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转弯抹角的意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转弯抹角的意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1)健康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家庭应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

(2)工作需求。已离退休的老年人,多数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诸多想法。对这样的老年人如不给予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机会,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依存需求。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往来、老伴的体贴,使自己感到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4)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轻人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5)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双休日,双休日儿孙都来了,乱嚷嚷闹哄哄让人受不了,他们把这两天叫做“苦恼的双休日”。

(6)支配需求。进入老年以后,社会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敬需求。有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会经历由官到民、由有权到无权的变化,情绪低落,有自卑感,甚至产生“人走茶凉”、“官去命转”的悲观情绪。遇朋友叹息,甚至不愿出门,不愿到单位去,不愿参加社会活动。长此以往,会引起精神抑郁和消沉,为疾病播下种子。

(8)直爽需求。老年人容易多疑、多忧、多虑及求稳怕乱、爱唠叨。他们喜欢别人征求他们的意见,愿出谋献策。我们对老年人的这些心理特点,要以诚相待,说话切忌转弯抹角

(9)求偶需求。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且也难代替老伴的照顾,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张清华)

好话说错反伤人

一句恰到好处的赞美能让人心情好一天,但偏有些奉承话会让人如鲠在喉。有心理学家就指出,称赞别人时最忌讳说暗含有比较意味的话。

1.别人越老越丑,你反而越来越年轻漂亮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安慰某人别为年龄和长相担忧,但是却让人感觉到你“话中有话”――“你一直以来都很丑,可现在因为老了反而漂亮些了。”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说。

2.你瘦了好多啊。对一些为自己体重烦恼的人而言,这相当于提醒他们“你以前挺胖”。这句恭维话最好改成无暗示意义的“哇,你看上去真苗条。”

3.这件衣服比你平时穿的好多啦。赞美的同时也透露出“你平时穿着缺乏品味”的信息,不妨把“平时”这些带比较意味的词去掉,换成“这个颜色真适合你”等。

4.你真是个好人。对异性这样说,说明对方对你而言没有吸引力,有拒绝的意思。同性之间这样说,也说明对方实在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第2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语言的间接现象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往往不是坦直地按照典型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而是用间接的方式,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比如,屋里很冷,门却开着,说话人想让听话人关上门,但出于礼貌或其它原因,说话人不愿意直接提出要求或命令,也就是直接用一个祈使句来表达这个意思,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含蓄的方法来提出请求。

例1:a. The door is still open.

b. Don’ t you think it’ s a bit breezy here?

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陈述句a和反问句b都表达了同样一个请求:Please close the door!英语中还有不少习惯用法(idiom)是用于表达间接请求或命令,如:

例2:a. Can you pass the salt?

b. 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c .Would you mind not making so much noise?

d. Will you quit making that awful racket?

从表面来看,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询问或怀疑一个情况,但实际上它们都表达了一种“请求”,这是它们的深层意思。

例3 : A : How do you like my画nting?

B :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 I’ m afraid .(何自然,1998)

字面意义:

A:你觉得我的画怎么样?

B:我恐怕不懂得欣赏艺术。

深层意义:

A:请告诉我你喜欢我的画吗?

B:我不喜欢。

只有考虑深层意义,A和B才能相互理解,他们两人所说的话才能构成一段连贯的对话。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反语(irony )。在使用反语时,我们字面上说的和我们真正想说的恰恰相反:

例4: What a good friend he is!

=What a bad friend he is !(何兆熊,1998)

再如,以疑问句形式出现的反洁句并非用于提出问题,它的真正功能却是强调地陈述事实:

例5 : Who down’ t know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正因为说话者在说话时没有直接表达出他的真实意图,所以使得听者很难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这种间接话语中,说话人除了表达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另一种“深层意思”,这种“深层意思”比“字面意思”更重要,因为它是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50至6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 Austin)在他的一系列演讲与论文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运用,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1、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o,2、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 3、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在此基础上,美国哲学家塞尔(Searle)修正和发展了该套理论,并形成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用意),或者说,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何自然,1998)。塞尔(1975)说:“通过施行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因此,当一个人通过话语行为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是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取得的效果。例如,英语很少用命令句来提出要求,而是喜欢使用间接提出要求的句子:

例6: Can you close the door?

这个句子的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是“询问”,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能力做这件事。听话人必须通过“字面用意”(询问),推断出说话人要表达的间接用意……这就是“请求”。即:

Can you close the door?

=I request that you close the door.

间接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例2中的句子属于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因为人们一听到这类句子,就可以按习惯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用意)。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却主要依靠说话人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何自然,1998)。如例3对话中B不愿直接对A的画表示不喜欢,而是转弯抹角地表示了他对A的画持否定态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B的话: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m afraid=I state that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tell you I don’ t like your painting.(何自然,1998)

塞尔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共有四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基本条件(essential conditions),即说话人的言语目的;命题内容条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s),即话语所指和预测,实际意图的表现方式;预备条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即说话人的语词和世界状态的关系;真诚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s),即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对于不同的言外行为,这四个条件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讨了委婉的表达方式,在表示礼貌的基础上,说话人说话时尽量多的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使交际活动偷快顺利地进行。这与以交际法为中心的口语教学的主旨是相一致的,由此也决定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会话是日常交际中运用得最普通的方式,而英语口语教学是以教授学生用英语进行会话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通过会话与别人交流思想和感情,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因此,要达到此目的,除了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形式之外,还必须让他们懂得其对应的意义和功能。例如,在塞尔提出的通过语言实施的言外行为中,有一类是表示“请求”,即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去做某事。在口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构成“请求”的言外行为必须满足的具体条件,即:基本条件—说话人设法使听话人去做某一动作;命题内容条件—说话人言及听话人将要做某一动作;预备条件—听话人有能力做某一动作;诚意条件—说话人想让听话人做某一动作。然后再考虑用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Leech, 1983),即由于向听话人提出“请求”是一种使听话人利益受损的“威胁面子”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 ) ( Brawn and Levison, 1978),因此说话人必须采取比较间接,也就是比较礼貌的语言形式向对方提出“请求”,这样可以给听话人留有拒绝的余地,而不会产生难堪的局面。在实际交际中,表示“请求”这一功能就可以有许多形式: 转贴于

例7 : a . Could you…?

b . I hope you won’ t mind but I would like to

c . Would you mind…?

d. 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等等,它们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场合,例如:

1)提出忠告(advising)和建议(suggesting)

例8: a. Might it not be a good idea to talk to the teacher first?

b . Why don’t you go to your tutor for some help?

c.Have you ever tho,ight of telephoning your parents beforehand?

d. Don’ 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park the car near the shipping complex?

e. If I might make a suggestion, you could go to the show some time later.

2)发出邀请(inviting)

例9: 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lunch with me?

b.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Sunday evening.

c. I wonder whether you would~ to come on a picnick with us one day.

d. Could you come to a party at my place next Sunday?

此外,在引导学生懂得语言形式与功能意义想对应的同时,还要反过来引导学生懂得同一种结构还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比如用疑间句可以表示:

例10:a.请求—Could you do me a favor?

b.建议—Why not try the smoked salmon?

c.邀请—What about going to the movie tonight?

实际上,在更多的情况下,以言行事交际行为是依赖言语交际的环境,即言者和听者之间因语境共知而产生的配合来实现的,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因此,口语教学还必须超越单个言语行为,进行连续话语的教学,才能有效实现语言形式的交际价值,

例11:A: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to help you?

