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下册生物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效课堂设置疑问、自主学习、实验制作、联系实际、课堂游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题、创新的思维、忠恳的建议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提高课堂的高效快捷,有很大的作用。
以下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和感悟。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悬疑性、诱导性的问题情境,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吸引注意力,驱动学生以最佳状态主动探究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断。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从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芸芸众生着的200多万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生物不断地进化呢?由此引出本节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明辨是非,释疑解惑。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少学多。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活动、合作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教学中,教师给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比较三者的不同。学生们相互讨论,新手绘制表格,列出具体的几项内容,逐一比较。学生设计表格如下:
学生设计的表格比我想像的还要全面,还要系统。只有学生亲自思考、亲自总结过的内容,理解才会更深刻,记忆才会更长久。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发展。
三、实验制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实验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科学探究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节中,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时,某些实验小组常会得出与教材上相反的结论:即蚯蚓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上爬得比在粗糙的纸板上快。而且把玻璃板垂直于地面,蚯蚓也能在上面爬行,很少会出现像预期那样滑落下来。为什么会有两种结论?学生们潜心探究,发现如果往玻璃板和纸板上喷水,使纸板蓄有一定量的水,这样既保持了蚯蚓的体表湿润,实验结果的正确率又大大提高了。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们分析前后结果不同的原因。学生分析认为,干的纸板因表面干燥而使蚯蚓运动异常,当水浸透了纸板,让蚯蚓在湿润的纸板上爬行,似在潮湿的土壤上爬行一样。这样使蚯蚓的刚毛发挥了威力,使实验的成功率有了保证。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扩展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联系实际,高效课堂走进生活
作为生物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科学高效的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以致用,还生物学教学应有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教学中,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有哪几种营养物质?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多补充哪几种营养?身体如果缺乏蛋白质会表现出什么症状?缺乏钙、磷、铁等无机盐呢?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的症状呢?有的同学经常患口角炎,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已经缺乏部分营养了,应该怎样补充呢?等等这些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探讨交流,这种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品质和意识,却永远地留给了学生,或许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课堂游戏,轻松愉快突破教学难点
“玩是天性”,学生们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引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 “性状”这一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通过“寻找班上重要人物”这一游戏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请全班同学起立,再让不符合教师描述的性状的同学坐下。第一步:教师先描述要找的这个重要人物是“男性”这一性状。女同学们领会后,全部坐下。第二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双眼皮”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三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有耳垂”这一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四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肤色黑”这一性状。第五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个子较高”的性状……
【关键词】青少年 健康 课堂问卷调查 样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36-02
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它显示了一种积极的健康观。在这个定义下,健康包括三个层次的健康: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全世界快速稳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需要他人给予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把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 课堂调查
1.问卷设计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教师,笔者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的要求,于2011年4月对板桥中学八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教科书,问卷设计了25个问题,分别是:(1)我至少有一两个好朋友。(2)我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cm。正常范围: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3)当我受到挫折时,我会向我的朋友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4)我至少可以说出三件我做得很好的事情。(5)我早上起来感到身体很舒服。(6)我至少有一种爱好或特长。(7)我能以旺盛的精力进行每天的学习和娱乐活动。(8)我能够自信地与我不太熟悉的人交谈。(9)我的身体很灵活。(10)我同男生和女生的关系都很好。(11)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12)当我领导别人或被别人领导时,我都会感到很自然。(13)我的牙齿很健康。(14)我的睡眠质量很好。(15)我能原谅别人的缺点或错误。(16)我的体育成绩都已达标。(17)我大多数时候感到心情愉快。(18)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会通过运动来放松自己。(19)我与其他同学合作时,能听取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20)在做事或读书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很集中。(21)我很少觉得疲乏无力。(22)当朋友让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时,我会拒绝。(23)我的食欲很好。(24)我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25)我会总结自己在某方面失败的教训,再遇到同样情况会做得更好。
在这25个问题中,涉及身体健康的题目有:第2、5、7、9、13、14、16、21、23题;涉及心理健康的题目有:第1、3、4、6、7、17、18、20、24、25题;涉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题目有:第1、3、8、10、11、12、15、19、22题。
在每道题的后面有4个选项,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其中,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不太符合”;3分表示“比较符合”;4分表示“完全符合”。
2.问卷统计
在课堂上,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单独地、诚实地完成问卷填写,不能与其他同学商量。
板桥中学2009级八年级共有三个班级,162名学生,除两名学生请假未能完成问卷外,共有160名学生参加了课堂问卷调查,实际收回问卷调查160份。
三 课堂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该课堂调查问卷的评价参考为:85~100分表示“健康状况良好”;70~84分表示“健康状况较好”;50~69分表示“健康状况一般”;小于50分表示“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板桥中学参加课堂问卷调查的160名学生中,健康状况良好的有32人,占20%;健康状况较好的有97人,占60.6%;健康状况一般的有31人,占19.4%;健康状况较差的没有。
