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学好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多看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中高年级的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多问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如何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画?
桦江镇三道小学:刘焕金
如何来让学生的创造自己的画呢?首要是培养他们创造能力。以下是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搞好课堂教学。
我们的孩子临摹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但创作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语文、数学,它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1)欣赏课;(2)绘画课; (3)制作课;(4)综合.探索课。如何来上好这些课呢?
关键词:促进者;自主;抛砖引玉;实践
如何教小学生学好数学呢?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问题。因为数学作为小学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是学生必须学好的课程。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学好数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同仁探讨共勉。
首先,我们做教师的要想教学生学好数学,这个愿望是好的。因为有了好的愿望,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这个动力之下,才能去付之行动。而要教学生学好数学,不能单纯地依赖学生的模仿和记忆,不能靠教师的单纯说教,要教会学生动手实践,到生活中去体验,这样所学的知识,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自己的东西。我们教师现在的身份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领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单纯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死记硬背,而是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左右脑并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体验感知能力。
另外,我们做教师的要想教学生学好数学,还要教会学生合作探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都逐渐意识到,当今数学的用途急剧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学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为了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我们做教师的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一、要自学,即主动地预习
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少学生认为预习就是“依葫芦画瓢”,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该作如下的预习:先通读课本,理解解题方法,在例题的启发下能解答课本上的练习和大部分习题;再想一想有没有别的解法?若有别解,则应分析、比较、找出最佳解法,还要总结解这类题目有什么规律可循;最后在读、想基础上,能把这部分内容同前后知识比较,看看有无共同点,如何把这些知识迁移过来,再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障碍,独创的见解详细地记录下来,还要在概念的指导下,例题的示范下独立解答与预习内容有关的习题,检验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便于向老师质疑提高听课质量。
二、要善做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由此可见,学数学做题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做的题多了,见的类型自然也就多了,遇题相对来说也好下手了。但是,数学题又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就题论题,结果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在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审题,拿到题目应该先搞清题目的条件与结论。
(二)要注意一题多解,一图多变。
(三)要注意多题归一。
(四)要注意做题速度。速度的快慢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做每一道题,都要注意速度。
(五)要增强做题的自信心。在做题时,不要一看不会就不敢动手,而要会一步写一步,当你把题一步步写完时,这个题目也可能就做完了。
三、要勤总结
好多同学没有这个习惯,觉得那是浪费时间,这只能说明你的学习还没有真正步入轨道。要想真正学会学习,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等你有了这个习惯,我想你的收益也会是很大的。
【关键词】高中新生;初高中衔接
许多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都是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热情逐渐消退,考试成绩也不断下降,造成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波折。其原因:一是在初中,由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少,难度又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只要专心听一下课,或自己认真看一下书,就能依葫芦画瓢,从而完成书上的作业。再加上实行义务教育,毕业水平考试难度也相对教低,没有哪一个老师会为了向高中过渡而自找麻烦;二是多数同学不了解高中学习的特点,对高中学习的高强度与快节奏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加之学不得法,对枯燥无味的课程渐渐失去了兴趣;三是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很重,每周的课时又减少了,再加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多,难度增大,上课稍不小心,就可能没搞懂,更不可能完成课外作业。所以,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首先头疼的是数学课,在数学上很不适应。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搞好入学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进入高中的第一节数学课,应向学生简单地说明初高中的异同,今年数学新课改设计了两大系列课程,既有必修课程,也提供了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要的选修课程。一年级学的都是必修课程,相对传统教材容易一些。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善于提问,主动提问,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问题。虽然教材编排体系不同了,但不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态,而是要树立学生的信心。
二、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联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并积极地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既需要我们老师长期的培养,也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注意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方法的合理使用,要求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学生才能主动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1)在教学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了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效率、成绩全来于此。高中课堂语言较为抽象、概括性强,理科思维梯度较大,文科的背诵记忆量增多。基于以上特点,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在学科学习方法上多指导学生。上课时切忌一直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要巡回查视,个别指导,学生能掌握多少就讲多少,上课以学生掌握为目的,以知识转化为能力为落脚点,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感。
四、保护学生自尊心
一、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数学教育
相关部门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会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有些家长,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许多幼儿家庭的数学教育中,有的家长每天会出许多数学计算题,让孩子进行反复的运算练习;有的家长盲目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当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责怪孩子……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反而会使他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长和教师学习数学.