B: Oh no, we’re all right . Thank you very much.

A: Are you quite sure?

B: Well, this car refuses to go.

A: Shall I see if I can find out hhat the matter is?

B : Oh ,we wouldn’t like to put you to any trouble .

A: No trouble at all,

以上对话中,B的话”Weli, this car refuses to go .”是一个陈述句,但从上下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推断:

This car refuses to go=This car is broken=I cannot use this car=I must get this car repaired=Please help me repair.

只有当A作出了这样的推断之后,才能说出下一句’’Shall I see if I can find out what the matter is?"提供帮助的话,使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如:

例12:A: Let’,go to the movies tonight.

B: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在B的话语中,首先是拒绝A的建议,它是通过陈述我要复习考试这一事实这样一个言外行为来实现的。在这里,“拒绝”的意思不出自语句本义,而是由语境和交谈双方有关语言的外现象的知识而产生的:两个人都清楚,准备考试需要大量时间,不允许把时间花在娱乐上。依靠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了比话语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信息(Searle,1975)。如果不通过语境和上下文相关的话语进行推断,就很难真正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而顺利地进行交际,就不能实现交际法教学的真正目的。

在口语教学中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分析,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掌握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

第3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这就需要机智。

读《晏子春秋》,真正让我领略了晏子的机智人生。他一生事两君,能做到长袖善舞,平安着陆。如果不是他的机智,他的人生结局是难以想象的。

他服侍第一个君王是齐庄公。庄公是个好色尚勇的人,他一生有两件大事,一是首次设立“勇爵”,立“五乘之宾”以宠勇士,但又不能教好勇之人使之以礼。几次大战皆败于勇士之手。二是爱棠姜之色。一次与棠姜偷情,被棠姜之夫催杼所杀。

晏婴遇上这么一个君王,麻烦可就大了。对庄公的尚武,他曾与庄公有一次精彩的对话。齐庄公问晏婴,古代也有只凭勇力就能在世上立身的人吗?晏子说:“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这番苦口婆心的话,庄公听后大为不悦。一次庄公宴请群臣,庄公就戏弄了晏子一番。晏子刚入门,庄公便命乐工奏歌,一边奏乐一边唱:“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说也,尔何为来!”晏子坐下后,乐工又连唱三遍。这时晏婴才知道是唱给自己听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面向北方席地而坐。庄公问他你坐在地上干啥啊?晏子说:“我听说诉讼的人是要坐在地上呢。我听说过,人口众多却没有道义,势力强大却没有礼仪,爱好勇士却厌恶贤人,他自己一定会赶上灾祸的,这些就是像说你的呢。”晏子说完这些话,便离席而去。“徒行而东,耕于海滨。”

晏子这次离开庄公,耕于海滨,应该说是他的一次明智选择。事实上,齐庄公的“催杼之难”已被晏子不幸言中。“德厚而受禄,德薄则辞禄”,这是晏婴内心深处的想法,连良禽都择木而居啊!

晏子接触时间最长,打交道最多的是齐景公。景公也是一个难侍候的君王。他一生最喜欢建高台,爱嬖妾,行远游,异荧惑。对于晏子来说,这些他认为都是害民伤民,于国无益之事。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机智,每次都说服了景公。

最有意思的是景公爱马的事。有一次,景公喜爱的一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要叫人拿刀肢解养马人。晏子在一旁不便直接阻止,便问景公,“古代尧舜肢解人,先从身体的哪一部分开始呢?”景公一听,猛然醒悟到尧舜从不肢解人,吃惊的说:“肢解人的事从我开始的。”于是不好意思地叫手下人停了下来,要交给狱吏治罪。但是,作为君王,此时在面子上却有些过不去。这时晏子为了保全景公的面子,又要说服景公放弃对养马人治罪,便对景公说,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我替你数说罪状吧。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然后再把它交给狱吏治罪。晏子就对养马人说,你的罪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你第一条应该处死的罪状。你养死的又是君王最喜爱的马,也是第二条应该处死的罪状。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怨恨我们的君王,诸侯听说了,一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养死了君王的马,让君主在百姓中积下怨恨,让军队比邻国弱,这是你第三条处死的罪状。现在把你交给狱吏治罪吧。景公一听,知道晏子的弦外之音,只好放了养马人。晏子的机智既保全了君王的面子,又救了养马人的命。

还有一次,景公种的竹子被人砍了。景公驱车追上砍竹人,将要治罪于他。晏子觉得不妥,又不好直接说不行,便转弯抹角地说,你听说过我们先君丁公的故事吗?景公不知他要说什么,便问怎么样。晏子说,丁公攻打曲城,取得了胜利,禁止在城里的财物出城,把城里人迁了出去。丁公每天亲自查看。有一次有人抬死人出城,丁公感到奇怪,命令官吏查看时,发现棺材里装的都是金银财宝。官吏请求杀掉那些人,没收财宝。丁公说,依靠军队攻克城池,依靠人多谋反财物,是不仁德的。况且我听说过,当百姓君主的,应该对百姓宽厚仁慈,不亲自传令杀人,就命令放了那个人。齐景公一听,知道晏子在说情,于是立即释放了砍竹人。

第4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有时候觉得他像一部制造奇迹的机器

叶锦添,第一个捧回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的中国人,作品涉足摄影、绘画、服装造型、电影美术、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的美术奇才。蔡康永曾形容叶锦添的才华如同七层宝塔,从不同的角度释放不同光芒。从1986年参与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英雄本色》以来,叶锦添参与的《卧虎藏龙》、《恋爱中的宝贝》、《胭脂扣》、《夜宴》、《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风声》、《红楼梦》等电影电视美术、服装设计,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影视剧创作中,叶锦添将电影、电视、戏曲、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杂糅,一方面用衣服帮助演员入戏,另一方面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难以捉摸的美学境界。

《红楼梦》可以写实也可以虚幻

记者:给《红楼梦》中的人物做造型,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叶锦添:我考虑演员的条件,有些人就特别好,我们找了一些京剧演员。像薛宝钗,因为她有昆剧的底,所以她很会用那身衣服,在戏里面呈现出很小心的感觉,林黛玉是学芭蕾舞的,后来就一直改她的动作,就呈现一种纯真。

记者:哪个人物造型做的时候最费神?

叶锦添:每个都费神,贾宝玉是开始的时候比较难。林黛玉是最有底气的。

记者:十二金钗的服装造型上的特点是什么?

叶锦添:十二金钗我有加入现代女孩子穿衣的元素,像洛丽塔很可爱的元素,投入古代的感觉,用了很多的蕾丝,不是古代颜色很硬的,用了很多粉色,整个风格有点像法国的颜色,粉金、粉蓝、粉红。我区分十二金钗就是用颜色来区分,同时间要表现很青春的感觉,同时又分得清哪个是谁,用颜色区分最容易。所以分完颜色之后,谁站在一起都构成粉色系物障对比,整个颜色很青春的感觉。一到后期他们每个人遭遇不好的时候颜色开始重起来。

记者:贴片的造型最先曝光的时候引起了很大讨论,你怎么想?