在单项问题上,第2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51人,占31.9%;第7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61人,占38.1%;第8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65人,占40.6%;第16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71人,占44.3%;第20题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有67人,占41.9%。
四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从以上的课堂问卷调查样本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肥胖仍然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很多青少年喜欢吃零食,喝甜饮料,尤其是女生。而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肥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很多青少年由于肥胖产生了自卑心理、焦虑情绪,并为此影响了生活和学习。(2)学校和老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利用体育课和其他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当前,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而很多学生也因此只顾学习,忽略了身体锻炼。殊不知,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发育期,此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只有拥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为一生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3)对青少年,既要注重其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会引发厌学、焦虑、忧郁、孤僻等行为缺陷和心理疾病。所以,对学校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启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之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老师,应从几个方面引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其意志坚定;(2)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够经受得起挫折;(3)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懂得美丑善恶,能够抵制不良事物的诱惑;(4)开拓学生的交际网络,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思想行为趋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形成的身体素质,将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并增强其心理健康,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
三、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1.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大量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地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2.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实验中以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3.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四、结束语
总之,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丰富多彩;实验活动;搜集资源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还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中学生的兴趣及爱好,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增强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生物知识,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外活动呢?
一、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展开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学生都比较喜欢,那么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呢?我在活动实践中总结出了利用“情景模式”展开课外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情景模式”就是指课外活动中教师利用具体形象,创设有关的典型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活动情绪,使学生的情感和他们的认知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活动模式。
1.发挥媒体优势,创设活动情境。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发挥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把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能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活动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7章第3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以后,让学生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歌曲、图片、视频等资料,深深触动了他们,通过观看视频使他们不仅巩固了有关的生物知识,而且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利用演讲比赛,创设活动情景。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演讲比赛,将生物知识融入演讲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有关内容以后,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维生素的材料,整理成演讲稿在课外活动时进行演讲,并进行评选,任务布置以后,学生们都认真准备,在演讲时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维生素的知识,而且演讲的水平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活动场面非常热烈,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
3.利用学生游戏,创设活动情境。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游戏可让学生放飞的想象翅膀,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悟知识、明确道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八年级《软体动物》的有关内容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游戏,让学生分别搜集有关的资料再表演这几类动物,从而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加强课外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课外活动小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课外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生物所用的仪器、资料,创设自己的“实验室”。使学生直接的感受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培养科学情感。例如:在学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知识,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态瓶”制作的实验,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搜集生物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广泛的挖掘、利用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外活动也走进了希望的春天。
1.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在进行生物课外活动时,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美丽的自然界挖掘蚯蚓、观察植物、搜集植物标本。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动植物的特点、搜集了许多植物标本,同时也让学生亲近了大自然,拉近了自然与他们的距离。
2.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网络。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资源,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教学光盘或央视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专题节目,使学生认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动物行为的复杂性。让学生大开眼界,感慨不已。
3.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也能积极有效的使学习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完了“生物与遗传”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而了解自己为什么是单双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从而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形对性状的控制表达。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总之,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生物学习,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科知识,使生物教学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科学;板书;技巧