中国有句俗语“拔苗助长”,用到这里,就是指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而进行数学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岁半,刚上幼儿园小班,可父母却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孩子不会,就又打又骂,责怪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其实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根本就不开设单独的计算课. 对孩子们的数学启蒙,是贯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的. 家长求胜心切,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数学反感、厌恶、弃学. 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家长开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以“数的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概念”为例:幼儿年龄不同,其能力发展就不相同. 2岁的孩子会判别数的多和少. 3岁的孩子会从1数到5,并且知道大小、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5;会做简单的分类和单纯的序列游戏. 而5岁的孩子则会从1数到1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10;会明确的分类并说出原因;可以做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7岁的孩子就会从1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也会用实物表示,还会做10以内的合成分解;会按照实物的特征做精细的分类并说明原因,会完成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由此可见,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儿的年龄成正比的.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如同上台阶总得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脚跨越两步、三步,不小心就会摔跟头.
二、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意义”. 可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家长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生活适当地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提炼后最终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如果所学的新知识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孩子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 通过日常生活“数学化”,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走进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内容. 家长贴近孩子生活开展数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育走出单纯传授枯燥知识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 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才会产生. 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所以操作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材料. 如家里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积木、茶杯、纸牌、筷子等. 这些日常用品,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而且对孩子来说很熟悉、亲切,能引起孩子学习分类、计数、排序等的兴趣.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与孩子一起学数学,吃饭、分水果、玩积木、打纸牌、逛超市、菜场……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数学教育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数学;数学活动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处于对基础数字及其关系和常见图形的初步认知阶段。所以,教师更要放弃呆板的抽象理论说教,要紧紧抓住“形象”作为主要矛盾,因势利导,让小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鉴于此,笔者特此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对如何引导低年级小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兴趣在先,学习在后
学习和探索发轫于兴趣。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是好奇爱玩的阶段,如果我们一上课就如私塾先生似的板起脸对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论解说,那他们肯定会面面相觑,不得而解,最多只能跟着老师照猫画虎,学其形式而不得其精髓。所以,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有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形象活泼的趣味教学方案来激发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展开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学习“分一分”内容时,笔者就借用多媒体给大家播放引导课件:小熊想去商店买一支笔,可是走进一家商店一看,哎呀!商店这么大,各种杂货散乱地放在架子上,小熊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笔;失望之余,小熊来到另一家商店,
哇!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小熊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笔。
这样设置,通过动画先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让他们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进行对比和思考,教师再加以点拨,不但明白了分类归放物品的意义,还对如何进行归类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谓一箭双雕,值得借鉴。
二、联系生活,鼓励思考
数学是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工具只有常用才能熟练掌握。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合理引导就会成为可贵的资源。我们还以学习“分一分”为例,在让大家认识到分类的意义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想一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将餐具进行分类归放的,然后,让大家根据自己的角度将班级同学分类,同学们见仁见智,有的说按男女性别分为两类,有的说按座位分为4排,甚至还有同学主张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这样的一些分法既可以体现儿童特有的角度,也让学生从客观上掌握了分一分的原理和技巧。
三、情境设问,因势利导
一、二年级的数学虽然简单,但是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比如二年级学习的乘法、除法如果我们不用有效手段给大家说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停留在乘法和除法是做什么的这个困惑中。鉴于此,笔者在教学除法时,就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小明在生日晚会上给4个小朋友准备了4块蛋糕,8颗糖果,大家知道4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合适吗?同学们根据生活的经验很快就得出每人分一块蛋糕和2颗糖果,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这就是除法原理,除法就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配。显然通过这样的情景设问,就能牵引大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点化,同学们一定会恍然大悟,由原来的知识理解生成能力运用。
四、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数学的学习目的是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就要将学生从教室和书本中带出来,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来回顾知识、运用知识、生成能力。
比如,在学习完“观察物体”内容后,笔者就组织了简短的学习活动,让大家走出教室,从不同的方位,诸如楼上、正前方、侧面等来观察学校的教学楼;也可以让某同学做模特,让同学们分别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方位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一样。
五、积极评价,鼓励探知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鼓励和指导。针对大家理解正确的地方给予表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针对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们要根据其实际认知规律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弥补不足,提升技能。比如前面案例中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角度讲班级同学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方式,这就值得我们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只要按一定的原则和顺序都可以作为分类的角度,当然我们还要适当给予点拨:生活实际中,我们当然不能想当然地按任何角度来对事物进行分类,我们要按照相应的需求来规划。这样一来,学生对分一分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层次。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一二年级小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的探索与总结。总之,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一定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和研究他们的认知规律,并设置有针对性的趣味教学方案,通过激发兴趣来牵引注意力,通过联系实际来引导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通过情景设问来因势利导满足他们的形象认知,最后再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指点他们发扬优势认知,弥补认知缺点,唯有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新华.以“三个必须”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7).