叶锦添:我觉得是一个悲哀,现在社会气氛的确就是这样,很快就想炒作,也不会尊重创作者,先拿去炒作再说,最好越多人骂越好。

我们很注重自己东西的呈现,但是在这里面大家好像有点乱,大家没有办法建造一些真正有期待值的东西给观众,比如说我们很想知道每一个观众对下一个作品的期待值,所以每次拿出来的东西都要很准确,但他们不会重视这个东西,能炒就炒。我已经很避免这种情况,很多人找我做,我嗅到这个味道就赶快走了。可能是价值观不一样,我宁可让观众知道哪些东西不能差,当发生事情的时候也没有做有效的回应,就造成了一些话题,创作做成这样蛮悲哀的。

记者:你最初做《红楼梦》的创意是怎样的?

叶锦添:当初很多人和我一起做,很多红学家会来检视你所有的东西,那个气氛很不错,蛮认真。那时候我们很怕出错,问了很多细节的问题,跟他们一直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越是专家反而越希望我们不要完全按照一个老套的东西来做,他们觉得应该有新的东西。我们在这个组的整体体现就很想做一些新东西,所以我们在想,现在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也要有非常独特的东西出来,我们从哪里开始?那么我开始想一个可能性是,我们真的要玩写实的,我玩《赤壁》,但是我玩完《赤壁》再玩《红楼梦》觉得更有深度,我连三国的所有细节都做出来了,但是这个根本做不了。连大观园都没法建,因为没有这个预算。起码真的重新做一个大观园了,才有可能写实嘛,否则叫什么写实。

我原来有个更大胆的构想,整个全部是虚化的,林黛玉进大观园整个景是一个模型,可以做得比较古典,音乐也可以随时进来,场景也会特别诗意。我们开始想到这个大家都很兴奋,但其实他们也做不出来。最后这个戏没法构成我想象中艺术的含量。因为我的版本的《红楼梦》是每个景都要想一个很特别的东西,连两个人讲话后面都要有很多东西,那种真真假假的东西都能拍出来是非常好看,像丝一样,一片一片,再加入现在的当代艺术,那种层次的表达,到后来变成光影,变成整个都在文字氛围里面。所以如果要做的话就做电影,不要做电视剧。

记者:所以最终采用了半写实,半写意的风格?

叶锦添:我们决定让大家演好这个东西,一个是写实主义另外一条路是倾向于意境,所有东西都带一点虚幻的风格,我们不知道古代人怎么走路,怎么呈现曹雪芹所谓虚的部分。我承认这个想法有点倾向于弗洛伊德。而他讲的是心理层面那种潜意识的东西。所以我想如果再拍《红楼梦》的话,在我们这样的条件,我们走另外一条路线就是更有现代意识的东西,等于一直在讲一个潜意识的状态,曹雪芹眼中的世界,所以他可以写实也可以虚幻。我看过很多版本的《红楼梦》只有戏曲的借的上来。所以我们讲的是写实中出现的诗意,有点舞台化。现在可能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些东西,但也应该是有意思的,他会留得下来。

二十年之后,观众会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棒

记者:你对《红楼梦》的解读是什么?

叶锦添:我觉得曹雪芹写的时候自己是分裂的,他其实有一个私人的特质,但是他又把私人的特质融入到很讨厌的现实生活里面去,所以他整个是带着恨来写这些东西的,心情非常之愤怒,所以宝黛钗都是他的“王”,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在他们身上,每个都有不同的性格,林黛玉的缺憾和贾宝玉的无能是他自己最不舒服的地方,但是他这两个描写得最完美。他这个完美是要死亡的,要推到牺牲那个点的美感是最纯最真的东西。

现在等于说他把自己相信最纯最真的东西在他的手上毁灭,所以到最后十二金钗都惨得不得了。写得很尖锐而且还转弯抹角,另外像古代的情怀,黛玉葬花等又是最原始、最单纯、最美好的东西。当时不能直接骂,所以他变成转弯抹角地骂,他也是一个胆小鬼。《红楼梦》好看的地方是他的文字真的好,中国人的劣根性都被他写出来了。

很可惜的是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小说,如果我们不用一个正确的方法去看《红楼梦》,我们会抵消我们创作的底气,他每一个都完整,我每一次看《红楼梦》都觉得他有一点像《莎士比亚》,因为他讲那个东西跟人物的刻化本身有可能是另外一个《莎士比亚》。如果曹雪芹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文采很丰富很开放的时代,那么他可能不得了了。现在等于曹雪芹是被那个时代闷死的,所以用现代艺术来看他反而比较精准。就像一个装置,放一个镜子在中间,一边不透明一边透明,宝黛玉跟十二金钗的玻璃是镜子,他们都在里面,另外一边看得透他们。

记者:你的这些构想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也要求观众有相当的欣赏水平?

叶锦添:我现在要找一种诗意变成画面的过程,我们做那个都是用诗意的做法而不是用通俗的做法,来跟观众交流。你要知道中国的动作、哲学、音乐、意境怎么来,你才知道我讲的东西是什么,他怎么能那么美。我觉得我们做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把东西做出来,现在观众看不懂,以后会看懂,不是每个人都能察觉,但是这个东西是现在这个时间需要的。可能过二十年之后观众会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棒的。

记者:你在《红楼梦》创作前后有什么不同感受?

叶锦添:《红楼梦》对我来讲还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让我也开始接触到非常多不同的东西,很多东西都在开拓我语言的掌握,《红楼梦》归根究底就是希望他语言能突破,在新的沟通模式下产生新的语言。这个过程在我的人生里面是必须存在的,我已经决定我要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必须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没有遇到就等于你根本没有做到。

叶锦添Vs李少红

他是我创作领域里的第一个外来人,无意间带来很多与我们的习惯思维和方法不同的东西,甚至生活方式、成长经历、语言系统和世界观。他给我的冲击不只是所谓唯美的服饰,也是一种欣赏习惯每一个开放的美学思想。因为他的思想是狂放的,无拘无束的。

有时候觉得他像一部制造奇迹的机器,或者矿藏,在不停地喷发。而这也让我害怕,使我忍不住会体恤地提醒他说,他不可能不休息,不可能没有生活,他永远在讲他的很多计划、歌剧、电影、小说,还有摄影展、美术展、唱片。我羡慕他的创造力,惭愧于我的勇气和想象力的贫乏。

――李少红

我真的觉得她(李少红)是一个军人,她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就要贯彻到底,她真的是在诚恳地尽力做一个东西,并且坚持到底。她是个老实人,这是她很好的本质。

――叶锦添

后记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辈子经常是给人家‘救火’的,很多戏都是开拍前临时找我的。”眼前的叶锦添身穿一件整洁的白衬衫,头戴棕色贝雷帽,严谨中带着随性。电影《风声》开拍前十天找到叶锦添,而电视剧《大明宫词》更是在导演李少红和制片李小婉在找遍内地、香港之后,距离开拍还有六天时间在最后一站台湾找到了叶锦添。

“我有自信我的东西懂得很多,所以他们一找到我我就做得出来,好像别人做一年都不够做。”叶锦添乐呵呵地说。这次新版《红楼梦》找到叶锦添是在街上,李小婉与叶锦添两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次偶遇促成了又一次合作。“李少红那个时候有很多想法,我感觉她之前没有做到她要的东西,刚好我拍完《赤壁》有四个月时间,我就答应帮她做一个开头。”

第5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1.复述课文,了解本文的情节特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本文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方法。

3.领悟本文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各种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了解文章的情节特点,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和意蕴之深。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看过《小兵张嘎》这部故事片?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影视作品中都看过,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白洋淀一带,讲述的是小英雄张嘎的英勇事迹。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白洋淀,去领略那里的风光,聆听发生在那里的老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竹篙( ) 疟子( )

寒噤( ) 舀水( )

吆喝( ) 蹿出( )

疟疾( ) 仄歪(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 张皇失措 仄歪 转弯抹角

3.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情节特点,能复述故事。

(找生复述,师生评议:一评内容是否完整;二评思路是否清晰;三评表述是否严谨;四评是否带有感情。)

3.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4.读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动笔写一写。(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作品思想等多个角度思考,注意抓住一个角度去写。)

5.交流感受,互相点评。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请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你看 ”的形式说说你对本文主人公的认识。(前一空归纳老头子的性格,后一空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情节和语句来印证。)

2.总结文章描写老头子都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3.文中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哪些地方体现了他这一特点?你认为这是优点还是缺点?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4.文中还写到了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他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他们勇敢坚强、舍己为人、爱国、不怕困难。)

五、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2.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置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3.总结环境描写方面的知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六、品味语言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你从“呆望”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文中的哪些内容和这里的“阴森黑暗”形成了对比?)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藏战火去了。(你从水鸟深夜飞动和歌声这一反常现象中读出了什么意思?)