板书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重要内容的活动。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其关键词句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板书整体的过程。板书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既有效又经济的手段。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应该是符合教学内容的,是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拥有良好逻辑系统结构的,是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的板书。下面通过对几个板书实例的分析谈谈有关板书设计的技巧。
一、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是指按照教学内容,用科学概念或规律中的重点词语,分层次编排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者内容提要。它的特点是:能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条理清晰、从属关系分明,能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节“配制溶液”第一课时新授课的板书。教学内容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运算。这是最常见的提纲式板书。语言精练、中心内容突出;主副板书的区块清晰,层次分明;主板书部分内容有长效的提醒和帮助作用,这是PPT所不具备的;第一标题配制溶液与具体的内容不相符,教师只是把该章节的大标题复制下来,没有考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经常会犯的错误。建议改为“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部分板书图文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溶液稀释的过程以及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也是进行相关运算的关键。同时,在下方有了公式以及教师解题的详细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符合板书设计的规范性原则。
二、图解式板书
图解式板书是指教师运用图形、线条、箭头、符号等并配合必要的文字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板书方法。在所有的板书形式中图解式最具直观形象性,这种板书能一目了然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饶有兴致地探求学习内容,理解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和深层含义。此类型板书特别适用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和低年龄段的学生。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形进行边构图、边教学、边板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面所示的是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细胞”第2课时的教学板书,教学内容为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能识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该板书构图简洁合理,体现了直观性原则;在这个板书里,红色的文字表示两种生物细胞的不同结构,白色文字是共同结构,黄色文字加虚线框表示的是细胞结构的功能。语言高度精练,突出重点,体现了概括性原则;归类清晰,通过比较归纳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非常直观地呈现在一个画面中,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辨析、理解和记忆。
三、辐射式板书
辐射式板书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各部分,紧扣中心话题这一特点而设计。通过图文并茂的板书将文字、图片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内容更清晰,教学重点更突出,学生学习的要点更明确。辐射式的板书既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整理,又有助于学生聚焦性思维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一个中心,也可以有多个中心,这主要由教学的内容而定,辐射式板书一般多用于复习课。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5章“电和磁”复习课的板书。教学内容有了解简单的磁现象,并通过奥斯特实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安培力实验等揭示电和磁这两个现象具有本质相关性。
该板书以电和磁两个重点知识为核心,多方位联系相关知识,形成辐射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结构式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电磁本质相关的两个实验将电磁现象中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融为一体;从磁这个中心概念辐射出的几个内容就具有并列的关系,其中磁场的方向就是磁场的一个属性,在逻辑上应该是从属关系,而不能与磁场处于并列的位置。所以建议去掉磁场方向以体现板书的逻辑性原则。
四、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将教学内容的要点与彼此间的联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板书。表格式板书一般用于知识性强并可以明显进行分类的内容。可以是教师设计出表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填写;也可以由教师边讲解边把关键词语填入表格,或者先把内容有目的地按一定位置书写,归纳、总结时再形成表格。这类板书能将教材多变的内容梳理成简明的框架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感与透明度,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其进行高层次的认知加工,加深对事物的特征及其本质的认识。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章“电与电路”的专题复习课,主要内容为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以及在简单电路中的应用。重点在于通过两个电表分别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不同作用的比较来了解电表使用的规律。
一、优化教材的结构体系
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学生对自然的认识也应具有整体性。2012年版《科学》以新修订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整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等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从“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从相对静态地描述自然界的图景开始,逐步过渡到可观察的“运动和变化”“相互作用”,以及较为抽象的“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发展与和谐”等动态地描述自然界的图景,形成了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人与自然”为主线的结构体系。这样的结构体系不仅避免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从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深入地理解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科学知识结构,深化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2012年版《科学》力求适度地呈现统一的概念和原理,梳理并提炼出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学习主题,然后把它们结构化、逻辑系统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有条理、有层次,便于知识的迁移。例如,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系统的层次”,教材安排了“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的特性”三章内容的学习:“观察生物”阐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层次”;“人类的家园――地球” 阐述了“地球的结构与层次”;“物质的特性”阐述了“物质的结构与层次”。这些内容的编排采用由近及远、由宏观到微观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建构出一个比较有层次性的物质系统结构图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材内容的编排力求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例如,2012年版《科学》对“地球和宇宙”的编排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对2001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和七年级下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进行了重新整合,将这两章内容中与地球概况有关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组成地壳的岩石、泥石流、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等)调整在一起,形成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家园――地球”;将这两章内容中与地球与太阳系、地球与宇宙相关的教学内容(太阳与月球、地球的运动、地球与月球、探索宇宙等)调整在一起,形成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地球与宇宙”。