一、指导课前预习。引导课后复习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课本。课前的预习将产生的疑问和问题随手记下,要多动笔,要手脑并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定义、公式的来历可疑在练习本上进行简单的概括,不要只知道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会更集中精力的去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预习时,我们只要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知道哪里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作的标记,产生的疑问和问题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的去理解和消化吸收,从而掌握知识,消除预习中的障碍,在上课的是我们要做到重点听老师的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看看老师讲的内容哪些是与自己的想法是不同的,在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的熟悉度,做到不留疑点。老师要对学生诉说先对课本进行预习、独立思考和阅读的习惯,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必须成为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的复习对于所学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进行查缺补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在复习中,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每天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进行综合概括,使所学内容在脑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适当做题。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在上课的时候,要边听边想,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对于一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得出答案的,应该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的分析题目,尽量自己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的解决的,可以去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别人下次澳华。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会给自己一定的启发,把问题弄明白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虚心请教的人才有更大的进步。要向学好数学,肯定要做练习题,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本是基础的知识,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然后再找一些辅助的学习资料,开拓自己的思路,对于一些易错题,要总结归纳,要准们有一个纠错本做记录。分析原因并改正,到下次考试前复习时再看一遍,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类似的错误。但是,如何处理自己的错误,其效果却大不相同。有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作向老师“交差”,对作业只看批语和分数,不检查错误的原因,更谈不上纠正。有些较好的学生,也往往是就错改错,而不深究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便养成不愿独立思考、不会自我检查、得过且过的坏毛病。因此,必须培养良好的改错习惯。让学生按三个步骤做:第一步“知错”。让学生检查在哪里出了错,对书写过程的题目,自己应检查出错的步骤,怎么错了,遇到填空题和选择题,应先找到自己的解题过程,而后进一步查出错误的步骤。第二步“认错”。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在哪个知识点出了错,这是改错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根除错误的重要保证,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许多学生往往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马虎”,摸摸鼻子就算了。实际上纯属马虎的问题是极少树,大多数错误反映的是自己的知识弱点或缺陷,那些由于粗心马虎而出错的步骤,正是自己不太熟悉的知识点。一但对知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就不会粗心、马虎以至于出错了。因此,自己要进一步分析出哪个概念、定理或法则还没达到相应的熟练程度。第三步“改错”。就是在认错的基础上,把错题再做一遍,若是填空或选择题,改错时必须写出正确的计算或推理过程,对正确的理论再次加深认识。
三、从细节开始,培养规范的解题习惯
衡量一个学生会不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最终要落实到书面表达上。表达过程要求合乎条理,层次清楚,符合逻辑,准确规范地使用名词、术语和符号。在某种意义上讲,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比较强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在自然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数学语言能力,并借助数学这个载体进行数学思维。听力健全的人从小就受语言环境熏陶,一般四至六岁的小孩都能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词汇和关联词语,如:“多、少、大、小、一样多、因为……所以……、假如……、如果……那么……”,这对学习数学是很大帮助的,而学生缺少这种语言能力的自然形成阶段,致使学习数学时,感到难以理解和运用。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大多是计算题,格式也简单,通过模仿训练逐渐形成习惯。因此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所以,教师过程一定要详细板书,不轻易缩减解题步骤,不随便省略数学语言,做好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格式写,使学生在长期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学语言,形成正确的数学习惯,提高思维的综合能力、概括能力。
四、平时训练放松答题,养成轻松面对考试的习惯
一、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叫学生学”(陶行知语)。应该改变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监控下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提出学习的问题,确定学习的目标。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写完课题后,问学生对于分数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想知道分数怎么读,怎么写;有的学生说想知道分数表示什么;有的说想知道它为什么叫分数。这时教师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中筛选并整理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的做法,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这正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允许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也存在差别。比如,有时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喜欢按一定的程度学习,有的学生喜欢独树一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稳定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上面提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特征。