3.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联系课文第二段中敌人的两个“提防”揣摩句中“飘”字的表达效果。)

4.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如果让你用字来概括老头子的特征,你应当提取哪几个词语?)

5.他(老头子)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你认为这里的景物描写和当时打鬼子的场面一致吗?说说看法。)

七、课堂小结

从本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提示学生总结本文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以及清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八、课外阅读

小说《荷花淀》与课文《芦花荡》堪称姊妹篇,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课下阅读《荷花淀》,领略“荷花淀派”作家孙犁作品的艺术魅力。

九、板书设计

第6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刘静是个办事爽利、很有主意的人。当她调到新产品部负责会计工作时,窦娜在这里当部长,她感到自己大展宏图的好时机到了。窦娜是刘静在13年中所贝到的最爱帮助和支持员工工作的上司。可是调来不久,麻烦出现了。

“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决定一件事。比如,我写了封推销信,这信与3个月前写的一样,效果很不错,可她就是迟迟不柑准我发出。我请求她支持我的工作,可过了一段时间仍不见效。我有些沉不住气了,决心与她面对面争论一次。我给她写寸个便笺,连同我的备忘录一起交给她,同时递给她一支笔,等她签字。她立刻签了字,可第二天早上,她在我桌子上放了一个便条,告诉我不要按这个已经签了字的计划去做。

“我还和她打过两次交道,但都没有成功。更伤心的是,她竟怀疑我不好好为她工作。后来,我再也控制不住几个月以来积压的愤怒,对她讽刺挖苦,说她软弱无能,向她发泄怒气。她转过身,一声不晌就离开了。第二天,我们俩都尽量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似的,而实际上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开始产生隔阂。之后如果我必须找她办事,就写个便条,在吃午饭时放在她的桌子上,而她则通过公司内部信箱给我回信,僵局就这样持续着,我的工作效率和干劲受到很大影响。”

在你必须求别人为你做些事情时,没有什么比你所求的人拖拖拉拉、犹豫不决更令人着急、生气的了。

像窦娜这类优柔寡断者属于难以对付的人,心理学家称之为推宕者。因为他们在重大决策问题面前,有意推宕直到事情完结为止。好玩的是,推宕者在你面前,尤其在迟迟不为你做出决定时,几乎总是表现出笑容可掬、尽力助人的样子。这就是你与他们打交道由希望发展到失望的原因。

想让人人满意的犹豫不决者

奇怪的是,令人烦恼的推宕行为恰恰出现在那些热心帮忙的人身上。当有强烈助人愿望的人处于有决定权地位时,他们就有进退维谷的感觉。这是因为任何重要决定都存在不同意见。对自己有利的决定,人们就倾向于赞同;对自己不利的决定,人们就倾向于反对。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如社区、学校、公司,甚至在家庭生活中,做出任何一项决定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人的实际利益一一金钱。时间、地位、友谊、分数……犹豫不决者面临的严重问题是,无论自己做出什么决定,总影响一些人的利益,总有些人不满意。他们谁都不想得罪,也就什么都不肯做了。

因为犹豫不决者想让人人满意,就有意识地按照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自己订的计划,也会按照同样标准要求你,当他们面临进退维谷的局面时,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干,否则就不干。为达到这一目的,只有一个简单又有特效的方法,就是尽力拖延、搁置,使你要求迅速作出决定的愿望逐渐消失。

180度直线跳出犹豫不决的谜团

人们都殷切希望别人直言不讳、坦率真诚,不要总是犹豫不决,令人失望。实际上,谁这样天真设想,谁就会遇到麻烦,你若想让他们说老实话,就必须给他们创造一种轻松环境,促使他们对你或别人有帮助,使其克服不良习惯,或至少应当让他们直接说出拐弯抹角的原因。下面的方法往往有效:

0度――查清原因

成功地与推宕者打交道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他们拖延搁置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你才能为解决问题作出积极、有价值的努力。

为推宕者说实话创建一种轻松环境。推宕者害怕作出重要决定,是因为这样做会得罪一些人。如果你能让他们明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你听后是不会介意的,这能帮助他们说出老实话。

抓住线索,顺藤摸瓜。你要注意听转弯抹角、含糊不清的话,聚精会神寻找线索,并注意分析这类话:“我看这个报告总的来说不错。”(”总的来说”是什么意思?)“没什么疑问,就是这个应该完成。”(为什么不是“全”完成,而是“这个”?)”你的报告太漂亮了,从头至尾。”(真的是“从头至尾”吗?)

冷静思考。人们往往容易低估作出和执行决策的潜在困难。其实,任何人都有很多拖延搁置的原因,只不过推宕者善于陈述这些原因罢了。这些难以对付的人能轻而易举地诱使你一直兴致勃勃地等下去。

30度――分析问题

问题的线索明朗了,你就可以着手帮助推宕者解决问题。他们能不能摆脱羁绊,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方法,

①如果问题根源与你有关,那么,当人们怀疑你是否有处理这方面工作经验时,你应当这样作:

承认自己过去在技术和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失误,这会赢得人们的信任,特别是推宕者的信任。

丢掉偏见,讲清事实。如果推宕者不了解与决定有关的事实,要尽力实事求是地描述清楚。

提出有关自己要求的计划。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尽管这个方案可能得不到立即实行,但也能使推宕者认识到,你能心甘情愿去为一件好事而牺牲另一件。

②如果推宕者拖延搁置的原因与你无关,你就应当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无论谁面对进退维谷的局面,都要让他尽量详细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把问题清楚地摆在桌面上,这是果断做出决定的前奏。

60度――选择

要想说服推宕者,就要尽量减少被选择事物的数目。你可以建议推宕者按兴趣大小进行排列,推宕者会十分高兴地这样来做,但决不会轻易地说“是的,我们干。”或者“不,我才不干呢!”你可以告诉他:”我们为什么不一起讨论一下冬季销售会的地址呢?每个人选出三个地点,我们再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

90度――目标和利益挂钩

无论何时,在可能情况下都要指出你所喜欢的选择究竟具有什么优越性,原因何在。推宕者关心工作计划好坏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只要这一点就会促使他下决心。

120度――敦促

正是因为你迫使推宕者一步步前进,做出决策,所以更不要立刻撒手不管,否则,推宕者会动摇。你应该意识到,自己只是使推宕者暂时服从,你的影响力一旦减弱,他们就可能马上反悔。因此,你必须把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措施安排好。

150度――掌握主动权

尽可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某些情况下,最好这样说:“好的,我是这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如果在10天之内听不到你的消息,我就不得不改变做法了。”再有,最好商定一个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时间,不要让他们把事情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180度――防止激化

第7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1954年秋,10岁多)

从我家到峰市中心小学有六七里路。峰市境内的第一条公路还没有开通时,走的虽然是大路,却是石砌的,路面高低不平,石磴宽窄不整,每走一步都得看清脚下,预防崴脚。自从三峰到峰市的公路开通以后,除了从我村到岔路口一段还是原样,从岔路口以下直到学校,都是四五米宽的公路。那时路刚刚开通,还有人养护,走在平整宽阔的路面上,别说有多么的惬意!