这样的调整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由静态到动态的认识特点,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2012年版《科学》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更加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例如,2001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观察生物”内容的编排顺序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细胞―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单细胞生物、细菌和真菌、组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器官、系统)―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这样的编排是按照“个体―细胞―个体”的逻辑顺序展开,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基于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许多动物、植物的内容,已经有许多关于动物、植物的感性认识,2012年版《科学》将这一内容编排顺序调整为“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这样的内容编排顺序,使“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得到了明显体现,也使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逻辑结构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从科学现象与事实入手,创设教材情境,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2012年版《科学》在内容的呈现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科技情景作为教材的素材,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用科学理论与方法理解或解释周围的事物,用科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的呈现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感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现象探究科学规律、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探究能力。例如,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对环境的察觉”中,介绍看不见的光时,从电视机遥控器引入,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制导来说明红外线的作用,用紫外线验钞机、紫外线杀菌等来说明紫外线的作用。这样的教材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自然中学习科学,强化“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在这一章中,还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如喝酒后不能驾车、分析蝉是怎样发声的、土电话、助听器、次声波、超声波、声源的分贝数、彩虹、海市蜃楼、数码照相机等,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时不在。
2012年版《科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也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例如,在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中,选取了“激光测距仪、导航和数字地图、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铁矿的形成和利用、汶川地震、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火箭发射塔下的导流槽、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等与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关的内容作为教材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关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四、分散学生学习的难点
2001年版《科学》在使用过程中,师生们反映有些章的内容学习难点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2012年版《科学》对难点过于集中的“生活中的水”“地球与宇宙”等章进行了分散难点处理。如将“生活中的水”一章中四个难点知识:密度、压强、浮力、溶解度分散到三章来学习,即将密度移到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中学习,将水的压强移到七年级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中学习,将水的组成、水的浮力、物质在水中的发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水的利用和保护等内容仍然放在八年级上册第1章学习,分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2001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也是学生感觉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2012年版《科学》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先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让学生从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再在七年级下册学习“地球与宇宙”,这样相对延迟了“观测太空、月相、日食和月食”等难点知识的学习时间,较好地顺应学生认知的发展。
五、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2001年版《科学》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把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探究、实验)过程、结论等留成空白,希望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实验)来填写完整。大多数师生反映教材文字量过少,不利于学生的阅读,也给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带来了极大的麻烦。2012年版《科学》通过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加各种颜色的插图、图像更加真实化,或将人物卡通化、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等,增强教材的可读性。2012年版《科学》还对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搭建必要的“脚手架”。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先让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凸透镜能够成像,并初步认识物距与像距的概念,这样教材做了合乎情理的铺垫和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就能够自主展开。教材还通过增加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时,增加了“蝙蝠利用次声波捕食”“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用超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等实例。这些实例,不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开拓知识面,而且也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联系。
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012年版《科学》在具体的知识学习中也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一章内容呈现时,尽可能地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引出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殖的概念,从介绍各种生物的典型生殖方式后再概括生殖的类型和特点,从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花的结构等知识后到形成植物生殖和生命周期的概念等。在展开内容时,注重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实践应用等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领悟和迁移,实现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物实验 家庭化 综合素质
对于将初中生物实验家庭化来说,它具有趣味性、探究性、规范性、普及性等特点。初中生物实验所用到的材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食材,因此可以轻松获得,这样就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生物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生物教育,培养学生喜爱生物的情感,尽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另一方面,将生物实验放在家庭中进行,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做重复无味的书面作业,为学生喜欢的、有兴趣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同时还能增进家庭各成员间的感情。
那么,我们怎么将初中的生物实验家庭化呢?
