课程,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层次和需要,将一个教学班级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小组(层次),按组制定分层授课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等。

通用式模式的特点:通用性和灵活性强,适用性广,组织课堂教学程序复杂,对学生纪律要求较高,对教师教学经验,课堂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分层评价难度大。

三、转变观念分层次教学成功的关键

分层次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精神实质就是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老师不放弃你,你更不要放弃你自己”的要求,同时要求全体教师准确理解分层次教学的精神实质,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

1.转变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观念

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不上普通高中或是对考大学没有希望的才来读中职的。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可能备受“歧视”和“冷眼”, 社会舆论和心理压力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坚决转变我们的学生是“差生”的观念,而要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块待雕琢的“璞玉”,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一定会成为“美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受尊重的个体,从而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重树信心,产生前进的动力。

2.转变单纯以考试分数和考试名次评价学生的观念

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和考试名次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已被教育界和广大教师所公认。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心理惯性,在每一次大小考试后,老师们还是习惯于给学生排名次,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吃够了排名次的苦头,所以单纯以考试分数和考试名次评价学生,只能进一步挫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就要求教师不要给学生排名次,不能单纯用考试名次来评价学生,而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3.摒弃“朽木不可雕”的观念

以前,经常听到有的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费多大的工夫也白搭!”甚至有的老师直言学生是“朽木不可雕”。 这种观念,既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又阻碍了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挥。 因此就要求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改进和提高,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四、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研究差异,科学分层,确定分层教学模式

(1) 新学期伊始,应对学生的智力差异、学历差异、基础差异、学业成绩差异,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掌握比较详实的资料,有的放矢,同时参照学生本人的志愿,进行科学分层。一般来说,在分层教学改革的初始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基础课,如英语、数学等,进行分层教学改革实验,将各班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A层次学生组成“提高班”,B层次学生组成“基础班”。采用“走班制”模式,分层不分班,原班级体制不变,上公共基础课时实行“走班制”,各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到相应的教室上课,而其他课程仍在原班级内上课。

(2) 在第一阶段分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初始阶段分层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基础班”和“提高班”的学生,任课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又分别分为A、B、C三个层次,把分层教学的范围扩充到其他的学生基础较好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最终实现分批推进的目标。

2.针对差异,分层备课,确定不同教学要求

(1)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对于“提高班”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新意识,强化其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拓宽其知识面;而针对“基础班”的教学,则以教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战胜惰性,使他们学有所得。

(2) 采用复式备课的形式,分层次设计教案。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课时都要制定出基础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三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案应完整充实、有实用性,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环节齐全,重点突出,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面向全体,分层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求每一名教师要深入理解分层次教学的精神实质,耐心、细心、认真地对待学生,要带着微笑进课堂,特别是对于“基础班”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心里装着“学困生”,采用各种通俗易懂的方法,让他们听明白、听懂,教材中繁杂的内容要认真处理,精讲、少讲、略讲,有些甚至可以不讲,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就是教师要细心、耐心、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不断探索分层次教学的新方法,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心理特点,做到分层施教,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方法分层。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差异明显,在教学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对“提高班”的教学着重贯彻探究式教学理念,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对“基础班”的教学要体现成功教育理念,采用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学习方法,讲得慢一点、细一点,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感兴趣,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 课堂提问分层。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层次性。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

(3)课堂练习分层。课堂练习题应紧扣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调动学生互帮互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整体推进的目标。

(4)布置作业分层。要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题,原则上让好学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逐步消除抄袭作业,不交作业的现象。

4.注重过程,全面考核,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对学生的考核,应由传统的“一卷制”改为独具特色的“学分制”或综合测评制。学分制或综合测评制,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一种方法,学生的学分可由纪律分、考勤分、作业分、专业特长分、学习分(包括单元测试分、期中期末考试分、进步分)、特殊加减分等组成。目的在于淡化考试分数观念,重视过程管理,督促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平时认真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上进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分段提高之目的,实现分批推进之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呈民,李柏玲.“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5-03-20.