我们交椅山村子里,有四个人在峰市中心小学读书:上村的阿胜头、佑生古和我,下村的嘉德古。(这时的彩华随父亲俞潮到龙岩师范附小读书了。)上半年以前,我吃住在街上,现在也成了“寄午生”,每天都跟他们一起上学。早晨上学,我们相互招呼,等聚齐以后才一起上路;下午放学,也是一同回家。

一天上学,我们谈论着现在的路如何如何的好走。在牌楼石下下长坡时,我踢一下路上的小石子,那小石子便咕噜咕噜一直朝下滚。大家觉得好玩,又看见路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石子,也踢了起来,从锦冈田塅这头踢到那头,玩得饶有兴味。后来,我们觉得这样太划不来,鞋头上很快就会裂开。还是阿胜头年纪较大有办法,他说:“我们家里不是有箍尿桶的铁圈吗?我以前看过有人用铁线钩子赶着它走路,叫做什么‘滚铁环’,那才有意思呢!”我们被他说得心动,约好明天每人都带一只铁环、一段铁线和一支竹棍来,他会帮我们做好。

那时,我们农家的尿桶都是用木头做的,十几块小木片围成一圈,再用大小两个铁圈分别在中间和底部箍紧。下午放学回家以后,我想到自己灰寮里有坏尿桶,就跑去卸下一个较小的铁圈,看了看接口,很光滑;又从尿桶甲(用来挂住尿桶耳朵便于挑运的竹夹子)卸下一段铁线把它弄直,再到屋后砍了一根金竹子(里面的孔比较小),然后把三件东西藏在屋外的柴火堆中,准备明天上学时一起带去。

第二天上学,我们背上书包、饭包,还不忘带上准备好的铁环、铁线和竹棍。我们过了冈,到了沙背冈仓库(这时新仓库已经建好)旁边的石砌路边停下。阿胜头检查过我们带去的铁环,觉得锈得不厉害,用了会很光滑。他再看看铁线,长度都够,只嘉德古的比较弱,可能不耐用;竹棍都是金竹子。然后,他给我们分别加工铁线钩子:先将铁线弯成直角,一端向左拐转90°弯成凹形;另一端金竹子的孔洞里,再塞进随地找来的小竹枝把铁线挤紧。接着,他一一试过,觉得可以了,就教我们怎样滚铁环。

仓库门前是一个大坪,是我们理想的训练场所。阿胜头先试了一遍,他右手用铁钩托住铁环后下方,左手捏住铁环上方朝前一推,脚步跟了上去,那铁环就一边发出“嘎嘎嘎”的声音一边朝前方滚去。阿胜头加快脚步,铁环也滚得更快。

我们看完他的示范,也都拿起自己的铁环滚起来。刚一试,还真行,那铁环就会滚,但是走不多远就歪倒了。我们又反复试了几遍,终于可以走上一段路程了。

我们想,还是到路上去玩才更有意思。于是,我们就到牌楼石下的公路上去。这里是一段长坡,刚把铁环一推,铁环就脱离钩子自个儿往下滚,速度越滚越快,我们跑步都追不上它。脱钩的铁环无法控制方向,有的钻进路旁的草丛里,有的跳到路坎下的稻田里,有的沿着长坡一直往下滚得不知去向。我们急了,分头去找自己的铁环,然后又凑起来讨论一番,觉得下坡滚铁环时钩子要反过来,不能让铁环自个儿乱跑。

到了锦冈田塅,这里路面比较平缓,正适合滚铁环,于是,我们就用最先学到的办法来滚。那铁环真听话,一直发出“嘎嘎嘎”的声音朝前方滚去,我们走得快它也滚得快,我们放慢脚步它也滚得慢。到“下冈尾”上坡时,我们加快速度,加大推力,铁环也顺利地上到了坡顶。我们又相互交流了一会,手头也渐渐觉得熟练了起来。

这时,我们忽然感到做铁环、学滚铁环花去了不少时间,必须加快脚步赶到学校去,免得迟到挨批评。于是,我们放开脚步,驱赶铁环,朝峰市街走去。途中遇到下坡,铁环还会脱钩,就要迅速跟上,翻转钩子控制它的速度;碰到拐弯,就用钩子往左或往右加点力,铁环就自然改变方向。

我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了,铁环也越来越听话了。我们由加快脚步变成一路小跑,速度也越来越快,途中好几次超过其他上学的学生。这时,我们的钩子都先后从竹棍子里脱落下来,把它插回去,不久又掉落下来。我们只得把铁环寄放在路旁的草丛里。幸好,我们还算准时到达了学校。

下午放学了,我们取出路旁的铁环,跟着路队回家。来到沙背冈仓库旁,我们坐下来分析铁钩掉落的原因。原来那铁线插入金竹子后,当时是挤紧了,但是受到长时间的震动,去的小竹枝会松动,铁线也会跟着松动,最后掉落下来。怎么办呢?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一致认为:用铁丝把铁线钩子缠在小木棍上,肯定比较牢固。于是,大家决定回家分头找小铁丝和小木棍。

第三天早上,我们照样上学,把各自找来地小铁丝和小木棍带到仓库边。我们互相参照,互相学习,很快就把钩子缠好了,试一试,觉得都很扎实。大家一阵高兴,背起书包、饭包,钩着铁环来到公路上,决定全程滚铁环上学。

我们有了经验,下长坡,走平路,上缓坡,转弯抹角,都相当的熟练了。在平直路段,甚至可以让铁环脱钩一段时间再接着推。我们的铁环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高低不一,但随着相同的步伐,有着相同的节奏,一路上,铁环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和谐配合,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我们一路顺利,很快来到峰市街。一种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惊动了街坊。群众纷纷走出店铺看究竟,见一串儿四个小孩滚着铁环穿街而过,都感到很惊讶。我们一路小跑,超过了许多学生,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我们有多么的羡慕。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早晨滚着铁环上学,下午滚着铁环回家,成了峰市中心小学的第一支“滚铁环车队”。

第8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九要论》传抄久矣,其间不乏错讹脱漏之处,《九要论》的原型是《心意六合拳谱》,所以《九要论》中的错误可以对照《心意六合拳谱》加以改正和理顺。就面世的《九要论》版本来说,各有其错漏不通之处,所以各版本之间的差异很容易辨识。2006年7月笔者在济源神拳传人的手中发现了古版本《九要论》,这是目前最早的《九要论》版本(简称济本),为我们研究九要论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证据,本文以酒小郎先生收藏的两本《九要论》为参照,(简称济甲本、济乙本)以济甲本为主,济甲本不通之处参照济乙本。李本抄自于济源原家,原家版本和今之济本关系最近,对照济本,李本中屡见错讹之处;凌本和李本大致相同,但在李本抄误、错漏等等文理不通之处作了有明显的修订和改正,痕迹一目了然;董本语句又加整饬,文风大变,但细考其文字来源,当为凌本的改头换面。后来形意拳界著作所采用的《九要论》大都不外乎以上三种版本。