一、根据教学的进度适时地布置家庭生物实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不完全明白的东西,以前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或者是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方法步骤以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后,再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而在实验中有多是爱动手、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做实验,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在一旁观看或无所事事。这样的实验,我们说很少会出现预期不到的异常现象,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得到预期的结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多数学生其实也只是在看热闹,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去做,并没有真正去动脑思考,这样就使实验的探究性大大降低,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若是能将生物实验家庭化,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将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激发起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而从自己的实践中探索、归纳知识。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种子的萌发条件》这一实验,由于种子的萌发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一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如果这时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种子的萌发条件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设置多种探究方案,倡导学生相互讨论,从多种因素中选出最可能影响的因素,这时的学生除了设计课本上3个外界环境因素的实验方案外,还多设计出有无光照、土壤、种子自身的因素等的实验方案。之后,学生就根据家庭远近自己进行分组,选好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重点解决实验操作中可能会遇到问题。学生在讨论实验操作中思考越来越详细,设计的实验过程越来越严谨。通过这样的讨论,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放学后回到家中,按照自己小组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下一周各组把实验的成果和结论带回到实验室,全班共同研讨,小组之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得出种子萌发受温度、空气、水影响大,而种子在有光或者无光下,有土壤或者无土壤的条件下,都会萌发。最后,再由教师作出合理的评价。
这样的家庭化实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拓展了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经过初中两年生物家庭化实验的尝试,学生无形中就会逐步养成用科学思维的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在日常生活中选取适于家庭化的探究实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生物,生物知识总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选取适于家庭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感受到家庭有生物,生物在家庭。例如,七年级下册学生学了“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一章后,让学生根据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习惯,设计自己家庭的一日三餐的食谱。在这一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查找资料,外出访问,设计出很多的营养食谱,同时给父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科学的进行营养搭配,从而保障家庭的身体健康。通过这一探究实验的进行,很多学生改掉了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在中考的体育加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支持。
三、积极协调家长共同参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如八年级上册《制作酸奶》实验中,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购买鲜牛奶和袋装酸奶,回到家中后和家长一起利用家庭中空置的玻璃瓶等的容器制作酸奶,发酵成功以后,一起享用孩子的劳动成果。也有的学生制作成功后,还带到了学校,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品尝,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的学生第一次没有成功,这时家长就和学生一起探讨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继续实验直到成功为止。通过这一实验,很多的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变得越发融洽,不少家长还向我们提出要多设计这样的实验,他们不怕花钱,因为在这一实验过程中他们充分地体验到了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除了这个实验以外,在初中的生物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制作泡菜、制作葡萄酒等实验。
四、在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化实验的同时,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业务的培训,运用好合理的评价机制
老师在将生物实验家庭化的过程中,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要加倍地进行指导。对于生物教师来说要能在实验过程中游刃有余,首先就是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从理论上把握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利用好家庭这一有力的课程资源,让生物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同时要运用好合理的评价机制,不断的激励学生,让参与生物家庭实验的每个学生都觉得“我能行”,而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就是我在实验,没有人在指导帮助我。所以,对于每次布置的生物家庭化实验来说,生物老师都要认真去做跟踪调查,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帮助和指导,还要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以科学的态度对实验进行点评,指出每一步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实验中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学生进取心和小组荣誉感,注意发现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嫩芽”,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以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