有的学生喜欢从现实的具体问题出发认识分数,有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与同学交流。教师应允许学生按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探索,这种做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3、培养学生调控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时间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过去教学“9加几”时,教师要求学生统一用“看大数、拆小数”进行计算,即使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提倡按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学生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不好”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不好的方法计算。所以教学“9加几”时,应让学生感到,选择那种计算方法不是课本说了算,也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自己说了算,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
4、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当学生独立探索到4分钟时,教师发现有几位同学还没有完成任务,便延长了1分钟,然后用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并进行验证。这位教师先后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达到20分钟,占总时间的近50%。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二、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的现状,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缺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合作精神欠缺,交往能力差。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互相沟通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的组织合作学习应规范操作:
第一、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想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第二、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没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第三、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第四、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的合作时间,不少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
一、造成后进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客观原因。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退步。
二、如何来帮助这些后进生,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呢?
(一) 关爱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特别的,对于后进生更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应时常想到用什么样的亮点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对整节课的兴趣。增加课堂的亮点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或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等。
(三)学生学法的指导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以下有两个以“不等式”方式呈现的观念,如果学生能树立这两个观念和意识,那么他们就会逐渐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克服学习的困难,提高数学成绩。
在学习基本概念时,有许多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学习非常不重视,认为概念只要背出来就可以了,尤其是几何的定理,有些学生对所学几何定理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他理解不深刻,一但遇到几何证明题,他的这些定理要么用错了地方,要么就是不知该如何去用。所以,像这样的学生就应该让他认识到“基本”与“简单”之间是不能画上等号的,“基本”应该等于“重要”加上“简单”。数学课程有循序渐进的特性,基本概念应该是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强调学习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其次,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分析,将概念细化,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也可以举一些反例进行分析来加深正确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举一些反例进行分析来加深正确概念的理解。在讲解代数和几何概念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讲授方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比如,在讲分式的性质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分数的基本的性质,通过类比的方法来阐述概念。又比如在《扇形的面积》这节课中,可以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出圆心角分别为30度,45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扇形,让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并把这些数据填入表格中,通过观察表格找出规律后,让学生再求圆心角为1度,2度……n度的扇形的面积从而归纳得到扇形的面积公式。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各种数学方法、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教会他们如何审题和分析解法是非常重要,这需要教师运用一连串的恰当的提问来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形成解题思路。比如这样一道题:如图,已知在ΔCDE中,∠DCE=90o,CD=CE,直线AB经过点C,DAAB,EBAB,垂足分别为点A,点B。请说明AB=AD+BE。首先要求学生将已知条件在图中做出标示,然后分析题目中的问题AB=AD+BE,
问:观察图形可知AB是哪两条线段的和?
答:AB=AC+CB。
问:那么,问题就转化为求证AD等于什么?BE等于什么?
答:AD=BC,BE=AC。
问:那么,证明这两条线段相等应该用什么方法?
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问:证全等三角形需要三个条件,题目中已知了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应该再证明对应角相等,还是对应边相等?
答:已知CD=CE,∠A=∠B=90o,还应证明一组对应角相等,证∠ACD=
∠CEB。
问:我们学过用等量代换,等式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和同角的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等定理来证两个角相等,这里应该用哪种方法呢?
答:……
问:题目中有个重要的条件,垂直,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另外两个角就互余了,所以这里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法?