流传在赵堡太极拳中的《九要论》,已知在赵堡等地广泛传抄的时间约为1930年,(见吴文翰《的来历》,《武魂》1996.9)正式印入书中公开发行首见于刘会峙《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陈沟版本的《太极拳十大要论》是《九要论》外加一节《刚柔论》,最早见于1935年陈绩甫之《陈氏太极拳汇宗》(南京版)。1985年陈小旺《世传陈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中也录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其中把“根基在膊”写成了“根基在脚”。赵堡抄本的九要论一些字词和李剑秋本、凌善清本不同,而又和济源本同,可见也很接近本真,来历仍是个谜,尚须专家们进一步考证。陈沟本具备赵堡本的特征,而内容上又比赵堡本为少,所以认为陈沟本实是抄自于赵堡本。太极拳内流传的《九(十)要论》皆为上述二版本,或为二版本的结合。

从内容上判断,《九要论》必是心意门内的作品,至今心意六合拳的练法和《九要论》内的记述都丝毫无差,只是现存的马学礼一脉的心意六合拳一系中并无《九要论》一文的传承。济本《九要论》不署撰人,形意门内署名岳飞,太极门内或无署名,或署名陈长兴或王宗岳,皆无理无据,乃后人伪托。《九要论》注定了神秘。

所以,目前可以认定《九要论》的不同版本有:济本、李本、赵堡本,其中李本又衍发出凌本、董本,赵堡本衍发出陈沟本,所有面世的《九要论》版本概不出此六种范围。李本源出明确,序言言明是济本的抄本,赵堡本在极大程度上同于济本,疑也是抄自于济本,而济本中尚有错误处,对照心意六合拳谱可以了然,济本的来源是个不解之谜。

济本和李本的异同

济源神拳本《九要论》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版本,原本现收藏在酒小郎先生手里,业已流传了几代人,民国年间抄本,和郑濂浦抄自于原作杰家的拳谱应是同宗同源。通过济本和李本的比较可知,两本还是最为相近的。济本比李本更完整,一些漏字不同之处在济本中可以找到答案。但现知济本也有不同传抄本,在济源神拳门内抄本有很多,济甲本中有几句脱漏,在李本、赵堡本等却有,是以知之。可以认为,济本正是李本母本的姊妹本。

济甲本作“若火鸡之内攻”,济乙本作“若火之内攻”,李本同济乙本,赵堡本、陈沟本为“火机”。“火鸡(机)”怀疑为“火急”之误,河南话中常有“火急”之词(如:别火急。火急啥。),也正与心意拳经中所云“遇敌好似火烧身”之意相仿。济本“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李本作“可分为二”,二者意义大相径庭。济本:“身之节无定数,何分为三。”李本少“何分为三”四字,意义又不同,济本此四字开篇明旨,非议“三节”之论。济甲本:“既无非三节之所,即无非着意之处”,济乙本作“既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李本同济乙本。两者意思迥异,“三节论”本为否定三节,前者与主题相合,后者着意分出三节,不合本意。“四要论”中济本作“梢之梢”,李本作“气之梢”。

“五要论”济本:“性命之源、生气之本。”李本作“生性之源、生气之本”。济甲本:“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动,奉命焉。”济乙本作“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莫不奉命焉。”李本“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显系抄误。济本作“两胁之下”,李本作“两胁之间”,赵堡本、陈沟本也作“之下”,可知李本有改动。济本:“故肾水足而金、木、火、水、土莫不生机焉。”李本作“故肾水足而金、木、火、水、土咸有生机”。济本“两鬓则为肺”,李本作“两发则为肺”,“两发”难以理解,显系抄误。李本、济本同作“心者为心”,凌本作“凸者为心”,赵堡本、陈沟本作“中者为心”。

济本:“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李本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济本写法和赵堡本、陈沟本以及与心意六合拳谱之《六合十大要序》(见唐豪《行健斋随笔・形意拳鼻祖与谱》)相照应,怀疑李本有人为改动。济本《九要论》抄本非一,济甲本中无“肝与筋合”、“然此特分而言之也”两句,济乙本中完整。济本:“头为六阳之首……莫不本此为问。”李本作“惟此是赖”。济本:“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也。”李本作“堂然”语义不当,显系抄误。济甲本“统全体而俱无抽扯之形”,济乙本、李本作“……抽扯游移之形”,赵堡本为“……抽扯之形”。济甲本:“低则抑其身,而身若有攒促之形”,“领其气而回转扶势”,赵堡本与之相同,济乙本亦有作“攒捉”、“伏势”,李本同此,凌本、董本等又与李本同。济甲本:“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勉以致之也。”济乙本、李本作“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断句不同,而诸本皆作“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这是和济甲本最大的不同,以致于意思截然相反,“九要”论“步法”,作者对于步法的重要性再三致意,并强调说“而要勉以致之也”,句中“勉”谓努力,作“尽力”解,而其他抄本写作“勉强”致使意思颠倒。

《心意要诀》济甲本:“此捶一名心意”,济乙本作“此拳亦名心意”,李本作“捶名心意”。河南习惯上称“拳”为“捶”,“此捶一名心意”意思为“这个拳又叫心意拳”,那么就是说这门拳术除了“心意拳”之外还有其他的名称,什么名称呢,我们知道心意拳又称作六合拳、六合捶、心意六合拳、六合心意拳等。济本:“发手快如风箭,响如雷崩。出没遇众园(围),如生鸟入群笼之状。”李本与济本相同。济本:“静以待动,有法动以处静。”李本与济本同。济本:“起如箭攒落如风,委催崩绝手搂手,昏合暗迷中,由路入(如)闪电。”李本济本基本相同,语义斑驳难读,疑有误。济本:“两边提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李本作“两边挝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挝”古同“抓”,用指或爪挠,不如济本意义明确。济本:“鹞子钻林麻着翅,鹰拐(捉)四平足存身。取胜四梢要聚齐,不胜必因含(寒)射心。”李本类此,“含射心”意义不明,在《心意六合拳谱》上有:“进不能胜者,必有寒势之心。”可知“含射心”实是“寒势心”之误,凌本做了理顺,但不合心意拳谱原义,可知承袭李本而作了修改。济本:“意从足下起,足起快向心火作。”李本作“从足下起,足起快向心火作”,李本少一字,凌本在此基础上另有发挥,作“足从地下起”,不能脱李本窠臼,而济本原文应为“力从足下起”,凌本修改但不能还原出原意。济本:“我有心肝脾肺肾,五行相推无差错”,李本作“五行相推无错误”。差错重在相差,错误重在有误,“差错”比“错误”贴切。值得注意的是,在济乙本中有“抢上抢下势如虎,好似鹰下鸡场”一句,在全文中“”字仅出现一次,而李本中无此字,凌本中出现两次。