倡导新教材中生物探究实验的家庭化,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拓展学生的视野,完成新课改的目标。
课堂展示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潍坊市教科院葛科长召集召开评委工作会,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强调本次课堂展示活动必须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成立了督查工作小组。
11月12日下午及13日上午第一二节展示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生命的起源》,进行课堂展示的是来自安丘东埠中学的周国萍老师、昌乐二中的马芹老师、昌邑潍水学校的王文卿老师和坊子尚文初级中学的刘春梅老师。四位老师同课异构,同台竞艺,各显神通,给与会老师带来了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周国萍老师的课堂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主探讨化学进化的四个阶段,“假设你是科学家,如何证实化学进化的四个阶段的呢?尝试写出实验方案。”米勒探索生命进化实验的视频,重现当年探索的艰辛,鼓舞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勇气。最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马芹老师将她的课堂分成了四个展馆,分别介绍四种生命起源学说,并进行流动参过学习。随后针对“化学进化学说”,让学生自主提问最想知道的或最有疑惑的问题,建立了一个自由的课堂,学生的课堂。
王文卿老师深挖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转化成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对比学习,总结学习等方法做到了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王老师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让学生和在座的老师们深切感受到,“热爱地球,保护生命”的必要性,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的完美展示。
刘春梅别出心裁,以微信登录界面—人仰望地球为导入,引导同学们思考;回顾七年级上册生物的7个特征,及对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核酸的解读,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米勒模拟实验时,让学生拼图,既动脑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11月13日八年级展示的课题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由来自高密市向阳中学许少敏老师、寒亭区高里街道中心学校、临朐中学初中部的三位老师展示。
刘春梅别出心裁,以微信登录界面—人仰望地球为导入,引导同学们思考;回顾七年级上册生物的7个特征,及对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核酸的解读,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米勒模拟实验时,让学生拼图,既动脑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许少敏老师深挖课本,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从分子生物学证据到解剖学证据,再到最直接的化石证据,带给学生循序渐进的体验。最后进行知识的梳理,使同学们养成总结回顾的好习惯!
我有幸参与此次讲课。课堂开始,我以声夺人,课前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段小视频,威武的恐龙在教室里咆哮,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马的进化过程中,以同学们为小演员,分别展示了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马,生动形象。在地层与化石关系的探索中,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并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层中不同化石的分布,结合教学软件进行展示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郑蕾老师将同学们喜爱的找茬小游戏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小游戏让同学们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在分子生物学证据的学习中运用不同色彩的条带,解决同学们学习的难点。
11月13日下午进行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由来自青州一中实验学校周景茂老师、寿光市洛城二中杨军老师、潍城区潍坊三中张雅薇老师展示。
周景茂老师用动感的小运动、轻松的气氛带领大家进入《动物的运动》这一课题,课中周老师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调理清晰,依次递进的引导学生完成本节内容,还课堂于学生。
杨军老师思维严谨,条理清晰,又细心贴心,在课件中标注出易错字以供同学们参考,杨老师课前准备好解剖动物关节的视频,规范的操作,全面的知识,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最后通过实际动作操作,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肌肉收缩和舒张状态。
张雅薇老师以视频导入,对比人和其他动物的运动功能,说明运动在动物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时刻紧扣课程目标,分小组进行鸟类关节解剖活动,同时老师又演示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节,让同学们真正动手自己探索。课堂的最后,武大靖短道速滑夺冠的消息,振奋人心,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完美体现。
11月14日上午课题是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一节,本课题由来自峡山潍坊实验中学的刘武顺老师、诸城市郭家屯初中付世荣老师、潍坊滨海国际学校赵梦柯老师共同带来。
刘武顺老师课前强调了课堂纪律“站起讨论、坐则安静、听讲看老师”,有利于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刘老师的板书中,将黑板分为了多个区域,其中的问答区让我印象深刻,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自由书写在上面,能解答的自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
付世荣老师将同学们喜欢的小游戏“猜猜猜”融入到课堂中,在盘点知识阶段,将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进行PK,多媒体中展示本节课相关名词,四位同学一个小组,三个描述一个猜,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赵梦柯老师课前给同学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引起同学们构建的兴趣。在赵老师的课堂展示过程中,发生了停电的“小插曲”,然而赵老师临危不乱,在对课程严格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教材和学案进行学习,让在座老师心生佩服。