[2]赵洪芬,王殿安.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分层次教学[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3]巩波,任曰金.实施分层次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4]汪华,张世正.信息技术基础[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摘要:高职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其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高职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入手,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的教师培训,有效地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师培训;实效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师资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13/03/14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和应用”(项目编号:2014-R-30254)

作者简介:卜树坡,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52-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目前,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社会逐步接纳职业教育,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岗位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要求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专深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职教师培训,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采取了大量行动,但效果并不理想。[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为期两周的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现实状况

高职教师培训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政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考察活动中,也将教师培训视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和指标。[2]但是,总体来讲,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教师培训主要归纳为国培、省培和学校培训等形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培训方案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培训方案的设计都是指向高职教师群体的,但培训方案设计都比较笼统、空泛,缺少针对性。还有国家与地方层面教师培训存在定位冲突,学校培训、地方培训、国家培训三个层面分工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缺少沟通,各自为战;(2)培训内容缺乏专业性。从教师培训开展的情况来看,培训内容简单、随意、零散和重复,不能反映教师的实质需求,大多包括高职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这些培训还远不及高职学生的培训,缺少订单式培训,更少有为专业教师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训;(3)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不论是国培还是地方培训都是立足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提高,忽视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不深入、不具体,许多培训目标定位在了解、理解层面;培训对象被动培训占多数,主动学习、实践操作占少数;(4)培训考核缺乏公正性。高职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考核缺少统一和规范的机制,有的培训缺少实质性的考核,甚至交了培训费都能通过;不少培训老师自行制定培训方案、讲授培训课程、拟定考试试题、批阅试卷等状况,根本做不到教考分离、公平公正。

二、借鉴国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十分重要。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如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十分鼓励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职培训。在美国,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不仅要有相当的学历,还要有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教师要有硕士以上学位,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等学科,专业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3]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学院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十分严格。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任教,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再进入实习学院进行两年的实习,再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在加拿大,针对教师的培训有省级教育培训和学院教师培训,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尤其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示范性能力。[4,5]我国的教师培训没有那么系统和规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使教师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教师培训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为案例进行剖析。

(一)学院办学理念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人才培养“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1)“地方性”是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区域定位于地方,即以“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为落脚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服务苏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2)“应用性”是把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即培养面向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3)“职业性”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即培养“职业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为核心,在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职业操守、职业文化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接受教育,力争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岗位技能培训。

(二)培训总体目标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院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后续培养学生、培训企业员工的能力。

(三)培训方案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使得培训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并切实可行。(1)培训项目。项目1:电子元件拆与焊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2:单晶片实用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3:数字逻辑设计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2)培训对象。项目1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项目2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项目3针对通信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下面以项目1为具体案例。

1.培训地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

2.培训时间。实用级/专业级各1周,每周三下午学科考试,每周五下午术科考试。

3.培训目标。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培训零件拆焊、测试、维修及设计、制作等能力。

4.培训重点。认证说明,实务课程,症状排除;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理论讲解和理论测试,实用级术科应试说明、拆焊成品板(SCBL)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专业级增加周边圆孔板(SCBH)讲解、SCBL拆焊和SCBH布线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

5.培训考核。学科理论测试认证从500题中随机产生50题,闭卷测试;实用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包括装配、焊接、调试SCBL板并正确显示,然后再拆卸板上所有器件;专业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又增加了周边圆孔板电路布线设计与制作,最后SCBL+SCBH板联调,显示正确并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6.培训证书。学科测试6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实用级证书;学科测试8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专业级证书。

(四)培训效果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培训效果统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专业级证书88.9%,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通信工程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3.8%、专业级证书93.3%。

据了解,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签发的能力认证证书获得了台湾电脑工会所属四千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的认可。

四、高职教师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是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是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与江苏省高校创建的首家联合认证中心,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心由电子元件拆焊能力认证中心、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和数位逻辑设计能力认证中心组成,该能力认证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统计,目前在苏州市注册的台资企业1万余家,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苏州已发展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台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化工、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投资规模还是用工人数均位居第一。笔者对12家台资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了调研,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排在前两位的是品德修养和实操能力。教师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能力认证证书后,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学生实训后通过认证考试,获取认证证书,毕业时可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就业,从而实现学校培养到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得到华硕、宏基、高创和冠捷等50多家台资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为了培训台资企业员工。在苏州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台资三千余家,企业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提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学院自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以来,广泛地与台资企业联系,利用学院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实训设备和具有能力认证监评资格的教师开展对外服务,已为华硕和高创两家公司培训员工总计93人,正在与苏州明基、力晶和友达等公司商谈具体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

通过这次培训,带来了诸多启示。培训内容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动手操作,理论讲解占20%,实际操作占80%;培训过程严格要求,从讲解、练习、测试、模拟考试到正式认证考试,每个步骤、环节都体现出很高的职业性;培训考核严谨务实,无论是学科考试,还是术科考试,严肃考场纪律,要求每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未通过者,下次再参加培训和考试。这为高职院校教师后续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雪利.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49-54.

[2]余婉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12(1):40-42.

[3]王勇强.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77-79.

[4]王华.论高职教师培训主体缺位与多主体参与[J].继续教育研究,201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