《交手法》济本:“用拳拳要卷紧,用把把要有气。”李本作“用拳要卷紧,用把把有气。”李本有漏字。济本:“出手先占正门,此是巧地。”李本作“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济甲本:“伸从脚,指东头,防西杀。”济乙本:“抬腿伸发,脚指东头,须防西杀。”李本作“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李本“顾”当为“头”之误。济乙本比济甲本通顺,可见,李本所依还应是济甲本的母本。济本:“手急打手慢,俗言即是,其真的确。”李本与之相同。济甲本:“脚踢头歪,拳打膊诈”,济乙本作“脚踢头歪,拳打膊作”,李本作“脚踢头歪,拳打膊体”,“诈(作)”应为“乍”误。李本和济甲乙本、赵堡本同有“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一句,为其他版本所无。济本:“雨行风,鹰捉兔,鹞钻林,鸡摸鹅,摸塌地。”李本和济本相同。济甲本:“拳打膀功踢须歪,把势审人,能叫亦思进。”李本作“拳打踢膀,头歪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济甲本“功”似为“动”之误。济乙本:“拳打脚踢,膀摇头歪,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远。”济乙本意义最为完善,尤其是“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远”句,为先前之所未见。济乙本有“脚落时如埋树栽根”,与“身动时如山崩墙倒”对仗工整,可确定世传版本中漏一“山”字。济本:“总要以心为主”,李本作“总要一心为主宰”。济本:“时时操演思悟,朝夕盘打。”李本作“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思悟”误为“勿误”,句读再无正确。结尾济乙本有“诚哉是言也,是在习武者潜心体会玩索而有得焉”,李本有“诚哉是言,岂虚语哉”,济甲本无,此结语或为抄录者评语。

李本和凌本的异同

李本源于济源原家,和现济本的比较中看到,李本中尚有为数不少的抄误。在李本中的不通、难解之处,在凌本中都有相应的反应,作了修改和理顺工作,但凌本的修改并不尽符合原本或照应心意拳谱论,所以,修改痕迹一目了然,可以肯定凌本源于李本,是李本的修正本。

李本和凌本诸多相同,如皆作“若火之内攻”、“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可急遽,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而身之节无定数”后皆无“可(何)分为三”一句,“若无三节之分,即无着意之处”、“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等等,是为其同源的证据。

“五要论”李本、凌本、董本皆同作“五脏实为生性之源”,“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两胁之间”,可见李本、凌本、董本,一线相承。“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五脏之位。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肾髓,故为肾。”“故肾水足而金、木、火、水、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也。”“两发则为肺”等数句李本、凌本完全相同,可见二者同出或抄袭关系。

李本同济本作“心者为心”,凌本改作“凸者为心”,董本作“突者为心”,承袭痕迹宛然。济本“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李本、凌本、董本皆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济本“本此为问”,李本、凌本作“惟此是赖”;济本“意则索然无能为也”,李本、凌本作“意则堂然无能为矣”;济本、赵堡本皆作“俱无抽扯之形”,李本、凌本皆作“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唯凌本同于李本,版本沿袭明显。济本“身若有攒促之形”,李本、凌本皆作“攒捉”;济本“回转扶势”,李本、凌本皆作“伏势”,而董本作“伏敛”,皆可见凌本承袭李本,董本修改凌本。

《心意要诀》李本、凌本作“捶名心意”。李本:“发手快如风箭,响如雷崩。出没遇众园,如生鸟入群笼之状。”凌本:“手快似风箭,响如雷鸣。出没如兔,亦如生鸟之投林。”凌本对于李本述意不明之处做了理顺。济本有“逢单敌似巨炮推薄壁之势”,李本作“单敌”,含义不清,凌本改作“应敌”。李本:“静以待动,有法动以处静。”疑有脱漏,语意不清,凌本作“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以处静有借法”,凌本补充使之句子通顺、意义完整。济本作“不可思悟”,李本、凌本皆作“不可思误”,而赵堡本也作“思悟”,唯凌本承李本。济本:“起如箭攒落如风,委催崩(烹)绝手搂手,昏合暗迷中,由路入(如)闪电。”李本、赵堡本与济本基本相同,语义斑驳难通,惟凌本语义顺畅,作“起如箭攒落如风,手搂手兮向前攻,举动暗中自合,疾如闪电在天。”济本、赵堡本皆作“两边提防”,李本、凌本皆作“两边挝防”,又是凌本独同于李本。济本:“鹞子钻林麻着翅,鹰拐(捉)四平足存身。取胜四梢要聚齐,不胜必因含(寒)射心。”李本、赵堡本和济本同,凌本作“子钻林莫著翅,鹰捉小鸟势四平。取胜四梢要聚齐,第一还要手护心。”“含射心”莫名其妙,凌本修改,但与原型心意拳谱中所云“寒势之心”大相径庭,可知非有所依,实是自忖而改。济本、李本、凌本皆作:“五道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心意六合拳论的《武夫子曰》中有:“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可知《九要论》此句的来源,“道”应该是“行”之误。济本“意从足下起”,李本少字作“从足下起”,凌本改作“足从地下起”。李本、凌本皆作“五行相推无错误”。

《交手法》李本、凌本皆作“用拳要卷紧,用把把有气”,“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上虚下必实着,诡计指不胜屈,灵机自揣摩”,查济本知皆是抄误。李本“手急打手慢,俗言即是,其真的确。”凌本作“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识见。”凌本显然做了润色。凌本缺少“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一句,济本、李本皆有,可能是主动删节。李本同济本:“雨行风,鹰捉兔,鹞钻林,鸡摸鹅,摸塌地。”凌本作“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李本和赵堡本、济本皆作“双手双心打”,语意不明,凌本改作“双手护心旁”。济甲本“拳打膀动踢须歪,把势审人,能叫亦思进”,济乙本作“拳打脚踢,膀摇头歪,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远”,李本作“拳打踢膀,头歪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凌本作“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凌本承袭了李本之误,稍作了修正,但仍差之千里,济乙本此句最完整。李本、凌本皆作“总要一心为主宰,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济乙本作“总要以心为主,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李本、凌本皆作“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对照济本知“勿误”原为“思悟”,李本之误,凌本承袭。结尾济乙本有“诚哉是言也,是在习武者潜心体会玩索而有得焉”,李本有“诚哉是言,岂虚语哉”一句,而济甲本、赵堡本等皆无,似为李剑秋所加或所改,凌本亦承袭。

董本与他本的异同

董本前有一段序言,不见于他本,可知是董秀升所加,董本在文法上作了改动,去除了些虚词的应用,文风为之一变,更显古雅。但从董本中可以看出是以凌本为原型所作的修改,凌本中所抄误的地方依然存在,凌本中所修正的地方也出现在董本之中,所以董本的所依原型昭然若揭。

济本作“何分为二”,李本、凌本作“可分为二”,董本作“实分为二”,李本、凌本是济本的抄误,董本是李本、凌本意义的承传。济本“身之节无定数,何分为三”,赵堡本多作“可分为三”,唯董本与李本、凌本同样少此四字。济本、赵堡本皆为“既无非三节之所,即无非着意之处”,李本、凌本作“若无三节之分,即无着意之处”,董本作“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由意义上分析,李本是济本的抄误,董本是李、凌本之意的沿袭。“四要论”济本“梢亦乌可弗讲”,李本“梢亦焉可不讲”,凌本“梢亦乌可不讲”,赵堡本“梢亦焉可弗讲哉”,董本作“梢亦乌可不讲”,在否定词的应用上,各本各有不同,唯凌本和董本相同,承袭何本已是一目了然。董本同李本、凌本作“气之梢”。