葛立波科长表示,本次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本次课堂展示,归纳总结出十大意识:1、目标意识,指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紧扣目标,主动解决问题;2、方法意识,学生的学习不止知识的学习,更是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药注意学习规律和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掌握方法;3、探究意识,教师讲再多,学生学习的有限,要善于运用好的实验,好的设计,使学生们自主探索、理解,加深印象;4、建模意识,不管是数学模型合适物理模型,都是好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5、实物意识,充分利用展板、模型、导图等,将生硬的课本知识,转化成学生触手可及、可操作的知识;6、自学意识,层层递进,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深度学习习惯,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做一个会“给学生挖坑”的老师;7、合作意识,注意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运用,同时提高合作的时效性;8、训练意识,要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到的,难度适宜”的问题;9、归纳意识,生物学习容易忘,但可以前伸后延,学会总结归纳以及问题的转化、内化;10、生成意识,高效的课堂必定是有问题生成的课堂,“老师讲的学生都会,那老师就是失败的,课堂就是无效的”。
中考生生物复习高效课堂如何优化教学结构、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学校教师的一种工作价值追求。因此,很多教师都在积极地探寻,怎样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学的兴趣盎然,学的优质高效。特别是进入中考复习阶段,知识量大、练习题多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此时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有效”设计第一轮复习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课程标准思想,我在设计第一轮复习的时候,着重提出两点:
1.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融会贯通
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基础知识和掌握具体知识。只要基础知识学的扎扎实实,运用起来才能娴熟自如,才能为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创造好条件。
2.以点带面,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生物知识的学习是按照10个一级主题进行的,进入总复习阶段,如果还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那只能是简单的重复,不能站在更高层面上找到知识的内在关联。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应该以点带面,精心设计复习专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整合知识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知识,高效梳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验、知识、能力的构建过程,学生的认知完成需要不断地反复循环才能实现。所以我在进行复习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把教材处理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好更好。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多,学生很容易学过新的,忘了原来的。为此,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精心梳理知识要点。例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专题的复习,可以设计为被子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病毒的繁殖方式(七年级上册)、人的生殖(七年级下册)、植物的生殖、昆虫的生殖、两栖动物的生殖、鸟的生殖(八年级下册)。这样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殖的理解。知识梳理不能是简单的再现知识和面面俱到的重复,应该是对知识点的重新认知和深层理解,是一个知识同化的过程。在此整合、梳理过程中,最好用概念图的形式或者表格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清晰条理,便于理解掌握。
2.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生物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从知识点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许多生活、生产现象、综合性强的生物学问题,主要还是要综合运用学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复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优化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优化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复习效果才能达到高效。
三、激发学生复习兴趣,打造高效学习基础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能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复习兴趣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而又充满生物智力活动的氛围,并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一个自主发现的空间,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创造,使之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例如,复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炎热的夏天,中午不能用井水浇灌菜园?为什么发生洪涝灾害时,植物会枯萎?这些问题能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探求愿望。
2.精心设问,设疑于重点难点
复习课中设问,要紧扣精心重点和难点,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可以从呼吸作用的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与光合作用进行比较,通过表格的形式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样设疑,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思维,能使学生加深知识的更新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优化教学结构,构建高效课堂
生物复习课和新授课有很多区别,复习课内容多,量大。所以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优化课堂结构就非常重要。在复习课上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用于学生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精讲多练,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生物复习课教学上,应该根据复习内容、学生水平,明确重点,突破学生存在的难点,合理安排讲练时间,调控学生的课堂活动。不能老师拼命讲给学生听,不给学生记忆、练习的时间,也不能让学生只练,老师不讲。复习课应该充分体现“精讲精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复习课堂上也应该有精巧的预设,有精彩的生成,有思维的对话。精讲有技巧,学习有智慧,才能成为一节高效课堂。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生物课程标准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索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