“五要论”济本、赵堡本“性命之源、生气之本”,李本、凌本作“生性之源、生气之本”,董本作“性之源、气之本也”,意与李本、凌本相同,实是前文之修改。李本、凌本、董本作“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李本、凌本、董本皆作“而两胁之间”,而济本作“两胁之下”,赵堡本作“而两肘之下”,陈沟本作“两乳之下”,可知唯董本同于李本、凌本。董本、李本、凌本同作“故肾水足而金、木、火、水、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也”,而与济本、赵堡本皆不同。董本、李本、凌本皆作“两发则为肺”,“两发”显系“两鬓”抄误,而董本错处与李本、凌本相同。济本为“心者为心,窝者为肺”,凌本作“凸者为心,窝者为肺”,董本作“突者为心,陷者为肺”,董本对凌本的修改痕迹明显。

济本作“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李本、凌本、董本皆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济本和赵堡本、陈沟本以及心意拳谱皆有照应,可知李本等为后人修改。济本“本此为问”,赵堡本作“本此为向背”,李本、凌本作“惟此是赖”,董本作“惟首是瞻”,董本是李本、凌本基础上的变化。济本“意则索然无能为也”,赵堡本与济本同,李本、凌本作“意则堂然无能为矣”,董本作“意则瞠然无能为矣”,“堂然”语义不当,显系“索然”之误,董本作“瞠然”显然是对“堂然”一词的修正。济本、赵堡本作“身若有攒促之形”,李本、凌本皆作“身若有攒捉之形”,“捉”显系“促”字误,“攒捉”难解,董本改为“扑捉”。济本赵堡本作“回转扶势”,李本、凌本作“伏势”,董本改作“伏敛”,可见董本是依据李本或凌本而修改。济本“要勉以致之也”,李本、凌本、董本皆作“要非勉强以致之也”,皆和济本大不同,以致于意思完全相反。

第9篇:转弯抹角的意思范文

一、计划文书的种类与作用

计划一类的文书,有计划、规划、方案、纲要、要点、打算、设想、预测和意见等,这些文种的内容都是写的未来,即还没有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有范围、时间、粗细、远近等方面的差别。一般地说,规划、纲要的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带有全面性和长期性;方案、预测的时间跨度小,多指专项工作,思考得较细;计划的时间有长有短,内容可全面可单项,如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和月度计划,其内容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工业生产计划、教育工作计划等;设想、打算属于初步的或非正式的东西,设想的时间较长,打算的时间较短,思考不很周密,带有粗线条的想法。因此,作者可以根据内容、时间、重要程度等多种要求,确定选用哪一个文种。例如,考虑未来的十年可用规划,考虑未来的三、五年可用计划、考虑近期的要做的某项工作可用方案、意见、打算等。

计划文书在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二是对人们的行为可以作指导性的规范;三是可以激励人们的热情和斗志。

二、计划文书的基本特点

写计划一类的文书,必须了解其基本特点:

1、超前性。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超前思想,而写计划文书这一点尤为突出。因为,规划、计划必须事前制定,所以,在制定规划、计划前,必须有超前思想,才使规划、计划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性。不论是中、长期计划,还是近期计划,其内容都要有新意。如果每年的计划都是老套套,那么这个计划可以不要。对一个地区来说,在发展的规划、计划中,要有新项目、新指标、新措施、新的增长点。否则,这个地区的经济建设望洋兴叹能前进,甚至倒退。对一个企业来说,在发展的规划、计划中,要有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经营战略,否则,这个企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连生存也难以为继。所以,写计划文书一定要坚持创新精神。

3、指导性。规划、计划、方案等经过上级机关审批以后,就具有权威性。它既是行动的方向,又是指导工作的根据。所以,写计划文书前一定要认真调查研究,落笔慎重,防止失误。

4、客观性。计划文书虽然是人们主观意志对未来的设想,但是,这种思想并不是幻想,或者胡思乱想,而是有依据、有实现可能的设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地说,在写规划、计划前,先要深入调查,充分占有资料,了解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任务、指标和措施。因此,计划文书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是纯主观的产物。

三、计划文书的一般写法

计划文书的结构,大体可分为:

标题:计划文书的标题直截了当,是什么规划、计划就是什么名称,不转弯抹角,不需要文采式的或形象生动的标题;一般也不分正副标题。例如,某某市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某某县“九五”农业发展规划,某某乡2000年植树造林计划。有时在地区或单位下面插入“关于”介词,如某某局关于2000年工作计划,有点类似公文标题。总之,计划文书的标题,应该按照规划、计划的时间和内容来确定。

正文:计划文书在通常情况下,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它介绍写此规划或计划的背景,交待其依据,说明目的及其重要意义。按照意思分层次写,不一定用一二三四等序数词来排列。(这部分的篇幅不要太长,如中长期的计划可以多说一些,年度工作计划或忖项工作计划用几句话交待一下根据就行),使人知道这个规划、计划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写的。

第二部分,任务(含指标)。这部分是计划文书的核心,也是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计划文书中如果不提任务、指标,那就没有制定规划、计划的必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的任务和指标,说明本地区本单位在计划期内,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达到怎样的规模,经济总量的发展要求;二是具体任务,比如农业、工业、交通、财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任务和指标,以及发展的程度。总的任务要概括写,具体任务应分项分条写。这样使人看了一目了然,知道在规划或计划期间,该地区该单位的总任务是什么,各行各业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上述任务部分是指大的全面的计划而言,至于短期计划和某项工作计划,不必要这样分开写,总的任务和具体任务可合并起来,可分条写,也可不分条写。因为这类计划比较简单,内容又不太复杂。

第三部分,因素分析。这部分是对完成任务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也可以说对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说明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或困难有哪些,从而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正视不利因素与困难,达到趋利避害,完成与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写这部分时可梳理成几条写写,即有利条件几条、不利条件几条,对于那些不稳定的可变因素还要估计在内。既不要把各种因素写得过分具体,也不能写得空洞抽象,点明了,说到为止。因为因素分析,毕竟属于依据客观情况推断出来的认识,难免不含有个人的意志,决不能把话说死了。

第四部分,措施和步骤。这部分是计划文书的重点,也是任务部分的延伸。没有任务,就谈不上措施;没有措施,任务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写计划文书两大部分最重要:一个是任务,一个是措施。这是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两部分。写措施可梳理几条写,可用一二三四序数词,亦可用小标题,使措施之间隔开,重要的放前面,将要的放后面,尽可能写细写实,便于执行单位操作。至于不太重要的措施,可概括写,一笔而过,也可省略不写。

计划文书的四个部分,在内容上是有机的联系,是一环套一环的。即使结构有改变,或写三个部分,或写五个部分,也是四部分内容的某一部分的展开或浓缩。不管如何调整,这样三个问题是要回答的,即写计划文书的依据是什么,它的任务要求是什么,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只要掌握这些原则,就能驾驭自如,写好计划文书。

四、写计划文书应注意三点

1、基础材料要准确。计划文书中的设想是建筑在各种材料基础上的,是科学的设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天方夜谭。因此,写计划文书的各种基础材料,包括数据、信息、资源情况、历史资料等凡是需要参考的资料,一定要准确、真实、不能有假。如果以假材料为依据,推测出来的设想,将使规划、计划很难实现,还会造成重大失误。

2、任务指标有余地。计划文书里所提出来的任务、指标和各种措施要求,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能脱离现实、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否则,不是保守,就是冒进。所以,在任务、指标、措施上应留有余地,允许上升的空间。就是说,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和超额完成计划。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